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赫贝尔作品《D大调卡农》Canon in D;Johann Pachelbel古典吉他谱
音乐欣赏论文——D大调卡农赏析
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字面意思为“典范”、“规律”等,也指古希腊的一弦琴,或指基督教弥撒中的一部分。
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13世纪的民间音乐(如轮唱曲)就是以卡农的形式出现的。
完整的卡农于15世纪出现,并受到一些乐派作曲家的钟爱。
此后,卡农常常作为一个段落,出现在独立的交响作品中。
《D大调卡农》(Canon in D major)为德国作曲家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所作,是世界上最为悦耳好听的古典金曲之一。
《D大调卡农》是原作《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 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的前半部分。
它作为奥斯卡获奖影片《凡夫俗子》的配乐而广为人知,此后被世界各地音乐爱好者改编成多数版本,也曾在很多经典的电影和广告中出现。
作者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是德国闻名巴洛克时期作曲家。
他先后在很多教堂担当管风琴乐师的职位,也曾经担当过JS Bach兄长的音乐老师。
信奉当时新兴路德教派的他,一生中创作了很多教会音乐。
他的《众赞歌前奏曲》融合了北德音乐的宗教性和南德音乐的抒情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他流传最广的作品还是青年时代创作的《D大调卡农》(1680-1690)。
此曲以大提琴启奏,每隔八拍,加入一把小提琴拉奏。
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供重复拉奏。
大提琴只有两小节八个音,重复达二十八次之多。
几个声部的支配极为严谨,却没有给人单调赘余之感,它们此消彼长,回环往复,反而为曲子增加了哲学和艺术的光辉。
本文分别从节奏、旋律、和声、曲式几个方面对此曲进行分析。
《D大调卡农》创作于巴洛克时期,它本身带有巴洛克音乐的很多节奏特点。
巴洛克时期的科学旺盛发展,不仅极大地变更了人们的观念,也对艺术的审美造成了影响。
“运动是确定的”这一观念广为音乐家们接受并运用于创作,巴洛克音乐中,旋律是不断扩展、连续绽开的,有如万花筒一般绚烂;节奏则富有流淌性,持续不断,这充分确定了运动的永恒性。
赏析《D大调卡农》
赏析《D大调卡农》作者姓名:危文君专业:财务管理学号:09101625【摘要】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关键词】卡农;D大调卡农;帕赫贝尔;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1.卡农卡农一词,英文是Cannon,这个词原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
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微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对位法则,使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卡农曲,这种13、14世纪就已确立的体裁,经过新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到了巴洛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西欧的许多作曲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着卡农手法,也尽享卡农的乐趣,甚至写作卡农曲成了主流社会的一种新风尚。
《卡农》也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周以上。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2.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
永恒的卡农
巴赫的老师-----帕赫贝尔 “一位非常有天分和多 才多艺的德国巴洛克时期的 作曲家,他的教堂礼拜音乐 和键盘音乐影响了一代又一 代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 时期相当重要的作曲家,他 的音乐深深影响了音乐之父 巴赫。他出生于德国的纽伦 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 乐,但因支付不起学费,次 年转学。1673年至维也纳。 1677年至爱森纳赫,担任了 一年的宫廷管风琴师。爱森 纳赫也是德国音乐的故乡, 巴赫在这里诞生,在巴赫双 亲去世后帕赫贝尔成为巴赫 兄弟的监护人和老师。
约翰·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卡农
卡农即Canon。卡农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一个声部,但不 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一种此 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效果,轮唱也是一种卡 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的旋律是导句,以 后模仿的是答句。根据各声部高度不同的音 程差,可分为同度卡农,五度卡农,四度卡 农等;根据间隔的时间长短,可分为一小节 卡农,两小节卡农等;此外还有伴奏卡农, 转位卡农,逆行卡农,反行卡农等各种手法。
《卡农》最原始的版本今天已无缘听到,但后世名 家的不断演绎却不时推出《卡农》的绝美乐章。
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 带来的《卡农》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1985年, 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1987年, 吉他演绎的现代版本轰动一时。1992年,大竖琴 家Mask和长笛演奏家共同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 周年仪式会上演奏了极其优雅的《卡农》新版, 甚受推崇。其他还有童声版、饶舌版、佛拉门戈 版、爵士版等各种《卡农》。 随着时间的发展,卡农产生了各种版本,如 小提琴独奏版、弦乐四重奏版、钢琴独奏版、钢 琴四手联弹版、竖琴独奏版、长笛协奏版、铜管 合奏版、陶笛独奏版、吉他独奏版、美声无伴奏 合唱版等诸多版本。以小提琴和钢琴合奏的形式 表演最常见。
卡农音乐赏析
卡农音乐赏析当我们谈到音乐世界中的经典之作,卡农(Canon)必然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卡农并非特指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其特点是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给人以绵延不断的音乐感受。
卡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起源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最初,这种音乐形式在欧洲的教堂和宫廷中流传,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无数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
在众多以卡农技法创作的作品中,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 大调卡农》堪称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以其简单而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这首《D 大调卡农》。
开头的几个音符,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温暖而宁静。
随后,各个声部依次加入,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彼此呼应,和谐有序。
旋律不断重复,但每次重复都带着微妙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却又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
卡农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节奏。
其节奏稳定而富有韵律,如同人的心跳,给人一种安定和踏实的感觉。
这种稳定的节奏,使得听众很容易跟随音乐的流淌,进入一个放松而专注的状态。
从旋律的角度来看,卡农的旋律往往简单而优美。
没有复杂的音符组合,没有炫技式的高音跳跃,却能以最纯粹的方式触动人心。
它就像一首朴素的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
再深入探究卡农的和声,其和声编排巧妙而精致。
各个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和谐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丰富而饱满的音乐色彩。
卡农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备受喜爱的重要原因。
它可以是欢快的,充满着喜悦和活力,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也可以是忧伤的,如泣如诉,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还可以是宁静的,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远离喧嚣的世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卡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常能听到卡农的旋律,它为影视作品增添了动人的情感色彩。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强大艺术形式。
而古典音乐则作为音乐中的瑰宝,因其优雅、复杂和深远的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音乐的名曲,并通过详细的解析与推荐,带您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美妙的和声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这首音乐曾经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和广告所采用,传颂至今。
《D大调卡农》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而帕赫贝尔则是巴赫的学生。
这首作品以其美妙的和声脍炙人口,成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卓越的构思和和声运用。
它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然后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一段华彩绝伦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
在整首曲子中,主题层层展开,音乐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华丽、梦幻的感觉。
虽然《D大调卡农》早已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但它的美丽却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首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它充满了魅力和内涵。
无论您是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还是早已熟悉巴洛克风格,这首乐曲都能够让人陶醉其中。
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情感的爆发接下来,让我们聆听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于他短暂而辉煌的生涯中创作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他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第40号交响曲》以其浓郁的情感和令人难忘的旋律而著名。
开头的主题瞬间带领听众进入一种充满紧张与激情的氛围,如同一幅异常宏伟的音乐画卷。
在这个交响曲中,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令人惊叹的是,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正经历着一段人生中的困境。
虽然他处于艺术上的巅峰,但生活中却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正是这种情感的爆发,使得《第40号交响曲》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哪首乐曲能够超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
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朋友们来说,这又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不仅仅因为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德国作益家曾是“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留下了一首不朽经典的旋律,这便是著名的《D大调卡农》。
这首乐曲,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光影之间,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铃声里,都能听到至纯至美的《卡农》旋律。
《卡农》真可谓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了。
1653年9月,在德国东南部的美丽小城——纽伦堡,诞生了一个名叫约翰·帕赫贝尔的可爱小男孩。
尽管这个小男孩天资聪明,对音乐极富灵性,但谁也没想到他会对德国音乐乃至西方音乐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小帕赫贝尔先后师从于海因里希·施威默和克尔学习管风琴与作曲。
23岁时出任埃森纳赫宫廷乐师,显示了非凡的才华。
在埃森纳赫,他结识了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父亲,并很快成为巴赫家族的亲密朋友。
1695年,再次回到故乡纽伦堡,直至1706年逝世。
帕赫贝尔最重要的贡献在于管风琴教学和创作上。
他是西方管风琴中德学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其众赞歌自成一体,对巴赫以及以后的音乐家影响深远;然而历史却和大家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位多产作曲家可能也没有想到,在众多的作品中,流传至今并为世人奉为经典的却是他的悠然之笔——《D大调卡农》。
这首卡农曲的全称是《D大调卡农与吉格》,作曲家还在乐谱的扉页注明“为三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或弦乐队而作”。
事实上,这部作品是由卡农和吉格(笔者注:吉格是一种流行于英国的快速二拍子舞曲)两支曲子而组成,最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还是卡农部分。
卡农一词,英文是Canon,从字面讲即“轮唱”之意,最早源自希腊文,意为“规则”。
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复调音乐创作技法,即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D大调卡农》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D大调卡农》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D大调卡农》赏析《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音乐家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
听完这样一首曲子,犹如一碗心灵鸡汤,能滋润人的心灵,让人受益匪浅。
也让我们在准梦的途中充满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的困难、障碍。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样一些阻碍,才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那么单调、乏味。
这些有时也会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更加奋进。
结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来看,就业难犹如挥之不去的幽灵般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有时候,对于未来,我们也想逃避,但就是由于各种责任,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坚持、继续努力。
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给予我们更多安慰、更多帮助,不然,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在生命的某个开心或不开心、幸福或不幸福、得意或不得意的时刻,聆听卡农,体会着它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音乐元素,不管听过多少遍,都能让人感受着同样的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它直达人脆弱的灵魂,让人刻骨铭心,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和思绪,一点一点的忧郁和沉醉,感伤莫名又沉溺在感动之中。
贯穿在这样音乐里的故事注定是让人感动的,感触加感动,给人以太多完美的契合和思想暗示,让你伤感着、感动着、振奋又莫名地期待着。
正如有位女孩说:“Why am I different from others?”流浪艺人说:“Why Do you have to be like others? Music is a visible thing.Close your eyes.You will see.”是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我们也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本色。
卡农的励志故事
卡农的励志故事Pachelbel, Johann 帕海贝尔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风琴师。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卡农的励志故事,供大家参阅!卡农的励志故事:Pachelbel(卡农的作者)德国人。
在他10几岁的时候,战乱使他沦为孤儿。
流浪到英国的他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天天在教堂弹琴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耳濡目染也学会了钢琴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了有钱有势,Barbara Gabler也是镇上最漂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了Pachelbel弹的曲子,就爱上了他。
很多有钱人上门向Barbara Gabler提亲都被拒绝了,因为Barbara Gabler心里只喜欢Pachelbel。
但女孩子嘛,都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后来Barbara Gabler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Pachelbel那里学钢琴,她对Pachelbel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学艺。
Pachelbel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不把经历花费在钢琴上,遭到了Pachelbel 一再的责骂。
Barbara Gabler心里委屈,但还是一直跟着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
终于有一天Pachelbel对Barbara Gabler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合弹钢琴。
而且你也不喜欢钢琴。
”Barbara Gabler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Pachelbel。
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在镇上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女孩钢琴大赛。
)半年里,Barbara Gabler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
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Barbara Gabler参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Barbara Gabler想拿这个奖杯去找Pachelbel并向他表达自己的爱意,但当她去找Pachelbel的时候,Pachelbel已经不在了。
卡农钢琴曲最好听的版本
卡农钢琴曲最好听的版本卡农(Canon in D)是世界著名的古典钢琴曲之一,由约翰·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所作。
这首经典乐曲已经风靡了世界各地,在电影、广告、音乐会、婚礼等场合广泛使用,成为了一个深入人心的经典作品。
下面将为大家推荐其中几个最好听的版本。
1. Roger Williams版本Roger Williams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最著名的钢琴家之一。
他的版本以深情而温柔的钢琴演奏为主,将卡农的静谧、优雅和优美的旋律完美地呈现出来。
该版本音乐节奏轻快,适合在凝神静听的时候享受。
2. Lang Lang版本作为中国的国际钢琴家,Lang Lang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他的卡农版本独具匠心,音乐欢快而充满活力。
大家无需过多思考,就可以沉浸在美妙的旋律里。
3. David Lanz版本David Lanz是一位美国钢琴家、作曲家和演唱家。
他专注于新时代音乐和古典音乐的演绎,其版本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该版本采用了许多的和声和细腻的琴键,并且增加了些许的魔幻气息,感觉非常宛如童话世界。
4. Maksim Mrvica版本Maksim Mrvica是一个克罗地亚钢琴家。
他的版本通过强烈的演奏、过度的音量和强烈的乐感,展现出了他的独特风格。
该版本充满着激情和动感,并具有能够引起听众共鸣的感觉。
5. Brian Crain版本Brian Crain是一位知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他的卡农版本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版本音乐轻柔、清新,在和谐的和声和温柔优美的旋律之间交替呈现,让人陷入一种自然、安静的氛围中。
总之,以上是几个非常不错的卡农版本。
无论是清新优美的旋律、温柔柔和的钢琴演奏,还是激情四溢的演奏,它们都是钦定的铃声,美妙而动人。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Canon for 3弦乐四重奏
tÇ
tI tÇ
tI
IIIII !! t t tt t t ttt t t t tt t t ttt t t tt t t t ttt t t tt t t t tt t t
IIIIII
!!
tt
tttt
tttt
ttt t
tt
ttttt t tttt tttttttttt
I.I
! <
!!
t
t
t
t
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
IIIIIIII
;
!!
44
a
IIIIIIIII !! 44
a
!! 44 IIIIIIIIII
a
lolooooloolooloo ))))o))))))
a tttt tt tt
a
a
a
a
a
a
ooIII
! <
!!
44
tttt
tttt
tttt
I.I
! <
!!
t
tt
t
t ttt
tttt
IIII
;
!!
tt
tt
ttttt
ttt
t tt
t
t ttt t t ttt t t ttt t t ttt t
IIIII !!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t
I.I
! <
!!
t
t
t
t
t ttt
tttt
IIII
;
心中永远的圣曲
• 谢谢欣赏
卡农的特点
• 卡农的所有声部虽然都模仿同一个声部, 但不同高度的声部依一定间隔进入,造成 一种此起彼伏的效果,连绵不断的效果, 轮唱也是一种卡农。在卡农中,最先出现 的旋律是导句,以后模仿的是答句。
卡农的历史
• 农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3世纪的民间 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轮唱曲 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 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 流行于英国。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 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后, 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 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卡农的技法
•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 原意为“规律”。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 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 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 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 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 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on)虽不像浪漫派 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 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 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 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 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 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 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心中永远的圣曲——卡农
卡农的简介
• 卡农是一种音乐体裁,在卡农中最广泛为现代人所知的是 约翰· 巴哈贝尔(Johann Pachelbel,1653~1706)创作 的《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 曲》(Canon and gigue,for 3 violins & Basso Continuo in D major,T. 337),作品编号:T. 337。通常人们更多 的关注作品的第一部分卡农,并简称为《D大调卡农》 (Canon in D)。音乐家帕海贝尔是当时在德国J· 巴赫 S· 出现以前最著名的管风琴演奏家,他有大量的管风琴作品。 他与J· 巴赫的父亲私交甚好,是巴赫姐姐的教父,他是 S· 巴赫哥哥的老师,而巴赫的音乐启蒙来自于他的这位哥哥, 所以帕海贝尔也能算是“音乐之父”J· 巴赫的师祖 S·Biblioteka 卡农的曲谱卡农的故事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与室内乐节奏训练探究
Yi Shu Ping 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帕赫贝尔《D 大调卡农》与室内乐节奏训练探究范子军晋中学院摘要:约翰·帕赫贝尔的《D 大调卡农》是巴罗克时期的一首室内乐名作,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弦乐室内乐训练的初级教学曲目中,其节奏首先是个难点。
本文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揭示创作特点,把握节奏规律,然后确立训练思路、运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和步骤解决演奏复杂的多声织体时的节奏合作问题,旨在提高演奏质量、提升教学训练水平。
关键词:巴罗克固定低音变奏模仿室内乐节奏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01-03作者简介:范子军(1970-),男,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演奏艺术理论、合唱与指挥。
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Johann 1653-1706)是巴罗克中期的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80年为三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创作了《D 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卡农》是其中一首,因受人们喜爱常被单独演奏,如今已有多个不同的改编版本流传。
本文通过对《D 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版本进行音乐与演奏分析,重点探讨作品的节奏规律及演奏方法,旨在解决室内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
一、音乐分析这是一首以固定低音、模仿手法为主写成的卡农曲。
作品为D 大调,单一调性,四四拍,Sostenuto 意思是绵延、稍慢,相当于andante cantabile (如歌的行板)。
固定低音变奏是该曲的创作特点之一。
一个纯四度下行的动机通过模进构成一个简短的旋律型,在低声部出现。
“由于它是一个简短的尚不具有完整主题成型的动机,因此它必须紧凑地作连续不断反复,直到由附加在它上面的织体或旋律完成乐曲的陈述与发展”。
在引子之后,固定动机与上方声部的结合中,和声基本上以原位三和弦为主,于是以主音开始、属音结束的动机能够按照大调和声功能Ⅰ-Ⅴ-Ⅵ-Ⅲ/Ⅰ6---Ⅳ-Ⅰ-Ⅳ/Ⅱ6-Ⅴ(7)进行循环,重复28次后才在主和声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