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船的研究》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探究船的原理和制作过程,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对浮力、密度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乐于参与实践活动。

但在团队合作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积极等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能。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制作船的过程中,如何保证船的稳定性和载重能力。

3.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和沟通。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运用实验、观察、讨论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3.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验材料,如船模型、浮力计、密度计等。

2.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组成员在数量、能力上相对均衡。

3.教师提前学习相关知识,做好教学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各种船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船的形状、大小、用途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和密度在船的原理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浮力计、密度计等仪器,测量不同材料的浮力和密度,探究船的载重能力和稳定性。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让学生明白浮力、密度等物理概念在船的原理中的重要性。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设计一艘既能载重又能稳定行驶的船?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并进行展示。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
一、引言
教科版五下科学教案全册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教师提供了系统的教学内容和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

本文将详细阐述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以期为教师们提供可读性强、实用性高的教学指导。

二、教案概述
本教案紧密结合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内容涵盖生活、自然、社会等多个方面。

教学目标明确,旨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探究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通过实践探究,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感受科学原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运用生活实例、图片、视频等多样形式,激发学生兴趣,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2.开展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培养他们的实证意识和逻辑思维。

3.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培养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实现共同成长。

4.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记忆。

5.实践应用:布置相关作业或课题,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价
本教案注重多元化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等。

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表现,给予及时反馈,引导他们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六、结语
通过实施本教案,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6《哪个传热快》教案

新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4.6《哪个传热快》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4.6《哪个传热快》教学设计课题哪个传热快单元 4 学科科学年级 5学习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2.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

二、科学探究目标1.尝试基于所学的知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熟练操作不同材料物体的导热性能实验。

3.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

4.能够分析制造某种物品时选择热的良导体和不良导体的原因。

二、科学态度目标1.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

2.意识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3.关注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的调查。

三、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发现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

2.了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重点知道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能力是不一样的。

难点能根据已有的经验成功地进行对比实验的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铁锅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分别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明确:铁锅是由锅面和锅柄组成。

锅柄由木头或塑料制成,锅面由铁制作。

2、铁锅为什么会由不同的材料组成?明确:木头或塑料热传递慢,不烫手。

铁热传递快,饭熟得快。

3、在生活中,让热迅速地传给另一个物体是我们所希望的,比如用锅做饭时。

但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希望热还是慢慢传递比较好,比如手握锅柄时。

厨房里的这些物品,哪些传热快?哪些传热慢?4、厨房里的这些物品都是由什么材料制造的?预测:木头、塑料、金属等。

5、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在传热方面有什么不同吗?观察回答根据经验回答交流回答思考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一、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导热快慢比较1、餐桌上,喝汤离不开勺子。

木勺、塑料勺、金属勺,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明确:我会选择木勺或塑料勺,因为金属勺插入热汤时会更烫手。

2、怎样设计实验来比较木勺、塑料勺、金属勺的传热快慢?预测:①在勺柄上均匀涂上蜡,根据蜡熔化的快慢来判断;②在勺柄上涂上感温油墨,通过感温油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第二单元船的研究1.船的历史【教材简析】本课是五年级下册《船的研究》单元的第一课。

主要内容包括梳理船的认识、船的发展史、测试独木舟及总结交流。

第一部分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对船的已知和想知道的,其中的班级记录表“关于船的认识”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填写完成。

作为单元起始课,本课将在了解学生关于船的前认知之后,引导学生在比较船的不同中,认识船只在体积、材料、构造、动力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演化特点,借助船发展史的认识,感受到船演化与科技发展的内在关系,这既是单元发展暗线,也是后续活动的铺垫。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测试独木舟环节中“独木舟负载物体”、“船的形状与阻力关系”的体验活动,发现独木舟存在的不稳定、载重量少等不足,为学生后几课学习生发问题、激发兴趣。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船是熟悉的,生活中见过各类船只,有些学生还有乘船出行的经历。

但是学生对船的发展历程是缺乏了解的,需要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帮助学生认识船的演化特征与趋势。

此外,学生对船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测试独木舟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初步感知船的载重、稳定和水阻特性的探究实践,帮助学生建立对船的初步认识,激发学生改进独木舟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不同时期、不同类型船的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认识到造船的技术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的方法,能认识不同时期船的外形、结构、动力等特征。

[探究实践]通过测试独木舟,记录独木舟载重量、稳定性和水的阻力等特征,认识到船的外形、结构和稳定性、阻力之间的关系。

[态度责任]在回顾船的发展历程中,感悟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对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影响和变化。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船的发展史。

[难点]认识船的外形和结构对稳定性、阻力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提前了解各类船只在发展历程中的特点及演变趋势。

[学生]1.每组独木舟模型、船型模型(相同大小形状)、黄瓜、细线、垫圈、刻刀、水槽;2.观察记录单。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做一个摆钟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7课做一个摆钟教科版

我们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无关,与摆绳长度有关。

摆绳越短,摆动越快,摆绳越长,摆动越慢。

我们来试试看。

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视频。

影响摆快慢的因素是摆长。

摆长是指从固定点到摆的重心的距离。

如这两个摆,摆绳重量可以忽略不计,摆的重心就是摆锤的中心。

这是摆长。

通过测试,我们发现摆绳长40cm时摆在15秒摆动11次。

我们知道:摆长越长,摆动越快,摆长越短,摆动越慢。

所以,我们应该怎样调整摆
时摆在15秒摆动16次。

请你想一想:要想使摆摆动15次,应该如何调整摆长呢?
时摆在15秒摆动15次。

这样一个15秒钟摆动15次的钟摆做成了,分钟可以摆动60次!
现在,我将这个磁铁固定在最低处(刻度1cm处),我们来测它
分钟摆动60次的钟摆又做好了。

我们可以从调节摆绳长短和调节摆锤重心高低两方面来调节摆长。

必要时,可以两种
通过制作一个简易摆钟研究控制摆的摆动快慢。

能通过实验发现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C.甲和乙摆动次数一样。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4.增加船的载重量【教材简析】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学生体验了造船是一个不断优化和改进的过程,知道了把材料做成中空形状,可以增大体积,更容易漂浮在上。

从本课开始,学生将根据真实船舶的需求进行设计制作,解决载重量、持续动力等技术问题。

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首先从生活实际出发聚焦问题,人们需要越来越大的船来满足生活需求,引发学生讨论如何通过技术解决问题。

然后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制作不同体积的船,测试它们的载重量,并总结出增加船的载重量有哪些方法。

最后从“弹珠会滚动,导致船容易侧翻”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体会船舱分格的作用。

本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利用三张大小相同的铝箔纸,设计、制作三艘不同体积的船,通过测试它们的载重量,最后交流讨论总结出:船的载重量不仅与船的材料、结构、货物放置的位置等多种因素相关,还和船的体积大小相关;用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船型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学情分析】对五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刚刚在数学课上学习了立方体的体积计算,但对体积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在面对展开图时尤为困难,所以我们可以把船的体积的计算放在铝箔船制作完成后,并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指导。

而在铝箔船的制作过程中,船底的四条边以及船角处的折叠处理比较难,我们可以尺子、小木块等工具方便学生操作。

在本课教学中,之所以让学生设计制作的船模是方形的,一方面是便于计算体积大小,另一方面方形船模实际指向的是船舱的雏形,可以为本课后半部分研讨船舱结构做铺垫。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设计、制作并测试不同体积的铝箔船,认识船的载重量与船只体积大小有关,相同重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型体积越大,船的载重量就越大。

[科学思维]能根据自己的假设,设计出不同底面积的船,并计算各船的体积;能根据计算和测试结果,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归纳出提高船载重量的方法。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具体尺寸进行设计和制作不同体积的铝箔船,并对各船进行载重量测试;能真实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根据载重量数据展开交流研讨。

新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2.1《船的历史》教案

新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2.1《船的历史》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下2.1《船的历史》教学设计预测:3、关于船,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吗?预测:◆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很沉的钢铁能浮起来◆怎么样让船载更多的东西◆船为什么可以行驶的又快又稳4、把我们知道的和还想研究的有关船的知识整理到班级记录表里。

二、“船的历史”交流会主持人1:课前,我们都搜集大量的有关船的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今天,大家以图片展示的方式把你了解到的船的历史介绍给同学吧。

主持人2:别人介绍过的,不要重复,但可以补充。

1、船的历史交流。

独木舟,又称独木船,制作简单,是用一根木头挖成的船,需要借助桨驱动,是船舶的“先祖”。

传说大禹治水时,为了指挥治水工程,需要造只大型的独木舟。

他听说四川有一棵特大的梓树,直径达一丈多宽,就带着木匠去伐。

树神知道后化成一个童子阻止砍伐。

禹非常生气,严厉地谴责树神,砍下大树,并把它中间挖空,造了一条既宽大又灵巧的独木舟。

禹乘坐这艘独木舟指挥治水工程,经过13年的努力,终于治服了洪水。

中国古代独木舟大致有三种类型:平底独木舟、尖头方尾独木舟、尖头尖尾独木舟。

现在的舰船是从以上三种类型独木舟演变过来的。

摇橹木船,是用橹来推进的船舶,它是一种江河中航行的早期船舶。

橹通常是装在船尾。

橹是在桨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桨是划,橹是摇。

摇橹时,橹来回拨动水,水的反作用力推动木船前进。

摇橹船使用方便,在江南的一些旅游景点,摇橹船用来载运游客,让游客进行水上游览。

回答回答整理交流船的历史过观察比较,认识不同时期船的特点。

帆船,是利用风力前进的船,一般由船体、帆、桅杆、横杆、稳向板等构成,是一种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

明代郑和宝船,7次出海。

现代帆船始于荷兰,成为竞技比赛的重要项目。

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后,美国人富尔顿,设想用明轮来代替船桨,用蒸汽机驱动船只,1870年试航成功,这就是蒸汽船,轮船的雏形。

蒸汽船使用煤做燃料,外面有一个大轮子。

由于蒸汽机体积大、功率小、效率低,蒸汽船逐步被淘汰,现代舰船常用动力装置是内燃机和汽轮机。

3.7做一个钟摆课时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2022年)

3.7做一个钟摆课时教案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2022年)

《做一个钟摆》教案1.知识与技能(1)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2)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2.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

(2)对钟摆不断地调整直至每分钟正好摆动60次。

(3)运用测量与比较的方法来研究钟摆的摆动快慢。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到细心观察与准确测量的重要性。

(2)对新问题的研究保持积极的探究欲望。

【教学重点】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动次数。

【教学难点】调整摆的长度,能改变摆的摆动周期。

实验探究法木条、支架、金属圆片、秒表一、导入新课DIY是动手制作。

学会自己动手做DIY可以不用花一分钱,不用费一点力,瞬间让物品会"说话""活起来"。

做制作的同时可以把心意融入礼物、把情意溶入祝福,看到的都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每个DIY作品都含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一面,制造的都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

我们可以DIY很多的物品,例如:飞机、扇子、小船等等,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一个钟摆。

二、实践探究通过学习知道,摆的快慢与摆的摆锤重量无关,与摆的摆长有关。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个概念,什么是摆长?摆长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那么什么是重心呢?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

从效果上看,我们可以认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摆的摆长是怎样影响摆摆动次数的呢?(一)摆长是怎样影响摆动次数出示两个特殊的摆,它们的摆锤分别是粗细相同的木条,长度分别是20厘米与30厘米。

这两个摆如果摆动起来,在同样的时间里哪个摆摆动次数多,哪个少。

用实验探究。

出示30厘米的木条和20厘米的木条。

木条摆动次数记录结论:木条长度为30厘米的摆,摆动的速度要比长度为20厘米的摆摆得慢。

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不变的因摆绳长度、摆锤长度素摆锤重量改变的因素实验步骤如果在30厘米长的木条上固定一块金属圆片,比较没有金属圆片和加上金属圆片的摆的摆动快慢有什么变化?观察并记录它们在15秒内分别摆动多少次。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热》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同时也对热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得出结论。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热水,冷水,气球,塑料瓶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气球在热水中会变大,在冷水中会变小,引发学生对热现象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操作,观察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4.巩固(5分钟)让学生通过PPT或者黑板,将实验数据进行呈现,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用到的材料,还有哪些物体会出现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热胀冷缩现象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8.板书(5分钟)在黑板上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结论,方便学生进行复习和记忆。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5篇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1有趣的蜗牛活动目标:1、能大胆观察蜗牛,学习用多种方法来观察。

2、敢于探索,发展观察能力。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1、每组观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2、记录纸笔若干活动过程:1、谈话:春天的小动物――让孩子们讲讲自己对春天的动物的认识2、户外:找蜗牛3、观察蜗牛A:引导孩子们观察蜗牛。

――让孩子们用眼睛看,用各种工具来观察,并把自己的发现及时的记录。

B:分享个自的经验4、介绍“我知道的关于蜗牛的知识”5、讲讲“我对蜗牛一些的问题”6、小结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2帮小金鱼换水【活动目标】1、透过动手操作、探索等方式来了解虹吸原理,尝试利用虹吸原理帮鱼缸换水。

2、尝试根据猜测和实践填写记录表,学习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3、乐意参与实验,对虹吸原理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吸管,酸奶勺子,一次性盒子,金鱼缸,针筒一次性杯子,一次性杯子。

【活动过程】一、视频导入(教师拿好吸管两头,放进鱼缸里,开始往下流水)师:小朋友,我们人类生存都离不开呼吸,那小金鱼是怎样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呢?师:小金鱼在水里是靠腮呼吸的。

二、视频停止(小金鱼生活在很脏的水里)师:看这画面上的小金鱼怎样了?(水很脏,需要换水)师:那你有什么办法帮小金鱼换水,能够让小金鱼不从鱼缸里出来?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小朋友想了很多办法,那我们来看看视频里的老师是怎样帮小金鱼换水的?幼儿观看视频,教师捏住吸管两头,一头先放进鱼缸里,另一头再放进一次性的盒子里,水开始流动。

三、探索让吸管满水的方法。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他是怎样换水的?师:谁愿意来试一试?师:为什么视频中的老师和你用同样的材料,她能够让鱼缸的水流下来,你不能够呢?小结:让我们一齐来看看老师的吸管中有什么秘密。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工作单位姓名新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沉和浮”、“热”、“时间的测量”、“地球的运动”。

第一单元“沉和浮”。

本单元将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有关沉和浮的许多问题。

学生将探究不同物体的浮沉,形成他们关于对物体是上浮还是下沉现象的解释,而且能够明白物体与被放液体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单元“热”。

热是一种能量形式。

然而,在小学阶段,让小学生探究“热”,更主要的还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现象一热现象。

例如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摩擦生热及热传递等。

关于热现象,学生们已经有了不少的经验,尤其是在三年级下册“温度和水的变化”单元,学生们观察探究了温度和水的形态变化的关系,他们已经观察到了物质由于温度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一物体状态的变化。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时间”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事物,时间运动的轨迹,是根据其他物体的有规律运动的轨迹来记录的。

所以,本单元学习“时间测量”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事物有规律运动”的认识活动过程。

本单元要让学生使用一些测量时间的重要设备做实验,从太阳钟、水钟到机械擒纵器……在“创造”(制作)计时工具的实践过程中,了解人类计时仪器的发展史,认识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

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

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

三、教学目标1、本册教科书设计了许多探究活动,这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教师要发展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能力,继续学习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导学生及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整理,转化为证据,用科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构科学概念。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液体的热胀冷缩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液体的热胀冷缩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2.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变小。

过程与方法1.改进实验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

【教学重点】水受热受冷过程中所发现现象的描述并尝试做出解释。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教学过程】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猜测1.播放学生烧满满一壶水的录像,水还没烧开就溢出来了。

2.提出问题:看了烧水的视频,你有什么发现?水为什么自己会跑出来呢?3.学生根据视频说想法。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烧开水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水热胀冷缩的探究冷热会对液体有影响。

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你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找出答案。

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液体——水开始研究(板书:水)。

1.设计水热胀冷缩实验(1)上节课我们做的试管气球皮实验,实验现象不明显。

(在试管里装满水,剪一小块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并用橡皮筋扎紧。

把试管插在热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热,发现气球皮微微鼓起;再把试管插在冷水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发现气球皮微微瘪下去。

)今天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材料(一一出示):烧杯、平底烧瓶、瓶塞、细玻璃管、红墨水、滴管。

你们能用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清楚地看到水受热或受冷后发生的变化吗?等会请小组讨论一下,并思考这两个问题:老师给大家提供的红墨水有什么作用?用一根细管子有什么好处?(2)小组内交流讨论,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3)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评价学生的实验方案,对不合理的地方适时指导。

(4)课件出示实验方案,指名读,自读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材料选择组合,设计实验方案,在讨论交流中发现方案的优缺点,设计出完善可行的实验方案。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案内容1.第一单元:观察与实验第1课《观察与实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讲述科学家通过观察与实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2)讲解观察与实验的方法: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实验要遵循科学原理。

(3)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记录实验结果。

第2课《观察与实验的应用》教学过程:(1)讲解观察与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长度、温度等。

(2)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与实验,解决实际问题。

2.第二单元:植物与动物第3课《认识植物》教学过程:(1)讲解植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植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植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第4课《认识动物》教学过程:(1)讲解动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2)观察动物:让学生观察校园内的动物,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3.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第5课《地球的形状》教学过程:(1)讲解地球的形状:通过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形状。

(2)观察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了解地球的形状。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地球的形状对人类的影响。

第6课《太阳与月亮》教学过程:(1)讲解太阳与月亮的基本特征:如太阳的光和热、月亮的相位变化等。

(2)观察太阳与月亮:让学生观察太阳和月亮,了解其特征。

(3)交流讨论:分享观察结果,讨论太阳与月亮对人类的影响。

4.第四单元:环境保护第7课《环保意识》教学过程:(1)讲解环保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必要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课《温度与水的变化》教案6(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温度与水的变化》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水的影响,通过实验探究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科书通过详细的实验步骤和易于理解的语言,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水的变化规律。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探究有浓厚的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耐心等待,避免因为急躁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温度对水的影响,知道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2.难点: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了解水的变化规律。

2.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科学奥秘。

3.采用分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温度计、热水、冰块等。

2.实验材料:水、色素等。

3.教学课件:实验过程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现象引入新课:冬天,水为什么会结冰?夏天,水为什么会变热?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对水的影响。

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过程。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实验中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解释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水还有其他的变化吗?引导学生思考水的蒸发和液化过程。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和液化现象。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复述水的沸腾和凝固过程。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doc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4 造一艘小船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第二单元热1热起来了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7 传热比赛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7 做一个钟摆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第一单元沉和浮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教材处理】教材第2面两个地方出现“泡沫塑料块”,在仔细研读教材和教师用书的基础上,我认为应把演示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塑料块”,把学生实验中的“泡沫塑料块”改为“泡沫块”。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教案(2023新课标版)

1.种子发芽实验【教材简析】在“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观察过种子的结构,开展过风仙花的种植活动,他们对于种子的萌发已有一定的认识,但未曾进行过系统性思考与研究。

本课将以此为背景,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认识建立假设、开展方案设计、动手实践研究,最终找到“答案”并形成相关认识。

该研究过程属于控制变量实验,因此本课将承载着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

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

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变量实验(比照实验)设计的任务,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因此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改变“土壤”这个条件的比照实验的设计进行精讲细讲,给学生一个好的例子,从而对他们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计划,并进行实验验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交流自己的实验设计,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缺乏,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探究,知道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充足的空气和一定的水分,认识到植物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科学思维]用比照实验对变量进行控制,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

[探究实践]能够使用比照实验的方法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并结合自己的实验计划开展实践研究,探究种子发芽所需条件的过程;[态度责任]在探索种子发芽实验中,能意识到植物生长需要的环境,从而意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科学地设计比照实验,研究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实验现象
在小孔大小相同,水位相同的情况下,水滴漏的时间间隔是一致的。在相同的时间里水滴漏的容量相等,滴漏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实验结论
在小孔大小相同,水位相同的情况下,水滴漏的时间间隔是一致的。在相同的时间里水滴漏的容量相等,滴漏同样多的水所需要的时间是一样的。
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小心烫伤。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怎样测量时间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实验器材
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重点
知道水钟的制作原理。
教学难点
分析水流快慢与水位、小孔的关系。
实验步骤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教学重点
经历先预测再实践的活动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先预测再实践的活动过程
实验步骤
1、预测三种不同状态物体的胀与缩并说明理由。
2、依次用气体、液体、固体做实验,观察记录。
3、把实验结果和预测情况进行对比,讨论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实验记录单:
气球

铜球
我的预测
实验结果
实验现象
三种物体在受热时体积发生膨胀,受冷时收缩。
3、把金属片用铁架台固定,在正下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凡士林融化方向。
5、观察记录,讨论实验发现。
实验记录单:
实验现象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实验结论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备注
1、建议不要使用教材里安排的蜡粘牙签,因为蜡的多少很难把握容易发生变化。
实验结论
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会发生膨胀,受冷时会收缩。
备注
1、预测的理由记录比较烦琐,建议让学生口头交流即可。
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类型
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让学生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3、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物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知道气体、液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了解物体热胀冷缩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会做水的热胀冷缩的试验、设计空气热胀冷缩的试验,并能观察和记录试验现象。
3、观察不同物体的沉浮情况,并与预测进行对照,发现问题。
实验器材
一个铝球一端用绳子吊着、一个铁圈(刚好可以让铝球通过)、火柴、酒精灯、气球、瓶子、橡皮塞、玻璃管、量杯
实验器材
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重点
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
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实验步骤
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备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怎样保护土壤不被腐蚀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2、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3、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4、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实验器材
装满热水的杯子、铁架台、铜棒、牙签、金属片、酒精灯、火柴、凡士林、试管夹等。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实验步骤
1、把铜棒放入热水中,感受铜棒另一端的温度变化。
2、把铁丝用铁架台拉直,中间相同间隔处用凡士林粘火柴,预测加热后牙签掉落的顺序并说明理由。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备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
实验名称
《运动与力的探究》
实验类型
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2、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3、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实验器材
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等。
教学重点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实验步骤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5、分析数据,概括实验结论。
实验记录单:
地质情况
平原与山地
泥土与沙地
有无植被覆盖
我们的发现
受侵害情况
较轻
一般
严重
实验现象
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不改变其他,可以鲜明看出不同地质条件下自然界对土地的侵蚀破坏程度差异很大。
实验结论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3、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探究: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