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兵法国防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国防篇
第1节安不忘战
1、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
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
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为(做,治理)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老子》
3、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孔子
家语》
4、国无小,不可易也;无备,虽众不可恃也。《左传》
5、《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同上
6、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闲习,不可以当敌。
7、故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
征义;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
应卒。
8、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司马法-仁本第一》
9、用兵,无备者伤,穷兵者亡。《孙膑兵法》
10、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
11、于安思危,危则虑安。
12、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而不知惧,引谓燕巢于幕,
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将苑-戒备》
13、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
矣。《新唐书》
14、备边足戎,国家之重事;理兵足食,备御之大经。兵
不理则无可用之师,食不足则无可固之地。理兵在制
置得所,足食在敛导有方。
15、善用兵者,防乱于未乱,备急于未急。《虎钤经》
16、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戒也。天下无事,
不可废武,虑有弗庭,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
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
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平,忘
战必倾”。
17、惟当于国家闲暇之时,明政刑,治军旅,选将帅,修
车马,备器械,峙糗粮积金帛,敌来则御,俟时而
奋。
18、用兵之道,必先固其本,本固而战,多胜少败。何谓
本?内是也。内欲其实,实则难破。何谓实?有备之
谓也。后世不知务此,至有战胜之余,遂亡武备,往
往于至于取败。人孰不曰:天下平定之时,可以息兵
偃武。殊不知,治兵然后可言息兵;讲开而后可言偃
武。若晋彻州郡之备,卒召五胡之扰;唐彻中国之
备,终致安史之乱,此无备之验也。夫当天下无虞之
时,正须常守不虞之戒,然则武备其可一日而忘哉!
《明太祖宝训》
19、天下幸而无事,则所重在文;不幸而有事,则所重在
武。……古之圣王安不忘危,治不忘乱,无事常为有
事之备。《登坛必究》
20、国家大计所重者,莫过于武备。朕看汉唐宋以来,武
备一至废弛,其国事即不可问。尔督抚宜留心营伍训
练,将弁仍当念兵丁之甘苦,察技勇之优劣。进止有
成法,甲械贵整齐,火器弓马皆操演精熟,庶有备无
患也。清民宗
21、乃知守中国者,不可徒言偃武修文以自示弱也。彼偃
武修文之不已,必至弃其故有而不能守,是亦不可不
知耳。《清六朝御制诗文集》乾隆第三集卷八《十全
记》
第2节存亡在虚实,不在于众寡。
第3节边防海防
1、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二者或
阙,则生戎心。国之大防,莫重于此。《陆宣公奏议》
2、边之大事,在食与兵;今食则无储,兵则乏帅,谓之有
备,其可得乎?同上
3、盖闻守边之要,首在熟悉夷情,然非特知其长技,察其
习尚已也。其部落之强弱,形势之夷险,以及承袭之
世次,官制之维系,尤必周知之,而后足以得其心以制
其命脉。《新疆识略》卷十二《外裔》(听说防守边疆
的关键,首先在于熟悉邻国的情况;然而这不只是了解
他们的长技,察明他们的习俗就够了。他们各部的强
弱,地理形势的夷险,以及他们谱谍世系的源流,职官
制度及其维系的方法,尤其要需要周详地了解,然后才
能真正深知其内情而控制其命脉。)
评述:边(海)防是国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国家为着防止外来的武力入侵而采取的边境防御设施。沿国境设防的问题,并不是
国家一产生就出现的,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国家的发展、战争规模的扩大,逐渐出现的。大约在战国时代,边防问题已引起当时各诸侯国的重视。《管子》中就有专门论述治理边疆的章节。秦汉以后,修长城、筑边堡,屯田实边,直到明代设置九边、部署海防,边防问题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已成为国防上的重大战略问题,把边防与内卫视而不见“莫重于此”的“国之大防”。
从文献记载看,古人对于巩固和加强边防,提出过不少有益的主张,主要有:一、要有足够的边防部队和充足的粮食,如说“边之大事,在食与兵”;“兵之所屯,食最为急”。二、“用制险
塞”(《史记-蒙恬列传》),构筑工事设防。三、要有战略机动部队适时策应主要方向的作战,并与边防工程相配合。戚继光说得好:“夫摆边之说,须驻重兵以当其长驱,而又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四、要选派得力的将领治理边防,“御戎固在守边,而守边尤在得人。”五、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既是国家存亡的最重要的因素,也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力量源泉。这就是吴起所谓的“在德不在险”。康熙帝也指出:“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是也。”历史证明,“在德不在险”,民为邦本、不专恃险阻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把争取民心,依靠民众作为加强边防建设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值得称道的。只是封建王朝难于真正实行此项政策。
还要看到,“守边之要,首在熟悉夷情”的提出,是有特殊意义的。十九世纪初叶,清王朝正面临沙俄帝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的威胁。但是,统治阶级仍然盲目地以“天朝”大国自居,继续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以至对国外的情况茫然无
知。“熟悉夷情”这一思想的提出,对边防以至整个国防建设的巨大意义是非常明显的。
我为海疆辽阔,有漫长的海岸线,在宋元以前,从未受到海上来的严重威胁。到了明代,由于倭寇不断地从海上入侵,海防问题才变得突出起来,关于海防的议论也多起来了。但直到近代,海防问题才因资本主义列强的海上入侵而异常严重起来。海防在国防中的地位也更加突出了。但由于封建王朝长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因而海防的实践与理论两方面都比较落后。综观明清两代的海防理论,大致有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