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合集下载

对近六年来国家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对近六年来国家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感受

对近六年来国家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感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近六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国家发生了许多令人瞩目的变化。

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更体现在社会、文化和科技方面。

国家发展的进步让人感到欣喜和自豪,也引发了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在经济方面,我们的国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经济增长稳定增强,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

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效显著,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这些经济上的变化,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

其次,在社会方面,国家发展的成果有目共睹。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素质也日益提升。

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保障和福利。

同时,社会和谐稳定的局面也得到了有效维护,人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高。

此外,在科技领域,我们的国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科技创新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为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总的来说,近六年来国家的发展变化令人鼓舞和振奋。

我们目睹了国家在各个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

这些变化不仅大大提升了国家的综合实力,也为人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遇。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在取得成就的同时,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的发展模式,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1.2文章结构2. 正文2.1 第一个要点2.2 第二个要点2.3 第三个要点2.4 第四个要点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围绕"对近六年来国家发展变化的认识和感受"展开讨论。

为了更好地组织思路,文章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呈现。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将概述本文的主要内容并介绍近六年来国家发展变化的背景。

我还会描述本文的结构和目的,以使读者对文章的布局和目标有清晰的认识。

最后,我将在引言部分总结本文的主要要点,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的印象。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摘要。

202x年,xx提及中国经济开始进入到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有着新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潜在风险和挑战。

要继续稳定经济发展,就需要正确的理解和应对新常态。

转变旧的发展模式和思路,从粗放型转为科技创新型,从主要依靠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转为重视供给测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此外,还需要政府端正角色,防止“越位”,弥补“缺位”,调整完善相关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最后,经济调整与发展都要坚守风险、生态和民生底线,坚决不能越线。

关键词:新常态;产业升级;供给侧;发展底线202x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变缓。

从改革开放到202x 年的34年中,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均9.8%的增长速度。

202x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增速变缓,开始中高速增长。

202x年,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布,中国经济增速为 6.9%。

这种增速的放缓,并不是偶然现象,也不会在短期内结束,而是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与以往高速增长不同的新的状态,也就是进入到了新常态。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202x年,xx在河南省进行工作考察时,首次提到了新常态。

xx 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1]那么,什么是新常态。

从字面意思来看,“新”是不同于旧质;“常态”是持续、经常发生的一种状态。

所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的阶段。

这一新的阶段,呈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和新挑战。

(一)新常态的特点。

1.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增长。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一鸣说:“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

从过去的十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

”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经历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回落的现象。

以日本为例,在经历二十多年平均9.7%的增速后,在1973开始出现回落。

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

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2)浅析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与政策论文篇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全心的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新概念被专家学者提出,并且在广大范围内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重视。

因此,本文将着眼于这一新型词汇,分析中国经济新常态发展之路上所遇到的困难,并且给出一定的解决对策,以支持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最终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国;经济;新常态1.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综述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剧变的情况下,我国的专家学者有预见性的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一词汇。

“剧变”主要是指以下几方面:首先,在经历了美国次贷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济逐渐转暖,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恢复;其次,全球货币体系仍旧以美元为主体,发展中国家的多元化货币政策的推行遇阻;最后,包括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型经济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话语权越来越强,使得全球经济呈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状况。

而“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我国的具体表现如下:首先,改革开放在我国实行了一段时间,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会逐渐下降,而且会逐步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社会压力增大;其次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民的消费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而且产业结构不断升级,GDP逐渐走向了绿色之路;接着是我国政府以及民间的金融风险逐渐降低;最后则是政府与市场直观的关系得到了缓和,使得市场在政府的调控下越发如鱼得水。

2.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2.1国际经济形势愈发复杂不仅仅中国在发展,在这几十年里,印度、巴西等世界新型经济增长点都得到了“质”与“量”的发展,其不仅扩大了国内贸易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海外市场上也占了相当大的份额。

而且,随着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经济市场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经济形式愈发复杂。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风波过后,制造业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又再一次被人们所重视。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与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乎一个地区的经济,还关涉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趋势两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中国是一个面积广阔的国家,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地区的发展状况也是各不相同的。

以经济发展水平为衡量标准,中国的区域经济可以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部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

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产业多样化、科技含量高、人口密度大。

由于首都北京和经济特区的存在,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而快速提高。

中部地区位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在中国的区域经济格局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以农业为主,同时不少地方也在发展工业、服务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西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相对薄弱的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

这些地区地广人稀,经济基础相对落后。

近年来,政府对西部地区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部大开发计划也在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

综合来看,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状况呈现出“东、中、西”发展不平衡的态势。

其中,东部地区最为发达,将在未来仍然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心。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中国政府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地走向规模化、国际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

首先,规模化发展是未来的趋势。

未来中国将加强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逐步建成以大中城市为主体的网络型城市群,这将推动大区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其次,国际化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国际化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政府会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合作,推进自贸区和经济特区建设,制定更加开放的外商投资政策,推动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深度融合。

第三,数字化和智能化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数据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产,未来将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推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智能化、人工智能等新型科技的应用也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和内部结构矛盾凸显,如何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高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如何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和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探讨在五大发展理念视域下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对于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与探讨。

1.2 问题提出如何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些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社会福利水平低下,人民生活质量不高,环境污染严重,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如何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五大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出效率,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如何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竞争力?如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循环?如何加强政府的监管和服务职能,确保公平竞争和社会公正?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有效解决。

只有找到科学的路径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人民谋福祉,为国家长治久安。

1.3 研究意义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1. 引言1.1 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以及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经济领域出现了重大变革。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国内外各种经济发展因素,并分析其对经济格局产生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

首先是引言,简要介绍文章目的和结构,接下来将详细阐述国内经济发展现状,包括经济规模、发展特点和政策环境。

然后将以国际视野探讨全球化趋势、经济合作与竞争以及跨国公司在国际经济中的作用。

紧接着将重点关注国内外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涵盖技术创新与数字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意识提升以及劳动力市场变革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并展望未来经济发展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个人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深入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现状及其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各种因素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视角。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与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形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在这个动荡且充满机遇的时代中,准确评估和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趋势对于政策制定者、企业决策者以及个体市民都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深刻理解经济形势并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各种机会,实现可持续增长和共同繁荣。

2. 国内经济发展现状:2.1 经济规模: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之一。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持续增长,并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2.2 发展特点:中国的经济发展表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依靠其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在制造业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其次,由于城市化进程和消费升级等因素推动,服务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形势与政策教案(大学、中职)

形势与政策教案(大学、中职)

形势与政策教案(大学、中职)一、引言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认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政策走向,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际国内形势知识,理解我国的政策体系,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

二、国际形势1. 国际政治格局:介绍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分析各大国的外交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2.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全球经济形势,重点关注世界经济贸易组织、国际金融市场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 国际文化发展趋势:介绍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探讨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三、我国政治形势1. 我国政治制度:介绍我国的政治制度体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

2. 我国政府职能:分析我国政府的职能定位,了解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探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和主要内容。

四、我国经济形势1. 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了解GDP、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指标。

2.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当前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3.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探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政策导向。

五、我国社会形势1. 我国社会结构变迁:分析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趋势,了解人口老龄化、城乡一体化等社会现象。

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介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途径。

3.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分析我国教育事业的现状和挑战,了解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

六、我国科技创新政策1. 科技创新战略:介绍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内涵和发展目标,理解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2. 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分析我国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的构成,包括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保护、科技计划管理等。

3. 科技创新成效与挑战:探讨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挑战,思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

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现状及政策走向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区域融合发展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产业区域融合发展旨在实现区域间产业的互补与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高效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的现状及政策走向进行分析。

一、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的现状目前,我国的产业区域融合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区域间分工协作明显:由于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各地区之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分工协作关系。

例如,东部地区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中部地区以农业和制造业为主导,西部地区以能源和矿产资源为主导。

各个地区之间通过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合作实现了区域间产业的互补与协同。

2.产业转移加速:近年来,我国不少制造业企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寻找成本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

这种产业转移促进了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融合发展,也缓解了东部地区的资源和环境压力。

3.企业跨区域发展增多: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市场的拓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跨越地域界限,在不同的地区进行产业布局。

这种企业跨区域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区域融合的进程。

4.政府政策倾斜:为了促进产业区域融合发展,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例如,给予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和基础设施投资,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和资本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的政策走向政府对于我国产业区域融合发展的政策走向有以下几方面的倾向:1.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政府将继续出台一系列的支持政策,为产业区域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可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产业基金的设立等方面的支持,以吸引跨地区投资和合作。

2.促进优质资源要素流动:政府将加大力度推进区域间人力资源、资金、技术和信息等要素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产业区域融合。

例如,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支持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

3.加强区域创新能力:政府将鼓励各个地区加强创新能力,并加大对创新企业和创新项目的支持力度。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内需拉动作用加强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升级,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将进一步增强。
创新驱动成为重要动力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得到进一步落实,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 重要动力。
产业发展趋势预测
1 2
新兴产业成为投资热点
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将继续保持快 速发展,成为投资热点。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探索未来发展路径
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趋势,提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政策建议。
内容结构
1 2
经济现状分析
详细阐述我国当前经济运行的总体情况、主要 问题和原因。
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分析全球经济形势及其对我国的影响,预测未 来国际经济趋势。
3
政策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未来 经济发展方向。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经济发展现状 •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 • 经济发展趋势预测 • 结论和建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全球经济环境
分析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以及主要经济体的政策走向。
国内经济现状
探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面前经济形势
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尽管全球经济复苏趋势明显,但不同国家和 地区的消费和投资复苏情况尚不平衡,部分 地区仍面临就业压力和通缩风险。
外部环境仍然复杂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成 新增长点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疫情仍在 全球范围内持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 政治风险等因素。
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 的新引擎,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了新的机遇 和动力。
深化区域经济合作

中国区域规划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中国区域规划的新特点和发展趋势
2 世 纪8 年代 . O O 以国土规 划 和 区域 城 镇体 系规 划 为代 表 的 区域 规 划。 这次 区域规 划 涉及全 国到各 省市县 . 是一 次 普 及面最 广 的 区域 规划 . 国土规 但 划 因某些 原 因没 有继 续 , 区域 城镇 而 体 系 规划 则 延续 至今 。 1 2 中 国区域 规 划进 入了 新 的发 展 . 阶 段 当前 世 界 已 经进 入 了 全 球 竞 争 的时代 , 全球 竞争 集 中表现 为 区域 而 竞争 . 表现 为中心城 市 及其 周边城 镇
社 会 进步 的标 志 . 国家 和地 区调 控 是 区域 发展 的工具 。 当人 类活 动从 分散
走 向集 聚 . 封 闭走 向开 放 . 从 从个 体 到群 体 , 从一 元到 多元 . 域规 划 就 区
出现 了 。
1 1 国 内外 区域规 划的 发展 历程 .
回顾 国 际上 区域 规 划 发 展 的 历

共 同组 成 的城市 区域 的竞 争 。 市 区 城
域是 全球 竞争 的 基本 空间单 元 , 而提 高 区 域竞 争 力 正 是 区域 规 划 的重 要 目标和 任 务 。 中国正 处 在新 的 发展 期 、 矛盾 期 和 竞 争期 , 区域 是 当前 发 展 、 争 和 竞 矛 盾 的 集 中地 。 展 方 向相 似 . 业 发 产 结 构 雷 同 , 施 重 复 建设 . 气 相 互 设 水 污 染 . 政 壁 垒 森 严 , 制 障 碍 重 行 体 重 … …。 区域规 划将 是协 调各 主体 利

布 局 为主 的空 间规划 系统 , 以城 市规 划 为 代 表 。 者是 依 据 和 载 体 的 关 两 系 , 因规 划主 体 不 同 , 但 前者 是 发 改 系 统 , 者是 建 设 系 统 , 后 因此 存 在 着 衔 接和 协调 的 问题 。 新一 轮 区域 规划 中 , 类 规 划都 强 化 了 空 间 内容 , 两 强 调 了空 间 的作 用。 国经 济社 会 发展 我 ” 十一 五 ” 规划 中 , 首次 提 出 了主体功

加入WTO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加入WTO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三 、 地 区 间产 业 分 工 协作将进一步加强
中 国 加人 W ID 后 , 迫 于 市 场 竞争 日趋 加 剧 的 压力 , 各 地 区 为 了抢 占市场 的制 高点 , 增 强地 区综 合 竞争实 力 , 将加 大 产业 结 构 调 整 和升级 的步伐。 从 本 质上 讲 , 地 区产 业 结 构 调整也 就是 培育 、 发展 和壮 大优势 产业 , 促进 产业技 术 升级 的过程 。 各地 区 优 势产业 的培 育 和发展 , 将不 仅 取 决 于建 立 在 地 区 资源 察 赋基 础上 的 比较 优势大 小 , 而且 也 取决 于 以 企业 竞争 力为核心形 成 的竞争优 势强 弱 。 宏 观层 次 的地 区 比较优 势仅 仅是地 区优 势产业 发 展的必 要 和前 提 条件定地 区优 势产业 发展 的充分
资源 配置 的效率 , 但也 会加 剧 区 域二元 结构 , 造 成 区 域经 济 发 展 的不 平 衡。 其 结 果 , 中 国 一 些 加 工 制 造业 的 生 产 能力将 进一 步 向那 些 条件 较好 地 区 , 特 别 是沿 海 地 区 和 中西 部 大 中城市 地 区转 移 、 集中。
更 重 要 的 是 加 , 人 W T ( ) 后 , 由 于 进 口 产 品关 税 的 逐 步 降低 、 出 口 配 额 的 取 消 以 及 开 放领 域的扩 大 , 进 入 中 国 国 内市场 的外 国商 品和外 商投资 都将 会有所 增加 。 在 这种情 况 下 , 国 内市 场 的竞 争 将 进 一 步 加 剧 , 并 出 现 “ 国 际 竞 争 国 内化 、 国 内竟 争 国 际 化 ” , 国 际 竞 争 与 国内竟争 日趋 融合 为一体 的趋 势 。 市 场 竞争 的 国际 化 和产 业 组织 的变 革 , 将 促 使 中 国产业 布局逐 步 由分 散 走 向集 中 , 各 种 生 产 要 素开 始 向优 势地 区 和 优 势企 业 集 聚 。 在 家 电 、 汽 车 、 机械 、 计算机 、 医药 等加 工行 业 , 这 种 向优 势地 区和优势企业 集中的趋 势将更 加 明显 。 特别 是 , 在 彩 电 、 电冰箱 、 洗 衣机 、 空调 等家 电行业 , 将 有 可 能 出现 垄 断竞 争 甚 至 寡 头垄断 的局 面 。 因此 , 在今后 一段 时期 内 , 反 垄 断尤 其是 反行政 垄 断以 及 企业 间的价 格合 谋 , 将 日益提 上重 要 日程 。 此 外 , 随着小 城镇 建设 和户籍 制 度改 革 的加 快 , 中 国乡镇 工 业 布局 也 将会 出现 向小 城 镇地 区 和 工 业 小 区 相 对集 中的趋 势 。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

我国区域规划的未来取向及其走向(一)我国区域规划的基本取向1.战略性。

区域规划基于对未来的展望而制定,一般是中长期战略,从战略高度确定区域未来的走向。

这意味着,首先,区域规划的制定要以对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预测为基础,包括未来人口数量和流动趋势的预测,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变化趋势的预测,基于当前情境的资源消耗、环境恶化程度的预测等。

在科学准确评估基础上制定的规划才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今后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再进行适当的修正和调整,但大的方向应该是不变的。

其次,区域规划不应成为总体规划的细化或行业规划的汇总。

区域规划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兼顾、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而制定的。

区域规划应该站在总体的位置上,经济发展规划、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等应该遵循区域规划大的战略。

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将区域规划的战略构想和政策意图落实到国土空间上。

另外,要区分国家战略意义与区域战略意义。

一些区域战略与规划虽然对所在地区具有重要意义,且经国务院或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规划,但其重要程度尚不具有国家战略意义。

2.引导性。

制定区域规划的目的是引导区域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协调区域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经营环境,为居民创造高质量的生活居住条件。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有序市场环境的营造者,而不是区域发展的主导者。

区域规划也不应该成为政府的强制实施手段,而应是引导性的。

要体现这种引导性,首先,区域规划的制定应吸引企业与公众的参与。

作为区域规划服务对象的企业和公众,其利益必须在区域规划中得以体现。

规划要权衡各类型企业的意见,包括央企、国企,也包括中小企业、外企、民营企业;规划要考虑各阶层公众的意愿,包括中高收入者,也包括低收入者、贫困人口,包括城市常住居民,城市移民,也包括广大农民。

其次,区域规划要对市场准入、资源开发、环境标准等市场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制定约束性指标。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经济专家对中国未来十年经济发展做出展望】10月1日,新中国迎来六十华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经济走向,新华网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行情股吧)业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了全方位预测。

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全过程。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

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

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

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

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

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

中国经济未来的政策走向

中国经济未来的政策走向

中国经济未来的政策走向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功。

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一、过去五年中国经济取得重大成就过去的五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五年。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和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情况下,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经济总量显著扩大。

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2007年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倍。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五年新增电力装机3.5亿千瓦,是1950年到2002年53年中国电力增加的总和。

新增公路1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000公里;新增铁路运营里程6100公里;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568个。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达到5亿多万吨,比2002年增加4444万吨;工业结构加快升级,2007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8%,比2002年提高2.2个百分点,依法淘汰了一批不符合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条件、严重破坏资源的落后产能;服务业稳步发展,五年年均增长超过10%,现代服务业呈现了加快发展的势头。

1、节能、环保迈出新步伐2007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在2006年降低的基础上又递减了3.2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近年来首次出现了双下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加大。

2003年以来,全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总面积达3200万公顷,退牧还草3460万公顷;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又有1.1亿千瓦的火电机组安装了脱硫设施,累计已经超过全部火电装机总量的50%;同时,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分析
我 国区域 经济 发展 的特点 表现在 以下 几方 面 : 1 . 地 区经 济走 势出现 “ 区域性 分化 ” 随着 世界 经 济 一 体 化 的推 进 , 我 国 的 区域 经 济 自 2 0 1 4 年 以来呈 现 出分化 特征 , 即我 国沿 海及 东 部地 区高新 技 术 发 展迅 速 , 工 业转 型步伐 加快 , 但 其经 济增 幅速 度 已放 慢 , 从 整
例如, 矿产 资源丰 富 的省 份 应 以 加工 产 业 体 系 为依 托 , 农 业
资 源丰 富的省 份应 以农 业 和农产 品加 工 为龙 头 , 区位优 势 的 省 份应 以发展 制造业 为基 础 , 区别 门类 , 发 挥 自身 优 势 , 其目 的是 防止重复建 设 , 重复 生产 , 防止产 能 过剩 , 控制 到 一个 合 理 的范 围之 内 , 使 之 在 自己资 源 优势 的基 础 上 做 文章 , 做 到
节能环保 。
[2] 张 占斌 . 新 型城镇 化 的战略 意义和 改革 难题 E J 3 . 国 家行
政 学 院 学报 , 2 0 1 3 , ( 6 ) .
第三, 建设生 态 、 宜居 城镇 。要大 力开展 绿 色公 益 活动 , 培育 城镇 居 民绿色 生活 理 念 , 增 强 人 们崇 尚 自然 、 保 护 生 态 的意识 ; 要 充分 发 挥 好 湖 南 依 山傍 水 、 临江靠湖、 山水 在 城
到资源 互补 , 使 西部地 区 的资源优 势 与东 部地 区 的技 术 优势
有机结 合 , 对东 部来讲 , 能 降低成 本 , 对 中西 部 来讲 能 增 加就
业 机会 , 因 此 东 部 的 一 些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 就 会 转 移 至 中 西

“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新走向

“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格局的新走向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 , 应对危机的临时性措施并没
2 1 年 7月 01




J .,01 u1 2 1
Ge . 65 No 4 l1 1 .
总 15期 6
第 4期
S HAND0NG EC0N0MY
【 本刊特稿】
“ 二 五 " 问我 国 区域 发 展 格 局 的 新 走 向 水 十 期
陈秀 山
(. 1 中国人 民大学公共 管理学院 , 北京
董 继 红


107 ) 08 2
10 7 ;. 0 8 22 中国人 民大学经济学 院, 北京
[ 摘
要] “ 十二五” I我 国区域发展格 局走 向呈新特征 : 期' 4 区域发展 总体 战略将进 一步延 续; 主体功 能 区战
略开始启动 ; 少数 民族地 区的发展 越来越受到重视 ; 市化进程 相对 放缓 , 乡二元结构短 期 内难 以破 除。未来 区 城 城 域发 展格 局走 向将实现五个转变 : 区域 经济发展模式从 外需拉 动 向内需和技术 创新共 同拉 动转变 ; 区域发展 战略 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向地方政府 自下而上 与中央政府 自上而下相 结合 的方式转变 ; 区域 发展动力 由优惠政策 外生驱 动 向制度 创新 内生驱动转变 ; 区域 会更开放 , 系更 紧密; 联 地方性 区域规划会 陆续推 出, 但是效应会呈递减趋势。 [ 关键词 ] 十二五; 区域发展格局 ; 新走 向; 态势 新 [ 中图分类号 ] 17 F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0 0— 7 X(0 10 0 0 0 10 9 1 2 1 )4— 0 5— 7
度有 一 定影 响 , 对拓 展潜 力 巨大 的 内部 市场 , 但 实现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及其对中国未来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区的经济腾飞,关注区域经济发展的话题也逐渐上升到国家层面,广泛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关乎一个地区的繁荣与发展,更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未来走向。

因此,对于我们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发展来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中国的繁荣,是一个既迫切又重要的问题。

一、区域经济发展对于中国未来的意义区域经济是指一个特定的地域范围内的城市、乡村或群体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则指的是这个地区在一段时间内内部经济实力的提升,形成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整体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地区内的经济发展交叉性与合作性,还能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进而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

目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

中国的14亿人口及奇特的地理地貌比如山区和沿海经济地带等,使得不同地区的经济特征不尽相同。

因此,根据每个地区的特点开展区域经济发展工作,有助于缩小中国城乡差距,促进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

同时,这也是实现中国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实海建议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1.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

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资源进入科技创新,不仅可以扶持科技创新企业,还能吸引更多的天才人才加入科技创新的队伍,进而提升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

同时,科技创新还能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影响。

2.加强产业转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当前全球经济背景下,必须加强产业转移,使发达地区的产业流向不发达地区。

这样不仅促进了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加快了中国更加公平的区域发展模式。

同时,对于本身资源利用能力不足的地区,产业转移还有助于优化地区生态环境和资源利用效率。

3.促进交通和物流,加强地区间联系交通和物流是推动地区间联系的重要因素。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ppt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ppt

4、3 企业竞争力

对于企业而言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指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 企业更为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并 能够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或综合素质。
更有效——更低的价格、更满意的质量——市场占有率 自身发展能力——良性循环、良好业绩——企业赢利率
• •

(低成本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 (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
六、以“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方式,投资构建基础结构组织(Infras tructure); 七、通过获取知识产权,提高地方的科学技术水平; 八、通过终生学习,培育地方人力资源; 九、扩充保健、卫生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十、发扬重视家族的东方文化传统,增进区域社会的 凝聚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三、经济学如何解释经济发展的动力? 四、什么是竞争力或竞争优势?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始终坚持创新, 不断引领中国潮流; 珠江三角洲:得改革开放之先气及地缘之便 利,最早引进外资; 苏州:在国内激烈的竞争中,始终掌握着发 展和竞争的主动权; 温州:为生存而不懈努力,开拓进取求发展;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2001)》课题组认为:国际竞 争力是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与各国的竞争 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 国际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贸易条件下(或排除了贸易因素的 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出品所具有的开拓市 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取利润的能力。简单地说,即是一 国特定产业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销售其产品反映出来的生产 力。(金碚,1997)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条件趋同的特点,即不同地区初始的条件不同,但发展趋势正在逐渐走向一致。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原因及其影响。

一、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原因1.国家政策导向中国近年来大力推行区域发展战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在新型城镇化、科技创新、物流与交通等方面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和建设。

这些政策措施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相对平等的机会,逐渐缩小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2.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推进,市场资源的配置逐渐趋向合理,不同地区之间的优势、劣势逐步消失,市场竞争逐渐趋于公平。

3.人才流动随着全国一体化的不断推进,人才流动愈加便利。

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促进了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和创新。

良好的教育和就业机会也吸引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涌向中西部地区,进一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二、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的影响1.促进地区间合作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意味着不同地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这将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交流。

各地区可通过加强合作,共同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协作优势,加速区域发展。

2.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一些地区已经进入了瓶颈期,经济增长放缓,环境污染问题等等。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均衡地开展区域经济发展,使得经济发展更加健康可持续。

3.推动国家经济整体提升不同地区之间的长期差距使得国家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使得各地区之间的增长速度逐渐趋同。

这将有助于推动国家经济整体发展,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三、面临的挑战1.地区差异依然很大尽管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依然较大。

一些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仍然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

因此,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配合更为细致的制度化政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

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

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跨区域协调;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开放;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国和平崛起,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不仅加快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也使得区域经济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与原有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交通运输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即将编织完成的全国高铁网,将大大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正是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相应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政策方向和思路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总的来说,表现为: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等四个特点。

(一)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进跨区域的协调与协同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均表明中国跨区域协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出已有多年,但由于京津冀在行政管理权限上错综复杂,长期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市场自发合作的模式又难以壮大,从而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所幸的是,在当前一些现实问题的倒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获得多方高度共识,并得到中央层面的强力推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14年8月,部委官员证实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

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中央审议。

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积极对接合作。

交通方面,除原有的城际交通外,北京七环(又称首都环线通道,或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项目)有望年底全线建成,全长约940公里,途经廊坊、涿州、张家口、承德、平谷等地,约850公里在河北省境内。

北京地铁平谷线拟穿过河北燕郊延伸至天津,建成后,平谷线将成为三地首条一体化轨道交通线。

产业方面,北京产业转移的大方向是转移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渐次将区域性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市场规律转移出去,大红门、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已和河北展开对接。

中关村已率先到河北开创新的创业园区,包括中关村产业的转移和资金、人才的跟进,被誉为两地产业对接的典范。

生态方面,京津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

2014年5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召开,提出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提上日程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谋划加快了中国沿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跨区域协调步伐。

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上日程,并加快推进。

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随《意见》还一并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

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长江经济带被上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

而长江经济带的顶层设计也在积极筹划,有望2015年出台。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5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复。

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建设和全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都在加快推进。

九省二市之间的生态环保、通关、水利设施、旅游等合作也在陆续展开。

为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顺利启动。

2014年12月1日起,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从长三角地区扩展到整个长江经济带海关,长江流域九省二市实现“十二关如一关”。

2015年6月27日,湖北省、上海市两地政府在武汉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交通优势,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

为保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实施长江三峡、丹江口等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科学调度。

湘赣签署《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和江西赣西地区共建开放合作试验区,打造跨省区域合作示范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区。

川滇黔三省八市州联合签署共建合作共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

3. 其他跨区域协调与合作稳步推进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外,《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多个跨区域规划得到批复,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推进,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转移、生态共建共享等跨区域合作协调进程加快。

广东省在珠三角地区建成了目前世界上第三个(继欧盟、美国南加州之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技术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还为中国其他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此外,中国西南地区合作加强。

广西云南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特色优势产业、港口、对外开放、跨区域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等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

广西与贵州省签署进一步深化合作会议纪要,合作共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推动能源合作升级和产业紧密合作、打造贵广高铁黄金旅游线加强旅游合作、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规划的对接合作等。

(二)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国家已批准设立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了中国的产业转移进程,示范效应与带动效应明显。

为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要求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开展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工作。

与此同时,中国创新智造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中国制造2025也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

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正在压缩。

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效果究竟如何,本文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时间跨度原因,采用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对转型效果进行评价①。

模型以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及GDP产出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或根据其进行计算整理得到)为基础,利用DEAP2.1软件测算出全国及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四大区域的TFP及其分解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中国TFP年均增长8.67%,实际GDP年均增长11.94%,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09%,实际资本存量年均增长3.02%,31个省级行政区的TFP年均增长都在6.9%(北京水平)以上,实际GDP年均增长均高于10.45%(上海水平),表明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经济转型初见成效。

从全国和四大区域的TFP及其分解来看,2000—2013年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0.53%,技术效率年均增长-1.66%,由技术进步引起的TFP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

四大区域的TFP变化率较为平均,都在8%以上,其中东北地区的TFP 变化率最高,为8.9%。

四大区域的TFP增长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达到年均10.63%,处于技术追赶态势,四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重下降,所幸下降幅度并不大,但也应加以重视(见表1)。

从表2和表3中2012年和2013年的TFP及其分解情况发现,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一是TFP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均下降较快。

无论是全国还是四大区域,TFP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均下降较快,2012年和2013年的TFP值拉低了2000—2013年间的TFP增长率,特别是2013年东北地区的TFP增长率已降至4.57%,这也正好印证了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事实。

二是引起TFP增长率的因素由技术进步独领风骚转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双轮驱动。

从全国来看,2012年与2013年的TFP增长率仍主要由技术进步所引起,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增长率下降较快,可喜的是,2013年技术效率变化率已开始由负值变为正值,这表明,技术进步带来的TFP增长率增长空间正在压缩,而技术效率带来的TFP增长率开始成长。

三是四大区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有所改善。

从四大区域来看,虽然2012年和2013年四大区域的技术进步率都有所下降,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是最高的,技术效率最高的区域则是西部地区,特别是2013年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长率达到1.86%,其纯技术效率增长率达到1.31%,规模效率增长率达到0.55%,表明西部地区的技术和规模都产生了正的效应。

2013年,中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增长率为0.37%,规模效率增长率也由负转正,为0.43%,技术效率增长率达到0.8%。

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率贡献较大,其技术效率增长率仍然为负值。

(三)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积极、主动和快速,对外开放成就喜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