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
公共政策学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指国家机关或者政党制定并付诸于实施的,目的在于解决某一问题的,具有权威性的行动准则。
2.公共政策的主体: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3.公共政策客体:指公共政策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及政策对象。
4.公共政策环境: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5.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社会公共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政府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目标:有关组织,特别是政府为了解决有关公共政策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指标和效果。
7.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8.公共政策执行:公共政策的执行就是政策执行主体为了实现公共政策目标,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作用于公共政策对象,使公共政策内容变为现实的行动过程。
9.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其行为效果偏离政策目标,并产生不良后果的政策现象。
10.公共政策评估:就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通过相关的评估程序,考察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对政策产出和政策影响进行检测和评价,以判断政策结果满足目标群体需要、价值和机会程度的活动。
11.公共政策调整:是指公共政策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政策评估所反馈的信息,对原有政策中不适应政策对象和政策环境变化的部分,采取渐进的方式进行增删、修正、和更新的过程。
12.公共政策的终结:公共政策的决策者通过对政策进行审慎评估后,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无效的行为。
13.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二.简述:1.公共政策的特点:1)公共政策具有政治性2)公共政策具有价值选择性3)公共政策的权威性4)公共政策内容的多样性2.公共政策的分类:1)范围属性:元政策、基本正常、具体政策2)政策涉及的领域:例如教育政策、文化政策、卫生政策、环境政策3)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区域规划、科学技术等3.公共政策的作用:1)导向功能2)管制功能3)调控功能4)分配功能4.公共政策的过程:1)公共政策问题的形成2)公共政策的制定3)公共政策的执行4)公共政策的评估5)公共政策的调整6)公共政策的终结5.公共政策主体的特征:1)能够直接或间接的参与政策制定2)能够影响和决定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3)组织和个人都能成为公共政策主体6.公共政策的类型:1)政策组织: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2)公共政策的个人:政策人员、公民7.政策环境的构成要素:1)地理环境的影响2)经济环境的影响3)政治传统与政治文化的影响4) 社会变迁的影响5)国际环境与公共政策8.公共政策的基本属性:1)关联性与公共性2)主观性与人文性3) 历史性与动态性9.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主体?答:1)政府部门 2)政治领袖 3)政党组织和利益集团4)大众传媒 5)各类政策研究组织10.公共政策问题的分析方法有哪些?答:1)边界分析法①饱和抽样②诱导性提问③边界估计2)多角度分析①从个人角度②从组织的角度③技术角度3)类别分析法①逻辑区分②逻辑归类11.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答:1)实事求是原则 2)面向未来3)系统协调 4)目标明确具体 5)伦理的考量12.政策方案的设计原则?答:1)紧扣政策目标 2)规划多重方案(不少于2个,越多越好) 3)方案彼此独立 4)方案要切实可行13.公共政策抉择的主体?答:1)国家元首 2)行政首长 3)民意代表 4)法官 5)党的最高领导人 6)军事首脑14.公共政策执行的特点、作用和原则?答:特点:1)目标的导向性2)内容的务实性3)行为的能动性4)影响的深远性5)手段的强制性作用:1)公共政策执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2)公共政策执行是检验政策质量的唯一环节3)公共政策执行是制定后续政策的基本依据原则:1)忠实原则 2)民主原则 3)坚持法治原则 4)创新原则 4)效益原则15.公共政策执行的资源?答:执行资源之执行主体要落实某项政策所需要具备主客观资源。
【2024版】《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题库(珍藏版) (内部资料、更新至20__年7月试题、涵盖期末考试中95%以上的原题及答案) 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成本一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对政策的货币成本和总的货币收益量化进行比较,该方法使用统一的价值单位来衡量所有因素,通常以货币作为共同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成本和收益。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有人将其称作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
德尔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它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的研究人员首先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神谕之地、可预卜未来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为政府部门和工商业部门所采用,并扩展到教育、科技、运输、开发研究、太空探测、住宅、预算和生活品质等领域。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多数规则:所谓多数规则(majority tule),就是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
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具体内容包括:人本观念;公平优位观念;科学化观念;民主化观念;法制化观念和创新超前观念。
小册子公共政策概论选择和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5.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6.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3.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2.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的研究。
2.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5.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6.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6.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1.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3.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2.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3.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1.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政策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3.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B个人福利。
Update-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题-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参考试题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为,表达形式有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大型规划、计划或策略等。
2.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四项标准:公共、合理、正当、公平。
(公共利益是与私人利益相对的概念。
是指不特定的社会成员所享有的利益.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宪法通常规定只有立法机关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界定公共利益才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
)3.公共物品: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
主要特征是不可分割性。
4.微观政治: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他们的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
5.中观政治: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
6.宏观政治: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7.物质性政策:是将有形的资源和实质性的权利给予受益人,或将真正的不利条件强加给那些受相反影响的人。
8.象征性政策: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真正的物质性影响。
它们并不交付东西,也不分配利益。
这些政策多涉及人民所珍视的一些价值观。
如和平理念、社会公正等。
9.再分配性政策:是政府有计划的积极行动,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和权利的转移性分配。
10.利益集团: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11.政策目标群体:受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12.思想库: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13.社会问题:是指实际条件与应有条件之间的偏差,或者是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状态之间的差距,而这种偏差或差距往往会导致社会的紧张状态,它超越了个人稳定的环境和范畴,牵涉到较为广泛的社会关系。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复习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B扁平式组织P219:它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不仅减少了信息传输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主动的反应。
德而菲法:就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就是1948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补贴:补贴就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她个人、公司与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D德尔菲法P179:就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与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P224:具体内容包括:1、人本观念。
2、公平优位观念。
3、科学化观念。
4、民主化观念。
5、法制化观念。
6、创新超前观念。
非正式评价P138: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分权制:就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G公民:公民就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与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公共道德P279:同样就是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文化范畴。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公共决策体制P66:就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与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与制度。
公共利益:就是个人与其她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文化P278: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就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
公共问题P272:就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公共责任P280: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与自觉性,也意指她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名词解释1、*分权制: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机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2、*非正式评价:指对评价者、评价形式、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3、*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来切尔S.斯科特和彼德G.W.基恩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
它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而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4、公共问题: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5、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的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6、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7、完全理性思维: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完美主义类型的决策。
他们认为,决策者可以搜集完备所有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因此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8、*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9、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1》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责任: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3、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4、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
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
A.社会问题B.公共利益C.公共事务D.公共问题2、(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B.政策方法论C.政策过程D.公共问题3、公共利益是公众(B)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B.共享C.独享D.共同创造4、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5、公共政策是(B)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企业B.政府C.个人 D.社会组织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l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1、(AC)的评价标准需要在各类人员通过协商、平衡利益关系中产生。
A.客观 B.适度C.全面 D.有效2、立体思维的内在特征表现在六个方面,它们是(BD) 。
A.层次性、多维性、普遍性B.系统性、整体性、动态性C.层次性、多维性、灵活性D.层次性、多维性、联系性3、创造性思维的各种基本形式包括(ABCD) 。
A.顿悟 B.灵感C.判断 D.直觉4、头脑风暴法的优点是(ABCD) 。
A.专家团体所拥有及提供的知识和信息量,比单个专家所有的知识和信息量要大得多;B.它使专家交流信息、相互启发,产生“思维共振”作用,爆发出更多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C.它能够发挥一组专家的共同智慧,产生专家智能互补效应;D.专家会议所考虑的问题的各方面以及所提供的备选方案,比单个成员单独思考及提供的备选方案更多、更全面和更合理。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国开(中央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十年期末考试名词解释题库 (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 说明:试卷号:1183;资料整理于2020年3月30日,涵盖了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1.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1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
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14.公共政策终止: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
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1.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12.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一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制定是围绕着社会问题展开的,只有首先界定好社会问题,才有可能制定良好的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考试题【名词解释】【简答题】
《公共政策》考试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四)、名词解释(18题)1)公共政策:就是以执政党和政府为主的公共机构,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通过论辩、竞争、合作等途径,以科学的方法选择适合的工具,采取行动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求得社会进步的活动过程。
2)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是指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制决定、执行、监督过程的组织、团体和个人。
它是公共政策的出现和实施的主要推动力量,是公共政策能够发挥效能的关键变量。
3)公共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策变化、政策改造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4)帕累托最优:是指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
5)政策执行:政策执行过程是执行组织和受影响者之间就目标手段作相互调适的互动过程,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取决于二者相互调适的程度。
6)政策议程: 是指一个公共问题成为议题,引起社会注意,进而被政府接纳,列入处理解决议程的整个过程。
7)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关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8)、政策调整9)政策目标就是政策规划主体希望政策所要达到的最终成果。
它不仅是政策设计和政策择优的基础,也为政策执行和评估提供了标准。
10)政策终结是指政策制定者经政策评估后,发现一些政策已经过时、多余、失效,或引发了重大不良后果,采取必要措施予以终止的行为。
11)政策规划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12)、公共政策终结 13)、政策调整的内涵14)、理性主义模型 15)、头脑风暴法16)德尔菲法是对传统专家会议法的改进和发展。
德尔菲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该理论把“管理”与“执行”在很大程度上看成了同义语。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
电大行管本科《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题库名词解释16.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依据某种价值标准制定的政策目标与方案是较为理想的结果,而在实际中是行不通的。
16.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17.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6.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这一思维方式将决策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经济可行性这个核心问题上,用经济的数量规则来限定无限的理性追求,将对于完全理性政策的美好愿望限制在预算约束之内。
17.扁平式组织是指内部层级减少,结构相对简单,强调信息共享,重视横向联系与协作,重视权力分散、自我管理和民主管理,强调入力资源开发的组织。
扁平的学习型组织因其有利于信息传输的优点而成为公共组织的变革趋势。
1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17.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17.正式评价是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名词解释名词解释4×51.公共物品:人人都能获得的物品或服务2、公共问题:公共政策要处理的是公共问题而不是私人问题,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而不是极大的3、公共权力: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保持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任何非公有制私人力量都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公共权力的行使必须建立一种边界感4、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实质性政策与政府将要采取的行动有关,如修建高速公路、实施福利计划、逮捕恐怖分子和其他实质性政策将直接给人们带来利益或不便,分配相关利益并支付必要的费用。
程序性政策只涉及如何以及由谁采取行动,包括一些法律,如《组织法》5、利益集团:是一种非官方政策主体,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之间的联盟6、思想库:是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别称,是政策主体的一个十分独特又非常重要的构成要要素是现代决策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如兰德公司、胡佛研究所、野村研究所等。
智库从事理论和应用研究。
他们既关注学术问题,也关注实践问题。
它们大致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半官方智库、国际智库和民间智库。
7.政策环境:影响公共政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8、有限理性:现实生活中决策者的理性介于完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称为有限理性,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管理人。
行政人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往往是多元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往往处于变化状态,表现出冲突的特点。
管理者的知识和能力水平有限,他们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心理因素的制约。
只要他们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他们就不能也不期望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9、渐进主义:政策制定的实际过程并不完全是一个理性过程,而是对以往行为不断补充和在修订过程中,政策制定只能根据过去的经验,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逐步改变。
10.群体意识:因为参与决策的群体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保持群体一致性、营造和谐氛围为基础目的,所以往往不能理智地分析各种备选方案,造成决策失误,詹尼斯称之为心理传染病或群体狂想症11.公共议程:指公众和社会团体普遍关注并向政府部门报告的社会问题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一种政策议程12.政府议程:指一些引起决策者深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决策者认为有必要对其采取某些措施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13.政策执行:政策计划通过后,政策执行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使用各种政策资源,经解释、实施、服务和宣传等行动方式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14.政策评估: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事实标准,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进行分析,目的在于利用这些政策相关信息,对政策结果和政策未来走向作出基本的判断。
电大 公共政策概论 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府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4、决策权力是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6、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加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8、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9、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10、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三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到处设计目标的地图”,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11、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
12、交易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13、系统理论认为政策执行过程的分析是与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14、演化理论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在形成的演化过程。
公共政策复习题--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名词解释部分名词解释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
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
利益选择: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利益整合:政府必须综合地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分配: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
利益落实: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公共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增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在社会中提出特定要求,具有共同态度的集团。
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
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政策主体能力: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改变环境的有效程度,表征着政府在适应和改变环境方面的程度。
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公共政策概论复习资料--应考版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P7)2.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P283.公共政策主体能力:是指政策主体能否成功地适应环境挑战及其程度,即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P384.决策权力:一种法律权力,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其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P665.集权制: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P686.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P687.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由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组成,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P638.行动理论:行动理论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P1119.组织理论:组织理论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在人们所建立的各种组织中,执行组织是最严密的。
因为它适应了执行中所需要的迅速准确之特点。
负责执行的组织,其正式的与非正式的属性,往往影响到该组织执行政策的能力。
P11110.因果理论:因果理论大致包括两类内容:(1)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一张“指导人们从当前情况导出设计目标的地图”。
政策执行是按地图所指引的方向到达目的地;(2)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两个因素: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P11211.管理理论:管理理论认为主要负责政策执行的行政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而且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政策系统中立法机关干预的影响,以及特定的政治环境中其它各种因素的影响。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主观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3、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4、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5、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6、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7、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一个国家的政治民主程度、经济文化水平、利益分配状况等会影响利益集团的发展状况、活动方式和作用大小。
利益集团的的财力资源、社会地位、组成方式、团体规模、凝聚程度、领导技巧、成员素质、竞争性组织是否存在等因素都会影响一个国家的公共政策行为。
8、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9、思想库: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0、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B扁平式组织P219:它削减了许多内部层级,使自身结构变得相对简单,不仅减少了信息传输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而且能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作出及时. 主动的反应。
德而菲法: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是1948 年由兰德公司发明的,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阿波罗神庙原址“德尔菲”命名。
补贴: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
D德尔菲法P179: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
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试图建立能够结合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模式的整合性概念架构,其主要目的在于界定和解释为何政策执行会随着时空、政策、执行机关的不同而有差异,因而可以预测未来出现的政策执行类型。
F发展型公共政策理念P224:具体内容包括: 1. 人本观念。
2. 公平优位观念。
3. 科学化观念。
4. 民主化观念。
5. 法制化观念。
6. 创新超前观念。
非正式评价P138:指对评价者. 评价形式. 评价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价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要求,人们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对公共政策做出评价。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组织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策权,上级无权干预下级决策活动的决策体制。
G公民: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公共道德P279:同样是协调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文化范畴。
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公共选择决策模型又称为模拟市场决策模型。
公共决策体制P66: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公共文化P278:从本质上来说,公共文化是以公共性为特征的。
公共问题P272: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影响,具有不可分性. 与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社会问题。
公共责任P280:指社会成员对参与公共生活的使命感. 责任心和自觉性,也意指他们对其行为结果承担责任的程度。
公共政策P7: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 综合. 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公共政策客体:是指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公共政策问题:是指基于特定的社会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通过公共行为希望实现或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案例P241: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P243:是案例分析方法的一种。
它是指运用定性或定量的方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究方法。
公共政策评价:依据一定标准和程序,对公共政策的效益. 效率. 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 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
公共政策的功能:是指公共政策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公共政策的公共性:既是“多数人”的公共性,同时又是“少数人”的公共性,一方面它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数,另一方面它也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少数;在对强势群体特别是由少数人组成的强势群体加以限制的同时,也应该对具有正当的利益要求的弱势群体加以保护。
公共政策主体P28: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公共政策主体能力P38:是指在环境的挑战下,政策主体能否应付或适应这些挑战,以及取得成功的程度。
公共政策监控系统: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管理理论P112:政策执行的机构,不仅受其合法委任权的影响,还要受到与之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影响,因此同样具有管理问题。
国家治理能力:主要是指国家作为政策主体,影响社会行为者的组织能力。
国内政策环境: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H混合型工具:混合性工具结合了自主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的特征,它们允许政府对非政府行为主体的决策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但仍由私人主体做最终决策。
J剧烈变革思维P174:主要运用于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和替换现有系统的决策类型。
决策权力P66:是一种法律权力,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决策支持系统P210: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种计算机系统,它是以管理科学. 运筹学. 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 模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面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计算机系统。
集权制P68:是指权力集中于上级决策组织,上级组织包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只能依照上级指令行事的决策机制。
监控系统P63:是指政策系统之外的人员和机构,对政策行为.政策方案的内容和执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机构。
渐进思维P172: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通常认为,政策制定和贯彻是而且应当是通过缓慢地进展和小心的改变实现的;他们怀疑人类是否有能力来剧烈地改造未来,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交易理论P112:认为政策执行是一个政治上讨价还价的过程。
这中间,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之间通过不同方式的交易,在各种力量的互动过程中,达成某种妥协、退让或默契。
经济合理性思维P171:是对完全理性思维方式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
精英决策模型: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
L类别分析:类别分析是一种澄清概念的技术,这些概念用来界定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分类。
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立法机关: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
利益集团: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团体利益聚合功能。
M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Q全体一致规则:全体一致规则(unanimity rule ),又称“一票否决制” ,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S顺序决策思维P173:主要用于当知识和意见的一致性尚不充分的时候,在第一阶段,决策者往往同时较多地选择一些处理方法或决策,在取得新的认识和更为一致的意见后再过渡到下一阶段;然后选择比较可行的决策。
这种思维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镜框,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顺向规划:认为政策执行是决策者利用一定机制和政策工具实现其目标的过程。
思想库: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T头脑风暴法P178: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 目标和策略。
W完全理性思维P170:他们认为, 决策者可以搜集到完整的决策因素,并且决策系统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分析这些信息,可以选择一个最佳的决策方案。
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
X系统P194:指由两个以上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与外部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
系统方法P194: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从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优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
系统分析P196:系统分析就是为政策主体选择一个行动方向,通过对情况的全面分析,对备选方案择优,为政策主体提供可靠的依据。
.系统理论P112:认为政策执行过程是外界环境对政策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程。
行动理论P111:认为政策执行是指对某一项公共政策所要采取的广泛行动。
Y因果理论P112:大致包括三类内容:①把政策决定看成是一种假设;②把政策中的潜在因果假设分为:贯彻影响力和技术能力。
演化理论P112:认为在提出政策问题、制定政策目标等过程中,都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因此政策制定是反复的形成、执行、再形成的演化过程。
Z组织理论P111:认为政策执行都需要组织,没有组织就没有执行。
正式评价P138: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价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价者进行的评价。
知识经济P218: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 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追踪决策P107:决策调整方案也是从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方案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选择出的一个最佳方案。
选择方案的过程,实际上是做出决策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可称为追踪决策。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态,是以知识资源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
政策协调P129:政策执行中的协调,最基本的是要解决利益冲突。
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政策实验:政策实验是一项新政策在正式推广之前,根据政策目标群体和政策适用范围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局部地区、范围或群体,使用较少的成本和较短的时间,试行政策的办法。
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政治经济资源,通过建立组织机构,采取解释、实施、服务、宣传等各种行动,将政策观念形态的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使既定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政策目标: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结果。
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政策方案效果评估:政策方案效果评估主要通过对一个政策方案将会产生的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来决定该政策方案的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