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孟子二章知识点集锦》专题训练(含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
第13 篇《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孟子》
《孟子》
全国视野课内外对比:2019 江苏盐城考内容相关的《明史·张居正传》;湖北荆州
考内容相关的《与元九书》;四川达州考内容相关的《明史·列传第一百十四》之海瑞
1. 通假字
往之女家
“__________ ”同“ _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2. 词类活用
动词的使动用法
(1) 富贵不能淫.
原意为:惑乱,迷惑,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贫贱不能移.
原意为:改变,动摇,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威武不能屈.
原意为:屈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一词多义
戒.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戒
必敬必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其他重点实词
_
(1) 岂不诚.大丈夫哉诚:
熄:_
(2) 安居而天下熄.
冠:_
(3) 丈夫之冠.也
命:_
(4) 父命.之
夫子:
(5) 无违夫.子.
正:_
(6) 以顺为正.者
广居:
(7) 居天下之广.居.
正位:
(8) 立天下之正.位.
大道:
(9) 行天下之大.道.
由:_
(10) 与民由.之
(11) 独.行其道.独:_
道: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虚词
(1) 一怒而.诸侯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
以顺为.正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丈夫之.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之父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妾妇之.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民由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以.顺为正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独行其.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句子翻译
(1)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 统编课后习题)
(2)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3)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课下注释)
(4)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统编课后习题)
7. 文意理解
◎理解概括类
(1) 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统编课后习题)
(2) 你怎么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
◎拓展探究类
(3) 古往今来,可被称之为“大丈夫”的有很多人,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4) 大丈夫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内涵,请说说你的理解。
内容相关
(2019 江苏盐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 题。
(16 分)甲】《富贵不能淫》全文
【乙】同敞①有文武材,意气慷慨。
每出师,辄跃马为诸将先。
或.败奔,同敞危坐不去.,诸将复还战,或取胜。
军中以是服同敞。
顺治七年,大兵破严关,诸将尽弃桂林走。
城中虚无人,独式耜②端坐府中。
适.同敞自灵川至,见式耜。
式耜曰:“我为留守,当死此。
子无城守责,盍去诸?”同敞正色曰:“昔人耻独为君子,公顾不许同敞共死乎?”式耜喜,取酒与饮,明烛达旦。
侵晨被执,谕之降,不从。
令为僧,亦不从。
乃幽之民舍。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 选自《明史·张居正传》,有删改)【注】①同敞:张居正的曾孙。
②式耜(s ì):即瞿式耜,和张同敞同为抗清名臣。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 分)
(1) 往之女.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或.败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同敞危坐不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适.同敞自灵川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斜线(/) 为【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 分)
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 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 分)( )
A. 行天下之.大道
录毕,走送之. 马生序》)
B.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刿论战》 )
C.
乃.幽之民舍
乃.不知有汉 花源记》 )
D. 岂不诚.大丈夫哉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王纳谏》 )
4.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 分 )
(1) 军中以是服同敞。
(2 分)
(2 ) 阅四十余日,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
(3 分)
5. 【乙】文中同敞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威武不能屈”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 容说明理由。
(3 分)
送东阳
邹忌讽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017 昆明)
孟子》
1. 通假字
(1) 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 ”同“__________ ”,意思是:
(2) 衡于虑
“________ ”同“_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 ”同“ _________ ”,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2. 古今异义
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士兵
3.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必先苦.【F】其心志2017
原意为:痛苦,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劳.【F】其筋骨
原意为:劳累,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饿.其体肤
原意为:饥饿,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以动.心忍.性
“动”原意为:惊动,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忍”原意为:坚忍,在句中的意思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名词用作动词
(3) 管夷吾举于士. 士:
人恒过
原意为:错误,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动词用作状语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
原意为:进入,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原意为:出去,在句中的意思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词多义
舜发.于 畎亩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 发.于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其他重点实词 (1) 舜发于畎.亩.之中 (2)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版筑: _______________
筑: _________________
畎亩: __________
举: _____________
市: _________________ (4) 百里奚举于市.
(5) 空.乏.其身空乏: _____
(6) 行拂.2017乱.其所为拂:__________
乱: ______
恒过:___
(7) 人恒.过.
作: ______
(8) 而后作.
征: ______
(9)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_______
(10) 入则无法.家.拂.士.法家: ______
拂士: ______
(11)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敌国: ______
敌: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言虚词
(1) 管夷吾举于.2017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故.2017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后作
(3) 曾益其.2017所不能
(4) 而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入则.无法家拂士
7. 句子翻译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倒装句)(课下注释)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倒装句)(统编课后习题)(4)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判断句)(统编课后习题)
(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判断句)
8. 文意理解
◎理解概括类
(1) 本文围绕“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话题,提出了怎样的观点?(2017 锦州)
(2) 孟子认为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015 安徽)
(3) 文章中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有何作用?(2017 西宁)
◎写作技巧类
(4) 孟子是怎样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
◎拓展探究类
(5)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并另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统编课后习题)
(2017昆明)阅读【甲】【乙】两则选文,完成1~5题。
(12 分)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
若损百姓以奉其身,
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再者,不敢纵逸。
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
其祸。
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古之昏君,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以是灭亡。
朕既
在九重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
②存:抚恤。
③耽:沉溺。
④九重:深宫之内。
⑤ 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 分)
(1) 必先苦.其心志
( )
(2) 行拂.乱其所为
( )
(3) 犹割股.以啖腹
( )
(4) 若耽嗜.滋味
( )
2. 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 分)
( )
A. 管夷吾举于.士/ 皆以美于.徐公
B.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时有物外之趣
C. 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
D. 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辍耕之.垄上
3. 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句子。
(2 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
4. 【甲】文采用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接着提
出了担任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概括出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_ 中心论点。
【乙】文太宗认为“为君之道” 首先要
C ________________ 。
(3 分)
5. 【甲】文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与【乙】文中画波浪线...
的句子都提出了治国的观点,这些观点有何异同?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3 分)
八年级(上)
第13 篇《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孟子》
知识梳理
1.女汝你
2.(1)使⋯⋯惑乱/迷惑(2)使⋯⋯改变/动摇(3)使⋯⋯屈服
3.告诫;谨慎4.(1)真正,确实(2)停息(3)行冠礼(4)教导、训诲(5)这里指丈夫(6)准则,标准(7)最宽广的住宅,喻指“仁” (8)最正确的位置,喻指“礼” (9)最正确的道路,喻指“义” (10)遵从(11)独自;道路
5.(1)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2)表判断,是;动词,作为(3)怎么,哪里(4)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指行冠礼的男子;结构助词,的;代词,指得志之后获得的成效及经验(5)介词,把、将(6)代词,指自己的6.(1)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2)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小心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3)(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7.(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句话是从人的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去分析的,这启示我们物质只是身外之物,最重要的还是精神的独立,只有精神凌驾于物质之上,才能真正成为“大丈
夫” 。
3)示例:文天祥。
面对敌人杀头的威胁时,坚贞不屈,从容就义,他的身上正好体现
了孟子“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
(4)每个时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会因为时代要求的不同,内涵上各有侧重。
唐代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建功立业,元朝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民族气节,今天的大丈夫精神可能侧重于社会责任与魄力。
但无论如何演变,大丈夫精神中的德行要求和社会责任感,却一直是这一精神的内核,也是它历来为人所称颂的关键。
金题演练
1.(4 分)(1)同“汝”,你(2)有时(3)离开(4)恰逢
2.(2 分)虽异室/声息相闻/两人日赋诗倡和
3.(2分)D【解析】A项中的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后者为代词,指所借书籍。
B 项中的两个“焉”,前者为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 “哪里”;后者为语气词,表示陈述语气。
C 项中的两个“乃”,前者为连词,可译为“于是” ;后者为副词,可译为“竟然,居然”。
D 项中的两个“诚”均为副词,译
为“实在” “确实”。
故选D 项。
4.(5 分)(1)(2分)军中的将士因此都很敬服张同敞。
(2)(3 分)经过了四十多天,张同敞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帽子,准备就义,脸色没有一点改变。
5.(3 分)能,因为张同敞被俘之后不同意投降,被敌人幽禁之后,依旧坦然自若,与友人吟诗作赋,临刑时脸色没有一点改变,正是“威武不能屈”精神的体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7 昆明 )
《孟子》
知识梳理
1.( 1)曾 增 增加 (2)衡 横 梗塞、不顺 (3)拂 弼 辅佐
坚忍起来 ( 3)犯错误( 4)①在国内 ②在国外
4.兴起,指被任用;显露、流露;开放
5.(1)田地 ( 2)选拔、任用;古人筑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再用杵夯实;捣土用 的杵 (3)狱
官 ( 4)集市 (5)财资缺乏 (6)违背;扰乱 ( 7)常常犯错误 (8)奋 起。
这里指有所作为 (9)征验、表现;了解、明白 ( 10)守法度的大臣;辅佐君王的 贤士 (11)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匹敌、相当
6.(1)介词,从 (2)连词,表结果,因此 (3)代词,指“是人”(4)连词,表顺承, 相当于“就”;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5)连词,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若”
7.(1)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
(2)通过这些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以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3)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表现在脸色上, 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狱官
3.(1)①
使
经受饥饿之苦 (2)使⋯⋯受到震撼; 使
(4)(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就往往容易灭亡。
(5)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8.(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客观因素:艰苦环境的磨炼;主观因素:思想斗争的折磨。
(3)连用六个名人的事例是为了举实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
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也从正面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
(运用举例论证,意
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重任,必须经受磨炼)。
这就为下文进一步论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4)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先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从个人角度
正面论证“生于忧患” ;再用道理论证的方法,从国家的角度反面论证“死于安乐” (5)示例:“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我认为犯错是在所难免的,但犯错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
(6)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说,忧患和磨难可以使一个人奋发有为,使一个
国家兴旺发达;安逸和享乐则会让一个人不思进取,使一个国家衰败灭亡。
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的故事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吴越交战,越国战败,越王勾践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
他卧薪尝胆,就是怕舒适的生活消磨了自己的志气。
他还亲自到田间与农夫一起劳作,
他的妻子也纺线织布。
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已经恢复元气,兵强马壮,具
备了复仇的条件。
反观吴王夫差,战胜越国之后,以为忧患已除,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
大,最终为勾践所败,身死而国灭。
金题演练
1.(2 分)(1)使⋯⋯痛苦(2)违背(3)大腿(4)喜欢,特别爱好
2.(2 分)B【解析】A项中两个“于”,两者都是介词,前者可译为“从”;后者相当于“比” B 项中两个“故”都解释为“所以,因此” 。
C项中两个“其”,前者是代词“他”;后者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D项中两个“之”,前者是结构助词“的” ;后者是动词“去,往”。
故选B 项。
3.(2 分)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4.(3 分)列举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抚恤百姓(心存百姓)
5.(3 分)相同:都强调了治国需要贤臣辅助这一内因。
【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不同:【甲】文还强调外因也能导致亡国的观点,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国家就会灭亡。
而【乙】文没有涉及外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