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阵发性房颤(促脉证)
中医内科临床诊疗指南——阵发性房颤(促脉证)1范围本指南针对阵发性房颤(促脉证),提出了以中医药为主的诊断、辨证、治疗和预防调护的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成年人阵发性房颤(促脉证)的诊断和防治。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内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阵发性房颤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阵发性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指发作后7天内能够自行或经干预后终止的房颤,其发作频率不固定[1]。
促脉证 abrupt pulse syndrome以反复发作阵发性心悸为特点,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心慌不安,可见脉律参差不齐,或伴胸闷气短,眩晕不宁,甚而喘促难卧等症状。
促脉是一种脉率急数,歇止时间较短的歇止脉。
《伤寒论·平脉法》:“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明·李时珍《濒湖脉学》云:“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需将结脉呼。
止不能回方是代,结生代死自殊途。
”《诊宗三昧》:“促脉者,往来数疾,中忽一止,复来有力,……不似结脉之迟缓,中有歇止也。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阵发性房颤发作期(快速型房颤)。
阵发性房颤少数病人无明显症状,但可参考促脉证辨治。
3临床诊断3.1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年)及《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阵发性房颤为心房颤动的一种类型,其持续时间<7d, 常<48h,自行或经干预后终止,多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发作频率不固定[2-3]。
发作时心电图提示房颤或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阵发性房颤,缓解期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3.1.1心电图12导联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是确诊阵发性房颤的重要依据。
房颤发作时P波消失,代之f波,频率350-600次/min,V1导联或II导联较清楚;QRS波节律绝对不规则;QRS波形态通常正常,QRS振幅多变,当心室率增快,发生室内差异性传导时,QRS波增宽变形。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妇人腹痛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湿热痰结证□气滞血瘀证□寒湿瘀滞证□肾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腹痛□1.体味□2.活动□3.情志护理□4.药物护理□5.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熏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熨烫□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隔物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中药保留灌肠□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情志抑郁或烦躁□1.倾听□2.讲述成功案例□3.帮助解决问题□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灸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带下量多□1.生活指导□2.健康教育□3.药物护理□4.活动□5.饮食指导□1.中药熏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中药熨烫□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灸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中药保留灌肠□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6.中药离子导入□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7.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月经不调□1.药物护理□2.情志护理□3.健康指导□4.生活护理□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灸法□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请注明)1.2.3.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中药熏蒸中药熨烫耳穴贴压隔物灸灸法中药离子导入中药保留灌肠健康指导/ /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在中医学中,脉象是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
通过观察和感知患者的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促脉证是指脉搏弱小或脉息微乏的情况,常见于心脏病、中风、疲劳等疾病。
为了改善患者的脉象,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2. 促脉证的原因促脉证通常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1.心脏疾病:包括心衰、心脏病等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
2.冠心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供血不足。
3.中风:中风导致了脑血管的供血不足,进而影响了心脏功能。
4.疲劳:长期的劳累、过度用力会导致心肌疲劳,从而影响脉搏。
3.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中医针对促脉证提出了一系列的护理方案,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穴位按摩等方法。
3.1 药物治疗针对促脉证,中医常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丹参:丹参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微循环,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川芎:川芎具有活血通络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
•山楂:山楂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可以帮助消化吸收,缓解脉搏微弱的症状。
•当归:当归具有活血养血的作用,可以改善脉搏微弱的情况。
患者在服用药物时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
3.2 饮食调理除了药物治疗,饮食调理也是促脉证护理的重要方面。
以下是一些饮食调理的建议:•多吃粗粮:粗粮富含纤维,有助于调节胃肠功能,增强消化能力。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细胞修复和生长的基础,可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限制盐的摄入:过多的盐分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应该适量限制盐的摄入。
•增加蔬菜水果摄入: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可以提供营养,增强免疫力。
3.3 穴位按摩中医常用穴位按摩来促进脉搏的改善。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促脉证穴位按摩方法:•劳宫穴:位于手心中央,可以通过按压劳宫穴来促进心脏功能的恢复。
•太冲穴:位于足底心肾经的第一穴,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来促进心脏血液循环的改善。
•神门穴:位于手背小指指根第一横纹上0.1寸处,可以通过按摩神门穴来缓解心悸、心痛等症状。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简介促脉证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症表现,也是一种常见的辨证类型。
脉搏是人体的重要生理指标之一,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的病理状况。
促脉证主要表现为脉搏快速而有力,脉搏跳动有力且频率加快。
针对促脉证,中医有一套有效的护理方案,本文将详细介绍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1. 调整体位促脉证的出现与人体的体位有一定的关系。
一般来说,促脉证常见于坐位或站位时,脉搏明显加快。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鼓励患者保持平卧位,避免长时间保持坐位或站位,以减轻或消除促脉的症状。
2. 调整情绪促脉证与情绪的波动有密切关系。
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脉搏加快。
因此,在护理过程中,要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安抚,帮助他们缓解紧张和焦虑,调整情绪状态。
3. 调整环境环境的安静和舒适程度对促脉证的发生和缓解有重要影响。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消除环境中的噪音和干扰因素,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
4. 饮食调理促脉证与饮食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过多的辛辣食物、油炸食品、咖啡因等都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脉搏加快。
因此,在饮食调理上,应避免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有助于缓解促脉的症状。
5. 中药调理中医药在调理促脉证中有较好的效果。
常用的中药有夜交藤、柏子仁、黄连等,这些中药具有安神定志、调和心脉的作用。
在护理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内服调理,帮助患者缓解促脉的症状。
6. 中医按摩中医按摩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法。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和经络,可以改善血液循环,调节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常用的按摩方法包括拇指压脉、推脉、揉脉等,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按摩方法进行治疗。
7. 调整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调整对促脉证的缓解和预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要告诉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有助于缓解促脉的症状。
促脉证
五、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能够 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的 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 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 30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 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 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 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 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 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 肾等穴。
四、健康指导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护,稳 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不良刺 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 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对疾病 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保健,提高患者 的依从性。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气海等 穴。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宜,避 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中脘 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皮质 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予中药 泡足。
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促脉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发生在中年人群中,是一种以口苦、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为主的证候。
下面是针对促脉证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促脉证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多见于痰热内扰,虚证多见于气阴两虚。
1.实证类型主要表现为口舌黏腻、口苦、口臭、口干、脉细数、舌红苔黄等。
常伴有大便燥结、小便短少、皮肤粗糙等症状。
2.虚证类型主要表现为口干不解、口苦、脉细数、舌红苔少、气短懒言等。
常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腰酸腿软等症状。
二、治疗原则1.实证治疗原则疏散湿热,清解热毒,平胃降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2.虚证治疗原则滋阴清热,益气生津,养阴清肝为主要治疗原则。
三、常用中药方剂1.实证型方剂(1)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等。
(2)柴胡疏肝散:柴胡、黄芩、黄连、当归等。
(3)黄连黄芩汤:黄连、黄芩、黄柏、生地、栀子、黄芪等。
2.虚证型方剂(1)当归地黄汤:当归、生地、黄精、熟地、白芍等。
(2)六味地黄丸:熟地、黄精、山药、枸杞子、牡丹皮、山茱萸等。
(3)玉枢丸:首乌、生地、鹿角胶、龟板等。
以上方剂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根据病情不同而定。
四、饮食调理1.实证型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大蒜等。
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苦瓜、黄豆、绿豆等。
2.虚证型饮食调理多食用滋阴清肝的食物,如芝麻、黑木耳、银耳、龙眼肉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五、其他中医疗法1.中药熏蒸:选用熏蒸药物,如艾叶、薄荷等,用水蒸气蒸脸、蒸足,有助于舒缓口干、口苦等症状。
2.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百会等,调节脉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促脉证症状。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特定的部位,如胸腹部、腰腿部等,能够刺激经脉络,疏通气血,调整体内阴阳平衡。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一、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促脉证。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阵发性心房颤动(ICD-10编码:I48.06)。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老年人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11年)。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治疗时间为≤9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2.具有射频消融指征,经充分告知但拒绝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可进入本路径。
3.有阵发性房颤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严重瓣膜病、快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甲亢、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等原发疾病未控制之前不进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24小时动态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可选择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B型钠尿肽、凝血功能、胸部X线片等。
(八)治疗方法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复脉安神。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脑供血不足,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可以有效缓解促脉证的症状,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一种综合的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一、中医诊断与分析1. 辨证:根据患者的主诉、病史和相关检查,中医师可以辨别出患者属于哪一类促脉证(如阳虚、阴虚等)。
2. 望诊: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和面色等,进一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3. 问诊:中医师通过与患者详细交流,了解患者的病情及相关症状,以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护理方案1.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中医诊断结果,中医师会开具相应的中药方剂,如益智活血汤、通络活血丸等,以调理患者的体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脑部供血。
- 患者需要按时按量服用中药,并遵循中医师的指导,以确保疗效最大化。
2. 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促脉证患者不宜吃辛辣、油腻和刺激性食物,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 推荐患者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和水果等。
- 同时,患者需要适量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以保持正常的消化系统功能。
3. 生活习惯调理:- 促脉证患者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过度劳累。
- 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压力过大,保持良好的心情。
- 禁止吸烟和饮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如过度用眼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等。
4. 中医按摩疗法:- 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身体,改善脑供血。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按摩手法和穴位,如头部按摩、足底拍打等。
- 患者可以在专业的中医按摩师指导下进行按摩,或自行学习一些简单的按摩手法,进行日常护理。
结论:促脉证是一种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护理方案可以在缓解症状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中医的诊断和分析,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生活习惯调理和中医按摩疗法,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Practical Clinical Nursing Science 2019年第4卷第45期V ol.4, No.45, 201918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临床应用及效果评价陈海兰,赵经营,陈笑银,李翠霞(广东省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摘要】目的 了解中医护理方案在促脉症中的应用现状,为优化、规范中医护理方案在心系病种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4月经由广东省中医院所属的心血管科接收的促脉病住院患者141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疗效、满意度及依从性。
结果 在中医护理技术中,穴位按摩开展率最高,但依从性和满意度最低。
中药泡洗依从性和满意度最高但开展率最低。
结论 中医护理技术在促脉症病中开展率普遍较低,针对成因,尚需不断完善标准化。
同时,也需尝试构建患者参与型的健康教育模式,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关键词】中医护理;促脉症;护理方案【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6-2479.2019.45.18.02促脉症,指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自觉心悸或快速,或跳动过重,或突发突止。
呈阵发性,可伴胸闷不适,头晕等症。
为临床上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多见老年人员,整体的营养状态相对偏差[1],故对房颤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极为重要。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阐明[2],要着力施行中医护理,提升中医相关的护理水平,更好地展现中医护理的工作优势及功能特色,各医疗机构需要能够参照规定要求,落实辩证施护以及专科护理相关工作,强化护理工作与中医护理技术的深入结合发展工作,推动中医护理朝向更为良好的方向前进。
我国的中医药管局也明确推出中医护理方案,帮助中医护理工作实现更好的发展与进步[3]。
本文力求明确促脉证期间中医护理方案的施行效果及患者方面的治疗表现,且对应给定行之有效的策略。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1/ 26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
穴位按摩护理技术体例案例:患者女,35岁,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悸,胸闷胸痛,夜寐不安。
医嘱:穴位按摩。
【思考】1.护理评估内容有哪些?2.怎样实施穴位按摩?穴位按摩【目的】1、缓解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2、通过穴位按摩,达到保健强身的目的。
【评估】1、当前患者的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药物过敏史。
2、患者体质及按摩部位的皮肤情况。
3、心理状况。
【准备】1、护士准备:着装整洁,洗手,戴口罩。
2、用物准备:治疗巾、必要时备屏风及按摩介质3、病人准备:当前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既往史、药物过敏史、患者体质及刮痧部位的皮肤情况;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心理状况。
4、环境准备:环境安静、清洁、舒适、隐蔽,温度适宜。
【实施】操作流程流程说明要点说明查对查对患者及医嘱评估评估内容见上告知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注意事项,取得配合取得合作准备做好环境、患者准备,操作者洗手,准备用物一次性物品注意检查有效期和包装有无破损实施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排空膀胱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5、操作过程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卧位,做1、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止暴力好记录并签字让患者感觉舒适整理整理床单元,安排舒适体位,整理物品,洗手。
宣教按摩时局部出现酸胀的感觉洗手操作者按七步洗手法洗净双手防止交叉感染记录做护理记录穴位按摩技能考核评分标准班级学号姓名考核教师签字:考核日期:。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最新资料推荐------------------------------------------------------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方案(试行)2014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 1. 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1 / 3工作。
2. 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 遵医嘱中药泡洗。
4.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 1. 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 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引言促脉证是中医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脉搏虚弱、自觉心悸、头晕目眩等症状。
中医认为促脉证多由气血不足、心脾虚弱等原因导致,而中医护理方案则能帮助调理气血,增强心脾功能。
本文将介绍促脉证的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并进行自我护理。
中医护理方案1. 调理饮食合理的饮食是促脉证中一项重要的护理措施。
患者应避免食用寒冷、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以免刺激心脏,加重症状。
应多食用温热性的食物,如糯米、红枣、鸡肉等,以补充体内的气血。
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适量摄入维生素B群和镁,维持心脏的正常功能。
建议增加多吃蔬菜水果和海产品,如菠菜、香蕉、海带等。
2. 定期按摩穴位按摩穴位是促脉证中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
中医建议患者每天都进行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具体穴位包括内关、中府、丰隆等。
患者可以先将双手搓热,然后用大拇指按压这些穴位,每个穴位按摩3-5分钟。
按摩时应用力适中,不要过于用力,同时也要注意舒缓心情,放松身体。
3. 运动锻炼适度的运动锻炼可以帮助患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功能。
中医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
此外,太极拳、气功等传统中医运动也可作为促脉证的护理方式。
这些运动可以调节身体的气血运行,有助于缓解症状。
4. 心理调理心理因素是促脉证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患者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中医建议患者可以尝试一些心理调节方法,如音乐疗法、冥想等,以缓解情绪压力,促进身心放松。
此外,患者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休闲活动,如阅读、旅行等,以分散注意力,放松身心。
结论促脉证是中医中常见的疾病,但通过中医护理方案,患者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身体的康复。
调理饮食、按摩穴位、运动锻炼和心理调理是促脉证中常用的护理方法。
然而,尽管中医护理方案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施这些方法之前,患者还是应该咨询医生,确保自身情况适合采取这些措施。
心血管科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
心血管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心血管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试行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表明:本路径适用于于西医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门诊患者。
一、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于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促脉证。
西医确诊:第一确诊为阵发性心房颤动(icd-10编码:i48.06)。
(二)确诊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朱文锋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1年)。
(2)西医确诊标准:参考《老年人心房颤动外科中国专家建议(2021)》(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2021年)。
2.证候诊断参考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订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用药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临床常见证候: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三)化疗方案的挑选参照国家中医重点专科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协作组制定的“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诊疗方案”。
1.确诊明晰,第一确诊为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
2.患者适宜并拒绝接受中医化疗。
(四)标准化疗时间为≤90天(五)步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2.具备射频消融指征,经充份知会但婉拒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可以步入本路径。
3.存有阵发性房颤诱发轻微心功能不全系列、轻微瓣膜病、快速房颤血流动力学不平衡或甲亢、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等原发疾病未掌控之前不入入本路径。
4.患者同时具备其他疾病,但在化疗期间不须要特定处置也不影响第一确诊的临床路径流程实行时,可以步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弁,搜集该病种相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特别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门诊检查项目1.所需的检查项目(1)心电图;(2)24小时动态心电图;(3)超声心动图;(4)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护理目标我们来明确一下护理目标。
对于促脉证患者,我们的护理目标是减轻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预防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情评估1.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
2.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体检: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大小、杂音等。
4.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三、中医护理措施1.起居调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情绪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4.运动调护: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5.中药护理:(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中成药:如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用于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3)汤剂: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汤剂,如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
6.针灸按摩:根据患者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如内关、神门、足三里等。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1.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脑栓塞: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定时进行肢体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律失常: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如出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护理效果评价1.症状缓解: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是否减轻,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护理措施是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1.观察细致,别漏掉小细节:有时候,心悸、胸闷这些症状的微妙变化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波动。
得时刻留神,比如患者说今天心跳比昨天快了点,或者脸色看起来不大对劲,这些小线索都不能放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效果评价
护理效果评价
谢谢
中脘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焦、
皮质下、肝等穴。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嘱
予中药泡足。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
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 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宜饭后服用。 2.注射给药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 制速度。 (2)严乏力、黄 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3)其他详见附录1。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阵发性心房颤动)
薛华
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 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 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舌质淡红,苔 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 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 胸痛。舌红苔黄腻。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 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 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
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
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 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 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三)气短乏力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护。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
气海等穴。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四)夜寐不安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适
宜,避免噪音。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交、
护理难点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
病发作时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证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
患者及家属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 题,协同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 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监控, 出院后15天、30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 依从性、生活起居规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 律性。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
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甘 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大枣、 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生冷性凉、 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免煎炸食物。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食 品,如柏子玉竹茶。忌食辛辣香燥食品。
健康指导
(二)饮食指导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二)胸闷胸痛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 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 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 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 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 泌、肾等穴。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 滋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 选用薏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 用。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 活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 鲢鱼、鳝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 血祛瘀的食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 油腻厚味、辛辣等食品。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二)胸闷胸痛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
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
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 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 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气阴两虚、 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 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舌质黯 淡或有瘀斑。
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心悸
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 变化。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患者出 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 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 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 2.中药泡洗。 3.穴位贴敷。 4.穴位按摩。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避
免应用。
健康指导
(一)生活起居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
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 有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 制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 起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 心率、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 闷痛等症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 告医生处理。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 力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健康指导
(三)情志护理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守 护,稳定情绪。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外界 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病的好转 或康复。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者 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自我 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