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本质和途径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建国后,为了冷战时期备战的需要,国家曾以优惠的财政政策和大量的投资加快内地的工业发展。这一政策 限制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使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经 济环境基础较差,投资回报率明显低于沿海地区,多项数据都表明了这种强调内地发展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牺牲 了整体经济发展的效率,表面上缩小了内部差异,实际上导致了中外差异的扩大。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经济学术语
01 特点介绍
03 形成 05 国内演变
目录
02 现实意义 04 走势趋向
基本信息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所作的筹划和决策。 说得更具体些,是指在较长时期内,根据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估量,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 方面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所要达到的目标、所应解决的重点和所需经历的阶段以及必须采取的对 策的总筹划和总决策。
总结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人们理性地认识到,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矛盾统一的。 不顾东西部地区的客观差异,人为地推行均衡发展政策,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指出:“我们讲共同富裕,但也 允许有差别。”他认为搞平均主义的同步富裕、同时富裕,不符合社会主义按劳分配的原则,只是一种空想,其 结果只能造成共同贫穷。因此他再三强调:“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 我们就是吃了 战略性 长期性 稳定性 政策性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如:欧盟;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3.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欧佩克;4.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西非国家共同体、南非发展共同体和东南非共同市场等;5.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间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如美国与中东国家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6.单个国家间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如美国与约旦达成的自由贸易协定等;7.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如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FTA;8.集团与集团之间签订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如欧共体;9.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一体化;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10.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如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发展新趋势为:1.出现了明显加速的趋势;2.向双边化发展;3.向纵深推进;4.趋向复杂性和多样性;5.空间概念淡化;6.趋于开放性;7.走向南北合作;4、典型合作组织: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典型合作组织包括: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第四章1、综合经济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交通通信网络为脉络,上下级城市密切联系,可以为实现更高级的发展目标独立承担一个方面任务的连接成片的区域;2、经济特区:经济特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法令划出一定范围,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采取较其他地区更开放、更灵活、享有更优惠政策的地区;3、城市经济:城市经济是指由工业、商业等各种非农业经济部门聚集而成的地区经济;4、科技工业园区:将工业产业与科技活动结合,集聚在一起,形成的一某一产业为主的区域经济区;第五章1、总部经济:总部经济是指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则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2、概念与内涵: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逻辑思维的最基本单元和形式;概念的辩证法是指概念的形成、变化和发展以及概念间的联系和转化的辩证关系;内涵是指某一逻辑术语所包含的性质或一组性质,这种性质是用概念表达的,或包含在概念中,或对于所指的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第六章1、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2、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3、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4、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5、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度的空间变化历程;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极化效应:任何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发展到达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即使原来赖以发展的有利条件已经不存在,它仍可以继续发展;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发达地区在发展的同时,不断向周围扩展,将不发达地区的经济也带动起来的一种效应;回程效应: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作为扩展效应的对立物而起作用的;辐射理论:一般以大中专门研究经济辐射以及相互辐射现象及规律的理论;点辐射:城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推开,引起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线辐射:一般以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大江大河以及大湖沿边航道和濒临沿海的陆地带为辐射的带状源,向两翼地区或上下游地区推开;面辐射:由点辐射和线辐射形成了经济发展较为发达的地区,然后由这些地区形成再向周边地区的辐射;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无论出于哪个发展阶段,无论达到什么样的发展水平,都会形成一定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就是区域内产业的分布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重结构:量上讲:一方面存在着少数处于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一方面存在着数量和比重很大的中小型企业:一方面是少数占垄断地位的现代化大型企业,一方面是带有前资本主义特征或自然经济特征的中小型企业;变动导向理论:区域产业结构变动导向,是指从宏观上看,区域产业结构沿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演进;变动导向理论就是研究不同区域的产业结构的变动导向问题的理论;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破坏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人类全面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高度概括,不仅要考虑自然层面的问题,甚至要在更大程度上考虑人文层面的问题;因此,许多文献研究可持续发展,都把视野拓展到了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不仅要研究可持续的自然资源、自然环境与自然生态问题,还要研究可持续的人文资源、人文环境与人文生态问题;从单纯地关注自然—社会—经济系统局部的自然属性,到同时或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属性,以把握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寻找全球持续发展的途径,这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环境社会学与社会生态学兴起的根源;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用以评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的一系列指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区域差异:不同的区域由于区位因素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会不同,因此对工业产业的吸引力也不同,这就是区域差异;地域分工: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绝对优势:将不同国家的同种产品的成本进行直接比较,某种产品所花成本绝对地低,称为具有“绝对优势”;比较优势:指将本国不同产品成本的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成本比率进行比较;如果较低,则本国就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转换能力:指产业结构适应市场变化和保持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向高级化调整、演进的可能性条件;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区域社会综合指标的提高;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综合评判方法:所谓综合评判,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区域经济开发:结合本区域经发展以及地域条件的特点,建立开发战略和发展规划,以促进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优化;。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趋势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及趋势研究【摘要】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并且,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们还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经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本文在深入研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问题和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科学的建议。
【关键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特征;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共同富裕”要求必须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因此,在我国经济飞速前进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努力完成这一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我国先后兴起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发展的战略。
这些战略形成了区域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对于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和趋势,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科学的规划。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
它根据区域内的自然特征、经济联系、商品流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而形成经济联合体。
每一个经济区域都有着自身独具特色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环境,也由此造成了这些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布局上的巨大差异。
所有这些经济区域共同组成了国民经济系统。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源自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它是为了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而产生的。
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加强区域间的联系、强化区域间的依赖城区,从而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上的良好互动,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平稳协调发展的过程。
2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根据我国有关统计资料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经济区域协调发展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全国各省区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呈现总体较高的状态。
在2013年,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超过0.9的省区有23个,占到我国省区总数的74.2%,大于0.7的也占到了9.7%,只有少数省区,如广西等的协调发展水平小于0.2,这部分省区只占到全国省区总数的3.2%。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
城市规划与区域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是指规划和设计城市空间,用以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
城市规划的本质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物质条件和人文环境,在这个过程中,解析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制定城市规划和的策略、结构、标准、规范,为城市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服务。
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关系。
城市规划的目标往往是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而区域经济发展又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一个谚语“城市是国家的心脏,而区域经济是城市的心脏”。
城市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反过来,也就是说,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也有重要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经济活力。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多元化,改变经济结构上的单一性和不平衡性,使城市经济发展更加健康、稳定和可持续。
第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和社会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引导城市和农村资源的有机整合、使城市和农村之间达成合作和共赢。
这样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和社会经济的平衡。
第三,地域经济发展是国家对实施区域创新策略的必要途径。
区域经济发展可以促进地区之间经济上的协调,推动地区之间的资源配置更加优化,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创新不断推进、持续进步。
城市规划要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其原因在于:第一,城市规划不仅仅是把城市规划得美观和宜居,而更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规划可以对城市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促进当地的经济活力,并且在此关联下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推动城市向未来发展。
第二,世界上很多繁荣的城市往往看起来精良完美、不断发展的关键是他们是严格按照城市规划进行设计和发展的。
当地政府制订出科学、符合规律的城市规划方案,将能够促进社会平衡发展相关产业、解决社会就业等各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城市发展规划的可持续进行。
第三,城市规划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促进城乡文化的融合。
区域发展规划知识点
区域发展规划第一章区域发展规划概述第一节几个主要概念一、区域(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特征和范围的地理空间综合体。
特征:是一个区域得以确立的依据。
范围:是一个区域相对封闭的边界所形成的空间规模。
(二)区域的划分划分的目的:对不同区域进行深入的研究。
划分的原则:区内一致性区间差异性划分的方式:根据研究目的的需要采用一定的指标和辨别的方式来进行划分。
(三)区域的类型地理区域、行政区域、经济区域、文化区域本学科即“区域发展规划”中所说的区域,主要是行政区域。
因为规划的主体是区域的管理者,即政府。
政府的行政权力所管辖的空间范围就是行政区域。
二、区域发展(一)发展是指事物从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过程。
(二)区域发展区域发展指一般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主要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其组织形式不断优化、活动内容不断扩展、活动效率不断提升、社会系统不断完善、居民生活不断改善的过程。
(三)现代的区域发展统筹区域发展,是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全局出发全面综合地考虑区域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以政府资源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整合社会资源,逐步协调区域关系并促进各种类型区域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动态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区域发展的本质区域发展不仅仅是区域经济产出量的增加,更是指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不断优化和完善。
既有经济规模的扩大,又有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还要有生态环境的改善、生活品质的提升、社会治理体系的完善等多方面的要求。
三、规划(一)概念规划,意思就是个人或组织制定的比较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是对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思考和考量,设计未来整套行动的方案。
(二)规划的特点规划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时间性、指导性、强制性等基本特点。
综合性:系统性:时间性:指导性:强制性:(三)规划的本质规划是区域管理者即政府对区域内经济社会事务进行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区域经济学(知识要点)
区域经济学1区域:“区域”是由地质构造、气候条件、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等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球上的一个特定范围,包含着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差异性,特别是自然赋存的不均匀。
2、空间:经济活动中的“空间”,是经济变量、经济现象在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存在形式和客观实体,它以分布的位置、形态、规模和相互作用为特征,不仅是事物的“容器”,而且是区域发展状态的“指示器”。
3、区域经济: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4、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5、区域经济的本质内涵及其基本特征:1 )“区域经济”的定义:指在人类经济资源总量稀缺、赋存不均和不能或不能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特定的地理位置相结合的复合体。
简而言之,“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类经济活动。
2)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①经济资源分布的差异性;②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性;③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④经济系统的一定完整性。
6、区域经济学的科学定义及其基本内涵:、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应用性经济科学。
它的基本内涵是:第一,它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经济发展;第二,它的研究重点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第三,它的研究要以国家宏观调控和总体战略为指导;第四,它属于应用经济学范畴。
7、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区域经济理论(联系实际)1) “部分先富”论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和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部分先富”的战略思考:①改革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② 允许和鼓励“部分先富”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③中国的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按霉观郵济规律办事。
2) “共同富裕”论伟大构想:“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范文学习区域经济学的过程是一场充实而有意义的旅程。
通过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和实践的运用,我深入了解了区域经济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也领悟到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挑战。
在此过程中,我对区域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区域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区域的竞争力。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了解到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是由其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决定的,而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会形成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
因此,为了提高一个地区的竞争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努力改善地区的产业结构、培育创新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其次,区域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越来越紧密。
因此,一个地区的发展也需要考虑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角色。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理解到一个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与其他地区的联系和合作程度,需要通过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促进跨国投资和扩大国际合作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能力。
再次,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有责任制定和执行政策,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持和推动。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认识到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基础设施支持、改善营商环境等手段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区域间的协调,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和不平衡。
此外,我还意识到区域经济学不仅仅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还涉及到人文地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通过对这些学科的交叉学习,我更全面地理解了区域经济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更深入地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还关涉到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等方方面面。
最后,学习区域经济学的过程也给我带来了一些思考和启示。
我认识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适应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主体的自身能力和灵活性非常重要,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并与其他地区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从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谈起——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例 - 经济学
从区域创新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谈起——以民族地区的发展为例- 经济学[摘要]本文从创新、区域创新的概念入手,指出创新和区域创新都是一个系统。
区域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动力和载体,成为推动这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并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从我国西部欠发达的民族地区而言,国家“输血式”的帮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其落后的经济发展状态,必须依赖于区域创新,形成其自身的“造血”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实现区域跨越式地发展。
[关键词]创新区域创新区域发展“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且涉及多个领域的概念,总的来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
但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说,“创新”应该主要指“技术创新”,其他形式的创新只是相伴技术创新而生的。
这是因为,从创新的过程来看,任何创新活动都表现为从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设计、试制、生产、营销和市场化的一系列活动,任何创新过程都表现为从知识的创造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其实质都是新技术的产生及其商业化应用的过程。
可见,创新是一个由企业集群、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共同行动的结果,而不是单个企业活动的结果,尽管如此,但并不是说要忽视其他形式创新的作用,相反,由于技术创新总是与制度创新等其他形式的创新紧密联系和相伴而生的,所以,在进行有关技术创新的论述时,不可避免地会相应涉及其他形式创新的论述,从而与其他形式的创新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
由此可见,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区域创新”则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进而带动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
而且,目前评价—个区域能否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其是否有不断创新的能力。
可以说,区域创新不但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且已成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和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力量。
可见相对于创新这一系统而言,区域创新则是指区域层次的创新系统。
《区域经济开发》课件
2
影响因素
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3
不同特点.
区域之间的发展特点各不相同,例如欧洲、亚洲和北美的发展模式和速度存在明显差异。
区域经济政策
规划
制定长远的规划,统一发展目力。
投资
增加投资,培育新兴产业和促进企业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结构和效益。
区域经济发展案例
欧洲
欧洲在早期发展了强大的制造业 和贸易体系,如今正在推动数字 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亚洲
亚洲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制造业、 服务业和科技创新推动,特别是 中国和新加坡等国家。
北美
北美的经济发展以高科技产业、 金融服务和创新企业为主导,例 如硅谷和纽约。
《区域经济开发》PPT课 件
区域经济开发PPT课件将带您深入探讨区域经济的本质、发展阶段、政策和案 例,以及未来的趋势和策略。
什么是区域经济开发?
区域经济开发是指在特定地区利用资源、制定政策和发展产业,以促进经济 增长、提高生活水平和减少地区间差距的过程。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1
阶段
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可持续发展阶段。
结论
1 发展趋势
区域经济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
2 发展策略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技术创新和推动国际合作。
3 发展机遇与挑战
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机遇和挑战,需要有效的政策和资源配置。
参考资料
• 区域经济学教程 • 国家统计局区域经济报告 • 世界银行区域发展指标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浅析【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其成因主要包括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因素导致的不均衡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资源分配不公平、地区间差距拉大等问题;解决途径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策支持等措施;针对这一问题的对策需要政府引导、跨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努力;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一问题的具体情况。
在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时,需要综合施策,促进各个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成因、影响、解决途径、对策、案例分析、结论1. 引言1.1 引言在当今社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种不平衡的现象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了解和探究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影响、解决途径、对策以及案例分析,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之前,首先要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结构、政策扶持等因素都会影响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理解这些成因有助于我们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除了了解成因,还要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经济发展不平衡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均衡、贫富差距扩大、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加强对这些影响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制定应对策略。
通过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和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提出相应的对策,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问题的本质,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2. 正文2.1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成因涉及多方面因素。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因素,更容易吸引投资和发展,而另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较差,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等因素,发展相对滞后。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模式选择曹群【摘要】本文研究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差异存在的客观基础,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总结了代表县城经济发展方向、可供中西部县城借鉴的主要模式:基于农业产业化的县城经济发展模式、基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和基于对外开放的县城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对主要模式的总结,认为县城经济的本质是特色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途径是特色产业集聚,并提出基于特色产业集聚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具体策略:利用比较优势、依托传统产业和承接产业转移.【期刊名称】《商业研究》【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5页(P175-179)【关键词】县城经济;特色产业;产业集聚;模式选择【作者】曹群【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哈尔滨 1500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我国县域内陆地国土面积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0%,县域内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只有县域经济的有效发展才能实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
从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看,县域的区域差异明显并且差距不断拉大,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尤其是作为农村经济的集中体现,在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一体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所以,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决定、加速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如何缩小县域差距,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课题。
因此,有必要进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总结与比较,为落后县域提供有效的借鉴和指导。
一、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及其客观基础1.县域经济的区域差异。
县域经济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格局的差异,这一点通过全国百强县的区域分布明显地表现出来。
如表1所示,我国经济强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
从县域经济总量来看 (如表2所示),东部县域人口占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1.1%,而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却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49.4%;西部县域以全国县域总人口的30.5%,只生产了全国县域19.6%的国内生产总值。
名词解释-“浙江模式”
---------------------------------------------------------------范文最新推荐------------------------------------------------------名词解释:“浙江模式”浙江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国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人口4600万,在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方面并不具明显的优势,是“资源小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改革前长期居于国内中游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浙江省凭借其率先改革带来的体制创新优势,区域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24亿元猛增至2004年的11240亿元,连续8年位居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内的经济继“软着陆”后也开始遭遇通货紧缩,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却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浙江模式”由此声名鹊起。
一、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浙江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充分尊重和发挥民众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将经济体制改革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利用制度创新所形成的改革先发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浙江模式”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以区域局部突破为特征的经济制度创新模式。
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上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动态过程,一方面它表现为资源在不同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从以农业为主的初级产业部门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即工业化过程;另一方面,它表现为资源在不同的地区空间的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源从广大分散的农村地区向城镇及中心城市等具有区位优势的空间聚集,即城市化过程。
区域的经济制度创新本质上是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主体和资源配1 / 13置方式的变迁过程,一方面它表现为资源配置的微观经济主体的变化——民营经济部门的企业取代国有经济部门的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即民营化过程;另一方面,它表现为社会经济活动中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市场取代计划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即市场化过程。
试析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区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
源压力 , 必须通过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资源 的高 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2 2发展循环经济将从根本上解决 环境污 . 2 染问题 。循环经济将经济社会活动对 自 资源 然 的需求 和生 态环境 的影响降到最低 , 从根本上 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 2 .循环 经济是 获得 经济效 率的重 要 手 23 段 。我 国资源产 出率 、 资源利用率、 资源综 合利 用水平、再生资源 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与 国际相 比都偏低 ,巨大 的消耗成为经济沉 重的成 本负 担, 成为降低生产成本 、 提高经济效益和竞 争力 的障碍 ; 循环经济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 率 , 增强 经济 的竞争力。 2. . 2 4循环经济是可持续 发展的本 质要 求 , 利于形成节约资源 、 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和消 费模 式 , 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 建设 资源节约型社会 , 能够促进人与 自然的和谐 , 实 现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循环经济对物流产业体系的要求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有长 期性和复杂性 , 对经济各产业有相当的要求 , 关 键的产业 环节是 物流产业 。物流产业发展水平 要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物流产业 发展模 式应是循环经济模式。 3 . 1物流产业要满 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对 比传统模式 , 循环经 济有低资源投人 、 高 经济产出、 低污染排放的特点 , 特|使作 为 这些 点 经济基础产业的物流产业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具 有不同于传 统的特点 ,其根本在于物流产业 发 展水平要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 国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在于生产和消费 领域。在 生产领域 的发展就是通过改造 和重构 使 国民经济各产业 向生态化方向转型 , 形成可 持续 的生产模式 ; 在消费领域是发展绿色消费、 改变生活方式及行 为, 构建可持续消费模式。 相 关产业 发展重点则是生态工业、 生态农 业、 绿色 服务业及废弃物再利用 、 资源化和无 害化处 置。 其中, 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 是生产 领域循环经 济的主体 和重要标志 , 废弃物再利用、 资源化及 无害化处置产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业 是连接 生产 与消费领域 的节点产业 ,是区域经济实 现循环 发展 的基本标志。 抓住 生产和消费领域 、 关注上 述 四个产业 发展 , 就获得了构成循环经 济产业 发展模式 的基本要素和框架。循环经济模 式下 的物流产业也与传统 模式不同。 经济活动中资源流动 的方式和流通量是循
区域经济学模型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特征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区域与区域经济的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及本质 ❖ (一)区域的概念 ❖ 不同学科对区域有不同解释: ❖ 地理学:区域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 ❖ 社会学:区域看做具有共同语言、共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
❖ 1. 均质区
❖ 以某一或某些重要因素为标准,按照其特征的相似性而界 定的一群地区。
❖ 2.结节区
❖ 结节区又叫极化区,一般由运动、网络、节点、等级体系 和表面五个基本要素组成,是指一群虽然异质,但在功能 上的关系却极为密切的地区,它是由一些不同规模的异质 节点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 3. 规划区 ❖ 规划区一般是建立在均质区或结节区之基础上的,也称计划
❖ 2、区域是一个在全国专业化分工中分担一部分职能,且经 济结构较为完整的社会经济综合体,一个城市工业区、一个 大的经济地带、甚至一个国家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区域。
❖ 3、区域的内聚力、结构、功能、规模和边界是构成一个区 域的五个基本要素,客观性和动态性是区域最根本的两个特 征。
❖ (二)区域的类型
❖ 界定和划分区域的基本方法为向质性和集聚性,经济区域 是按照经济条件的一致性或联系的紧密程度而划分的,按 照区域各组成部分在特性上存在的相关性,我们可以把区 域划分为均质区、结节区和规划区三类。
❖ 2.新区域主义
❖ 新区域主义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它与传统区域主义观念的不同在 于:这时世界已进入多边自由化时期,欠发达国家也放弃了闭关自守的 做法。在这样的情况下,新区域主义提出:世界区域贸易新格局是增加 还是减少了社会福利?区域主义有利于还是不利于多边贸易的自由发展? 这方面的分析尽管是针对世界性的区域,但许多原理只要约束条件稍加 改变,也可用于国内经济区域。
北大区域经济学(张辉)第三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这一时期 的主要特征。 的主要特征。所谓技术密集型产业通常 可以分为三大类: 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为生活服务的高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 档耐用消费品工业;二是改造、武装传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 统产业的新技术设备;三是新兴产业和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 产品,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航 天技术等等。 天技术等等。
第二, 第二,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升 级。有没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是否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判断标准。产业结 构的升级都是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 前提条件的, 前提条件的,技术层次更高的产业逐步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意味着区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域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第ຫໍສະໝຸດ 讲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内涵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区域经济增长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加, 包括地区GDP的增长和人均 的增长和人均GDP 的增加, 的增加, 包括地区 的增长和人均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 “不论采取何种办法,只要一个国家的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 商品产量和劳务量提高了,我们就可以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 把它看作是经济增长”[1]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 第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通常用人 来衡量。 均GDP来衡量。这既是衡量经济增长的 来衡量 重要指标, 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标 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GDP的增 准。所不同的是,仅仅有人均 的增 长是不够的, 长是不够的,还需要有与此相伴随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1、钱纳里六阶段论 、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34个准工业国的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对 个准工业国的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 经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任何国家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 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 个 阶段, 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 阶段的跃迁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 动的。因此, 动的。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动和升级是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划分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基本依据。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
区域发展的经济理论与实践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进入新时期,经济全球化一直被视作国际经济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具有广泛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区域经济学这一研究领域凭借着其针对性极强、趋近于实践的研究立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理论1. 区域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地缘单位——地区的经济问题,从更微观的层面来解释和预测国家、地区、城市等层面的经济现象。
其基本特征在于具有区域性、实证性、局部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2. 新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与应用新区域经济学是在传统区域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区域经济学研究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旨在解析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各种驱动因素,并寻求改善和优化地区经济的实际措施。
3. 坚持区域发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的地域特点,要推行各大区域的不同区域发展路线,利用区域独特的资源优势,科学研究各大区域在不同历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本质特征,为地方经济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方针和战略调整建议。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1. 战略发展与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得到政府、高校、企业等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
各地政府围绕区域发展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重点发展经济优势产业,推动工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区域经济研究和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企业加强这区域物流、生产、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企业规模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2. 产业转型与升级随着经济环境变得复杂多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产业转型和升级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尤其地区工业产业发展的“瓶颈效应”亟待解决。
地方政府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化企业产品、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效率、高品质、高附加值和环境友好型结构的转型。
3. 外向型经济的拓展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协调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Ⅰ>Ⅱ> Ⅲ Ⅱ>Ⅰ> Ⅲ
Ⅱ>Ⅲ> Ⅰ
Ⅲ>Ⅱ&支出比重 平低
态
大
纺织,食 极核发展阶段
品,采矿
电力,化 城市化速度加快,
学,钢铁, 数量增多,空间分
汽车,机 布不平衡,首位分
电
布
高新技术 和第三产 业
城市空间分布平衡 化,城市规模呈现 序列分布
不但蛋糕要做大,同时分配的要更合理;即经 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和谐发展的本质是利益分配的合理。
3、关于可持续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不但和人均收入、人与人之间 关系有关,而且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有关。
现实: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又 出现人与自然的矛盾。
浙江省的民谣 ❖ 因此,经济发展还必须重视环境问题。
经济增长:生产的产量(GDP或人均GDP)持 续不断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但是,GDP的增长并不自然而然的会带来经 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
(2)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面:结构变动(1) ——经济(产业)结构的变动
❖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社会结构将持续不断的变动。 ❖ 这是因为一般区域的经济发展,总是从现代工业(制造业)
空间结构变 动
生态建设与 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当代;代际)
科学发展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1、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几种理论
(1)罗斯托“经济成长阶段论”
W.W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言》,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
传统社会阶段()
❖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
起飞阶段
❖
向成熟推进阶段
❖
❖ 发展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为了促进人与人之 间的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 的战略。
❖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 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
❖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份 ❖ 把环境保护作为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
环境状况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发展程度 的重要标准之一
衡量指标: 产值比重:各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 就业比重:各产业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 ;
二是每一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农业向现代农 业转变,即农业的现代化 (老四种地20多年来的变化)
(3)经济发展的第二方面:结构变化(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
❖ 区域空间结构:区域中的产业、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程度与集聚形 态。
4、经济发展观小结:
❖ 总之,可持续发展就是在追求经济增长,追求人与 人之间和谐的基础上,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全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 (见图)
经济发展观小结
经济 发展
人均收入持续 增加
经济结构(产业、 空间、社会)持 续的变动
经济与资源 环境的协调
经济增长
产业结构变 动
❖ 30多年来变化:
❖ 一是人均收入变化。 名义收入200元→100000元(实际收入 20000元,100倍),这是经济增长的过程;
❖ 二是经济活动重点产业的变化,老大、老二、老三从农业转 到工业和第三产业,这是工业化的过程;
❖ 三是经济活动重点区域的变化,老大、老二、老三从农村到 城市;这是城市化的过程;
2、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故事 老家大伯四兄弟变化:
(1)大伯也有四个儿子,大伯一家20年来的变化: ❖ 老大许勤:副厅长 ❖ 老二许俭:老板:建筑队——餐饮业 ❖ 老三许建:打工一族 ❖ 老四许国:承包50亩土地经营农业(用农机等现代化手段),收入比老
三高,楼房、小车生活条件比老三好。 (2)大伯家四兄弟人均年收入100 000元(10\20\3\7)。 (3)乡村变郊区:乡→街道办事处
的大规模发展开始,随着工业(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它的 比重不断增大,并逐步取代农业占据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 从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这一个过程也称之为“工业 化”。 ❖ 这一结构变化过程,从产业角度看,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在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之间的比重变化:农业的 比重不断下降,现代非农产业(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 升。
第2讲 区域经济发展本质与途径
本课程的主题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 在上面分析了“什么是经济区域”; 在本讲分析:“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
❖ 一、什么是区域经济发展 ❖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一、什么是经济发展?
我家的故事
1、我祖辈的故事:世世代代是农民;自给自足;一生进过2次县城. 我的父辈四兄弟全是农民。1978年四兄弟人均年收入200元。
❖ 由于各种经济活动的经济技术特点及由此而决定的区位特征存在差异, 所以它们在地理空间上所表现出的形态是不一样的。比如: ——工业、商业等表现为点状;——交通、通讯等则表现为线状;—— 农业多表现为面状。
❖ 这些具有不同特质或经济意义的点、线、面依据其内在的经济技术联系 和空间位置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就形成了有特定功能的区域空间结 构。
群众性高消费阶段
❖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 (见图)
(2)工业化阶段论
传统经济 阶段
工业化、城市 化阶段
工业化 初级阶 段
工业化 中期阶 段
工业化 后期阶 段
现代经济 阶段
工业化各阶段地特征
发展阶段
产业结构
三次产业 比重
主导产业
空间结构
总量水平
消费结构
收入水 平
传统经济阶段
工业化初级阶 段 全面工业化阶 段(中期)
❖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区域空间结构将发生变化。随着区域经济发展 水平的提高: ——区域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城市数量……, ——城市规模……, ——都市圈、都市带的出现
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说明:
经济发展是一个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的社会经 济的全面变化;
它不但是一个人均收入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 也是结构变化的过程,从而是一个全社会成员整体 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改善的过程。
❖ 四是农业本身的变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过程;
❖ 总的看,大家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 ❖ 经济发展就是以上变化的总和。
2、区域经济发展过程
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包 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人均产出持续不断的提高——经济增长; ●经济、社会结构持续不断的变动; ●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1)经济发展的第一方面: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