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ab69d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a2.png)
- 水平基因转移
7. 细菌的抗生素抗性:
- 产生抗生素酶
- 改变目标蛋白结构
8. 细菌感染与免疫:
- 引发免疫反应
- 产生抗体
9.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
- 培养基
- 观察生长形态
- 代谢产物研究
10. 细菌的分布:
- 土壤
- 水体
- 空气
- 动植物体内外
教学评价与反馈
1. 课堂表现:教师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小组合作等。通过课堂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细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将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学生自我评价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将针对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9. 细菌的实验室培养:细菌在实验室中通常在含有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通过观察细菌的生长形态和代谢产物来研究细菌的特性。
10. 细菌的分布: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以及动植物体内外等,是人类和动植物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1. 细菌的结构特点:
- 细胞壁
- 细胞膜
2.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的显微图像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使其能运用科学方法对细菌进行分类。
3. 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寻找答案。
4. 社会责任:使学生意识到细菌在食品安全和个人卫生方面的重要性,培养其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任的态度。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二节细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四章章第二节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8b3a9f9e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6.png)
5.组织课堂讨论,促进学生交流。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如细菌的分类、作用等,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提高表达能力。
(4)了解细菌的生理特点,如营养方式、繁殖方式、代谢特点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能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的形态,并正确描述其特征。
(2)学会绘制细菌的结构示意图,准确表示细菌的各个部分。
(3)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方法目标: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通过比较细菌与真核生物的区别,加深对细菌特征的理解。
(2)运用分类方法,掌握细菌的种类及其特点。
(3)归纳细菌的生理特点,形成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1)通过学习细菌的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1)观察细菌的形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9.拓展学生视野,培养科学素养。鼓励学生阅读与细菌相关的科普读物,参加生物科技活动,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3bb008a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55.png)
1.教学内容:教师介绍细菌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讲解细菌的芽孢、荚膜等特殊结构,以及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演示、举例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细菌的基本知识,理解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深度思考: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以下问题:
-细菌在自然界中是如何发挥分解者作用的?
-细菌与人类生活有哪些紧密联系?请举例说明。
-细菌的芽孢和荚膜等特殊结构对其生存有何意义?
4.小组合作:分组进行课题研究,选择一个与细菌相关的主题,如细菌在环保、医疗、食品等方面的应用,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最后以PPT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有一定的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了解了一些生物分类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接受能力。然而,由于细菌在形态、结构及生活习性上的特殊性,学生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此外,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和实验室操作技能尚不熟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耐心指导和个别辅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2.培养学生关爱生态环境,关注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批判性思维。
4.通过了解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生物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创新精神。
教学设计:
度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细菌的基本概念,掌握细菌的分类、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bdae1a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1.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
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
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
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
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
(2)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结构。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五.板书:第二节细菌一、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2、结构:(1)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有的有鞭毛(3)有的有荚膜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六.教学过程1.首尾呼应:导入较有吸引力,从“手”的导入,到“手”上细菌的计算结束。
2.过度自然:各知识点的学习的过度自然,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生殖各环节注重知识点的衔接。
3.新旧结合: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注重与旧知识的结合,如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实验设计中的“单一变量”原则。
4.学以致用:通过学习,进一步认识细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能自发认同平时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5.对比分析:教学过程多处采用对比与分析,特别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通过对比加深学生的认识,如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对比。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 第二节 《细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3d2964669dc5022abea001b.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一)教材分析细菌是生物界中一类重要的生物,了解细菌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生物世界。
教材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阐明了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这一观点。
通过介绍巴斯德实验,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
细菌的个体很小,观察它的形态需要在高倍显微镜和电镜下才能观察到,教材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了解细菌结构。
与动植物细胞相比较,细菌突出的特征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细菌靠分裂生殖,细菌的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等特点,使其几乎无处不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道细菌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对细菌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在七年级上册生态系统的学习中也学到了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2、学生学习本课的主要困难:由于细菌太小,用眼睛无法直接观察到,对学生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模式本节课总的设计思想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生生互助学习为主的方式进行教学,构建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互助性。
教学模式:知识回顾→交流探究→总结归纳→互助提高→当堂检测【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了解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结构示意图和制作细菌模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三)情感目标: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一)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二)细菌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细菌的发现史。
【教学用具】模拟巴斯德实验,细菌模型,ppt课件。
【教学准备】教师:收集有关细菌发现过程、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等有关的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b444a626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4.png)
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一篇:人教版生物八上第5单元第4章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doc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
2.识记细菌的结构特点,通过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3.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通过体验探究过程和分类、计算等活动等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观点。
2.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巴斯德的鹅颈瓶实验的设计。
四、教学准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发思考,导入新课1.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哪里有细菌呀?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细菌分布非常广泛,它几乎可以适应地球上的任何环境,所以在空气中、地底下、水中、动植物体内都有细菌的踪迹。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细菌。
2.联系生活,教师提问:有时候家里的饭或菜做多了,我们常担心什么?展示一盆肉汤新鲜和变质后的对比照片,提出问题:肉汤变质是什么引起的呢?学生能够答出肉汤变质是细菌引起的。
教师进一步提问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够答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肉汤后大量繁殖。
实际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是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日常生活中肉汤变质的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要探究的问题: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二)巴斯德与自然发生论者的较量1.对于“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历史上曾有两种假设。
假设1:在19世纪中期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肉汤变质是因为肉汤里自然就会形成细菌。
也就是说,肉汤里的细菌是由肉汤里的物质形成的,这种说法被称为“自然发生说”。
许多知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说法,如古希腊的学者亚里斯多德,甚至连17世纪的大科学家哈维和牛顿,都支持这种观点。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dd976c6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dd.png)
课题:《细菌》一、教学内容分析:《细菌》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三方面知识:细菌的发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细菌的生殖。
细菌是一类微小生物,它的发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显微镜的发明,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细菌有其独特的特征,在进化地位上十分低等,但由于细菌个体微小,适应力强,繁殖速度快,从而在地球上无处不在,并在自然界和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依次展现了细菌的发现及细菌的来源、细菌的形态及结构及其生殖。
教学思路如下:二、学情分析:七学生学生在生活中对细菌有一些直观的认识,但不能准确表述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通过学习活动认识细菌。
除此之外,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知道了细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本节进一步深入学习细菌相关内容。
三、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图片,归纳细菌的基本结构及无成形细胞核的特征,阐述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异同点,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辨别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异同点,发展演绎与推理、归纳与总结等科学思维。
3.通过观察大肠杆菌二分裂繁殖视频,阐明细菌的生殖方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计算并构建大肠杆菌繁殖的数学模型,归纳出细菌繁殖速度快、数量多的特点,培养模型构建、分析归纳及合作探究能力。
4.通过对细菌科学史微课的学习,加深对科学家工作的认识,领悟科学精神,理解科学本质,认同技术对科学研究的促进作用。
通过分析生活实例,了解细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能关注个人卫生,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比较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任务驱动下帮助学生构建细菌的概念,深入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发展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细菌》教案(通用3篇)
![《细菌》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a93186f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a1.png)
《细菌》教案(通用3篇)《细菌》篇1第二节细菌课题:细菌(知识、能力、品德)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说出细菌的形态结构。
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的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了解细菌发现过程和巴斯德的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进步密切关系。
(重点、难点)教材分析一、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二、难点: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板书设计示意框图(第一课时)第二节:细菌细菌的发现:法国人巴斯德,巴氏消毒法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细菌的形态:杆状、球状、螺旋状2、细菌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未成形细胞核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芽孢时序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安排)一、情境导入:用生活实例引出细菌的发现:“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手上如果不洗,就会有许多细菌。
那么细菌又是从哪里来的?”二:课前预习:细菌个体是不是很微小,人的肉眼看得见吗?用什么仪器可以看见细菌?细菌很小,为什么分布却十分广泛?三、合作探究:1、提问:“夏天吃剩的肉汤过一段时间会变质,我们知道是因为里面有了细菌,那么,细菌是从哪里来的?”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组讨论,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思考:你对科学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巴斯德要是没有雄厚的知识基础,能作出这个简单而精彩的实验吗?并指导学生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相联系,使学生认同知识的学习,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的道理。
2、细菌的形态如何:“细菌很小,究竟有多小?我们能不能看见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利用指导学生观察与思考。
指出:“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十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人的肉眼看不见细菌,只有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5.4.2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4.2细菌教学设计(表格式)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e99dafd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95.png)
二、细菌的形态
分析:通过下面的描述,说明细菌的个体有什么特点?
描述1: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1颗小米粒大→个体微小(单细胞)描述2:只能用高倍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
观察与归纳:结合教材与下图细菌的形态,归纳细菌的大致可以分为哪些?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都是_,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
三、细菌的结构
观察与辨认:
结合教材与下图,辨认细菌的结构,并说说这些结构的作用。
补充:部分细菌有鞭毛和荚膜
观察与思考,分组讨论:结合细菌的结构,思考以下问题。
1.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比较,细菌结构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主要区别: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
2.细菌能像植物那样自己制造有机物吗?为什么?
不能制造有机物。
因为细菌没有叶绿体,它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营养方式:大多数是异养)
四、细菌的生殖
观察与思考:
观察下面细菌的生殖过程图,思考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分裂生殖
算一算:假如你手上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若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小时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进行小组讨论)
知识延伸:不良环境中细菌的特殊现象
观察与思考:结合教材和下图,观察细菌的特殊现象并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 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aceb090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ff84942.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讲授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3.发布主线任务1:细菌的发现,引导学生任务要求:朗读课本71页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谁发现了细菌?用什么发现?(2)他观察什么时发现的?(3)他看到的小生物呈什么形态?是怎样存在的?教师评价,补充4.动画展示:任务完成进度,获得隐藏细菌的帮助【板书】二、细菌1.细菌的发现:列文虎克5.进入主线任务2:细菌到底从哪里来?(1)你支持哪种观点?A.细菌是自然发生的。
B.细菌是由原来空气中的细菌造成的。
(2)求助“小蓝细菌”——连线巴斯德(3)根据连线巴斯德时,我们知道他还有哪些贡献?教师点评,补充6.进入主线任务3:认识细菌的种类(1)请大家认真阅读课本P88页的内容,并找出细菌的种类。
(2)触发支线任务1: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空气、水、土壤、人体体表及内部都存在,为什么我们肉眼看不到到它?(3)小蓝有疑问:细菌属于单细胞还是多细胞?教师评价,补充恭喜学生获得关键道具2.学生齐读学习目标3.学生朗读课本71页内容小组代表回答问题(1)细菌的发现者: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2)一个从未刷过牙的老人的牙垢(3)呈杆状、螺旋状、球状(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几个连在一起)4.观看5.(1)学生思考(2)学生观看“连线巴斯德”视频学生代表结合视频,回答主线任务2: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学生代表发言巴斯德的贡献:发现酵母菌、乳酸菌,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称为“微生物学之父”6.学生阅读课本P88页的内容,找出细菌的种类:(1)学生代表回答根据细菌的外部形态不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2)学生代表回答:细菌个体十分微小,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细菌的形态(3)学生代表回答:细菌都是单细胞的,有些细菌虽然相互连接成团或长链,但是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7.观看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做到有目的性的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细菌》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细菌》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3b4b07cfc789eb172dc86c.png)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对象学生科目生物【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菌中的第二节,分别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的活教材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其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对细菌有一个辩证的认识,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锻炼学生搜集信息,整合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了细菌的生殖方式及速度的基础上,最后以“技能训练”冲击学的情感。
【学情分析】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这为接下来学习细菌的结构做了相关的知识上的铺垫。
在第一节认识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后,就细菌和真菌再分别单独具体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由于细菌微小,无法用肉眼观察,学生学起来存在一定的难所以学生对细菌只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必须采取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简单易行的图片、教等,提高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是帮助学生了解细菌的关键之处。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1.收集信息,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2.团队分工合作意识,口头表述展示能力情感目标 1.认识到细菌的快速繁殖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重点 1.细菌的主要特征【教学重难点】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难点 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2.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方法采用资料分析、直观教学、观察、比较、小组讨论等方法,过程制作PPT课件,并插入相关图片等形式。
【教学策略】教学准备PPT课件、常温下存放了3天的剩奶,常温下死亡3天的小鱼,常温下存放3天的猪肉、反映细菌发现史的多媒体资料。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细菌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9074835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14.png)
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2节细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2. 说出细菌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及运动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的营养方式。
2、教学难点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学步骤1、新课导入导语:在侵华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制造了很多惨无人道的杀戮事件,其中最臭名昭著的就是“黑太阳731”部队的“细菌战”。
他们抓取了大量的中国人做活体实验,在中国犯下了滔天大罪。
那么,细菌究竟是怎样的?它有哪些结构?课件展示“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为什么伤口较深时才会感染破伤风杆菌,皮肤划破却不会呢?教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细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吧!2、新课讲授(一)细菌的发现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细菌个体是十分微小的,这么小的生物是谁第一个发现的呢?17世纪后叶,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己制作的显微镜观察到了细菌。
但是一直到19世纪中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还认为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后来,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进行了著名的鹅颈瓶实验。
课件展示鹅颈瓶实验。
提问:你能通过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吗?细菌来自于哪里?学生:细菌来自于空气中而不是自然发生的。
教师:是的,巴斯德用事实驳倒了“自然发生说”。
同时,巴斯德还发现了乳酸菌和酵母菌,并提出了巴氏消毒法以及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被后人称作微生物学之父。
提问:从巴斯德的实验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教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小到什么程度呢?让我们来观察几幅图片:放大3000倍的细菌,放大70000倍的细菌,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
看完图片资料,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细菌太小了。
教师:是,细菌的确太小了,虽然它很小,但是却有很多的形态。
根据外部形态的不同,细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P72内容,说一说细菌可以大致分为哪三类?并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完成下面一道思考题。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8e6562fcc17552707220846.png)
《第二节细菌》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章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主要内容是学习细菌、真菌的形态特点以及繁殖方式的。
本节课是本章的第二节,首先讲述了细菌的发现过程,然后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证实了细菌是由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在这里可对学生进行感情教育和唯物主义教育。
接着学习细菌的三种形态:杆状、螺旋状和球状;细菌的体型非常小,只能通过高倍显微镜才能观察。
本课通过“观察与思考”认识细菌的结构,并通过回忆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加深对细菌结构的认识。
细菌没有细胞核,通过分裂方式生殖。
遇到不良环境的时候,细菌会形成休眠体即芽孢来度过不良环境。
此外,细菌没有叶绿体,这就决定了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
本章主要是带领大家进入微观世界认识微生物,细菌真菌在生物的分类中地位非常重要。
本课就是在学习了细菌真菌的群落特点和生存条件的基础上对细菌加深认识。
二、教案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3、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巴斯德实验,激发学生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唯物主义精神。
2、通过对细菌结构的认识,掌握细菌的生活条件,从而对学生进行卫生教育。
三、教案重点细菌的形态;细菌的结构特征及营养方式;细菌的生殖。
四、教案难点巴斯德实验的理解;细菌的结构及其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的原因。
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案方法主要采用先学后教。
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预习,同时完成教师布置的自学思考题。
思考题能引导学生探索知识,找出答案,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习惯。
同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再通过提问学生答案以检查学生预习效果,再针对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讲解、分析。
在先学后教中渗透小组探究、讨论等合作性学习。
七、教案准备1、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自学流程2、准备细菌结构图片3、准备多媒体课件和相关视频资源4、准备相应课后练习八、教案策略本节课采用以下教案策略:1、新课导入由于上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细菌真菌的菌落等特点,但细菌真菌的差异远不止这些。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
![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613f7a11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2e.png)
教学设计2024秋季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第二节细菌》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生命观念:学生能够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类,认识到细菌作为生命体在自然界中的普遍存在和重要性。
2.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细菌与其他生物体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推理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细菌的生长条件、繁殖方式等特性,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4.社会责任:增强学生对公共卫生和个人卫生的认识,理解细菌传播与防控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点•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分类。
•细菌的生长条件和繁殖方式。
三、教学难点•理解细菌微小但复杂的结构特点。
•区分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如真菌、病毒)的区别。
四、教学资源•教材及配套教辅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细菌形态结构示意图、生长过程动画等)。
•显微镜及细菌样本(视条件而定,可进行观察实验或展示已观察的细菌图片)。
•课外读物或网络资源,介绍细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动画等直观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长过程。
•观察实验法(可选):组织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样本,增强感性认识。
•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讨论细菌的特性及其在自然界中的意义,促进思维碰撞。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生活实例导入:展示一张因细菌污染导致食品变质的图片或视频片段,提问:“这些变化是由什么引起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出细菌的话题。
•揭示课题: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性。
2. 新课教学•细菌的形态结构:•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的示意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讲解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等,强调其微小但复杂的结构特点。
•通过对比真菌和病毒的图片,帮助学生区分细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区别。
•细菌的分类:•简要介绍细菌的分类依据和方法,如根据形态、生理特性、遗传信息等进行分类。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docx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4b560c28e9951e79a89277f.png)
s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大田六中林兴和教学内容《细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
教材分析本章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进行呈现,首先介绍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从能够看见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入手,让学生先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感知,然后再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这样编写也有利于学生从生物圈的角度去认识细菌和真菌。
细菌这节课以细菌的主要特征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细菌的大小、形态、结构、营养、生殖,带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进一步揭开细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面纱。
同时,通过细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通过巴斯德实验,学生体会到科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离不开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
本节课内容是上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延续与深入,学好本节课内容还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微生物(真菌等)和生物多样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此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学情分析我校已开展“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多年,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时,还学会初步观察、分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因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细菌对于学生而言既熟悉又陌生,说学生对细菌熟悉是因为生活中食物腐败等现象学生处处可见,细菌引起的多种多样疾病学生也是耳闻目睹的,况且在七年级还学习过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说学生对细菌陌生是由于学生从未看到过细菌的真面目,对细菌怀有一种神秘感。
因而学生对学习既熟悉又陌生的细菌的主要特征有着较深厚的兴趣。
通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和营养特点,因此,可引导学生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认识细菌的结构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0b2cd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a3.png)
6.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出至少三个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问题发现与解决能力。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要注重实践性和探究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1)教师出示一瓶酸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酸奶中的有益菌是什么吗?”
(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酸奶中的有益菌就是乳酸菌,它是一种细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细菌的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
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容易混淆细菌的分类和命名。因此,如何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清晰、准确的细菌知识体系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想:运用实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形象直观地展示细菌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通过比较、归纳、总结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细菌知识,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认识。
4.适时反馈,关注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总结反思,提升素养
在课堂结束时,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梳理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科已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有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细菌形态微小,不易观察,学生对细菌的形态和结构认识较为模糊;细菌的分类和命名较为复杂,学生容易混淆;细菌在生活中的作用及与人类关系方面,学生的认识有待深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运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实物、模型、多媒体等,帮助学生建立细菌的直观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细菌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此外,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个性化指导,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精品教学设计《第二节 细菌》
![精品教学设计《第二节 细菌》](https://img.taocdn.com/s3/m/532dcbc884254b35eefd3439.png)
《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二节细菌》本节课程内容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1.学会描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 2.理解细菌的生殖方式和细菌分布的广泛性。
※ 3.能找出对照实验中的变量,并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 4.通过学习细菌的发现过程和细菌的生殖方式,认同科学发展与技术的密切相关及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保持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教学重点】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对细菌营养方式的推测。
【教学资料】多媒体课件、导学案、课本。
【教学方法】采用学生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比较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课型】新授课【教学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设计意图(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各抒己见。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观看的视频,引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展示课题、目标和重难点学生仔细浏览。
引导学生认真浏览。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学习任务。
(三)自主学习获取新知仔细阅读课本P71——P74,并完成下列问题,将找到的知识点在课本上标记出来。
知识点一:细菌的发现:1、发现人:荷兰人________发现了细菌的存在。
2、细菌的发生:巴斯德证实细菌不是 ________发生的,而是由_________产生的。
他还发现了乳酸菌和 _________ ,提出了巴氏消毒法和防止手术感染的方法,后人称他为“_______ ”。
知识点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3、大小:个体十分微小,要用高倍显微镜或______________才能观察到。
4、形态:根据细菌外部形态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生活:细菌都是______个体,每个细菌都是独立生活的。
6、结构:(在下图的横线上填上填结构名称)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生物)](https://img.taocdn.com/s3/m/be0b56f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13.png)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同学们在课后观察家中或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寻找可能的细菌生活迹象,如腐烂的植物、水体富营养化等,并记录下来。通过观察,让学生认识到细菌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和重要作用。
2.家庭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简单的细菌培养实验,如利用废旧酸奶机培养益生菌,观察其生长情况。此实验旨在让学生亲身体验细菌的繁殖过程,增强他们对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
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全面了解细菌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学习生物课程时,已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对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生命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的了解可能局限于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食物变质、生病等,但对其深入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5.掌握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细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细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分析细菌的共性和特性。
3.利用图表、模型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细菌的繁殖和生长过程。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2.难点:
(1)细菌的形态多样性及分类;
(2)细菌的繁殖速度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细菌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包括有益和有害方面。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28529dc3968011ca20091a6.png)
s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课方案大田六中林兴和教课内容《细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余生物”第四章“散布宽泛的细菌和真菌”中的第二节。
教材剖析本章教材内容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依照从宏观到微观的次序进行表现,第一介绍细菌和真菌的散布,从可以看见的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下手,让学生先对细菌和真菌有初步的感知,而后再分别介绍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色。
这样编写也有益于学生从生物圈的角度去认识细菌和真菌。
细菌这节课以细菌的主要特色为中心睁开,经过研究细菌的大小、形态、构造、营养、生殖,率领学生走进微观世界,进一步揭开细菌在学生心目中的神奇面纱。
同时,经过细菌发现的过程,让学生认可科学发展与技术的进步亲密有关,经过巴斯德实验,学生领会到科学家废寝忘食的追乞降谨慎务实的科研作风,认识到科学的新发现离不开周密的思想和精美的实验。
本节课内容是上节细菌和真菌的散布的持续与深入,学好本节课内容还将为学生此后学习其余微生物(真菌等)和生物多样性打下优秀的基础。
所以本节内容在整个初中生物教课中据有必定的地位。
学情剖析我校已睁开“先学后教”教课模式多年,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已具备了必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研究能力,同时,还学会初步察看、剖析、比较等研究生物学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研究的空间。
细菌关于学生而言既熟习又陌生,说学生对细菌熟习是因为生活中食品腐败等现象学生到处可见,细菌惹起的多种多样疾病学生也是耳闻目击的,何况在七年级还学习过细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说学生对细菌陌生是因为学生从未看到过细菌的真面目,对细菌怀有一种神奇感。
因此学生对学习既熟习又陌生的细菌的主要特色有着较深沉的兴趣。
经过七年级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基本构造和营养特色,所以,可指引学生经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来认识细菌的构造和推断细菌的营养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教案设计——陈维黎
课题:第四章第二节细菌
一、教案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的结构。
2.通过与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3.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能用显微镜观察细菌三形态永久装片,并说出细菌的三种形态。
(三)情感目标:
1.通过计算手上的细菌数目,理解细菌的繁殖速度。
二、教案重难点:
【教案重点】
1.细菌的形态结构。
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案难点】
能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出细菌的营养方式。
三、教案方法:讨论、启发、探究相结合。
四、教具准备:细菌三型装片,显微镜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上课时间:
七、教案程序
教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内容
新课导入同学们,请把你们的双手伸出来,让
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手,我看到有些
同学的手很干净、勤剪指甲,但是我
也看到有些同学的手有点脏、指甲有
些长。
如果我们用这样的手去拿东西
吃,会怎样呢?(生病)俗话说得
好:“病从口入”啊!手如果不经常
洗,就会有许多细菌,那么,这些细
菌是从哪里来的呢?想要解答这个问
题,现在我们就来共同探讨细菌这节
内容。
学生伸出双手互相观察
细菌的发现用大屏幕展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解答问题,进行及时评价。
问题1:细菌是怎样被发现的?
问题2: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用大屏幕展示巴斯德的实验
阅读书本知识,结合课前搜集的资
料,寻找问题答案。
①找出列文?虎克首次观察到细菌的
知识。
②找出细菌产生的两种观点,并进行
比较。
③口述巴斯德“证明细菌是由原来细
菌产生”的实验。
细菌的形态以图片形式显示细菌的三种形态;
转入细菌结构讲述。
显示植物细胞结
构图和细菌结构图。
有表格比较植物细胞与细菌的异同。
由细菌没有叶绿体引出其营养方式的
学习。
认识图片,初步认识细菌的形态。
观察课本中细菌的结构图片,并与植
物细胞进行对比。
从课本可知细菌的营养方式主要利用
现成有机物。
细菌的结构教师放视频“细菌的结构特征”让学
生表出个部分的特征。
提问:细菌有
不同的形态,那么这些不同的形态的
细菌其内部结构是不是也不同呢?
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先复习植物细胞
的结构,再观察细菌的结构(强调无
叶绿体)。
通过比较得出结论:
填写下列表格:
植物细胞细菌细胞
基本
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特有结构
细菌的营养方式让学生根据细菌的结构特征(无叶绿
体)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并完成大
屏幕上的题目。
讨论:试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
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因为细菌没有________,大多数细菌
只能利用现成的_______生活,并把
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在生态
系统中称为__________
细菌的生殖屏幕展示细菌分裂情况
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细菌分裂结果。
进行及时评价。
展示有些细菌形成芽孢的图片。
说明芽孢是休眠体而不是生殖方式。
归纳细菌生殖的特点:①细菌分裂时
一个分裂成两个,分裂速度快;
讨论完成《技能训练》练习,计算细
菌分裂后数量。
个别同学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归纳细菌的另一个特点:②有些细菌
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课题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细菌的主要特征,形态主要是杆状、螺旋状、球状。
他们的基本结构相同都是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型的细胞核。
鞭毛和荚膜。
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所以营养方式是异养,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
作业
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练习册
板书设计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特征:
1、形态:a、微小; b、单细胞; c、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型的细胞核
b、特殊结构:鞭毛和荚膜
3、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寄生)
4、生殖方式:分裂生殖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