大鼠大脑皮层和脊髓电生理信号的记录
大鼠脑前扣带皮层(ACC)兴奋性与厌恶情绪的行为-电生理学观察
1.1 实验动物及分组 选 250~270g成年雄性 SD大鼠,源自北京海
淀兴旺实验动物农场。所有大鼠随机分组,分别为 完全弗氏佐剂(CFA)+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 (NS)+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NS)+阿片受 体激 动 剂 组,完 全 弗 氏 佐 剂 (CFA)+0.01/0.04/ 0.2/1μg/μlDAMGO组(n=6)。 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根据国际疼痛的最新定义:疼痛是一种与组织 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感觉、情感、认知和社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254);山西省重点学科 建设经费;山西省 ‘1331工程’ 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经费 【收稿日期】 20190307 【修回日期】 20191025
△ 【通讯作者】 Tel:03514135560;Email:zhyucnm@163.com
(KeyLaboratoryofCellPhysiology,MinistryofEducation,DepartmentofPhysiology,ShanxiMedicalUniversity,Taiyuan030001,China)
【ABSTRACT】Objective:Increasingactivitiesin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canenhancetheaversionreactionsassociatedwith noxiousstimuli.Ithasbeenknownthatopioidreceptorsactivationcantriggerendogenousanalgesiceffect.Thisstudytriedtoexplore whetheropioidreceptorsactivationintheACCregioncouldreducetheaversionassociatedwithnoxiousstimuli.Methods:Theexperi mentalra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sevengroups,CompleteFreund'sadjuvant(CFA)+normalsaline(NS)group,normalsaline (NS)+normalsaline(NS)group,normalsaline(NS)+DAMGO((DAla2,NMePhe4,Glyol5)enkephinlin,μopioidreceptorag onist)group,completeFreund'sadjuvant(CFA)+0.01/0.04/0.2/1μg/μlDAMGOgroup(n=6).Theexperimentalperiodwas threedays.Thebasalvaluewasmeasuredonthefirstday.Thesecondday,1μlwasadministeredthroughtheACCarea,andthen 0.08mlofcompleteFreund'sadjuvant(CFA)wasinjectedintothelefthindpawoftherat.CPAresponse,pawwithdrawalreflexla tency(PWL)andelectricalactivityintheACCbrainregionofratswereobservedonthethirdday.Results:①PWLwassignificantly decreasedinratsafterCFAwasinjectedintolefthindpawcomparedwithpostinjection(P<0.05).② Inthepainsideoftheappara tus,ittookratslessresidencetimethanthatinthenonpainside.③ 0.04/0.2/1μg/μlDAMGOwasgivenbeforeCFAinjection,C CPAreactionscouldberevisedsignificantly.④ Given0.04/0.2/1μg/μlDAMGOintheACCregioncoulddecreasetheincreasing dischargefrequencyinducedbyCFAinACCneurons.Conclusion:TheactivationofthemuopioidreceptorintheACCregionallevi atestheaversioninducedbynoxiousstimulation. 【KEY WORDS】 anteriorcingulatecortex(ACC); μopioidreceptor; multichannelelectrophysiologicaltechnique; painre latedaversion; rat
人脑和大鼠新皮层fs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征
中文摘要人脑和大鼠新皮层FS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征目的:研究人脑与大鼠新皮层FS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征及异同点。
方法:应用手术切除非病理皮层组织制备和培养人脑脑片,利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FS神经元的内在电生理特征,比较人脑与大鼠新皮层FS神经元电生理学差异。
结果:(1)根据神经元在阈强度水平最初发放的动作电位放电模式,可将人脑FS神经元分为三种类型:典型性FS神经元(c-FS),爆发性FS神经元(b-FS)及延迟性FS神经元(d-FS)。
这三种亚型类似于大鼠大脑皮层FS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分类亚型。
(2)人脑FS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后超极化幅度及输入电流/输出频率斜率(I/O slope)均较大鼠增高,而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半宽及阈强度均较大鼠降低。
人脑皮层神经元动作电位半宽和动作电位后超极化幅度(人:-24.61±2.45)较大鼠神经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3)当输入相同电流时人脑皮层神经元动作电位的输出频率大于大鼠神经元,当输入电流为75pA时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①人脑FS神经元的电生理学分类与大鼠相似;②人脑FS神经元与大鼠存在电生理学差异;③人脑FS神经元在输入电流接近75pA时动作电位频率与大鼠存在差异。
关键词:Fast-spiking神经元,电生理学特征,新皮层Abstract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Fast-spiking neuron in humanand rat neocortex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Fast-spiking neuron in human and rat neocortex and 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Methods:(1)Prepare the brain slices using no-pathological tissues from surgical ablation in human in vitro,and prepare brain slices in rat.(2)Record the intrinsic properties of Fast-Spiking(FS)neurons by means of whole-cell recording under patch-clamp technique.(3)Analysis the differences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FS neurons in neocortex between human and rat.Result:(1)Human FS neurons were categorized as three subtypes based on their initial firing patterns in response to threshold current steps,which resembled including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subtypes of FS neurons of rodent cortex,including classical FS(c-FS)neurons,bursting FS(b-FS)neurons and delayed firing FS(d-FS) neurons.(2)The action potential threshold,after hyperpolarization amplitude and the slope of output(firing frequency)versus input(injected current)(I/O slope)were higher in human FS than that of rat.The resting potential,action potential half-width and rheobase were lower in human FS than that of rat.The action potential half-width and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 in F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human and rat.(3)The firing frequency of action potential was higher in human than that of rat after injected the same current.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en the input current was at75pA.Conclusions:①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in human FS neurons is similar to that of rat.②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intrinsic parameters of FSneurons are different between human and rat.③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the discharge frequency of FS neurons between human and rat when the input current was close to75pA.Key words:Fast-Spiking neurons,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Neocortex目录第1章引言 (1)第2章综述 (3)2.1新皮层神经元 (3)2.2新皮层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分类多样性概述 (3)2.3中间神经元分类 (4)2.3.1PV中间神经元 (4)2.3.2Sst中间神经元 (5)2.3.35HT3aR中间神经元 (6)2.4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功能 (7)2.5神经元膜特性概述 (7)2.5.1膜的被动电生理学特性 (8)2.5.2膜的主动电学特性 (9)2.5.3动作电位 (9)2.6Fast-spiking(FS)神经元 (10)第3章材料与方法 (12)3.1主要试剂 (12)3.2主要仪器 (12)3.3实验标本 (13)3.4溶液准备和预处理 (13)3.5标本制备 (14)3.6.信号采集 (15)3.7数据分析 (15)第4章结果 (16)4.1人脑新皮层FS神经元分类 (16)4.2人脑与大鼠FS神经元的电生理参数比较 (18)4.3人脑与大鼠新皮层FS神经元动作电位频率比较 (19)第5章讨论 (22)第6章结论 (26)参考文献 (27)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31)致谢 (32)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英文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PNs pyramidal neurons锥体神经元GINs GABAergic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GABA能抑制性中间神经元PV parvalbumin小清蛋白BCs Basket cells篮状细胞ChCs Chandelier cells吊灯状细胞AHP After-hyperpolarization potential后超极化电位FS Fast-spiking快速发放Sst Neuropeptide somatostatin神经肽生长激素抑制素5HT3a ionotropic serotonin receptor离子型血清素受体Vip 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血管活性肠肽RP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静息电位AP Active potential动作电位EPSP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第1章引言迄今为止,神经科学对人脑皮层神经元以及神经回路的认识主要依据对啮齿类大脑的研究。
脊髓横切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1. 观察脊髓横切后的生理变化。
2. 研究脊髓横切对机体运动和感觉功能的影响。
3. 探讨脊髓横切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成年大鼠(体重200-250g)。
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手术器械、解剖显微镜、电子天平、电生理记录仪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碘伏、酒精、10%福尔马林等。
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处死后,打开胸腔,暴露心脏,用生理盐水心脏灌流。
2. 暴露脊髓,用手术显微镜观察脊髓横切位置。
3. 在脊髓横切位置上方和下方分别标记,并记录脊髓横切长度。
4. 分别记录脊髓横切前后的动物活动情况、体温、呼吸等生理指标。
5. 通过电生理记录仪观察脊髓横切前后神经传导功能的变化。
6. 将脊髓横切后的动物进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脊髓横切对脊髓组织的影响。
实验结果:1. 脊髓横切后,动物活动明显减少,表现出瘫痪状态。
2. 脊髓横切后,动物体温和呼吸基本稳定,无明显异常。
3. 电生理记录显示,脊髓横切后神经传导功能显著下降,部分神经传导完全消失。
4. 病理学检查发现,脊髓横切部位脊髓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包括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等。
实验分析:1. 脊髓横切后,动物活动明显减少,表现出瘫痪状态,说明脊髓横切破坏了脊髓的完整性,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受损。
2. 脊髓横切后,动物体温和呼吸基本稳定,说明脊髓横切对动物的生命体征影响较小。
3. 电生理记录显示,脊髓横切后神经传导功能显著下降,部分神经传导完全消失,进一步证实了脊髓横切对神经传导功能的影响。
4. 病理学检查发现,脊髓横切部位脊髓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说明脊髓横切对脊髓组织造成了严重损伤。
结论:1. 脊髓横切实验成功模拟了脊髓损伤的病理过程,为研究脊髓损伤的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2. 脊髓横切实验表明,脊髓横切对神经传导功能有显著影响,可能导致瘫痪等严重后果。
3. 脊髓横切实验为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大鼠动物模型的建立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在脓毒症患者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合并脓毒症相关性脑病者病死率明显增加。
目前临床对于脓毒症相关性脑病仍是排除性诊断,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如生化指标、影像学指标、电生理学指标等,导致流行病学及发生机制均不明确,因此确立相对客观统一的诊断标准势在必行。
动物模型的选择建立对其机制及治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人员应用脑电图和诱发电位监测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取得一定效果,但尚未形成统一结论。
本研究根据已有脓毒症相关性脑病模型研究的进展,选用盲肠结扎法(CLP)建立脓毒症模型,通过监测大鼠神经行为学改变、脑电图信号及体感诱发电位改变来早期诊断脓毒症相关性脑病,并对所建立的大鼠脓毒症脑病模型进行分析,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动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体质量200~250 g,由中南大学动物学部提供。
1.2 主要药品、试剂、仪器PBS购自鼎国生物工程公司,水合氯醛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化学分析室配制;多聚甲醛购置岳麓区鼎盛实验器材公司;戊二醛、无水乙醇、二甲苯、苏木素、伊红、锇酸等由中南大学病理教研室提供。
套管针购置BD公司。
脑立体定位仪,RM6240生物信号记录器,Olympus BX41型光学显微镜(日本),LKB-Ⅲ型超薄切片机(瑞典),H-7500型透射电镜(日本),石腊切片机(美国),生化培养箱(广东),格兰士微波炉WP700,隔水式电热恒温培养箱(上海跃进医疗器械厂),荣事达家用冷藏冰箱BCD-202,MIAS医用图像分析管理系统电子摄像。
1.3 实验方法1.3.1 大鼠脑电及诱发电位监测电极放置30只大鼠称质量、编号分别在造模前10 d放置脑电监测电极。
水合氯醛腹腔注射麻醉后,大鼠头部用立体定位仪固定,常规外科消毒,在头颅中间矢状位作3 cm的皮肤切口,将前囟点和其他颅骨缝暴露。
在颅骨面行局麻(10%利多卡因喷雾),移去骨膜。
大脑皮层电信号记录和分析方法
大脑皮层电信号记录和分析方法近年来,神经科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尤其是在大脑皮层电信号记录和分析方法方面。
这些研究方法允许我们深入了解大脑的功能和结构,为精确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路径。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大脑皮层电信号记录和分析方法。
1. 电生理记录电生理记录是一种通过检测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来研究大脑功能的方法。
该方法使用电极将信号从脑区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分析。
常见的电生理记录技术包括脑电图(EEG)和脑电图源重建。
脑电图是一种低成本、非侵入性的方法,适用于检测大脑活动的整体特征和动态变化。
它可以提供关于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信息,如睡眠、觉醒、注意力等。
脑电图源重建则是通过多个电极记录脑电图信号,然后使用数学算法将信号反推到原始脑源。
2. 多通道记录多通道记录是一种使用多个电极同时记录大脑信号的方法。
与传统的电生理记录相比,多通道记录可以更好地捕捉大脑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动态。
常见的多通道记录方法包括脑电图阵列(EEG array)、脑电图源空间(EEG source space)和脑磁图(MEG)。
脑电图阵列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以获得更高分辨率的电信号。
EEG 源空间则使用数学模型将大脑表面分成小块,并在每个小块上计算电信号源。
脑磁图利用超导量子干涉仪检测脑内的磁场变化,通过计算和分析磁信号可以得出大脑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特性。
3. 电信号分析电信号分析是对大脑皮层电信号进行数据处理和解读的过程。
它的目的是识别和提取与神经系统相关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生理学、心理学或临床学上的有意义结果。
常见的电信号分析方法包括频谱分析、时域分析和相干性分析。
频谱分析是将电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以了解信号中各种频率成分的详细信息。
通过比较不同频段的信号能量或通过计算相干性矩阵,我们可以了解大脑在不同频率范围内的活动情况。
时域分析则提供了关于信号的时序特性和时间相关性的信息,例如信号的振幅、峰值或交叉相关等。
《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镇痛机制研究》
《夹脊电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镇痛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现代社会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颈椎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其中以神经根型颈椎病尤为常见。
当前,针对颈椎病的治疗手段虽然多种多样,但寻找一种有效且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近年来,夹脊电针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其针对颈椎病的疗效在临床上得到了一定的验证。
本文通过构建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研究夹脊电针对其镇痛机制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成年SD大鼠,体重约250-300g。
(2)实验设备:电针仪、手术器械、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制作设备等。
(3)实验药物:所需药物及试剂。
2. 实验方法(1)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的制备:采用手术方法制作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
(2)实验分组: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夹脊电针治疗组等。
(3)夹脊电针治疗:对夹脊电针治疗组的大鼠进行电针治疗,记录治疗参数及过程。
(4)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的行为表现、疼痛程度及相关生理指标。
(5)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实验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
三、实验结果1. 行为及疼痛程度观察通过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及疼痛程度,发现模型组大鼠表现出明显的疼痛症状,活动受限,而夹脊电针治疗组的大鼠在治疗后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缓解,活动范围扩大。
2. 生理指标变化对各组大鼠的生理指标进行检测,发现夹脊电针治疗组的大鼠在治疗后疼痛相关生理指标(如炎症因子、神经传导速度等)得到明显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
3. 数据分析通过统计学分析,进一步证实了夹脊电针治疗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模型大鼠的镇痛效果。
治疗组大鼠的疼痛程度及相关生理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模型组(P<0.05)。
四、讨论夹脊电针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手段,其镇痛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首先,电针刺激可以调节机体的内环境,促进炎症消退,从而减轻疼痛;其次,电针刺激可以改善神经传导,缓解神经压迫症状;此外,电针还可能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镇痛效果。
记录觉醒大鼠听觉皮层神经元细胞外电活动的方法
[ Ke y wo r d s ] Au d i t o r y c o r t e x ; Ar o u s a l ; Ra t s ; Ne u r o n s ; E 1 e c t r o p h y s i o l o g y
在 听觉 神 经学 的研 究 中 , 记 录 听觉 皮 层 神 经元 细胞外 电 活 动 是 最 重 要 的 研 究 方 法 之 一¨ 1 ] 。 然
a c t i v i t y .Re s ul t s We s uc c e s s f ul l y r e c o r de d we l l — i s ol a t e d s i ngl e — un i t a c t i vi t i e s f r om a udi t o r y c or t e x whe n t he r a t s we r e l i s t e ni ng t o t he s ou nd s t i m ul i . Co nc l u s i o n Thi s me t h o d c a n be s t a bl y u s e d t o i nv e s t i ga t e t he phy s i ol o gi c a l f u nc t i on of a u di t or y c or t e x un de r t he a wak e c o ndi t i on.
a wa k e r a t s . Me t h o d s Un d e r a n e s t h s i a ,a c u s t o m- ma d e h e a d h o l d e r wa s i mp l a n t e d o n t h e r a t s s k u l l u s i n g s t e e l
大脑活动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
大脑活动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大脑活动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脑电图(EEG)、脑磁图(MEG)、脑皮层电图(ECoG)和多单元记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大脑在不同状态下的电活动特征,揭示不同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而推进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脑电图(EEG)是一种最常用的电生理学方法,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来记录大脑的电活动。
EEG可以提供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毫秒级)的大脑电活动信息。
研究者可以利用EEG来研究大脑在不同任务和刺激条件下的电生理变化,如注意力、认知过程和情绪等。
此外,EEG还可以应用于疾病诊断和脑机接口领域。
脑磁图(MEG)是一种记录大脑磁场的电生理学方法。
MEG可以测量大脑中神经元的磁场活动,提供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信息。
与EEG相比,MEG在记录脑活动时更加敏感,并且不受头皮和颅骨的干扰。
因此,MEG能够提供更准确的脑活动信号,为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脑皮层电图(ECoG)是一种记录大脑皮层电活动的方法。
与EEG相比,ECoG的电极直接放置在大脑皮层上,能够提供更高分辨率的电活动信号。
ECoG广泛应用于癫痫手术前定位、脑机接口和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研究。
由于ECoG信号的高时空分辨率,它在理解大脑的局部电活动和功能连接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多单元记录是一种记录单个神经元电活动的方法。
通过将微电极放置在大脑区域中,研究者可以记录到不同神经元的电活动。
多单元记录可以提供最高的时空分辨率,可以更详细地了解神经元网络的活动。
多单元记录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运动控制和药物研发等领域。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电生理学方法,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技术和方法,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和视觉诱发电位(VEP)等。
这些方法在研究大脑活动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总之,电生理学研究方法在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技术和方法,研究者可以了解大脑在不同活动状态下的电活动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大脑的组织和功能连接。
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
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作者:孟凯,李延海,谢雯,张莉,李萍,韩太真【摘要】目的观察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
方法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合显微镜直视细胞技术,在急性分离的大鼠视皮层脑片标本上,探讨生后早期大鼠视皮层Ⅱ/Ⅲ层锥体神经元的被动和主动电学特性以及动作电位(AP)的发放特征。
结果生后11~13d(P 11~13)大鼠锥体神经元静息电位为(-56.6±1.8)mV,输入阻抗为(185.4±2.7)MΩ,膜电容为(77.9±2.2)pF,时间常数为(16.9±2.4)ms。
AP的幅值和时程分别为(97.7±2.7)mV和(2.3±0.1)ms,阈电位为(-31.8±1.4)mV,后超极化电位为(-65.3±1.3)mV。
在受到长的强度不变的去极化电流时,多数神经元表现出明显的锋电位频率适应。
AP发放时其稳定放电频率约为第1个放电频率的(30.4±9.4)%。
结论 P 11~13大鼠视皮层的锥体神经元的电学特性与成年大鼠不完全相同,大多数的神经元表现出规则放电形式,但其放电频率的适应程度较小。
【关键词】电学特性;大鼠;视皮层;膜片钳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layer Ⅱ/Ⅲpyramidal neurons of the early postnatal stage rat visual cortex.Methods By using the whole cell patch 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 combined with direct visualization of cells, we studied the passive and activ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as well as firing properties of layer Ⅱ/Ⅲ pyramidal neurons in acute rat visual cortical slices.Results 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input resistance, membrane capacitance and membrane time constant of pyramidal neurons at postnatal days 11-13 (P 11-13) were (-56.6±1.8)mV, (185.4±2.7)MΩ, (77.9±2.2)pF and (16.9±2.4)ms, respectively. Action potential amplitude and duration were (97.7±2.7)mV and (2.3±0.1)ms, respectively. Threshold potential was (-31.8±1.2)mV and afterdepolarizing potential was (-65.3±1.1)mV. When presented with long depolarizing current pulse of constant amplitude, most of the neurons exhibited pronounced adaptation of spike frequency. The steady state firing frequency was (30.4±9.4)% of the first interval firing frequency.Conclusio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layer Ⅱ/Ⅲpyramidal neurons of the early postnatal stage rat visual cortex are not fully mature. Most of the neurons display regular firingpatterns, but the degree of firing frequency adaptation is relatively small.KEY WORDS: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rat; visual cortex; patch clamp锥体神经元是皮层的投射神经元,它发出的轴突投射皮层及皮层下区域,具有远距离传送信息的功能;而非锥体神经元主要在皮层内形成局部回路。
实验研究大鼠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起源及传导规律的研究
・实验研究・大鼠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起源及传导规律的研究余科炜 李家顺 贾连顺 袁 文 叶晓健 石志才 谢 宁 摘 要 目的:探索大鼠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 )信号的起源及传导规律。
方法:30只大鼠经麻醉后用单极经皮层刺激(M TS )和双极局域刺激(BFS )方式,观察不同刺激强度条件下在T 12硬膜外记录的MEP 变化特征。
结果:硬膜外记录MEP (scMEP )包括早期成份(<10ms )和晚期成份(约14ms ),早成份以N 1、N 2波最明显。
脊髓半切或皮层吸除后,早成份仍存在而晚成份消失。
结论:scMEP 早期成分起源于皮层下脑组织,主要经锥体外系传导;晚期成分则可能起源于皮层,主要经锥体系传导。
关键词 运动诱发电位; 电刺激; 脊髓; 锥体外系; 大鼠中图分类号 R6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8478(2001)08-0802-03Study on the Origin and Conductive Features of E lectr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in the R at ∥YU Ke 2wei ,L I Jia 2shun ,JIA L ian 2shun ,et al.Changz heng Hospital ,The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 niversity ,S hanghai 200003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origin and conductive features of electric stimulation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 )in the rat.Methods :30SD rats received intravenous anesthesia and were stimulated b y Monopolar Transcortical Stimulation (M TS )style or Bipolar Focal Stimulation (BFS )style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P recorded at T 12level epidu 2rally under different stimulation intensity.Results :MEP recorded epidurally (scMEP )included early components (<10ms )and late components (about 14ms ).The early components consisted mainly of N 1and N 2peaks.The early components existed after semi 2dorsal section or cortex absorption ,while the late components were lost.Conclusion :The early components of scMEP come from subcortical brain structure and travel mostly in the extra 2pyramidal pathway.The late components of scMEP may originate from the cortex and travel in the pyramidal tracts.K ey w ords Motor evoked potentials ; Electrical stimulation ; Spinal cord ; Extra 2pyramidal system ; Rat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上海 200003作者简介:余科炜(19672),男,浙江杭州籍,博士,主治医师。
丙泊酚麻醉对大鼠丘脑皮层环路GABA_A受体作用的研究
丙泊酚麻醉对大鼠丘脑皮层环路GABA_A受体作用的研究丙泊酚作为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操作和全身麻醉。
它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系统的抑制性传递来产生麻醉作用。
在大脑中,GABA主要通过GABA_A受体介导,对神经元的兴奋性进行抑制。
而丙泊酚通过增强GABA_A受体功能,抑制神经元兴奋性,进而产生麻醉作用。
丘脑皮层环路是丙泊酚产生麻醉作用的一个关键途径,因此对丙泊酚在丘脑皮层环路中GABA_A受体的作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丘脑皮层环路主要包括来自丘脑的短投射纤维、皮层神经元以及反馈到丘脑的纡状纤维。
这些环路对于大脑的感知、认知和意识等功能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
丙泊酚的麻醉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丘脑皮层环路中的兴奋性传递而产生的,而丙泊酚增强GABA_A受体的功能则被认为是其麻醉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在大鼠实验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将丙泊酚静脉注射给大鼠,并使用电生理技术记录丘脑皮层环路中神经元的活动。
研究发现,丙泊酚可以明显增加丘脑皮层环路中GABA_A受体的抑制性传递。
具体表现为:丙泊酚可以增强GABA_A受体介导的GABAergic抑制性突触传递,减小GABA_A受体介导的LTP(长时程增强)效应,抑制NMD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介导的兴奋性传递。
这些结果表明,丙泊酚作用于丘脑皮层环路中的GABA_A受体,通过增强GABA_A受体的抑制性传递来产生麻醉作用。
此外,研究还发现丙泊酚可以与GABA_A受体的受体亚单位结合,调节受体的功能。
丙泊酚不仅可以增强GABA_A受体的功能,还可以增加受体表面的表达量和膜层稳定性。
这些作用进一步强调了丙泊酚通过GABA_A受体的作用产生麻醉效应。
综上所述,丙泊酚通过增强GABA_A受体的抑制性传递,抑制丘脑皮层环路中的神经元兴奋性,产生麻醉作用。
这一研究为深入理解丙泊酚的麻醉作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也为丙泊酚的临床应用和新型麻醉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大鼠行为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大鼠行为研究的技术与方法在大鼠行为研究领域,需要广泛应用各种技术与方法。
这些技术包括明暗盒、走廊测试、水迷宫等行为学测试方法、立体定位和电生理技术等神经学测试技术、生物成像技术等等。
这些技术和方法能够为大鼠行为研究者们提供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信息,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大鼠的行为和神经学相关知识。
1. 行为学测试方法行为学测试方法在大鼠行为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
明暗盒是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可以分析大鼠的焦虑程度。
这种测试方法可以利用大鼠对明暗的不同反应来评估他们的行为特性。
不同种类的大鼠会对明暗的反应有所不同,而经过多次测试,研究人员可以得出对不同种类大鼠的分类。
另一个常见的测试方法是走廊测试。
这种测试方法能够衡量大鼠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研究人员常常用走廊测试方法来探究大鼠间学习和记忆本领的差异。
这种测试方法会给大鼠一些任务,例如让其在走廊中找到奖励,如果大鼠能够找到并得到奖励,则可以说明其学习和记忆能力较强。
水迷宫是另一种常用的测试方法。
在这种测试中,大鼠需要通过水迷宫来寻找一个逃生口。
研究人员可以利用这种测试方法检测出大鼠的认知能力、记忆能力与学习能力。
这种测试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神经退化和老年痴呆症的研究领域。
2. 神经学测试技术除了基础行为分析之外,神经学测试技术也是大鼠行为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立体定位技术是其中的一种,利用这种技术可以追踪大鼠的行为轨迹并记录其每个位置的特定活动。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大鼠的行为和神经系统的运作,尤其强调了基因和脑形态的相互作用。
电生理技术也是神经学测试技术的另一种,被广泛用于研究大鼠的大脑、皮层活动与昏迷状态。
利用这种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将电极插入大鼠的大脑,在大鼠在特定环境下做出反应的同时记录它们大脑的相应活动。
这项技术为神经学的学术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度和深度。
3. 生物成像技术生物成像技术是用于比较研究、功能表达和活动可视化的新技术,这种方法能以非侵入性的方式研究大鼠的脑部活动与结构。
肝性脑病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
肝性脑病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电活动的变化王军;马莹;张勇;苗长青;张雷【摘要】目的研究肝性脑病(HE)模型大鼠内侧前额叶皮层(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放电频率和放电形式的变化.方法应用在体细胞外电生理学记录的方法,观察HE模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自发电活动的变化.结果 HE模型大鼠与假手术组比较,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放电频率从(8.33±0.75)Hz减至(3.89±0.37)Hz(P<0.05),爆发式放电从14.29%增加至44.44% (P<0.05).结论HE状态下大鼠mPFC 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电活动有明显变化.%Objective To study the neuronal activities of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mPFC of 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 rats. Methods We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the spontaneous firing of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mPFC of HE rats in vivo.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at in sham-operation group, the firing rate of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mPFC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8. 33 + 0.75) Hz to (3. 89±0. 37)Hz (P<0.05), and the bursting firing pattern neuron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4.29% to 44.44% (P<0.05). Conclusion Neuronal activity of the GABAergic interneurons in mPFC of HE rat changes significantly.【期刊名称】《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1(032)005【总页数】3页(P600-602)【关键词】肝性脑病;内侧前额叶皮层;GABA能中间神经元;电生理学;硫代乙酰胺;大鼠【作者】王军;马莹;张勇;苗长青;张雷【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市第二医院,陕西西安710003;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陕西西安710061;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陕西西安71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8.2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过去称肝性昏迷(hepatic coma),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
脑干的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神经生理学指导老师:[老师姓名]成绩:[成绩]实验名称:脑干功能检查实验类型:同组学生姓名:[组员姓名]一、实验目的1. 了解脑干的结构和功能;2. 观察脑干不同部分受损时的临床表现;3. 掌握脑干功能检查的方法和技巧。
二、实验原理脑干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一部分,位于大脑下方,脊髓上方,连接大脑和脊髓。
脑干包括延髓、脑桥和中脑三个部分,分别负责呼吸、心跳、血压、睡眠、觉醒等生命活动。
脑干功能检查可以帮助诊断神经系统疾病,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大鼠或小鼠;2. 实验仪器:手术显微镜、电生理记录仪、脑立体定位仪、显微镜、剪刀、镊子、针头等;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氯化钾溶液、氯化钠溶液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麻醉:采用吸入麻醉剂将实验动物麻醉;2. 脑立体定位:在显微镜下定位脑干,确定各脑神经核团的位置;3. 脑神经核团刺激:通过微电极刺激脑神经核团,观察动物的生理反应;4. 脑神经核团电生理记录:记录脑神经核团放电活动,分析其生理功能;5. 脑神经核团损伤:采用局部损伤方法损伤脑神经核团,观察动物的生理反应。
五、实验结果1. 脑干结构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延髓、脑桥和中脑的结构,确认各脑神经核团的位置;2. 脑神经核团刺激:刺激脑神经核团后,观察到动物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觉醒等;3. 脑神经核团电生理记录:记录到脑神经核团的放电活动,分析其生理功能;4. 脑神经核团损伤:损伤脑神经核团后,观察到动物出现呼吸抑制、心跳减慢、血压下降、昏迷等表现。
六、实验讨论1. 脑干是连接大脑和脊髓的重要结构,负责调节多种生命活动。
实验结果表明,脑干各部分受损后,动物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反应,说明脑干在维持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2. 脑神经核团刺激实验提示,脑神经核团具有调节相应生理功能的作用。
通过刺激脑神经核团,可以观察到动物的生理反应,从而了解脑神经核团的生理功能;3. 脑神经核团损伤实验表明,脑干受损后,动物会出现严重的生理功能障碍。
大鼠运动皮层神经信号传导的研究
大鼠运动皮层神经信号传导的研究神经科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结构、功能和疾病。
在神经科学中,研究动物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大鼠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
大鼠的大脑解剖结构和人类相似,且生命周期较短、繁殖能力强,因此成为了很多神经学研究的标准动物模型之一。
运动皮层(M1)作为大脑皮层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控制着大多数动物和人类的肌肉运动。
因此,研究大鼠运动皮层神经信号传导是神经科学领域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大鼠运动皮层的解剖及神经编码运动皮层被认为是大脑的某种运动控制区域,其主要的功能是控制肌肉运动的开始和结束,包括预备动作、执行动作和结束动作。
大鼠的运动皮层区域包括Rasmussen的区域、前肢区、枢纽区、躯体区、口唇区和舌区等部分。
其中,前肢区占据了运动皮层的较大一部分,控制着大鼠前肢的运动。
大鼠运动皮层中的神经元产生的信号在神经网络中传递,形成了一系列的神经编码。
当大鼠执行运动任务时,其运动皮层中的神经元会同步活动,产生高频率的放电活动。
每个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都有着独特的时序特征和频率特征,这种活动称为神经元的震荡。
通过对不同神经元震荡之间的相位关系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大鼠运动皮层神经元放电活动的同步和相位编码特征。
大鼠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传导大鼠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传导是指神经元信号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信号会穿过细胞膜,经过突触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在多个神经元之间产生复杂的网络结构。
脑电图(EEG)和局部场电位(LFP)等方法广泛应用于大鼠的神经信号记录。
运动皮层中,神经元活动主要通过两种不同的途径传递:一种是沿着刺突行递进的动作电位(AP),另一种是通过化学递质的信号传递。
化学递质信号是通过神经元释放到突触前区域的传导分子,如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素,来调节突触后神经元的放电活动。
其中,谷氨酸和GABA是神经元活动中最重要的两种神经递质,分别对应于兴奋性和抑制性信号的传递。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构建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是研究脊髓损伤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的重要工具。
建立有效的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开发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
大鼠是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其解剖结构与人类相似,且容易获取和饲养,因此被广泛应用于脊髓损伤的研究中。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构建涉及到手术操作和评估指标两个方面。
首先,进行手术操作是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的第一步。
操作前需要准备好所需的器械和材料,包括手术器械、麻醉药物、抗生素、止血药物等。
手术操作的步骤如下:1. 麻醉:将大鼠置于适当的麻醉装置中,使用合适的剂量的麻醉药物(如异氟醚)进行麻醉。
2. 暴露脊柱:在麻醉后,用适当的切口暴露大鼠的脊柱。
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颈椎、胸椎或腰椎进行操作。
3. 脊髓损伤:通过钝性击打、压迫、挤压或利用脊髓牵拉装置等方式对脊髓进行损伤。
可以根据实验需要确定损伤的程度和方式。
4. 恢复和闭合:在损伤后,给予适量的药物进行止血,并进行伤口的缝合和消毒。
完成手术后,需要对大鼠进行恢复和护理,确保其能尽快恢复活动能力。
常见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和记录大鼠的行为活动、饮食和体重等指标,给予适当的抗生素预防感染等。
其次,评估指标是判断脊髓损伤模型的有效性和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行为学测试、电生理测试和组织学观察等。
1. 行为学测试:通过观察大鼠的行为活动来评估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常用的行为学测试方法包括BBB评分系统(Basso, Beattie, Bresnahan Locomotor Rating Scale)、投掷测试(grid-walking test)等。
2. 电生理测试:通过记录大鼠的电生理信号来评估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
常用的电生理测试方法包括脊柱诱发电位(SSEP)和脊髓运动诱发电位(MEP)等。
3. 组织学观察:通过对损伤区域的组织学切片进行染色和观察,来评估脊髓组织的损伤程度和修复情况。
多电极记录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的实验研究
多电极记录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的实验研究
沈卫星;姜正林
【期刊名称】《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8(028)003
【摘要】目的:研究利用插入式微电极对家兔脊髓电生理信号进行长时间稳定记录、采集的技术方法,初步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方法:以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在其脊髓内插入多电极,利用神经信号处理系统采集记录中枢神经电信号,利用相关软件初步分
析所记录的神经电信号.结果:可长时间采集记录到脊髓内复合型中枢神经电信号.结论:插入式电极在家兔脊髓能稳定记录到中枢神经电信号, 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在中枢系统特别是脊髓内的长期植入记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
【总页数】4页(P161-164)
【作者】沈卫星;姜正林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医学院,南通,226001;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南
通,226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38
【相关文献】
1.微电极临床记录的电生理信号的处理方法 [J], 刘新文;钱志余;王惠南;杨天明
2.神经束内微电极记录家兔心电信号的实验研究 [J], 王月兰;李姿慧;蔡荣林;周逸平;汪克明;胡玲;吴子建;陈业农;唐晓敏;李晓民
3.大鼠大脑皮层和脊髓电生理信号的记录 [J], 沈卫星;姜正林
4.微电极阵列记录技术在抑郁大鼠模型T_(1~5)脊髓神经电生理变化和心脏局部组织动作电位关系的研究 [J], 刘政疆;侯月梅;马晓洁;孙娟
5.选择性周围神经肌梭传入Ia类纤维切断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实验研究——1 家兔胫神经小束乙酰胆碱酯酶组织化学与电生理学的相关实验研究 [J], 刘小林;朱家恺;程钢;刘均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束在延髓和脊髓走行相一致。同时我们还发现 大鼠的皮质脊髓束神经纤维较细,排列紧密,而其背 侧的薄束纤维较粗。丽春红染色正是根据这些神经 纤维的解剖学特点将两者区分开来,为解决神经损 伤与修复研究中神经纤维的定位问题提供了较好的 染色方法。
replicas from blots: application for western analysis [J]. Electrophoresis, 2000, 21(3):523. [7] 田玉旺,李 琳,李 丽,等. 神经髓鞘染色新方法的建 立及其原理探讨 [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2004,1(3 4):543. [8] 田玉旺,丁华野,冷咏梅,等. 水溶性猩红- 亮绿双重染色 法在显示神经髓鞘中的应用[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0, 29(4): 310.
(下转第 407 页)
2006 ∶26(6)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407·
通切片标本上,由于经有机溶剂处理,髓鞘中大部分 类脂质被溶解,仅遗留一些不易溶于有机溶剂的蛋 白结构[3]。
在显示神经纤维实验研究中,需用特殊的髓鞘 染色法显示神经髓鞘。常用的髓鞘染色方法有经典 Well 染色法、经典碳酸锂苏木精染色法、固绿染色 法、银染法等。经典 Well 染色法结果对比度差、步骤 多、分化难于掌握[4];经典碳酸锂苏木精染色法的主 要缺陷是染色时间长、步骤繁琐、易脱片,温度需控 制在 50℃~55℃[5];锇酸价格昂贵,浸透性差,常造成 染色失败。
[参考文献]
[1] 王志功,吕晓迎,顾晓松. 中枢神经信号微电子检测、处 理与重建研究 [M]. 第十四届中国神经网络学术会议论 文集.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4. 10.
[2] 李 喆,陈德英. 同时显示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和 神经纤维技术对其定性、半定量和定位研究的意义[J]. 中国临床康复,2004,(8 16):3194.
(南通大学航海医学研究所,南通 226001)
[摘 要] 目的:研究利用插入式微电极对大鼠大脑皮层和脊髓电生理信号进行长时间稳定采集、记录的技术方
法。方法:以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分别在其大脑运动皮层和脊髓内插入电极,利用神经信号处理系统采集记录中枢神经
电信号。结果:分别成功采集记录到皮层和脊髓内复合型中枢神经电信号。结论:插入式电极在皮层及脊髓能稳定记录
本实验是在动物麻醉状态下进行的,随着时间变 化,麻醉程度的不同,所记录到的信号发放频率、幅度 有较大差异。因此,动物在非麻醉状态下的电信号尤 其是脊髓电信号的采集分析有待进一步研究。对所记 录的神经电信号波形进一步统计分析,从而解释相应 的机体运动行为以及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植入、采 集、分析等研究也需进一步探索。
极或多电极尖端插入点位于下行脊髓通路中,电极
图 4 第 12 通道的一组波形
尖端靠近来自大脑不同神经元胞体的相对密集的轴 突传导束,从而记录到复杂的脊髓的电信号波形。
3讨 论
脊髓损伤后,尽管细胞移植、桥接等方法能使轴 突部分再生[5],但其功能恢复是相当有限的。脑- 机接 口技术的应用为脊髓损伤患者机体功能的重建提供 了可能性。目前在控制和运动信号的采集、数据解码 和命令输出各环节的研究初有成效[6 ̄9],这将使脊髓 损伤患者由“想”变为“行动”成为可能[10]。本实验采 用 Cerebus 系统,分别稳定地记录到了大鼠大脑皮
[3] 顾晓松主编. 人体解剖学[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98. [4] 徐 媛, 王 钰. 提高 Well 髓鞘染色效果的方法[J]. 沈阳
医学院学报, 2002,4(2):108. [5] 郑 辉. 微波技术在髓鞘染色中的应用 [J]. 临床与实验
病理学杂志,1999,15(2):182. [6] Gotzmann J, Gerner C. A method to produce ponceau
到中枢神经电信号,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在中枢系统特别是脊髓内的长期植入记录建立一定的实验基础。
[关键词] 电极;大脑皮层;脊髓;电信号;大鼠
[中图分类号] R338
[文献标识码] A
Recor ding of signals fr om cer ebr al cor tex and spinal cor d in r ats
对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在减轻继发性损伤的 基础上促进脊髓再生与修复是一贯的治疗原则和方 法[1]。运用功能性电刺激法可促进脊髓损伤后功能恢 复[2]。随着微电极技术的发展,脑- 机接口技术的研究 报道日益增多,这项技术通过实时采集大脑皮层各 区神经元相应运动时的电生理信号,经分析解码实 时控制机器臂等外接功能装置实现部分机体功能的 重建[3]。在脊髓损伤处植入微电极芯片,采集分析大 脑皮层发出的运动控制信号,整合处理后输出到下 行通路从而实现机体功能的重建将是未来研究的重 点和方向[4]。本研究主要探索大脑皮层和脊髓电生理 信号的采集记录方法,分析描述电信号的特征,从而 为植入式微电极阵列的采集记录方法建立一定的实 验基础。
·404·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2Hale Waihona Puke 06 ∶26(6)号,进行组合波的纯化分离和频率、幅度、波长等分 析处理。
2结 果
2.1 大鼠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波形观察 经 cere- bus system 采集记录(采样频率 30kHz/s,有效阈电位 选择为- 60μV)到的电信号为阵发性双向波形(图 1)。由图中看出,所记录到的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波 形主要有两种,由 cerebus 系统分离显示后可见两种 独立的双向放电波形,波幅(280±30)μV,波长(0.7± 0.1ms)。
1.2 手术及实验方法 SD 大鼠(南通大学实验动物 中心提供)12 只,230 ̄250g,雌雄不限,其中 5 只记 录大脑皮层神经元的电信号,4 只记录脊髓单电极 电信号,3 只记录脊髓多电极电信号。在大脑皮层电 信号记录实验中,将动物经腹腔用复合麻醉剂 Chloral Hydrat(e 2ml/kg)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位仪, 在头顶部正中纵行切开皮肤、骨膜,以刀柄推开骨 膜,在一侧冠状缝后矢状缝外颅骨上用牙科钻配合 咬骨钳开出一直径约 5mm 的小孔,用显微镊挑破硬 脑膜,暴露右侧运动皮层。将固定在微电极推进器上 的单电极靠近大脑皮层并插入电极尖端,在记录电 极一侧约 1cm 处置入参比电极,在大鼠右侧大腿插 入接地电极后进行记录。在脊髓电信号记录实验中, 将动物同上述方法麻醉固定后,取背正中切口,切除 T7 ̄T8 处椎板,注意勿伤及硬脊膜,暴露脊髓约 1cm 长,用显微镊挑开硬脊膜,暴露脊髓。正中偏右斜向 (45 度)插入单电极或多电极(含 10 根微电极)插入 深度为 0.8 ̄1.0mm。同样放好参比电极及接地电极 后进行记录。 1.3 计算机信号处理 采用 Cerbus system,长时间 记录电信号。进行有效阈值调节,获取去干扰电信
南 通 大 学 学 报( 医 学 版 ) Journal of Nantong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2006 ∶26(6)
·403·
[文章编号]1000- 2057(2006)06- 0403- 03
大鼠大脑皮层和脊髓电生理信号的记录 *
沈卫星 **,姜正林 ***
cerebus system 采集记录(采样频率 30kHz/s,有效阈 电位选择为- 120μV)到一组比大脑皮层电信号较大 的放电信号波形,经 cerebus 系统分离显示,可见 4 种独立的双向放电波形(图 2)。其中两组波幅较大, 其值为(3650±280)μV,两组波幅较小,其值为(520± 20)μV。波长分别为(0.6±0.1)ms 和(0.4±0.1)ms。
1 材料和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8 道神经信号处理系统(cerebus- system,美国);立体定位仪(江湾 I 型,上海);铂- 玻 璃微电极(尖端直径 10um,阻抗 360 ̄740kΩ,美国); 多电极(自制);微电极推进器(Pf5- 1,日本);牙科钻 (上海);参比电极、接地电极、连接线等。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0307013)子项目 ** [作者简介] 沈卫星,男,生于 1971 年 4 月,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实验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枢神经电生理。 *** [通讯作者] 姜正林,电话:0513- 85051796,E- mail:Jiangzl@ntu.edu.cn
图 1 大脑皮层神经元放电波形 A 叠加波形,B、C 分离后的两种双向放电波形
2.2 大鼠脊髓 T7 ̄T8 处放电信号单电极观察 经
图 2 脊髓神经传导束放电波形 A 叠加波形,B、C 、D、E 分离后的 4 种双向放电波形
2.3 大鼠脊髓 T7 ̄T8 处放电信号多电极观察 经 cerebus system 采集记录(采样频率 30kHz/s,有效阈 电位选择为- 120μV)到 8 道(有 2 道无有效信号)放 电信号波形(图 3),经 cerebus 系统分别将 8 道信号 加以分离显示,可见多种独立的双向放电波形(图 4 显示了其中一个通道的一组波形)。其值为(1850± 220)μV,波长为(0.7±0.1)ms。
SHEN Weixing, JIANG Zhenglin (Institute of Nautical Medicine,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
[Abstr 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ong- time recording technology of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 from cortex and spinal cord in rats. Methods: Microelectrodes were plugged in the cortex or spinal cord of rats. The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s were recorded by Cerebus System. Results: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multi- signals were recorded in cortex or spinal cord suc- cessfully. Conclusion: The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s from cortex and spinal cord can be recorded stably, which provided th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for the recording with microelectrode array. [Key wor ds] Electrode; Cerebral Cortex; Spinal cord; Electrophysiological signal;R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