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赏析
《最苦与最乐》文本解读二
《最苦与最乐》文本解读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人生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才能得到最大的快乐,否则便是自投苦海了。
的确,人生之最苦,莫过于良心上的谴责,搅得你日食无味,夜不安眠,终日忧心忡忡,看谁谁也不是,做事有头无尾,或者丢三落四,这样的日子再难熬也不过了。
这就是一个人因为没有尽到责任,而受到良心上的谴责的结果啊。
相反,一个人如果每一件事他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那么他每一天就可以不用受到良心上的谴责,他就可以对任何事任何人都很坦然,很开心,这样,他就可以得到人生最大的快乐。
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先生讲到人生的最苦与最乐,真是大至大理啊,能给人以很深刻的启迪。
文章共有四段。
先从人生之最苦事谈起,第一段用设问开头,阐述了自己对“人生什么事是最苦呢”这个问题的看法,是“良心责备”;第二段列举了一些事实进一步阐明良心的责备是人生的最苦。
第三段则由上述两段文章的“最苦事”转到谈“人生第一件乐事”,是“责任完了”,就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第四段,由一般人的乐事进一步谈到君子(圣贤豪杰、仁人志士)的乐事,要尽以天下为己任而乐。
最后一段针对社会上一些想推卸责任的人,纠正其错误的想法,告诫人们自己的责任要自己尽到,才能获得做大的快乐。
采用分总的结构,第一、二段先讲人生最苦之事莫过于自己的良心责备,第三、四段再讲人生之乐事是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而且还告诉了大家要以天下为己任。
“最苦”与“最乐”,回应了文章的标题,解答了问题。
最后一段,文章针对某些人的错误想法提出任何一个人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由此而作结,干净有力。
文章没有豪言壮语,运用平实的语言,却给人以铿锵有力之感。
所列举的事实也是生活中很普遍的、很普通的、很常见的事,却历历在目,沁人肺腑。
即使是第三四段的几句引用,也都是凡人能懂得的名言俗语。
就是这样朴实、通俗易懂的语言,凡夫俗子都能看懂作者的拳拳爱国爱民之心,都会被作者所感染,从而从内心深处自然而然地升起“以天下为己任”的一颗红心。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
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内容《最苦与最乐》是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论述人生的责任,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苦,尽责任则是人生最大的乐,提出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身尽到应有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课文内容解析1. 文章开头第一段便用了两组排比设问句,目的是引发读者的关注和思考,为下文阐述“最苦与最乐”的观点作铺垫。
2. 第二段引用古文“君子有终身之忧”,然后阐述了人们应负的责任并逐渐扩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和自己的责任。
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负责任的重要性。
3. 第三段则通过反面论述不负责任的后果,强调了负责任的重要性。
4. 第四段则进一步阐述尽责任的正面意义,即尽责任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而这种快乐是建立在负责任的基础上的。
5. 最后一段则以设问句作结,强调作者的观点:人应当尽责任。
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观点。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中关于“最苦与最乐”的论述。
2.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尽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教案和教学PPT。
2. 学生准备笔、纸以及自己的生活实际案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负责任和快乐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最苦与最乐”。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并标注生字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3. 讲解课文:教师根据课文内容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述。
重点讲解第二、三、四段,引导学生理解负责任的重要性以及尽责任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对于文章中的难句和深奥语句进行解释和阐述。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就“最苦与最乐”这个话题展开讨论。
七年级下册十六课最苦与最乐的笔记
七年级下册十六课最苦与最乐的笔记《关于〈最苦与最乐〉的笔记》哎呀,咱们来一起聊聊七年级下册十六课的《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的笔记吧。
一、文章主旨这篇文章呢,就是在探讨什么是人生中的最苦与最乐。
作者的观点很有趣哦。
他觉得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比如说答应人家的事没做啦,欠了人的钱没还啦,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啦。
就像你答应朋友要一起去看一场电影,结果你因为自己的贪玩忘记了,那这个事儿就像一块小石头,一直压在你心里,让你不得劲儿,这就是一种苦。
二、关于“苦”的阐述1. 责任未履行就是苦这种责任呢,不管大小,只要没完成,就会让我们心里难受。
作者举了好多例子,像对于家庭的责任,如果作为子女没有尽孝,那心里肯定愧疚得很。
又像是在社会上,如果答应了要做一件公益的事情,结果没做,也会觉得自己有亏欠。
这就告诉我们呀,生活里的这些责任,就像一个个小小的任务,我们得去完成,不然就会被苦的感觉笼罩。
2. 苦的根源在于内心这种苦不是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是从我们自己内心生发出来的。
它就像一个小恶魔,在我们的良心深处捣乱。
当我们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没尽到的时候,即使别人不知道,我们自己也会在心里默默地责备自己。
这就是为什么这种苦会这么让人难受,因为它是来自我们内心的道德评判。
三、关于“乐”的阐述1. 责任尽完就快乐那与之相对的呢,最乐的事就是把责任尽完啦。
当你把答应朋友的事情做好了,当你还清了欠的钱,当你报答了别人的恩情,哇,那种感觉就像心里的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整个人都轻松起来。
这种快乐不是短暂的,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涌出来的满足感。
就像你精心照顾一盆花,看着它从一颗小种子慢慢长成一朵盛开的花朵,那种成就感和快乐是无法言表的。
2. 乐是苦的解脱可以说,乐是苦的一种解脱。
因为在责任没有完成的时候我们是苦的,一旦完成了,苦就变成了乐。
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没有苦,也就体会不到乐的珍贵;没有乐,那苦就会一直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最苦与最乐》课文解读
论证严密,语言凝练——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黄明敏人生百味,痛苦与快乐如影随行。
何谓苦?何谓乐?近代著名的“维新变法”的领军人梁启超用精辟严密的论证、凝练流畅的语言,写下《最苦与最乐》,堪称对人生苦乐观最好的诠释。
一、定姊妹命题,分题展开论述作者以“最苦与最乐”为标题,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把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分开论述,巧妙地论证了“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作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中心论点。
文章的开篇采用水到渠成的铺垫,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作者一开始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先否定其他答案,因为贫困、失意、老、死是人们普遍的痛苦,是每一个人都会切实感受到的,也是一般人最大的痛苦。
作者先否定了这些最困扰人的痛苦,自然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还有比贫困、失意、老、死更令人痛苦的事情吗?这时候再因势利导,顺势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这样就不会使问题显得突兀,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是一种很高明的写法,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和学习。
接下来的第二段承接前文的“最苦”,作更为具体的说明,指出人生在世,无论对朋友、家庭、社会、国家甚至对自己都有责任,一旦应尽的责任没有尽,这种痛苦便永远无法解脱。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接下来,作者用凝练的语言论述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的观点。
作者巧妙地将事物的两个方面“最苦与最乐”联系起来,互为补充,进而得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作者认为苦乐是人生常态,有苦才有乐,正是苦乐的相互转化才构成了人生的基调,也使人生充满了跌宕起伏,充满了趣味,“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最后作者论述“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因为“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责任是推脱不了的,应当勇于负责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最苦与最乐》——把握文章的观点(解析版)
16、《最苦与最乐》——群文阅读把握文章的观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观点。
理解苦乐观的深刻内涵,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技法点拨】1、标题分析法:文章的标题如果是意思明确、结构完整的判断句,那么它一般代表了作者的观点。
还有些文章的标题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那么,它揭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要是能从文章中找到揭示它们关系的句子,那么这个句子往往就是观点句。
【例】《最苦与最乐》一文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指出“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
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用一句话概括,即“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2、抓关键词句法:关键词句指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关键词句往往指向本文论述的相关话题,对其进行概括即可得出作者的观点。
【真题演练】(一)快乐是一种能力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异。
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
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③人非圣贤,有错难免。
这种错,或是讨论中讲了错话,或是创新实践中做了错事。
孔子说得好:“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仁之方也,亲亲为大也;亲亲为大,和睦相处,就可快乐起来、振作起来。
事情就是这样:以己为喻,方能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容人所不及,谅人所不能,恕人所不知,礼人所不欲,让同事、同志间的快乐、和谐元素骤然变长,不快乐、不和谐的因子渐而化小。
地厚者自平,宽容者自乐。
人的容量和他成就的事业是成正比的。
在容人中,宽容者得到的不仅是乐,还有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论语》中说:“宽则得众。
《最苦与最乐》好解析
(1)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含义: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形容心 情紧张后的轻松愉快。
(2)古语——如释重负
含义:本来担心或害怕的紧张心情得到 了缓解。
(3)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含义: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 自在的。
作用:形象生动地说明尽了责任之 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和快乐自由的 境界。
注音:
字词检测
契约(q)ì 揽( lǎ)n 悲天悯人( )mǐn
xiè( 卸 )却
péi( 赔 )礼
如shì( 释 )重负
解释词语:
失意:不得志。
如释重负:形容心情紧张后的轻松愉乐快观。 莫若:不如。 达观:
契约:证明出卖、抵押、租赁等关系的文
书。 悲天悯人:哀叹时事的艰危,同情人民的疾
苦。 任重道远:任务繁重,道路遥远。比喻责
请概括上面语段的论点。 答案:责任尽完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拓展延伸
1、请说出日常生活中与“苦、乐”相 关的词语、俗语、谚语。
知足常乐、苦尽甘来、苦中作乐、 先苦后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 舟……
2、阅读下面材料,结合自己生活实际 谈谈对人生的看法,说说作为学生应 尽到什么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 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3)对自己的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 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 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 任。
(二)论乐
•
论 乐
1、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语、俗语来 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 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2)曾子——任重而道远
含义:负担沉重而且路途遥远。比喻责 任重大。
(3)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最苦与最乐句子赏析
最苦与最乐句子赏析人生中总有一些句子,让我们在最苦的时候感到温暖,让我们在最乐的时候感到更加幸福。
这些句子或许来自书籍、电影、音乐,或许来自朋友、家人、爱人,它们伴随着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给予我们力量和勇气。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些最苦与最乐的句子,感受它们的力量和美好。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这句话出自于中国著名作家海子的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句给人以无限的憧憬和希望。
在最苦的时候,它让人看到了远方的美好,让人坚信生活不止眼前的困难,还有诗意和梦想。
而在最乐的时候,它又让人感到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让人心怀感恩和满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是出自于古代诗人屈原的《离骚》中的名句,它给人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
在最苦的时候,它让人坚定不移地向前,不畏艰难,不惧困苦;在最乐的时候,它又让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不断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
“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这句话出自于作家张爱玲的《半生缘》,它给人以对生活的期许和对未来的憧憬。
在最苦的时候,它让人相信离别只是暂时的,重逢终将会到来;在最乐的时候,它又让人感到更加珍惜眼前的相遇,让人满怀期待未来的美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这是出自于唐代诗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这句诗句给人以对美好的向往和对时光的珍惜。
在最苦的时候,它让人回忆起初见时的美好,让人相信美好依然存在;在最乐的时候,它又让人感到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让人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句话出自于明代文学家于谦的《破阵子》,它给人以对困难的坚持和对成功的期许。
在最苦的时候,它让人坚信经历过苦难后,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时光;在最乐的时候,它又让人感到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让人明白幸福来之不易。
以上就是一些最苦与最乐的句子赏析,它们给予我们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向前。
无论是在最苦的时候还是在最乐的时候,这些句子都能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力量,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更加坚定地向前迈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最苦与最乐 课文解读课文分析
最苦与最乐一、内容和结构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这篇《最苦与最乐》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初中生学习此文,也必能获益匪浅。
本文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作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一般只在议论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 “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指向“负责任与尽责任”不是两个迥异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两种境界。
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全文 5 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 1、2 自然段,论述“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
第二部分是第 3 自然段,论述“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
第三部分是 4、5 自然段,论述“人生当勇于负责,而不能逃避责任” 。
第一部分的两个自然段,第 1 自然段是主论,第 2 自然段是辅论。
文章开篇用了一串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并且—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了未了的责任。
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贫困老死的理由。
第三层论述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负了责任的理由。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作为辅论的第 2 自然段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赏析
《最苦与最乐》赏析《最苦与最乐》是一篇深入探讨人生意义的散文,它强调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来源于承担责任。
文章从最苦和最乐两方面来谈人生的责任,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必须要对家庭、社会、国家以及自己尽到应尽的责任,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文章首先从最苦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责任。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来源于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这种痛苦不仅源于个人的遗憾和失落,更源于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愧疚。
因此,作者认为,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责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它,从而避免这种痛苦。
接着,文章从最乐的角度探讨人生的责任。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来源于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这种快乐不仅源于个人的成就和满足,更源于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贡献。
因此,作者认为,人们应该积极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奋斗去实现它,从而获得这种快乐。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观:尽责任是人生的最大痛苦,也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这种人生观不仅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也为我们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人生的苦难和挑战,积极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从而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文章的语言质朴自然,深入浅出,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繁复的修辞手法,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家庭、社会、国家的真挚情感。
整篇文章结构紧凑,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让人读来倍感亲切自然。
总的来说,《最苦与最乐》是一篇非常有意义的散文。
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最苦与最乐中的佳句与解析
最苦与最乐中的佳句与解析1.最苦与最乐中的优美词句段一、《最苦与最乐》中第一段用了三个排比设问句: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失意、老、死,然后一一加以否定,最后再论述“负(未尽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而要先否定其他的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作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
否定了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合理的答案。
这时自己的观点就水到渠成地出现在读者眼前。
二、1.设问句式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
2.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吸引读者。
2.关于苦和乐的名言警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僮巢慌??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百学须先立志。
(朱熹)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杜甫)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
(孟子)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罗隐)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管子》)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刘勰)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
(《吕氏春秋》)差以毫厘,谬以千里。
(《汉书》)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文天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吃一堑,长一智。
(古谚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屈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最苦与最乐》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2.在文中找出有关种种责任的句子。
对人的责任: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对事的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後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一、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随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代表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
二、故事背景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思考话题。对此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思想家梁启超以他的远见卓识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站在儒家的进取精神和佛家的超凡智慧的高度,道出了自己对痛苦和快乐的理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
七年级语文下《最苦与最乐》全解《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探讨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是什么,以及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痛苦和快乐的问题。
文章不仅具有思想深度,也十分贴近读者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共鸣。
文章开篇提出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都与责任有关,然后从“未尽责任”和“已尽责任”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
在未尽责任的段落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尽责的重要性,并且表达了自己对于尽责的看法和态度。
在已尽责任的段落中,作者则通过具体的事例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尽责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在语言方面,《最苦与最乐》采用了平实、简洁的语言风格,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但却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文章的结构也十分清晰,层次分明,逻辑严谨,使得整篇文章显得十分紧凑和完整。
此外,《最苦与最乐》还包含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例如“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非分之想),虽然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等等。
这些话语不仅富有哲理,而且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总的来说,《最苦与最乐》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议论文,它不仅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也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标,从而更好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乐。
同时,这篇文章也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能逃避责任和义务,而应该勇敢地面对和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真正地获得成功和幸福。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与赏析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与赏析梁启超〈最苦与最乐〉原文与赏析一、原文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
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
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
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我没能做到,我便对那事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
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病苦、老苦、死苦,因为那是可以看得见的病苦、老苦、死苦,而这种苦痛是看不见的,却又无时无刻不在的。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
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
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
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
《最苦与最乐》-文本解读-苦并快乐着
点明观点(1):人生最苦的事 最苦(2-3) 分论点 最乐(4-5)
结尾(6):责任不必躲
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快乐分别是什么?
最大的痛苦是应尽的责任未尽。
最大的快乐是完成乐该尽责任。
本文开头有什么特点?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开头采用反复设问的方式,激发读者的思考,
进而点明作者的观点——“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 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为什么“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最 苦?
明确:文中写道“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 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 在肩头。”因此人要受良心责பைடு நூலகம்,无处躲藏。
概括作者认为完成责任是“第一件乐事”的原因。
乐”两个侧面来说“人要尽责任”
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 要内容“谈责任”关系不大,所
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讨论主题: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
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活动要求:
1.6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2.每小组选1名代表在讲台展示成果。
明确: ①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 ②深知负责任的苦处,更懂尽责任的乐处。 ③苦乐循环也是一种趣味。
为什么说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是乐而 不是苦呢?
依据: ①“日日尽责任,便日日得苦中真乐。” ②“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
明确:本文是从“最苦”和“最
通读全文,思考以下问题。
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 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
《最苦与最乐》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契qì:用刀子刻;证明买卖、租赁、抵押等关系的凭据;符合。
本文取第二种意思。
失意:不得志。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如释重负:好像放下了沉重的负担。
悲天悯mǐn人:对社会和人类的灾祸苦难等表示忧虑和同情。
海阔天空:形容大自然的广阔,也比喻想象或说话毫无拘束,漫无边际。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无入而不自得:无论到了什么境地,没有不自由自在的。
二、相关背景:关于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笔名主要有过哀时客、饮冰子、饮冰室主人、新民子、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曼殊室主人、少年中国之少年等。
广东新会人。
他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学者。
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并包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梁启超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自幼聪颖,四岁开始学习四书五经,九岁即能写出上千言的八股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
1890年,他十七岁时拜康有为为师,从康学习四年,受康有为的影响,开始探索挽救祖国危亡的变法维新之术。
1894年6月,他随康有为入京参加会试。
7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皇帝,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
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这年七月,宣传变法维新的第一个刊物《中外纪闻》在京创刊,梁启超是主要撰稿人。
八月,维新团体“强学会”成立,梁任书记,成为康有为进行维新活动的得力助手。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共103天的“百日维新”期间,梁启超作为维新主帅康有为最重要的助手,做了大量的工作。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和康有为组织保皇会,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等杂志。
最苦与最乐赏析
最苦与最乐赏析《最苦与最乐》这篇文章啊,真的是很有意思呢!就好像我们生活中的甜酸苦辣一样。
你想想看,什么是最苦呢?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那真叫一个愁啊!就如同在沙漠中找不到一滴水,心里那个慌哟。
或者是努力了很久很久,却看不到一点成果,那种失落感,哎呀,别提多难受了。
这就好像你拼命划船,却发现怎么也划不到岸,急得直跺脚。
但最乐呢,那可就不一样啦!就像是大热天吃到了一口冰凉的西瓜,甜到心里去了。
比如说,你经过长时间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那种满足感,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又或者是和家人朋友在一起,开开心心地聊天、玩耍,那笑声仿佛能把整个世界都点亮了。
这多像在黑暗中突然看到了一束光,让人心里暖洋洋的呀。
人生可不就是这样嘛,有苦有乐。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困难,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了,这就是苦啊。
但只要我们咬咬牙,坚持过去,说不定后面就有大惊喜等着我们呢,那就是乐呀。
就好像爬山,爬山的时候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这够苦吧?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不就是最大的乐吗?我们不能只想着逃避苦,因为没有苦哪来的乐呢?就像没有冬天的寒冷,哪能感受到春天的温暖呢?我们要学会在苦中寻找乐,就像在黑暗中寻找星星一样。
也许一开始很难找到,但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总会发现那一点点的亮光。
而且啊,我们不能只享受乐,而忘记了苦。
因为只有经历过苦,我们才会更加珍惜乐。
如果一个人一直都很顺利,从来没有遇到过困难,那他怎么能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呢?怎么能体会到努力后的那种喜悦呢?想想我们自己的生活,是不是有时候会觉得很累很苦?但再想想那些快乐的瞬间,是不是又觉得一切都值得了呢?这就是人生啊,有苦有乐,才是完整的。
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苦,尽情地享受乐,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多彩。
所以啊,最苦与最乐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人生。
我们不能只追求乐而逃避苦,也不能只沉浸在苦中而忘记了乐。
我们要学会在苦中作乐,在乐中思苦,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有意义,更加精彩!这就是我对《最苦与最乐》的理解,你觉得呢?。
《最苦与最乐》课文批注
《最苦与最乐》课文批注《最苦与最乐》课文批注这篇课文描述了一个关于生活的故事,展现了人生中最苦和最乐的两个极端。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体会到生活中的挫折和快乐,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人,他在生活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他出身贫寒,从小就没有享受到优越的条件和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
他努力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终于考上了大学。
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他体验到了生活中最乐的时刻。
然而,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主人公很快就面临到了就业的压力和挑战。
他找了很多工作,但都没有成功。
这段时间是他生活中最苦的时刻,他感到绝望和沮丧。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坚持努力,寻找机会。
最终,他找到了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个时刻是他生活中最乐的时刻。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中最苦和最乐是相对的,它们交替出现,相互衬托。
当我们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要放弃,要坚持努力,相信自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同时,当我们经历成功和快乐的时刻,也要保持谦虚和感恩的心态,不要骄傲自满。
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们,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曲折和挑战的。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克服困难,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珍惜每一个快乐的时刻,感激生活中的美好。
总而言之,生活中的苦与乐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构成了人生的丰富多彩。
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坚持努力,同时也要珍惜每一个快乐的时刻。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
最苦与最乐批注
最苦与最乐批注
《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轻松活泼的文章,主要描写了作者能够完美挑战“人生最苦与最乐”的经历。
下面着重从文章的结构、文笔和情感表达方面进行评论。
首先,从文章的结构来看,作者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先描述“人生最苦”的挑战,再描绘“人生最乐”的经历。
这样的叙述方式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能够更生动地展示出作者所想表达的主题。
其次,从文笔来看,作者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拟人等,这些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言更加优美,使读者的阅读体验更加愉悦。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表达了自己的情感,表现出对人生“最乐”经历的感恩和珍惜。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更为读者们展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予人们很好的启示。
综上所述,《最苦与最乐》是一篇具有优美文笔,采用对比手法,娱乐性和情感性并存的优秀散文。
最苦与最乐的句子赏析
最苦与最乐的句子赏析在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句子,它们或让人心酸,或让人欢笑,或让人感动,或让人激励。
这些句子或许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却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赏析一些最苦与最乐的句子。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些最苦的句子。
在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犹如刀割般的苦涩句子,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
比如,当我们听到“人生苦短,我学数学”时,或许会感叹生活的无常和不易;又比如,“世上最苦的事,莫过于明明知道努力没用,还要继续努力”,这句话让人感到无力和无助。
这些句子虽然苦涩,却也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无奈和挑战,让人深思和感慨。
接下来,让我们来品味一些最乐的句子。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句子,让人感到欢乐和愉悦。
比如,“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这句话让人感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充满惊喜;又比如,“不要等到明天,因为明天可能会更忙”,这句话让人感到生活的紧凑和充实。
这些句子虽然简单,却蕴含着生活的乐趣和智慧,让人感到愉悦和舒心。
最后,让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活中,有苦也有乐,有挑战也有惊喜。
那些最苦的句子,或许让人感到心酸和无奈,但也反映了生活的现实和挑战;而那些最乐的句子,或许让人感到愉悦和舒心,但也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和乐趣。
在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时,让我们学会坦然面对,勇敢前行,因为生活就是一场关于苦与乐的旅程,让我们用心去体验,用情去感受,用力去拥抱。
愿我们在生活的旅途中,能够欣赏到更多最苦与最乐的句子,让它们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的点点滴滴,让我们在苦与乐中不断成长,不断前行。
这就是生活,充满着苦与乐,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体验,用力去拥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启超《最苦与最乐》赏析
痛苦和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一文,思想深刻,格调高雅,语言凝重,既有儒家的进取精神,又有佛家的超凡智慧,读来脍炙人口,掩卷沁人心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语文版初中语文实验教材选编此文。
是颇有见地的。
一、深刻的立意
《最苦与最乐》的文化品位首先表现在文章的价值取向。
作者提出的快乐和幸福是。
尽责任”,这一立意不同凡响。
把“升官发财”看成幸福和快乐,未免低俗:说“别人的幸福才是自己的幸福”,看似高尚,却将陷入循环论证;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又不免过于短暂。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面对死亡这一特殊境界的高尚和豪壮,也没有时间和情境的普适性。
而“尽责任”这一立意,高尚,深刻,朴实。
永恒,具有极强的普适性,每个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尽自己的责任——对亲人、对朋友、对别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
一个世纪过去了,在当今的时代.作者的思想。
他所倡导的责任感,并没有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反而愈益显示出它的光彩和魅力。
市场经济的物质诱惑,拒绝崇高的道德滑坡使许多人责任意识淡漠。
同时,人才学家的统计资料显示,情商比智商对于人的成功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而社会责任感则是情商的重要参数。
教育改革家魏
书生老师上任盘锦市教育局长所做的第一件事.是要求每位中学生每天做一件家务事。
他说:“这是为了从小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并进而培养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这种责任感.将来才能高官做得,百姓当得,高楼住得,茅屋居得,才能在尽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享受自己生命的快乐。
”此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正所谓“异曲同工”。
二、严密的论证
文章的论点是一对姊妹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以联言命题做文章论点的情形比较少见。
一般只在论述一对范畴(如“勇敢与怯懦”“真诚与虚伪”)时才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最苦与最乐”的所指“负责任与尽责任”。
不是两个迥异的或对立的事物,而是同一事物的两个阶段,两种状态。
两种境界。
这种辩证思维所把握的有机联系使全文的议论浑然一体。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包含了两个分论点:负着未了的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了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作者将论证的重点放在“快乐”的反面“痛苦”上面.先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再来论证“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文章开篇用了一连串的排比设问,提出了关于人生最大痛苦的许多答案——贫。
失意,老,死,并一一加以否定.然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人生最大的痛苦在于负着未了的责任。
为什么不直接提出自己的观点。
而要先否定其他答案呢?因为把贫困老死当做人生最大的痛苦.正是许多人的想法或说法。
否定这些答案,读者就要寻找新的答
案,合理的答案。
这时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就不显得突兀,而有一种水到渠成之妙。
这种方法曾为许多议论高手所采用。
例如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开头说:“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
”这种论证方法是间接论证中的选言证法:“设P或者q或者r或者s,非q并且非r并且非S,所以P”。
选言论证是一种演绎论证,其论证强度高。
用三段论进行论证,虽然也是演绎论证,但由于作者要论证的命题“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一个抽象程度较高的一般性的命题,无法使用三段论来进行论证。
因此,作者使用选言论证这种演绎论证来保证论证的严密。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指出负责任的种种情况和由此产生的痛苦状态。
对于负责任的具体情况。
这里指出了承诺未办,欠钱未还,恩惠未报答,得罪人未赔礼几种,这几种情况,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易于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由此而生的痛苦情况是不敢见面,梦里有影子缠着。
然后将负责任的情况延展到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自己.使议论更加深入。
这里运用的是归纳论证。
虽然归纳论证的论证强度较低,但由于有了前面演绎论证的保障。
这里的归纳论证使意义更加丰富,更加饱满.更有张力。
在论证“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基础上再来论证“尽责任是最大的快乐”也就容易了.作者只增加“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这一论据,便水到渠成。
至此,两个分论点已经证明。
文章似乎可以结束了。
但作者知道。
一些读者的思想上还有一个结没有解开:既然负责任是痛苦的.那么不负责任不就没有痛苦了吗?为了解开这个结,作者设立了第三个分论点:“人生应当勇于负责.而不应当逃避责任”。
其正面理由是“责任越大,痛苦越大。
快乐也越大”。
其反面理由是“责任是逃避不了的”。
这两个方面互相支持,使论证更加有力。
三、精彩的语言
文章的语言十分精彩。
其风格既凝重又轻灵。
凝重,是梁启超文章的一贯风格。
作为戊戌变法的领袖之一。
作为近代中国颇有影响的大学者、大思想家。
他的远见卓识、思想文化的深厚修养,他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热烈情怀形成了这种凝重的语言风格。
本文所谈的话题又是关于人生观的大问题.谈论起来自然当多一份审慎,多一份深思熟虑.于是就形成了本文所特有的凝重。
作者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娓娓道来.如与人促膝相谈,语重心长。
文章虽然如话家常,但读来却使人感到句句教诲,字字叮咛。
例如:“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
该做的事没有做完。
便像是有几千斤的重担子压在肩头。
再苦是没有的了。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
”“那仁人志士的忧国忧民,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痛苦,也都可以。
”
本文的语言风格凝重.却并不呆滞.而是轻捷自如,有一股灵动之气。
这种灵动表现为各种不同句式、各种不同表达方式、各种不同
辞格等的灵活运用。
就句式而言,有陈述,有设问,有反问,有感叹;有肯定句,有否定句;有主动句,有被动句;有“把”字句。
有述宾谓语句。
就表达方式而言.有议论,有叙述,有抒情。
就修辞而言,有设问、反问、排
比、比喻、引用等。
单就引用而言.文章就用到了古语、俗语和名人名言.而且每次引用的具体表达都不一样。
例如:引用“如释重负”时,作者说“古语说得好”;引用“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时,作者说“俗语亦说”;引用“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时,作者用了“曾子还说哩”。
一个“哩”字,轻灵之气何其足也!有时又把引用和论证的话语十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例如:“孔子所以说。
‘无入而不自得’。
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
文章的语言还十分流畅。
流畅也是梁启超文章的基本风格。
一篇《少年中国说》把这种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然,由于本文没有《少年中国说》那种强烈的抒情色彩,因而也不如《少年中国说》那样写得汪洋恣肆,但同样不改其流畅的风格。
排比.是造成文章流畅气势的重要方法。
本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答应人做一件事没有办。
欠了人家的钱没有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
”“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
便时时快乐。
”不仅陈述句可以用排比,设问句也可以用排比。
例如:“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不是。
死吗?
都不是。
”本文的排比不仅用的多,而且用的巧。
所谓巧,是说不呆板。
显然.作者不是为排比而排比.因此不强求句式表面的整齐,而是从表达思想的需要出发,灵活地调整句式。
例如,“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一种责任。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这个排比中的第二个句子加了“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