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精神与日本人的质量意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精神与日本人的质量意识

张星久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课程前言

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震惊了世界,而日本的房屋质量,却在这一次大地震中,又拿了一个高分,“质量”二字可以说是每个人高度关注的字眼,而提到质量意识,我们的邻国日本确实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重视质量的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人生观和世界观?那么究竟如何观察日本的家庭,乃至日本的社会环境?总结日本的文化精神,透视日本人质量意识的形成,有关这样一些问题,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张星久教授,大家欢迎。欢迎张先生第一次做客《世纪大讲堂》,是吧?

张星久:对,您好。

王鲁湘:下面我们看一下大屏幕,一个介绍张先生的短片。

张星久,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地方政治研究中心主任。生于1956年的张星久在高中毕业后,曾在农村劳动4年。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先后获历史学硕士,法学博士。1994年赴日本同志社大学任客座研究员,2005年至2006年任日本创价大学客座研究员。张星久教授多年致力于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被称为武汉大学“四大名嘴”之一。

王鲁湘:这一次日本的这个大地震,对于您这个曾经有过在日本担任客座教授的经历的人来说,肯定和我们很多没去过日本的,或者没有在日本工作过的人,可能有点不一样。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张星久:就是他那种自律,面对灾难那种克制,那样一种没有手忙脚乱的那样一种镇静的精神,这是给我印象很深的。

王鲁湘:印象很深。那么我们从镜头画面上看到,这一次日本的大地震,其实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不严重,倒是次生灾害海啸过来以后,大水一冲,然后那些木质的房屋,纷纷都变成了一个一个的木头结构,但是真正的大的建筑,似乎也没有受到很大的损害,是吧?

张星久:对对,政府指定的建好的避难所,这些学校、公共场所、体育馆都是完好的。那么我第一次在日本经历过阪神大地震。

王鲁湘:1995年。

张星久:当天17号那天晚上,我们刚刚从机场回来,阪神大地震,也差不多的感受,但是震过以后没有什么,房子没有什么反应,就是晃得很厉害了。

王鲁湘:日本人的这样一种苛刻的质量意识是怎么来的呢?

张星久:这个当然就是说起来很复杂,那么也有后来的制度的规训,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制度的规训,我们后面要讨论,它还是要在一个民族的这种心理习惯,民族的这种生活方式、价值观,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

王鲁湘:对。

张星久:对事情的敬业精神,对社会、对生活的这种职分的精神,天职的观念,对一些规则的敬畏感,像这些等等,我觉得都是和后来的现代制度都很好地结合起来了。王鲁湘:那么我们现在就欢迎张教授给我们演讲,今天他要演讲的主题就是《文化精神与日本人的质量意识》,大家欢迎。

张星久:那么世界上有两个以质量闻名的民族,一个是德意志民族,一个是日本民族。

因为从情理上看,一个社会成员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那就是说自然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个成员、这样一个民族,那它一定是尊重规则,我们所说的守规则,对标准意识比较恪守。另外对于整体的利益、对于整体的荣誉感应该是比较强。还有它的勤奋、敬业的精神,吃苦奉献的精神,还有那种追求完美境界的一丝不苟的精神等等,所以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成员,已拥有了这样的观念,就可能做出很好的产品。

那么这样一种看法,既是一种合乎常情常理的推断,同时也得到现在很多这个,我们说学术界的一些学理上的支撑,比如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新制度主义经济学那里,就是强调这种制度固然非常重要,但是一个民族形成的制度,它如果要想有生命力的话,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它背后的价值观、它的道德规范等等,这个叫做内在的规则和非正式的制度,另外比如说,在文化人类学里面,有一派,非常重视这种文化传统、文化模式对它的民族精神和行为的这种制约影响。

一、日本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

(一)日本的政治社会制度

我们首先梳理一下日本的文化传统和自然环境。那么提到日本的这个历史文化传统,首先不能不说它的政治社会制度,如果和传统的中国相比的话,那么它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它是以天皇为核心的君主制,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日本的天皇它是作为神本身的化身,

在格位上,日本的天皇是和神相通的,它本身就是神。

但是在中国的观念里面,君主本身不是神,他是天的代理人,所谓代天理民,那么因此在这样一个制度下面,那么没有办法或者说不大容易产生像中国的这种王朝革命的思想,所以它会形成一种万世一系的这样一个天皇制度。

这个分界使得人们,对天皇的这种秩序应该说是毫无保留地接受或认同的,不会像在中国的观念下面天人合一,而且在这个君主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天道。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面,一个君主如果代表人民的意志,为人民谋福祉,也就意味着代表了天道,意味着得到天的肯定和眷顾,那么我当然可以服从他,可是当一个君主如果说他残忍害民,不能履行上天赋予他为民谋福利的这种职责的时候,那么这个君主就不合格,就可能遭到上天的抛弃,所以在中国这个观念下面,天命这只是一层,天命之下还有就是如果君主不符合这个天命,人民就可以叫做替天行道、举行革命。在中国的民间俗语里面,帝王本无种,明年到我家,这样一种思想,在日本它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抛开这些其他的复杂因素和评价的话,那么这个天皇制度至少对后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遗产或者好处,对日本走向现代社会以后,和现代的法治精神衔接的时候,有一个什么就是它有助于日本人民形成对某种至上权威的敬畏感,这种终极的敬畏感和秩序感,那么用有的学者的话来讲,容易形成一种绝对的精神。

另外一个就是日本在这种天皇体制下,它的这种贵族等级制度,那么也对于日本进入现代社会以后,那么形成它的一些服从意识、它的规则意识、忠诚意识,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我们知道日本在天皇制度下面,是由幕府实际掌握权力,在幕府下面有各个藩、各种贵族,最低等的比如说武士,那么形成一个严格的贵族等级秩序,那么在贵族之下存在着士农工商四民,在日本的传统社会里面,也还有很多类似的更低的等级,比如贱民,因为贵族制度它是一种硬化了的制度,它可以形成这种对抗专制国家权力扩张的一种,有效的屏障和机制,所以造成这种权力的多元化,对于后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它是形成了一种空隙的。

那么在中国的话,一方面当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那么在皇帝之下,好像人人都可以平等,尤其在秦汉以后,秦汉最初是策论,通过考试,后来到尤其唐代以后,科举考试兴起,朝为牧牛郎,暮登天子堂,只要考试成功,就可以入仕做官,甚至出现很多布衣卿相。

一个贫民百姓当了皇帝、当了宰相,它打破了这种阶层阶级的严格的封闭、僵化,为这个社会的流动开放创造了条件。这个非常好,从这一点上固然很好。

又比如说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只要有了钱,在唐宋以后就可以买地,买地就可以成为地主,买地以后供应自己的孩子读书,求取功名,就可以进入官僚集团,成为统治阶级,那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