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情境教学, 是指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情况,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烘托某种气氛, 或设置一些场景, 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从而有效获取知识, 提升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心理学认为, 情境就是具体的环境, 能够直接刺激人的神经, 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和社会学意义。情境教学中, 教师精心设计的生动形象的场景、逼真浓烈的氛围, 能够迅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作用

1. 能够将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

情境就是具体场景或形象。无论是何种情境, 自然天成或人工创设的, 都是能够用感官真切感受到的对象。这些对象, 目可见, 耳可闻, 手可触, 或眼、耳、鼻、舌、身都可以感知到, 使人如临其境, 如见其景, 因此, 形象性就是情境教学的首要特征。形象是情境教学的核心要素, 没有形象, 就不可能有情境和情境教学。情境是一个个具体的、与众不同的、活生生的事物, 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无内容的概念, 离开了形象, 情境的生命也就无所寄托了。

2. 能够将认知与情感统一起来

认知与情感是教学的二个重要目标。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有将认知与情感有效融合起来, 才能使学习活动更加深入、更加持久地开展下去,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情境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根据教学目标, 有计划、有目地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有如“身临其境”, 充分发挥认知与情感的作用, 实现“知”与“情”的对称, 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3. 能够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

情境教学也叫暗示教学。情境可以对人的心理产生明显的暗示作用, 它以润物无声的方式, 不露声色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如教室墙壁上悬挂的标语、名人画像等, 都是在用暗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引导和激励。情境教学中的暗示是一种认知暗示。在某种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学生与情境之间进行信息交流, 通过暗示, 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之“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如醍醐灌顶, 振聋发聩, 记忆的闸门打开了, 智慧灵光闪现了, 情感的港湾奔涌了, 想象的翅膀张开了, 学生在暗示中受到启迪, 教学自然水到渠成, 效果不言而喻。

4. 能够寓教于乐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会学, 更重要的, 还要让学生“乐学”。“乐学”, 就是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 以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 通过克服重重困难, 获得知识和能力, 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情境教学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的学习愉悦感, 鼓舞学生自动求知, 同时, 它能够调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参与学习, 使学生获得感官与心理的快乐和满足。

二、情境的分类

1. 直观情境

为了让学生能够快速而准确地感知教材, 把教学内容更加真切地展现给学生, 可以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运用光、影, 声、色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直观地呈现出来, 把教学内容变成更为具体可感的东西, 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提高教学效率。如讲授《荷塘月色》。老师可以播放一段月下荷塘的影片, 给学生展示月下荷塘的美景, 让学生“神游”一番, 在欣赏优美景色的同时, 感受作者的心境。有了直观的感受, 老师再讲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 问题情境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我国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 须教有疑;有疑者, 却要无疑, 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读书, 往往走马观花, 读是读了, 但印象不深, 原因之一就是读书不会产生疑问。因为未能深刻体味文章的真谛, 无法体会文章的精髓, 收获也就不大。教学中, 教师应通过情境设计, 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帮助学生以“问”促“读”, 思考分析, 解决问题, 从而理解文章内容。久之, 就能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表情达意的能力。

3. 推理情境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智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智力发展是智育的核心, 思维又是智力的核心, 而推理是思维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 创设演绎情境、归纳情境和类比情境, 引导学生认识事物, 概括特征和举一反三。

4. 语言情境

语言情境, 简称语境,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语境包括语言的社会环境、

文化环境、历史环境和自然环境, 以及一个人的人生经验、知识水平、文化素养、语言风格等。狭义的语境是一种“语义场”, 它专指一个语言成分出现的“上下文”和“前言后语”。语文教学中创设的语境, 主要是指狭义的语境。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 为某种表达需要, 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会存在着差异或矛盾, 这就给读者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情境教学, 可以通过精心创设的情境, 还原作者“隐含”在文章背后的真实意图,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三、情境的创设方法

1. 生活展现法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 作者先要了解生活, 认识生活, 在对生活有一定的感知和理性思考之后, 才具备创作的冲动。要正确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 就必须“追根溯源”。也就是说, 只有充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反映的生活, 才能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家者选材立意、谋篇布局、运用语言的高明, 才能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受到真善美的感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就体在现实生活和文中反映的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增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这里的“生活”是广大的, 包括具体和生活细节, 对生活的认识, 以及与生活相关的一节因素。

2. 实物演示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比如教《景泰蓝的制作》, 教师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口舌去描述景泰蓝的样子, 介绍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不如给学生展示一个景泰蓝实物, 学生一看便知, 景泰蓝是如此模样。教师还可以播放景泰蓝制作的记录片或科普片, 让学生与文章中的描写相对比, 不仅省去了许多讲解的时间, 而且更加生动和直观,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 图画再现法

作者在创作作品的时候, 就是对各种真实的生活图景或作者心中想象出来的生活图景的呈现。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时候, 过程是相反的, 是对文中描述的图景的还原。在语文课堂上, 教师可以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 把课文内容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 收到“一图现, 千言尽”的效果。与语言相比, 图画更为直观形象, 学生一看便知, 感受更为真切, 接受和理解也更加容易。在运用图画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