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小学语文论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言积累运用_人教版新课标-文档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论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促进语言积累运用人教版新课标

修订版《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众所周知: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和手段有很多,而笔者认为:在大力提倡教育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今天,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上下功夫,能促进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内化和吸收,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真正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凸现出来。

一、着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改造和重组的过程。学生是积极意义建构的主体。所以,学生的“理解、积累”不能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不能靠教师教出来。只有学生亲自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解”和“运用的技能”才能获得和形成,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和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由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发展。

修订版《大纲》也指出: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动手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等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朗诵、书法等课外兴趣小组。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

二、组织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途径

(一)阅读教学——主渠道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感情真挚、文质兼美。尽情读来能让人亲近于久远年代的历史人物,战争年代的英雄人物;置身于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山明水秀的漓江风光……领略到祖国文字的形式之美、韵律之美和意境之美。这些文章都是经过精心筛选、刻意编篡而来,对学生知识系统的架构和语文能力的形成颇具作用。是否能淡然处之?否!教学时不能轻率地分析情节、讲解内容,而应该秉承叶老所说:“课文是个例子,通过理解这个例子,训练他阅读文章的能力。”要充分利用语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学生感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材料并进行口语交际,切实提高语言文字的理解率与利用率。

(二)作文教学——主阵地

俗话说: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确实,没有丰富的材料,学生便不能“舞文弄墨”,更不必说有什么“美文佳作”了。那么材料来自于何方?当然来自于五彩的生活,因为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应该去寻到它(指作文)的源头,有了源头,才会不息地倾注出真实的水来,这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因而,作文教学中要牵引学生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感受生活,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刺激学生的认知策略和态度,刺激学生的“语言仓库”,引发他们表达的欲望,较快、较好地掌握语言文字工具。

(三)队日活动——大舞台

少先队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少先队的大、中、小队活动中,学生担任着主要的角色。为了保证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往往要积极主动地去搜集教育材料,设计队活动形式,布置活动场景,承担表演任务……而这一切又需要缜密的思维作支撑,更需要作为思维物质外壳的语言作中介,因而说,队日活动能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知识,增长才干。

三、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在开展活动的方法操作上,教师应该甘当“配角”,将“主角”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那么,方法究竟有哪些呢?笔者曾做过如下尝试:

1. 画一画。如:在教《少年闰土》中“雪地捕鸟”一段时,我要求学生先读一读,边读边想,以便产生“内心视像”,而后将头脑中出现的画面,用铅笔在白纸上画下来,接着拿着画到四人小组中去交流(每人说自己的构想,别人提出不足,根据是课文中的词句。),最后选出优秀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看。这种左、右脑协调工作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2. 讲一讲。如:开展题为“让爷爷、奶奶露笑脸……”的中队活动之前,我说:“同学们,去敬老院和爷爷、奶奶们相见的日子快到了,每位学生必须要准备一些讲话的内容,讲些什么呢?(1)进行一段自我介绍;(2)讲一则小故

事。”孩子们接到任务后立即分头准备,且兴趣盎然。结果是:中队活动成功了,孩子的语文能力也得以提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3. 演一演。如:在一次作文之前,我布置以小队为单位,每队出一个小品。要求是:内容健康,有教育意义,表演得体。准备好的小品经评选后,优秀的在作文课上给大家表演(作为素材)。这种设计,以两次表演为中轴,拉动着学生去进行文字材料的阅读、整理、重组和再现,经历了一个“文字—表演—文字”的过程。

4. 做一做。文章《捞铁牛》中的“捞牛”一段,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实验器具:一艘小木船、小瓷牛、细沙、细绳、水槽、水、小铲等。课上,我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后上台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纠偏,既真正理解、内化了课文语言,又对怀丙和尚产生了敬佩之情。此外,在作文教学中,我还经常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小制作活动,定期去红领巾基地进行劳动。而后,我又引导学生把构想过程和劳动经过用语言表达出来,“情动而辞发”效果自然很好。

5. 赛一赛:课堂教学中,教师适度地引入一些比赛活动,无疑能获得良好的竞争效果。而这种竞争效果所带来的调动语言积累,促进语言表达之功效是显而易见的。如:在教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假如这个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我们该如何对待她呢?学生在明确社会主义制度优越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课文情境,课外积累进行竟说。于是,一句句出自肺腑的话语,一种种暖人心扉的举动洋溢在整个教室里。

6. 剪一剪:平时,学生在阅读旧报纸、旧杂志时,常常会发现有很多值得保留的资料。为了便于随时查找、引用,我经常组织学生采用“剪一剪”的方法,把有用的东西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做成“剪报”。由于“剪报”是学生亲手劳作的结果,他们会关爱有加,奉为至宝。重视的程度深了,积累的效果才好。

7. 辩一辩:论辩是一项技能,能高度激发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在论辩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搜集与编排可算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丰碑》一文时,一位学生提出了问题:课文没有谈敌我双方如何交锋,却怎么说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学生认为“属于”,也有学生认为“不属于”,怎么办?辩论啊!我因势利导,让大家仔细研读课文,来深入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