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银行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世界银行业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中国建设银行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商业银行之一,主动参与全球化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本文通过对建行的国际化经营现状的分析,发现其存在问题,在结合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
一、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概念
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银行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或间接加入全球性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银行通过大规模在海外开设分支机构或建立代理关系,形成全球性的服务网络,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金融服务,实现以资本国际化为特征的跨国经营。具体来说,国际化银行的业务活动主要在国际市场,服务网络覆盖全球或世界主要地区,主要服务对象是进出口公司及跨国公司,金融产品实现了高度的标准化和市场化,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进行金融合作与竞争。
二、中国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现状分析
1.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跨国经营向纵深发展,建设银行的海外资产规模逐年扩大,截至2009年一季度末,建设银行资产总额达币86,746.33亿元。同时,建行在香港的两家经营性全资子公司——建行亚洲、建银国际进一步扩充资本,在香港的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为原来的两倍,客户贷款额由原来的第16位升至第9位,并快速搭建起建设银行在港澳地区的零售业务发展平台,建行亚洲的
分行由过去的14间变成了30多间,业务有了长足发展,未来还会有新的发展。
2.境外分支机构不断扩张
建设银行的国际化经营在海外分支机构拓展方面一直秉持“做强亚洲、巩固欧非、突破美澳”的战略。
建设银行于1991年在伦敦设立了第一家代表处,随后又于1995年在香港建立了第一家海外分行,此后逐步不断扩张。截至2009年6月1日,建设银行在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均开设分行,在悉尼设有代表处;同时在香港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建行亚洲和建银国际,在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设立经营性机构的工作也在积极推进之中,从而实现建行在全球五大洲的经营网络布局。
3.国际化经营业务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
建设银行设在世界各地的机构,经营着当地法律许可的各项银行业务,一方面,各海外机构巩固发展了存贷款、贸易结算、外汇交易等中行传统业务;另一方面,它们又积极借鉴和采用国际金融领域先进的经营方式,不断开发新的业务产品和服务项目。
2006年建设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全球贸易融资服务协议》,凭借国际金融公司的信用支持,建设银行可以大力拓展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融资业务,延伸其国际贸易融资范围,进一步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外汇业务整体竞争力。同时,不断对其业务产品进行创新,在个人理财产品上,在境外推出结构性存款、基金投资、信用卡代理清算等业务;其海外分行将主要从事公司存款、贷款、贸易融资、大宗商品融资与保值等银行业务。
三、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境外资产规模小,分支机构数量少
建设银行资产布局主要集中在国内,其境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远远不能与西方跨国银行相抗衡。外汇贷款资产占本外币资产总额的比例,除中国银行将达到20%,其他三家银行都达不到4%,而建设银行境外信贷业务比重仅为1.38%。可见,建设银行持有的外汇贷款资产主要源于境内居民和企业的外汇存款,这种资产布局已经滞后于世界经济开放的步伐。
目前建设银行在外分支机构数量不足,截至2005建行在外分分支机构仅为9个,比1999年增长了12.5%,而中国银行2005年境外分支机构达69个,比1999年增长了72.5%。这样的现状使得建行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必须通过其国外代理行办理,由此造成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通过代理行办理业务难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其二,通过代理行办理业务无法在境外市场树立自己的品牌,直面客户,开拓潜在市场。其三,通过代理行办理业务需要向代理行支付相应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业务收入。
2.现有发展方式相对单一,发展速度缓慢
前已述及,建设银行在海外的发展仍然主要是通过在国外直接设立分支机构来实现的。这种方式是根据市场需求,经过市场调研和可行性论证分析后,先在相应的国家或地区设立代表处。代表处并不开办实际业务,只是起到信息采集和联络作用,为分行开业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待条件成熟后,代表处才升格为分行或子银行。这种发展方式周期较长、见效又慢,一般需要2到3年的时间。即便分行正式开业,还得经过一段试运营期的过渡与经营摸索,才能适应当地和国际市场。显而易见,这种发展方式跟不上我国对
外贸易扩展对国际化金融服务的需求,只适合于商业银行在早期尚不熟悉国际资本运作、资本实力较弱,而国家的开放程度不高、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的情况下采用。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金融业的全面开放,银行客户经营行为的国际化趋势日渐加强,国内企业开始大量向海外展业务,跨国公司也随即兴起,从而要求银行提供更多国际结算、进出口贸易融资、衍生金融产品及其他投资理财服务等全球化、多元化、标准化的国际化银行服务。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目前国际化进程较慢,金融服务的效率低下、工具单一,难以适应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需要,从而制约了其国际化的发展。
3.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借款企业的违约风险;而一家跨国银行的主要风险则是市场风险,即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不确定而导致的风险。建设银行国际化经营无疑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而我国大部分银行刚刚达到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新巴塞尔协议还未在我国实行。根据银监会2007年发布的《中国银行业实施新资本协议指导意见》规定,国际业务占比高的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因此风险管理经验不足将是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包括建设银行国际化进程的主要障碍之一。
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和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是建设银行风险管理的突出问题。虽然于2005年引进了战略投资者,并在其帮助下加强了风险管理的技术与工具,风险管理有了起色,但作为一个体系,风险管理必须渗透到银行业务的每个层次和每个员工,同时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与银行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