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法视野下的遗产范围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比较法视角下遗产制度剖析

比较法视角下遗产制度剖析

比较法视角下遗产制度剖析关键词:遗产范围继承法归扣制度内容提要: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确定不仅涉及被继承人及遗产债权人的利益,且关乎其他继承制度的设计。

囿于当时立法环境和立法技术,现行法关于遗产范围的规定不能反映现实之需,与公众继承习惯亦不相符。

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尊重民情,重塑我国遗产范围制度。

考察继承法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各国的继承制度无不经历了一个从身份与财产的混合继承到财产继承的发展过程。

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演化也经历了身份权日渐式微与财产权日益扩张的过程[1]。

通说认为,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下的个人财产。

具体而言,遗产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遗产仅指积极财产;广义的遗产概念不仅包括积极财产而且还包括消极财产[2]。

在民法理论上,财产权利被称为积极财产,财产义务被称为消极财产。

遗产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遗产具有特定的时间性。

也就是说,在公民死亡前,其拥有的一切财产属于个人所有财产。

只有在公民死亡后,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才转化为遗产。

任何人都无权提出“继承”生存公民的财产要求,否则,构成对公民个人财产的侵害。

第二,遗产具有财产性。

依现代继承法理念,继承人仅对被继承人遗留下的财产或财产性权利享有继承权。

而所谓的财产性权利,“通常谓以有金钱上之利益为标的的权利”[3],简单说来,就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具体量化以金钱价值出让或转变为金钱的权利[4]。

第三,遗产具有内容上的限定性。

专属于被继承人人身之权利或基于某种身份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

也就是说,遗产仅仅是指依法能够转移给他人的财产大陆法系国家之遗产范围制度1。

德国德国继承法关于遗产范围的表述非常简略,它的遗产指“全部权利”。

此外,根据《德国民法典》第2050条至2056条的规定,应结算的赠与财产按其价值计入遗产内。

主要包括:被继承人生前作为嫁妆而赠与继承人的财物;以应作为收入使用而给与的补助费以及供职业培训之用的费用,超出与被继承人财产状况相应的范围;其他生前赠与,被继承人指示应予结算的等情形。

关于限定继承制度的比较法分析_毕业论文范文_

关于限定继承制度的比较法分析_毕业论文范文_

关于限定继承制度的比较法分析限定继承制度的比较法分析如下限定继承,谓继承人限定以因继承所得之遗产,偿还被继承人债务之制度,或以如此保留而为继承承认之意思表示。

我国《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继承遗产应当清偿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缴纳税款和清偿债务以他的遗产实际价值为限。

超过遗产实际价值部分,继承人自愿偿还的不在此限。

继承人放弃继承的,对被继承人依法应当缴纳的税款和债务可以不负偿还责任。

”一、限定继承制度立法宗旨分析从《继承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我们不难看出我国立法采取了限定继承模式,继承人只需以继承财产范围为限对遗产债权人承担清偿债务义务,其继承行为并不当然导致已有财产的负担或不利益,任何人也不得强加债务于继承人继承范围以外的其他财产。

继承制度的发展总体经历了从概括继承到限定继承的过程,近现代之前中国封建立法中一律采取了身份与财产混合继承的原则,一方面,继承财产的份额直接由继承人继承身份决定,如周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另一方面,产生了“父债子偿”的现象。

这种原则存在的基础在于封建社会人格不独立,过度强调“父权”、“家长制”必然忽略个人的人格独立性,在以户为单位的社会中,除家长以外的其他家庭组织成员拥有的财产均不为法律所承认,因此继承人应当以其全部财产对被继承人生前个人债务进行清偿。

限定继承制度的确立是人格、财产独立在继承法范围内的表现。

限定继承制度的产生始终与债务息息相关,目的在于在遗产价值范围内保障债权人债权实现的同时,最大限度肯定继承人的合法权益,实现二者利益的平衡。

限定继承起源于古罗马法,最早见于优士丁尼法典:“朕的仁慈使这一恩惠由所有受制于朕的谕令权的全体人所共有,起草了一个既很公平又很驰名的救令,如果人们遵守了其内容,允许他们接受遗产,而只在遗产的价值范围内承担责任。

” 它的产生是法律对财产概念重新定义的结果,罗马法认为财产应当同时包括积极财产和消极财产两方面,应当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为了进一步保护继承人合法权益,颁布并实施了“遗产清单利益”:如果继承人在知道自己的有关权利后30日内制作并在随后的60日内完成了一份遗产清单,他将不再对超过财产数额以外的债务承担责任。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比较研究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比较研究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1.2 文献综述 (3)1.3 研究方法和目的 (5)2.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概况 (6)2.1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7)2.1.1 国外工业遗产定义与意义 (8)2.1.2 典型国家的工业遗产保护经验 (10)2.2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概述 (11)2.2.1 国内工业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 (12)2.2.2 中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现状和特点 (13)3. 国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和策略 (15)3.1 由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 (16)3.2 社区参与的保护策略 (17)3.3 公私合作模式的应用 (18)3.4 法律和政策支持下的保护 (20)4. 国内工业遗产保护的模式和策略 (21)4.1 地方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保护模式 (22)4.2 采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经济模式 (24)4.3 借助数字化技术进行遗产保护的策略 (25)4.4 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的作用 (26)5. 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比较 (28)5.1 保护理念和方法的对比 (29)5.2 政策支持与法律框架的比较 (30)5.3 技术和资金支持方面的差异 (31)5.4 保护实践中的挑战与策略的适用性 (33)6. 工业遗产保护的展望 (34)6.1 未来保护趋势和挑战 (35)6.2 创新性保护方法和技术的开发 (37)6.3 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38)1. 内容概括本文档旨在深入探讨工业遗产在国内外保护观念、实际措施和政策层面的异同,通过历史背景、国际保护标准如《下塔吉尔公约》与国内法律框架的对比,进一步分析影响工业遗产保护深入程度的社会经济因素。

文章将阐述工业遗产保护概念的全球分布,其次梳理各国如何针对工业遗产的价值识别、分级分类以及保护等级制定相应策略。

围绕着遗产保护修复技术、公众参与、教育培训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

本文档还关注于文化多样性和地方特定环境对工业遗产保护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图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议,指导如何更有效地全球化背景下推进工业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地方法律法规及政策比较研究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地方法律法规及政策比较研究
美国通过《国家历史保护法案》等 法律文件,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 用进行了规范。
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法律法规概述
《文物保护法》
我国《文物保护法》对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工业遗产进行了规定,并明确了其法 律地位。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
该条例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中的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了规定。
• 国外案例中,政府更加注重对工业遗产的历史 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保护和利用;而 我国则更加注重将工业遗产作为城市更新和产 业升级的重要载体,发挥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 值。
05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的主要结论
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工业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各地 方法律法规及政策对工业遗产的保护 与利用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01
法律法规比较
与国外相比,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工业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这使得工
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02 03
政策文件比较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政策文件多由地方政府和部门发布,缺乏国家层 面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同时,这些政策文件的执行力度也需进一步加 强。
经验总结
国外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而 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政策。
德国
德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以《文物保护法》为基础,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同时,德国还设立了 专门的基金和委员会来推动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
美国
美国的工业遗产保护政策主要通过国家公园体系和历史保护区的相关法律来实现。此外,美国的一些州也制定了相关立法 来保护本地的工业遗产。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遗产继承成为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确保遗产管理的科学性和公平性,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遗产管理人制度。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一制度的适用仍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将从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概念与作用出发,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优化我国的遗产管理人制度提出建议。

二、遗产管理人制度概述遗产管理人制度是指在遗产继承过程中,由具有法律资格的人员或机构负责遗产的保管、清算、分配等管理工作。

这一制度的建立旨在保护遗产的完整性和公平性,维护继承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法律体系不健全当前,我国关于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缺乏统一、明确的法律规范。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法院和相关部门对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差异,影响了制度的公平性和效率。

(二)管理人选任机制不科学在遗产管理人的选任过程中,往往存在选任机制不科学、选任程序不透明等问题。

这可能导致选任出的遗产管理人缺乏专业性和公信力,难以得到继承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的信任。

(三)管理人职责不清遗产管理人的职责涉及遗产的保管、清算、分配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遗产管理人对自身职责认识不清,导致遗产管理过程中出现混乱、延误等问题。

四、优化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建议(一)完善法律体系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遗产管理人的法律地位、职责、权利和义务。

同时,应统一法律规范,确保各地法院和相关部门在执行遗产管理人制度时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二)改进选任机制应建立科学、公正的选任机制,确保选任出的遗产管理人具有专业性和公信力。

选任过程应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

同时,应加强对遗产管理人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明确职责范围应明确规定遗产管理人的职责范围,确保其在履行职责时能够有所依据。

最新-比较法视角下遗产制度剖析 精品

最新-比较法视角下遗产制度剖析 精品

比较法视角下遗产制度剖析关键词遗产范围继承法归扣制度内容提要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确定不仅涉及被继承人及遗产债权人的利益,且关乎其他继承制度的设计。

囿于当时立法环境和立法技术,现行法关于遗产范围的规定不能反映现实之需,与公众继承习惯亦不相符。

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尊重民情,重塑我国遗产范围制度。

考察继承法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各国的继承制度无不经历了一个从身份与财产的混合继承到财产继承的发展过程。

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演化也经历了身份权日渐式微与财产权日益扩张的过程[1]。

通说认为,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下的个人财产。

具体而言,遗产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遗产仅指积极财产;广义的遗产概念不仅包括积极财产而且还包括消极财产[2]。

在民法理论上,财产权利被称为积极财产,财产义务被称为消极财产。

遗产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遗产具有特定的时间性。

也就是说,在公民死亡前,其拥有的一切财产属于个人所有财产。

只有在公民死亡后,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才转化为遗产。

任何人都无权提出继承生存公民的财产要求,否则,构成对公民个人财产的侵害。

第二,遗产具有财产性。

依现代继承法理念,继承人仅对被继承人遗留下的财产或财产性权利享有继承权。

而所谓的财产性权利,通常谓以有金钱上之利益为标的的权利[3],简单说来,就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具体量化以金钱价值出让或转变为金钱的权利[4]。

第三,遗产具有内容上的限定性。

专属于被继承人人身之权利或基于某种身份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

也就是说,遗产仅仅是指依法能够转移给他人的财产有些财产依其性质并非不可转让和继承,但由于经济政策上的原因被法律禁止继承。

参见张玉敏《继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第四,遗产具有范围上的专属性。

能够作为遗产转移给他人的财产必须是被继承人的个人财产,即不能将不属于被继承人的财产作为遗产处理,否则,构成对他人财产权利的侵害。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解析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解析

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解析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宝贵的财富,它们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独特性和传统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遗产,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

在本文中,我将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进行解析,并探讨其目的和措施。

首先,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的目的是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法律政策的核心目标是确保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它们会对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和登记,确保每个文化遗产都能够得到准确的记录和保护。

其次,它们会规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包括建筑物、文物和遗址等。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文化遗产的原貌得以保留,并通过必要的修复和维护工作延长其寿命。

此外,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还会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确保文化遗产得到有效管理和监督。

这包括建立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监督机构,负责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同时,它们还会制定相应的经费投入机制,以保证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能够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

除了以上措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还会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教育的推广。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自觉参与其中。

同时,通过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的宣传和普及,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自觉遵守和支持保护文化遗产的工作。

总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的目标是保护和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分类登记、保护修复、管理监督和教育宣传等措施的综合运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政策确保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只有人们共同努力,才能保护好文化遗产,让其继续为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

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遗产管理制度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完善,遗产管理制度作为保护公民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以期为遗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遗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梳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明确遗产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接着,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当前我国遗产管理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遗产认定困难、继承人权益保障不足、遗产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等。

同时,本文还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观念落后、执行力度不足等。

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系列完善遗产管理制度的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完善遗产认定机制、加强继承人权益保障、优化遗产纠纷处理机制等,旨在提高遗产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本文还将就如何加强遗产管理制度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遗产管理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同感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推动遗产管理制度改革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本文将以系统、全面、深入的方式研究和分析遗产管理制度的相关问题,旨在为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遗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遗产管理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民法学、继承法学以及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这些学科的理论和原则为遗产管理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从民法学角度来看,遗产是公民死亡时遗留的个人合法财产。

遗产的继承与分配涉及到公民财产权益的保障和传承,是民事法律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因此,遗产管理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民法学的相关原则和规定,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等。

这些原则在遗产管理制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保障了继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继承法学作为研究继承制度的学科,为遗产管理制度提供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理论支撑。

[遗产,范围,功能]关于遗产范围与功能的思考

[遗产,范围,功能]关于遗产范围与功能的思考

关于遗产范围与功能的思考摘要:主要探讨我国遗产范围的问题及从遗产的功能角度分析遗产范围问题对我们的启迪。

遗产是继承制度的核心,正确划分遗产范围对建立健全我国继承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继承法规定“遗产”“合法”很科学,区分积极遗产和消极遗产以及建立归扣制度有助于我国继承制度的发展。

确定遗产范围不能忽视对继承人合法继承财产权利的维护和保障被继承人的债权人债权的实现。

关键词:继承;遗产范围;继承法;遗产功能前言遗产继承在人类历史有着悠久的传统。

中国古代最早的继承是伴随着私有制度而产生的,从夏启宣称“家天下”建立夏朝以来,中国衍生了一系列继承制度以确立逝者个人财产与社会地位的承继,从而保障国家的政治及社会关系稳定。

在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比较侧重的是对被继承者社会特权或者说是对其位高权重的社会身份的继承。

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民众对个人财富的逐渐重视和社会特权的逐渐消除、民主社会的发展,继承的重点从身份、身份和财富并重到财富继承,这是社会变革的反映,也是为巩固统治阶级而服务的①。

继承制度是私有制社会最重要的制度之一,是个人财产权利的延伸。

遗产是财产继承制度的核心。

确立遗产的范围对于建立健全继承制度十分重要,过宽过窄都不利于社会发展。

遗产范围过宽会将不属于被继承人的财产确定为可继承的遗产,使继承主体的权利不当扩张,破坏整体的权利平衡,危害国家的根本利益;遗产范围规定过窄则不利于保护公民的财产权利,会降低他们的创造个人财富的积极性,长远来看不利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民族复兴。

一、关于遗产范围制度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继承法中“遗产”“合法”的必要性。

我国学者对《继承法》第三条关于遗产一词之前是否有必要加上“合法”存在争议,有肯定说与否定说之分。

否定说认为继承法主要解决的是自然人死亡后其遗留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至于遗留财产是否合法的问题应当由其它相关法律解决,从实践角度看,继承案件中主审法官无主动审查遗产合法性的义务,而且对遗产逐一审查“不但会增加当事人处理继承事务的困难和法院审理继承案件的复杂程度”并且可能由于无法取得相关证据“而无法确定被继承人遗留的全部财产是否合法,导致遗产继承事实上不能进行”,从而严重影响遗产的利用④。

我国遗嘱形式要件的认定及完善 中日比较法的视野

我国遗嘱形式要件的认定及完善  中日比较法的视野

5、公证遗嘱:指遗嘱人通过公证机构办理的遗嘱形式
4、完善遗嘱认定程序:为了保障遗嘱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建议完善相关认定 程序,如建立遗嘱鉴定机构、明确认定标准和程序等。
5、公证遗嘱:指遗嘱人通过公证机构办理的遗嘱形式
5、强化继承人权益保护:为了避免继承人因遗嘱产生的纠纷,建议强化继承 人权益保护措施,如规定继承人的知情权、异议权等。
二、相关法律
二、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规定:“遗嘱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自书遗嘱由 遗嘱人亲笔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代书遗嘱应当有两个以上见证人在场 见证,由其中一人代书,并由遗嘱人、代书人、见证人签名,注明年、月、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这些规定对 于遗嘱的形式要件认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比较法视野
三、比较法视野
与我国不同,日本法对于遗嘱的形式要件有着更为严格的规定。在日本,除 了口头遗嘱外,遗嘱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并且需要有两个以上的见证人见证。 此外,日本法还规定了遗嘱的成立、生效和变更程序,以确保遗嘱的真实性和合 法性。这种严格的规定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于遗嘱的严格限制,反映了日本社会对 于遗嘱的重视和尊重。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遗嘱是指遗嘱人生前依法处分其财产和其它事务,并于其死亡后发生效力的 法律行为。遗嘱的形式要件是指遗嘱人在订立遗嘱时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特定形 式。在我国,遗嘱的形式要件主要包括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 嘱和公证遗嘱等五种。然而,由于遗嘱形式的多样性以及法律规定的不明确,导 致实践中对于遗嘱形式要件的认定存在一定困难。
为了完善我国遗嘱形式要件的认定,本次演示建议: 1、加强对遗嘱形式要件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开展普法教育和遗产规划课程, 提高公众对于遗嘱形式要件的认识和理解,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规定而产生的争议 和纠纷。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

基于文化视角的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比较研究一、概述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的见证和文明的载体,其管理与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遗产管理策略逐渐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从文化视角出发,对中西文化遗产管理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探索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下的遗产管理模式及其优缺点,以期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与参考。

本文首先将对中西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及其价值进行概述,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将分别探讨中西方在文化遗产管理方面的理念、政策和实践,包括法律法规、管理机构、资金筹措、公众参与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对比分析中西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异同,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如价值观、传统习俗、审美观念等。

通过本研究,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中西文化遗产管理差异的理解,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遗产管理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

同时,本文也期望为文化遗产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推动该领域的创新与发展。

1. 文化遗产的定义与重要性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历史与文化发展的直接见证,是指那些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建筑群、遗址等物质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这些遗产不仅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还蕴含了人类的创造力、智慧与情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从全球视角来看,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通过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从而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是城市或地区独特性的体现,对于推动旅游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为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有助于推动历史、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文化遗产管理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模式。

对遗产范围的探究

对遗产范围的探究

对遗产范围的探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财产继承每天都在发生。

继承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私有财产和具有经济职能的家庭的存在是财产继承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法律制度中,确定遗产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它将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继承权,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减少继承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对遗产的范围规定过宽,把不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确定为遗产,则要侵害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如果对遗产的范围规定过窄,则又不利于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为此,有必要进一步去探究继承中关于遗产的范围这一课题。

标签:继承;遗产;范围;探究继承作为一种法律制度,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私有财产和具有经济职能的家庭的存在是财产继承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在继承法律制度中,确定遗产的范围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对遗产的范围规定过宽,把不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确定为遗产,则要侵害到国家和集体的利益,这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不相容;如果对遗产的范围规定过窄,则又不利于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继承权〔1〕。

只要公民的私有财产是合法取得的,不为现行法律所禁止的,法律就应当保护这种合法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因此,对于遗产的范围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一般说来,公民的合法收入和储蓄,主要是指公民的工资收入和其它劳动收入。

其它劳动收入,如从事土地承包的农业生产的收入和从事个体经营的收入以及学者著书立说所得的收入〔2〕。

当然,也有的是来自继承、赠与等合法的收入。

公民的这些收入,除用于日常的生活消费外,节余下来的存款就可以储蓄起来。

在这些合法的收入中,有的是现金和实物,有的是储蓄存款,公民的这些合法的收入和储蓄,在其死亡后,理所当然的属于遗产范围二、公民的私有房屋、生活用品作为不动产的房屋是我国公民的最主要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问题研究》范文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问题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遗产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对于保护遗产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作为遗产管理的重要环节,其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遗产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将就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的适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完善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的概述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是指由法定或指定的遗产管理人负责管理、分配遗产的制度。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遗产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遗产管理人制度在我国的应用,既符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也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适用中的问题尽管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 遗产管理人资格认定问题。

目前,我国关于遗产管理人的资格认定标准尚未统一,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案件中认定标准不一,影响了遗产管理的公正性和效率。

2. 遗产管理人职责不明确。

部分遗产管理人在履行职责时存在模糊地带,导致责任不明确,容易引发纠纷。

3. 监督机制不完善。

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监督机制尚不完善,对遗产管理人的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容易导致权力滥用。

4. 公众法律意识有待提高。

由于法律宣传不够普及,部分公众对遗产管理人制度缺乏了解,导致在处理遗产问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和纠纷。

四、完善我国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建议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统一遗产管理人资格认定标准。

应制定全国统一的遗产管理人资格认定标准,明确资格条件、认定程序及法律效力,确保各地在实施过程中有章可循。

2. 明确遗产管理人职责。

应对遗产管理人的职责进行明确规定,包括但不限于编制遗产清单、管理遗产、分配遗产等,确保其能够依法履行职责。

3. 完善监督机制。

应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遗产管理人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防止权力滥用。

同时,应建立投诉举报机制,对违法行为进行及时查处。

《2024年“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2024年“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范文

《“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篇一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遗产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在“集体选择”的视野下,城市遗产保护不仅关乎个体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的文化认同和历史记忆。

本文旨在探讨集体选择视野下的城市遗产保护问题,分析当前城市遗产保护的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二、城市遗产保护的集体选择视角1. 集体选择理论基础集体选择理论认为,决策往往不是由个人单独做出,而是在群体或社会范围内进行协商、沟通后形成共识。

在城市遗产保护中,集体选择涉及到不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与决策协同。

2. 集体选择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关系城市遗产的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决策。

在这个过程中,集体选择起着关键作用。

它要求各利益相关者(如政府、社区居民、文化遗产保护组织等)通过沟通、协商,形成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共识。

三、城市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1. 保护现状当前,我国在城市遗产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加强了城市遗产的保护工作。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2. 主要问题(1)保护意识不足:部分地区和民众对城市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导致保护工作难以得到有效开展。

(2)资金不足:城市遗产保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政府资金支持有限,社会资金参与渠道不畅。

(3)利益冲突:在城市遗产保护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土地开发、利益分配等问题,容易引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

四、集体选择在城市遗产保护中的应用1. 建立多元参与机制通过建立政府、社区、专家、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参与机制,让各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到城市遗产保护的决策过程中。

2. 强化公众参与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城市遗产价值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通过听证会、网络投票等方式,让公众参与到城市遗产保护的决策过程中。

3. 平衡各方利益在集体选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通过协商、沟通,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遗产范围的界定及其立法模式选择

遗产范围的界定及其立法模式选择

遗产范围的界定及其立法模式选择引言遗产范围的界定和立法模式选择是一个在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遗产范围的合理界定可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同时也为相关立法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本文将探讨遗产范围的界定及其立法模式选择的相关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遗产范围界定的重要性遗产范围的界定涉及到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定位。

一个合理且准确的遗产范围界定可以为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也有助于确定相关的保护措施和立法制度。

遗产范围界定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文化遗产的保护质量和效果。

界定遗产范围的原则和方法原则界定遗产范围应遵循以下原则:•全面性:遗产范围的界定应全面、系统地考虑文化遗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遗产,自然和人文遗产等多个方面。

•可行性:遗产范围的界定应考虑实际操作和管理的可行性,避免过于模糊或过于具体,同时要兼顾公众参与和意见的合理性。

•历史性:遗产范围的界定应根据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结合相关的考古和历史证据,准确反映文化遗产的历史演变和变迁。

方法界定遗产范围的方法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调查和研究:通过对遗产对象的调查和研究,收集相关的历史、文化和考古数据,了解其价值和特征。

•评估和鉴定:根据调查和研究结果,评估遗产对象的保护价值和确权情况,确定是否列入遗产范围。

•划定范围:根据评估和鉴定的结果,对遗产范围进行明确的划定,可以通过地理界线、历史时期或相关的社会、文化群体等来划分。

立法模式选择遗产范围界定的立法模式可以根据具体的国情和文化遗产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模式。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立法模式:综合性立法模式综合性立法模式是指通过一部综合性的法律来规定遗产范围的界定和保护措施。

这种模式适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较为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综合性法律的形式来对遗产范围进行全面的规范和保护。

分类立法模式分类立法模式是指根据文化遗产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分类规定,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来保护不同类别的遗产。

民法典视阈下遗产管理人制度之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民法典视阈下遗产管理人制度之价值取向与功能定位
民法典各 分 编 都 各 有 亮 点 和 创 新,遗 产 管 理人制度 的 设 立 成 为 继 承 编 的 一 大 亮 点,被 很 多 学 者 赞 扬 。 如 有 学 者 认 为 ,在 继 承 编 中 ,首 次 确立遗产 管 理 人 制 度,增 设 遗 产 管 理 人 是 继 承 编 最 大 的 亮 点 之 一 。[1]有 学 者 认 为 ,规 定 遗 产 管 理人制度 是 非 常 必 要 的,有 的 财 产 不 能 一 日 无 主,需 要 马 上 进 行 管 理,否 则 将 面 临 毁 损。 并 且,遗产管 理 人 的 设 置 还 能 减的专家认为,在《民 法 典 》继 承 编 的 众 多 变 化 中 ,创 设 遗 产 管 理 人 制 度是完善 我 国 继 承 制 度 的 重 大 创 新 和 亮 点,甚 至认为遗产管理人制度是顺应时 代 变 化 的 “及
作者简介:刘宇娇(1990—),女,河北雄县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婚姻家庭继承法研究。
11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约 9809%,并且逐年增长。由此可知,我国国民 总收入近 30年增长较为迅速。① 而 1985年《继 承法》则是 在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的 背 景 下 产 生 的,当 时人们所拥有的财产数量比较少。法律需要适 应已经发 生 变 化 的 生 活,因 此,随 着 我 国 经 济 状 况的改变,需 要 设 立 遗 产 管 理 人 制 度,以 便 在 被 继承人去 世 之 后,有 专 门 的 人 员 对 遗 产 进 行 管 理。在 此 情 况 下,遗 产 管 理 人 制 度 是 不 可 或 缺的。
202105 No05,2021
学 术 探 索 AcademicExploration

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研究一、引言遗产是指历史、文化、自然或人类创造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财产。

我国拥有丰富的遗产资源,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遗迹等。

遗产资源管理制度是对这些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一种制度安排。

因此,对我国的遗产管理制度进行研究,对于保护和传承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发展1. 资料文献整理:梳理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过程,包括遗产管理法律法规的变迁、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调整等方面的变化。

2. 政策法规分析:分析我国遗产管理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包括文物保护法、自然遗产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3. 经验借鉴:借鉴国外先进的遗产管理制度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我国遗产管理制度改革的建议。

三、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现状分析1. 遗产保护情况:分析我国遗产资源现状,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情况,探讨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管理机构现状:分析我国遗产管理机构的设置和运行状况,包括国家文物局、文化部、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和协同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3. 法律法规执行情况:分析我国遗产管理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情况,包括执法部门的执法效果、法规遵从度等方面的情况。

四、我国遗产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挑战1. 制度不完善:我国遗产管理制度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机构重叠、职责不清晰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2. 保护不力:一些遗产资源受到环境污染、人为破坏等威胁,需要加强遗产资源的保护力度。

3. 传承困难:一些文化遗产传承困难,传统手艺传承途径单一,门槛过高,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需要解决。

4. 规划和管理不足:一些地方对于遗产资源的规划和管理不足,缺乏长期的保护和利用规划,导致遗产资源利用不充分、保护不到位等问题。

五、我国遗产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遗产管理的立法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力范围,保障遗产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遗产管理制度研究

遗产管理制度研究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指导性方针,明确要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强调应加快我国民法典编纂的步伐。

继承法作为民法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的完善与否关系着我国民法典的科学制定。

因此继承法中遗产管理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目前我国《继承法》尚无系统、完善的遗产管理制度,只是在该法第16条1和第24条2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执行继承法意见》)第44条3中原则性地规定了遗产执行、遗产保管和无人承受遗产的部分内容,缺乏对遗产管理的启动、遗产管理人、遗产管理费用和报酬、遗产管理终止等内容的规定,存在法律漏洞。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公民的财富种类和数量逐渐增多,人与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越发复杂,人口死亡率不断上升的社会背景下,因缺乏针对被继承人死亡后遗产的管理和分配的制度,当事人争夺遗产控制权以及遗产债权人诉求利益保护等继承纠纷时有发生,面对我国的社会现实和国情,设置遗产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已日益突显。

因此提出设立遗产管理制度的建议,以期为遗产继承当事人提供可选择的救济路径,同时能对完善我国《继承法》有所裨益。

本文除导论外,共分七章,约20万字。

第一章遗产管理制度之基本理论考察。

本章共分二节,第一节遗产管理制度的界定,首先,考察当前学界有关“遗产管理制度”抑或“遗产管理人制度”的学术纷争,从语义学与法学的角度以及对遗产管理制度的概念作出界定。

然后,在比较分析当前我国学界有关遗产管理制度概念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证成遗产管理制度的应有含义。

它是指在继承开始后遗产分割前,由遗嘱指定、或继承人担任或推选、或法院指定的管理人担任保护和管理待继承遗产的职责,通过其对遗产实施有效的管理使遗产在未被接受或抛弃前免受损毁,保障遗产公平、有序分配的制度。

同时提出遗产管理制度具有存续于特定的时间段、有特定的启动程序、主体是遗产管理人、管理任务通过各项措施辅助完成、遗产管理具有特定的目的性五项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法视野下的遗产范围制度研究杜江涌西南政法大学研究员关键词: 遗产范围继承法归扣制度内容提要: 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确定不仅涉及被继承人及遗产债权人的利益,且关乎其他继承制度的设计。

囿于当时立法环境和立法技术,现行法关于遗产范围的规定不能反映现实之需,与公众继承习惯亦不相符。

借鉴他国立法经验,尊重民情,重塑我国遗产范围制度。

考察继承法的发展史不难发现,各国的继承制度无不经历了一个从身份与财产的混合继承到财产继承的发展过程。

作为继承客体的遗产,其范围的演化也经历了身份权日渐式微与财产权日益扩张的过程[1]。

通说认为,遗产,是指被继承人死亡时遗留下的个人财产。

具体而言,遗产概念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遗产仅指积极财产;广义的遗产概念不仅包括积极财产而且还包括消极财产[2]。

在民法理论上,财产权利被称为积极财产,财产义务被称为消极财产。

遗产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遗产具有特定的时间性。

也就是说,在公民死亡前,其拥有的一切财产属于个人所有财产。

只有在公民死亡后,其遗留的个人所有财产才转化为遗产。

任何人都无权提出“继承”生存公民的财产要求,否则,构成对公民个人财产的侵害。

第二,遗产具有财产性。

依现代继承法理念,继承人仅对被继承人遗留下的财产或财产性权利享有继承权。

而所谓的财产性权利,“通常谓以有金钱上之利益为标的的权利”[3],简单说来,就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可以具体量化以金钱价值出让或转变为金钱的权利[4]。

第三,遗产具有内容上的限定性。

专属于被继承人人身之权利或基于某种身份关系的存在而存在的财产不能作为遗产。

也就是说,遗产仅仅是指依法能够转移给他人的财产(有些财产依其性质并非不可转让和继承,但由于经济政策上的原因被法律禁止继承。

(参见张玉敏:《继承法律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39页。

)第四,遗产具有范围上的专属性。

能够作为遗产转移给他人的财产必须是被继承人的个人财产,即不能将不属于被继承人的财产作为遗产处理,否则,构成对他人财产权利的侵害。

所以,继承开始后,应首先将被继承人的财产从共同财产中剥离出来,属于被继承人的部分,才是继承的客体。

一、外国之遗产范围制度遗产是财产继承法律制度中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

纵观各国立法例,对于遗产范围的界定有三种方式。

其一是列举式,即具体列举出遗产包括的范围,明定可以继承的外延;其二是排除式,即以例外规定的方法将不能继承的财产排除出遗产的范围,未被排除者当然归属于遗产;其三是采用列举式与排除式相结合的方法,即既列举可遗产的财产范围,又规定不能列入遗产的例外情状。

(一)大陆法系国家之遗产范围制度1。

德国德国继承法关于遗产范围的表述非常简略,它的遗产指“全部权利”。

此外,根据《德国民法典》第2050条至2056条的规定,应结算的赠与财产按其价值计入遗产内。

主要包括:被继承人生前作为嫁妆而赠与继承人的财物(以赠与时未另作规定者为限);以应作为收入使用而给与的补助费以及供职业培训之用的费用,超出与被继承人财产状况相应的范围;其他生前赠与,被继承人指示应予结算的等情形。

2。

法国法国对继承标的采信的是法律地位说,其遗产范围既包括“积极财产”,也包括“消极财产”。

此外,法国民法典对应于结算的遗产范围规定得也比较广,除赠与时明示以应继承份以外的特殊权益给与者,或赠与人免除返还者外,均应视为遗产予以结算,但通常的供养、教育、学习技艺的费用、普通服装的费用,婚礼及平常用品所支付的费用不予结算。

继承人承诺放弃继承,对被继承人生前有权处分的赠与不予结算。

3。

瑞士瑞士继承法中的遗产既包括“积极财产”(各种财产及财产权),也包括债务。

遗产的结算范围包括嫁资、结婚费用、财产转让或债务免除的名义交付与直系卑血亲的全部财产、被继承人为子女的教育或职业培训所支出的超过普通程度的费用(但证明被继承人有其他意思表示的除外)。

4。

日本日本遗产的内涵采广义说,不仅包括积极财产而且还包括消极财产,以及祭祀身份。

5。

俄罗斯从俄罗斯民法典继承编的规定来看,遗产既包括财产权利,也包括财产义务。

该法典采取了概括规定和排除式的立法方式,确定了遗产的范围。

一方面从正面规定“遗产由继承开始时属于被继承人的物、其他财产构成,”另一方面同时规定“与被继承人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权利义务不构成遗产。

”(二)英美法系国家之遗产范围制度英美法系国家一般实行间接继承制度,间接继承制度中的“遗产”只能是“积极财产”( Arthur Hartkamp etc:Towards an European Civil code and edition,Kluwer law international,1998.David D.Friedman:What Economics Has to Do with Law and Why It Matters.Sanra Clara Press,2004.Richard A.Posner:Economic Aalysis of Law.Brown and Company,1992.Christian Stewart,Analysis:Estate Duty Planning For Partners,Hong Kong Law Journal 1997.Andrew Halkyard,Hong Kong Estate Duty:A Blueprint For Reform,Hong Kong Law Journal 2000.Mary F.Radford And F.Skip Sugarman,Georgia's New Probate Code,Georgia State University Law Review 1997.John ngbein,The Nonprobate Revolution And The Future Of The Law Of Succession,Harvard Law Review 1984.)(三)外国遗产范围制度之评析关于遗产的范围,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定明显不同。

大陆法系国家多秉承罗马法上的“总括继承原则”,在继承立法中将被继承人所遗留的各种权利和义务均纳入遗产的范畴,并将其区分为积极财产即财产权利,和消极财产即债务两大类。

而英美法系国家由于在遗产继承中实行遗产信托制度,被继承人生前所负债务不属于遗产,被继承人所遗留的财产首先扣除其债务,其余部分才交付继承人,用于遗嘱继承或法定继承,因而遗产只包括财产权利,而不包括债务。

就遗产中的财产权利而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规定大体相同,其范围主要包括:1。

物权包括被继承人的个人财产所有权、被继承人享有的用益物权等。

不论物之所在地如何,均可以由继承人继承。

被继承人的个人财产所有权所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如《德国民法典》规定的财产所有权的客体包括土地及其附着于土地的定着物如房屋、动产等;《法国民法典》所确认的财产所有权是指对物完全按个人意愿使用及处分的权利,包括动产、不动产,并得扩张至该物因天然或人为而产生或附加之物;被继承人享有的用益物权一般包括地上权、地役权、典权和用益权等。

对于地上权、地役权、典权,各国法均将其列入遗产范围,但对于用益权,通常规定不得作为遗产继承[5]。

如《法国民法典》第617条明确规定:“用益权因下列原因消灭:用益权人自然死亡及民事上死亡;约定的用益权的期限届满;用益权与所有权人两种资格合并或集中于一人;30年不行使用益权;作为用益权客体之物全部消灭。

”依此规定,用益权人死亡,其享有的用益权便随之消灭,不得由其继承人作为遗产加以继承。

《德国民法典》第1059条规定:“用益权不得转让。

”同时,该法第1061条规定:“用益权因用益权人死亡而消灭。

”显然,用益权不能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2。

占有古日尔曼法的占有,不仅仅是单纯事实上的支配,同时含有权原,占有是权利的外衣,从而对于继承财产之占有,不问继承人现实的继承财产与否,当然转移于继承人(“死者予生者以占有”)[6]。

《德国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对占有成为遗产问题均加以明确的规定。

在日本民法关于此点未为规定,学说存有争论,但判例原则上承认与《德国民法典》相同之结论(日本大正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大判)[7]。

3。

债权被继承人生前所产生的债权,包括因之而产生的从权利,如抗辩权、请求权等,除非与被继承人人身密切相关,必须由被继承人亲自享有者外,一般都可以作为遗产由继承人继承。

各国继承法规的制度设计也体现了这一立法思想。

4。

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知识产权既有财产权属性,又有不属于财产权内容的与知识产权权利人的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属性。

从各国继承法的规定不难看出,被继承人生前取得的知识产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中的财产权可以作为遗产加以继承,但与之相关的具有人身性质的人身权利如署名权、修改权等不得纳入遗产的范畴。

5。

有价证券上载有的权利因有价证券的种类不同,其上所载有的权利的性质也有区别。

如债券之上的权利属于债权,当然可以继承;而股票或股东权益证上的权利既不属于债权,也不属于物权,对于此类权利,大多数国家规定被继承人生前作为无限公司股东或两合公司的无限责任股东所享有的股东权不得继承。

大陆法系国家遗产中的“消极财产”,主要指的是被继承人生前负担的债务。

这部分债务大体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公法上的债务,如被继承人生前所欠的国家税款、罚款、罚金等;二是私法上的债务,即被继承人在生前于民事交往过程中所生的,不具有人身依附性的个人债务。

6。

被继承人生前的特别赠与(1)归扣制度的源起在共同继承中,为达到公平的目的,在一定条件下,继承人依法将从被继承人生前特种赠与价额归入到现存遗产中作为应继财产,并在遗产分割中从该继承人的应继份中扣除。

该制度被称之为归扣制度。

归扣是现代继承法中的重要制度。

从渊源上看,它是古罗马法官为了公正地调节各个继承人应得遗产份额从而真正体现法律的公平和平衡所作的一项规定:一方面允许脱离家长权的子女等回到生父家继承其父遗产;另一方面又要求他们将脱离家长权期限间的劳动所得或接受的赠与,“加入”到其父的遗产中去与其他继承人共同分配。

可见罗马民法中“加入”制度的实质是将所有直系晚辈血亲的财产都计入遗产范围内,让全体继承人在平等条件下分配遗产。

显然,这种财产制度的产生是罗马民法对平等、平衡、公平、理想的一种法的观念和价值观念的追求,但恰恰是这种对法学理念的追求,体现出“罗马人在衡平原则和正义上诸方面造诣颇深”。

而为后世继受沿用。

正如美国法学家艾伦·沃森说的那样“由于罗马法的一切方面都富有最高的理性与衡平,在欧洲的法庭上往往为正义和衡平的例证,而被正式利用,而且最终也是被当作法律接受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