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教学讲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ppt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ppt
中医护理教学课件
汇报人:XXX
202X-XX-XX
目录
•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 中医护理技能培训 • 中医护理临床实践 • 中医护理教学研究 • 中医护理发展前景
01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
中医护理理论体系
总结词
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是中医护理教学的核心内容,包括阴 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
详细描述
感谢观看
包括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实习等,让学生在实际 操作中掌握中医护理技能。
03 拓展课程
包括中医养生、中医康复等,帮助学生了解中医 在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应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方法
01 理论教学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帮 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医理论知识。
02 实践教学
通过实验、实训、临床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 践中掌握中医护理技能。
中医护理教学研究的成果和应用
成果形式
包括学术论文、研究报告、专著 等。
成果应用
中医护理教学研究成果可以为中医 护理教育政策制定、教学实践改革 、课程设置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 指导。
成果评价
对中医护理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以衡量其科学性、实用性和价值 ,促进研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05
中医护理发展前景
中医护理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古代哲学思想和长期医疗实 践基础上的,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注重预防保健 和康复护理。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
总结词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护理实践的指导思想 ,包括扶正祛邪、标本缓急、同病异护、异病同 护等原则。
详细描述
中医护理原则和方法注重个体差异和病情变化, 强调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综合措施,以达到调和阴 阳、平衡脏腑功能的目的。

促脉证

促脉证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三)痰热内扰证:心悸,睡眠不安,心烦懊恼,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胸闷或胸痛。

舌红苔黄腻。

(四)气虚血瘀证:心悸怔仲,气短乏力,胸闷心痛阵发,面色淡白,或面唇紫暗。

舌质黯淡或有瘀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心悸1.严密观察心率、心律、呼吸、面色、血压等变化。

重症患者遵医嘱持续心电监护。

患者出现呼吸不畅、面色苍白、大汗或自觉濒死感时,报告医师并留置静脉通路,遵医嘱予吸氧、药物治疗,配合做好急救工作。

2.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取舒适体位,尽量减少搬动患者;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干扰,减少探视。

3.遵医嘱中药泡洗。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二)胸闷胸痛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

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遵医嘱用药,并观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俞、内关、膻中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穴。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内关等穴。

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三)气短乏力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中医护理方案培训课件
导论: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的护理模式。

它强调个体化护理,注重疾病的根本原因和整体调理,通过中医的独特方法来
促进身体健康和康复。

本课程将介绍中医护理方案的基本理念和应用,以及培
训学员在实践中的技巧和方法。

第一部分:中医理论基础
1. 中医理论概述
- 五行学说
- 阴阳学说
- 五脏六腑理论
2. 中医诊断方法
- 望诊
- 闻诊
- 问诊
- 切诊
第二部分:中医护理方案的应用
1. 中医护理方案的原则
- 个体化护理
- 疾病根本原因的探究
- 整体调理
2. 中医护理方案的常见应用
- 常见疾病的护理方案
- 慢性病的护理方案
- 康复护理方案
第三部分:中医护理方案的实践技巧
1. 中医护理技术
- 中药疗法
- 针灸疗法
- 推拿按摩
- 五禽戏
2. 中医护理的注意事项
- 安全性
- 卫生措施
- 沟通技巧
结论:
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护理模式,它能够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员将能够掌握中医护理
方案的基本理念和应用,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为患者的健康和康复做出更大
的贡献。

同时,我们也呼吁更多的医护人员关注中医护理方案的研究和应用,
以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

促脉证中医诊疗方案促脉证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病症,多发生在中年人群中,是一种以口苦、口干、舌红、脉细数等症状为主的证候。

下面是针对促脉证的中医诊疗方案。

一、辨证分型促脉证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多见于痰热内扰,虚证多见于气阴两虚。

1.实证类型主要表现为口舌黏腻、口苦、口臭、口干、脉细数、舌红苔黄等。

常伴有大便燥结、小便短少、皮肤粗糙等症状。

2.虚证类型主要表现为口干不解、口苦、脉细数、舌红苔少、气短懒言等。

常伴有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腰酸腿软等症状。

二、治疗原则1.实证治疗原则疏散湿热,清解热毒,平胃降火为主要治疗原则。

2.虚证治疗原则滋阴清热,益气生津,养阴清肝为主要治疗原则。

三、常用中药方剂1.实证型方剂(1)龙胆泻肝汤:龙胆草、栀子、黄连、黄芩等。

(2)柴胡疏肝散:柴胡、黄芩、黄连、当归等。

(3)黄连黄芩汤:黄连、黄芩、黄柏、生地、栀子、黄芪等。

2.虚证型方剂(1)当归地黄汤:当归、生地、黄精、熟地、白芍等。

(2)六味地黄丸:熟地、黄精、山药、枸杞子、牡丹皮、山茱萸等。

(3)玉枢丸:首乌、生地、鹿角胶、龟板等。

以上方剂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剂量和用药时间根据病情不同而定。

四、饮食调理1.实证型饮食调理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葱、大蒜等。

多食用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苦瓜、黄豆、绿豆等。

2.虚证型饮食调理多食用滋阴清肝的食物,如芝麻、黑木耳、银耳、龙眼肉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五、其他中医疗法1.中药熏蒸:选用熏蒸药物,如艾叶、薄荷等,用水蒸气蒸脸、蒸足,有助于舒缓口干、口苦等症状。

2.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百会等,调节脉络,促进气血循环,改善促脉证症状。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推拿特定的部位,如胸腹部、腰腿部等,能够刺激经脉络,疏通气血,调整体内阴阳平衡。

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1-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纤颤)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 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气阴两虚证□心虚胆怯证□痰热内扰证□气虚血瘀证□其他:一、护理效果评价主要症状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中医护理技术护理效果心悸□1.病情观察□2.体位□3.氧疗□4.用药护理□5.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请注明,下同)好□较好□一般□差□胸闷胸痛□1.病情观察□2.氧疗□3.生命体征监测□4.用药护理□5.其他护理措施:1.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5.艾灸□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6.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气短乏力□1.体位□2.安全防护□3.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贴敷□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夜寐不安□1.生活护理□2.其他护理措施:1.中药泡洗□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2.穴位按摩□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3.耳穴贴压□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4.其他:应用次数:次,应用时间:天好□较好□一般□差□其他□(请注明)1.2.3.好□较好□一般□差□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评价项目患者对护理的依从性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依从部分依从不依从满意一般不满意中医护理技术艾灸穴位贴敷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泡洗健康指导/ / /签名责任护士签名:上级护士或护士长签名: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

中医脉诊(课堂PPT)

中医脉诊(课堂PPT)

2024/1/11
13
6、四时气候《素问·平人气象论》春胃微弦、夏胃
微钩、秋胃微毛、冬胃微石概括四季平脉
7、地理环境:北方之人脉多强实,南方之人脉多
软弱 。
8、脉位变异: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
称为斜飞脉。若脉象出现于寸口的背侧,称为反关脉。 此属于挠动脉解剖位置的变异,不属于病脉。
2024/1/11
2
(三)其他脏腑与脉象的关系
肺有主气,司呼吸,朝百脉的功能。肺对脉的影响体现在 肺与心及气与血的功能关系上。
脾胃主运化水谷精微,统血的功能,为气血生化之源,又 称“后天之本”。气血的盛衰和水谷精微的多寡,可表现 为脉之“胃气”的多少。
肝藏血,肝主疏泄的功能,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 量,调畅气机的作用,有利于使全身气血调畅,经脉通利, 脏腑功能正常。
2024/1/11
11
(一)、正常脉象的特点
1、有胃:脉有胃气表现在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
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盈,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 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
2、有神:(1)应指有力柔和;(2)节律整齐。
3、有根: (1)尺脉有力、 (2)沉取不绝,所以有“尺以
候肾”、“沉取候肾”的说法。
寸口部位切脉始见《内经》,《难经》对此有较
详细的论述,并提出寸口脉与脏腑相对应的分属关系。
2024/1/11
4
部位:位于手腕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
古代又称“气口”或“脉口”。历代医家在此部位切按动 脉搏动的形象,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是中医诊察病 证的方法之一。
原理:寸口脉象为什么能反映五脏六腑的病变?
14
(一)浮脉
脉象特征:轻按即得,重按力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方案一、护理目标我们来明确一下护理目标。

对于促脉证患者,我们的护理目标是减轻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预防病情加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病情评估1.病史收集: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

2.症状观察: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气促等症状的发作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3.体检:测量患者的血压、心率、心律,检查心脏大小、杂音等。

4.辅助检查: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三、中医护理措施1.起居调护: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2.饮食调护: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蔬菜水果,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3.情绪调护: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可适当进行心理疏导。

4.运动调护: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

5.中药护理:(1)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2)中成药:如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等,用于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

(3)汤剂: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汤剂,如炙甘草汤、苓桂术甘汤等。

6.针灸按摩:根据患者症状,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灸按摩,如内关、神门、足三里等。

四、并发症预防与护理1.心力衰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脑栓塞: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定时进行肢体按摩,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3.心律失常:观察患者的心律变化,如出现心律失常,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五、护理效果评价1.症状缓解:观察患者的心悸、胸闷等症状是否减轻,生活质量是否提高。

2.并发症发生率:评价护理措施是否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以便不断改进护理措施。

注意事项:1.观察细致,别漏掉小细节:有时候,心悸、胸闷这些症状的微妙变化可能预示着病情的波动。

得时刻留神,比如患者说今天心跳比昨天快了点,或者脸色看起来不大对劲,这些小线索都不能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五 护理难点
• 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差,疾病复发率高。
• 解决思路
1.教会患者自测脉搏,甄别房颤节律,一旦疾病发作时 能够早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2.建立促脉症患者自我疾病认知调查档案,对患者及家属 的疾病认知进行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协同患者及家 属共同制定护理计划,逐步实施。
3.针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监控,出院后15天、30 天、60天。随访内容为:用药的依从性、生活起居规 律性、自我疾病管理的自律性。提高患者自我护理能 力。
情志护理
• 1.对心悸发作时自觉心慌恐惧的患者专人 守护,稳定情绪。
• 2.指导患者平淡静志,避免七情过激和 外界不良刺激。消除患者的紧张心理,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以利于疾 病的好转或康复。
• 3.告知患者诱发促脉证的各种因素,使患 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主动加强 自我保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胸闷胸痛
•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神门、交感、内分泌、肾等 穴。
• 4.病情稳定时可遵医嘱中药泡洗。
•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内关、神门、心俞、膻中等穴。
• 6.遵医嘱艾灸治疗,取心俞、膈俞、膻中、足三里、内 关、气海等穴;气虚血瘀者,给予隔姜灸,取心俞、 膻中、关元、气海等穴;也可给予艾条灸,取足三里、 内关等穴。气阴两虚、痰热内扰病证者慎用此方法。
与逍遥散临床应用有何异同?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制方原理 主治 梅核气
病机 痰阻气滞兼气逆 立法 化痰、行气、降逆
配伍意义
半半夏夏 厚厚朴朴
茯苓 生姜 苏叶
降逆化痰 助半夏化痰
散结 行气
助半夏和胃
助厚朴理气
第二节 降气
苏子降气汤
(《备急千金要方》)
病机要点
痰壅于肺,肺气上逆 上实(标实) 肾阳不足,肾不纳气 下虚(本虚)
立法 急则治标
配伍意义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上实
半夏、厚朴、前胡——助苏子降气化痰
肉桂——温肾纳气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下虚
当归——养血补虚,止咳,制燥
•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脾、神门、三 焦、皮质下、肝等穴。
• 4.遵医嘱中药泡洗,每晚睡前半小时遵医 嘱予中药泡足。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 药物治疗 : 内服药物 注射给药
• 特色技术 :中医护理技术操作
药物治疗
• 1.内服中药:气阴两虚型、心虚胆怯型及气虚血瘀 型中汤药剂宜热服;痰热内扰型中汤药剂宜温服; 利水药需浓煎空腹或饭前服用;活血化瘀类中成药 宜饭后服用。
• 2.心虚胆怯证:宜食滋阴清热养阴安神的 食品,如柏子玉竹茶。忌食辛辣香燥食 品。
饮食指导
• 3.痰热内扰证:宜食清化痰热,补中益气,滋 养心阴的食品,如荸荠、甘蔗等;也可选用薏 苡仁、大枣、山药、莲子等熬粥食用。
• 4.气虚血瘀证:宜食补气、化瘀通络,行气活 血的食品,如山药、菱角、荔枝、葡萄、鲢鱼、 鳝鱼等。也可食用桃仁、油菜等活血祛瘀的食 品。忌食破气耗气、生冷酸涩、油腻厚味、辛 辣等食品。
• 2.注射给药 • (1)严格按医嘱调节输注速度,可选用输液泵控
制速度。 • (2)严密观察药物反应,尤其抗心律失常药物的
反应,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 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及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
特色治疗
• 1.耳穴贴压 • 2.中药泡洗 • 3.穴位贴敷 • 4.穴位按摩 • 5.艾灸:应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
• 1.密切观察胸闷胸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 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 脉搏、血压等变化。绝对卧床休息,遵医嘱给 予氧气吸入。出现异常或胸痛加剧、汗出肢冷 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遵医嘱用药,并观 察服药后症状缓解程度。
• 2.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心俞、膈俞、脾俞、肾 俞、内关、膻中等穴。
心悸
• 3.遵医嘱中药泡洗。
•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关元、气海、膻中、足 三里、太溪、复溜、内关、三阴交等穴。
•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肺、肾、神门、皮 质下等穴;伴失眠者可配交感、内分泌等穴。
• 6.遵医嘱穴位按摩,取神门、心俞、肾俞、三 阴交、内关等穴;伴汗出者可加合谷穴。
胸闷胸痛
祝:白衣天使们新年 快乐!羊年大吉!
理气剂
调理 气机
第一节 行气
适应证
气行血 气化水 气消食 气化火
气滞证(郁证)

香附

血瘀
川芎
湿聚痰凝
苍术
食积 火郁
神曲 栀子
越鞠丸
《丹溪心法》
组成 香附 栀子 川芎 苍术 神曲 主治 六郁证
柴胡疏肝散
1.本方由四逆散加减变化而来。 2.专于疏肝理气。
促脉证中医护理方案
常见症候
• (一)气阴两虚证 • (二)心虚胆怯证 • (三)痰热内扰证 • (四)气虚血瘀证
一、常见证候要点
• (一)气阴两虚证:心中悸动,五心烦 热,失眠多梦,短气,咽干,口干烦躁。 舌红少苔。
• (二)心虚胆怯证:心悸怔仲,善惊易 恐,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多梦易醒。 舌质淡红,苔薄白。
避免应用
四、健康指导
• 生活起居 • 饮食指导 • 情志护理
生活起居
• 1.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协助患者制定合理作息时间, 不宜晚睡,睡前不宜过度兴奋。最好在上午、下午各有 一次卧床休息或短暂睡眠的时间,以30分钟为宜。
• 2.季节交替温差变化大时,注意预防感冒。 • 3.发作期静卧休息,缓解期适当锻炼,根据患者情况制
气短乏力
• 1.卧床休息,限制活动,减少探视。 • 2.加强巡视和生活护理,做好患者安全防
护。 • 3.遵医嘱中药泡洗。 • 4.遵医嘱穴位贴敷,取内关、神门、关元、
气海等穴。
夜寐不安
• 1.环境安静舒适,光线宜暗,床被褥松软 适宜,避免噪音。
• 2.遵医嘱穴位按摩,睡前按摩神门、三阴 交、中脘等穴。
定活动计划,活动量应按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不引起胸 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为度,活动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 呼吸、血压变化,如有头晕、气促、汗出、胸闷痛等症 状要停止活动,休息缓解,严重不适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 4.指导患者养成每天定时排便习惯,排便时勿过于用力 屏气,保持排便通畅。
饮食指导
• 1.气阴两虚证:宜食补气、性平、味甘或 甘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如 大枣、花生、山药等。忌食破气耗气、 生冷性凉、油腻厚味、辛辣的食品,避 免煎炸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