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_蔡恩博

合集下载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

丁香的药理研究现状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c caryophyllata Thunb以其干燥花蕾入药,其味辛,性温,中医认为具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之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丁香具有抗菌、抗病毒、清除自由基、镇痛、麻醉等作用,在疾病防治中具有良好的药理学基础和治疗作用,被我国列为重点研究开发药材之一。

本文主要从丁香的主要化学成分,以及近些年来对丁香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综述。

标签:丁香丁香酚药理作用丁香(Flos Caryophylli)系桃金娘科植物,通常当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摘,用其干燥花蕾入药,又称公丁香。

味辛、性温,归脾、胃、肺、肾经,系常用药材,具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之功效。

中医上多用于脾胃虚寒,呢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等症。

丁香因萼筒中存在油室结构,富含油质,主要为丁香油15%~20%,丁香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64%--85 %,低的含36.7%~62. 7%,含乙酞丁香酚(acetyleugenol)7 %~15%,β-T香烯(Ei-caryophylene)占9. 12%,以及其他少量成分如甲基正戊酮、苯甲醛、水杨酸甲酯等。

因此丁香油的药理作用主要由以上3种主要成份引起。

现就近年来对丁香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丁香主要成分研究丁香挥发油是丁香的主要成分。

邱琴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广东饶平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干燥花蕾中提取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一质谱法进行化学成分的分析。

结果:从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共分离出26种物质,鉴定22个成分,占挥发油总成分的84%以上;印度尼西亚产丁香鉴定26个成分。

广东饶平丁香挥发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相对含量是80. 33%,其次为2-甲氧基-4-(2-丙烯基)-苯酚乙酸醋,3,7,11-三甲基-2,6,10十二碳三烯-1-醇,δ-杜松油烯,α-石竹烯,对烯基茵香醚等。

此外,丁香中还含有山蔡酚、鼠李素、齐墩果酸等黄酮成分。

丁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香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丁香人 药最早 可 见于 南朝 齐梁 陶弘 景 的《 医别 录》, 中称其 为 “ 舌 香 ” 在临 床上 , 名 书 鸡 . 丁香 应用 十分
广泛 , 可用于治疗呃逆 、 呕吐 、 反胃、 泻痢 、 心腹冷痛 、 风湿痛 、 疝气 、 藓疾 、 肾虚 、 阳痿等多种疾病 , 现代 医学 研究 也证 明 丁香还 是一 种 广谱抗 菌 药 . 目前 , 丁 香 的研 究 虽 然 较 多 , 对 但却 不 够 详 细 和 系 统 , 此 笔 者 将 为
维普资讯
第 2 卷 第 2期 5
20 0 7年 6月
海 南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NATURAL S ENCE 0URNAL 0F HAI CI J NAN UNI RS TY VE l
V0 . 5 No 2 12 .
其 化学成 分 和药理 作用 进行 了综 述 , 旨在为进 一 步研究 丁 香提 供帮 助 .
1 化学成分
1 1 苯丙 素 类 丁香 属 植物 中含 有多 种 以苷 形 式存 在 的苯丙 素 类 化合 物 , 些 化合 物 分别 属 于 香豆 素 . 这 类、 木脂 素类 、 丙醇 类 , 脂 素类 成分 主要 属 于简单 木脂 素 类 , 7—0— 苯 木 含 9 四氢 呋 喃环 的单 环 氧木 脂 素 和 双环 氧木脂 素 . 1 2 环烯 醚萜 类 丁香 苦苷 及其 苷元 的衍生 物是 丁香 属植 物 中 的主 要环 烯 醚 萜类 化 合物 , . 另外 , 丁 香 在
J n2 0 u .0 7
文 章 编 号 :04—12 ( 07 0 0 0 10 7 9 2 0 ) 2— 20—0 6
丁 香 属 植 物 的化 学 成 分 及 其 药 理 作 用 共 实 验 中心 ,海 南 海 口 5 0 2 ; 1海 7 2 8 2 .齐 齐 哈 尔 大 学 化 学 与化 学 工 程 学 院 , 龙 江 齐 齐 哈 尔 1 10 ) 黑 60 6

不同生长期暴马丁香叶中活性成分分析

不同生长期暴马丁香叶中活性成分分析

不同生长期暴马丁香叶中活性成分分析张崇禧;周燕霞;丛登立;鞠会艳;蔡恩博;郑友兰【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1(027)002【摘要】通过对不同采收期暴马丁香叶中主要活性成分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研究活性成分与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质量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总黄酮和多糖的含量,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铁、锰、锌、铜的含量,再采用SPSS16.0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在5月2日含量较高,4月20日含量较低;总多糖和4种微量元素在5月2日含量较低,4月20日含量较高.与不同采收期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对比,总多糖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变化总体上却与其相反.暴马丁香叶中紫丁香苷、总黄酮与Fe、Mn、Zn元素间呈现一定的拮抗作用,而多糖与Fe、Zn、Cu元素间呈协同作用,微量元素对暴马丁香叶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总页数】4页(P99-101,111)【作者】张崇禧;周燕霞;丛登立;鞠会艳;蔡恩博;郑友兰【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吉林大学,药学院,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不同生长期仙人掌的营养及生理活性成分分析 [J], 姚芳;夏文水2.金线莲两种不同生长期主要活性成分动态变化分析 [J], 颜永贵3.不同生长期酸枣叶中多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变化与分析评价 [J], 张颖;郭盛;朱邵晴;严辉;王强;徐璐;段金廒4.不同生长期穿心莲叶中6种同工酶分析 [J], 邵艳华;高俊丽;李倩;章润菁;丁平;赖小平5.不同生长期忍冬叶中活性成分的动态变化及抗菌作用研究 [J], 吴丹丹;王悠悠;鲁义磊;李杏;朱金花;刘绣华;赵东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香及其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丁香及其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柱 : oa Pk CR . m×10 m ; N v- a l 9 ( r 3a 5 m )流动相 : 甲醇 一水 ( :) 37 ; 流 速 :. /i ; 1 ml n 检测波 长 :2 n 柱温 :5 测 定丁 香苦 0 m 2 1 m; 2 ℃. 苷 的含量为 1 3 gR D为 1 5 n 3 不 同采 收期紫 . 5mg , S 4 . %( = ). 2 丁香叶 中化 学成分不同 , 张淑蓉等于 4 l 月 ( —0月为下 一1 41
物 李全等于黑龙 江省小兴安岭林区采集的紫丁香叶中 , 利 用色 谱法 分离 纯化 出 8 化 合 物 ,分 别 鉴 定为 7 m t l 个 - eh y

钦浩等对采集于 哈尔滨商业大学 的丁香 叶中的丁香酚 进行提取 。 = 采抖 气相色谱对其含量进行测定 , I 结果发现丁香 酚的含量为 1.4 %t王艳宏等采用 R — P C法对采 自哈 214 s 1 . PH L 尔滨市郊 的紫丁香叶 中的丁香 苦苷的含量进行 测定.色谱
节有很大的变化 , 5月份紫丁叶的挥发油 中主要 为萜类化合
落叶灌木或 小乔木植物 , 称北丁香 , 又 植株 高约 4 5 , — 米 树
皮 暗灰 色或灰 褐色 . 春开 花 , 于前年小 枝上 , 初 开 花期 4 5 — 月 ,— 0月蒴果成 熟. 91 丁香属植物全世界约有 4 种 , 布于 0 分
有效化学成分含量 的测定方法要求灵敏 度高 , 现性 、 重
稳 定性好 。 测定迅速 , 结果 准确 , 操作简便 . 近年 , 大量 的研究 人员针对不 同的化学成分建立 了不 同的测定方法 ,现总结
如下 :
吴鸣建等从河南 省嵩县车村镇南山坡采集 的小叶 丁香 花和

HPLC分析暴马丁香不同部位的紫丁香苷含量

HPLC分析暴马丁香不同部位的紫丁香苷含量

HPLC分析暴马丁香不同部位的紫丁香苷含量张崇禧;李瑛丽;蔡恩博;丛登立;鞠会艳;郑友兰【期刊名称】《资源开发与市场》【年(卷),期】2010(026)010【摘要】分析研究了暴马丁香不同部位中的紫丁香苷含量,为可持续合理利用和保护暴马丁香资源提供依据.利用Alltech高效液相色谱仪对暴马丁香不同部位中的紫丁香苷含量进行了测定,色谱柱为ODS-C18(4.6mm×250mm,5um),测定紫丁香苷的流动相为乙腈:水(12:88),体积流量1ml/min,柱温为室温,检测波长265nm.结果表明,紫丁香苷在0.1-7.0μg与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紫丁香苷含量为韧皮部3.593%>枝皮1.174%>干皮1.166%>木栓层0.568%>枝条0.509%>根0.421%>木质部0.104%.该方法简便可靠、快速、重现性好,适用于暴马丁香中紫丁香苷的含量测定.【总页数】3页(P871-872,950)【作者】张崇禧;李瑛丽;蔡恩博;丛登立;鞠会艳;郑友兰【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海洋学院,山东,威海264209;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吉林大学,药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大学,药学院,植物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41;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41【相关文献】1.HPLC测定不同产地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含量 [J], 张崇禧;张莹莹;田芯;王桐玉;郑友兰2.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刺五加中紫丁香苷的含量 [J], 张海峰3.黔产大接骨丹药材不同用药部位中紫丁香苷和总黄酮含量的经时变化特征分析[J], 韩忠耀;宋伟;李燕;张涛;唐文双;周福军4.HPLC法测定川产红毛五加不同药用部位和不同产地茎皮中紫丁香苷 [J], 刘圆;李厚聪;孟庆艳5.HPLC法测定黑龙江省不同地区刺五加紫丁香苷的含量 [J], 张艳华;孙立夫;施维林;王奇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蒙药丁香的研究进展

蒙药丁香的研究进展

蒙药丁香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03-15T11:07:19.4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8期供稿作者:乌云苏都白文庆[导读] 丁香水提物对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7.4%和69.7%。

乌云苏都白文庆(满洲里市三道街水源路信用社综合楼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蒙古满洲里 021400)【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075-02 【摘要】本文对蒙药丁香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为该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丁香研究进展丁香是(Eugenia caryophy Uata Thunb)的花蕾,味辛、微苦,性温、重、腻、固、软、燥;有祛寒赫依,扶胃火,消食,开胃,解毒,丧疹,利咽喉之功效。

临床疗效好。

通过对蒙药丁香进行了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为该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1 化学成分研究丁香含挥发油即丁香油。

油中主要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及少量α-与β-丁香烃;其次为葎草烯、胡椒酚、α-衣兰烯。

花蕾中尚含有4种黄酮衍生物;另有齐墩果酸、番樱桃素等[1]。

2 药理作用研究2.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丁香水提物和乙醚提取物对小鼠胃肠推进运动无影响,但20g/kg水提物灌肠给药能显著减少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次数。

2.2对血液系统的作用丁香水提物20g/kg、丁香油0.075、0.15ml/kg灌胃给药,对电刺激大鼠动脉血管所致实验性体内血栓形成时间有明显延长作用,说明丁香有明显抗血栓形成作用。

丁香水提物20g/kg灌胃对大鼠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白陶土部分凝血酶时间(KPTT)、V因子(VF)均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消耗时间(PCT)明显缩短。

10g/kg时仅PCT明显缩短。

丁香油的作用强于丁香水提物。

丁香水提物对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7.4%和69.7%。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综述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综述

公丁香的生物活性综述关于《公丁香的生物活性综述》,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是名贵的香料和常见的中药材, 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和使用的历史, 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在卫生部公布的87种药食同源原料中位列第一.公丁香主要的功效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 因其药理作用极其广泛, 在药物和农业等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此外, 公丁香提取物作为纯天然无毒性且功能稳定的天然产物, 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抗菌等生物学特性, 是开发利用新型的天然食品抗氧化剂、防腐剂等的理想材料.因此, 研究公丁香的生物活性, 为更进一步的开发公丁香的应用价值以及扩大其应用领域方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关键词:公丁香; 丁香酚; 生物活性;Abstract:Clove ( Syzygium aromaticum) was famous as medicinal material and spice, and had a wide range of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 and great application prospects. The clove buds could be distilled by steam distillation for clove bud oil, which contains many kinds of natural multi-functional compounds. Clove oil had been used as stomatological medicine and oral care products from ancient times in China, and also in agricultural and biological fields for recent years. For its natural, safe, and antiseptic for food, clove oil become the hot spot of the worldwide resaerchers. For the extensive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und of clove oil was eugenol, such as 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antibacterial function. In conclusion, clove was a good material to develop as an antioxidant and preservative. Therefore, this project provide references for exploring and expanding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uture.Keyword:clove; eugenol; biological activity;风干处理的未开放的花蕾被称之为公丁香, 被广泛用作香料和药材使用.中医认为公丁香是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的绝佳药材, 公丁香提取物具有多种药理活性, 如保健脾胃、促进脂肪等的消化, 对于腹泻也有良好的疗效, 另外还能镇痛、抗凝血等.公丁香除了能做药用还是名贵的香料, 在香料行业也占有一席之地.我国在古代就已经将其作为清新口气的香料了.卫生部公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151]号) 》中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共87种, 公丁香作为一种应用广泛、功效卓着的药食两用植物原材料, 在其中位列第一.另外, 多种保健食品把公丁香作为功效原材料, 可以看到公丁香在医疗保健品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现代研究表明, 公丁香富含挥发油, 其中含丁香酚、丁香油酸、乙酰丁香油酸及丁香烯等活性成分.公丁香具抑菌及驱虫作用, 用作芳香, 镇痉驱风剂, 治疗胃病, 腹痛、呕吐、神经痛、牙痛等疾病.公丁香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 因此具有十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研究价值.1、公丁香1.1、丁香辨识公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Et Perry) , 是桃金娘科蒲桃属植物丁香的经过干燥处理的花蕾.公丁香呈研棒状, 长1~2 cm, 呈红棕色或棕褐色, 入水即沉, 富油性[1], 是世界闻名的香料, 因其味道香辛浓郁, 且极为稀有, 在古代欧洲贸易中价格直逼黄金, 是古罗马少数贵族阶级才能消费的奢侈品, 仅1582年一年之内, 当年的海上霸主葡萄牙进口丁香就达310 t之多[2].公丁香生物活性多样而药效高, 日常应用极其广泛, 自汉代传入我国起就一直作为香料和药物被广为使用.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是高大的乔木, 还有一部分可以入药,就是丁香的果实, 用法与公丁香相似而药效不同, 入药时常常需要特殊标明以示区别, 称为母丁香.《雷公炮炙论》:“凡使(丁香) , 有雌雄, 雄颗小, 雌颗大, 似枣核”.母丁香长倒卵形或长圆形, 长2.2~2.5 cm, 表面褐棕色, 气微香, 味辛辣[1].《药性论》指其味辛, 无毒, 主治胃寒呕逆, 风冷齿痛, 牙宣, 口臭, 妇人阴冷, 小儿疝气等.我国东北至西南, 黄河以北各省都广有栽种的丁香(Syringa oblata Lindl) 是指木犀科丁香属植物丁香的花卉, 花两性, 呈顶生或侧生的圆锥花序, 花序硕大、繁茂, 有异香, 是我国常见的绿化灌木, 其中紫丁香、小叶丁香、关东丁香、暴马丁香以及羽叶丁香等主要品种也可做药用[3].目前丁香属植物已确定的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环烯醚萜类、裂环环烯醚萜类、黄酮类、羟基苯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等, 具有抗炎、抑菌、强心、保肝等作用[4].木犀科丁香看似与公丁香同名而成分和功效迥异, 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时发现有一定数量的文章对实验材料的描述暧昧不清甚至有错误引用的情况出现, 希望进行相关研究时需要特别注意, 加以区别.1.2、公丁香的化学成分赵晨曦, 梁逸曾等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后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GC/MS) 的研究方法从公丁香的挥发油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 占挥发油总量的98.43%.其主要成分为:丁香酚(Eugenol) 、石竹烯、a-石竹烯等[5].邱琴, 崔兆杰等人, 在研究公丁香挥发油时以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 经无水硫酸钠干燥后, 进行毛细管气相色谱分析发现, 丁香挥发油含量最高的组分是丁香酚, 相对含量达到80.33%~82.01%[6].作为公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标志性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规定, 公丁香原材料含丁香酚(C10H12O2) 不得少于11.0%.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检测到, 公丁香极性部分的最主要的化学物质为:丁香苷Ⅱ和丁香苷Ⅰ.张胜帮等人用Ic P-AES测定中药中微量元素以评价中药价值时发现, 公丁香含有丰富的K, Mg, 另外Mn, Fe的含量也比较丰富, 微量元素在中药中可能起到一定的药理作用[7].2、公丁香的生物活性2.1、公丁香在传统中药中的应用传统中医认为:公丁香辛、温;归脾、胃、肺、肾经;温中降逆, 补肾助阳[3].黄兆胜等人在《中药学》中指出公丁香辛温气香, 入脾胃经, 既能温中散寒止痛, 又尤善降逆止呕, 可以用于脾胃虚寒, 呃逆呕吐, 食少吐泻等症状的治疗.公丁香是传统中医常用止泻药材之一, 如丁桂儿脐贴, 以公丁香为主药, 贴肚脐、治腹泻, 有效治疗婴幼儿的呕吐腹泻等症状, 疗效甚佳.栾剑等人在进行CFTR氯离子通道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时发现, 公丁香提取物含有能够抑制CFTR的活性成分, 而CFTR氯离子通道的过度激活是造成分泌性腹泻的根本原因, 因此, 传统中药公丁香的止泻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8].2.2、公丁香的生物活性2.2.1、公丁香的抗氧化活性氧自由基由于其强烈的氧化活性会导致生物大分子的损伤, 是导致细胞凋亡、生物体衰老以及许多疾病的关键诱因.Bigelow于1898年首次提出了抗氧化剂的概念, 公丁香拥有多功能的生物活性, 其中它的抗氧化功能主要以黄酮和多酚类的化合物为物质基础, Lee等人发现公丁香精油可以抑制鱼肝油93%的过氧化率, 其中丁香酚对鱼肝油的过氧化抑制率为88%[9].多组实验表明公丁香抗氧化活性最重要的成分是丁香酚:谭廷华等人的研究指出其对核黄素-甲硫氨酸光照还原生成的活性氧也有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10];金谷大辅等人的实验结果显示: (1) 丁香酚能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活性; (2) 丁香酚可抑制化学反应产生的超氧化物, 由此可以推断, 丁香酚具有直接捕获超氧化物的能力[11].2.2.2、公丁香的抗菌活性多组实验证明, 公丁香对多种常见致病菌都有较好的的抑制作用[12]:朱立成, 刘文等人发现公丁香提取物对8种植物常见的病原真菌都能够达到完全抑制的效果[13];张慧云等人报道公丁香精油能够有效抑制并且杀死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14].刁文睿等人通过实验, 指出公丁香精油的杀菌机制是两种方式共同协作的: (1) 公丁香精油能破坏细菌细胞结构; (2) 公丁香精油能抑制细菌DNA及蛋白质的合成[15].公丁香中的有效抑菌成分有丁香酚、乙酰丁香酚、丁香烯、水杨酸甲酯、甲基正戊基酮以及苯甲醛等, 其中最主要的抑菌成分就是丁香酚(Eugenol) [16];丁香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等一系列致病菌都有非常明显的抑制和杀灭的效果.2.2.3、公丁香的镇痛活性因丁香油具有消炎镇痛的功效, 临床主要用于牙痛、风湿性疼痛及一些菌性炎症的治疗, 其中, 以牙疼的镇痛治疗最为常用.丁香油水门汀为急性牙髓炎治疗中常用护髓材料之一, 以丁香酚为主要活性成分, 马晶等人使用清胃散口服液配合丁香油水门汀治疗急性牙髓炎, 可显着降低炎症因子水平, 且安全无毒[17].研究表明COX-2在炎症引起的疼痛中发挥重要作用[18], 杨冰等人研究证明COX-2的上调可被丁香酚抑制, 这表明丁香油具有缓解炎症和慢性疼痛的作用[19], 因此, 丁香油可望研制为治疗慢性疼痛的药物.2.3、公丁香的食品保鲜食物暴露在空气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细菌、真菌, 这些微生物利用食物中含有的有机物作为养料进行发育繁殖而造成食物腐败.公丁香中的丁香酚具有较为强力的杀虫、抑菌、和防腐保鲜等作用[20], 因此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的保鲜.2.3.1、新鲜果蔬保鲜如何延长新鲜果实的贮藏期或货架寿命, 一直是世界果蔬产业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公丁香的80%乙醇提取溶液对草莓灰霉菌的抑菌效果良好.赵英虎等人指出, 公丁香提取液可显着抑制草莓的呼吸代谢及腐烂程度, 降低水分、质量损失, 保持果实硬度, 减缓Vc、蛋白质及可滴定酸含量的下降速度[21].公丁香提取液与其他功效成分配合使用, 也可以很好的达到保鲜防腐的目的.柴梦颖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公丁香提取液可以通过抑制呼吸强度和水分的散失, 来达到对甜椒保鲜防腐和防止失重的作用[22].王红艳等人发现, 丁香叶油可以有效降低桃的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 延缓了果实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下降的速度[23].2.3.2、肉制品及其他食品保鲜公丁香在肉制食品的保鲜中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郝教敏等人用均为6%的丁香花蕾和桂皮的提取液配置的2%的保鲜试剂, 使冷藏的猪肉在货架期能够保持风味始终如一[24].以丁香精油为活性成分制成的活性薄膜能使草鱼鱼肉在低温条件下储藏8天而不改变其风味[25].公丁香粉末对酱油的保鲜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公丁香精油乳状液可以延长鸡蛋的储藏期, 这些研究结果显示公丁香在食品保鲜领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极高的经济价值.3、展望公丁香作为典型的药食同源的植物, 同时也是世界着名的香料, 我国汉代就有入药的记载.公丁香具有十分广泛的生物活性, 在中国传统中医体系中被广为应用于治疗牙龈肿痛、食少吐泻、保健脾胃等症状和疾病.因其安全无毒, 具有浓烈的香氛, 还可在口中含服治疗口臭.公丁香的抗菌活性十分显着, 具有很好的抗氧化活性和镇痛活性.在食品保鲜的方面, 公丁香能够有效延长蔬菜水果和肉类制品的保鲜期, 作为一种我国人民长期食用的食用香辛料和中药材, 其安全低毒的特点早已得到认可, 发展潜力巨大.丁香酚作为公丁香最主要的活性组分, 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有良好的抗菌活性、抗氧化活性、麻醉止痛的功效等等;但同时也存在腐蚀性、刺激性等毒副作用, 误食后其会导致接触性荨麻疹、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等过敏反应, 以及代谢性酸中毒.因此, 对于公丁香活性成分的巨大潜力开展应用的同时, 关于公丁香制剂的剂量和剂型的生产和研究正有大量的空白亟待填补.参考文献[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0.[2]BULBECK D, REID A, TAN L C, et al.Southeast Asian exports since the 14th century:cloves, pepper, coffee, and sugar[J].1998, 195:33-34.[3]王迪, 张贵军, 李仁郁.黑龙江省丁香属植物药资源研究[J].中医药信息, 1985, 2 (2) :32-36.[4]于陶钧, 王立波, 吴立军.丁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6 (2) :168-170.[5]赵晨曦, 梁逸曾.公丁香与母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04, 18 (b12) :92-95.[6]邱琴, 崔兆杰, 韦栋梁, 等.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 2003 (6) :443-446.[7]张胜帮, 郭玉生.公丁香中多种金属元素的ICP-AES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6, 26 (7) :1339-1341.[8]栾剑, 张耀方, 杨红.公丁香提取物抑制CFTR氯离子通道的发现与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5 (3) :387-390.[9]LEE K G, SHIBAMOTO T.Antioxidant property of aroma extract isolated from clove buds[Syzygium aromaticum (L.) Merr.et Perry][J].Food Chemistry, 2001, 74:443-448.[10]谭廷华, 何西利, 高健, 等.丁香酚对氧自由基的清除作用[J].西北药学杂志, 1996, 11 (1) :30-31.[11]金谷大辅.丁香酚的抗氧化活性[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2005, 27 (4) :247.[12]KARUPPIAH P, RAJARAM S.Antibacterial effect of Allium sativum cloves and Zingiber officinale rhizomes against multiple-drug resistant clinical pathogen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Biomedicine, 2012, 2:597-601.[13]朱立成, 刘文, 王祥胜, 等.丁香等3种中草药提取物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 34 (21) :5581-5582.[14]张慧芸, 孔保华.丁香提取物抗菌机理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9, 30 (3) :88-91.[15]刁文睿.公丁香油脂的体外抗氧化、抑菌活性及抑菌机理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 2015.[16]张雁南, 陈艳, 彭欣莉, 等.丁香抑菌成分提取工艺研究[J].食品科学, 2010, 31 (12) :25-27.[17]马晶, 李晓光.清胃散口服液配合丁香油水门汀治疗急性牙髓炎疗效及对炎症反应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9) :121-125.[18]FANG J Q, FANG J F, LIANG Y, et al.Electroacupuncture mediates 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 1/2 pathways in the spinal cord of rats with inflammatory pain[J].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2004, 14 (1) :1-12.[19]杨冰, 李婷婷, 杨伊涵, 等.丁香油抗炎镇痛效果的研究[J].绿色科技, 2017 (20) :182-185.[20]ELIZAQUIVEL P, SANCHEZ G, AZNAR R.Application of propidium monoazide quantitative pcr for selective detection of live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in vegetables after inactivation by essential oil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2012, 159:115-121.[21]赵英虎, 阎小艳, 高莉, 等.丁香乙醇提取液对草莓保鲜效果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12, 40 (6) :677-681.[22]柴梦颖, 石明生, 焦镭.丁香抑菌提取物对甜椒贮藏的影响[J].北方园艺, 2010 (14) :177-178.[23]王红艳, 邵世达, 冯俊涛, 等, 丁香叶油对桃保鲜作用的初步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9) :147-151, 156.[24]郝教敏, 马俪珍, 王如福, 等.多源复合天然保鲜剂对冷却猪肉的保鲜效果[J].中国食品学报, 2012 (6) :113-119.[25]杨辉, 杨福馨, 欧丽娟, 等, 植物精油-EVOH活性包装膜对草鱼鱼肉保鲜效果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14 (22) :320-324.。

养分供应对丁香香气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养分供应对丁香香气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养分供应对丁香香气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丁香是一种常见的香料植物,通常用于制作肉类、甜点和香料混合物等食品。

它也被广泛用于药用,既能治疗口腔炎症,还能舒缓身体疼痛。

丁香不仅在食品和药品领域有广泛应用,还可以被用来制作香水和香烟。

香气丰富的成分是丁香的最大吸引力之一,然而,它们的形成与丁香接受的养分供应密切相关。

这篇文章将探讨养分供应对丁香香气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

1. 养分供应与丁香花冠呈色在丁香花冠的发育过程中,养分供应对其颜色和形态的发生影响尤为明显。

提供充足养分的土壤和充足的水分是使丁香花冠颜色鲜艳的关键因素。

此外,丁香花冠中一些天然色素如花青素和类黄酮物质等的生产也需要足够的养分供应。

2. 养分供应与丁香香气成分的地理变异不同地理环境下的丁香树生长条件和养分供应也不同。

这种地理变异对丁香树的生物化学反应和化学成分产生显著的影响。

之前的研究表明,丁香花的主要挥发成分是丁香酚,但在不同地理位置产生的丁香中丁香酚的含量和其他香气成分的组成有很大差异。

香气成分的地理不均匀分布可能是养分供应的结果,也许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光照、气候和生物因素等。

3. 养分供应对丁香化学成分的影响除了丁香花冠的颜色和香气成分之外,养分供应还能够对丁香化学成分产生影响。

丁香花的精油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麝香烷、苯丙酮、水杨酸等。

研究表明,丁香花的化学成分与养分供应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充分提供钾肥将显著增加丁香花中苯丙酮的含量。

总之,养分供应对丁香香气成分和化学成分的影响研究已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尽管这个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我们对丁香花的生长条件和养分供应做出了更多的了解,有望为丁香产业的改进提供指导和支持。

未来的研究将需要更多的全面、系统和定量的数据来深入探究这些因素。

丁香属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丁香属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

丁香属紫丁香叶挥发油成分的研究卢丹1,卢爱平2,李平亚1(1.吉林大学再生医学科学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1;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吉林长春130061)摘 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析了紫丁香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共分离出90种化合物,经与标准图谱比较,检索出25种化学成分,含量较高的成分为2-甲基-1,4-戊二烯、苯乙醇和乙烯基苯,相对百分含量分别为29.29%、2.38%、1.86%。

关键词:紫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中图分类号:R284.2;O657.63 文献标识码:A木樨科(Oleaceae )丁香属(S yri nga )紫丁香(S yri nga oblata L.)可在多种环境下生长,易于栽培,具有观赏、美化环境和药用等多种用途,因而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紫丁香的药用价值早为民间所认知,据《新华本草纲要》中记载:紫丁香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外用抗菌,爆发性火眼,多种疮疡脓肿。

”《长白山植物药志》有紫丁香“治腹泻、肝炎”的记载。

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用关东丁香和紫丁香叶的浸膏制成片剂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治愈率达93.7%[1],黑龙江中医学院用紫丁香叶提取物治疗菌痢也取得较好效果[2]。

近几年又有学者报道了紫丁香叶治疗痔疮疗效可靠[3],同时紫丁香也具有抗病毒作用[4,5]。

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我们对紫丁香化学成分[6]及生物活性做了系统研究。

本研究报道了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测定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

1 仪器与材料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仪[HP -5971型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 -MS ),美国Hewlett Packard 公司制造];紫丁香叶采自白求恩医科大学校园内,经本校药学院生药教研室张晋敏主任鉴定。

2 实验方法2.1 样品制备取新采集的紫丁香叶500g ,切碎,用挥发油提取器回流提取2h ,搜集油珠存于乙醚中,将乙醚液保存在密封瓶中供分析用。

蒲桃属丁香的研究进展

蒲桃属丁香的研究进展

蒲桃属丁香的研究进展作者:鹿萍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8期鹿萍(赤峰学院医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对桃金娘科蒲桃属丁香从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药理作用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药理作用主要有抗菌、抗氧化、抗癌等作用;含量测定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可见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本文对蒲桃属植物丁香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检索和全面的综述.关键词:蒲桃属;丁香;化学成分;含量测定;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4-0182-02桃金娘科蒲桃属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 又称南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等省.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即可采摘,将采得的花蕾出去花梗晒干即成.收藏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此种丁香温中、暖肾、降逆,可治逆、呕吐、反胃、痢疾、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症.《开宝本草》中记载:“味辛,温,无毒.”入胃、脾、肾经.《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本草新编》:“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本文就蒲桃属丁香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为该属植物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1 化学成分桃金娘科蒲桃属丁香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油成分,赵晨曦等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购自湖南省九芝堂的丁香花蕾和丁香果实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鉴定.研究共鉴定出4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丁香果实总鉴定出41种,丁香花蕾中鉴定出30种.其中2,3,4-trimethoxyacetophenone和2-methoxy-4[2-propeny]phenol acetate为首次从丁香挥发油中发现,另外丁子香酚和石竹稀为两种已确认具有活性的化合物,分别占丁香果挥发油的22.667%和7.147%,丁香花蕾中的57.133%和14.408%,且这两种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十分敏感[1].丁香是一种药食两用的传统中药,其水煎液有很强的药理活性,刘洪宇等采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反相硅胶柱色谱、反相制备薄层色谱、制备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对购自于枥本天海堂公司丁香干燥花蕾中的水提物进行分离鉴定,其共获得5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槲皮素-3-O葡萄糖苷、丁香酚-β-芸香糖苷、杨梅酮[2],其中化合物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6-甲酯、槲皮素-3-O葡萄糖苷、丁香酚-β-芸香糖苷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 化学成份含量的测定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对丁香酚进行了鉴别和含量测定,2008年王焕芸等对购买于中蒙医院药房、国一堂药房、福瑞大药房的干燥丁香花蕾,经薄层色谱法对其中的槲皮素进行定性鉴定,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定量测定,色谱柱:Kromasil C18柱(5μm,250mm×4.6mm),流动相:甲醇-0.4%磷酸(55:45),检测波长:360nm,流速:1.0ml/min,柱温:35℃.谢敏等以联苯为内标,HP-FFAP弹性石英毛细管柱(25mm×0.20mm×0.33μm),FD检测器,柱温180℃,载气为氮气,流速1ml/min,分流比:40:1为方法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丁香油(购自于厦门虎标医药有限公司)中丁香酚的含量[3].杨琴建立了原料药丁香酚(购自湖北中医学院)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人员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该药中的丁香酚含量进行测定.气相色谱条件:水杨酸甲酯为内标物,FFAP(聚乙二醇20M与2-硝基对苯二甲酸的反应产物)毛细管色谱柱(30m×0.53mm×1μm),高纯氮(99.999%)为载气,流量8ml/min,尾吹:20ml/min,AR:300ml/min,H2:30ml/min,不分流进样,进样器温度:230℃,检测器:FD,温度250℃,柱温:120℃,保持1min,按每分钟2.5℃升至200℃,维持15min,进样量0.5μl[4].黎U等用可见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丁香总黄酮含量,可见光分光广度法是以芦丁为参照品,硝酸铝作显色剂,在510nm波长测定总黄酮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是以芦丁为参照品,在359nm波长测定总黄酮含量[5].3 药理作用3.1 抗菌作用李巧如等对丁香提取物抗菌机理的研究中发现,丁香提取物与喹诺酮类、青霉素类、红霉素联合应用于金葡萄球菌、阴沟杆菌、产酸杆菌、产H2S杆菌、氟劳地杆菌,二者间无相互影响,而与氨基糖苷类抗菌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联合用药,则显示明显的拮抗作用,此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两药物的浓度增大而加强.因此推测,丁香提取物的抗菌机理可能是与氨基糖苷类竞争性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过程[6].赵晨曦等从丁香花蕾与丁香果实中首次纯化出的两种挥发油-丁子香酚和石竹烯,且发现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杆菌十分敏感,对大肠杆菌和枯草杆菌敏感.丁香花蕾挥发油对所有试验菌株都比丁香果实挥发油表现出更强的抗菌活性[1].张慧芸等研究得出丁香提取物快速杀死大肠杆菌和单增李斯特菌的原因主要是破坏了其细胞膜[7].陈星灿等研究得出丁香等26种中草药对脆弱类杆菌、产黑素类杆菌、消化链球菌等抑菌作用明显强于阴道正常定值菌群乳酪乳杆菌[8].丁香酚有抑制脂氧化酶和环氧化酶作用,能抑制巴豆油引起的小鼠耳壳肿胀[9].3.2 抗诱导和抗癌作用以小鼠肝脏、胃和小肠粘膜的GST活性为指标,从丁香中进一步分离得到倍半萜β-石竹烯、β-石竹烯氧化物、?琢-葎草烯、?琢-葎草烯环氧化物20mg能增加GST活性,在肝脏中为对照组的1.26倍,小肠粘膜中是对照组的2.36倍.丁香倍半萜为一有希望的抗癌剂[10].3.3 抗氧化作用在用于香肠制造的10种香料中,丁香的抗氧化作用最强,用射线处理丁香并不改变其抗氧化活性.ω=0.2%的丁香醚提取物和醇提取物及ω=0.05%的丁香酚都能防止猪油被氧化,它与维生素E并用能增强抗氧化作用,也能还原猪肉制品中的亚硝酸盐和减低亚硝酸盐的含量,但不能抑制棕榈油的氧化反应.3.4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丁香水提物和乙醚水提物对小鼠胃肠推动运动无影响,但20g/kg水提物灌肠给药能显著减少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次数[11].4 展望丁香的花蕾、叶、树皮、树根、树枝、果实均可供药用,但对不同种属的丁香的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尚需进一步研究.参考文献:〔1〕赵晨曦,梁逸曾,李晓宁.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与抗菌活性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6(18):381-385.〔2〕刘洪宇,朱姝,小松かつ子.丁香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2008,31(7):998-1000.〔3〕王焕芸,王玉华,贾彦胜,等.丁香药材中槲皮素的定性鉴别和含量测定[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2008,30(6):534-537.〔4〕杨琴.丁香酚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7):1223-1225.〔5〕黎U,凌伟忠,叶勇,等.可见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丁香总黄酮含量的研究.〔6〕李巧如,刘宗智,任健康,等.丁香提取物抗菌机理的探讨[J].西北药学杂志,2001,16(6):261-262.〔7〕张慧芸,孔保华.丁香提取物抗菌机理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9,30(3):88-91.〔8〕陈星灿,刘定安,宫锡坤.中药抗菌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8(01):35.〔9〕Dohi Tet al Japan J pharmacol,1991(55):547.〔10〕李锦绣.丁香现代药理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18(6):54.〔11〕张朋发,等.中药材.1992,15(4):33.。

丁香中活性物质在果蔬生产及采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丁香中活性物质在果蔬生产及采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

丁香中活性物质在果蔬生产及采后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应用摘要:综述了丁香活性物质在果蔬生产及采后病虫害防治中抑菌、杀虫、抗病毒和防腐保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所存在的问题,为丁香活性物质在高效、安全、无公害农药的实际应用和推广等方面提供参考。

关键词:抑菌;杀虫;防腐;保鲜中图分类号:S432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6.06.014Application of Clove Active Substances in Diseases and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bout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PostharvestWU Yanli,CUI Xinyi,HUANG Sida,GUO Liuyang(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Landscape,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ianjin 300384,China)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telled clove active substances in fruit and vegetable production and postharvest diseases and pes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antibacterial,insecticidal,antiviral and antiseptic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clove active substances in an efficient,safe,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popularization of biorational pesticide .Key words:antibacterial;insecticidal,antiseptic;fresh keeping水果蔬菜因其独具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而备受人们喜爱。

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韩佳宏;杨文华;蔡恩博;宛瑛;陈秋连;赵红丹;张晶【摘要】[目的]研究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能力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该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制备辽东丁香枝乙醇提取物,通过对其总酚含量以及清除DPPH、ABTS+·能力和还原性能的测定,评估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建立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模型,灌胃高(20 g/kg)、中(10 g/kg)、低(5g/kg)剂量(以生药计)的辽东丁香枝水提取物,研究其对小鼠肝脏系数、血清ALT 和AST活性及肝组织中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ABTS+·的IC50值分别为0.070 1和0.308 mg/mL;辽东丁香枝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其总酚含量为64.8 μg/mg.高、中、低剂量的辽东丁香枝水提物均能显著降低酒精性肝损伤小鼠血清中的ALT和AST活性以及肝组织中的MDA含量(P<0.05),其中高剂量灌胃还可使小鼠肝脏系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辽东丁香枝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保肝作用,并且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剂量依赖性不强,可将其开发为保肝新药.【期刊名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3(041)011【总页数】6页(P26-31)【关键词】辽东丁香枝;自由基;体外抗氧化;酒精性肝损伤【作者】韩佳宏;杨文华;蔡恩博;宛瑛;陈秋连;赵红丹;张晶【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5.5;Q945.95辽东丁香(Syringa wolfii C.K.Schneid)为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多生于杂木林内或林缘等处[1],广泛分布于东北及内蒙古地区[2]。

丁香叶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丁香叶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丁香叶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种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李博;朱俊访
【期刊名称】《黑龙江医药》
【年(卷),期】2009(022)004
【摘要】本文主要是浅谈近年来国内外对丁香叶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有效成分种类和药理作用两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各位学者的研究表明丁香叶中主要含有有机酸类、苷类、挥发油等有效成分,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抗病毒、抗炎以及增强机体的体
液免疫功能等药理作用.因此,丁香叶的药用价值值得进一步开发.
【总页数】2页(P510-511)
【作者】李博;朱俊访
【作者单位】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4.2;R285
【相关文献】
1.丁香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于陶钧;王立波;吴立军
2.丁香及其有效成分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J], 臧亚茹
3.丁香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屠寒;江汉美;卢金清;周坤;林杰;许俊洁;万丽娟
4.蒙药山沉香及丁香属植物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阿拉腾花
5.丁香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 李莎莎;李凡;李芳;张景霞;毛阿娟;王卫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香叶的研究进展

丁香叶的研究进展
海峡药学2009年第21卷第6期
性评价[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7(1):1-2. 【2】Mellin TN。Merglie RJ.Cashen DE.H a1.Acidic fibmblast growth fac-
tot
(14】Lind M.GrowtMactors:possible
诅Orthop
疗持续性角膜上皮缺损U】.眼科研究。2000.18(3)弛44.246.
{24)鞠燕.张建华.郑磊.陈倩,王红英.彭亚军.柳林.血小板源性生 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兔角膜基质成纤维细胞体 外增殖的影响(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05.5 <3>;451-454。
factor
in
1.14.
(3】Hersheyjc,cm-couannha,Baskinep,etal,Enhanced hindlimlxd lateral・
ization
inducedby
acidic
fib∞bla吼田州hfa咖f
is
dependtup
on
femoralartery extractionU】.Cardiovascres.2003.59(4):997.1005.
new
clinical
toots【J】.A
review
Ac・
Scand.1996.67(4):407.417.
aoeelarates dermal wond
heaUngLI}.Growth Factors.1992.7(1):
【15】NagaiH.TsukudaR.MagaharaI-I.Effects of basld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on bone[ormationin growingrats【J】.B明e,1995.16 (3):367.373. 【16】PunS,FlorioL.Wro∞16TJ.^nabolic dfect sofbasicfibroblast growth—

四种体系评价辽东丁香枝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

四种体系评价辽东丁香枝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

四种体系评价辽东丁香枝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蔡恩博;屠书梅;杨利民;刘德民;贾立安;周文岩;郑曼玲;张伟元【摘要】目的对辽东丁香枝的总提液、氯仿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进行抗氧化活性的评定.方法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还原性和总酚含量测定的方法,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辽东丁香枝不同部位在不同浓度下的抗氧化能力及总酚含量.结果辽东丁香枝不同部位具有明显的清除DPPH、ABTS+.自由基的能力,且有较好的还原能力和较高的总酚含量.在清除DPPH自由基体系中,乙酸乙酯层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IC50值最低为0.033mg/mL,正丁醇层和氯仿层的次之,IC50分别为0.0546,0.0638mg/mL,在清除ABTS+自由基体系中,各部位抗氧化活性大小为:乙酸乙酯层>总提液>氯仿层>正丁醇层>水层;还原性体系测定中,乙酸乙酯层的还原能力接近于BHT的;乙酸乙酯层的总酚含量最大,为164.7μg/mg,接近BHT的168.2μg/mg.结论辽东丁香枝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抗氧化能力与总酚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开发为天然抗氧化剂.【期刊名称】《人参研究》【年(卷),期】2016(028)001【总页数】6页(P22-27)【关键词】辽东丁香;抗氧化;总酚;相关性【作者】蔡恩博;屠书梅;杨利民;刘德民;贾立安;周文岩;郑曼玲;张伟元【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长春·130118【正文语种】中文辽东丁香(Syringa wolfii C. K. Schneider)是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ringa)落叶灌木[1],生长在山坡杂木林中、灌丛中、林缘或河边,或针叶混交林中,海拔500~1600米。

辽东丁香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辽东丁香枝化学成分的研究

辽东丁香枝化学成分的研究蔡恩博;韩佳宏;赵岩;郑曼玲;屠书梅;王大龙;贾彩霞;张晶【期刊名称】《上海中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50)3【摘要】目的研究辽东丁香树枝的化学成分。

方法系统溶剂法对辽东丁香枝进行提取,并采用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分离手段对其进行分离纯化。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化学成分,利用GC-MS分析。

结果鉴定出6种化合物,分别是:对苯二甲酸二甲酯(化合物1)、3-羟基-乌苏烷-12-烯(化合物2)、熊果酸(化合物3)、4-(2-羟乙基)-苯酚(化合物4)、D-甘露醇(化合物5)、丁香苷(化合物6);挥发油化学成分69种,占挥发油总量的99.86%,含量大的成分为2-甲基-5-(1-甲基乙基)-1-环戊烯醇(14.16%)。

结论化合物3、5、6为首次从辽东丁香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为首次从丁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化合物2和6含量较大,为将来富集这两个化合物提供依据。

挥发油中除了烷烃类外,其他类化合物部分成分含有萜类特征,其中烯烃类和氧化物类化合物中倍半萜成分所占比例最大。

【总页数】7页(P87-93)【作者】蔡恩博;韩佳宏;赵岩;郑曼玲;屠书梅;王大龙;贾彩霞;张晶【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中药材学院;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第一临床医院药剂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相关文献】1.辽东丁香枝体外抗氧化活性及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2.公丁香与母丁香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3.四种体系评价辽东丁香枝不同部位抗氧化活性4.不同采收期辽东丁香枝中黄酮和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5.葡萄牙和巴西联合研究饲喂微胶囊化活性物质(丁香酚、麝香草酚和香兰素)、丁香精油及迷迭香精油对内洛尔(Nellore)小母牛肌肉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化学成分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综述·
: / D O I 1 0 . 1 1 9 3 7 b f . 2 0 1 5 1 9 0 4 7 y y
北方园艺2 ( ) : 0 1 1 9 1 5 1 9 1 8 8 ~
丁香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蔡 恩 博1,贾 彩 霞1,王 大 龙1,韩 佳 宏1,郑 小 曼1,郭 世 杰2
; ) ( 吉林 长春 1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 吉林 长春 1 吉林农业大学 中药材学院 , 3 0 1 1 8 2 . 3 0 0 2 1 1 .
·专题综述·
( 续) 表4
名称 S a f h a n o s i d e s G g S a f h a n o s i d e s H g 2 ″ - e i - f r a m e r o s i d e p 异橄榄苦苷 I s o o l e u r o e i n p e t i c u l o s i d e R J a s o l o s i d e p y L i s t r o s i d e g 橄榄苦苷 O l e u r o e i n p e S e c o l o a n o s i d e 7 h e s t e r -m t g y ( ) 8 - n ü z Z h e n i d e ( ) ü z h e n i d e - n 8 E O l e o s i d e 1 1 h l e s t e r -m e t y D e m e t h l o l e u r o e i n y p L u c i d u m o s i d e C S r v e o s i d e A y S r v e o s i d e B y G r a n d i f l o r o s i d e - h r d 1 0 r o x o l e o s i d e d i m e t h l e s t e r y y ) ( ) 8 E 8 E r o s i d e -女贞子苷 ( - l i s t g ) , i h d r o x h e n l e t h a n o l 3 4 -( - d 2 y y p y 部位 叶 来源 阿富汗丁香 参考文献 [ ] 2 r o 0 1 0 x o l e u r o e i n -羟基橄榄苦苷 1 - h d y p y J a s m i n o s i d e 花和嫩叶 小叶丁香 [ ] 2 2 树皮 暴马丁香 [ ] 3 枝 暴马丁香 [ ] 2 0 部位 来源 参考文献
A r m a n d i s i d e ( O l u c D +) i o r e s i n o l d i o r a n o s i d e -m e d - - - g p y β 橄榄脂素 ( -) v i l - o l i ( O D -) -开环异落叶松脂素 9 - - -吡喃葡萄糖苷 β ( ) O l u c D -) o i s r a r i c i r e s i n o l o r a n o s i d e - s e c - 9 - - - g p y β ( , ) O- u a i 7 S 8 R a c l l c e r o l a l e t h e r 9 ′ - - 8 -O - 4 ′ - s i n - g y g y p y l u c D o r a n o s i d e - g p y β ( , ) O- 7 S 8 R l l c e r o l a l e t h e r 9 ′ - s r i n - 8 -O - 4 ′ - s i n - y g y p y y g o r a n o s i d e l u c D - p y g β ( O l u c D - o l i - 4 ′ - - - -) v i l o r a n o s i d e g p y β 叶 暴马丁香 ] [ 9 叶 关东丁香 [ ] 8 树皮 暴马丁香 [ ] 3
1 8 8
北方园艺2 ( ) : 0 1 5 1 9 1 8 8 1 9 1 ~
( 续) 表2
名称 开环异落叶松树脂酚 S o i s o l a r i c i r e s i n o l e c 荜澄茄素 ( -) e b i n - c u b 落叶松脂素 L a r i c i r e s i n o , , c e a r ′ 4 ′ 3 ′ 4 ′ t a l i c i r e s i n o l -缩醛-落叶松脂素 3 - a - l ( i h d +) r o c u b e b i n -二氢荜澄茄素 ( - d +) y ( +) -丁香树脂酚 ( - s r i n a +) r e s i n o l y g ( -落叶松脂醇 ( - l a r +) +) i c i r e s i n o l 丁香酯素 S r i n a r e s i o l y g ( 松脂素- D-葡萄吡喃糖苷 4 ″ -O - +) β ( D +)表松脂素- 4 -O - -葡萄糖苷 β 落叶松脂醇- D-葡萄吡喃糖苷 4 -O - β , : , ) ( 3 4 3 ′ 4 ′ e t h l e n e x x l n e - b i s m - d i o - 9 ′ - h d r o - l i n a - y y y y g D h l 9 -m e t -O - -葡萄吡喃糖苷 y β ( -) l D - o l i -O - - v i l 4 ″ o r a n o s i d e u c g p y β ( l u c D +) r e s i n o l 4 ″ o r a n o s i d e - s r i n a -O - - g p y y g β ( l u c D t o x i n o r e s i n o l 4 ′ o s i d e +) - 1 - a c e - - g y p β S r i i n n a l i n a n s A a n d B y p g 茎 羽叶丁香 [ ] 1 5 全草 西蜀丁香 [ ] 1 4 叶 紫丁香 [ ] 1 3 籽外壳 紫丁香 [ ] 1 1 - 贺兰山丁香 ] [ 1 0 部位 来源 参考文献
( ) O l u c D i c i r e s i n o l 4 ′ o r a n o s l +) - l a r - - - -( - 1 → 3 g p y y β β D o r a n o s i d e l u c - p y g
O D P i n o r e s i n o l o l c o s i d e - 4 - - -m o n g y β O D S r i n a r e s i n o l o l u c o s i d e - 4 - - b i s - -m o n y g g β , O l u c D S r i n a r e s i n o l o s iu c D C c l o v i l 6 o s i d e - o l i - - - g y β O l u c O l i v i l 4 o r a n o s i d e D - - - g p y β O O l i v i l 4 ″ o r a n o s i d e l u c D - - - p y g β
表2
a b l e 2 T
名称 鹅掌楸苷 L i r i o d e n d r i n
木脂素类化合物
L i n a n s c o m o u n d s g p
部位 叶 叶 来源 关东丁香 暴马丁香 参考文献 [ ] 6 [ ] 7
1 苯丙素类化合物
苯丙素类化合物包括简单苯丙素类、 木脂素、 香豆 素类等, 其在丁香属丁香植物中广泛分布。 表 1 为苯丙 素类化合物, 表2为木脂素类化合物。
该文综合了丁香属植物相关文献, 从化学成分方面对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进行了概 摘 要: 述, 以期为更好地开发丁香属植物的药用价值和植物资源提供理论参考 。 关键词: 丁香属植物; 化学成分; 研究进展 ( ) 中图分类号: Q 9 4 6 - 3 文献标识码: 1 - 0 0 0 9 2 0 1 5 1 9 - 0 1 8 8 - 0 4 A 文章编号: 1 0 0 全世界 木犀科丁香属植物常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约有4 分布于欧洲和亚洲, 我国品种繁多, 自东北至 0种, 西南共分布有2 其中西南、 西北、 华北和东北地 3个品种, 区是丁香的主要分布区。 目前, 对于丁香属植物资源的 利用是以栽培种植为主, 野生为辅, 我国栽培丁香属植 物资源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最早宋代的周师厚在 《 洛阳 花木记》 中, 就明确记载了当时在洛阳已有丁香的栽培; 近代, 陈善铭的 《 中国产之丁香 》 和陈嵘的 《 中国树木分
] 1 。 通过读 阅 大 量 文 类学》 中也都对丁香进行了描述[
表1
l e 1 a b T
名称
苯丙素类化合物
P h e n l r o a n o i d c o m o u n d s y p p p
部位 来源 参考文献
1 l u c D n s n a m o l o r a n o s e -O - t r a - c i n - - g y p y β l u c D 1 n a m o l o r a n o s e -O - c i s - c i n - - g y p y β 肉桂酸 C i n n a m i c a c i d 丁香苷 S i n i n r g y C o n i f e r a l d e h d e l u c o s i d e y y g S i n a a l d e h d e l u c o s i d e p y g I s o s r i n i n o s i d e y g 对香豆酸 P - c o u m a r i c a c i d 阿魏酸 F e r u l i c a c i d 咖啡酸 C a f f e i c a c i d , O i i n a l a l c o h o l 4 3 ′ o r a n o s i d e l u c D - d - - - S p y p y g β 叶 关东丁香 ] [ 5 叶 暴马丁香 [ ] 4 树皮 暴马丁香 [ ] 3 叶 阿富汗丁香 [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