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及答案

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外阅读集锦(一)(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翻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译: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注:(1)贾人,商人.(2)炫卖,叫卖.(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4)渐化,逐渐濡染.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译: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启示:(四)郑人逃暑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1)徙衽以从阴 ( ) (2)其阴逾去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五)浦阳郑君仲辨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A.惧而谋诸医(谋划)B.甚将延乎肝膈(蔓延)C.疾未易为之(变换)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消除)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A.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徐以杓酌油沥之B.不速治,且能伤身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C.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虽人有百手,首有百指D.终日而愈,艾可治也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忧之滋甚,又以示人(指代“拇指疾患”)B.余因是思之(指代“引发的道理”)C.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指代“各种疾病”)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指代“祸患”)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②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六)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管仲、隰朋①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③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注释]:①管仲、隰(xǐ )朋:都是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③不难:不惜,不耻.1.“乃掘之”中的“乃”与下文哪句中的“乃”字意思相同()A.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B.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项是()(2分)A.老马之智可用也: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B.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北面,夏天住在山的南面.C.蚁壤一寸而仞有水.:蚁壤高达一寸,下面一仞的地方就有水.D.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凭管仲的圣明和隰朋的智慧,到他们有所不知的时候,不耻向老马、老蚁学习.(七)项籍者,下相人也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2.解释加点词语.略知其意()梁以此奇籍()3.翻译句子.毋妄言,族矣.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八)晏子谏杀烛邹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注释]: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⒈请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注音.①景公好弋②诏吏杀之③使烛邹主鸟④寡人闻命矣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使烛邹主鸟()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②而亡之()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A查点 B计算 C 列举⒊翻译下列句子.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九)鲁人身善织屦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或谓之曰(2)以子之长2.翻译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十)今者臣来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注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1、翻译文中划线的“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2分)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3分)(十一)炳烛①夜读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②安敢戏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③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炳烛:点烛. ②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③昧行:在黑暗中行走.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1.下面句子中的“于”和“晋平公问于师旷”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B.于厅事之东北角C.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D.游于是乎始2.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⑴恐已暮矣__________________⑵盲臣安敢戏君乎______________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⑷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译文: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经:指儒家经典.博士:指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可不译.)译文:4.晋平公担心学不好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吕蒙不愿学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每处所填不超过5字)5.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十二)鲁国之法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①.子贡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③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选自冯梦龙着智囊)注释]:①府:指国库.②子贡:孔子的学生.③赐:子贡的名.④子路:孔子的学生.1.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文中第②段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十三)张姓者,偶行溪谷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蒲松龄螳螂捕蛇)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闻崖上有声甚厉(2)渐近临之(3)久之,蛇竟死(4)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1)之①反侧倾跌之状②蛇复昂首待之(2)以①以刺刀握其首②以首俯地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然审视殊无所见. 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4.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文中原话回答.5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十四)细柳营(十五)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十六)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十七))(十八)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十九)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二十)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二十一)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二十二)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二十三)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二十四)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二十五)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二十六)(二十七)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二十八)答:(十五)石崇与王恺争豪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①.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②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以为疾已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③.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④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⑤,甚众.恺惆然⑥自失.(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舆服:车辆、冠冕和服装.②铁如意:搔背痒的工具,一端做成灵芝形或云叶形,供观赏.③卿:此处为对对方的称谓.④条干:枝条树干.⑤如恺许比:同王恺那棵珊瑚树差不多相等的.⑥惘然:失意的样子. 1.用现代汉语解释加点的词语.(1) 并穷( ) 绮丽 (2) 尝以( )一珊瑚树(3)世罕其比()2.回答下列问题(1) 文章通过一略一详两件事来写石崇与王恺争豪,请各用三个字概括.答:①②(2) 从哪些描写可以看出王恺的珊瑚"世罕其比"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 王恺在珊瑚被击碎后,为何声色甚厉(4) 联系后文,我们从石崇击碎珊瑚的举动中,可以看到他怎样的性格特点(5) 文章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状(十六)董行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选自太平广记)1.根据故事情节,请你给董行成起一个恰当的绰号:2.请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董行成这次“策贼”的依据.3.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用“/”线标示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提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十七)九方皋相马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①"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②.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千里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③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日而反.报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④."使人往取之,⑤牡而骊.穆公不说,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者,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列子·说符注释①形容筋骨:形,指形体;容,指状貌.形容筋骨是名词性并列短语作动词"相"的状语.②绝尘弭辙:形容天下之马(千里马)跑得既快,还不扬起尘土,不留下车轮的痕迹.弭,消除.③担缮薪菜:扛东西打柴草.绳索;担缮,指用绳索背负东西.菜,通"采",薪菜,即打柴草.④牝而黄:黄色母马.牝,雌性的鸟兽.⑤牡而骊,纯黑色的雄马.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A子之年长矣.子:年: B 伯乐对曰. 对:C 三日而反. 反:D 穆公不说. 说:E色物牝牡尚弗能知. 尚:弗:F 伯乐喟然太息.喟然:太息: G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遗:H马至,果天下之马也.至:果:2.说明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A 臣之子皆下才也〔〕B 穆公见之〔〕C 已得之矣〔〕D 召伯乐而谓之曰〔〕E 又何马之能知也〔〕3.把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A 臣有所与共担缨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B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4.九方皋相马的特点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十八)训俭示康司马光参政鲁公①为谏官,真宗遣使急召之,得于酒家.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上曰:"卿为清望官②,奈何饮于酒肆"对曰:"臣家贫,客至,无器皿、肴、果,故就酒家觞之③."上以无隐,益重之.张文节④为相,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⑤.所亲或规之,曰:"公今受奉不少,而自奉若此,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⑥.公宜少从众."公叹曰:"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顾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吾今日之俸岂能常有身岂能常存一旦异于今日,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岂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呜呼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注释①参政鲁公:参知政事(副宰相)鲁宗道.②清望官:清廉有名望的官职.③觞(sh6ng)之:备酒招待客人.觞,酒杯,这里用为动词,意为进酒劝饮.④张文节:张知白,宋真宗、仁宗时的宰相,谥文节.⑤自奉养如为河阳掌书记时:自定的生活标准像原来任河阳掌书记的时候.⑥公孙布被之讥:汉代的公孙弘为人阴险,把俸禄都用来养宾客,自己很俭省,用的被子是用布制的.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真宗遣使急召之.使:(2)既入,问其所从来,以实对.既:实:对:(3)故就酒家觞之.故:就:(4)上以无隐,益重之.上:以:益:(5)所亲或规之.所亲:或:(6)公宜少从众.宜:少:从:(7)举锦衣玉食,何患不能举:患:(8)不能顿俭,必致失所.顿:致:失所:(9)岂庸人所及哉及:2.找出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用法与例句一致的,分别填入例句后的括号内.例1:公虽自信清约,外人颇有公孙布被之讥.()例2: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 )A 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B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C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D 游人虽未盛,然……亦时时有.E 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F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G风力虽尚劲,徒步则汗出浃背.3.这段话共15句,用"∣"表示大层次,用"‖"表示小层次,在下图中画出.(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4.这段话的论点是().A 家人不能顿俭,必致失所B 公宜少从众C由俭人奢易,由奢入俭难 D 大贤之深谋远虑,岂庸人所及哉5.这段话用了几个论据属什么类型的论据摘录文中关键词语概括论据(各不超过七个字).(十九)仲永之通悟[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自伤仲永)[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①卒之为众人卒: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至: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④终无济于天下济: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甲文:乙文:(二十)公孙仪相鲁而嗜鱼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注释①公孙仪:史记循吏列传作公仪休,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 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B 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C 其弟子谏曰…… 谏:下对上规劝.D 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3.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思想性格(二一)李将军[甲]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人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人矣.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乙](广)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①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②.”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注释①即:如果.②用坚其意:以让他们相信自己的猜想,指让胡人相信李广是来诱敌的.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1)广家世世受射( ) (2)因复更射之( )(3)吾去大军数十里( ) (4)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2.结合所学过的课文李广中的语句“广为圜陈外向,胡急击之,矢下如雨”,揣摩乙文画线句中“陈”的意思并加以解释.。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颜回好学》(含答案)
颜回好学
颜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注释】①蚤:同“早”。

②鲁哀公:鲁国国君。

【启发与借鉴】
不迁怒,不贰过。

在三千弟子中,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不仅因为他好学不倦,始终努力实践孔子的理想,还因为他有“有迁怒,不贰过”的修养。

“不迁怒”意为不把自己的怒气发到别人头上;“不贰过”是指不重复犯错误。

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决不能重复犯错误。

比如说谎骗了父母或老师,但经指出后就要坚决改正,决不能再犯。

如果再犯,就是“贰过”,就是明知故犯。

再如玩电脑游戏玩过了头,结果耽误了功课,学习成绩下降。

这种情况发生后一定要吸取教训,以后绝不再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游戏上。

要做到“不贰过”,首先要总结教训,其次要有改正错误的决心。

没有这两点,错误会一犯再犯。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恸②对③亡
2、翻译:①门人益亲②弟子孰为好学?
(三)仁爱
答案:
1.①极悲伤②回答③同“无”
2.①学生更加亲近(我)②(你的)学生中谁是最爱好学习的?。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中考语文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附答案)
主也。
【注释】①尚书:职官名称。
【文言知识】
说“比”。“比”是个多义词。一、指“比较”。二、指
“等到”。上文“比公乘之,驯良如故”,意为等到张尚书
骑上去,那马温顺善良得跟早先一样。三、指“并列”、
“靠近”。成语有“鳞次栉比”。又,王勃诗“天涯若比
邻”。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畜 ②遣 ③固 ④未几 ⑤询 ⑥盖
陈实与“梁上君子”答案 1.①躲②暗中③句首助词,无义④这(地步)⑤谁⑥慢慢 地⑦教育⑧反省⑨整个2.①当时荒年百姓饥饿(饥,荒年) ②严肃地教育子孙。3.小俞。
赵简子元日放生 邯郸之民,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 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 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若禁民 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注释】①邯郸:晋国的都城,今河北邯郸市。②正月元旦: 即农历正月初一。③简子:即赵简子,晋国权臣。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失 ②偿 ③愀然 ④几何
2、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
②家资尽没犹不足
③尽以钱赐之
3、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
“妾”是指
;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

4、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王安石辞妾答案 1.①沉、翻②还(债)③感伤的样子④多少2.①(你)夫 人让我在你身边服侍②家中财产全部用尽还不够③把所欠的 钱全部赏赐给她。3.①小妻②我(女子自称)4.遇事先为他 人着想。
【文言知识】
盗与贼。现代汉语中,盗指强盗,贼指小偷,而文言中恰恰
与此相反:盗多指小偷,贼多指强盗。上文“盗夜入其室”、
“盗大惊”中的两个“盗”,均指小偷;“无复盗者”中的

初中语文必考的1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初中语文必考的10篇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

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答案1.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语段,完毕下面各题(一)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因此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因此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3.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与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二)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严禁,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⑥气索:气短。

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诵停止。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2)是时朝廷虽尝严禁()(3)往往以多相夸()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4.你如何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5.文段体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何特点?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如何的品格?(三)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文,完成1-3题。

(6分)秦穆公任用百里奚百里奚①之未遇时,亡虢而虏②晋,饭③牛于秦,传④鬻于五羊之皮。

公孙枝得而说之,献诸缪公⑤,三日,请属事焉。

缪公曰:“买之五羊之皮而属事焉,无乃为天下笑乎?”公孙枝对曰:“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

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君为明君,臣为忠臣。

彼信贤,境内将服,敌国且畏,夫谁暇笑哉?”缪公遂用之。

【注释】①百里奚:虢国大臣,后到秦国任大夫,是秦穆公建立霸业的功臣。

②虏:这里指被俘虏。

③饭:作动词,指喂养。

④传:传说。

⑤繆公:即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参考译文】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虞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

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

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公孙枝回答说,“信征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爷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

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

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是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2分)(1)无乃为.天下笑乎()(2)信.贤而任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2分)亡虢而虏晋,饭牛于秦3.公孙枝说“夫谁暇笑哉”的目的是()(2分)A.提醒繆公任用百里奚会被人耻笑。

B.暗示繆公百里奚是一个能干的人。

C.希望繆公打消疑虑能信赖百里奚。

D.告诉繆公百里奚是个能吃苦的人。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上①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如公何如?”曰:“如臣,多多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②?”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注释:①“上”指刘邦。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张孝基仁爱》(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张孝基仁爱》(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张孝基仁爱》(含答案)
张孝基仁爱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

富人惟一子,不肖,斥逐之。

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与治后事如礼。

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见之,恻然谓曰:“汝能灌园乎?”答曰:“如得灌园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园。

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复谓曰:“汝能管库乎?”答曰:“得灌园,已出望外,况管库乎》?又甚幸也。

”孝基使管库。

其子颇驯谨,无他过。

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复有故态,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注释】①许昌: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②如礼:按规定礼节。

③就:本义为“接近”,此指“得到”。

④驯谨:顺从而谨慎。

【文言知识】
说“故”。

“故”是个多义词。

一、指“旧”,与“新”相对。

上文“不复有故态”,意为不再有旧的坏习惯。

所谓“故居”,即原先住过的屋子。

二、指“老朋友”。

李白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三、指“所以”、“因此”。

《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它还指“故意”、“事故”、“衰老”等。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不肖②且③恻然④稍⑤怪⑥颇⑦徐
2、翻译:①其子丐于途
②遂以其父所委财产归之
3、成语“就地取材”中“就”,解释为;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答案:
1.①不成材②将③同情的样子④渐渐地⑤感到奇怪⑥很⑦慢慢地
2.①他的儿子在路上乞食②就把他父亲所委托的财产归还给他。

3.靠近;靠近当地获得原材料。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与答案(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

②折:调头。

旋:转弯。

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

④亟:突然。

犯:碰到。

⑤柁:同“舵”。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其始折旋疾徐()乃四顾胆落()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椎鼓径进……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贼②攻郡。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③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遂班军④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义士。

②胡贼:古代的一些汉人对北方匈奴族人的蔑称。

③委:丢下。

④班军:即班师,出征而回。

1、在下面语句中加上一个逗号,将其断开。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

2、翻译下面语句。

吾今死矣,子速去!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匈奴“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手?”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

”王曰:“寡人自为知。

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新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文言文课外阅读训练100篇(含答案)第一辑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14分)戴胄犯颜①执法上②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⑤。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⑥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注释】①犯颜:冒犯君主的威严。

②上:指唐太宗。

③擢:提升。

④资荫:资即资格;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⑤流:把犯人放逐到边远的地方服劳役。

⑥布:昭示。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4分)①未几,有诈冒事觉.者觉:②陛下忿.选人之多诈忿:③故.欲杀之故:④天下无冤狱.狱:2.翻译下列句子。

(6分)①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④,赦令自首,不肯者死。

②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③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3.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戴胄的品质。

(4分)参考答案:1.【答案】①觉:(被)发现②忿:愤恨③故:所以④狱:案件【评分】每题1分,共4分。

2.【答案】①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②你是想只管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③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而保持大的信用。

【评分】每句2分,共6分。

意思对即可。

3.【答案】戴胄向太宗进谏,提出不同意见,可见他是一个忠诚耿直的人,正直无畏,秉公守法,不畏权贵,据理力争。

他严格依照法律处理犯事的官员,可见他是一个忠于职守、严于执法的人。

【评分】每点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附译文】皇上(唐太宗李世民)因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廉公正耿直,提拔他做大理寺少卿。

(一次)皇上因在选拔人才中发现不少人假冒有曾做过官的资格或曾受过封赏,下令这些人自首,不自首的就处死。

初中语文2023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共10首,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2023中考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共10首,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郊行刘克庄一雨饯残热,忻然①思杖藜②。

野田沙鹳立,古木庙鸦啼。

失仆行迷路,逢樵负过溪。

独游吾有趣,何必问栖栖③。

【注】①忻然:喜悦、愉快的样子,②藜:植物名,茎可用作手杖。

③栖栖: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郊游的原因,雨后清新凉爽的空气唤起了诗人郊游的雅兴。

B.颔联描绘了一幅野田里栖息着鹳鸟,浓荫深处不时传来几声鸟鸦啼叫的画面。

C.颈联写诗人郊外的行踪以及诗人郊行时怡然自得的神态和浓烈的游兴。

D.尾联借景抒情,表现了避世之想,以示对现实的不满。

2.首联中的“饯”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二)跋①吕侍讲《岁时杂记》[宋]陆游承平无事之日,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若不必记。

自丧乱③来七十年,遗老凋落无在者,然后知此书之不可阙.。

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①间,岂前辈达识,固.已知有后日耶?然年运而往,士大夫安于江左,求新亭对泣者,正未易.得。

抚卷累欷⑥。

庆元三年二月乙卯,笠泽陆某书。

(选自《渭南文集》)【注】①跋:文体的一种。

②吕侍讲:与文中的“吕公”同指《岁时杂记》的作者。

③丧乱:战乱,指金兵攻取北宋首都,北宋灭亡。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新亭对泣:《世说新语》:“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日: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⑥累数:屡次叹息抽泣。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阙()(2)固()(3)易()4.把文中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都节物及中州风俗,人人知之。

(2)吕公论著,实崇宁、大观间。

5.根据上下文,联系注释⑤,推断文中“新亭对泣者”指哪一类人。

(三)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唐]刘长卿清川永路何极,落日孤舟解携。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桓荣勤学不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桓荣勤学不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桓荣勤学不倦》(含答案)
桓荣勤学不倦
桓荣初遭仓卒,与族人桓元卿同饥厄,而荣讲诵不息,元卿嗤荣曰:“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荣笑而不应。

及为太常,元卿吧曰:“我农家子,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
【注释】①桓荣:东汉人。

②仓卒:匆忙,此指社会动乱。

③太常:职官名称,负责祭祀礼乐及选拔人才。

【文言知识】
说“岂”。

“岂”有两个常用义项:一、指“哪里”,表疑问。

上文“岂意学之为利若是哉”,意为哪里知道学习的好处能像这样啊!“岂敢”即哪敢。

二、指“难道”,表反诘。

如“岂吾不若人”,意为难道我不如别人?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初②厄③嗤④应⑤及
2、翻译:①而荣讲诵不息
②但自苦气力,何时复施用乎?
答案:
1.①早年②穷困③讥笑④回答⑤等到
2.①然而桓荣学习不停;②只是自讨苦吃白费力气,什么时候再用得上它呢?
1。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阅读题专项练习题及部分答案

PS :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 3.先则恐逮于臣( 二.翻译 1.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 )
2.术未尽也(
)
4.夫诱道争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 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②,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于井中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原文 1.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 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速臣,先则恐逮 于臣.夫诱⑤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尚何以调于马 此君之所以⑥后也." 导读: 王子期教赵襄主学御,特别指出:"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其实我们做任 何事情皆如此,要全神贯注,目标明确. 注释: ①赵襄主:赵襄子.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易:更换.后:方位名词 做动词,落后.④调:谐调.⑤诱:引导.⑥此……所以:这就是……的原因. 精练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讲义及答案)附解析一、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1.文言文阅读二贾胡买石江宁有西域贾胡,见人家几上一石,欲买之。

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

一日,重洗磨,冀增其价。

明日,贾胡来,惊叹道:“此至宝,惜无所用矣!石列十二孔,按十二时辰,每交一时,辄有红蟢子①布网其上;后网成,前网即消,乃天然日晷②也。

今蟢子磨损,何所用之?”不顾而去。

【注释】①红蟢(xǐ)子:这里指石上自然形成的像红蜘蛛一样的东西。

②日晷(guǐ):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①欲买之________ ②何所用之________ ③不顾而去________(2)请为文中划线句用“/”标出朗读停顿。

(限断二处)凡数至主人故高其值未售也(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此至宝,惜无所用矣!(4)文中主人的做法让你想到了哪个成语?为什么?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蒲松龄,世称________,清代文学家。

(2)与“屠乃奔倚其下”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恐前后受其敌B.场主积薪其中C.一狼洞其中D.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请用自己的话解释“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的意思。

(4)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承宫樵薪苦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承宫樵薪苦学》(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承宫樵薪苦学》(含答案)
承宫樵薪苦学
承宫,琅邪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共禁,乃止。

因留宫门下。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文言知识】
说“经”。

“经”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经典著作。

上文“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中的“经”,也指《春秋》。

《春秋》是孔子编写的一部鲁国的编年史。

孔子教育学生,以《诗》、《书》、《礼》、《易》、《春秋》为基本教材,世称“五经”。

之后,儒家学派的人又以《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俗称“四书”)作为经典必读书。

所以后代有了“四书”、“五经”之说。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孤②明③庐④笞
2、翻译:①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答案:
1.①年幼失去父亲②精通③屋,此指书舍④用竹鞭打2.猪的主人对承宫没回家感到奇怪,一路上寻找。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10篇,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中考经典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共10篇,附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5分)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

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能讽诵乃已。

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曰:“书不可不成诵。

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选自《三朝名臣言行录》)1.文中“其幼时患记忆不若人”中“患”的意思是。

(1分)2.司马光关于学习的观点是什么?(2分)3.简要概括选文所写司马光在学习上的特点。

(2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3题。

(5分)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①。

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②。

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

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七寨,大败贼众,为南川路③战功第一。

贼平,良玉不言功。

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

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

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选自《明史·秦良玉传》)【注】①石砫:地名,宣抚使:当地土司。

②邓坎:地名。

③南川路:指秦良玉所带的南川路。

1.“千乘以三千人从征播州”句中的“征”字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记叙的秦良玉的主要事迹。

(2分)3.结合短文内容,说说秦良玉是一个怎样的人。

(2分)陆九渊,字子静。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遂深思,至忘寝食。

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

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

”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③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④之言支离。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为人大须学问》(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为人大须学问》(含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为人大须学问》(含答案)
为人大须学问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

朕向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

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

古人云‘不学业,墙面,莅事惟烦。

’不徒言也。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注释】①大须学问:很应该学习与求问。

②君臣父子:指君臣父子之间的相处原则。

③墙面:面对墙壁(一无所知)。

④莅事惟烦:处理事情只会麻烦。

【文化常识】
“朕”及其他。

皇帝自称,除了用“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朕”。

上文的“朕”,是唐太宗自称。

诸侯王自称,除了“予”、“吾”等外,也有专用代词——“孤”、“寡人”。

皇帝对臣子称“卿”。

臣子称皇帝为“上”、“皇上”、“皇帝”、“陛下”、“天子”等。

封建社会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在称谓上有明确的规定。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向②暇③比④四海
2、翻译:①躬亲戎事②不徒言也③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唐太宗认为不读书的后果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答案:
1.①早先②空闲③近④全国
2.①亲自参加战争②不是空话③回想年轻时做的事,感到很多做错了。

3.莅事惟烦。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及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60篇1、黄琬巧对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诏②奇2、翻译:①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②即以其言应诏3、选择:“琼以状闻”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①黄琼因此听说了这情况;②黄琼把这情况报告皇上;③黄琼把这情况让皇上听到。

4、理解:黄琬说的日食后的样子到底是怎样的?2、神童庄有恭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署②适③弈④对⑤夸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②遽诘之曰③庄以实对④何难之有!3、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②悉③将④诸⑤援2、翻译:善属文②奈何请人③太祖甚异之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4、默写《七步诗》。

4、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阅读语段,完成下面各题(一)范元琰为人善良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

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

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

家贫,唯以园蔬为业。

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

母问其故,具以实答。

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

”于是母子秘之。

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

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

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

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

⑥气索:气短。

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 前后类.如此()(2)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3) 往往以多相夸.()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

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

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先则恐逮于.臣B.子之.教我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C.此君之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后也此臣所以D.先则恐.逮于臣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下面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三易马/而三后B.此君之/所以后也C.先/则恐逮于臣D.马体/安于车3.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襄主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

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

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

”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

”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

”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

谀:奉承。

②辄:就。

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

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

④直道:直率的方式。

事:对待。

⑤欤:呢。

句末疑问语气词。

⑥颔首:点头。

⑦语:告诉。

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其修辞方法是什么?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②当不至.有龃龉()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怎样说?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你有何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曹彬仁爱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

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

”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注释】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其所居.堂屋敝()(2)吾为.将()2.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的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怎样的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巨商蓄鹦鹉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

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

主人惜之,加意笼豢。

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

”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

”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半年方.得释()(2)就笼与语.曰()2.翻译下面句子。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甚慧”的“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应答出四个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观月(有删改)张孝祥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

(3)童隶:书僮仆役。

(4)正黄:纯黄。

1.翻译下面句子。

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临水之观,宜.独往()(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