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D大调卡农》
卡农音乐赏析
婉转的曲调却并不悲痛,用 28度的轮回诉说暴雨后的晴 空。真像这样的感觉。雨后 一尘不染的天空,湛蓝、悠 远、纯净。卡农(Canon)复 调音乐之一种,原意为“规 律”。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 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声部先 后出现,造成此起彼落连续 不断地模仿,即严格的模仿 对位。第一次出现的声部称 “起句”,相隔一小节或两 小节后出现的重复声部称 “应句”,用卡农手法写成 的乐曲称“卡农曲”,声乐 曲中的“轮唱”亦即“卡农 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 三、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 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
在很多影视中被用作背景音乐。例如: 在电影《我的野蛮女友》中,当全智贤的钢 琴声在大学阶梯课室里响起的时候,车太贤情 不自禁穿过人群,将准备以久的玫瑰送给全 智贤。这时满场一片喝彩鼓掌之声••••••全 智贤弹奏的这首曲子,也是贯穿整部电影的 优雅流畅的钢琴独奏,那就是经过改编的—巴 哈贝尔 卡农 。
约翰· 巴哈贝尔(1653/09/01-1706/03)(又译约翰· 帕海贝尔、 帕赫贝尔、帕卡贝尔等),德国管 风琴家、作曲家。出生于德国的纽 伦堡(Nuremberg)。
约翰· 巴哈贝尔 (Johann Pachelbel),
他的作品,Canon in D(D大调卡 农),三百年后魅力依旧,不仅是 现代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 也是电影电视广告配乐的常客。 这个曲子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 1678至1690年之间,乐曲编制由 三把小提琴以及数字低音,一开 始低音乐器奏出两小节顽固八个 低音,接下来三部的小提琴依次 出现,低音乐器从头到尾重覆了 二十八次同样八个音。一般在这 一个曲子之后还附加上一首轻快 的Gigue(吉格舞曲)形成一对 《卡农》仅仅是一首全长仅5分钟 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了 三百多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 弥新。
d大调卡农乐谱 丹麦老头版本
在明清两代,人们以“三大小调”评价曲调的美丑。
声畅调为大调,声婉调为小调,声柔调为平调。
《大调卡农乐谱》是荷兰作曲家约翰·斯特劳斯于1865年创作的音乐作品,以传统的丹麦老头版本为基础,形成了“大调卡农乐谱丹麦老头版本”这一风格独特的音乐作品。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部音乐作品的魅力与历史渊源。
1. 起源与演变1.1 丹麦老头版本的由来1.2 《大调卡农乐谱》的创作和影响1.3 丹麦老头版本与原版的区别和特点2. 音乐形式和内涵2.1 丹麦老头版本的音乐特色2.2 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2.3 作曲家对丹麦老头版本的选择和创新3. 丹麦老头版本的传承和发展3.1 丹麦老头版本在当代音乐中的应用和影响3.2 《大调卡农乐谱》在国际音乐舞台上的表现3.3 丹麦老头版本对音乐文化的影响和贡献总结与展望在今天这个数字化的时代,丹麦老头版本依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对音乐创作和表演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大调卡农乐谱丹麦老头版本》,并期待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传承和创新。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音乐爱好者,我对丹麦老头版本的音乐作品情有独钟。
它所融合的丰富情感和独特风格,总能让人在聆听中产生共鸣。
我希望这种音乐作品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为世界音乐文化贡献更多的精彩和魅力。
以上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所撰写的初稿,希望能够符合你的要求。
如需修改或补充内容,请随时告知。
丹麦老头版本的《大调卡农乐谱》可以说是一部经典的音乐作品,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丹麦民间音乐的传统,且经过了多次的演变和创作,最终成为了约翰·斯特劳斯所创作的这部音乐作品。
这部作品融合了丹麦老头版本的音乐特色,同时又添加了斯特劳斯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
丹麦老头版本最初是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存在的,它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古老的丹麦乡村,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曲调。
这种曲调以其简洁朴实、富有激情和情感的表达而闻名。
D大调卡农
D大调卡农好吧,这一期有一丢丢的专业,属于读书笔记,哈哈,个人觉得不难懂,有兴趣的可以读哦!近年特别喜欢听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均衡、华丽、克制,让人觉得特别平静,有听佛经的感觉。
巴洛克时期(baroque)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大致为17世纪,也就是16XX年。
很久很久以前好像介绍过,就是巴赫那个时代,法国宫廷里的皇亲中贵族们带领着时尚,男人喜欢戴假发,穿白长袜;女人会束腰,戴着重工的首饰。
这个时期的风格就是两个字:繁复。
不论是建筑还是音乐,越复杂越高级。
巴洛克时期特别喜欢写复调音乐,在当时来说,这是对先前教会音乐的反叛和创新。
每个声部在自己进行时还要注意到上下和弦的严格对位,这也是作曲家的一种音乐游戏吧,这样的创作手法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层次感,卡农就是巴洛克时期常见的创作体裁之一。
卡农(Canon)——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是指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节,最后的一个和弦,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一个神圣的意境(百度语)。
烧脑了,好复杂对不对?就像我听到数字的感觉——一团毛线。
简单说,就是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旋律(我们叫她主题),一会儿在小提琴声部出现,一会儿在中提琴出现,一会儿又在内个啥出现,每次当一种乐器主奏她的时候,其它乐器就会作为伴奏,最后你主奏一会儿,我主奏一会儿,乐曲就结束了,understand?现今还经常被演奏的《D大调卡农》可以说是巴洛克时期的流行音乐了,据说是巴赫的老师帕卡贝尔的作品。
先来一个原版的,据说油管上的点击量超过了10000000。
古钢琴细碎的和弦伴奏一下就把人带进古典的氛围,四个声部各自展示又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在追逐中同时奔向终点。
在乐曲的一开始,作曲家用舒展的长音来表现优雅的舞步,而后乐器渐渐加入,节奏越来越密集,各声部纷纷华丽亮相,循环演奏着起初的几个和弦。
主题到乐曲的中部才出现,旋律感很强,容易哼唱记忆,这也是她经久不衰的原因,乐曲也随之到达高潮,变得热闹俏皮,而后渐渐平复,一场欢宴完美落幕。
浅析现代芭蕾舞作品《D大调卡农》
浅析现代芭蕾舞作品《D大调卡农》关键词:现代芭蕾舞;《D大调卡农》;编舞手法;音乐;舞台设计一、引言现代芭蕾舞是一种充盈现代气息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它以身体的美丽动作、音乐的和谐组合以及奇异的舞台效果为主要特点,受到世界上浩繁爱好者的追捧。
《D大调卡农》是现代芭蕾舞作品中的一部经典之作,作品以其美丽的舞蹈形式和优雅的音乐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本文将从作品的精神内核、编舞手法、音乐和舞台设计等角度出发,对该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解读。
二、编舞手法分析《D大调卡农》的美丽舞蹈动作、明快的节奏、激情饱满的表演、灵动的身姿,已成为现代芭蕾舞编舞的经典之作。
编舞涉及的手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起首,编舞师接受不同的舞步,如跳动、旋转、抬腿、提脚等,以表现出情感的渲染,增加舞蹈的动感和视觉效果。
接着,编舞师依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进行编排,将舞蹈和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舞蹈表现更具动感。
此外,还接受了身体的扭动和折叠等方式,有时也会用带有特殊效果的道具氛围来创设奇特的舞蹈效果。
最后,编舞师还可以利用光影、服装和舞台的颜色搭配等手法来丰富舞剧的视觉效果。
三、音乐分析马克斯卡农是《D大调卡农》的音乐作曲家,这部作品有着美妙的音乐旋律和和谐的音色,为芭蕾舞舞蹈创设了美丽的音乐素材。
马克斯卡农在这首曲子中,运用卡农形式和重复式和弦,并不息变化主题和歌谱,将芭蕾舞和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音乐结构明晰,旋律明快高雅,饱含着柔情和激情,为式样华美的芭蕾舞蹈代表作增加了玄妙而时尚的气息。
四、舞台设计分析除了编舞和音乐外,《D大调卡农》在舞台设计方面也有奇特之处。
除了精选优秀的服装和道具,还有全新的奇特舞台设计。
舞台设计师可以通过建筑、道具及伸展性演员的安置以达到景物、舞蹈和音乐互相补充,让观众进入一个融合协调的世界。
五、结语通过对《D大调卡农》的分析和解读,可以发现这部作品在编舞、音乐和舞台设计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
它不仅是现代芭蕾舞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d大调卡农
d大调卡农D大调卡农:一个经典的音乐作品概述:D大调卡农是一首经典的音乐作品,由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创作于18世纪初。
这首卡农以其华丽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而闻名于世。
它是音乐史上最著名的卡农之一,被广泛用于教学、演奏和录音。
起源:D大调卡农最早出现在巴赫的音乐集《音乐的艺术》(The Musical Offering)中。
这个音乐集是巴赫的学生约翰·戴斯勒(Johann David Heinichen)向他提出的一项挑战:即允许他在一首音乐作品中采用一种简单的主题并将其进行复杂的变奏。
音乐结构:D大调卡农的主题简单而明显,由8个小节组成。
它的基本形式是一个双声部的卡农,即一个声部跟着另一个声部延迟出现并重复演奏同样的旋律。
主题在不同的声部之间以逐渐增加的时间间隔进行复制,产生了迷人的层叠效果。
卡农的发展:卡农是一种古老的音乐形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它最初出现在中世纪的宗教音乐中,后来逐渐进入民间音乐和古典音乐中。
巴赫在D大调卡农中将卡农这一传统形式发展到了极致。
音乐特点:D大调卡农以其高度规则且复杂的和声结构而闻名。
巴赫采用了多种音乐技巧,如对位、逆行、旋转和镜像等,使得这首卡农在结构上严谨而富有变化。
它的旋律优美而引人入胜,充满了巴赫特有的表达力和情感。
影响和传承:D大调卡农成为了巴赫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并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作曲家和音乐家都受到了D大调卡农的启发,创作出了许多类似的音乐作品。
它也成为了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教学素材,用于训练学生的和声技巧和音乐感知能力。
演奏和录音:D大调卡农广泛被演奏和录音。
无论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还是管弦乐队,都有大量的演奏版本可供选择。
这首卡农也成为了许多钢琴家和音乐家展示他们技巧和表现力的经典曲目之一。
结论:D大调卡农是一首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的音乐作品。
它展示了巴赫作为一位伟大音乐家的才华和创造力。
卡农钢琴谱分析
卡农钢琴谱分析作为古典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卡农(Canon in D)是巴赫创作的一首钢琴曲。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复杂的和声结构而闻名,至今仍受到众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卡农钢琴谱的基本结构如下:1. 引子(Introduzione):卡农的引子以D大调进行,由简单的和弦模式组成,创造出平静而庄重的氛围,为整首曲子的铺垫打下基础。
2. 主题(Theme):卡农的主题采用了迭代(repetition)的编曲技巧。
它由一个简短的旋律构成,以单音和双音的形式交替出现,并在不同的声部间进行演奏。
这种循环的结构使得卡农的演奏具有不断变化的层次感。
3. 进一步的发展(Development):卡农的发展部分是整首曲子的亮点之一,它将主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变奏和发展。
这部分的特点是各声部同时进行演奏,旋律和和声在不同的声部之间组合,创造出错综复杂的效果。
这种多声部并行的演奏方式,使得卡农在钢琴上的表现更加丰富多样。
4. 尾声(Coda):卡农的尾声以一个激动人心的高潮结束。
各声部的旋律和和声在此处达到高度统一,形成庄严而激昂的氛围。
尾声部分的音乐动机较短,由一个简单的旋律构成,此后逐渐减弱,直至曲终。
卡农钢琴谱的演奏要求:1. 手位的选择:由于卡农的和声结构较复杂,演奏者需要选择适合的手位,以确保各声部的旋律和和声能够顺利进行。
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手型和技巧,寻找最佳的手位。
2. 运用断奏(Staccato)和连奏(Legato):卡农中的旋律多变,有时需要运用断奏和连奏来突出不同声部之间的对位关系。
演奏者可以根据曲子的整体风格和自己的艺术感觉,适时运用断奏和连奏手法。
3. 控制节奏和速度:卡农的演奏节奏一般较稳定,但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可能会有一些临时加速或减速的要求。
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这些节奏变化,并通过技术手段来表达出音乐的意境。
4. 注意和声的平衡:卡农的声部较多,每个声部都具有独立的旋律和和声,因此在演奏时需要注意各声部之间的平衡。
音乐鉴赏课程论文-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赏析
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赏析xxx 仪器仪表工程 P1602085236摘要: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技法,合理应用于乐曲中可以使乐曲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
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是一首被大家广泛传颂的音乐作品,是世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被大量引用于影视、歌曲、舞蹈等艺术作品中。
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丰富多彩,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 帕海贝尔;卡农;吉格舞曲一.卡农简介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卡农》可能仅仅指的是帕海贝尔那个版本的卡农。
的确,这首世界名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在它被创作伊始就被广泛传颂。
它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大街小巷,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里,都能听到它。
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
现如今,它似乎成为了卡农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卡农,脑海里就会响起优美而熟悉的旋律。
然而,广义上卡农指的其实并不是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从字面讲即“轮唱”之意,最早源自希腊文,意为“规则”。
即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1]。
用这种手法而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二.帕海贝尔简介约翰·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这个名字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生疏,我知道他完全因为陶醉于他梦幻般的音乐,他是德国著名管风琴家、作曲家,一生辗转,在1678年他在爱尔福德担任管风琴师的时候收了一个叫约翰·克利斯多夫·巴赫的学生,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哥。
所以很容易大家会把他和巴赫的创作联系起来。
不过这并非牵强附会,毕竟帕赫贝尔当时是管风琴师中的翘楚,中德学派的代表,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据说他是最早使用特定音阶和和声来代表特殊的情绪的人。
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是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和南德抒情性音乐的相互融合,自成一体。
卡农音乐赏析
卡农音乐赏析当我们谈到音乐世界中的经典之作,卡农(Canon)必然是其中璀璨的一颗明珠。
卡农并非特指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其特点是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给人以绵延不断的音乐感受。
卡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其起源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最初,这种音乐形式在欧洲的教堂和宫廷中流传,经过时间的洗礼和无数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逐渐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模样。
在众多以卡农技法创作的作品中,帕赫贝尔(Johann Pachelbel)的《D 大调卡农》堪称最具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以其简单而优美的旋律,深深地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聆听这首《D 大调卡农》。
开头的几个音符,如同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轻柔地洒在大地上,温暖而宁静。
随后,各个声部依次加入,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彼此呼应,和谐有序。
旋律不断重复,但每次重复都带着微妙的变化,仿佛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却又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
卡农的魅力之一在于它的节奏。
其节奏稳定而富有韵律,如同人的心跳,给人一种安定和踏实的感觉。
这种稳定的节奏,使得听众很容易跟随音乐的流淌,进入一个放松而专注的状态。
从旋律的角度来看,卡农的旋律往往简单而优美。
没有复杂的音符组合,没有炫技式的高音跳跃,却能以最纯粹的方式触动人心。
它就像一首朴素的诗歌,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情感。
再深入探究卡农的和声,其和声编排巧妙而精致。
各个声部之间的和声关系和谐统一,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共同营造出丰富而饱满的音乐色彩。
卡农的情感表达也是其备受喜爱的重要原因。
它可以是欢快的,充满着喜悦和活力,让人忍不住跟着节奏摇摆;也可以是忧伤的,如泣如诉,触动内心深处的柔软;还可以是宁静的,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远离喧嚣的世界,让心灵得到片刻的宁静与慰藉。
卡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电影、电视剧中,常常能听到卡农的旋律,它为影视作品增添了动人的情感色彩。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
音乐欣赏:古典音乐名曲解析与推荐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无国界的语言,能够触动人们心灵深处的强大艺术形式。
而古典音乐则作为音乐中的瑰宝,因其优雅、复杂和深远的艺术价值,一直备受人们的推崇。
在这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音乐的名曲,并通过详细的解析与推荐,带您进入古典音乐的世界。
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美妙的和声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世界著名的古典音乐作品——帕赫贝尔的《D大调卡农》。
这首音乐曾经被无数电影、电视剧和广告所采用,传颂至今。
《D大调卡农》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作品,而帕赫贝尔则是巴赫的学生。
这首作品以其美妙的和声脍炙人口,成为了古典音乐历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首音乐的特点在于其卓越的构思和和声运用。
它以一个简单的主题开始,然后将其逐渐发展成为一段华彩绝伦的巴洛克风格的音乐。
在整首曲子中,主题层层展开,音乐层次分明,给人一种华丽、梦幻的感觉。
虽然《D大调卡农》早已超过三百年的历史,但它的美丽却一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作为一首经典的古典音乐作品,它充满了魅力和内涵。
无论您是第一次接触古典音乐,还是早已熟悉巴洛克风格,这首乐曲都能够让人陶醉其中。
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情感的爆发接下来,让我们聆听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
这是莫扎特于他短暂而辉煌的生涯中创作的一部杰作,被誉为他最伟大的交响曲之一。
《第40号交响曲》以其浓郁的情感和令人难忘的旋律而著名。
开头的主题瞬间带领听众进入一种充满紧张与激情的氛围,如同一幅异常宏伟的音乐画卷。
在这个交响曲中,莫扎特巧妙地运用了对比和变化,使音乐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令人惊叹的是,莫扎特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正经历着一段人生中的困境。
虽然他处于艺术上的巅峰,但生活中却充满了挑战和痛苦。
正是这种情感的爆发,使得《第40号交响曲》充满了动人心弦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音乐史上的巅峰之作在古典音乐的世界里,没有哪首乐曲能够超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
《卡农》音乐鉴赏
《卡农》音乐鉴赏《卡农》是德国作曲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作品以其优美的旋律、复杂的和声和精密的结构而广受欢迎。
它的创作年代大约在18世纪初,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它依然是一首受人喜爱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的名字“卡农”源自意大利语中的“canone”,意为“规律、法则”,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为“连续不断的声响”。
曲子的构成就是基于这一概念,通过交替运用两个声部的旋律,不断地呈现出连续不断的音乐旋律,呈现出一种听觉上的连贯性。
曲子的起始部分就是这样,首先是一个简单而美丽的主旋律,然后是一个跟随着主旋律并重复其内容的副旋律。
这两个旋律在不同的时间和位置上出现,彼此穿插,形成了一种复杂而优美的和声。
整个曲子由这两个旋律不断重复、交替,呈现出一种循环、逐渐加强的效果。
除了这两个声部的交替,曲子还运用了许多其他的音乐手法。
其中最突出的是对旋律的反复和变奏。
在曲子的不同部分中,旋律被重复使用,有时会以不同的节奏、音高、乐器等形式出现。
这些反复和变奏使得整个曲子呈现出一种复杂而有层次的结构,同时也增强了其表现力和魅力。
另外,曲子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部分,就是在曲子的最后一段,出现了一个非常长的“卡农回旋曲”。
这段回旋曲中,旋律的反复和变奏非常频繁,使得整个曲子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音乐风格和特征。
这段回旋曲的出现,不仅增强了整个曲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使得曲子具有了更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卡农》也是一首非常具有历史意义的曲子。
它作为巴洛克音乐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那个时期音乐的高度发展和成熟。
同时,这首曲子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音乐中,不仅有很多人对其进行了各种样式和版本的改编,而且还被许多歌手和乐队用作演出的伴奏。
总之,《卡农》是一首极富表现力和魅力的音乐作品,它展现了巴赫高超的音乐构造和表现力,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于和声和旋律的独特见解和处理。
曲子中的音乐手法和技巧不仅让人耳目一新,也让人不断地想要重复聆听。
对卡农的音乐鉴赏
走进音乐关于卡农曲式的音乐欣赏曹瑞圃 090202008 09经贸英语一班引言卡农曲式经久不衰,从它出现至今得到无数音乐创造者的亲睐,现代音乐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古典卡农去,令它们赋予了新的活力以及魅力。
本文通过对古典卡农曲《D大调卡农》、《戈尔德堡变奏曲》、歌剧《命运之力》序曲与现代音乐对卡农曲的改编赏析,运用作品情感上的流露与表达方式,极大的颂扬卡农曲式的亘古魅力。
正文卡农的最早历史起源于13世纪的民间音乐形式,如狩猎曲、轮唱曲等。
轮唱曲是一种小型声乐曲,其形式为各声部以相同间距进入的同度无终卡农,13世纪以后流行于英国。
15世纪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并为佛兰德乐派的作曲家所喜用。
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
卡农曲在十五世纪上半期至十六世纪中期(尼德兰乐派(Netherland School)时期)迎来了它的黄金岁月。
卡农,复调音乐的一种,并非曲名。
简单的讲,就是有数个声部的旋律依次出现,交叠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给人绵延不断的感觉。
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逐着另一声部,直到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缠绵极至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最出名的卡农是十七世纪德国作曲家帕海贝尔的卡农,全名是《D大调卡农》。
因为有一部被提名为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凡夫俗子》采用它作为电影配乐,这首曲子便广为人知。
一部《我的野蛮女友》使得帕海贝尔的卡农这个曲子流行了起来。
这是男主角最喜欢的一首钢琴曲,在他们认识第100天纪念的时候,女主角要男主角当众送她一支玫瑰。
她在台上演奏的就是这首帕海贝尔的卡农。
喜欢Cannon的人知道,现在网络上有上百种卡农的版本,包含有各种乐器演奏的版本和各种曲风。
主要有五种版本,分别以小提琴、钢琴和吉他等乐器演奏,动听、经典且具有代表性。
小提琴版本Canon婉转忧伤,钢琴版本经典迷人,而吉他版本则热情奔放。
同一首曲子在不同的乐器演奏起来却有不同的韵味,这体现了卡农严格的曲风中蕴含的随意性,我想这也是Canon这首曲子的魅力所在。
《D大调卡农》赏析[优秀范文五篇]
《D大调卡农》赏析[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D大调卡农》赏析《D大调卡农》赏析卡农Canon是一种曲式的名称,这种曲式的特征是间隔数音节不停,重复同一段乐曲,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随,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
一如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缠绵至极。
音乐家帕赫贝尔,忍受着爱妻孩子死于鼠疫的巨大痛苦,创作出一组不朽的音乐,以纪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变奏曲,就是后人所称呼的D大调卡农。
听完这样一首曲子,犹如一碗心灵鸡汤,能滋润人的心灵,让人受益匪浅。
也让我们在准梦的途中充满力量。
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总是会碰到各种的困难、障碍。
但有时候就是因为这样一些阻碍,才让我们在追逐梦想的路途中不那么单调、乏味。
这些有时也会让我们化悲痛为力量,从而更加奋进。
结合我们现在的处境来看,就业难犹如挥之不去的幽灵般压得人喘不过气,大学生不再是过去的天之骄子,有时候,对于未来,我们也想逃避,但就是由于各种责任,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坚持、继续努力。
也只有更加努力才能给予我们更多安慰、更多帮助,不然,我们还能指望什么呢?在生命的某个开心或不开心、幸福或不幸福、得意或不得意的时刻,聆听卡农,体会着它包罗万象光怪陆离的音乐元素,不管听过多少遍,都能让人感受着同样的一种穿透脊骨的颤抖,它直达人脆弱的灵魂,让人刻骨铭心,一遍又一遍地聆听和思绪,一点一点的忧郁和沉醉,感伤莫名又沉溺在感动之中。
贯穿在这样音乐里的故事注定是让人感动的,感触加感动,给人以太多完美的契合和思想暗示,让你伤感着、感动着、振奋又莫名地期待着。
正如有位女孩说:“Why am I different from others?”流浪艺人说:“Why Do you have to be like others? Music is a visible thing.Close your eyes.You will see.”是的,为什么我们就一定要和别人一样呢?我们也完全可以活出自己的本色。
d大调卡农
d大调卡农《D大调卡农》是一首著名的音乐作品,由德国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
这首曲子旋律简单且悠扬,是很多音乐爱好者喜欢的经典作品之一。
接下来,我将为您介绍一些关于《D大调卡农》的相关知识。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卡农的概念。
卡农,来源于意大利语canone,意为规则、准绳。
它是一种音乐形式,是指两个或多个声部在时间上错开,即一个声部开始演奏,另一个声部在稍晚的时间开始演奏同一主题,然后两个声部在不同的时间轴上交替进行演奏,形成美妙的合奏效果。
《D大调卡农》是指以D大调作曲的卡农。
D大调是一种纯净明亮的音调,常用于展现欢快、愉悦的情感。
施特劳斯以这样的调性创作了《D大调卡农》,使曲子更富有魅力。
曲子开始部分以一个简短的主题引入,接着第二个声部以稍晚的时间开始演奏同一主题,并且与第一个声部交错进行。
在后续的曲子中,不同的声部还会出现更多变化和发展,展示不同的旋律线条。
《D大调卡农》的音乐构思简洁而巧妙,旋律清晰易懂,具有很高的可听性。
这首曲子经久不衰,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受众基础,被用于各种场合的音乐演奏和创作。
在音乐教育领域,《D大调卡农》也是一首经典的作品。
许多音乐教材会以该曲作为学习卡农的基础教材,因为它的旋律简单明了,演奏技巧不算太难,适合初学者练习。
通过学习和演奏《D大调卡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卡农的基本原理和技巧,提高音乐素养和演奏水平。
总的来说,《D大调卡农》是一首优美动听、深受人们喜爱的音乐作品。
它的旋律简单明了,悦耳动人,成为了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无论是在演奏会场还是在音乐教育中,都经常出现《D大调卡农》的美妙音符。
让我们一起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享受其中带来的音乐之美。
卡农赏析
love
帕赫贝尔在他10几岁的 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 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 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 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 有一个女孩子叫芭芭拉盖 布勒,家里有钱有势,芭 芭拉盖布勒也是镇上最漂 亮的女孩,自从到教堂听 帕赫贝尔弹 的曲子,就爱上了他。很多有钱人上门向芭芭拉盖布勒提亲 都被拒绝了,因为芭芭拉盖布勒心里只喜欢帕赫贝尔但女孩 比较害羞,从小被宠到大的芭芭拉盖布勒一直不敢向帕赫贝 尔表白,后来芭芭拉盖布勒就找了个理由,说要去帕赫贝尔 那里学钢琴,她对帕赫贝尔说自己热爱音乐,希望可以拜师 学艺。Pachelbel帕赫贝尔很高兴的收下了这个徒弟。
音乐 响起的 地方就 是语言 停止的 地方 , 完美得令人窒息的 《 D 大调卡农》, 这种稀 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 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同一支曲子被 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在反复延绵 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 平和下来。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
但芭芭拉盖布勒的目 的并不是弹琴,所以几乎 不把精力花费在钢琴上, 遭到了帕赫贝尔一再的责 骂。Barbara Gabler心里委 屈,但还是一直跟帕赫贝 尔,希望帕赫 说:“你走吧,你真的不适 合弹钢琴。而且你也不喜 欢钢琴。”
芭芭拉盖布勒听后,对自己说:“不要说我不行!帕赫贝尔。 我回去一定要好好弹琴,半年后我要拿到本地的钢琴第一名的! ”半年里,芭芭拉盖布勒天天练习,饿了就叫家里的佣人送些吃 的,困了就趴着睡一会。半年一转眼就过去了,芭芭拉盖布勒参 加了比赛,果真的拿了奖。
在芭芭拉去世的的 一个礼拜,帕赫贝尔招 集村上所有的人,他坐 在钢琴前强忍着泪水, 弹出了卡农 “Canon(D Major)”。
D大调卡农与rain and tear赏析
3.赏析
乐曲开始是两小节的低音主题,这个主题由一个旋律其,循环往 复,在不知不觉中音乐在同样的旋律中升了一个八度,然后又巧 妙地回复,就这样,这个经典的主题不断地反复,自始至终,经 过28遍的呈示,才圆满结束,。在这样一个深沉而内敛的主题上 方,却是三把小提琴悠然的歌唱,你一问,我一答,仿佛有至善 至美的事物在轮回中永恒地演绎,将听者带进了美轮美奂的画廊。 1966年,在维也纳音乐节上演了指挥家卡拉扬改编的《卡农》。 1968年,《卡农》第一次被西班牙的一个声乐组合改编为流行歌 曲。真正让帕赫贝尔的《卡农》深入人心,当要归功于电影艺术 和音乐的独特传播魅力。《卡农》曾被被选作为奥斯卡影片《凡 夫俗子》、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泰国经典潘婷广告的主 题配乐。《卡农》让更多人忘却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而记住了它 的旋律。
• 复调音乐的一种。同一旋律在各声部先后出现,一个声部的曲调 始终追寻另一声部,直到最后一个小结,它们会融合在一起,缠 绵至极。就像人世间至死不渝的爱情,相爱的两人生死相随,至 死不渝。
2.作品结构
卡农部分虽然有名,但原曲是卡农和吉格为一组构成的, 卡农之后接着演奏吉格。 Kanon(卡农)D大调 4分4拍 Gigue(吉格)D大调 8分12拍 卡农 此曲一般的演奏法,开始以大提琴启奏2小节低音部分 (黑色部份), 低音部分2小节为单位的和声不断循环, 重复28次。 D - A - Bm - F♯m - G - D - G - A 或 I - V - vi - iii - IV - I - IV - V 之后三把小提琴间隔八拍先后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 相同旋律,前后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仅两小节的旋律 供重复拉奏。音乐虽然不断回旋往复,但其旋律之美不让 人觉得单调,反而感觉动听悦耳。
音乐家故事:卡农,听见每个灵魂里纯真的哀伤
音乐家故事:卡农,听见每个灵魂里纯真的哀伤12:57今天介绍的是约翰·巴哈贝尔的《卡农》,如今最流行的巴洛克时期的乐曲,常常出现在广告、电影电视里面。
这首作品来自约翰·巴哈贝尔,这个音乐家的名字很多人不太熟悉,跟上次讲的阿尔比诺尼很相似,属于“一首曲”音乐家,也就是说,就凭借了一首乐曲而得名。
其实,他们这种音乐家,都写了不少乐曲。
据说,这位约翰·巴哈贝尔生前比巴赫更加有名,但历史却只选择了他的一首乐曲,显得很不公平。
这首《卡农》已经成了当代的流行乐曲,可是,人们对约翰·巴哈贝尔的作品和生平几乎无从知晓,连一张照片也找不到。
维基百科上约翰·巴哈贝尔的肖像画,只用了他手稿上的签名。
在在大部分音乐辞典中,约翰·巴哈贝尔的生平,都是一笔带过,少的可怜。
后来,《科林斯音乐百科词典》中终于提到了他。
约翰·巴哈贝尔是一位德国人,1653年出生,1706年去世。
他曾经在艾尔特、斯图嘉特、戈塔、和纽伦堡的教堂里面做管风琴师,写过不少作品,有经文歌、咏叹调、协奏曲、康塔塔,几乎巴赫的那些音乐体裁,约翰·巴哈贝尔曾经全都写过,但他很不走运,作品大多已经遗失了。
如今看来,他毕生主要有两大成就:一是写了《卡农》,二是影响了巴赫的发展。
在巴洛克时代,意大利人喜欢华丽的格局,法国盛行精美的宫廷芭蕾和琉特琴艺术,而德国人正经历三十年的战争之苦,家破人亡,民不聊生。
于是,人们纷纷皈依宗教,到教堂里面寻找精神寄托,因此德国发展起了以管风琴为主角的宗教音乐。
在那个年代,皇室和贵族们雇佣音乐家来演奏,平民百姓却没有机会听音乐。
于是,去教堂听音乐就成了老百姓的业余爱好,因此,当时的德国音乐家几乎都是教堂里面的管风琴大师。
管风琴艺术,当时已形成成熟的学派,以北德管风琴学派尤其著名。
巴赫在青年时期,曾经徒步三天三夜走到吕贝克,就是为了去听北德的管风琴大师布克斯特胡德的演奏,大师奔放不羁的管风琴即兴变奏艺术,让巴赫非常震撼,竟然听了一个月忘记归返。
D大调《卡农》鉴赏
同一 个 地 方 一 部 电影 最 能 打 动 人 的就 是 反差 . 而 这 部 电 影正 是 在 反 差 的 时候 配上
了这 首 曲子 刚 开 始 的低 音 仿 佛 在 问 . 多
年 前 的约 定 你 还 记 得 吗? 到 了 A 段 部 分 . 仿 佛 在 说 我 已经 到 了 .怎 么 还 没 看 见 你 ? 整 曲推 向 了高 潮 .两 个 人 看 见 了对 方 。 这 种感觉 , 已经是 语 言 无法 表 达 的 了。 这 首神 一 样 的 曲 子就 是 D 大 调 《 卡 农》 , 它 的作 者 是 德 国 作 曲家— — 约 翰 ・ 帕 赫 贝尔 ( J o h a n n P a c h e l b e 1 ) 。初 听 《 卡
农 并 非 专 指 一 首 曲 子 ,而 它是 一 种 曲式 。 卡农 , 原意为“ 规则” 、 “ 规律的” , 也 可 以 称 之 为“ 回旋 曲 ” 因为 这 首作 品是 早 期 的 巴 洛特风格的作品 . 那 时 的 作 曲 家 很 少 用 这
种 曲式 然 而 卡 农 也 为 现在 流 行 音 乐 开 辟
刻 没 有 声 部 的 变 换 两 把 中提 琴 的轮 番 轰
炸. 为整曲推 向了高潮 . 给 听 者 带 来 了 无 以伦 比 的听 觉 盛 宴
让 笔 者 最 震 撼 的 是 近 几 年 被 改 版 的
蛮不断的折磨着男友 . 但 是 又 仿 佛 告 诉 人
们, 女 友 是 爱着 男 友 的 这 时剧 情 产 生 了
移. 慢慢 的. 帕赫 贝 尔 从 一 个 小 男 孩 变 成
了一 个 潇 洒 帅气 . 能 弹 得 一 手 好 琴 的 小 伙 子 可 这 时 的 帕赫 贝尔 全 然 不 知 , 在 隔 壁 村里 . 有一个名为芭芭拉的女孩喜欢上 了 自己 当 时 的芭 芭 拉 是 全 镇 最 漂 亮 的 姑 娘, 家里 也 有 钱 有 势 可 从 小 被 家 里 宠 惯 的 芭 芭 拉 却 不敢 向帕 赫 贝尔 表 白 最 后 芭 芭 拉 想 出来 了一 个 办 法 . 她 决 定 去 向帕 赫 贝 尔 学 钢 琴 .借 机 可 以靠 近 l a己 的 心 上 人 可毕 竟 芭 芭 拉 向帕赫 贝 尔 学琴 的 目 的 不纯 , 学 了 一 段 时 间 也 没 什 么起 色 。 帕 赫 贝尔 就 对 她 说 : “ 你回去吧. 你 不 适 合 学 钢 琴。 ” 这 句话 却 惹怒 了芭 芭 拉 , 她 对 帕赫 贝
帕赫贝尔《D大调卡农》与室内乐节奏训练探究
Yi Shu Ping Jian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帕赫贝尔《D 大调卡农》与室内乐节奏训练探究范子军晋中学院摘要:约翰·帕赫贝尔的《D 大调卡农》是巴罗克时期的一首室内乐名作,音乐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在弦乐室内乐训练的初级教学曲目中,其节奏首先是个难点。
本文通过对作品的音乐分析揭示创作特点,把握节奏规律,然后确立训练思路、运用一系列有效方法和步骤解决演奏复杂的多声织体时的节奏合作问题,旨在提高演奏质量、提升教学训练水平。
关键词:巴罗克固定低音变奏模仿室内乐节奏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001-03作者简介:范子军(1970-),男,研究生,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演奏艺术理论、合唱与指挥。
约翰·帕赫贝尔(Pachelbel,Johann 1653-1706)是巴罗克中期的德国管风琴家、作曲家,1680年为三把小提琴与通奏低音创作了《D 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卡农》是其中一首,因受人们喜爱常被单独演奏,如今已有多个不同的改编版本流传。
本文通过对《D 大调卡农》弦乐四重奏版本进行音乐与演奏分析,重点探讨作品的节奏规律及演奏方法,旨在解决室内乐教学中的节奏训练问题。
一、音乐分析这是一首以固定低音、模仿手法为主写成的卡农曲。
作品为D 大调,单一调性,四四拍,Sostenuto 意思是绵延、稍慢,相当于andante cantabile (如歌的行板)。
固定低音变奏是该曲的创作特点之一。
一个纯四度下行的动机通过模进构成一个简短的旋律型,在低声部出现。
“由于它是一个简短的尚不具有完整主题成型的动机,因此它必须紧凑地作连续不断反复,直到由附加在它上面的织体或旋律完成乐曲的陈述与发展”。
在引子之后,固定动机与上方声部的结合中,和声基本上以原位三和弦为主,于是以主音开始、属音结束的动机能够按照大调和声功能Ⅰ-Ⅴ-Ⅵ-Ⅲ/Ⅰ6---Ⅳ-Ⅰ-Ⅳ/Ⅱ6-Ⅴ(7)进行循环,重复28次后才在主和声上结束。
浅谈弦乐重奏版《Conon in D》乐器编配分析
浅谈弦乐重奏版《Conon in D》乐器编配分析一、《Conon in D》作品介绍《Conon in D》(D大调卡农)是德国作曲家帕赫贝尔流传最广的作品,它是根据卡农的音乐形式与D大调融合形成的作品。
其中卡农并不是曲名而是诞生于巴洛克时期的的曲式,寓意“轮唱”。
本作品的以D-A-Bm-#Fm-G-D-Em/G-A(I-V-VI-III-IV-I-IV-V)作为和弦进行,这一进行模式被称为大逆循环,从巴洛克时期以来被无数作曲家所喜爱并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
作为弦乐重奏版本,本首作品在乐器的编排上,包括:小小提琴、大提琴、鲁特琴与羽键琴,下面结合这个顺序分别对其的特征进行概述,并探寻对应乐器在本作品中的实际运用情况。
二、编配乐器分析(一)小提琴说到弦乐我们第一个能够想到的就是小提琴,小提琴的起源可以说是非常的悠久,不同的音乐史学家们也有着不一样的观点,有的人认为小提琴起源于古希腊,也有学者认为是北非、印度,还有的说是西欧,不过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印象中的小提琴最诞生在500多年前的欧洲,由一位名叫达萨默的意大利人制作而成。
说完了起源,再探寻一下小提琴的特征,小提琴的结构包括三十多个零件,整体琴身长度约35.5厘米,琴上有4根琴弦,各个琴弦分别使用不同的材质编配而成。
小提琴的声音兼具干净、圆润、柔和的特点,其在音色的强度、丰满度、宽广度等多维度给人带去了极为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小提琴的不同演奏技巧也给人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感受。
在本首作品中,三个小提琴通过不同小节依次进入,结合其柔和的音色,富于表情的奏出了作品的主题,旋律简洁、庄严、虔诚,随后每个小节进行不断地重复前面小节的内容,将那种周而复始的“卡农”进行呈现,增强了作品呈现的流动性,音乐好似重复但是有在变化,具有音乐感、层次感与立体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艺术遐想。
(二)大提琴说完了小提琴,紧接着我们来说说大提琴,大提琴最早出现在1660年,是由一个叫做维奥尔琴的乐器演变而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析《D大调卡农》
作者姓名:危文君
专业:财务管理
学号:09101625
【摘要】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关键词】卡农;D大调卡农;帕赫贝尔;
音乐响起的地方就是语言停止的地方,完美得令人窒息的《D大调卡农》,这种稀贵的经典,不论放在任何时代下都有力量从喧嚣的包围下脱颖而出。
同一支曲子被不同的演奏风格演绎,古典到流行到摇滚,几乎涵盖了所有的音乐风格。
在反复延绵的旋律中,人的心得到宁静,灵魂也渐渐平和下来。
像是天籁之音萦绕在耳畔。
1.卡农
卡农一词,英文是Cannon,这个词原
意是指教规、宗教法规、规则或者经典之意。
简单说,卡农是一种微复调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对位法则,使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模仿“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
体感。
用这种手法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卡农曲,这种13、14世纪就已确立的
体裁,经过新艺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发展,到了巴洛克时期已经相当成熟,西欧的
许多作曲家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运用着卡农
手法,也尽享卡农的乐趣,甚至写作卡农曲
成了主流社会的一种新风尚。
《卡农》也是现今为止最受全世界人们
喜爱的古典音乐作品,被改编成现代乐曲后,曾称霸美国公告牌流行音乐排行榜长达百
周以上。
据吉尼斯世界纪录统计,到目前为
止世界上重新演绎并出版的《卡农》版本达2000余种,而实际上,《卡农》仅仅是一首
全长仅5分钟左右的音乐小品,但它却带来
了328年的奇迹,而且还会经久弥新。
2.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
提起“帕赫贝尔”对于许多人来说,的确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然而对于熟悉西方古典音乐的人来说,这却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德国巴洛克时代后期作曲家兼教堂管
风琴师,当时他是相当激进的作曲家,在世所写的管风琴和键盘音乐是他主要受到肯
定的创作领域,在新教宗教音乐创作方面,他的地位也相当高。
然而这个名字被广为流传,不仅仅因为这位巴洛克时期的著名德国作曲家曾是“近代音乐之父”巴赫的老师,更重要的是他为后人了留下了一首不朽经
典的旋律——《D大调卡农》。
帕赫贝尔为悼念亡妻,用复调音乐的曲式卡农,去轻盈永世隔离雕刻心中的痛,将无穷动音乐的元素织入回旋曲曲式中。
这首乐曲,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一首,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它都是还是在光影之间,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铃声里,都能听到典范之作。
《D大调卡农》全名为《D大调为三把
小提琴和巴松管创作的卡农和吉格》(Can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for 3 Violins and Basso Continuo)。
在这首乐
曲中,作曲家通过数学公式般的严谨对位,把各个声部的旋律编织得浑然一体,让人们在音响的世界中找到平和、宁静的支点,鼓
舞人们在永无止境的理性之路中,获得灵与美的享受,所以《卡农》也常被称作是“人类理性在艺术上的音乐名作”。
它的自然、纯净、至美、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都足以让任何一位对音乐没有过多亲密接触的
人爱上它。
乐曲开始是两小节的低音主题,这个主题由一个旋律其,循环往复,在不知不觉中音乐在同样的旋律中升了一个八度,然后又巧妙地回复,就这样,这个经典的主题不断地反复,自始至终,经过28遍的呈示,才圆满结束,仿佛以西方的理性角度透视出这样的一种自然的宇宙法则,那就是“轮回”。
在这样一个深沉而内敛的主题上方,却是三把小提琴悠然的歌唱,你一问,我一答,仿佛有至善至美的事物在轮回中永恒地演绎,将听者带进了美轮美奂的画廊。
3 《卡农》在现代作品中的演绎
《卡农》的经典品性为艺术家不断演绎它提供了充分的理由。
1966年,在维也纳音乐节上演了指挥家卡拉扬改编的《卡农》。
1968年,《卡农》第一次被西班牙的一个声乐组合改编为流行歌曲。
真正让帕赫贝尔的《卡农》深入人心,当要归功于电影艺术和音乐的独特传播魅力。
《卡农》曾被被选作为奥斯卡影片《凡夫俗子》、韩国电影《我的野蛮女友》、泰国经典潘婷广告的主题配乐。
《卡农》让更多人忘却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而记住了它的旋律。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我的野蛮女友》选用了两个不同风格版本的《卡农》作为配乐。
当男主角手拿玫瑰出现在大阶梯教室的时候,女主角在台上演奏的那一段感人的钢琴曲,就是由美国钢琴家乔治.温斯顿所改版的著名的钢琴版《卡农》;当两个人暂时分手而又互相牵挂想念,但此时总是阴差阳错时,影片中大段响起的则是传统弦乐版《卡农》,干净至纯的音色,和谐至美的和声,将幸福增厚,让人们越来越看到希望,音乐也随着男女主人公最后一个意外相遇而最终牵手的镜头定格而结束,可谓曲终人圆。
所以,《卡农》一度被称为“爱的”主打歌。
然而卡农并非之和爱情有关。
网上广为流传的泰国潘婷洗发水广告中,短短的四分钟影片《卡农》贯穿始终,伴随着小女孩受挫、受侮、发奋、破茧的全过程,激荡动人的音乐与小女孩受辱发奋、聋哑艺人“为什么你要和别人一样”的反问、虫蛹破茧成蝶的画面交织在一起,凸显了爱与痛、拼搏与梦想的永恒主题。
结尾的“You Can Shine”,不但为其品牌加分,也展现了《卡农》曲中蕴含的梦想色彩。
人生的悲欢离合,如同移换间反射的光影,音乐的诗意控制着生命的悲痛,浸染心灵。
无论是内敛的沧桑,还是未知寒意的苍茫,深爱的信念能超越自我潜能,穿透古朴夜色回归忘却的姻缘,触碰曾经的爱人。
循环往复的是时间,不可回来的也是时间。
在时间的洪流里,宇宙的洪荒里,有些事,虽然已深深沉淀,但却有一道痕,不会磨灭。
只是在细细回忆时,幸福或忧伤,淡淡地萦绕心头。
卡农就是这样,它用循环往复、跌宕起伏的旋律,将人们引向关于痛与爱、现实与梦想思索。
参考文献:
[1]刘豪烜,永远的卡农——帕赫贝尔与他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世界文化,2006(11)
[2]李佳纯,卡农的述说,经营管理者,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