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解析)

北京市西城区2023届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原卷解析)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

《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

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

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

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T8联考)语文试题命题学校: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命题人:卢记生董远举罗丹乐晓峰徐蕾晏志萍袁昉审题人:赵燕袁昉边甜甜江腊喜考试时间:2022年12月15日上午8:00—10:30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

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公众号“小俊语文”古往今来,世界各民族无一例外受到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产生的文艺精品和文艺巨匠的深刻影响。

中华民族精神,既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中,也反映在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文学家、艺术家的杰出创造活动中。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

从诗经、楚辞、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共同铸就了灿烂的中国文艺历史星河。

中华民族文艺创造力是如此强大、创造的成就是如此辉煌,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我们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豪,也应该为此感到无比自信。

(摘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材料二:如果说中国当代文学前30年的传统性主要体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民性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大众性、通俗性或民间性文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与此同时忽视了对苏联以外的西方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接受与转化;那么到了新时期文学30年中,随着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中国作家在格外注重借鉴和转化近现代西方文化与文学传统资源的同时,也开始逐步继承和转化中国古代以儒道释为主的文化传统和有别于民间文学的文学传统。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四、试题开放灵活,参考答案多元。
试题不设置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而是给出多个要点供阅卷参考,学生答案只要与之部分相符即可得满分;在已给出的要点之外,学生可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就可得分。通过给出多个答案示例的方式留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回答得有道理,就可以拿到相应的分数。例如有试题的参考答案给出三点,但学生只要回答出来两点,就意味着能力水平达到考试要求,也可以拿到满分。这是对语文学科规律的尊重。再比如语用题第18题长句改短句,也是给出了两个参考示例。
2024年高考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适用省份
(四川、陕西、青海、内蒙古、宁夏)
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的高考试题,在立德树人和服务选才方面,体现得非常充分。试题材料的选择,具有时代性、前瞻性,又贴近现实生活。试卷的形式稳中有变,稳中有进,试题总体平稳,但又有很多新意,体现了考查的灵活性,也是向新高考的平稳过渡。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落实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4.语言文字运用题型变化大, 2道选择题,主观题3道,主观题考查的是近年未考过的变换句式和压缩语段。
甲卷语用题与2023年相比,变化很大。一是往年的成语填空题放到第5题去考了,而且改成了词语填空。二是2023年语用没有设置选择题。今年却设置了选择题2道,分别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和修辞手法。3道主观题除去第20题修改病句外,还有2道是第18题变换句式——长句变短句和第21题压缩语段,这两个题型是近些年来高考语文没有考过的题型。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新洲区部分学校高中三年级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考试用时:150分钟满分:150分2023.1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今天,世界生态文学园地郁郁葱葱,枝叶繁茂,让人眼花缭乱,但如果我们细心品鉴,就会发现规整园地的三条基本原则,即生态学原则、具身性原则和环境公正原则。

所谓生态学原则,指的是生态学相互联系和万物共生平等的信条。

人类成为生态共同体中的普通成员或公民,既不比其他物种高贵,也不比其他物种低贱,是共同体中相互依存的同伴,是漫漫自然演进过程中的伴侣。

伴随着工业技术革命的全球蔓延、世界生态形势的持续恶化以及生态学科学的发展,生态文学家们的生态学意识逐渐增强,由朦胧变得明晰,他们甚至直接在生态科学原则的影响和指导下进行生态文学创作。

从总体上看,20世纪以来的生态文学处处透露出浓郁的生态科学精神。

在这些生态著作问世之初,大众一般都将其看成生态科普读物,《寂静的春天》就是如此。

具身性原则指的是生态作家们通过对人物肉身和非人类自然存在物身体的描写,凸显人和非人类存在物身体的生物性和跨身体性特征,揭示二者之间的相似性或共性,从而将人放归自然世界,以抵御人的中心性。

该原则旨在明证人与非人类世界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承认和尊重非人类身体的他者性,以强调人的生态责任。

对于非人类自然之具身性的描写,往往采取二重书写手法,即突出表现其物质性或生物性和精神性的共在现象。

许多少数族裔生态文学家不仅重视自然的精神性,而且还特别看重它的神圣性。

在他们的眼中,自然是天、地、神、人共栖的世界,因而伤害自然必遭报应。

生态文学家,尤其是传记体生态文学家和生态诗人及其著作中的人物,几乎总是身体力行,融入自然,用肉身去接触自然、感受自然,而后凭自己的直接经验,甚至遭遇自然时所留下的“伤痕”去确证自然世界的实在性、先在性、第一性和不可还原性,从而能更深刻地感悟自然,提炼出有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深沉思考。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综合亚冬会在哈尔滨召开,学校开展“争做‘哈尔滨’城市宣传员”活动,积极宣传哈尔滨的冰雪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向世界展示哈尔滨的魅力。

班级的宣传板上张贴着《争做“哈尔滨”城市宣传员》的宣传语,内容如下:哈尔滨市获得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举办权,A.胜利的捷报传来,冰城人民无比激动。

我们要争做“哈尔滨”城市宣传员,让世界感受哈尔滨的魅力!哈尔滨的冬天,红(zhuāng)素裹,如诗如画,令人陶醉。

哈尔滨的冬季风光独具魅力,其秘(jué)在于广袤的冰雪世界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的完美融合。

B.人们在欣赏文化韵味的同时,也能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这座城市的自然美景。

哈尔滨的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得益(zhāng),展示了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无数的前(pū)后继的文化工作者们,孜孜不倦地投身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他们用热情与毅力,推动着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不断向前。

喷薄的文化活力为哈尔滨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身为新时代的冰城青年,C.我们肩负着宣传和展示哈尔滨独特魅力。

我们要积极宣传哈尔滨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人文风情,让更多的人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与活力。

同时,D.我们也要附庸风雅,展现哈尔滨青年的热情、自信、活力,成为哈尔滨的一张簇新的名片。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哈尔滨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1.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广袤.(máo)B.孜孜..不倦(zī)C.喷薄.(báo)D.簇.新(sù)2.括号里根据拼音依次填入汉字书写正确的一项是()A.妆B.决C.彰D.扑3.语段中划线句都是病句,下面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将“激动”改为“骄傲”B.将“文化韵味”和“自然美景”调换一下C.在句末加上“的重任”D.将“附庸风雅”改为“以身作则”亚冬会的志愿者如同一簇“微火”,无论走到哪里,都洋溢着热情的气息,绽放着温暖的光芒。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2021-2022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

2021-2022学年江苏省南京二十九中八年级(下)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积累与应用(35分)1.(11分)阅读并完成问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全世界奉献了一场精彩震hàn( )、美轮美奂的体育盛宴,(A)为国际社会摆脱新冠肺炎疫情jī( )绊、促进人类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B)人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脚步却不会戛( )然而止。

(C)我们以冬奥会为舞台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繁荣进取、(D)为尚在局部冲突中折冲斡( )旋、仍受困扰、挑战不断的人类文明进程扬起了一面风帆。

(1)阅读以上文段,根据拼音写汉字或根据汉字写拼音。

①震 hàn 撼 ②jī 羁 绊③戛 jiá 然而止④斡 wò 旋(2)墩墩在摘抄上述文段时,漏抄了“更是以冬奥会为契机”。

请你帮他找一找,这个小分句应该补充到上述文段中的A、B、C、D哪个位置最合适?【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根据积累作答。

“hàn”写作“撼”;“jī”写作“羁”;“戛”读作“jiá”;“斡”读作“wò”。

(2)本题考查句子补充衔接。

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综合分析。

由“更是以冬奥会为契机”中的“更”字可知,这句话应该与前一句话构成语意上的递进关系,由此可知,这句话放在D处最合适。

【解答】答案:(1)①撼②羁③jiá④wò(2)D2.(18分)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

(柳宗元《小石潭记》)(3)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回延安》)(4)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绘出桃花林绝美景色的句子是“ 芳草鲜美 , 落英缤纷 ”。

(5)古诗常常会成为现代歌词作者的灵感之源。

比如歌曲《在水一方》中的“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化用了《诗经•蒹葭》中的“ 溯洄从之 , 道阻且长 ”这两句诗。

包头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包头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附答案解析

包头市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综合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在苍茫雄浑的莽.原上,在繁星万点的苍穹.下,广袤无垠的祖国北疆,歌声欢腾了数不清的田野毡房、工厂车间。

俯瞰.山川大地,高原上跳荡不息的篝火、清澈见底的流水、根脉相连的小草、竞相绽放的花朵,装点着我们的家园。

时间的脚步,像草原上疾弛的骏马,又像一曲蒙古族长调,起伏而悠长。

“马儿哟,你慢些走慢些走”,是应和.乌兰牧骑热情的蹄音,还是在诠释万马奔腾保边疆的昂扬斗志?长调那么长,是因为草原的路漫长,还是因为无数奋进者唱出的心声浑厚深长?绿意连绵,群山巍峨,迎着初升的太阳,含笑走向广阔的生活。

星夜宛然,歌声在心头飞翔,唱出人生的酣畅淋漓,唱尽人生的大气磅礴。

人活着就要发光发热,______________。

征途漫漫,高擎“让青春在长征路上闪光”的旗帜,步伐是那样坚定和执着,目光里写满坚毅和忠诚,义无反顾地献出自己的青春年华,换来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

1.文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莽(mǎng)B.穹(qióng)C.瞰(kàn)D.和(hé)2.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篝火B.疾弛C.巍峨D.高擎3.文中画波浪线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广袤B.浑厚深长C.宛然D.大气磅礴4.填入上面文段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在捷径和长路、索取与奉献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B.在索取与奉献、捷径和长路之间,不同的人,也可能选择各异C.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D.在索取与奉献之间,选择后者;在捷径和长路之间,选择跋涉二、名句名篇默写5.请根据语境提示默写。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学长河中,美丽的大自然一直被吟咏、传唱。

其中,千姿百态的植物有着别样的魅力与美感。

因此,花草树木常常入诗入文,传情达意。

同样写“花草”,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的“(1)________,_______”写出春游的欣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以“(2)_______,__________”传达迁客骚人的览物之喜,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则以“(3)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桃林的唯美奇幻。

2023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 T8 联考)

2023 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学业质量评价( T8 联考)
D. 结尾处御史欲言又止,表明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对骗取 《兰亭》一事心怀愧疚。 6.D(“欲言又止”表述错误,不是御史欲言又止,话没说完,而 是“禅师没有听完他的话而昏倒”。“心怀愧疚”也于文无据。)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本文注重铺垫手法的运用。如对客人外貌的描写,表明他与众 不同,使后文其真实身份的揭晓不显突兀。 B.本文用大量笔墨写辩才禅师的“欢喜”,只在结尾处简略交代 他的悲痛,繁笔和简笔的运用更显出人物受伤之深。 C.本文擅长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如客人初见《兰亭》后“轻蔑 地笑了”,表现了他对得到《兰亭》真迹稳操胜券的心理。 D.本文取材历史故事,通过曲折的情节来表现主题,暗含对统治 者为一己私利巧取豪夺行径的冷峻批判。 7.C(“稳操胜券的心理”错误。客人“轻蔑地笑了”是他故弄玄 虚,激怒、迷惑辩才禅师的手段。)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B.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C.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D.今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 而冒人/至数/猎者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 原文:陈轸对曰:“舍之,王勿据也。以韩侈之知,于此困矣。今 山泽之兽无黠于麋麋知猎者张罔前而驱己也因还走而冒人至数猎者 知其诈伪举罔而进之麋因得矣今诸侯明知此多诈,伪举罔而进者必 众矣。舍之,王勿据也。韩侈之知,于此困矣。”
2023届高三第一次学业 质量评价(T8联考)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 全国甲卷(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全国甲卷(精校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多学科合作日益深入,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

“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中国考古学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

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如不同区域新石器时代晚期大型聚落遗址、大型公共建筑、大型墓葬、水利设施、手工业作坊,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

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

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方国—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

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在承认多区域文化共存的文化多元性的同时,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

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

期末阶段复习(一)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期末阶段复习(一)  江西省吉安市遂川县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遂川县 2023 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导练(期末一)班级: 姓名: 学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三千年间,我国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各个时代的作品特色鲜明,如诸子有的大气恢弘令人心旌动荡,有的幽默谈《陋室铭》《爱莲说》 琼浆,饮之 无不令人不沉醉。

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集合起来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代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血脉里,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审美方式和表达方式。

1.文中加点字“露 ”的读音正确的是( )A.lòuB.lùC.nòuD.nù2.在文中横线①处填入汉字, 正确的是( )A.跌B.迭C.叠D.谍3.在文中横线②处填入词语, 恰当的是( )A.博人眼球B.耐人寻味C.引人注目D.流连忘返 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恰当的一项是( )A.饮之没有令人沉醉。

B.饮之令人不沉醉。

C.饮之令人没有不沉醉。

D.饮之无不令人沉醉。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据统计,自隋朝开科到清末 1905 年废除科举的一千多年中,江西共有进士一万余人, 占全国 进士总量的十分之一。

②隋唐之后才日渐起色,至宋明时期则臻于极致,一时领天下之风骚。

③不光是科举,二十五史(含《清史稿》)中列传的江西人高达八百余人, 其中不乏欧阳修、王 安石、文天祥等知名人物。

④江西的发达,最初可能起源于西晋末年北方士族的 “衣冠南渡”。

⑤而其他如陶渊明、曾巩、黄庭坚、晏殊、周必大、杨万里、 姜夔、汤显祖等,无一不是闻名 天下的文坛巨子。

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明初建文二年(1400)、永乐二年(1404)的殿试中,江西人不仅包揽前 三甲,而且前十名也占据大半。

A.①⑤⑥④③②B.①③⑥⑤②④C.④②①⑥③⑤D.④①②⑥⑤③ 6.下列各项中没有按要求改句的一项是( )A.原句: 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

2023年四川省广元市中考语文真题卷(含答案与解析)

广元市2023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说明:1.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共三个大题25个小题。

3.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案,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答题。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和试卷一并交回。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的魅力在发扬中传承,在传承中开启新篇章。

让我们开启“赓续文化血脉,传递文明之光”的研学之旅吧!一、积累·运用(18分)(一)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

(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中国?中国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是诗书礼仪、琴棋书画,是仁义(lián)耻、孝亲敬老,中国还是那一招一式、一腔一调、一砖一瓦……中国是从未中断过的唯一古文明。

古印度并非印度,古埃及也并非埃及,而古巴比伦今已不存,所以在史书上它们前面都要加一个“古”字。

唯有自公元前2800年发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文明,(shuò)果仅存。

因此,史书上并无“古中国文明”之说,它从来都叫“中国文明”。

中国文化厚重深远,绵延至今。

每一次的天朝(lún)落,都会继之精卫填海,卧薪尝胆;每一次的血海没顶,都会有(kūn)鹏展翅,凤鸣岐山。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到无法从地球上抹去的文化,是亡国灭族都无法让它中断的文化,是连征服者也不得不心服口服虔诚皈依的文化,是抽去它世界历史就得完全重写的文化!中国文化成为了现代中国的重要符号和精神内涵,彰显了中国的民族自信和国家形象。

民族欲独立自强,国家要稳步发展,文化是最根本的支撑。

坚持文化自信,是在世界文明繁花中敢于绽放独有色彩的勇气,是在理性取舍后始终持守初心的(dǔ)定,是在时代洪流中坚持民族本色的执着。

青山百代,仍荫后人,构筑文化自信:(dì)造发展新篇章。

1. 根据拼音,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在(1)(lián)_________耻(2)(shuò)_________果(3)(lún)_________落(4)(kūn)_________鹏(5)(dǔ)_________定(6)(dì)_________造2. 给语段中加点学选择正确的读音。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和答案

湖北省腾·云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和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化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性过程,历史性是文化得以恒久传承的重要属性。

“只有站在历史制高点上理性思维的民族,才能变得强大。

”一定历史阶段和特定社会条件中的人总是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认知和发展自己的文化,文化也总是在技术的发展革新中不断充实自身内容甚至改变自身的展现形态。

自古以来,文化发展与技术创新、生产力进步都休戚相关。

技术和文化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中推动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构筑人们现实的文化生活场景。

为此,必须站在历史的角度,坚持在技术与文化融合发展中推动网络空间文化自信的建构、增强。

一是在深刻厘清文化发展的技术历程中汲取养分。

中国农耕文明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实践创造了持久丰盛的华夏农业文化。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伴随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良,农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思想、制度、法令、节日习俗相继产生,构成了农业生产时期的文化场景。

中国悠久的农业发展史孕育了内涵丰富,集儒家、道家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为一体,具有自身独特性的一种文化形态,并持续发轫铸就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我国文化自信的滥觞,奠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根基。

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的跨界共享让悠久牢实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新的载体、又面临跨界的挑战与冲击。

伴随信息技术的迭代演进和信息经济的发展演变,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替变奏中,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都快速发生着巨大改变,文化与网络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不同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得以借助各类型网络平台面向更广泛受众、在更为广泛的范畴传播。

网络技术变革改变着社会环境、条件,耦合共生地促进影响着技术的发展,文化经历解构、重塑,最终形成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崭新网络文化形态。

作为世界唯一未中断的古老文明,拥有悠久历史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文化虽在融合和征服外来文化冲击中表现出不俗的魄力和担当,但在新兴网络传播体系中却受到影响和挑战。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

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2)(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晰,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 .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 .作图可先使用铅笔划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许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便宜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艰难,而记忆却成为了常态,“被遗忘权”的浮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对于数据主体对信息进行自决控制的权利,并且有着更深的调节、修复大数据时代数字化记忆伦理的意义。

首先,“被遗忘权”不是消极地谨防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而是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的信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进一步说,是主体争取主动建构个人数字化记忆与遗忘的权利,与纯粹的“隐私权”不同,“被遗忘权”更是一项主动性的权利,其权利主体可自主决定是否行使该项权利对网络上已经被公开的有关个人信息进行删除,是数据主题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所享有的排除他人非法使用的权利。

其次,在数据快速流转且难以被遗忘的大数据时代,“被遗忘权”对调和人类记忆与以往的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在大数据时代不能“被遗忘” ,那意味着人们容易被囚禁在数字化记忆的监狱之中,不管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的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背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含答案)

兰亭集序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型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实在很愉快啊。

B.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清澈而浪花四溅的急流,像带子一样在左右流淌。

C.所之既倦。

——对(自己)所喜爱或得到的事物已经厌倦。

D.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喜欢倾吐自己的志趣抱负,在室内和朋友畅谈。

2.下列词语的字形、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无误的一项是()A.燥热惠风激湍(duān)彭殇(shāng)B.皙得禊事虚诞(dàn)流觞(shāng)C.俯仰嗟悼会稽(kuài)绰约(chuò)D.葵丑暮春形骸(hái)骋怀(chěng)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往往能让人充满浪漫主义情怀,许多画家常常在生活中放浪形骸,不修边幅。

B.情随事迁,人的心情不同,对所遇到的事也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C.在迷人的天山牧场游目骋怀,我眼前的美景宛若幅风景画。

D.这股带着潮气的风经胶东半岛的崇山峻岭的阻拦过滤,只剩下凉爽和惬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羲之和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艺术。

()。

汉字的抑扬顿挫和无穷组合,造就了中华文化的辉煌灿烂和_________。

古人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创造汉字是一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体现。

汉字是中国的根,中国人的根,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中国书法的根。

而书法是汉字的艺术,离开汉字就没有中国书法,就不是中国书法。

历史上汉字在先,书法在后。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包括出土的大量简帛文字,主要是交流传播和文化积累的工具。

浙江省2022年高中语文7月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试卷05(解析版)

浙江省2022年高中语文7月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试卷05(解析版)

浙江省2022年高中语文7月学业水平考试仿真模拟试卷05(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1.下列词语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瞌(kē)绊 恐吓(hè) 量(liáng)体裁衣 子丑寅卯(mǎo)B.冠(guān)冕 自诩(xǔ) 礼尚(shàng)往来 残羹(gēng)冷炙C.沧(cāng)翠 驯(xùn)鸽 望洋兴(xīng)叹 引人入胜(shèng)D.间(jiàn)隙 坍(tuí)圮 豁(huó)然开朗 混混(hún)沌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瞌绊”的“瞌”应为“磕”;“量体裁衣”的“量”应读liàng。

C.“沧翠”的“沧”应为“苍”。

D.“坍圮”的“坍”应读tān;“混混沌沌”的“混”应读“hùn”。

故选B。

2.下列各选项句子中,书写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意在赞美崔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雄强之力,体现了“五四”所焕发的自由宏阔、雄奇奔放的气概。

B.……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C.阅读《沁园春·长沙》时注意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品味其中意象的活泼灵动,意境的丰盈深邃。

D.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他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崔毁”中“崔”应为“摧”。

故选A。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部错误的一项是(3分)①他治学严谨,勤奋敏业,对工作精益求精,锱铢必较。

②他们的头脑一般来说是比较聪明的,很有才华,而且精力相对旺盛,能够同时应付几件事情而又游刃有余。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案7 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六)

新教材2023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案7 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六)

考案[七] 模块滚动训练周测卷(六)论述类文本阅读+诗歌阅读+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写作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2023·三湘创新发展联合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的上游,而古典文学的载体——文言文,是根底,是骨架。

不读文言文,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包括文学,我们很难吸收,很难理解。

先秦时代是中国文言文形成并逐渐成型的重要时期。

那个时代的文言文虽然离所谓“今古文”还较有距离,但已经为后来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汉代华丽的赋体、魏晋风骨、唐诗宋词做了铺垫。

应该说,从先秦开始,中华绚烂的文化便和文言文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所以说,不熟读古文,就不会见识到中文能美到什么程度,也不会领悟古人的造诣能抵达怎样的深度和高度。

学习古文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修养。

文以载道,经典古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

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

背诵和学习这些经典古文,对我们的眼界、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有很多人对学习古诗文有误解,认为学了这些诗文也不能吃,也不能喝,甚至想到是不是还要回到古代那样的生活,我必须告诉各位,其实这是一种功利思想在作怪。

当然,读了古诗文,的确可能不能马上看到什么成效,获得什么收益。

但是,学习古诗文一个最大的好处在于能涵养一个人的心性并为之奠定坚实的文化底蕴。

而最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文化熏陶正是我们作为一个现代人与自己的先人进行对话的基本途径。

现代著名文史学家顾随先生曾经说过:“学古诗文的目的是为了做一个现代人。

”一个人学习了古诗文,能够爱生活、有情趣、平等待人、学会宽容,而且可以获得阅读体验和精神感悟,这无疑是最大的收获。

一个现代中国人,没有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讲,尤其从文化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一个真正的现代人。

(摘编自张胜强《古诗文学习的现代意义》) 材料二: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当人们吃饱穿暖,自然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广东省广州市高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广州市高教育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教育联盟联考高一语文命题人:审题人: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为什么地球出现危机后,中国人不是逃离地球,而是要带着地球一起跑?”面对外国人提出的问题,《流浪地球》导演郭帆回答:“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物理空间,而是一个家庭,里面住着父母、老婆、孩子,这个物理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情感。

中国人特别有家国情怀,即便发生了灾难、战争,很多人也不愿离开家乡,死也要死在那儿。

”这与费孝通《乡土中国》的主题不谋而合。

在过去以农为主的中国社会,人们极少迁移,因为所谓农耕,就是要靠土地吃饭。

在现代说法中,“土气”是一个贬义词。

但在费孝通看来,“土气”实际上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土气”,也就是接地气,它象征着人们与大地的亲密接触,充分熟悉。

“土气”其实是辛劳、知足的代名词。

也因此,大批的中国人逐渐变得守旧而崇古:老祖宗留下的都是财富,那么凡事照搬经验去做就行。

因此在现在看来的“食古不化”,殊不知,是因为在以土为生的年代,“经验无需不断累积,只需老实保存”。

久而久之,整个社会变得稳定而缺乏流动,很多人一辈子就只在一个小范围内活动。

周边人抬头不见低头见,遇事总是能热心帮一把,人们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固而与外部隔绝的乡邻关系,慢慢地也就有了“万事不求人”的生活状态。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理解附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理解附答案文言指的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经过文体加工的书面语。

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就可能已有加工的成分,那么关于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理解附答案是怎样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理解附答案,欢迎阅读。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材料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王丽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

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

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

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

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

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阅读答案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

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

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

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

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

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

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

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10.第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
11.比之图像,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优势:
特点:
12. 在作者看来,划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参考答案:
10.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

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11.语言的抽象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①高度凝练、含蓄、蕴藉②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

12.国人语言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令人失望,文言传统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