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彭明辉 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程序与技巧
如何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与综述
如何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与综述文献回顾与综述是科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了解某一领域的相关研究进展,并为其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与综述的步骤和方法,以供参考。
一、确定研究目标和范围在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与综述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目标和范围。
明确研究目标可以帮助研究者准确定位自己的研究对象,并避免遗漏或纳入不相关的文献。
同时,确定研究范围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避免文献过多而导致可用信息的淹没。
二、收集文献收集文献是进行系统性文献回顾与综述的关键环节。
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文献,如数据库检索、期刊订阅、专业论坛等。
在收集文献时,可以根据关键词和筛选条件进行检索,并从相关文献的引用中进一步寻找潜在的文献资源。
三、筛选文献通过收集来的大量文献,需要进行筛选以确定哪些文献是符合回顾与综述目标的。
筛选文献时,可以首先根据标题和摘要进行初步筛选,排除与研究目标无关的文献。
然后,对剩余的文献进行全文阅读,进一步判断其是否符合回顾与综述的要求。
同时,可根据事先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文献进行录入。
四、提取信息在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需要对其进行信息提取。
信息提取的目的是从文献中获取与研究目标相关的数据和结论,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提取的信息可以包括研究对象、方法、结果、结论等。
研究者可以使用科学可视化软件或文献管理工具辅助进行信息提取和整理,以提高效率和减少误差。
五、分析和综述在信息提取完成后,研究者需要对提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述。
分析的目的是梳理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找出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综述的目的是将分析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得出结论和建议。
在进行分析和综述时,可以采用比较、分类、聚类等方法,以突出文献之间的异同和重点。
六、撰写综述文献在完成分析和综述后,研究者需要将结果整理成综述文献。
综述文献应当具备一定的结构和逻辑,以使读者能够明确文献的目的、过程和结果。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自己觉得很值得一看)文库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輝教授的研究生手冊(自己觉得很值得一看)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 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 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 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 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 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 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
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 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 ) 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
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如何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如何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在撰写学术论文时,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献综述旨在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辅助读者对选题的背景和现有研究情况有全面、准确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综述方法,并阐述如何进行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一、问题驱动方法问题驱动方法(problem-driven approach)是一种常见的文献综述方法,它从一个明确的研究问题出发,通过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文献,找到已有研究在问题方面的差距、不足或未解决的部分。
在使用问题驱动方法时,研究者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然后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筛选文献、阅读文献和总结归纳等步骤,系统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资料。
在问题驱动方法中,关键的一步是文献检索。
研究者可以利用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或在线论文平台等资源进行检索,根据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和限制条件(如时间范围、研究类型等),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筛选文献时,研究者需要根据预设的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检索结果进行初步筛选。
接着,研究者需要深入阅读筛选后的文献,并通过总结归纳的方式,分析文献中的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信息。
二、理论综合方法理论综合方法(theory-driven approach)是另一种常用的文献综述方法,它以某一特定理论或理论框架为基础,通过回顾和解析相关研究文献,梳理和综合已有研究对于该理论或框架的贡献和应用。
理论综合方法在研究领域较为成熟的情况下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不同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对理论的现有状态和发展趋势进行评估。
在使用理论综合方法时,研究者首先需要选择适当的理论或理论框架,并对该领域内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
接着,研究者需要对选定的文献进行读书笔记和分析,梳理出已有研究在该理论或框架下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结论等内容。
通过对不同文献中的观点和发现进行比较和综合,研究者可以形成对于该理论或框架的全面和深入理解。
研究生手册(台湾清华大学)
研究生手册作者:彭明辉台湾清华大学教授一、论文的要求我对硕士论文的基本要求是:(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
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
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充分理由。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就是你的贡献。
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程序与技巧
清大彭明辉前言学术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的是「把既有知识的边界往前推」;而它最忌讳的是「闭门造车」。
因此,学术文献回顾(literature survey)与分析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把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工作做得完整、彻底,自然会培养出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基本能力。
不仅如此,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能力也正是台湾产业界最欠缺而又最有用的能力之一。
台湾产业界所需要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国外学术文献上的既有技术,一个人如果擅长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有效率的文献回顾与分析,那么它在产业界也可以表现得很出色:给他任何一个题目,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从学术文献上找到足够的方法、技术和点子来解决他手上的问题。
因此,从我过去与台湾产业界的互动过程中,我确信的结论是:软硬件实做的能力(implementation skills)和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能力是一个硕士毕业生能在产业界有出色表现的两大能力。
只不过,台湾的产业界过去只注重软硬件实做的能力(hardware、firmware、software),因而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空间有限。
未来,台湾产业若想要进一步提高其附加价值,就必须要有能力从学术文献的回顾与分析中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而不再是只倚靠软硬件的蛮力)。
壹、从学位论文的要求看学术文献回顾的重要性我对硕士论文的期待是:(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或工业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一个判断硕士论文的好坏有一个粗浅办法:假如你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国外著名学术期刊(journals,而非 magazines)上发表,通常就比一篇只能在国外学术会议(conferences)上发表的硕士论文贡献多;一篇国外学术会议的论文又通常比无法发表的论文贡献多;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常比一篇二流的学术期刊论文贡献多。SCI有一种叫做 Impact Factor 的指数,统计一个期刊每篇论文被引述的次数。通常这个次数(或指数)愈高,对学术界的影响力就愈大。以机械视觉相关领域的期刊而言,Impact Factor 在 1.0 以上的期刊,都算是顶尖的期刊。这些期刊论文的作者,通常是国外顶尖学府的著名教授指导全球一流的博士生做出来的研究成果。
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好文共赏
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引子Before you try...Before you try to solve a problem, define it.Before you try to control a process, understand it.Before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find out what is important.Start by picturing the process.---- John T.Burr, Quality Program (June 1990), p.641 研究生期间要学什么?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
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
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
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
2 修行,修行,不修如何行?学生找工作,挫折很大,并不是没有单位要,而是自视很高,却拿不出漂亮的履历,说不出我做过什么,也没有证据我做得有多好,无法让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单位认为你是难得的人才。
学校的标签只是一个台阶,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纪录,到了单位之后,你的成长之路将是你修行的回报。
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体会,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
研究生期间是很难得的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处理的时间,应该尽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奠定基础,否则工作后有家庭后就会有了很多牵绊,修的时机就更有限了。
3 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草坪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答复这个问题。
如何进行有效的回顾研究毕业论文回顾研究方法论述
如何进行有效的回顾研究毕业论文回顾研究方法论述在完成毕业论文之后,进行回顾研究对于评估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毕业论文的回顾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潜在的问题、改进研究方法,并总结出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回顾研究毕业论文的方法。
一、确定回顾研究的目的和范围在进行回顾研究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目的可以是评估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研究结果是否符合预期、或者寻找改进研究的方向等。
范围应包括研究的时间跨度、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和方法等。
二、回顾研究的方法回顾研究的方法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框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回顾研究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和总结,分析研究方法和结果的优缺点,并探讨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的方向。
文献综述法适用于定性研究或者整合多个研究的定量数据。
2. 数据回顾法通过重新分析已有数据,评估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和结果的可靠性。
数据回顾法适用于定量研究,可以通过统计方法验证研究结果。
3. 实证回顾研究法通过重新设计实验或者调查研究,在新的样本中进行验证和比较。
实证回顾研究法适用于想要验证和推广研究结果的研究者。
三、收集数据和分析结果在进行回顾研究时,研究者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分析。
数据可以是已有的文献数据、原始数据或者新收集的数据。
分析结果应以清晰的图表和描述形式展示,并与原研究的结果进行比较。
四、总结结论和提出建议在回顾研究结束后,研究者需要总结结论并提出改进研究的建议。
结论应简明扼要地总结回顾研究的结果,提供有价值的发现和观点。
建议可以是改进原研究方法、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或者推广研究结果的途径。
五、讨论和分享回顾研究的结果完成回顾研究后,研究者可以将结果进一步讨论和分享。
这样可以获得其他研究者的反馈和建议,并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研究者可以选择在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或者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通过以上步骤,研究者可以进行有效的回顾研究毕业论文,评估研究的有效性,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学术技巧全攻略如何进行科研文献的整理与归纳
学术技巧全攻略如何进行科研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学术技巧全攻略:如何进行科研文献的整理与归纳科研文献的整理和归纳是每位研究者必须掌握的学术技巧之一。
在进行科研工作时,要能够从大量的文献中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对研究领域进行全面了解,并能够将所获得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
本文将介绍如何高效地进行科研文献的整理与归纳,帮助读者提升学术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一、文献搜索与筛选1. 确定目标和关键词:在进行文献搜索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领域的目标和需求,确定所需要查找的具体内容。
然后,根据主题和研究内容制定合适的关键词,以便能够准确地定位相关文献。
2. 利用学术搜索引擎: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搜索引擎,如Google学术、百度学术、PubMed等。
输入关键词,进行文献搜索,获取相关的学术文献。
3. 阅读摘要和目录:在获取到文献列表后,不必一一阅读所有文献,可以从摘要和目录入手,筛选出与自己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进一步进行阅读。
4. 参考引用文献:在阅读相关文献时,注意查看文献中的参考引用部分,这些引用文献可能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可以进一步扩充自己的文献库。
二、文献阅读与整理1. 制定阅读计划:在进行文献阅读之前,制定一个合理的阅读计划,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合理安排每天的阅读量。
可以将文献分为若干个小组,每天阅读一个小组的文献,以达到高效利用时间的效果。
2. 主次分明,有选择性阅读:对于大量的文献,不可能一一细读,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阅读。
可以根据摘要、目录和关键词等信息,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将重点放在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上。
3. 做好阅读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关键信息和自己的思考,可以使用手写笔记、电子笔记或专门的文献管理软件。
建议将文献信息、主要观点、方法和结论等重要内容进行整理记录,方便后续的查阅和归纳。
4. 建立文献数据库:在整理和管理文献时,可以利用文献管理软件,如EndNote、NoteExpress等,建立个人的文献数据库。
如何进行科学的文献综述
如何进行科学的文献综述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文献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通过文献综述可以了解到前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成果和发展动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思路指引。
然而,如何进行科学的文献综述是一个需要技巧和方法的过程,下面将介绍一下进行科学的文献综述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步:明确综述主题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需要明确自己的综述主题。
综述主题应该具有明确的范围和研究目的,比如特定的领域、问题或者概念。
通过限定综述主题,可以避免信息过载和范围过大导致的困惑和混乱。
第二步:收集文献资料收集文献资料是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工作。
可以通过图书馆的数据库、学术期刊和互联网等渠道来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收集文献时,应该注重选择与综述主题相关、权威可靠的文献。
同时,还可以借助引文索引来查找与综述主题相关的引用文献,以获取更多的参考资料。
第三步:筛选文献资料在收集到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后,需要进行筛选和鉴别。
首先,可以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信息快速浏览,将与综述主题无关或者质量较低的文献排除。
然后,对剩下的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和评估,判断其是否与自己的研究主题相关,同时关注研究方法、数据来源和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第四步:整理和归类文献资料在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后,需要进行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归类。
可以将文献按照时间顺序、主题或者方法等分类,通过建立概念框架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来整理文献。
在整理过程中,可以使用参考管理软件来帮助管理和引用文献,比如EndNote、NoteExpress等工具。
第五步:分析和综合文献资料在整理和归类文献资料后,需要对文献进行分析和综合。
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文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结果等方面,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进而进一步揭示出研究领域的现状和问题。
在综合文献时,可以使用文献综述矩阵或者综合分析表格等工具,将关键信息提炼出来,并进行归纳总结。
第六步:撰写文献综述当对文献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综合后,可以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如何系统地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
论文写作中的文献综述方法如何系统地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在论文写作中,文献综述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它涉及到如何系统地回顾和分析相关研究文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献综述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论文。
一、综述的目的和重要性文献综述的核心目的是回顾和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以揭示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现。
通过对文献进行整理和梳理,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研究领域中的关键问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基础。
因此,文献综述在论文写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步骤与方法1.确定综述的范围和目标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需要明确综述的范围和目标。
综述的范围可以根据研究的主题、时间范围、地域范围等进行限定,以确保研究的深入和准确性。
同时,也需要明确综述的目标,是为了总结已有研究的结论和方法,还是为了发现研究领域的问题和研究方向等。
2.收集和筛选文献第二步是收集和筛选相关的文献。
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互联网等途径获取相关文献资料。
在筛选文献时,要根据事先确定的范围和目标对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与研究主题相关且质量较高的文献进行进一步的综述。
3.整理和分类文献在综述之前,需要对已收集到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类。
可以根据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分类,以便于后续的回顾和分析。
4.回顾和分析文献回顾文献是综述的重要内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对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将已存在的研究成果和结论进行回顾和整理。
分析文献则需要结合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对文献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批判,寻找其中的问题和不足,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持。
5.撰写综述部分综述部分的撰写一般分为导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导言部分介绍整个综述的背景和意义,主体部分依次回顾和分析各个文献,结论部分对已有文献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指出自己研究的不同点和创新之处。
三、注意事项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文献的质量和可靠性是文献综述的重要保证。
文献回顾方法
文献回顾方法论文大致的写作思路(着重针对文献回顾的写法)写作前的准备工作一、确定你的研究方向(大致的一个范围)A:你感兴趣的B:指导老师的建议C:社会热点现象D:与你的工作相关的等等二、如何大致了解你所要研究的问题A:和了解这个问题的人聊天(当事人或者专家)B:从网上去搜集一些资料C:看书三、资料的来源A:网络(中国知网、google学术、人大复印报刊、万方数据库、百度、等等)——文章B:图书馆(相关书籍)四、如何获取更多的资料A:首先根据你的研究问题提炼出几个概念,根据这些概念去收集文献B:寻找与这些概念相关联的概念,再通过它们发现新的思路C:看硕士或博士论文中关于这些方面的回顾D:如果有关于这个问题的综述就直接去看这一类文章开始正式写文章一、导言1.主要对这个问题的历史脉络的梳理,具体是指:问题出现的背景、问题出现后对社会的影响、然后你是怎么发现这个问题的、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哪里?2.最后明确提出你所要研究这个问题的那个方面,明确化。
以及你的研究目的是什么!二、文献回顾的过程1、相关概念的界定;文章中涉及到的主要概念都要对其进行界定,一般界定的来源是学者或者是词典上。
概念的界定要体现一个历史过渡性,每个时期可能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有所偏重,那么根据你自己的研究问题和主题有所选择。
2、相关理论的界定;对你的文章中所用的理论进行梳理。
3、对你所研究问题的现有文献的回顾①最简单的就是根据时间顺序把有名的学者写得整理出来。
②在高级一些就是把有些相似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出来,再加以自己的点评。
③较优秀的做法是层层递进4、文献回顾的结尾处要加上对以往所有研究的点评,然后发现其中没有做到的,然后引申到你的问题上。
推荐书目:《研究方法的第一本》《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世界通史》。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研究生手册
台湾清华大学彭明辉教授研究生手册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引子Before you try...Before you try to solve a problem, define it.Before you try to control a process, understand it.Before trying to control everything, find out what is important.Start by picturing the process.---- John T.Burr, Quality Program (June 1990), p.641 研究生期间要学什么?我认为研究生期间学生应该学三件事情:1)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尽量广地涉猎学科基本知识,尽量深地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过去和现在2)掌握独立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尽量多的学习各种研究方法,熟练掌握研究过程和步骤3)学会写论文:写论文不仅是训练表达能力,更是训练思维的逻辑性,论文体例虽是八股,但却是整理思路与他人沟通的有效结构,不可不尊重如果能够按照这三条要求自己,毕业后做不做本专业,并不重要,因为你的研究素质已经建立了,做什么事情都没有问题了2 修行,修行,不修如何行?学生找工作,挫折很大,并不是没有单位要,而是自视很高,却拿不出漂亮的履历,说不出我做过什么,也没有证据我做得有多好,无法让只有一面印象的用人单位认为你是难得的人才学校的标签只是一个台阶,再往上需要的是你修行的纪录,到了单位之后,你的成长之路将是你修行的回报修行,修行,是需要修的,要花时间,要花精力,更要用心去体会,不仅是知识,更是做事的方法和态度研究生期间是很难得的有那么多可以自由处理的时间,应该尽量多地挖掘自身的潜力,为未来奠定基础,否则工作后有家庭后就会有了很多牵绊,修的机会就更有限了3 如何发现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草坪故事)有一个草坪铺路的故事可以用来回答这个问题保护草坪是很难的,因为草坪上的路往往并不是按人的方便性来修的有一次一个设计师承接了一个项目,交付使用后在这个建筑物的周围全部铺上了草坪,没有路,任人去踩,几个月后,草坪上就分明出现了几条道:有粗有细,然后他就此基础上修路,也有粗有细,结果可想而知具体到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领域,也是这样,在开始的时候,你可以没有明确的目标,只要张开你的所有触角,去看,去读,去感受,你会不自觉地爱看一些东西,那是你的兴趣,也是你的知识结构决定的,日子久了,也会出现几条路,这些路也都可以通向你要追求的目标学会倾听心音,让心来告诉你如何走,就不会被别人的价值观流行的热点牵着跑4 如何进入一个研究领域进入一个领域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找一本这个领域最早的论述专著或教材,比如协作学习,可以看Robert E. Slavin Cooperative Learning当你把这个领域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了之后,再去读这个领域的论文,你就会因为心中有数而能够很好地把握了这种工作必须要先做,不可以在网上乱搜论文,否则,你会感到:看了20篇文章,对这个领域的认识还没有形成,这些概念自相矛盾有此认识还算幸运,有的人恐怕被偏见所引导,还不知道,这是最可怕的5 如何发现一个研究课题如果你现在是研一的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的同时不妨多做一些泛读:1.浏览各有关协会的网站,看看最近召开的学术会议的议题2.翻翻国内有关的期刊,看看最近这些年大家都在忙什么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结构,你会很自然地有所倾向,再多看看你感兴趣的话题,比较之后,也许就形成了你的论文选题了工作之后,也是这样,你做了很多事情,但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也可以通过这些热点话题,找到阐述你的认识和实践的新鲜角度这并不是附庸风雅,而是要求你换个角度重新认识你的工作的价值,训练自己具备从平淡中看出不平凡的眼力,这样你才会不断有兴趣激励自己做些事情各学会网站在资源推荐中教育技术问答中有这个给出的是各国各地区远程教育协会网站:Asian Association of Open Universities(AAOU)(.hk/~AAOUNet/)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Education(http://www.cade-aced.ca/)Distance Education Association of New Zealand(/)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Distance Learning(/)British Learning Association(/)6 如何选导师在选导师的时候,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目的就我从做学生以及现在做导师的角度,感觉有两点非常重要:1)那个研究课题你真的有兴趣,并且你知道你要研究什么;2)你和导师的性格能够合拍对于第一条,也就是说你应该先发现你的兴趣,再看哪个老师对你指导最合适兴趣有两个来源:或者广泛地涉猎各种信息,从中发现兴趣(广度搜索:确定领域),或者参加一个或多个项目,根据不断出现的问题确定研究兴趣(深度搜索:确定问题)总之,多做事情,多看书,确定论文选题并不难对于第二条,主要影响做论文时候的愉快程度人和人并不都能默契的,即使相互欣赏,也未必能够一起共事所以找到你能够忍受并能够接受对你批评指导的老师,对你顺畅地完成论文,会有很大的帮助如果你处处感到老师对你不满,即使你自认为很不错,或者认为老师根本不懂你做的是什么,当你有这种感觉的时候,最好换个导师:你应该选择能够接受和欣赏你的人做导师为了避免开始的选择错误,你应该在选择导师之前,多参加几位老师的项目,从中体会各位老师的管理风格,认识自己的兴趣,不要一味地看导师的名气,尽管名气大的老师可能项目多些,也许会更容易找到你的兴趣7 学生论文研究和导师的角色作用我尝试过三种指导方式:(1)让学生自己去找感兴趣的领域,自己研究,老师至少给予方法论上的指导优点: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可以帮助老师开拓思路和方向缺点:大多数学生在研二的时候还没有确定的目标方向,选择方向的过程异常痛苦学生所选择的领域也许是导师所不熟悉的,为了能够从内容上提供指点,导师也要看相关的文献,如果学生多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领域,导师就很难给出专家级的指点,学生也有孤军奋战的寂寞所以除非学生有非常强烈的意愿,我将不采用此法安排论文了(2)学生做老师申请的项目优点:项目有明确的研究要求,老师能够具体指点,还有同学一起攻关缺点:因为老师对项目的认识在短期内很难传给学生,因此有可能出现学生总不得要领的表象,造成学生的挫折感如果老师对项目干预很少,学生就需要自强自立,否则项目的质量和成果对学生的培养可能都达不到预期目前我还没有掌握这种方法的技巧,所有的非编程项目几乎都是自己亲历完成,无法借助他人之力,这是以后必须要改进的(3)老师表达对某个方向领域的兴趣,学生自由开垦优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选择着眼点,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老师因为对该方向有兴趣,也许没有深入,也许过去已经有过积累,所以还能够对学生的着眼点给予建议学生自由发挥后,往往有出人意表的结果,师生都会因此欣喜这是我所发现的论文期间师生关系作为融洽的一种合作方式缺点:学生仍旧可能感到是在孤军奋战,缺乏交流对手8 如何得到导师的指导研究生期间应该开始培养独立研究的能力,所以导师一般采用宽松管理除了几个重要的时间点老师会主动的找学生以外,其余时间都需要学生主动与老师联系导师是否真的成为你的导师,完全要看你自己的努力,同届的几个学生,可能会得到不同数量的指导,这并不是导师厚此薄彼,而是平时交流频度和质量决定的因此,我的建议是:1)自觉地将阶段性成果向导师汇报,听听导师的建议,老师也许会从研究方法和细化问题的角度帮助你反思,更多的时候是为你提供其它的数据来源和支持(人力物力)2)认真地完成老师交给你的看似与你的论文并无关系的事情老师往往根据对你的直觉认识,认为你合适做什么事情而分配给你一些工作,也许别人对你也是这个印象,也许这是你自己都没有察觉到的你的优势认真地有意识地发展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会使你成为一个有特长的人3)和老师的接触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类,正式的需要预约,真的是有事情要讨教非正式的包括路过老师的门口,打个招呼,闲聊两句有时候正是这种无心插柳,可能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和资源,也可以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指点4)不要唯导师命是从,有时候导师分配给你某个任务也有投石问路的意思,是因为想发掘你的潜力所以多和导师交流你的兴趣和想法,可以方便老师分配给你你所想要的机会,做你想做的事情5)记住,任何时候研究中遇到问题,都可以直接进入导师办公室,寻求帮助,即使你认为是你自己的问题这样做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让老师知道你是因为有问题而进展停滞,而不是忙其它事情去.9 如何得到老师对论文研究工作的指点?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是论文,论文可以成为师生之间非常好的沟通载体很多同学都是在最后一个月才把论文交给老师,老师能够做的就只是对论文规范性方面的修改了但是论文中往往反映了一些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改善的地方,如果能够早和导师沟通,论文时期对自己的训练将会更加富有成效我的建议是:采用原型方法进行论文写作,尽早完成论文的整体框架,在每个版本征求导师的意见这样的好处是:导师可以较全面的了解你的想法,从而按照你的思路帮你拔高相反,如果是零碎的部分去请教导师,导师往往会按照她如何做这个研究的角度给你提出建议和要求,因为两人的知识结构不同,会造成理解认识的误会,而影响论文研究的进展和流畅10 如何准备答辩?论文答辩主要是阐述论文研究做了什么,因此在答辩陈述的时候主要是说自己的工作建议采用下面思路准备答辩报告:1)要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必要性(一句话概括研究背景)2)对于这个问题,我所采取的研究思路,为什么要这么研究3)我的研究结论,以及每个研究的支持论据(这时候也可以用到一些文献作为证据)总之,说清楚你的研究逻辑在阐述时,比较忌讳1)花很多时间从盘古开始说起2)过多交待大家都知道的现状3)好像教书一样,过分显示自己的饱学博览群书答辩不是论文的缩写版,论文需要说明来龙去脉,而答辩只要说明我做了什么,为什么做,做到了什么程度答辩委员会成员都是专家,但是不一定精通你所研究的问题,也许其中还有一些人不太了解你的研究领域但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专家,就在于他们能够对于不熟悉的领域不熟悉的问题也能够找到其中的漏洞,这是一种学术敏锐能力,支撑这种敏感的是思维的逻辑性所以在答辩的时候,如果想让答辩委员会少提问题,最重要的是你的阐述要有逻辑性,自圆其说最重要,对所有问题的回答都要立足于你的研究(可以看作从圆心射出的射线),你甚至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不在我目前的研究之内,以后也许可以加进去断不可以被答辩委员牵着鼻子走,随口胡说,进入自相矛盾的陷阱如果发现答辩委员中有人不难倒你不罢休,你可以索性告诉他:我没有研究,愿听指教,尽早结束折磨11 定位而后耕耘,知足(鱼的启示)有一次一个朋友告诉我一个常识: 不同种类的鱼生活在水的不同深度,吃的东西不一样引申来说,它们都是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人也是这样,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用不着羡慕别人吃的是什么,你只吃对你最合适的就行了,在你的那个层度吃好喝好,做一个幸福的大鱼关键是要找到自己的层次,然后耕耘,知足,在自己适合的环境里,大家都可以成为大鱼类似的俗语:行行出状元12 如何让机会降临到你的头上(苹果故事)三五个人聚会,你洗完了苹果,发给大家你拿起的第一个苹果,一般都是面上看到的最大最好的那个(我们从小教育使然),交给的是离你最近最顺手的那位,这是你最好的朋友最喜欢的人吗?未必如果把苹果看成机会,怎样让你自己成为最靠近发苹果的人?如果你不是最靠近的人,看到别人拿到最大最好的苹果,你会怎么想?如果这不是苹果,而是机会,在生活中,你还是这么想吗?你还能够保持对待苹果这样的心态吗?机缘巧合,有一定的必然(都来聚会),但很多时候也有很多偶然,用不着患得患失,也用不着羡慕嫉妒,你可以做的就是如何增加必然(走近些,主动些)13 为什么要公开资源和成果?这是一种价值观:你对投资和回报的计算方法一般人不愿意公开所拥有的资源,是因为害怕被人捷足先登,害怕竞争我一直相信:是你的,别人拿不走,不是你的,送到你的门口,你也未必有感觉就象数据和信息概念的差异一样,同样的内容,对有的人是信息,对有的人就只是数据我觉得学校的教育研究和企业的产品开发不同,教育研究是一种公益活动如果你认为什么应该研究,自己却没有时间做,或者进展缓慢,却遮着盖着,人为地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这不也是一种犯罪吗?(极端说法)如果你看到别人接受了你的思想,而取得了成就,你应该感到骄傲:你的眼力多好啊!当然这个人如果有良心,他应该说他受到了你的启发,但是不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名这个东西,就象是一个靶心,会使你招到更多的评头论足,虽然有时候可以满足一定的虚荣心为名所累,苦!每个人的想法和认识都受自己的知识结构影响,你做这个研究肯定和他的着眼点不一样,玫瑰花还有好多品种呢,何况一个研究领域,即使是同样的课题,也可以写出不同的论文,教育研究不是很提倡重复研究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又何必担心呢,如果英雄所见略同,更要高兴了,知音难觅啊你还可以这么想,如果你是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多么寂寞,能有人同道,不亦乐乎你可以借助别人的工作成果,特别是新领域初期开拓的基本积累,什么文献索引什么名词定义,你能够踩在多人的肩上(大家互相踩)而不用自己一锄一锄地垦荒,能够专心做你想做的你擅长的事情,多开心啊!如果你本身有惰性,为何不有效地借用外力逼迫你上进,发展出成果呢?水涨船才能高啊今天你启发别人,过两天有更多人启发你,这种echo比自己一个人玩有趣多了只有先开放,才能有流通,你不给别人,别人也不会给你在现在这个时代,个人的勤奋努力是一个方面,对于资料的占有却有可能是成败的条件,你是不是具有辨识资料的能力可能是成败的关键,而这种能力也必须得见多识广,才能全面地诊断自己去找吗?当然要做,有送上门的,来者不拒啊14 从写备忘开始人的素质可以从点滴小事开始培养比如和导师面谈的时候有心的做笔记,事后马上整理出备忘,发给导师,这一方面可以确认你对导师的要求是否明白,一方面也可以和导师一起控制进度这个练习的素质是准确的理解能力别以为上了这么多年学,做了这么多年的笔记,这种能力已经具备我发现这方面人的差别真的是很大,有的同学不能记住谈话要点的一半,而且还是非常不准确的一半对于做教育研究的人来说,这更是一大忌讳:很让人怀疑你的观察日志访谈记录的质量这种素质对你以后就业也有好处,可以让领导快速发现你这个人才为什么秘书容易升官,有更多的上升机会?固然是离机会近,有信任度,但也不能忽视了秘书这个岗位确实很锻练人:别让领导把话说几遍,别误会领导的意思,知道的说你能力有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假传圣旨,狼子野心我是通过要求助教写课堂实录来锻炼写备忘的能力,但是助教们似乎都没有认识到这样做的意义,所以....15 你是水漂吗?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本科所学的专业甚至近年所从事的工作都会给他的做事方式打下很重的烙印我认识一个朋友,在一所大学的计算中心工作,极擅长在烦乱的页面中快速捕捉出有价值的信息,迁移到生活中,当我们在美国逛商场时,他总是能够很快找到一些价廉物美有趣的东西。
文献回顾方法
文献回顾方法
文献回顾方法是指对已经发表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标准化的检索、筛选、评价和综合,以达到对某一问题、主题或领域进行全面了解、总结和归纳的目的。
文献回顾方法的步骤包括:确定研究主题和目的、制定检索策略和关键词、检索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评价文献质量和可靠性、提取和总结文献信息、撰写文献回顾报告等。
文献回顾方法主要适用于以下情况:1.针对某一特定问题或主题进行研究时,需要全面了解该问题或主题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趋势;
2.进行系统性综述或荟萃分析时,需要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搜集、筛选和总结;
3.进行学术论文写作时,需要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和引用,以支持自己的研究结论和观点。
文献回顾方法的优点包括:1.可以提高研究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避免盲目从事研究或基于片面的认识做出结论;2.可以节省研究时间和精力,避免重复研究或忽略已有研究成果;3.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为学者提供一个共同探讨和发展研究领域的平台。
总之,文献回顾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实践,可以促进学者对研究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为研究进一步提供指导和支持。
- 1 -。
管理学研究的选题与开题
资料来源:董建新教授谈研究课题的设计
Page 9
选题的文献来源
为了紧跟最近的研究动态,选择好的研究课题, 我们经常需要:
关注各种级别的课题、项目及其研究成果; 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核心期刊; 关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士论文… 比如,国内社科类的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管 理世界》、《经济研究》、《社会学研究》… 比如,国外SSCI期刊:MIS Quarterl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Organization Science,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
资料来源:台湾清华彭明辉教授的研究生手册 。下同。
Page 3
资料筛选的能力: 在大概一两百篇或数百篇论文中,和你研究的问 题直接且密切相关的论文,通常只有20~30篇左 右。 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 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 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 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20~30 篇?
创新的能力:
可否退而求其次:将国外或其他学科的新问题、
新方法、新理论、新发现应用到国内或者本学科
中来?
Page 6
文献资源与研究选题
Page 7
选题来源:
从文献中来:发现别人未解决或仅部分解决的问题。 西方国家做过的我们也可以做:如基于文化差异的比
较研究。 实际部门中理论问题的发掘
台湾清大彭明辉教授_硕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册.
碩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冊Issued by and valid in the PPSC Lab. Directed by Prof. M H. Perng凡本㆟之研究生,必須在本㆟同意指導論文之後的㆒個月期限內,仔細讀完這㆒本手冊,並針對不解的部分求教學長或本㆟,直到確定充分瞭解為止。
如果你期望在兩年期間順利完成碩士學位,並且按部就班㆞把這兩年時間最有效㆞利用,這本小小的手冊告訴你:(1)獲得碩士學位的最低修課與論文要求,(2)這個實驗室裡用什麼樣的制度協助你完成前述要求,(3)為什麼要有這些要求,以及這樣的制度安排,(4)你該如何規劃修課與研究進度。
關於最低畢業學分的要求,是控制組的統㆒規定。
關於論文的要求,是我個㆟的規定,別的實驗室可能有不㆒樣的規定和要求,不在此細述。
至於本實驗室的制度安排,是針對前述論文要求而設計的。
基本㆖,我對學位論文的前述要求是與英、美所有 Master of Science的要求㆒致。
但是國外有所謂的 Master of Engineering,其訓練目標、過程、課程安排等皆與Master of Science大相逕庭。
壹、選課(1-1)畢業學分:學校規定碩士班最低畢業學分是26學分(含兩學期書報討論共兩學分,以及八門㆔學分的課)。
通常碩士生會在兩年㆕個學期裡分別選修 4+3+2+1 門課,或者 4+3+2 門課。
(1-2)控制組規定:必修「PME 5203數位控制系統」與「PME 5201線性系統理論」兩門課(大學部為本系畢業且已修過該課程者可免修),此外再任選兩門控制組開授之研究所課程(課號為 52XX者皆可)。
(1-3)如果你的碩士論文題目是機械視覺,我建議你多選修以㆘課程:學期修課課名㆔㆘邏輯設計(PME3209)、組合語言(交大電子系)、㆕㆖微算機原理(PME4200)、DSP 程式設計與實驗(交大電控)、㆕㆘ C 程式語言與機電系統應用(PME4020)、計算機結構(EE3450)、㆒㆖線性系統理論、數位控制系統、影像處理(EE6630)、數位電路設計(EE4285)㆒㆘智慧型控制、視訊處理(EE6650)、樣型辨別(EE6660)、類神經網路(EE6530)㆓㆖電腦周邊系統導論、微機電傳感器其㆗紅色表示控制組必修,粉紅色表示控制組必須任選其㆗兩門,藍色表示與機械視覺密切相關的課,綠色表示與電路或晶片設計相關的課,粗體字為建議選修,細體字為建議旁聽。
文献回顾方法
文献回顾方法
文献回顾是一种系统性的方法,用于收集、评估和综合已有的文献,以回答特定的研究问题。
文献回顾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及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文献回顾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确定研究问题:在进行文献回顾之前,需要明确研究问题或主题,以便收集相关的文献。
2. 收集文献:通过检索数据库、阅读期刊、书籍、报告等途径,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献。
3. 评估文献: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筛选和评估,确定哪些文献符合研究问题的要求,哪些文献可以被排除。
4. 综合文献:对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和结论,以回答研究问题。
5. 撰写文献回顾:将综合分析的结果整理成文献回顾报告,包括研究问题、收集文献的方法、评估文献的标准、综合分析的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文献回顾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节省研究者的时间和精力,避免重复
研究,同时可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但是,文献回顾方法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可能存在文献收集不全、评估标准不一致、综合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因此需要研究者在进行文献回顾时注意这些问题。
文献回顾方法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指导和建议。
学术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文献回顾技巧
学术写作中的文献综述与文献回顾技巧在学术写作中,文献综述(literature review)和文献回顾(literature review)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文献综述是指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述和总结,而文献回顾则是对某一研究领域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
本文将介绍学术写作中的文献综述和文献回顾的技巧与要点。
一、文献综述技巧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文献的系统概括和评述,旨在回答研究问题,并提供相关研究的背景和历史。
以下是一些进行文献综述的技巧:1. 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问题:在进行文献综述时,首先要明确所研究的领域和问题。
有一个明确的研究领域和问题有助于筛选和归类相关的研究文献。
2. 收集与筛选文献:通过学术数据库、期刊论文、评述和综述文章等途径,收集与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
在收集后,根据研究问题和相应的标准,筛选出与研究问题相关且质量较高的文献。
3. 梳理文献:对所选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梳理,总结其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实验结果等。
可以根据文献的共性和差异进行分类和归类,以构建一个系统化的框架。
4. 比较和分析文献:对所选文献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文献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可以探讨不同观点的优缺点,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研究方向。
5. 结构化写作:在进行文献综述时,要注重结构化写作。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方法论等方式进行组织,以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二、文献回顾技巧文献回顾是对某一研究领域过去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回顾,旨在评估和总结已有研究,为当前研究提供支持和参考。
以下是一些进行文献回顾的技巧:1. 进行全面的文献搜索:在进行文献回顾时,要进行全面的文献搜索,包括学术数据库、期刊论文、会议论文等各种来源。
不仅要关注英文文献,还要注意中文文献和其他语种的文献。
2. 选择合适的文献:在回顾文献时,要注意选择与研究领域和问题相关的文献。
同时,要注重选择质量较高的文献,如具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论文、知名学者的著作等。
回顾 文献
回顾文献回顾是指对某一事物、事件或信息的详细回忆和重新思考。
在学术研究中,回顾文献是指对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和资料进行系统性整理和总结的过程。
通过回顾文献,研究人员可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现研究方向和问题,并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进行回顾文献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1. 确定研究主题:首先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目标,明确自己对该主题的了解程度。
2. 收集文献资料:搜索相关的学术数据库、图书馆目录、期刊文章等,收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3. 筛选文献资料:根据文献的标题、摘要以及关键词等信息,对文献进行筛选,保留与研究主题相关且有学术价值的文献。
4. 阅读和摘录文献:仔细阅读筛选出的文献,摘录其中与研究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实证数据和结论等内容。
5. 组织文献内容:根据研究的需求和目的,组织文献内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相似性、理论观点、研究方法等方式进行分类和组织。
6. 总结和分析文献:对所回顾的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取出其中的主要观点、研究方法、结论和局限性等内容。
7. 讨论和提出研究方向:在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对所回顾的文献进行讨论,提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方法。
通过回顾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趋势,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回顾文献还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和质量。
总的来说,通过回顾文献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帮助研究者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发现问题和研究方向,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
回顾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工作之一,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和思考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程序与技巧清大彭明辉前言学术研究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追求的是「把既有知识的边界往前推」;而它最忌讳的是「闭门造车」。
因此,学术文献回顾(literature survey)与分析是学术研究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把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工作做得完整、彻底,自然会培养出从事学术研究的各种基本能力。
不仅如此,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能力也正是台湾产业界最欠缺而又最有用的能力之一。
台湾产业界所需要的技术绝大多数都是国外学术文献上的既有技术,一个人如果擅长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最有效率的文献回顾与分析,那么它在产业界也可以表现得很出色:给他任何一个题目,他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从学术文献上找到足够的方法、技术和点子来解决他手上的问题。
因此,从我过去与台湾产业界的互动过程中,我确信的结论是:软硬件实做的能力(implementation skills)和学术文献回顾与分析的能力是一个硕士毕业生能在产业界有出色表现的两大能力。
只不过,台湾的产业界过去只注重软硬件实做的能力(hardware、firmware、software),因而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空间有限。
未来,台湾产业若想要进一步提高其附加价值,就必须要有能力从学术文献的回顾与分析中迅速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而不再是只倚靠软硬件的蛮力)。
壹、从学位论文的要求看学术文献回顾的重要性我对硕士论文的期待是:(1)论文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一套方法在一个特定场合中的应用。
(2)这套方法必须要有所创新或突破,并因而对学术界或工业界有所贡献。
因此,它或者是解决既有问题的新方法,或者是既有方法的新应用,或者是以一个新的方法开启一整片新的应用领域。
(3)在论文中,你必须要有能力提出足够的证据来让读者信服说:针对这个应用场合,你所提出来的方法确实有比文献中一切既有方法更优越之处。
(4)此外,你必须要能清楚指出这个方法在应用上的限制,并且提出充分证据来说服读者:任何应用场合,只要能够满足你所提出来的假设(前提)条件,你的方法就一定适用,而且你所描述的优点就一定会存在。
(5)你还必须要在论文中清楚指出这个方法的限制和可能的缺点(相对于其它文献上的既有方法,或者在其它应用场合里)。
假如这个方法有任何重大缺点,在口试时才被口试委员指出来,其后果有可能是论文无法通过。
(6)行文风格上,它是一篇论证严谨,逻辑关系清晰,而且结构有条理的专业论述。
也就是说,在叙述你的方法的过程,你必须要清清楚楚地交代这个方法的应用程序以及所有仿真或实验结果的过程,使得这个专业领域内的任何读者,都有办法根据你的描述,在他的实验室下复制出你的研究成果,以便确定你的结论确实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具有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根本要求)。
(7)而且,你对这个方法的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要提供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8)最后,你的论文必须要在适当位置清楚注明所有和你所研究之题目相关的文献。
而且,你必须要记得:只要是和你所研究的问题相关的学术文献(尤其是学术期刊论文),你都有必要全部找出来(如果漏掉就是你的过失),仔细读过。
假如你在学位论文口试时,有口试委员指出有一篇既有文献,在你所讨论的问题中处理得比你的方法还好,这很可能就构成你论文无法及格的重要理由。
(9)第(2)款所谓「对学术界的贡献」,指的是:把你的所有研究成果扣除掉学术界已经发表过的所有成果(不管你实际上有没有参考过,没有参考过也算是你的重大过失),剩下的才是你的贡献。
假如这个贡献太少,也可能使你论文无法及格。
贰、学术文献回顾与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从前面的叙述可以归纳出来,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包括以下数项,依它们的培养先后次序逐项讨论。
(1)数据检索的能力:在给定(或自己拟定)的题目范围内,你必须有能力利用数据检索系统(尤其是教育部「博硕士论文检索系统」、Compendex和SCI这三套论文数据索引系统),查出所有相关的论文,而无任何遗漏(否则你可能在论文口试时才发现同一个题目已经有人发表过了)。
你到底要用什么样的关键词和查所程序去保证你已经找出所有相关的文献?这是第一个大的挑战。
每一组关键词(包含联集与交集)代表一个论文所构成的集合,假如你用的关键词不恰当,你可能找到的集合太小,没有涵盖所有的相关文献;假如你用的关键词太一般化(譬如「image」),通常你找到的集合会太大,除了所有相关文献之外还加上好几十倍的毫不相关的文献。
(2)资料筛选的能力:即使你使用了恰当的搜寻策略,通常找到的文献集合都还是明显地比你所需要的集合大,而且通常文献比数大概在一、两百篇或数百篇之间,而其中会和你的的研究子题直接且密切相关的论文,通常只有廿、卅篇左右。
你如何可以只读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而还没有完全看懂内文,就准确地判断出这篇论文中是否有值得你进一步参考的内容,以便快速地把需要仔细读完的论文从数百篇降低到廿、卅篇?这考验着你从事资料筛选的能力。
(3)期刊论文的阅读能力:期刊论文和大学部的课本截然不同。
大学部的课本是寻次渐进地从最基本的知识背景逐步交代出整套有系统的知识,中间没有任何的跳跃,只要你逐页读下去,就可以整本都读懂,不需要在去别的地方找参考数据。
但是期刊论文是没头没尾的十几页文献,只交代最核心的创意,并援引许多其它论文的研究成果(但只注明文献出处,而完全没有交代其内容)。
因此,要读懂一篇论文,一定要同时读懂数篇或十数篇被援引的其它论文。
偏偏,这十几篇被援引的论文又各自援引十数篇其它论文。
因此,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
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
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大学部有多优秀,都很难在工业界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培养出这种能力。
所以,硕士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4)期刊论文的分析能力:为了确定你的学位论文研究成果确实比所有相关的学术期刊论文都更适合处理你所拟定的应用场域,首先你必须要有能力逐篇分析出所有相关期刊论文的优点与缺点,以及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优点与缺点,然后再拿他们来做比较,总结出你的论文的优点和缺点(限制)。
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很困难的挑战。
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
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
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
但是,这个批判并非个人好恶或情绪化的批判,而是真的找得到充分理由去支持的批判。
这个批判的能力,让你有能力自己找到自己的优、缺点,因此也有机会自己精益求精。
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业界做事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导他(从事批判性检验),帮他找出缺点和建议改进的可能性。
但是,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
其实,要完成这个能力,才勉强可以说你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5)创新的能力:许多大学毕业的工程师也能创新,但是硕士的创新是和全世界同一个学术团体内所有的名师和博士生挑战。
因此,两者是站在不同的比较基础上在进行的:前者往往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闭门造车」,后者是一个全球的开放性竞争。
其次,工程师的创新往往是无法加以明确证明其适用条件,但是学术的创新却必须要能够在创新的同时厘清这个创新的有效条件。
因此,大学毕业生的主要能力是吸收既有知识,但硕士毕业生却应该要有能力创造知识。
此外,台湾历年来工业产品的价位偏低,这一部分是因为国际大厂的打压以及国际消费者的信任不易建立。
但是,另一方面,这是因为台湾的产品在质量上无法控制,因此只好被当作最粗糙的商品来贩卖。
台湾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质量,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
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这是我最得意的心得,也是我最想教的。
参、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我之所以一直希望能训练研究生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主要是为了学生毕业后中长期的竞争力着想。
台湾从来都只生产国外已经有的产品,而少创新。
假如国外企业界比国外学术的技术落后三年,而台湾的技术比国外技术落后五年,则台湾业界所需要的所有技术都可以在国外学术期刊上找到主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核心构想(除了一些技术的细节和know how之外)。
因此,阅读期刊的能力是台湾想要保持领先大陆技术的必备条件。
此外,只要能够充分掌握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轻松进行「创新」的工作。
所以,只要深入掌握到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就可以掌握到大学生不曾研习过的三种能力:(1)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2)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3)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创新的能力在台湾一直很少被需要(因为台湾只会从国外买整套设备、制程和设计与制造的技术)。
但是,大陆已经成为全球廉价品制造中心,而台商为了降低成本也主动带技术到大陆设厂(包括现在的晶元代工),因此整个不具关键性技术的制造业都会持续往大陆移动;甚至IC的设计(尤其数字的部分)也无可避免地会迅速朝向「台湾开系统规格,进行系统整合,大陆在前述架构下开发特定数位模块」的设计代工发展。
因此,未来台湾将必然会被逼着朝愈来愈创意密集的创意中心走(包括商务创意、经营创意、产品创意、与技术创新)。
因此,不能因为今天台湾的业界不需要创新的能力,就误以为自己一辈子都不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我在协助民间企业发展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碰到过一位三十多岁的厂长。
他很聪明,但从小家穷,被环境逼着去念高工,然后上夜校读完工专。
和动态性能(bandwidth、response speed等)无关的技术他都很深入,也因为产品升级的需要而认真向我求教有关动态性能的基本观念。
但是,怎么教他都不懂,就只因为他不懂工程数学。
偏偏,工程数学不是可以在工厂里靠自修读会的。
一个那么聪明的人,只因为不懂工数,就注定从三十岁以后一辈子无法在专业上继续成长!他高工毕业后没几年,廿多岁就当课长,家人与师长都以他为荣;卅岁当厂长,公司还给他技术股,前途无量;谁想得到他会在卅岁以后被逼着「或者升级,或者去大陆,或者失业」?每次想起这位厂长,看着迫不急待地要到台积电去「七年赚两千万退休金」的学生,或者只想学现成可用的技术而不想学研究方法的学生,我总忍禁不住地要想:十年后,我教过的学生里,会不会有一堆人就只因为不会读期刊论文而被逼提前退休?再者,技术的创新并不是全靠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