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辩证法

合集下载

古代辩证法思想

古代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一>我们一直在学哲学,在哲学中有个很重要的局部就是辩证法,我们一直学的也都是西方的辩证法。

对于我们自己国家所具备的辩证法思想或许我们了解得并不多,事实上,我们这个拥有着五千年文化的古国在几千年前便有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我们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下面我找了两篇对于我们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相关知识的文章,希望大家可以更好、更正确的去了解我们中国自身的辩证法。

—、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开展观:消极的辩证法矛盾观、开展观是辩证法思想的根本容,也是鉴别一种哲学思想是否具有辩证法涵的重要标志。

但中国古代辩证法史上,有一个与西方辩证法史不同的突出特点,即中国哲学家们几乎都普遍地成认矛盾和运动的存在,因此辩证法观点与非辩证法观点的分歧和争论主要不是"承不成认存在着矛盾和运动〞,而是"如何认识矛盾和运动的性质〞,对矛盾和运动持什么态度的问题:矛盾的存在是客观必然的,还是暂时的,可以取消的" 矛盾以同一性为主还是以斗争性为主"运动变化是开展还是循环"应该是尚变还是防变惧变"中国古代辩证法在这一系列根本问题上的总的观念取向是表现为一种"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开展观,从而具有消极的辩证法的特征。

1.求同尚中的矛盾观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低、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

西周以前的原始五行说、周初的"易经"以及"左传"、"国语"中所记载的晏婴、蠡、史伯等人的论述都已对矛盾思想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到了老子那里,他已能较系统地提醒事物的相互对立依存的矛盾关系,提出了一个"万物负阴而抱阳〞的普遍性命题,认为矛盾普遍存在,"老子"五千言中就列举了六七十对矛盾概念。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如下:
古代朴素辩证法: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是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法,是辩证法的最初形态。

例如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印度古代的“四大”认为宇宙万物是由水,风,地,火构成。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辩证法,是辩证法的第二种形态。

例如以17-18世纪西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为典型。

它承认世界是物质的,在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

霍布斯曾经写道:“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辩证法的高级形态。

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

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

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

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特点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一种独特的辩证思维方式。

它包含
了多个特点,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 统一思维与辩证思维的结合: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强调将统一思维与辩证思
维相结合。

统一思维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和内在联系,而辩证思维则强调对立统一、矛盾斗争和发展变化。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将这两种思维方式融合在一起,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既是统一的,又包含着对立的因素。

2. 观察世界的整体性: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注重从整体的角度观察世界,而不
仅仅关注于事物的细节。

它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

因此,人们在面对问题时,需要从整体的角度来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片面地看待事物。

3. 矛盾统一的思维模式: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对立,
事物之间的矛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

它倡导人们以矛盾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认识事物。

在分析问题时,人们需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并把它们作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看待。

4. 发展变化的观念: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坚信世界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


认为事物具有内在的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潜力,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促进事物的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具备观察和把握事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和引领变化。

中华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它通过整体观察、矛盾统一和发展变化等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思考问题。

尽管时代变迁,但这些思想与观念在中国文化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对现代的思维方式和哲学研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一种探讨客观事实的原理,它的范畴涵盖了生
活实践和科学研究,至今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辩证法思想特点于其“辩证”这一基本思想,既要求用质疑手段来审视周围动摇不定的对错观念,又要客观而全面地审慎思考,不固守某一定论,而是要有两种以上观点,通过分析和评价彼此关联从而加以分析,从而发现更适合现实的观念和知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本身亦拥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辩证法思想很好的体现了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思考,而且更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因此,在古代中国的经典的哲学经典中,除了探讨抽象的哲学概念外,“实践”和“情操”都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还拥有很好的意义,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


种思想不但能够帮助普通老百姓更准确地看待生活中的事情,而且可以在分析现实社会问题上有所帮助。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事物的结果,理解事物的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关联,看出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从而使现实社会得到更大的积极作用,从而推进社会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不仅对古代时期的思想有重要的意义,而且
在现代社会中也依然很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它强调实践,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客观事物,并从中得出积极的作用,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已历经上千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辩证法思想中,唯物史观和唯心论被深刻地提出,影响着许多后代思想家和学者。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事物本质上是复杂而有机的,任何事物都是彼此相互作用和相联系的,他们还彼此变化,直至形成一个事物。

唯物史观认为自然现象是矛盾普遍存在的事实,即矛盾是自然发展的推动力。

与此同时,古代哲学中的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一种思维力量,也是人活动背后的动力,历史发展的推进力和整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来自于个体的意识。

因此,唯心论认为意识对历史变革和社会发展来讲是不可或缺的。

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它提出了自然世界的发展思想,强调了矛盾的作用,提倡了客观主义科学和社会研究,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强调了个体意识的重要性,推动了人文精神的进步,也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社会的共同进步。

总之,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古今中外的重要思想家、学者,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而且至今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摘要】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对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入手,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探讨其对个人成长的启示以及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阐述了辩证法思想在当代的应用,指出其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的探讨,本文旨在强调这些古代智慧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导作用,呼吁人们继承和发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现实意义、正文、引言、结论、应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当代、重要意义。

1. 引言1.1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概述中国古代哲学自古至今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中的辩证法思想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涵丰富,应用广泛,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反映了客观规律的本质,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辩证法思想强调平衡、和谐、包容、变化等方面的原则,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当代社会,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出发,探讨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应用,旨在展现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思想的深厚底蕴和现实价值。

2. 正文2.1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贯穿于中国哲学发展的各个时期。

辩证法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易经》,《易经》提出了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的思想,这种对立统一、因果关系的观念被后来的哲学家们不断发扬光大。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即遵循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折中取和,则可以达到至善至美。

这种辩证思想强调平衡、和谐的原则,指导人们在处理矛盾、冲突时追求立见之美。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中国古代辩证法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演进丰富多彩。

辩证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农学等各个领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起源、发展和演进过程。

一、起源阶段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百花齐放,各种学派纷纷兴起。

其中,阴阳家、名家、墨家等学派对辩证法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阴阳家提出了阴阳五行的观念,认为事物的变化是由阴阳相互作用、五行相生相克所致,这种观念为后来的辩证法奠定了基础。

名家强调“名实同源”,注重事物的本质和表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名实辩证”的思想,对后世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的理念,强调和谐共存、相互尊重,这种思想也为后来的辩证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二、发展阶段在秦汉时期,中国古代辩证法进入了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相继兴起,各自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强调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实践,提出了“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等思想,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道家强调“道法自然”,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反对人为的强制和干预,这种思想也体现了一种辩证的观念。

法家注重法治和秩序,提出了“法治”、“重刑轻赏”等理念,强调对立统一、权变辩证的原则,对后来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演进阶段隋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辩证法进入了演进阶段。

在这一时期,朱熹、王阳明、李时中等思想家对辩证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展。

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致良知”等理念,强调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统一,体现了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王阳明强调“心即理”、“知行合一”,主张心性与天理的统一,提出了“致良知”、“格物致知”等观念,对后来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时中注重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结合,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理念,强调实践与理论的辩证统一,对后来的辩证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1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摘要】辩证法思想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在这一领域上发展完善他们的思想。

本文主要讲述了老子、韩非、张载三位思想家的辩证观,另外还探究了《周易》这本著作中包含的辩证法思想。

【关键字】辩证法思想;老子;《周易》;韩非;张载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并且中国在很久以前就提倡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来认识世界。

《易经》是中国辩证法观念的萌芽,距今已经三千多年了。

纵观历史,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相反的事物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战国时期的韩非就有“物必有盛衰,完事必有弛张”的思想,宋代张载认为“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中国古代辩证法不断地丰富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又创造性地增添着人类认识史上真理的颗粒。

1老子辩证法思想1.1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1.1.1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

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

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

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

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1.1.2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

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

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

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

中国古代哲学其辩证法思想与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其中,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想是其中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这种思想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对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依然具有指导作用。

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想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太极哲学等。

这些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存在事物之间的对立关系,这些对立关系相互依存、相互转化,构成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例如,在阴阳学说中,阴与阳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构成了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

在五行学说中,五行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事物的生成和变化。

在太极哲学中,太极包含了阴阳的合一,是宇宙最根本的存在形式。

这些辩证法思想强调了事物之间的矛盾和统一的关系,提出了观察问题的新方法,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支撑。

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思想在现实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为政治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

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以矛盾为基础存在的,因此在处理社会问题时,必须善于抓住矛盾的本质,并通过化解矛盾实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种思想对于处理政治冲突、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其次,辩证法思想在经济发展中也具有现实意义。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包括生产与分配、供求关系等。

只有通过对这些矛盾的深入认识和科学处理,才能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古代中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如宋代的王安石,就倡导了一系列变法措施,试图通过政策解决当时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这种思想启示了我们在现代经济领域中的发展,需要注重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同时考虑,以适应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此外,辩证法思想对于文化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辩证法思想认为文化发展是一种与时俱进的过程,需要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

谈谈辩证法问题读后感辩证法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它对于我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准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习了《道德经》和《论语》后,我对辩证法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在本文中,我将讨论辩证法的重要性、应用以及对未来的影响。

首先,辩证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辩证法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性和相互联系,并试图解决矛盾和问题。

它通过对矛盾的认识和调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中庸”,即追求事物的平衡和协调。

这种思想在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

辩证法不仅可以用于哲学思考,还可以应用于人际关系、学术研究、企业管理等各个领域。

在人际关系中,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观点,并与之沟通和协商。

在学术研究中,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的本质,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企业管理中,辩证法能够帮助我们平衡利益的冲突,并取得可持续发展。

关于辩证法的应用,我想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在团队合作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如果我们只听取一个人的声音,忽视其他成员的想法,那么团队的合作将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如果我们能够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不同观点之间的矛盾和联系,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那么团队的效率将得到显著提升。

除了在实践中的应用,辩证法还对未来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矛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

辩证法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

未来的世界将更加复杂和多变,我们需要借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准则,才能适应和应对这种变化。

综上所述,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重要性体现在思维方式和思维准则的改变上,应用范围广泛,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和运用辩证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水平。

希望不仅我自己,也能有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应用辩证法,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进步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哲学的基本范畴之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等。

首先,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原理之一。

对立统一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

例如,事物的存在和消亡、运动和静止、质和量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在对立统一中,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发展规律之一。

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次否定,然后再通过新的肯定而达到更高的层次。

这种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再次,质量互变是辩证法的重要原理之一。

质量互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质量会发生变化。

例如,水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状态,这就是质量互变的表现。

质量互变是事物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最后,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法的另一个重要原理。

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的偶然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偶然变异。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总之,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必然性和偶然性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武器。

通过对辩证法基本原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可以更好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指导实践,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辩证法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辩证法

古代中国古代希腊辩证法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两个文明在不同的地域和时代背景下,都产生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法。

本文将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为主题,探讨两者的异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的辩证法古代中国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中。

其中,儒家强调“中庸”之道,认为万物都有两个相对的方面,即所谓的“中庸之道”。

儒家的辩证思维强调平衡与和谐,提倡均衡发展,追求社会和个体的和谐。

而道家则主张“无为而治”,强调追求虚无和自然的状态,反对过度干预和执着于个体欲望。

道家的辩证思维强调自然与人为的关系,追求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墨家则提出“兼爱”之道,主张无私的爱和平等的关系。

墨家的辩证思维强调社会公正与个体利益的统一,追求公平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注重的是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古代希腊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中。

柏拉图提出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认为现象世界的事物只是理念世界的投影。

柏拉图的辩证思维强调理念与现实的关系,追求理念世界的真理与现实世界的表象之间的和谐。

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了“中庸之道”,主张追求适度和均衡的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辩证思维强调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追求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古代希腊的辩证法注重的是理念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这种辩证思维对后世的哲学思想和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一。

三、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辩证法的异同1. 相同之处: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都强调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无论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还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的关系,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

2. 不同之处:古代中国的辩证法注重社会和个体的和谐统一,追求平衡与和谐;而古代希腊的辩证法则更注重理念与现实、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关系,追求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国辩证法历史

中国辩证法历史

中国辩证法历史中国辩证法是一种哲学体系,起源于古代中国,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时代。

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等。

这些流派都在对社会、人性和宇宙的认识上有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形成了辩证的思想交锋。

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和道家。

儒家主张以仁爱来治理国家,注重人伦,讲求礼节,提倡中庸之道。

而道家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无为而治的境界。

两者之间的思想对立和辩证关系,可以说是中国辩证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伴随着社会和政治变革,辩证法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例如在战国时期,兵家和法家的兴起,强调战争和法律的重要性,对中国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并推动了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

在汉代,国家统一后,儒家成为主流思想,但同时兼容其他流派的思想。

在这个历史时期,辩证法开始与儒家哲学融合,形成了儒家辩证法的思想体系。

儒家辩证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的多样性。

随着历史的演进,辩证法在中国哲学思想中的地位逐渐减弱,受到了西方哲学的影响。

但在现代,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矛盾的增加,辩证法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

现代中国的辩证法主要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现代化的辩证法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之,中国辩证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不同流派的理论争辩和交融,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辩证法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持续对中国哲学和社会发展产生着影响。

古代辩证法思想

古代辩证法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一>—、求同尚中、防变惧变的矛盾观和发展观:消极的辩证法1.求同尚中的矛盾观我国古代人民在各种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很早就对一些矛盾现象有了质朴的认识,并逐渐形成一些相互对应概念来表达这些矛盾对立的性质,如高下、正反、大小、曲直、明晦、美丑等;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矛盾观是不彻底的;它虽然承认事物的矛盾性,甚至也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矛盾存在的内在本质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即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①这个根本的矛盾观,而把矛盾实际上看作是暂时的、局部的、外在的,因而是不应该有的,可以取消的;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对待矛盾的处理方式上,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矛盾的斗争性,把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及其统一看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极力采取种种方法去限制矛盾,消解矛盾;这样,古代辩证法从承认矛盾出发,最终还是取消了矛盾;2.“防变惧变”的发展观它虽然凝聚了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丰富经验和巨大智慧,具有独特的价值,但它在古代社会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却沦为维护封建专制社会的稳定和延续的具有保守性的实用工具,这给中国古代辩证法烙上了一个深深的历史印记;其中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二、直观体悟、类比外推的直觉思维方式:辩证法与认识论、逻辑学的脱节1.直观体悟:辩证法与认识论的脱节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在具体形成和表述形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方式是借助于“涤除玄览”的直觉体验和“豁然贯通”的神秘顿悟,而不是对概念的辨析和语言的陈述;因此,中国古代各种辩证法思想都力图脱离开具体的认知过程和认知形式,以某种超语言的、直观的、意会性和象征性的方式直接把握事物的辩证性质;在这种倾向影响下,很少有人会对自己的范畴给予严格概念界说,各种辩证法范畴往往是模糊多义的、随意流动的,更没什么人要着意建立一套自己独立的概念体系;由这种直观体悟方法所带来的的辩证法思想的模糊性、意会性等特点,就使许多古代辩证法命题总是多义的,这固然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巨大灵活性和包容性,但也容易使它们变成无所不包的空洞命题;因为正是由于其无所不包,反而什么都不能解释透彻,就象一个试图解答一切的方程式是什么也解答不了的一样;满足于这种简单的、直观的、似乎是万能的认识方法,显然是造成中国古代哲学及其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化程度不高、发展缓慢、不能充分发育成熟的一个重要原因;2.类比外推:辩证法与逻辑学的脱节总的来看,非逻辑思辨的类比外推方法,在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建构和阐述中,具有形象具体、简便直接、举一反三的优点,但由于缺乏明确的逻辑规范和有层次的推理程序,特别是混淆了不同事物各自特有的本质、规律、过程等的区别,而很容易导致简单化的、主观随意的、神秘性的认识,最终走向辩证法的反面;这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缺陷;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二>一、论道经邦、学以致用的实践品格:实践的辩证法;2这种体现了天人合一,万物一体、体用不分的本体论传统,一方面,它固然造成了丰富的辩证思维成果,另一方面也使这种辩证思维强烈地渗透了以主体反身内求的人格实践和道德修养为基本内容、以经世致用为最终目的的理论特色;显然,这种辩证法是极大地不同于源自对自然的探求和逻辑的思辩的西方式的辩证法传统的,它的确是关于人类各种生活的辩证艺术,而对自然的关注无非是要“借自然以明人事”;二、“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独特的巫史文化渊源巫术文化对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其最主要的影响大概就在于以天道推演人道的思维方式;由于巫术文化相信天地人神之间可以用一定的方式,由一些特殊的人物最初是巫祝及大史,后逐渐扩展为各种有知识、特别是有德行的圣人、贤人、真人进行沟通,实现天地人神的交合互感,天道自然的特性最终可以内在于人自身的本性,这样,人就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正因此,从天道之“天行键”、“周行而不殆”可推演出人道之“自强不息”和“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汤武革命”的合理性;从自然界之“否极泰来”、“无平不陂,无往不复”、“物极必反”可推演出人世的“祸福相因”、“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柔弱胜刚强”的社会历史演变的规律和立身处世的原则等等;这种由天道推及人道的思维方式,正符合巫术文化及史官文化影响下古代哲学思想最重要的一个致思目的,即先秦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们对自然界和社会历史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对立、矛盾转化及事物发展规律的辩证认识,正是要为在社会的剧烈变革和各种矛盾冲突中处于惶恐迷惑状态中的人们特别是统治者们,提供拨乱救世、平衡矛盾的精神药方;这也体现了前面所述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实用理性特色;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之;的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有人认为是一般讲究伦理的着作,不确;德家:原是西周初期的,后在西周末期至东周其内涵受到了根本性的改造;东周初期,如臧哀伯有着名的德论5可证;战国时期问世的德道经、庄子是其代表性的文献;礼家:是萌芽于西周后期并在东周中前期广为流行的一种;东周时期的一些着名政治家如、子犯、曹刿、子产、等都崇尚,特别是子产和,还分别有着名的礼论6;战国后期,以礼为思想核心的重要代表是;法家:是春秋中后期出现的一种;最先萌芽于郑,创始人是邓析,第一个“”的是子产子产前期是礼家,后期转向了法家,继之是晋范宣子、等的“”;战国时期法家的重要代表是慎到,其代表作是慎子;后之经法亦属法家文献等;过去,认为经法是道家着作,这是从哲学上着眼的,不确;:创始人是春秋末期的,其思想核心是“义”;过去,有人认为核心是“”,根据不充分;术家:创始人是,其思想核心是术,其代表作是申子;过去,理论界认为申子属法家,不确;申子自己宣称其学术思想是“术”,秦汉人一直都说“申子之术”;义家:创始人是;的“义”与的“义”区别在哪里最明显的一点,就是的“义”包含,如·经上说:“义者,利也;”的“义”则完全排斥利;义家的代表作有、公羊春秋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天道”、“地道”、“人道”之本是“生态”之道;道家思想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老子主张“返朴归真”,认为人的生命存在要与自然沟通,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不让尘世的喜怒哀乐扰乱自己恬淡自由纯洁的心境,自始至终保持自己的自然天性,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无为而治”的社会生态观;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其理想的社会是一个无剥削、无压迫,按着自然规律发展的和谐社会,民众不受干扰,人间无猜忌,无矛盾,无冲突,自由平等,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所以,人的生命活动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使人长寿;这是道家养生的根本观点;“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归结起来,老子所说的道有三方面的涵义:①道是先于天地的混成之物;②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的普遍法则;③道无形无象;老子论“道的另外一个重要思想是“贵柔”;因此,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并提出了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以少胜多等政治、军事方面的战略原则;这些战略原则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具有相当的片面性;“无”之道有与无是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有”指具体存在的事物,也称实有;“无”指无形无象的虚无;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存在原则分歧;分歧的焦点是如何理解“无”以及“有”和“无”的关系;“无”是道家哲学的本质特征;老子最先提出“无” 范畴;“一”指天地未分时的原始物质存在,是“有”;道生一,即“有”生于“无”;“道”与“无”都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体;但是,“无”是对“道”的本质界定;对于这个“无”,一般认为是精神、理念,也有人认为是物质;老子又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认为“有”所能为利,是因为“无”的作用;“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老子论“有无”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有过很大影响;“无为”之道无为相对有为而言;老子最先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三十七章的命题,以说明自然与人为的关系;他认为道作为宇宙本体自然而然地生成天地万物,就其自然而然来说,天道自然无为;就其生成天地万物来说,天道又无不为;无为与无不为,即有为,无为为体,有为为用;也就是说,必须无为才能有为,无为之中产生有为;这就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含义;老子哲学以无为为本;。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1.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概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思想,它提出了一种解释世界的方式,认为世界是由一种基本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组成的,这种基本的组成部分被称为“朴素”。

朴素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由相互作用的朴素组成的,这种相互作用就是辩证法,它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的本质。

朴素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联系,这种联系可以通过观察、研究和分析来理解。

朴素辩证法还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变化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持续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观察、研究和分析来理解。

朴素辩证法还提出了一种哲学思想,即“认识论”,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意识的,可以通过认识来理解它们。

2. 朴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朴素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一分为二”,即事物的发展是有对立性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矛盾,而矛盾的解决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它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统一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对立关系。

此外,朴素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演变的规律,即“自然变化”。

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有序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自然规律”,即“自然规律”。

最后,朴素辩证法还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复杂性”,即“复杂性”。

3. 朴素辩证法的应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一种以辩证思维为基础的思想体系,它将辩证法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以求得更加准确的结果。

朴素辩证法的应用涉及到许多领域,如政治、哲学、科学、文学、社会学等等。

政治领域,朴素辩证法可以用来分析和解决政治问题,以便有效地管理国家。

它可以帮助政治家们分析政治问题,从而更好地处理政治纷争。

哲学领域,朴素辩证法可以用来探索人类本质的真理,以及人类如何在自然界中生存。

它可以帮助哲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想,以及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科学领域,朴素辩证法可以用来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以及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的发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辩证法名句

中国古代辩证法名句

中国古代辩证法名句【原创实用版】目录1.中国古代辩证法的概念和特点2.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名句3.名句背后的哲学思想4.中国古代辩证法与西方辩证法的异同5.中国古代辩证法在现代的意义和应用正文中国古代辩证法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它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又具有普遍的哲学价值。

中国古代辩证法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这些矛盾和对立体现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是推动事物发展和变化的动力。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许多关于辩证法的名句,这些名句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

例如,“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它表达了事物矛盾的双重性,柔弱与坚强、攻与守都存在于同一事物中,体现了辩证法的矛盾统一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名句不仅表达了事物的矛盾性,还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

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这句话指出事物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体现了辩证法的变化发展思想。

虽然中国古代辩证法与西方辩证法在表达方式和具体内容上存在差异,但它们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强调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

中国古代辩证法强调和谐与平衡,而西方辩证法则更注重矛盾和对立。

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古代辩证法在现代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从中国古代辩证法中汲取智慧,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认识和处理事物。

通过把握事物的内在矛盾,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事物的发展和进步。

同时,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和谐平衡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使我们能够更加关注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协调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

总之,中国古代辩证法名句不仅是一种哲学智慧,更是一种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指在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存在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

它将世界看作是由两个相对矛盾的因素组成,例如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等等。

古代朴素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所引起的。

形而上学是一种以形式和外部表象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它强调事物的固定和稳定性,将世界看作是由一系列不变的本质或实体所组成的。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常常忽略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过于依赖概念和定义来描述事物的本质。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种辩证思维方式。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唯一的客观存在。

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关注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所引起的。

唯物辩证法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强调了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古代中国哲学中,古代朴素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常常被运用于对天地、人与自然、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和讨论中。

而唯物辩证法的影响则较晚出现,主要是在近现代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中得到了发展和应用。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

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与演进中国古代辩证法是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历史起源,以及其在演进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

起源与发展中国古代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当时,众多思想家纷纷争论天人之道、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社会治理等问题。

他们的思考和辩论促成了辩证法的诞生。

孔子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他强调“君子和而不同”,提倡各种不同观点的交流与辩论,为后世推动了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和墨家的思想也对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注重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推动了辩证法的深入研究。

而墨家强调“兼爱”和“非攻”,提出了相对于儒家的不同思维方式,进一步推动了辩证法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国末期,争鸣学派的兴起也对辩证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争鸣学派注重辩证思维和逻辑推理,提出了种种辩证法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哲学思想。

演进与流派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对哲学思想的不断追求,中国古代辩证法也逐渐形成了多个流派和学派。

其中,以儒家和道家为代表的两个主要流派对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注重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秩序,他们提倡的辩证法主要集中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儒家辩证法强调仁义道德以及尊重传统,通过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推动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

道家的辩证法则注重于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流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辩证法倡导的是顺从自然的智慧和修身养性,通过个体与宇宙的融合,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除了儒家和道家,佛教、墨家、兵家和法家等流派也对辩证法产生了影响,各自形成了不同的辩证法观点和学说。

这些流派的交流与争辩,促进了辩证法的多样化发展。

现代应用与展望中国古代辩证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应用。

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如矛盾统一、转化和发展,是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辩证法
摘要: 中国古代辩证法, 思想源远流长,很早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的内容有什么意义,以及有什么样的鲜明的特色呢?这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代辩证法/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中国古代哲学
辩证法在我们中国古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思想之一。

我们一直在学习哲学,那我们对中国古代哲学又了解多少呢?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我们无法说得通,那下面我就关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思想。

中国古代辩证法,来浅谈一下我对它的一些认识。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早期的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

这种学说认为,天文气象、时令变化是由阴阳二气交感引起的,世界是由阴阳二气构成的,一切世事的变化都与阴阳二气这两个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分不开。

“万经之祖”:《易经》中讲的"八卦" 以及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老子》、《孙子兵法》等著作也都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哲人的辩证法思想。

这些著作阐明了对立面相互关联和相互转化的思想。

除了阴和阳之外,还列举了有和无、生和死、损和益、美和丑、智和愚、强和弱、难和易、攻和守、进和退等一系列对立面,说明它们都是相互依存的。

特别是仅有5000余字的《老子》,完美而简练的诠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其历史影响意义深远。

在西方哲学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仍然不朽而璀璨。

在关于对立面相互关系的探讨中,古代哲人留下了诸如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以及"物极必反"这样一些传诵千古的辩证箴言。

这些关于对立面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思想、对立面的相互作用引起发展变化的思想,都是以朴素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法的猜测。

虽然说,从先秦时代开始,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就已经普遍地承认事物的矛盾性,提出了“一两”、“对待”等辩证原则,并据此逐渐推衍出了有无、阴阳、本末、道器、形神、体用、一多、同异、动静、常变等哲学本体论层次上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的矛盾观是不彻底的。

它虽然承认事物的矛盾性,甚至也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却没有真正认识到矛盾存在的内在本质依据及其客观必然性,即没有认识到“一切事物本身都自在地是矛盾的”①这个根本的矛盾观,而把矛盾实际上看作是暂时的、局部的、外在的,因而是不应该有的,可以取消的。

与此相联系的是,在对待矛盾的处理方式上,只强调矛盾的同一性,忽视矛盾的斗争性,把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及其统一看作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因而极力采取种种方法去限制矛盾,消解矛盾。

这样,古代辩证法从承认矛盾出发,最终还是取消了矛盾。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不仅源远流长,内容宏富,而且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这些鲜明特色同时也构成了中国古代辩证法不同于自古希腊以来的西方辩证法传统的一系列基本特征。

其中,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最引人注目的基本特征就是其人文主义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倾向。

但是,这种人文主义极大地不同于西方文化传统中建立在强调人权、人道基础上的人文主义,而主要表现为一种东方型的道德人文主义。

从哲学上来说,它以注重道德实践和经世致用的探讨,只关心人事和社会,轻视对客观自然和纯粹理性的求知兴趣为自己的基本特色。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就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人文主义特色。

如果说西方哲学主要是一种思辨型哲学,那么中国哲学的确可以被认为主要是一种实践型哲学。

中国哲学独特的实践品格,无疑直接规定了其中所包含
的辩证法思想。

也必定具有独特的实践品格,使古代辩证法成为具有鲜明的致用性质的“实践的辩证法”。

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作为一种“实践的辩证法”,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的特点:第一,从辩证法的理论功能上看,它主要是一种探求如何避免矛盾转化、维护某种理想状态的政治辩证法和生存艺术,是一种教人如何经世致用的“智慧术”。

第二,从辩证法的理论形态上看,它不是表现为注重概念辨析和逻辑演绎的纯理论形态,而主要是各种具体实用的辩证法的应用形态。

总之,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讲得明白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古代辩证法思想对于我们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力。

如它对毛泽东一生来说,影响是非常大的.当然我们也要知道,既然说到辩证法,我们看等事物就得一分为二,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的辩证法也有不好的地方,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它,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②杜维明教授曾把这种本体论称为可以用相互交融、奔流不息的宇宙巨流来譬喻的“存有的连续”的本体观,认为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基调。

见杜维明;《试谈中国哲学的三个基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1年第l期,第19—20页。

③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陈鼓应:《<易传·系辞>所
老于思想的影响》,《哲学研究》,1989年第1期,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