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图
发展光伏产业从根本上讲是为了解决能源问题。面对日益枯竭的化石能源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人类需要进行第三次能源结构转换,从矿物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换,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矿物能源,用无碳能源、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
与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等化石能源相比,光伏发电最大的优点是资源取之不尽;与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相比,光伏发电最大的优点是可开采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据测算,全球太阳能可开采资源达6000亿千瓦,是20 08年全球电力装机容量的100倍。
过去10年,是光伏产业快速发展的10年,光伏电站累计装机容量从1998年的962MW增长到2008年的14730MW。其中,欧洲占65%、日本占15%、美国占8%。
2008年,全球发电装机容量约60亿千瓦(6000GW);其中,中国累计装机约8亿千瓦(800GW)。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仅占发电装机容量的0.25%。按照电力装机年均增长3%、2020年光伏电站装机容量占发电装机容量的3%测算,2 020年光伏电站的累计装机容量超过255GW。
1998年,全球光伏电池实现营收5.1亿美元;2008年,全球实现营收203. 7亿美元。按照市场规模增长1倍,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成本下降10%测算,上述255GW光伏发电系统市场规模超过7200亿美元。
面对每年超过2500万千瓦市场需求、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终端市场价值的新兴产业和新兴市场,对于中国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准市场定位,壮大产业规模,扩大市场份额。
拉动光伏产业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于市场,市场需求是决定产业规模的核心要素,但其发展速度却可以通过有效的政府公共政策来推动。市场拉动和政府推动是促进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外生力量。
高成本是制约光伏发电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2008年,光伏电站的平均初始投资高达2.8万元/千瓦,按照年发电小时数1500小时、25年设备使用期计算,发电成本达1.47元/千瓦时,根本无法与常规能源发电竞争。目前,光伏发
电需求主要还是靠政府支持,包括初始投资补助、上网电价补贴、净电量回购等。通过降低电池材料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发电量、降低系统固定成本等形式,光伏发电有望在2012年实现“平价上网”,从而实现由政府扶持转向市场化发展。
由于光伏产业政策的缺位,2008年以前中国光伏产业总体上处于自我发展状态,形成了生产大国和消费小国的发展格局。2009年3月,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政策逐渐补位,中国光伏产业将进入政策扶持下的规模化应用阶段。
从消费者角度看,光伏产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电力服务类,为消费者提供220/380伏交流电服务;二是电源服务类,为通讯等生产生活设备提供非标电源(主要是直流电源);三是日用服务类,与各类日用品一起为消费者提供光电服务(如PV-LED)。其中电源服务类、日用服务类光伏产品市场化程度高,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看,依托市场力量基本上能够解决,政府的主要工作应放在电力服务类产品的市场推广上。
总体上看,并网光伏发电是光伏产品的主流应用领域。2000年以来,并网光伏的市场份额不断攀升,目前占80%左右,居市场主体地位。
光伏产品用于并网发电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平价上网”问题,也就是光伏发电与化石能源发电(我国主要是煤炭发电)上网电价的市场竞争问题。技术路线主要围绕这个问题展开。
1、大幅降低光伏电池材料成本
目前,工业化生产的无机半导体太阳能光电材料主要有两类:一是元素半导体,主要有硅(Si)、锗(Ge)、硒(Se);二是化合物半导体,主要有Ⅲ-Ⅴ族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GaAs)、Ⅱ-Ⅵ族化合物半导体(如碲化镉CdTe)以及多元化合物半导体(如铜铟镓硒CIGS)。其中,化合物半导体材料主要用于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近年来,多晶硅、非晶硅也被批量用于生产薄膜太阳能电池,但市场主流依然还是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约占80%市场份额。
2008年,晶体硅光伏电站系统平均成本为4.2美元/Wp(约合2.8万元/千瓦)。其中,电池组件占60%、系统及安装占40%。在电池组件成本中,硅材料占50%、
硅片生产占24%、电池片生产占16%、组件封装占20%。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以及光伏系统平衡部件的生产具有规模经济性,随着光伏电站装机规模的扩张、固定成本的摊薄,其生产成本将不断降低。因此,实现“平价上网”的根本途径在于大幅度降低光伏电池材料成本。
从现状看,降低光伏电池材料成本的技术途径有三:
一是冶金法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UMG-Si)。相比较于目前主流的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工艺,冶金法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规模化生产成本前者约3 0美元/公斤、后者约10美元/公斤。目前的主要障碍在于冶金法生产的多晶硅杂质不稳定性十分明显,杂质分布不均匀,批次间质量不稳定。如何解决质量稳定性问题已经成为冶金法最重要的课题。
二是改进硅片生产工艺。通过降低硅片厚度、减少切片损耗降低硅材料成本。目前硅片厚度已普遍从370微米降到200微米甚至更薄。
三是采用薄膜技术。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厚度一般只有1~10微米,制备在玻璃等相对廉价的衬底材料上,可以实现低成本、大面积的工业化生产。对于非晶硅薄膜、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而言,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转换效率低,而且存在光致衰减。
2、逐步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太阳能电池是大面积的p-n结二极管,用于接收太阳辐射光引起光生伏特效应实现光能向电能转换。光电转换效率对光伏发电成本影响显著。以晶体硅为例,效率提高1个百分点,单位发电成本降低10%;未来转换效率若提高到22%,则成本可下降一半左右。
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主要朝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太阳光;二是光伏电池。
围绕太阳光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目前的技术路径有三:一是减少太阳光反射;二是通过“聚光”技术发展聚光太阳能电池;三是通过“跟踪”技术提高太阳光照度。
围绕光伏电池提高光电转换效率目前的技术路径也有三:一是改进光生载流子效能,有效收集光生载流子,减少光生载流子的复合损失;二是减少光伏效应损失,减少电极直接电阻损失;三是改善光谱效应,通过整合光伏电池材料改善光谱效应,提高光伏电池的光吸收系数,实现更宽光谱的光能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