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扶阳医学讲义(第六章)脉法特色

扶阳医学讲义(第六章)脉法特色扶阳医学讲义(第六章)脉法特色@火神门:当前,中医界太需要彭进,傅文录两位师兄的这篇文章了。
因为,中医脉法如同中医一样都走入了误区。
在脉法实践中,为什么要轻取?为什么又要沉取?为什么切肾脉要至骨?为什么要切五脏脉?什么又是五脏脉的本脉、病脉和真脏脉?五脏脉为什么会出现太过和不及?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就无法明理;就无法探明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就无法了解顺逆强弱;就无法分辨元气,正气和太和之气。
扶阳脉法是以天人合一为旨归的中医真正的脉法,扶阳脉法完全与扶阳的理法方药合而为一,是中医诊断辩证论治的最重要的依据。
扶阳脉法又是与理法方药进行无缝对接的脉法,有什么样的脉,就立什么样的法,就遣什么样的药。
传承扶阳脉法,圆满扶阳医学,是我们每位火神门人的责任。
郑卢医学脉法特色(作者:彭进、傅文录)郑钦安——卢铸之医学,简称为郑卢医学,其在传承百年以来,形成了独到的脉学认识与方法,而其脉法,是郑卢医学三大特色(脉、法、药)中最为重要一环,也是必须要掌握与学习的基本功。
只有进入郑卢医学脉法角色,充分理解与掌握了郑卢医学独到的脉法认识与方法,才能真正进入郑卢医学之扶阳大道!今天,就郑卢医学脉法这一系统内容,精选彭重善老师《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所讲之精髓,结合临床学习进行简要介绍如下。
一、诊脉方法郑卢医学脉学,与其他诊脉的方法有点不完全一样。
首先是,其诊脉的时候,病人诊病的手腕部,不是平放在诊台或脉诊上,而是将其诊病的手腕竖直起来,竖直的手腕微微向身体外侧稍微倾斜一点儿。
而后医者,用左手或右手,摸准病人手腕部挠骨突起的地方,将医者其中指放在此处,既关脉之处,然后关部上下部位乃分为寸脉与尺脉。
二、寸关尺三部脉与脏腑关系关于寸关尺三部脉与脏腑的关系,历代医家在临床认证过程中,多有不同的见解与思考。
同样,郑卢医学脉法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特别是郑卢医学脉法与法、药紧密相联系这一个特殊的学术思想体系,更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而且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
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
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
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
纳后脘略胀。
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
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朱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
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制附片75生白术15砂仁15黄芪50陈皮15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60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
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
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
火神派三字经

火神派三字经火神派医学三字经火神派医学三字经<<隐藏《中医火神派三字经》之一宇宙始,本混沌。
昔盘古①,辟洪荒。
足为地,首为天。
女娲出②,始有生。
人繁殖,靠自然。
华夏国,三皇扩③。
神农氏,农耕作。
尝百草,知医药。
注释:①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在人类还没有出现之前,天和地连在一起,一片混沌。
有一天,盘古突然醒来,用板斧辟开天地,站起来,头变作天,足变作地。
②古时候,有女娲氏造人的传说,女娲是一位天神,她用黄土做成泥人,一吹气,变成了人,有男人和女人,能生儿育女,都靠自然界的物质生存。
③在还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先民们口耳相传,神农、女娲、伏羲三位神人,人们尊为“三皇”。
女娲造人。
神农教人耕作,人类有了农业;神农尝百草,用草药治病救人,教人知道医药知识。
伏羲发明八卦,教人用草棍记事的原始方法。
神农就是以后的炎帝,和轩辕黄帝一起,被中华民族尊为共同的祖先,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子孙”。
数千年,中医畅。
炎黄孙,繁衍昌。
中医理,深而博。
火神派①,富开拓。
百余年②,苦求索。
重姜附,驱病魔。
效果显,跃医林。
广发扬,重继承。
注释:①火神派是指以清未名医郑钦安为宗师,理论上推崇阳气,擅用附子著称的一个医学流派。
其学术思想和用药特色十分鲜明,学派传人常被世人称为“某火神”或“某附子”。
②火神派诞生于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至今百余年,在祖国医学的学术派别中是最年轻的一个流派。
郑钦安①,生蜀川。
师名儒,刘止唐。
习《经易》②,谙《伤寒》③。
悟经典,采众长。
起沉疴,桂附姜。
声名冠,云贵川。
《医理传》,《医法圆》,《恒论》出,三书全。
位宗师,火神创。
注释:①郑钦安(1824-1911),四川邛崃人,自幼读书,拜名儒刘止唐学医。
熟读《内经》、《周易》、《伤寒论》等经典和多种医书。
中医“火派”传人卢崇汉

由于卢崇汉大剂量使用辛温药物,当地药房不敢为他的药方配药。于是,由卫生管理部门出面,向各大药房“打招呼”,凡是卢崇汉开的处方,一律按处方剂量配药。
正当卢崇汉在南京的名气如日中天时,4年的学习结束了。他婉言谢绝了南京方面的挽留,回到了四川,从此,开始了他在成都传奇的从医生涯。
【档案】
3.2 话疗结果
本资料217例患者服用扶阳安髓止痛扬治疗后,全部达临床痊愈标准。其中服药2~3剂痊愈者75侧, 占34.56 ;服药4~5剂痊愈率l 28例占58.99 ;服药6剂以上痊愈者l4例,占6.45 。
4 病案举例
李某某.男.65岁,退休工人。1989年11月24日初诊自述牙痛反复发作1月,加重3天。患者近1月来出现牙痛,无固定性上下或左右疼痛。3天前牙痛加重,曾在某医院口腔科诊断为“牙髓炎”.采用消炎、止痛治疗后,牙痛未能减轻t前来我处诊治。诊见右齿龈及右侧面颊略红肿扪之微有灼热感,痛剧时放射至右侧头痛;咽喉干痛不思水饮,神疲腰瘦;大便秘结,小便黄,纳差;舌质淡,舌苔白腻罩黄,脉沉细略措。证属阳虚阴火上千,用扶阳安髓止痛汤加白芷15g、法半夏20g。患者自述服完第2剂后右齿龈及右侧面颊肿痛大减t头痛及咽喉干痛消失续用上方去白芷、法半夏再进2剂.其齿龈及面颊肿痛全消。随访2年.未复发。
医学院的学生开中医处方为人治好了疑难病,这可是大新闻。于是,关于卢崇汉有没有处方权的问题,医学院领导专门开会讨论。最后决定,以医学院的名义请求上级主管部门批准为一个在校学生破例授予处方权。主管部门批示同意。此时的卢崇汉成了南京街头巷尾议论的名人。一时间,来找卢崇汉看病的人和车在医学院里成了一道特殊的风景线。为了让卢崇汉有时间诊病又不影响上课,学院特许他可以不参加某些政治学习,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特权”啊!后来见来找卢崇汉的人实在太多,学院又规定,患者必须持单位介绍信,交学院批准后才能看病,每次最多20人。
火神三书《医理真传》原文5

火神三书《医理真传》原文5问曰:满口齿缝流血不止,上下牙齿肿痛,口流清涎不止,下身畏寒,烤火亦不觉热者,何故?答曰:此肾中之真阳欲绝,不能统肾经之血液也。
夫齿乃骨之余,骨属肾,肾中含一阳,立阴之极,以统乎肾经之血液。
肾阳苟足,齿缝何得流血不止?齿牙肿痛,明系阴气上攻,况口流涎不止,畏寒烤火亦不觉热,而真阳之火种,其欲绝也明甚。
此症急宜大剂四逆汤,以救欲绝之真火,方可。
若谓阴虚火旺,而以滋阴降火之品投之,是速其危也。
四逆汤解见上。
【阐释】笔者在临症中,常见有患牙齿出血者,医者以为火重而治以清火之剂,多不见效,实由不知其为肾阳不足而致。
余治此症,常先以炮姜甘草汤加血余炭以止血,继以四逆汤加补肾药而全愈。
问曰: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何故?答曰:此先天真火之精气发泄也。
夫臭乃火之气,极臭乃火之极甚也。
火甚宜乎津枯,舌宜乎干燥而黄,应思水饮,身必不重,人必不欲寐。
今则不然,口虽极臭,无胃火可凭,舌虽微黄,津液不竭,无实火可据。
不思水饮,身重欲寐,明系阴盛逼出真火之精气,有脱之之意也。
或又曰:真阳上腾之症颇多,不见口臭,此独极臭,实有不解。
曰:子不观药中之硫黄乎!硫黄秉火之精气所生,气味极臭,药品中秉火气所生者亦多,而何不臭?可知极臭者,火之精气也。
此等症乃绝症也,十有九死,法宜收纳真阳,苟能使口臭不作,方有生机。
方用潜阳丹治之,解见上。
【阐释】笔者在临症中,若口臭无阴象,多为胃火旺极,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
亦有阴盛逼阳于外而口臭者,用大剂附子理中汤加味治之。
问曰:病人舌忽不能转动,肢忽不能升举,睡中口流涎不觉者,何故?答曰:此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
夫人一身关节窍道,全赖真气布护运行。
真气健旺,则矫捷自如,出纳有节,焉有舌不能转,肢不能举,睡中流涎不觉者乎?余故直决之曰:阴盛而元阳不固不运也。
或又曰:中风中痰,亦能使人舌不能转,肢不能举,先生独重阳虚阴盛,不能无疑。
曰:子不知中风、中痰之由乎?风由外入,痰因内成,总缘其人素禀阳虚,损伤已极,而外之风邪始得乘其虚隙而入之。
当今火神派名医录

当今火神派名医录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1824~1911)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
火神派名医(个别名医后附有简评:以免名医简介误导患者;个别名医是经方派但与火神派理念相近关系密切一起收录)------------------------------------------------------张存悌:辽宁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07年)或:沈阳市大东区人民医院男,1947年生,辽宁沈阳人。
1982年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现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内科主任医师,全国扶阳论坛组委会常务委员。
从医30年,以经典为本,擅用经方,对内、妇、儿、皮肤等科常见病、疑难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近年一直钻研、阐扬火神派,著有《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火神派温阳九法》等书,系统揭示、总结了火神派的学术思想,开设网上“中医火神派”论坛,擅用附子治疗疑难重症,人誉“关东火神”。
发表论文、医话200余篇,出版有《欣赏中医》、《品读名医》等专著20部。
-------------------------------------------------------------------傅文录:河南省平舆县人民医院(463400)电话:136********傅文录(1960年~)副主任医师,任职于河南省平與县人民医院(463400),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自2004年起涉猎火神派学术思想之后,从理论上研究郑钦安阴阳至理学术精髓,临床上推崇阴阳辨病脉证(症)之方法,擅长应用扶阳药治疗疑难杂症多有奇效。
曾先后出版火神派系列著作8部,受到众多人关注与学习。
临床上应用附子与配伍方法,多有体验与收获。
--------------------------------------------------------------------------------刘力红门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医医院或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座诊。
列仙传文言文翻译

列仙传者,汉武帝时所作也。
其所记仙人,皆神仙之道,非凡人所能及。
其传多述仙道事迹,或游于山川,或隐于岩穴,或飞行于天地之间,或化形于草木之间。
其事奇异,令人神往。
【翻译】《列仙传》是汉武帝时期所著的一部作品。
书中所记载的仙人,都是遵循神仙之道,非寻常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其中的传说大多讲述了仙人的事迹,有的在山川之间游历,有的隐居在岩穴之中,有的在天地之间自由飞翔,有的化身为草木之间。
这些奇异的故事,令人心生向往。
【原文】其中如赤松子、王子乔、浮丘公、陈抟等,皆仙人也。
赤松子,号赤松子,生于秦末,年百余岁,颜容不老,能乘云驾雾,出入无间。
王子乔,周灵王之子,好道,后得道成仙,能乘龙升天。
浮丘公,字子阳,蜀人,善养生,年百八十,颜容不老,能化为一鸟,名为“白鹤”。
陈抟,字扶摇,吴人,好道,后得道成仙,能化为白鹿,常游于山林之间。
【翻译】其中如赤松子、王子乔、浮丘公、陈抟等人,都是仙人。
赤松子,号为赤松子,生于秦朝末年,年过百岁,容颜不老,能够乘云驾雾,出入无碍。
王子乔,是周灵王之子,喜好道教,后来得道成仙,能够乘龙升天。
浮丘公,字子阳,蜀地人,擅长养生,年寿一百八十岁,容颜不老,能够化身为一只白鹤。
陈抟,字扶摇,吴地人,喜好道教,后来得道成仙,能够化身为一只白鹿,常常在山林之间游荡。
【原文】又有八仙者,一日铁拐李,二日汉钟离,三日吕洞宾,四日张果老,五日蓝采和,六日何仙姑,七日韩湘子,八日曹国舅。
八仙者,皆神仙之流,各有奇术,能行云布雨,驱鬼治病,救人于危难之中。
【翻译】又有八仙,一为铁拐李,二为汉钟离,三为吕洞宾,四为张果老,五为蓝采和,六为何仙姑,七为韩湘子,八为曹国舅。
这八位仙人都属于神仙之流,各自拥有奇特法术,能够行云布雨,驱除鬼怪,治愈疾病,救助危难之中的人们。
仙人之事,非同凡响,虽世所共知,然其神异之处,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故有云:“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又云:“神仙得道,多在人间。
”此皆言仙人非寻常之人,其道非同凡道,故能长生久视,超脱尘世。
一代名医火神宗师吴佩衡

一代名医火神宗师——纪念吴佩衡先生诞辰120周年张存悌大会主席,各位专家,你们好:在纪念一代名医吴佩衡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今天来到春城昆明,我差不多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来晋见佩衡公的故地和及其后裔的。
佩衡公是我心中的一尊偶像,他一生追求真理,钻研岐黄,毕生为中医奔波抗争,培育桃李,为中医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也造就了他一代名医的地位,我们应该永远纪念他。
上述佩衡公的光辉业绩,我都做过研究,因为已经广为天下知,不再多说了。
就学术而言,他是现代伤寒大家,更是火神派宗师。
在我学习、研究、传承火神派的过程中,他象一面火红的旗帜,指引着我的方向,佩衡公的学识、著作给予我的教益是难以表达的,恨不早生十年当面向他老人家请教。
下面,我想用三个“第一”来表达这种心情:1,我开始接触火神派的时候,佩衡公的医案是我读到的笫一本医案集,正是这本医案集让我最先领略了火神派的用药特色。
大家知道,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先生虽然留下三本著作,奠定了火神派的理论基础,但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医案集。
而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要研究一个医派的学术思想,仅靠理论是难以揣摩透彻的,必须借助其大量医案才能加深理解,否则只能纸上谈兵。
无奈之下,只有找火神派传人的医案了。
幸运的是,我找到的第一本火神派医案集正是《吴佩衡医案》,我至今庆幸初次出手就找到最正宗、最重要的火神派名家医案,冥冥中也许就是佩衡公在招引我,这就是缘分吧。
当时我就复印了两份,正是这本医案让我明白了火神派的温阳真谛,佩衡公(亦即火神派)运用附子的奥妙。
可以说是《吴佩衡医案》引导我踏入火神之门,叫我怎能不感谢他。
此外,在我学习、研究佩衡公的学术时,苦于资料难找,吴生元教授、吴荣祖教授、顾树华等吴门后人给予了诸多大力支持,令我没齿难忘,借此机会,请允许我向吴生元教授、吴荣祖教授、顾树华先生等表示我萦怀已久的对佩衡公的感激之情。
2,在我研究、传承火神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观点,就是佩衡公是郑钦安之后,火神派传人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因此,在我整理火神派学术思想,撰写《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两书时,在介绍火神派诸多名家时,都是将佩衡公摆在第一位,有书为证,这是做作不出来的。
叶天士拜师谦学

龙源期刊网
叶天士拜师谦学
作者:
来源:《作文评点报·作文素材小学版》2017年第47期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
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发热冒汗,面赤口渴,脉象不稳。
叶天士开了药方,可服用后仍不见效,他知道治疗母亲的病应该让其服用白虎汤,可总是担心母亲年岁已大,受不了这种副作用较大的药剂。
薛雪知道此事后,笑道:“老太太患的病本就该用白虎汤,药下对了,自然不会伤人,你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叶天士闻言顿悟,便改用此方,他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于是,他亲自前往薛雪家中,拱手作揖,诚心请教,薛雪也十分感动,二人尽弃前嫌,成为了至交密友。
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于是,他立志寻遍天下名医,不辞辛劳,走遍全国各地,并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

中医火神派傅文录医案发表者:赵东奇 (访问人次:7068)博文录,1960年生,副主任医师,现任职于河南省驻马店市中医院。
1987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曾投师于时振声教授、石景亮教授、陈守义等名老中医门下,深得名师传教,肾病治疗体会尤多,临床技艺日趋成熟,病家多有口碑。
崇尚火神派学说,擅用经方尤其四逆辈治疗奇难杂症,用药较为精练,堪称火神派中的少壮派。
勤于著述,为学者型中医,著有《肾病证治发挥》、《当代名医肾病验案精华》、《中医内科三字经》、《药性赋七言歌诀新编》、《新编汤头歌诀》等专著15部。
近年倾心于火神派的学习与研究,出版有《火神派学习与临证实践》、《火神派方药临证指要》等书,为火神派的传播起到积极作用。
在附子应用上,主张附子在15g以下时,不必先煎;重症必用至30-120g方能达到效果,一般附子要先煎1-3小时。
为此附子可以一次性多剂专予先煎,再分次与其他药物合煎,节省时间,方便病人。
1.长期低热——人参四逆汤加味陈某某,女,60岁,农民。
低热37.5?已有6年余。
6年前外感之后出现发热,经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治疗病愈,不久便出现低热37.5?。
一般早晨体温正常,8时以后开始慢慢升高,下午2时体温最高,然后又逐渐降为正常。
曾在省市级多家医院就诊,未发现明显异常,最后定为“功能性低热”。
现症见:身体消瘦,纳差腹胀,畏寒肢冷,五心烦热,气短懒言,发热多在活动后加重,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证属阳气亏损,虚阳浮动,治宜补肾回阳。
方用四逆汤加味: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10g,红参10g,三七10g,砂仁30g。
3剂,水煎服,每天1剂。
服药后,自感症状大减,精神大振,体温最高在37.2?,继服上方6剂。
药后体温恢复正常,纳增神振,二便如常,再服6剂,隔日1剂。
点评:功能性低热,现代医学多认为无名原因发热,中医辨属内伤发热,俗医多从阴虚论治,殊少见效。
原因在于此证多属气阳亏损所致,滋阴清热乃文不对题。
特别推荐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

特别推荐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罗大伦总是有很多朋友在我们的文章下面留言,说希望我们可以推荐全国各地的好中医,今天,我们要给大家介绍、推荐的,是在沈阳一家诊所出诊的,全国著名的“火神派”中医名家——张存悌先生。
首先,我介绍一下我与这个诊所的缘分。
在沈阳的北行地区,有个金龙家具城,家具城的南侧,有个天德中医门诊,这个地方,是我特别熟悉的地方。
当年我硕士毕业后,有一天在附近散步,看到一家中医门诊,就临时起意,走了进来,想随意聊聊,结果,这一聊,可不得了,收获巨大。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我进来后,看到一位中年男士,穿着白大褂,正在整理资料,我做了自我介绍,就聊了起来,结果发现,这位是高手啊,他叫辛长山,是这个诊所的创办者,当时已经在美国行医,专门治疗肿瘤等病,这次是回家探亲。
他是一位酷爱中医,医术非常高的纯中医,当时我们特别有共同语言,我说我刚刚去北京学习了赵绍琴先生的肾病治疗经验,他说,赵老师那是我的老师啊,我听过他的课啊,一聊起来,原来那还是很早很早的时候的事情了,他虽然是辽宁中医毕业,但是北中医的课他后来也去读过。
聊的高兴了,他还把自己在美国行医的临床资料拿来给我看。
显然他对我这个年轻人也很感兴趣,就邀请我常来做客。
后来,我在这里遇到了我生命中一位重要的老师,就是辽宁中医研究院的张道宽先生,我们结识后,张先生觉得我这个年轻人很谦虚,很好学,估计他老人家觉得我孺子可教吧,就总是把临床经验传授给我,经常是他摸到一个特殊的脉象,就让我来接着摸,体会一下。
那段时间,是我中医水平提升比较快的时光。
直到我后来到北京读博士,之前的那段日子,都是在这个诊所度过的,非常遗憾的是,在我读博士期间,张道宽老先生去世了,我真的从心底感激老先生对我的提携与教导,我没有其他的报答方式,唯有认真学习中医,不辜负老人的期望。
后来过了若干年,再回到诊所,发现我一直倾慕已久的一位中医高手,张存悌老师,居然也到这里出诊了,实在令人开心。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
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
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
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
纳后脘略胀。
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
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朱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
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制附片75生白术15砂仁15黄芪50陈皮15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60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
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
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
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是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是希望师父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是对路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
不得不提的火神三书之《医理真传》(郑钦安)

不得不提的火神三书之《医理真传》(郑钦安)录编按:目前网络上经常听到的就是火神学说(崇尚《火神三书》),其次就算是圆运动(崇尚《四圣心源》学说,然而孰优孰劣不得而知,盖四圣入门简易,药性平和,故趋之者众;火神药效刚猛,三阴证之大法,故猎奇者众。
余者学派表面不光鲜,所以不甚火热。
又争论于经方与时方,或争论于温病和伤寒,余拙见,通四者者则可论四者,不同四者者,则不可轻易邹衍,否则就是同于不懂中医而妄否中医!录编QQ2113829143认病捷要总诀发热类发热而身疼者,外感也(自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而身不疼,饱闷吞酸者,内伤于食也(平胃散加消食行气之药)。
发热身疼,不恶寒,舌黄而饮冷者,热伤于里也白虎汤加桂枝、干葛)。
发热身疼,恶寒,口不渴者,邪入少阴也(麻黄附子细辛汤)。
素禀不足,无故身大热,舌青欲饮极热者,元阳外越也,亦有口不渴者,皆同(吴萸四逆汤)。
小儿发热,气粗口热者,表里俱病,内有热也(人参败毒散加芩、连、栀子)。
发热出气微温,而口不热,小便清长,大便不实,素有疾者,元气不固也(理中汤、六君子汤之类)。
疟疾寒热往来而有定候者,真疟也。
日一发而在上半日者,邪在三阳为病也(宜小柴胡加桂、葛)日一发而在下半日者,邪在三阴为病也(宜理中汤加柴、桂)。
二日一发者,病深一层也(按寒热轻重治之)。
单热无寒,渴饮冷不休者,病在阳明也(宜白虎汤)。
单寒无热,欲饮热者,病在太阴也(宜理中汤)。
饱闷不舒,而发寒热者,食疟也(平胃散加查曲、柴胡)。
先吐清水,而后发寒热,欲饮极热汤者,脾阳外越,似疟而实非疟也(宜吴萸四逆汤)鼓胀单腹胀而四肢不胀,舌青欲饮热者,阴邪伏于中而闭塞清道也(宜理中汤、或吴萸四逆汤)。
单四肢胀,而腹不胀者,脾阳不固,发散于四末也(宜理中汤加西砂)。
有周身鼓胀,不渴不欲食者,元气涣散也(宜收纳,切忌消肿,如理中、回阳之类)。
有胀而皮色如血者,阴乘于上而作也(宜补阳以消阴,如阳旦汤、潜阳丹)。
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顾树华医案】

hutuwangzi01的空间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好友|i贴吧查看文章中医火神派医案新选之【顾树华医案】2012年03月15日星期四19:42【顾树华医案】顾树华,1949年生,吴佩衡嫡外孙,自幼随外祖父习医,深得吴门心法。
从医30余年,敬业执著,谦和好学,现为昆明“圣爱中医馆”特聘专家,颇受患者信赖。
多年来潜心研究、传承吴门学术思想,多有感悟。
先后发表《传承吴佩衡学术思想践行温阳扶阳大法》、《真武汤的临床运用》、《温扶阳气法临床应用举隅》、《运用经方治疗危急重症医案5则》等论文,继承家学,擅用附子、四逆辈,颇有吴门风范,是吴氏学术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本节所选即出自上述论文。
1.发热——麻辛附子汤加桂枝/真武汤加桂枝/黄芪建中汤某女,63岁,1976年3月6日初诊:头痛发热4天,汗出不止、肢体剧烈疼痛1天。
始因受寒感冒3日,头痛体酸,神倦欲寐,恶寒发热,体温38℃,脉沉细,舌淡苔薄白。
诊为太阳少阴两感证,以温经解表,扶正祛邪之麻辛附子汤加桂枝。
当晚服第一次即有汗,次晨热退,各症均减。
继因复感风寒于午后又发热恶寒,体温38.4℃,头疼体痛。
患者略知中医,于上方中又加麻黄、生姜,服后汗出不止。
次日就诊,肢体沉重,疼痛剧烈,呻吟不止,大声呼痛,体温升至39℃,脉微细,舌淡苔白。
此乃误汗损伤里阳,阳虚水泛,寒湿阻遏经络所致。
方用真武汤加桂枝,扶阳镇水,温通经脉:附子45g(先煎3小时),茯苓、白术、杭白芍、桂枝各15g,生姜3片。
服药1次即熟寐,半日许醒后体痛减轻,出汗减少,体温下降到37.7℃。
1剂服尽后身凉。
体痛消失。
继以黄芪建中汤2剂,调理而愈。
原按:患者年老体弱,复感风寒,过汗而伤阳。
若不急以真武汤温阳镇水,恐有亡阳之虞。
服真武汤后获效甚速,可见仲景立法之妙。
2.发热——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姜、枣、甘草/白通汤加桂枝、生姜某女,68岁,2007年12月9日初诊:上周老母病逝,守灵时受寒感冒,发热,体温38.5℃,头痛,肢体酸痛,无神,嗜睡,恶寒,脉沉细,舌淡青,苔白,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桂枝、生姜、大枣、甘草1剂,当晚服药,夜间出汗较多,次晨较为舒适。
中医火神派案例赏析张存悌2

案例赏析火神派张存悌一、“火神派”述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名医辈出,各显身手.1929年秋,上海一巨贾,因患伤寒遍请中西医高手诊治,病势日增,某名医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救”.名医祝味菊力排众议,全力承揽,“具结”担保,果断采用附、桂、麻、姜之剂,不数日而愈.当时沪上医界为之轰动,不仅赞其医术,更佩服其“具结”担保之勇气.陆渊雷谓“君(祝味菊>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造诣非予所及.”徐相任称他为“国医中不羁才是也”.名医章次公也大为叹服,自谓:“此后一逢先生则奉手承教,俯首无辞.”考陆、章诸公皆为沪上医硕,自视颇高,能说出如此肺腑之语,足见对祝味菊钦佩之情.郑寿全(1804—1901>,字钦安,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誉满全川,《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以善用附子,单刀直入,拨乱反正著称,“人咸目予为姜附先生”,实医林一代雄杰.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1888—1971>南下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b5E2RGbCAP 祝味菊(1884—1951>东去上海,沪上医界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亦用附子,认为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吴、祝二位,驰名华夏,其影响较之郑钦安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祝味菊还是第一个提出“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念者.其它还有华阳刘民叔(川藉沪上名医>,以及卢铸之(有火神之称>、补小南、范中林、龚志贤(重庆>、戴云波(成都>等,皆为四川人,这一点颇有意味.其中祝味菊虽系浙江人,但弱冠(25岁>入川,拜蜀中名医刘雨笙等3人为师,数年学成,且在四川度过了17年地光景,逐步形成温补为特点地用药风格,1926年为避“川乱”才迁居上海,名扬沪上.p1EanqFDPw祝味菊(1884—1951>,以善用附子著称,人誉“祝附子”,是近代中医史上一个著名流派———“火神派”地代表人物之一,本文借其轶事开头,谈谈火神派.DXDiTa9E3d所谓火神派,是因为该派风格独特,以善用附子、干姜等热药著称,屡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代有传人,发扬光大,历百余年而不衰,至今犹有余韵.中医史上有金元四大家,有经方学派、温补学派、温病学派等等,千百年来,它们各树一帜,各呈异彩,汇聚而成中医学地丰富源流.鲜为人知地是,在清代末年,四川还出现了一个重要地医学流派———火神派.以笔者看来,其理论之精妙,用药特色之鲜明,影响之大都不下于上面各家医派,堪称中医宝库里地明珠,实有发掘之必要.各位同仁若有兴趣或有相关资料,万望不吝赐教.医史证明,凡能创造一家学派者,必有领军人物和几个代表人物,还要有一定地理论著述与相当地临床实践(医案>.这几条缺一不可,否则难以形成气候,更无以造成影响.按此标准衡量,火神派可谓条条具备.其领军人物是郑寿全.RTCrpUDGiT粗略总结,火神派理论有如下一些特点:①学术上以《内经》为宗,“洞明阴阳之理”,“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病情变化非一端能尽,万变万化,不越阴阳两法.”(郑钦安语> 5PCzVD7HxA②临床上则“用仲景之法”,用药多为附子、干姜、肉桂等,附子常用至100g以上甚至300g,尊附子为“百药之长”(祝味菊语>,用方则多为四逆汤、白通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这是火神派最鲜明地特点.jLBHrnAILg③用药上虽有执滞之嫌(其它医派如寒凉派、温补派亦有此特点>,但该派持论还是公允地,并不专用姜附,其它药当用者则用,并不偏颇,“予非专用姜附者也,只因病当服此”(郑钦安语>.xHAQX74J0X④对附子地应用有一整套铰为成熟地经验,包括其配伍和煎煮方法,如祝味菊用附子多配伍磁石、枣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医火神师徒传道录传道录是师徒之间的对话,“师”就是本书作者卢崇汉先生,“徒”是著名中医学者刘力红教授。
刘力红从拜卢崇汉为师以来,和其师父开始了不间断的“师承学术对话”,全部对话录音,记录下“师承实况”的全部过程和每个细节。
这项“师徒学术对话”完全纪录的工作,是中医学术“师承教育”之纪录与传播的崭新形式。
刘力红(徒):师父,今天想问您两个病人,一个是您这次到南宁来看过的一个食道癌的病人,男性,55岁,这例病人术后已经五年了,三年前转移到左锁骨上及纵隔,左锁骨上的转移灶形成了恶性溃烂,溃烂处有鸡蛋大的一个洞,长年流脓,恶臭不堪。
溃处连及左肩臂疼痛,活动受限。
精力渐差,饮食及睡眠还不错,大便要一周左右方解,但无所苦。
纳后脘略胀。
他这次是4月17号入院,入院时舌很淡,苔中根白厚腻,脉右滑尺浮,重取关寸全无,左脉无根。
当时考虑他是元气衰败之象已露,惟有保固元气,方有挽回的希望,所以为他处了下方(单位皆为克,下同):制附片75(先煎)生白术15砂仁20陈皮15法半夏20朱茯神20黄芪60当归15党参30干姜45炙甘草10这个方服了13付以后,又在上方的基础上加了白芷15,加白芷主要是考虑到他局部溃烂流脓的情况。
加减前后一共服了18付,总的情况还是有明显的好转,一方面表现在精神体力比过去强了,纳后脘胀的情况基本消除,大便的情况也有改善,尤其是溃烂处较原来小了一些,流脓也明显的减少。
您这次看过以后,在上方的基础上作了改动,用了:制附片75生白术15砂仁15黄芪50陈皮15生晒参10杭巴戟20菟丝子20炙甘草5生姜60这个方用了7付,溃处又有明显的好转,脓进一步减少。
现在的问题就是疼痛没有改善。
原来他每天吃两粒止痛片,最近增加到了三粒。
对于肿瘤的疼痛,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也是今天很想问的一个问题,另外还是希望师父点评一下上面的方药是否恰当。
卢崇汉(师):你这次的处理基本是对路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效果出来了嘛。
病人发病到现在已经五年,而且后三年出现转移,左锁骨上溃烂长期不愈,加上脉气无根,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病人的精气已经衰败,机体已经没有能力来修复破损之处。
你初诊号脉,右尺已现浮象,这说明不但元精衰败,且有越脱之象。
我看你初诊案中写了“唯保固元气,以图万一”,这是很贴切的,这说明你抓住了根本。
根本抓住了,才有可能言其它。
而根本是什么呢?就是保命!现在不是治病的时候,是保命的时候。
怎么保命呢?就是要固护住阳气,固护住精气。
你的处方是在四逆法上作了扩充,路子是对的,但显得杂了些,方子一杂,纳下的力量就会变弱。
法夏、朱茯神、党参这些现阶段完全可以不用,方子精纯一些好,古人说,力专则效宏,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方里面一加当归,就变成从气血上走了。
从气血上走可不可以呢?补益气血对这个病当然也会有帮助,但是明显地觉得浅了一个层次,对这一类的病人,我们的着眼点如果浅了一个层次,那么挽回的希望就会少去很多,所以应该深一层去考虑,应该从精气上去着眼。
我把当归去掉,换成巴戟、菟丝子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接下来是你提到的疼痛的问题,肿瘤的疼痛与其他的疼痛有共同的地方,当然也有区别,区别一个是它有一个肿物在那里压迫,另外就是肿瘤病人的阳气普遍都很差,有的甚至达到了衰败的程度。
那么,共同点呢?就是气机阻滞不通畅,这也就是大家熟知的“不通则痛”。
但是是什么因素导致气机阻滞呢?肿物的压迫显然不是唯一的因素,因为有相当多的肿瘤病人,尽管肿瘤很大,但却并不疼痛,这说明还有更重要更直接的因素。
对疼痛的认识,我们最好是回归到经典上。
《素问》专门有一篇讨论疼痛的文章,叫《举痛论》,里面举了十四种疼痛做例子,其中十三种疼痛都是因寒而起,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这说明了疼痛的主因是寒!所以对治疼痛就应该始终抓住“寒”这个主因。
为什么肿瘤病人的晚期,很多都会出现疼痛呢?因为到了晚期阳气大都衰败了,阳气一衰,内寒即生,加之又有一个肿物在那里,疼痛的因缘也就具足了。
但同是疼痛,为什么肿瘤的疼痛就这么难弄呢?这里关键还是阳气的问题,由于阳气衰败,内寒不断产生,内寒不断,疼痛的主因也就不断,痛因不除,痛果当然也就难止了。
业医感悟卢崇汉(卢崇汉先生在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讲座《业医感悟》的文字整理)大家下午好,我由于不会讲普通话,不知道我用四川话,稍微速度慢一点,大家能不能听懂。
所以很对不起。
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利用自己的宝贵时间,来参与这一次的交流。
刚才,唐院长他做了一些介绍。
在昨天晚上呢,给广西中医学院的同学也做了一个讲座。
那么今天呢,原本也是谈谈业医感悟的一些内容,但是呢,今天讲的内容稍微有一点点变化。
因为大家都是临床医师,已经在从事中医临床工作。
刚才同样谈到了郑钦安与卢氏的关系。
那么我在这个地方呢,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就是在临床用药方面,为什么要大剂量的使用姜桂附?那么我做了一个对用姜桂附的范围的一个统计,我们通过对这个统计,然后再来看,为什么要这样用。
我在临床上用了一年的病例,这一年的病例一共涉及了,就是治疗了2745人,一共接待了20013人次,一共开出了20076张处方。
就一年的时间。
那么在整个治疗,在治疗这两千多人的病例里面,它涉及的病种有83个,就涉及了各科病种。
在整个用药,全年用了42味药。
整个的治疗有效率在98%以上。
那么这个98%,就是凡是在病历上没有复诊的病人,都算无效。
由于没有复诊就不能够了解到是什么情况。
包括感冒没有复诊,都不算有效。
临床治愈率在92%。
那么这个临床治愈率有什么标准?这个标准第一个就是患者的自我临床症状消除。
再一个标准,就是通过西医的化验检测结果,最后化验检测结果完全正常,这样才算是治愈。
在20076张处方里面,用生姜,一般都谈到用姜桂附,用生姜的处方,这个生姜包括了干姜,煨姜,还包括了筠姜(就是湖北筠县的一种姜),那么整个生姜,就是用姜的处方一共是20016张,也就是全年只有60张处方没有用生姜。
用桂枝,包括了用肉桂,官桂,一共是19852张处方,这当中还包括了桂枝、官桂同时使用,还包括了桂枝、肉桂同时使用。
在用量上,生姜的用量在30克到200克之间,干姜的用量在25克到90克之间。
桂枝的用量15克到75克之间。
肉桂或者官桂的用量在15克到30克之间。
制附片,制附片包括了天雄片,黄附片,黑附片,熟附块,它都属于制附片。
一共用了19423张处方。
在全年的处方里面,它占了96.8%。
制附片的用量在60克到250克之间。
在这里谈到的就是姜桂附,为什么要用姜桂附?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姜桂附?带着这个问题,我从70年代,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反复考虑。
其它医生为什么没有这样用?为什么我们能这样用?那么,这样用的姜桂附以及其它的辛温扶阳药物组成的方剂,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什么?所以,对这个问题,我反复思考。
就发现了,它还是源于一样?D?D 中医基础理论,在对中医基础理论的认识上,可能存在者一些差异。
为什么附子(辛温大热,有毒),凭对附子的这种研究,在很多资料上都有记载。
有的呢,谈到了,如果是长期的,大剂量的使用附子,可能会耗气,伤血,甚至于燥伤肾阴,所以就告诫后人,只能够短暂的使用,不能够长期的服用,并且提出了“非身凉,四肢厥则不可用”“非危证不用”。
这实际上就限制了对附子的广泛性的使用了。
因为前人有这个告诫。
但是郑钦安先生,卢铸之先生,卢永定先生,他们,连续行医一百多年以来,他们是大剂量的,长期的在使用附子,使用桂,使用姜。
所以,当时都称他为“姜附先生”,称其为“火神”。
但是,从钦安的《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对于中医基础理论这方面来讲,为什么要这样用,没有明确的把它说透。
因为这个问题,我与任应秋先生,与叶桔泉先生(南京药学院院长),以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郭子光先生,跟他们都进行了交流,当然他们也提出一些看法,但是,也还是不能把这个问题,能够自圆其说。
我最后得出一个看法,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提出了中医阴阳学说,它存在阳主阴从的关系。
大家都公认了机体的阴阳之气是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在先秦的时候,先秦诸子百家在他们的一些著述里面,也明确的谈到了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很多重要的思想。
比如在《周易》,它的论述,在这个著述里面,它明确的谈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能统天。
”坤元呢?在论述坤元的时候,它提出了“乃顺承天”。
它强调了什么呢?在这个著述里,它强调了“阳”在万物的生命活动当中,它应该居主导地位。
“阴”应属于从属地位。
并且在《乾凿度》里面提到了“气者生之充也。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
”这说明阳气是构成我们机体化生四肢百骸的原动力。
如果没有阳气,也就不能够温煦化育,如果没有阳气的温煦化育,阴也就不能够独立存在,更不能够发展壮大。
在《内经》里面,实际上重阳的思想也是很突出的。
在《素问.上古天真论》,它指出了我们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保存真阳之气,才能够达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说明了什么呢?展开来看,这就说明了阳气对我们人体生理病理影响。
不管是生理上或者病理上,它都有其广泛的影响,它是极其重要的。
比如,心没有阳,血就不能正常地运;脾没有阳,水谷就不化;肝没有阳,就不能正常地疏泄,不能正常地藏血;肺没有阳,宣降的功能就会失常,不能正常地宣降;肾没有阳,就可以导致浊阴凝闭。
所以,阳与阴,就是阴阳的升降之理,卢氏崇尚“阳气宜通”(一个重要的问题),始终保持在“通”的状态。
阳升,阴才能正常地降;阳降,阴才能正常地升。
阳气的布运,如果没有阳气的布运,阴阳的升降就不可能。
阳气的布运,反过来讲,它是阴阳升降的必备的前提条件。
在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卢氏认为,很多疾病的病因病理,都是因为机体的阳气的虚损、郁结,或者邪气伤阳。
这样导致的发病。
在治疗方面,从治疗的角度来看,卢氏强调扶持和温通阳气是一个极端重要的治疗原则。
郑钦安先生,他对《周易》,对《内经》,对《伤寒(论)》,以及后世的一些医家,他对他们的理论都做了比较深刻的一些研究。
在他的《医法圆通》当中,他提到:“仲景立四逆,此方不独单为少阴立法,而上中下三部之法俱备。
得知此(如果能够悟得这个道理,那么对姜附的运用,就能够运用自如。
)”当然他也提出来由于不知道“立极之要”(不知道姜附的功用),所以并不是他不懂用,而是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用,为什么要用。
在他的《医法圆通》里提出了这个问题。
所以他进一步提出了,人咸目余为“姜附先生”,“余非爱姜附也,恶归地,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了。
”如果学者能够洞达阴阳之理(就是能够判明阴阳之理),自然会头头是道。
就不可能会出现姜附不给用的情况,姜附不能用的情况发生。
也不难理解咯,郑钦安先生提出来的“立极之要”,“阴阳之理”,谈的是什么?它实际上包含了从自然界到人体都是以阳为主的,以阴为从的道理在里面。
正如我们人体,以及对自然界的天文,气象,历法的认识,以及万物的生长存亡的变化,都决定和依赖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