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犯罪心理学》系列课程笔记

合集下载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

李玫瑾心理学讲座笔记
将快乐与学习对立起来的观点,实际上混淆了两种快乐:因为不受约束而感受到的快乐,以及因为自我满意而感受到的快乐。

我们从小到大生活在太过严苛和控制的管束中,因而稍微放松就快乐得忘乎所以,就像小时候父母不在家一定要熬夜。

因此对孩子的成长,我们的彻底放纵几乎像是给自己的一种补偿:我想把我没享受过的自由都给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我们没有想过的是,这种无人看管的自由快乐,一般持续不了太久也就倦了。

如果真的始终生活在这样的无所事事中,一个人很容易感觉到无聊,甚至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而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快乐,一种感受到自己的快乐,因为自豪,因为实实在在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因为看到自己的成长而持续的快乐。

那是一种武功高手般的骄傲,我练功升级,我打遍天下无敌手。

孩子需要自由的快乐,也更需要自豪的快乐。

很多时候,后者更令他们快乐。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好久没写东西,提起笔来不知道怎么写了,写点东西算是我不多的兴
趣爱好,看来要维护笔耕不辍的勤奋是必要的。

想了半天又不愿意放弃,
还是选择最简单的读书笔记来写吧。

爱缺失是从小很少受到家人亲人同学朋友的关爱关注,体会不到温暖,人变得麻木而冷漠,对别人做残忍伤害的时候,内心毫无知觉。

爱太多是
因为家人的过份溺爱,形成唯我独尊的思想,变得自私自利,从不会考虑
其他人的感受,失去与人合作的能力,无法融入这本需要协作的社会,将
情绪归为外因。

而家人的过度保护,也会让人失去面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一旦遇见一些难以应付的情况,心态失衡,以致走上变态极端的道路。

所以也时时提醒自己,教育孩子不要太过溺爱,也不要太过严厉。


然这个度的把握,就叫艺术了。

这门艺术是需要长期摸索和学习。

极端的犯罪心理离我们说远不远,说近不近,对于自身是需要尽量避
免去和这类极端人群接触,就是常说的远离“垃圾人”。

遇见极端的人,
认怂不争远离,生命安全是第一位,把时间留给值得的人和事才算创造了
时间的价值。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及心得感悟1000字》.doc
复制全文。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在阅读了关于犯罪心理学的相关书籍后,我深受启发,对犯罪者的心理世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犯罪者心理和行为的学科,不仅有助于揭示犯罪的成因和规律,还能为预防和打击犯罪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书中首先提到了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个体的成长环境是一个关键因素。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忽视、虐待、家庭冲突等,可能导致孩子心理发展的扭曲,使其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环境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贫困、歧视、不良的社交圈子等都可能增加犯罪的风险。

例如,在一些治安混乱、犯罪率高的社区中成长的青少年,可能会受到不良风气的熏染,认为犯罪是一种获取资源或解决问题的可行方式。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一些犯罪者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缺乏同理心、冲动控制能力差、不负责任等特点。

他们对他人的痛苦和社会规则缺乏尊重,往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不惜违法犯罪。

此外,心理变态者也是犯罪人群中的一部分,他们具有独特的认知和情感模式,难以与正常人建立情感联系,对他人的恐惧和痛苦缺乏正常的反应。

在犯罪动机的分析中,书中指出了多种类型。

有的犯罪是出于经济利益,如盗窃、抢劫等;有的是出于复仇心理,因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产生报复社会的想法;还有的是为了满足性需求,如性侵犯等。

不同的犯罪动机反映了犯罪者不同的心理需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一些案例的研究,我发现犯罪者在实施犯罪前往往会经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

例如,在策划阶段,他们会评估犯罪的风险和收益,寻找合适的时机和目标。

在实施过程中,紧张、恐惧和兴奋等情绪可能交织在一起。

而在犯罪后,他们可能会感到内疚、恐惧被发现,或者试图掩盖罪行。

书中还提到了犯罪心理的评估和干预。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学家通过对犯罪者的心理评估,为量刑和改造提供参考。

对于一些具有改造可能的犯罪者,通过心理治疗、教育培训等方式,帮助他们纠正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重新回归社会。

然而,这一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并且效果也因人而异。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一门神秘而引人深思的学科,它试图揭示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和规律。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谜题与真相的世界,每一个案例、每一种理论都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犯罪心理学的领域中,有一个重要的观点是,犯罪行为并非仅仅是随机的冲动,而是在多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产生的。

环境因素,如贫困、家庭破裂、社会歧视等,可能会为犯罪行为的滋生提供土壤。

一个成长在充满暴力和贫困环境中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让我想起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一个从小生活在贫民窟的少年,由于长期目睹周围的犯罪行为,并且缺乏良好的教育和家庭关爱,最终自己也陷入了犯罪的泥潭。

这个案例深刻地揭示了环境对于一个人行为的塑造作用。

心理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关键因素之一。

某些人的性格特点,如冲动、攻击性强、缺乏自控力等,使他们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更倾向于选择用犯罪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比如,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人,往往对他人的感受和社会规则缺乏尊重,他们的行为常常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和破坏性。

还有一些人,由于心理创伤,如童年的虐待、性侵犯等,导致心理扭曲,从而产生犯罪的念头。

书中的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名女性因为在童年时期遭受了父亲的长期虐待,长大后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杀害了自己的父亲。

这个案例让我深感痛心的同时,也让我意识到早期的心理创伤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可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犯罪动机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有的犯罪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如盗窃、抢劫;有的是出于报复心理,如杀人;还有的是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如性犯罪者可能是为了寻求刺激和满足自己的欲望。

了解犯罪动机对于预防和侦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一个系列盗窃案件中,警方通过对犯罪现场的仔细勘查和对嫌疑人的心理分析,最终推断出犯罪嫌疑人的盗窃动机是为了偿还巨额赌债。

基于这一判断,警方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很快就锁定了犯罪嫌疑人。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一门探究犯罪行为背后心理机制的学科,它宛如一把钥匙,试图打开犯罪者内心那扇神秘而复杂的门。

通过阅读相关的书籍,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迷雾与真相的世界。

在众多的犯罪心理学著作中,作者们通过深入研究和案例分析,为我们揭示了犯罪者的思维模式、情感动机以及行为特征。

他们运用各种研究方法,从调查访谈、心理测试到数据分析,试图勾勒出犯罪心理的全貌。

书中提到,犯罪动机是驱使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

有的犯罪者出于贪婪,为了获取财富不择手段;有的则是因为复仇心理,长期积压的怨恨最终导致了极端行为;还有的是因为心理扭曲,对社会规则和他人的生命缺乏尊重和敬畏。

比如,在一些经济犯罪案件中,犯罪者往往被金钱的诱惑蒙蔽了双眼,无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一心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而在一些暴力犯罪中,犯罪者可能由于童年的创伤、长期的压抑或者突然的刺激,导致情绪失控,进而采取暴力手段来发泄内心的痛苦和愤怒。

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些犯罪者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缺乏同理心,对他人的痛苦无动于衷,善于操纵和欺骗他人。

还有一些具有偏执型人格特征,过分敏感多疑,固执己见,容易将自己的错误归咎于他人。

例如,_____就是一个具有典型反社会人格的犯罪者,他在犯罪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度的冷漠和残忍,对受害者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情。

环境因素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虐待、忽视或者家庭关系的紧张,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产生心理问题,增加犯罪的风险。

社会环境中的贫困、歧视、不良文化的传播等,也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

一个生活在充满暴力和犯罪的社区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犯罪的道路。

犯罪心理学在刑事司法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案件侦查阶段,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分析、犯罪者行为模式的研究,可以为警方提供线索和侦查方向。

在审判过程中,犯罪心理学家的证词可以帮助法官和陪审团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从而做出更公正的判决。

《犯罪心理学 犯罪为何会发生》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犯罪心理学 犯罪为何会发生》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6 第三章 遗传
目录
07 第四章 大脑
09 第六章 发展
08 第五章 人格 010 第七章 学习
目录
011 第八章 认知
013 第十章 结论
012 第九章 情境 014 参考文献
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心理学取向的犯罪学理论的综合性研究:聚焦于对与生俱来的一些因素(如人类本性、 遗传)的研究,会影响罪犯一生的因素的研究(如学习、发展),以及犯罪发生情境的因素的研究。本书更多强 调不同分支路径间的联系,并提出由它们整合而成的、非竞争性的理论解释,这将提供一个与它们各行解释相比 更为完整的画面。
参考文献
感谢观看




3
第三节 犯罪研 究的进化方法
4
第四节 罪犯研 究的进化方法
5
第五节 结论和 评价
第三章 遗传
1
第一节 行为遗 传学入门
2
第二节 犯罪的 遗传性
3
第三节 犯罪遗 传程度的变化
4 第四节 超越行
为遗传学:分 子遗传学
5
第五节 结论和 评价
第四章 大脑
第一节 大脑的 1
基本结构和功 能
2
第二节 心理生 理学与犯罪
3
第三节 罪犯决 策
4
第四节 图式和 脚本
5
第五节 结论和 评价
第九章 情境
01
第一节 什 么是情境
02
第二节 社 会心理学
03
第三节 环 境心理学
04
第四节 机 会理论
06
第六节 结 论和评价
05
第五节 人 与情境的互 动
第十章 结论
第二节 整合的优势 和局限性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犯罪心理学》笔记-考试重点

第一章犯罪行为导论犯罪心理学的概念:(1)狭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主体的犯罪心理产生、形成及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广义的概念: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犯罪心理现象的产生、形成、发展规律、表现特点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犯罪心理学的作用:(1)有助于全面了解犯罪问题(2)可以有效预防犯罪行为发生(3)有助于提高刑事司法水平(4)有助于提高犯罪矫正的质量犯罪心理学5种主要研究对象(人):犯罪人;一般违法人;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罚犯罪的有关人员,这主要是指司法部门人员;监管矫治罪犯的人员和监狱的工作人员。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课题:(1)犯罪心理的成因(2)犯罪心理形成和犯罪行为发生的机制(3)不同类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4)犯罪对策的心理学问题(一)犯罪心理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学科性质、对象和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史等(二)个体犯罪心理的形成、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三)各种不同类型的犯罪心理分析(四)犯罪心理学理论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犯罪心理学的性质:交叉性学科(刑法学、犯罪学、心理学);边缘性学科;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的综合学科;应用性学科犯罪心理常用的研究方法:描述、相关(变量关联)、因果联系(不同变量实验)1、观察法:是研究犯罪心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者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描述犯罪人的各种行为表现来收集资料的方法。

优点:真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缺点:研究者较被动;结论难以量化处理,准确分析;研究者的水平对材料的质量有较大的影响。

2、调查法:通过各种途径,广泛收集有关犯罪人的资料,研究犯罪心理特点和规律的方法调查法包括问卷法和访谈法3、实验法:用标准化的测验量表来测量犯罪人心理特点的方法。

MMPI/艾森克人格问卷中国罪犯心理测试个性分测验4、案例分析法5、个案研究法6、经验总结法案例分析法:选择典型的各类案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犯罪人犯罪心理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方法(选择)犯罪心理学的历史:角度:时间轴线/地区轴线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近现代的犯罪心理学发展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我国的犯罪心理一、西方国家的犯罪心理学发展1、早期的犯罪心理学思想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柏拉图:人的灵魂有善与恶两个方面亚里士多德:犯罪的原因在于人类邪恶的本质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性恶论学说,人生来就是自私好斗残暴的18世纪,犯罪古典学派:人性自私论19世纪,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自杀犯罪等异常行为是因为社会缺乏规范和正常秩序的结果。

犯罪心理学(李玫瑾)

犯罪心理学(李玫瑾)

李玫瑾犯罪心理学家所谓犯罪心理画像,就是根据案件情况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行为、动机、心理过程、心理特点等的分析,对其形成心理和形象的描述。

犯罪心理画像最初起源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

然而,在中国的警察序列里,并没有独立的部门从事这项工作,学院里从事这项研究的人也很少。

李玫瑾开启了中国犯罪心理画像的先河,被称为“中国心理画像第一人”。

李玫瑾,女,生于1958年。

1977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82年1月至今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任教。

现为犯罪心理学教授,三级警督。

2002年,李玫瑾开始从事犯罪心理画像的工作。

那时,种种骇人听闻的案件正随着大众传媒的兴起,马加爵案、杨新海案、黄勇案、邱兴华案??越来越多地进入公众的视野。

李玫瑾常常会出现在媒体上,用犯罪心理画像的方法分析这些罪犯。

听起来如同侦探小说,她利用自己的心理学知识、对人性的了解,仅仅从案情就判断出嫌疑人的个性、动机。

随着名声日响,很多地方遇到棘手、难破的案件,也会找她来帮忙分析,这几年里,她越来越多地接触实案,也开始参与侦查分析和定案以后罪犯的访谈。

追究变态杀手的心理、作案动机,和他们人性日益泯灭的过程,不仅仅是对他们,也是对我们良心与自身行为的拷问。

李玫瑾一直都是这样的一个拷问者。

杨树明和李玫瑾已经打了整整一个上午的心理战。

李玫瑾带去的调查问卷,三个小时他只回答了三分之一,而别的犯人一个小时就全部答完了。

中午吃饭时,李玫瑾忽然问杨树明:“你知道你是怎么被抓的么?”他说,不知道。

瞪着两只大眼睛,看着她。

杨树明平时喜欢看中央电视台12套,最爱看的是警察破案,也从那里知道了许多侦查方法。

他说,警察派岗哨,他都能看得出来。

所以自己怎么被抓捕的,对他来说真是一个谜。

李玫瑾问,那你听说过心理画像么?他很茫然地看着她。

来不及解释来龙去脉,她只讲了一个细节。

刑警支队的刑警做案件分析的时候,曾经问过李玫瑾一个问题:十几个被害人中,有一起受害人被碎尸了,为什么单单是这起呢?李玫瑾的回答是:“这女人的样子一定是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挥之不去。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自我封闭源于恐惧,缺少安全感,屋子理论(因为恐惧会关上窗户和门)(写小男孩,小学生为主角的作文很暴力,写父亲被杀,母亲被骗的事情,这个时候恰恰其最容易受到攻击)这种恐惧源于十二岁之前(青春期启动),依恋期,环境很重要。

赵承熙案件中八岁的移民衔接没有过渡好,就像孩子到幼儿园要哭闹,上小学要不安,这些都是陌生带来的问题。

特别是陌生的人种,眼神都是陌生的,看不起他们的态度,高大的白人和魁梧的黑人。

语言不通。

恨。

恐惧-愤怒-暴力(让自己感到自己没那么弱小)心理创伤的潜伏(涉及到情绪情感,以画面储存,心像没有时间性,也就是意识流,小时候看的的大动物恐怖片,积累的能量增加,如水流动历历在目,以至于干扰人的行为,画面在心中一闪一闪,没有时间性)智力的正常常常干扰创伤的表现,人在早年心理更为脆弱。

中国的农民工二代出现适应性恐惧-暴力,这个问题出现在父母在城市落脚后将孩子从农村接到城市,孩子很小送到国外需要有人照顾好。

儿童时期的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邻居伙伴不孤独很重要,心理熟悉感很重要,需要有稳定抚养人,甚至是街道村庄也就是安全感。

Case2:父母管教太严(一直很严大了也就习惯了,杀人犯这么说,说明他不是父母带大的,而之前抚养他的人管教是不严的),妻子争强好胜。

童年过得肆意自在,祖父母养大,从不挨打,好吃好喝,在法庭上对家人被害和自己的生命都无所谓,however,问她的奶奶近况如何。

一般而言,宠养的危害在初中会显现出来(12岁左右),表现为不愿意上学,惹是生非。

宠养的特点不被批评。

来自父母亲自抚养形成的依恋是一种资本,心理上的控制力。

六岁之前是一生的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Case3: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一只手,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黑暗。

人所向往的,刻意表达的,往往都缺乏的。

情感的丰富与否决定话语的多少。

Case4:性格培养的关键,在六岁之前对孩子说不。

你的孩子小时候很可爱吧?你的小孩十二岁之前不这样吧?抑制任性,建议在三岁上下,因为这个时候基本都会说话了,聪明的话可以提前。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犯罪,这个词语总是让人感到沉重和不安。

而犯罪心理学,则是试图揭开犯罪背后那神秘面纱的学科,探究犯罪者的心理动机、思维模式以及行为规律。

要理解犯罪心理学,首先得明白犯罪行为并非随机和偶然的。

每一个犯罪者在实施犯罪之前,其内心都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

这可能包括情绪的积累、认知的偏差、价值观的扭曲等等。

比如说,一个人长期处于贫困和被歧视的状态,可能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情绪。

如果他无法通过正常的途径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这种负面情绪就有可能逐渐累积,最终导致他采取犯罪行为,如盗窃或抢劫,以获取他认为自己应得的财富和尊重。

再来看认知偏差这一方面。

有些人可能对法律和社会规则存在错误的认知,认为自己的行为并非犯罪,或者认为即使犯罪也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这种错误的认知会让他们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价值观的扭曲也是导致犯罪的一个重要因素。

当一个人的价值观将金钱、权力或者个人欲望置于道德和法律之上时,他就很容易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在犯罪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比如经济动机、报复动机、性动机、权力动机等。

经济动机是最为常见的一种。

一些人为了获取财富,不惜违法犯罪,通过盗窃、诈骗等手段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报复动机则通常源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时,就可能会选择以犯罪的方式来报复对方。

性动机驱使下的犯罪,往往涉及到性侵犯等行为。

这类犯罪者可能存在心理障碍或者扭曲的性观念。

权力动机驱使的犯罪者,他们渴望掌控他人,通过犯罪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力量。

除了动机,犯罪者的人格特征也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有些犯罪者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他们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对他人的痛苦漠不关心。

还有些人可能具有冲动型人格,情绪容易失控,做出不计后果的行为。

在研究犯罪心理学时,还需要关注犯罪现场的细节。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1《犯罪心理学》一书中提到,在犯罪心理学当中,研究者从各种立场出发,得到了一些重要的发现。

研究者多次发现,人们对于道德的理解和知识不一定和道德行为一致。

也就是说一个人即使有某种道德观念,也可能做出与此相悖的行为来。

从违法少年的家庭环境研究和教育研究中可以发现,严厉地惩罚犯罪者能够带来短时间的顺从,但是并不能让道德价值内化,也就是说,惩罚并不能帮助形成道德价值,强化行为的意志力。

精神分析理论重视在异常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和紧张心理。

希利(Healy)认为违法犯罪者与双亲的情感当中产生的情绪障碍是不法行为的主要原因。

如果直接惩罚这种行为,会提高紧张心理和导致更强烈的抵抗,可见简单粗暴的惩罚是无效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害处。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中,社会性学习被用于解释一些现象。

社会性学习的表现形式是社会群体各种交流活动和交流过程,学习内容多样化,并且可以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动态产生。

弗洛伊德认为,犯罪者的超我发展程度不够,所以不能抑制一些本能的冲动。

洞察、净化、宽容等等概念都是由这一学派首先提出的。

但是这种方式对心理学者的要求过高,难以推行。

罗杰斯认为治疗没有必要纠结于过去,主张“非支持性疗法”和“来访者中心疗法”。

通过谈话治疗让患者洞察问题。

这种方式是一种个别人格治疗,研究者指出,这种方式和家庭的支持有关系。

治疗的成功率并不乐观,仅有20%非常有效,42%无效。

或许有些已经根植于人格当中的东西,不会通过简单的对话就加以改变。

但是无论如何,罗杰斯的方法给予了研究者希望。

犯罪行为的心理疏导意义大于惩罚。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2犯罪心理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90年德国人明希编写的《犯罪心理学在刑法制度中的影响》;而最早以犯罪心理学为书名的著作是1792年德国人绍曼编写的《犯罪心理学论》。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笔记------------------------------------------一、引言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与心理原因之间关系的学科。

本文档旨在介绍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相关案例分析,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犯罪心理学的要点。

二、犯罪心理学的基础知识2.1 犯罪行为的定义2.2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3 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基础2.4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三、心理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3.1 社会认知理论3.1.1 社会认知理论的基本原理3.1.2 社会认知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3.2 人格心理学理论3.2.1 五大人格特质理论3.2.2 人格心理学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3.3 心理发展理论3.3.1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3.3.2 心理发展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的应用四、犯罪心理学的实际应用4.1 犯罪侦查与破案4.2 犯罪心理学在法庭的应用4.3 犯罪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五、案例分析5.1 犯罪人格分析:案例5.2 犯罪动机分析:案例5.3 犯罪心理干预:案例六、结论通过对犯罪心理学的详细介绍与案例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附件:1.文献资料清单2.相关案例分析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犯罪行为:指违反国家规定并施行的违法行为。

2.犯罪心理学:研究犯罪行为与心理原因之间关系的学科。

3.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处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理论。

4.人格心理学理论:研究个体持久的心理特质与行为模式的理论。

李玫瑾

李玫瑾

李玫瑾教授讲座笔记昨晚很荣幸的在院报告厅听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的关于“犯罪原因分析”的讲座。

感触颇多,所以用笔记把内容一一记录下来,日后翻看,倒也能略懂一二。

笔记如下:1,对犯罪人的调查。

如何控制犯罪?是否:抓捕犯罪人越多,犯罪案件数量会减少?人格:因遗传和早期心理发展形成的终身心理风格。

危险人格:因人格问题而导致对社会的仇视。

(通常累犯,惯犯属于危险人格导致)反社会人格的特征——无理由的坏1:早期顽劣2:家庭基本正常3:缺乏自然情感力(核心要素)4:道德白痴5:聪明且善谋划6:犯罪冲动且嚣张7:从不内疚犯罪人格特征——泛爱型1:童年心理正常(10-12岁前)2:家庭有缺陷3:青春期生存违法4:成年后犯罪升级5:一案集几种6:动机简单但残忍7:无晚年缺陷人格特征——溺爱型1:童年期正常(小于14岁)2:有宠溺抚养背景3:善于讨好4:不能忍耐、骄横5:行为肆意胆大6:及其自私7:犯罪具有投机性危险心结心结:指个人在某一个时间内因刺激反应失败引发心理痛苦形成心理创伤。

当人动用以后的心理能量弥补“过去的失败”时,其心理就处于一种停滞或纠结状态,即心结。

危险心结:指让一个看似正常的人因纠结过去等一失败而突发的犯罪的心理现象。

(延伸,马家爵杀人事件。

指出马家爵杀人是由于他心理的一个心结导致要杀室友灭口,并不是网络传言的马家爵是因为贫穷而杀人,因为室友中有两个比马家爵还贫困,有一室友更是马家爵的好友)PS:玛德。

我被网络着实狠狠的骗了一把!延伸——暴力倾向:凡是及其倾向暴力的人,大多是内心怯懦的人,是曾经有过恐惧感的人。

例举:江湖中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

例举:初中生的杀人做人(瘦小的人只能靠想象力复仇)危险心结导致的犯罪具有:意外性,变态性,暴力性的特点1.心智社会性正常表现2.成长与生活背景相对稳定3.情感活动正常甚至丰富4.具有道德判断和知罪能力5.犯罪多令人表现以外意结类犯罪人特征1.犯罪动机往往令人费解2.心智正常但言语躲闪3.犯罪过程具有隐秘和谋划特点4.行为人平时具有保守传统表现5.心结多于某种压抑有关知结类犯罪人特征(偏执)1.犯罪动机指向性明显2.心智正常但善说好变3.犯罪具有报复特点4.行为人平时具有心高气盛表现5.心结多与某种偏执有关注:心结的特点——过时还保留情结类犯罪人特征1.犯罪动机有发泄与泛化性2.心智正常但不善表达3.犯罪多有表达性与满足感4.行为人平时具有内向孤独表现5.心结多于某种创伤有关例举:美国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学枪击案,死32人受伤29人,杀人者自尽减少案件数量需要盯住少数人最重要的是从抑制未成年人犯罪。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

犯罪心理学读书笔记犯罪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的学科,对于理解犯罪现象、预防犯罪以及刑事司法实践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犯罪心理学的著作,让我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犯罪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犯罪心理学旨在揭示犯罪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和机制,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和分析犯罪人的心理数据。

它不仅关注犯罪人的个体心理特征,如性格、认知、情感等,还考虑到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等外部因素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书中提到,犯罪人的心理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扭曲和偏差。

例如,一些犯罪人可能具有强烈的攻击性和冲动性,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另一些犯罪人则可能存在认知偏差,对法律和社会规范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尊重。

这些心理特征的形成,既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也可能是在成长过程中遭受了不良的环境刺激,如虐待、忽视、贫困等。

在探讨犯罪动机时,书中列举了多种常见的类型。

其中,经济动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犯罪人为了获取财富而实施盗窃、抢劫等行为;复仇动机则往往源于个人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或伤害,通过犯罪来寻求心理上的平衡;性动机在某些犯罪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强奸犯罪。

了解犯罪动机对于侦破案件和制定预防策略具有关键作用。

书中还详细分析了犯罪人的人格特征。

一些犯罪人可能具有反社会人格障碍,表现出冷漠、无情、自私等特点,对他人的痛苦和社会规则漠不关心。

而另一些犯罪人可能存在心理变态,如具有强烈的控制欲、操纵欲等。

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往往是复杂的,既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塑造。

此外,社会环境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暴力行为、家庭关系的紧张等,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增加犯罪的风险。

社会文化因素,如媒体对暴力和犯罪的不当渲染,也可能对个体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学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对犯罪人的心理评估,可以为量刑和改造提供参考依据。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犯罪心理学,这门神秘而引人入胜的学科,旨在探究犯罪者的心理活动、行为动机以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它不仅仅是对犯罪行为的简单描述,更是深入挖掘犯罪者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了解犯罪心理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发生机制,从而采取更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那么,犯罪心理学到底研究些什么呢?首先,它关注犯罪者的人格特征。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人格,而某些人格特质可能会增加犯罪的风险。

例如,具有冲动性、攻击性、缺乏同理心等特质的人,可能更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这些人格特质的形成,往往与个体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遗传因素等密切相关。

其次,犯罪动机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犯罪动机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比如盗窃、抢劫;有的是出于情感冲动,比如因愤怒而杀人;还有的是为了满足心理需求,如寻求刺激、获得权力感等。

深入研究犯罪动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预测犯罪行为,并制定相应的防范策略。

再来说说犯罪者的认知过程。

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往往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比如,他们可能对法律和道德规范的认知存在偏差,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或者可以逃脱惩罚。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他们一再犯罪。

犯罪心理学还关注犯罪者的情绪状态。

长期的焦虑、抑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释放,可能会促使个体通过犯罪行为来寻求解脱。

除了对犯罪者个体的研究,犯罪心理学也会考虑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

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的暴力行为、家庭关系的紧张等,可能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从而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社会的贫富差距、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也可能成为诱发犯罪的因素。

在实际应用中,犯罪心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刑侦领域,警方可以通过犯罪心理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犯罪现场、犯罪者的行为模式等,从而推断出犯罪者的特征和可能的藏身之处。

在法庭上,心理学家可以作为专家证人,为案件的审判提供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

犯罪心理学笔记导论1,犯罪心理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性格,兴趣,需要,动机。

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及心理状态等。

2,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一般违法人,虞犯,刑满释放人员和解除劳动教养人员,揭露与惩治犯罪有关人员,监管矫治犯罪人员。

3,犯罪心理学方法论体系: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客观性与主观性相统一的原则,社会性与生物性相统一原则,内因与外因相统一原则,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系统方法的一般论:整体观点观察犯罪心理,联系观点分析犯罪心理,相关分析与整合研究相结合,动态观点观察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形成是自组织系统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归因法,案例分心法,经验总结法,数量统计分析法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所谓犯罪心理结构是指行为人在犯罪行为实施前已经存在的,在犯罪行为实施时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变心理因素有机而相对稳定的组合。

它是行为人个性心理结构中社会心理缺陷的总和,是其发动犯罪心理行为的内部心理原因和根据。

2,关于犯罪心理结构与个性心理结构的一致性及从属关系,可从两方面分析:从因素分析的角度看:犯罪者的犯罪心理并不是某种单一的心理因素,而是人的个性心理结构中多种畸变心理因素的总和。

犯罪心理结构所具有的成分和因素,同时也是个性心理结构的组成成分和因素。

个性倾向性构成犯罪心理的动力结构。

一定的犯罪行为反映出各不相同的个性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构成犯罪心理的特征结构,自我意识及道德意识,法律意识等,构成犯罪心理得调节结构。

从个体社会角度看,犯罪心理结构与不良个性的形成都与社会化过程中的缺陷相联系。

犯罪心理只是其个性的一部分,主要反映出其个性的社会心理缺陷。

4,犯罪心理结构的要素:动力结构的组成要素(集中体现了个性的社会性层):反社会意识,强烈的畸变的需要,犯罪动机,不良兴趣调节结构而定组成要素(个性的调节结构就是以自我为而对个体心理与行为的控制、调节系统,包括自我意识道德意识法律意识:不成熟或歪曲的自我意识,扭曲的道德意识特征结构的组成要素(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特定的气质,消极的性格特征犯罪人的心理状态:消极不良的心境,实施犯罪时异常的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结构中的潜意识:动力结构中的潜意识(犯罪人的某些需要,兴趣,不能清楚意识到得本能,欲望和经验),特征结构中的潜意识(个人的某些气质和某些能力,行为方式),心理状态中的潜意识5,犯罪心理结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不良的个性倾向是犯罪人实施犯罪活动的基本动力,支配和推动着其全部心理活动和行为;歪曲的自我意识是犯罪人接受不良信息,诱发犯罪动机的现实过程,对犯罪行为其调控和制动作用;变异,偏执的个性特征是犯罪活动染上了个人的独特色彩;与犯罪心理相适应的心理状态,是作案时必备的心理条件6,犯罪心理结构课分为一般模式和特殊模式两种。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
听李玫瑾未成年人(0-18岁)心理讲座笔记
前几天听了李玫瑾教授的关于未成年人心理的讲座,她从事未成年人犯罪心理学多年,对儿童问题的见解真的是深刻而质朴。
第一,人的心理发展有顺序性,行为问题的表现有滞后性
任何生命都有过程,任何过程都有开始,生命的发展是轨迹式,人的命运取决于早期
0-6岁,形成问题;6-12岁,潜伏期;12-18岁,行为表现
36-60岁中年期
61岁及以上老年期
早期的观念不易改变
人生的基本观念源于早年:
1.父母可以通过唠叨
2.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
3.父母还可通过自己的坚持
(要保持言行一致,这样的唠叨才有效)
依恋期-“仰视”“弱小”“胆怯”“需要保护”
情感:亲自抚养的意义。
情感抚养:初生期日复一日的接触;初生期的满足记忆。
第二,未成年人是被动弱者,这决定“他的一生是身边成年人造成的”,抚养人对被抚养人有
生命决定权,物质提供权,照顾程度权,个性决定权
“我”是怎么来的?
我的胃口-是喂出来的;
我的脾气-是带出来的;
我的观念-是唠叨来的;
我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
我的自私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即使孩子出走,自杀,看似是孩子的选择,其实是父母行为的结果(所以说作为一个父母责任重大)
心理变化2:自尊心强烈
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而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
别总拿我当小孩......
如果家长和老师不意识这种变化,仍像从前那样,毫不客气地,不留面子地干涉他,批评他,让他感觉你“不把他当回事”,忽略他,看轻他....
他就会出现明显的反抗行为,甚至较为过激,离家,出走,自杀。
心理变化3:逆反心理突出
告诉孩子真正的爱是什么,其中的道理与责任;

李玫瑾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全)v1

李玫瑾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全)v1

李玫瑾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对策 - 学习笔记犯罪心理问题很多源于人的早期,所以我在整个职业过程当中非常重视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问题。

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问题,你会发现他早年关系密切相关。

那么这个相关让我开始重视这一部分的工作,也是我在媒体上或者在很多公共场合在做大量宣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工作。

这个预防工作实际上和我们现在生活有着密切相关。

现在生活有几个特点,第一独生子女政策,很多家庭都是一个孩子。

说的简单点,也就是说等你有经验了,你就没有机会了。

第二个特点现在社会大家是更多的社会化生活,我们到点就要去上班,然后到点下班,到家里还要忙很多的事情。

所以现在变成什么?就是家庭成员真正能在一起,进行很好的这种交流教育,这样的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很多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虽然是自己带大的,但是感觉到非常有时候很困难,带起来很陌生或者很难解决一些问题。

所以出于这些方面的原因,我今天想重点讲一讲,在孩子成长过程当中,他有哪些关键点?那么这些关键点我们应该做什么?我今天简要解析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心理问题。

一、首先如何看待未成年人的问题当然我觉得我们大多数的这个青少年或者说未成年人都是健康成长的,而且只要家庭比较好,父母是一个对孩子非常严格要求的,这个孩子都会很好的成长,但是也有些父母也是很好的人,而且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但是孩子也有很多的问题。

(例证:外交官16岁男孩无法管理)1.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每一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真正要解决问题不在于孩子,而在大人,这是很多家长没有意识的。

2.未成年人的问题是滞后,滞后反映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有的时候当你发现这个孩子已经不好教育了。

一般都在青春期十四五六岁,这时候孩子有时候很难管,但问题往往是往前。

我打一个比喻,就是说当我们坐到医生面前的时候。

这个任何一个医生面前的。

病人他那个病都不是。

这个一天之内得的。

也就是说。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

《犯罪心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犯罪心理学基本理论一、犯罪心理学概述1. 定义:犯罪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犯罪学交叉的学科,专注于研究个体为何会实施犯罪行为,包括犯罪的心理原因、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研究对象:- 犯罪者:研究其心理特征、人格特质、动机和犯罪行为模式。

- 潜在犯罪者:分析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心理因素。

- 犯罪行为:探讨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类型。

- 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留下的心理痕迹。

- 受害者:研究受害者的心理创伤和恢复。

- 证人:评估证人的记忆和证言可靠性。

3. 研究目的:- 预防犯罪:通过了解犯罪心理,制定预防策略。

- 打击犯罪:为侦查和审判提供心理学支持。

- 罪犯矫正:帮助罪犯重塑心理,重返社会。

4. 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观察犯罪者的行为和反应。

-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研究犯罪心理变量。

- 案例分析法:详细分析犯罪案例,寻找心理规律。

- 心理测试法:使用标准化工具评估犯罪者的心理特征。

二、“天生犯罪人”理论1. 概述: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认为,某些人由于遗传和生理特征,天生具有犯罪倾向。

2. 主要特征:- 生理特征:如头骨形状、面部不对称、身体疤痕等。

- 心理特征:冲动、缺乏自我控制、情感冷漠、道德感低下。

3. 评价:该理论过于强调生物学因素,忽视了社会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且存在种族主义倾向。

三、犯罪生物因素1. 遗传因素:- 家族研究:犯罪行为在家族中的遗传倾向。

- 分子遗传学:研究特定基因与犯罪行为的关系。

2. 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如前额叶发育不良与冲动性犯罪。

- 神经系统:如神经递质失衡与情绪障碍相关犯罪。

- 激素水平:如睾酮水平与攻击性行为。

3. 生物化学因素:- 药物滥用:影响大脑化学平衡,增加犯罪风险。

- 营养不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控制。

四、潜意识与犯罪1. 弗洛伊德潜意识理论:- 潜意识内容:包括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数犯罪嫌疑人没有前科,
总结“严重暴力犯罪案件的特点”
L2 杀亲案的犯罪心理解析(源于抚养的错位)
2009北京三辈6人灭门案
凶手归于父母管教、妻子好胜,“太”多表明非亲生
童年时祖父母的疼爱形成玩世不恭的性格,“除了公检法我一律也不谈”,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提到其奶奶,“我有点想我奶奶”,继而掩面痛哭
曾做过司法精神病鉴定,对法医坦言,“当时一冲动、事也出了…现在冷静下来一想,欠他们太多了…”
初二辍学,根据《教育法》应送至强制性教育学校
【启示】
孩子需要亲自抚养,6岁前即人一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耐心陪伴、照料孩子(尽可能一起吃饭,饭桌即交流的最好机会),
学习成长中的心理学
婴幼儿“吸吮反射”
——18岁以前经历7个时期,故可塑性强
0-12 性格形成期,
6岁之前最关键,重家庭教育(有意地进行性格培养,首要在于3岁左右(表达能力基本健全)就一明显坏品行,带至卧室一对一管教表明对其负责任
(1)教会说“不”,以抑制任性
【解析】防止其向别人施以眼神求助,a.不骂b.不打c.不哄d.不走开,因禁闭是惩罚而非教育,陪伴其笑眯眯说到,“你这样做时不对的,你爱哭就哭吧!”,尤其在其撞墙角等自残行为时不予理睬,否则奏效以后以此要挟,说到,“疼不疼啊,这是你自找的,跟我没关系,你看着办”;哭声渐弱时,走出门外,一会回来拿热毛巾擦脸,即恩威并施,说,“还哭吗?要哭的话我等着你”关键在于形成依恋, )
性格,一个人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与他人有关、互动形成)方式(非一次性),如宽容、自私等,6岁前形成的或伴随终生,如对母语、外语的学习
L3 系列杀手犯罪心理解析
2003年河南驻马店,黄勇,非钱非性无冤无仇
几乎不与人对视,落寞,预示早年关爱缺少、不够
第18位受害者因坦言愿认干儿子而存活下来
【启示】情感丰富非常重要,亲情可以让人形成友好的依恋情感、温暖和安全感
心理线索:小时候、录像、杀手【前三为外部刺激,导火索】、酷(唯一的内因线索,炸药),如探讨网瘾时,不是电脑、网络的出现所直接致使
赞美多数时候意味着鼓励,如“你很棒”,刻意表达的东西是在乎、多是缺乏的
男性酷的特征(25岁之后由女人来决定)——帅、智慧、富、有权、有情义
(2)鼓励沟通,双向倾听理由
【解析】让其坐下分析哭闹及自己行为的分析
(3)延迟满足(惦记、期待、情感外的控制理由,如布置打扫卫生等任务,以自己上班与拿工资做比喻)
【解析】带其去商店看玩具,让营业员给其演示,示意问及价格,讲上班去挣钱等来之不易,让其知道需要付出努力、因不在计划之中故不能马上得到。
(4)克制冲动
【解析】5岁以后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培养,如周末留些罕见好吃的,两周后再来强化认知,达到自我克制的教育效果
(5)防止自私
【解析】会使用筷子、上桌吃饭(饭桌是家的象征)时,教育以形成集体印象,不能独自为战,即需大人先起筷,如大人没能及时赶回来的,拨出一份干净饭菜、摆好碗筷
(6)防止娇气
感悟“除犯罪,什么事都可以尝试,否则会使自己比任何人都痛苦”
小聪明就事儿,大智慧对人生
老师——每次写的作文充满暴力,一者描述少年与继父的仇恨,一者描写学生幻想谋杀老师;主角同样是小人物(恐惧)
家人——父母是洗衣店老板,姐姐在白宫工作,有房有车
警方——杀舍友后过来寄录像带(一系列恐怖威胁,看似精神病发病,实则是心理创伤——心灵在短期内收到高度几次、不能正常适应、有效能力的分配收到永久扰乱,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
马案,“人穷志不穷”,故推出非因贫穷而犯罪
通缉时在海边拿10带英语磁带录,其中2份予2位姐姐
“(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只是没想到对其他人、学校造成这么大的影响”
“其实,我错了。人生的意义在于人间有真情”
“(最大的受害者)我的家人…他们没有了希望…受害者的家庭也一样”
分享平台:网易公开课
录制地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录制日期:2013-5-23
L1 严重暴力犯2死29伤
——心理问题往往滞后反应,
公众推测:不良刺激;校方举办的遇难者追悼会上,放飞气球33个,丧钟敲响33声
【调查对象】
同学——大三,性格孤僻,从没见过他笑,过去七个月特别安静(没有发现他录像、持枪)
“没有理想是最大的失败”
生命教育最难开展,因相关的死亡因刻意回避刺激致使无法理解接近的痛苦
信念,即人经过实践后坚信不移(核心)的观念
智能、技能如发动机,观念、信念如制动系统
对话一逃亡12年的犯罪人
一次抓捕过程中逃过3道包围圈,曾进监狱呆过4年,起假名“周全”
至少两根棍才能把圆圈撑圆,即至少有时、空两种思维
哭即乞求所有生命需求的反应
半岁前,抚养人有助于安抚婴儿情绪,“依恋”,管理、教育的重要基础
例证二战期间出生、送至养育院长大的孤儿
依恋情感
只对抚养人形成
12岁前后发展至顶峰,之后的学习(初中,面临未来多重选择)进入攻坚阶段
听话,作为牵制的生理资本,即教育的基础
溥仪《我的前半生》,“…养成了我的以虐待别人来取乐的恶习…(任恕,)给我这种权威教育的也正是他们…在宫中唯一能阻止我恶作剧行为的是我的乳母…(劝到)你要想让我来,你就别让他们…”
L4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解析——源于六岁前未能说不
2004年北京4少年(15-17岁,3人辍学,4家庭父母双全、经济状况不差)绑架杀人案,因非判决处于死刑,相视而笑
未成年人绑架,多以撕票告终
采访总结,“任性”(一种社会行为方式)
10:40 年龄与心理时期的关系,由发展心理学所提供
《资治通鉴》
“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心理特点及缘由
20岁之后犯案、一念之差(观念问题,即在感知的同时形成的想法,以意识流(没有时间性)的存在形式VS知识--持续、持久性)
【观念的发展】
从抚养建立情感,到发展言语进入社会性,早期的不易改变
抚养模式
(一)情感/声音丰富,会目光对视,会称呼陌生人
(二)情感单一,会做动作、不愿意开口
(三)集体共享(如幼儿园的管理)
——情感的丰富与否会决定话语表达的多少,话语决定社会性的发展程度
课堂教学里,对关注对象之活物(老师)、静物(板书等),
家里人多的孩子多看老师(适合选修商业、文史),反之盯着黑板(适合选修理工科)
李说,恐惧情绪的积累是诱因,“15年的积累”
有意作案——划掉手枪编码、不带身份证、朝脸面开枪
交流环节
拒绝和他人交流——美对亚洲移民的歧视……不安全感(插严门窗,挂上帘子)
12岁,(依恋期——)青春期起始点,2-3年内达到成人的高度
2010,国内系列校园袭击案件
2011挪威首都市政府办公楼群炸弹袭击、于特岛枪击,合计至少85死,布雷维克
观念(越完整)源于经历(越杂),而好孩子多数没有机会犯错,以得到及时矫正;源于平时;源于耳闻;源于参与;失于远离(不动声色,不需太大力气给他人造成致命伤害)
采访时多问及“印象最深的父母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药案时,反复三遍才正面回答,自首路上才感知父爱的伟大;谈及杀人动机时提到“人家都说农村人难缠”,实际自己没有任何相关经历
【解析】周末早起带着孩子去锻炼,教会游泳、跑步,以增加肺活量、经历痛苦,达到行知的教育效果
与“得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同理
12-18 性格定型期--16岁--外部教育/干预
现代化、科技化、都市化
L5 高材生犯罪心理解析——源于人生教育的缺位
一集中营存活下来的校长对其管辖的中学教师坦言,“请帮助我们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读写算只有在此前提才具有重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