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保险意识淡薄原因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保险意识淡薄原因探究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加入wto后,我国保险业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保险业整体规模迅速扩大,但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仍远低于发达国家,民众的保险意识相对还是比较比较淡薄,如何将潜在保险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的重大问题。
本文对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的淡薄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改善了保险意识的建议。
【关键词】保险意识;保险密度;保险深度
一、国民保险意识现状
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自80年代初我国恢复商业保险业务以来,保险业务收入连年递增且增势喜人,并形成了相当的市场规模。
据统计,20世纪最后20年,我国保险业务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2%。
21世纪以来我国保险业发展态势依然强劲,仍然保持了很好的很高的发展速度。
尽管如此,无论是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保险业发展的水平相比,还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的内在需要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仍显滞后,总体上仍处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起步阶段,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国民保险意识相对落后。
保险意识反映了人们对保险产品的认识和接纳程度。
它通常表现为人们主动购买保险产品的意愿。
在收入水平等其它因素一定的情况下,民众的保险意识越强,对保险的现实需求水平就越高。
同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民众的保险意识
越强,该国的保险业的发展水平就越发达。
根据2001年1月份开始的中国保险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的结果,我国保险市场正处于培育发展阶段,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的认知有限,对保险公司的信心较低。
大多数居民对保险知识只有一般性的了解,只有6%的家庭认为自己对保险知识了解较多,而36%的家庭表示自己对保险知识了解甚少,甚至完全不了解。
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是两个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保险发展程度和发展潜力的指标。
保险密度是指按照一个国家的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它反映了一个国家保险的普及程度和保险业的发展水平。
保险深度是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它反映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图1显示了2009年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保险深度,图2显示了2009年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保险密度。
图1 2009年主要国家和地区保险深度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数据。
图2 2009年主要国家和地区保险密度(单位:美元)
资料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数据。
可见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方的差距悬殊。
从保险深度来看,1990年我国保险深度为0.56%,2000年上升为1.84%,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保险深度为3.4%,位列全球44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7.0%,而中国台湾保险深度高达16.8%。
这说明我国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我国的
保险密度也是相同的境况。
如表2所示截至2009年底,我国的保险密度121.2 美元,位列全球64位,大大低于全球平均水平595.1美元。
与荷兰、瑞士相比,差距甚大。
无论是保险深度还是保险密度,我国的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近两三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罕见的重大自然灾害,如雪灾,地震,干旱,高温,洪涝,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等。
这些自然灾害再次检验了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
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为例,根据新华社和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汶川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而保险业共支付保险金仅为16.6亿元,这说明绝大多数灾民都没有向保险公司购买保险,风险和保险意识仍比较落后。
为何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这样缺乏呢?
二、我国民众保险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众保险意识淡薄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根源,也有其特殊的制度背景,还受到收入水平、保险产品特性和居民心理因素的影响。
1.历史文化和制度的影响。
千百年来,中国老百姓深受儒家、道家和佛家等传统文化影响,形成的是听天由命的宿命论主宰的风险态度,事后救助的风险防范手段,再加上以储蓄防不测的习惯和“财不外露”的保守心理,这都抑制了我国民众保险意识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国家和集体一直承担着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损失,企业包揽了城镇职工的生老病死,人民公社成了农村农民的依仗,这种情况下民众没有风险概念,没有
保险意识;十一届三中全后,现代保险业才得到真正发展。
保险业发展时间短,也导致了人们对保险的不熟悉。
2.经济因素的影响。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见图3),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中前四项需求又被称为匮乏性需求,只有到了最高层及,才是自我实现需求。
人们在满足了低层次的需求后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求。
而保险属于安全层次的需求,所以当最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人们是不会产生保险需求的。
在北京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未购买保险的北京居民中,明确表示没有经济能力购买的占到了近3成,认为保费太贵的占到了近1.5成。
可见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非常必要的。
图3 马斯洛需求层级图
3.保险产品本身特性的影响。
保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服务产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保险是一种非必需、非渴求产品。
企业和个人购买保险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在发生风险事故时获得经济补偿,所以很难主动意识到这种产品需求,也不会积极地去了解保险。
第二,保险是一种无形的产品。
保险产品的定价和合同条款比其他产品更为复杂,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保险产品的的性能和价格难以进行直观的评估,除非出现保险事故否则消费者很难体会到保险的价值,所以消费者在心理上对保险产品会形成某种抵触情绪。
4.居民心理因素的影响。
正如上面所说,保险产品非常特殊,所以很多民众对保险都存在侥幸心理。
这些人总认为风险的发生一定不会降临到本人头上,尤其当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时候,就不会购买保险。
其次,很多居民都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也就是遇事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机械地跟从他人的做法。
当身边的人都没购买保险产品时,即使自己很需要,也不会购买。
再者,近几年物价上涨,货币缩水,很多居民的理财意识被提高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多人盲目跟风甚至举债进入股市、基市等。
这种狂热的投机心理和错误的理财观念使人们对可能的风险比较漠视。
三、提高我国民众保险意识的策略
培养全民的保险意识是我国保险业当前最大、最紧迫的社会任务。
这需要政府和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政府部门主要是指保险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强政策引导和立法强制,加强对保险各环节监管,完善保险业动态预警机制,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和规范市场秩序,适当开展政策性保险业务;同时要加强对保险市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加强对全社会的风险教育和现代保险保障教育,加强对消费者消费意愿和购买决策的了解,并为其购买保险尽可能提供便捷和可靠的服务,提高全民对保险的公信力。
2.保险业同行对内要积极主动做到依法诚实经营,吸纳高素质
从业人员,注重保险服务观念培养,提高保险代理人的责任心,以优质服务争取客户;对外要主动联手参与到加强保险宣传、转变观念中,利用各种典型事故的启示作用,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对保险和风险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学保险、懂保险、用保险的良好氛围。
3.社会其他各界如新闻媒体以及有关部门在报道宣传
时,应消除对保险业的偏见,摒弃“银行最重要,证券也重要,保险可要可不要”的旧观念,应积极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理财观念。
应该让居民充分了解到保险本身就属于理财的范畴,而且是理财中最重要的一环;保险规划是理财规划中最重要、最基础的规划。
四、结语
我国保险业正在高速发展,保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我国民众的保险意识却非常淡薄。
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是保证我国保险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务之急。
提高民众的保险意识,积极利用保险来防范风险这样才能更充地发挥保险业的补偿和给付功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小伟.提升保险意识政府更需主动[n].中国保险报.2010-04
-28
[2]马永伟.关于当前我国保险业改革和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文告,2002,7号
[3]邱彬.我国保险业发展现状与走势[j].财经科学.2002(6)
[4]边海宁,邓晖,赵静.我国保险业发展前景分析[j].现代商业.2012(11)
[5]胡疆.略谈创新提升我国保险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导报.2009(5):28
[6]杨松.居民保险意识落后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7]吴定富.大力推进保险创新做大做强保险业[j].管理世界.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