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高中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知识要点:一、物质的分类1.按组成分类2.按是否发生电离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可以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叫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叫做浊液。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粒子胶体、气溶胶、液溶胶、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物理方法(机械法、溶解法)和化学方法(水解促进法、复分解反应法)。

4.胶体的性质:删除了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的部分,因为文章中没有具体比较的内容。

改写了部分句子,使其更加清晰易懂。

丁达尔效应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

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XXX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

只有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时,才会出现丁达尔现象。

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布朗运动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XXX运动。

电泳是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胶粒带电荷的原因是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具备吸附能力。

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完整版)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必背知识点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清单一、物质的分类1. 元素的存在形式有两种,分别是什么?游离态(单质)、化合态(化合物)2.从熔沸点角度看,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何差别?纯净物有固定的熔沸点,混合物没有3.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不一定;如氧气与臭氧、石墨与金刚石组成的都是混合物4.从与酸或碱反应的情况看,氧化物是如何分类的。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CO2、SO2、SO3、P2O5)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a2O、CaO)不成盐氧化物:既不与酸反应,也不与碱反应的氧化物(如CO、NO)5.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吗?不一定,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CO、NO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吗?是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吗?不一定,如Al2O3、Mn2O76.酸碱盐是如何定义和再分类的?酸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都是H+的化合物。

酸可以分为强酸与弱酸;或含氧酸与无氧酸;或一元酸与多元酸;或氧化性酸与非氧化性酸等;碱的定义: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阴离子全是OH-的化合物。

碱可以分为强碱与弱碱;或一元碱与多元碱等。

盐的定义: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盐可以分为正盐与酸式盐;或可溶性盐与难容性盐等盐的溶解性:钾钠硝铵全都溶,盐酸不溶银亚汞;硫酸难容钡和铅,碳酸只溶钾钠铵;钙银硫酸盐微溶;亚硫酸盐似碳酸。

7. 常见物质俗名和化学式生石灰:CaO 熟石灰:Ca(OH)2 石灰石:CaCO3碱石灰:CaO+NaOH烧碱(苛性钠):NaOH 纯碱(苏打):Na2CO3小苏打:NaHCO38.分散系如何分类的?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类的标准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其中小于1-100nm属于溶液,1-100nm之间的属于胶体,大于100nm的属于浊液。

9.常见的胶体有哪些?云、烟、雾、牛奶、豆浆、河水、血液、有色玻璃等10.胶体有哪些性质?丁达尔效应、聚沉、电泳、渗析使胶体聚沉的方法有哪些?加热、搅拌、加入电解质溶液、加入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 .CaCO 3溶于稀盐酸中:23CO -+2H +=CO 2↑+H 2OB .MgCl 2溶液与AgNO 3溶液反应:Ag ++Cl -=AgCl↓C .钠与水反应:2Na+H 2O=2Na ++OH -+H 2↑D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Ba 2++24SO -=BaSO 4↓2.200mL 某水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种:K +、Cl -、Ca 2+、Ba 2+、CO 2-3、SO 2-4,现将其分成两等份进行下列实验:(1)第一份中加入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2)第二份加足量的BaCl 2溶液后,得到6.27g 沉淀,经足量的稀硝酸洗涤、干燥后,沉淀质量变为2.33g ;在所得滤液中继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沉淀产生。

根据以上实验,下列推测正确的是A .一定存在Cl -B .原溶液中K +的浓度不小于0.6mol/LC .可能存在 K +D .原溶液一定存在SO 2-4,且质量为0.96g 3.下列离子能在强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是 A .K +、4MnO -、Mg 2+、Cl - B .Na +、Ba 2+、3HCO -、3NO -C .Na +、3NO -、23CO -、Cl -D .K +、H +、Cl -、24SO -4.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 .含有大量Ba 2+的溶液中:Cl -、K +、24SO -、23CO -B .含有大量H +的溶液中:Mg 2+、Na +、23CO -、24SO -C .含有大量Na +的溶液中:H +、K +、24SO -、3NO -D .含有大量OH -的溶液中:Cu 2+、3NO -、24SO -、23CO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均是电解质B .NH 3、CO 2的水溶液均能导电,所以NH 3、CO 2均是电解质C .液态HCl 、固体NaCl 均不能导电,所以HCl 、NaCl 均是非电解质D .蔗糖、酒精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所以它们均是非电解质6.下列有关离子方程式一定不正确的是A .氯气被足量的纯碱溶液完全吸收:2-3223---2CO +Cl +H O=2HCO +Cl +ClOB .向一定量的NaOH 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CO 2:-2-3=OH +CO HCOC .向3FeCl 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 2S 溶液:3+22+2Fe +S =2Fe +S ↓﹣D .向NH 4Al(SO 4)2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至2-4SO 恰好完全沉淀:+3+2--2+44NH +Al +2SO +2Ba +4OH =43322BaSO +Al(OH)+NH H O ↓↓⋅7.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 .氢氧化铁溶于氢碘酸(强酸):Fe(OH)3+3H +=Fe 3++3H 2OB .碳酸钠溶液水解:23CO -+H 2O=3HCO -+H 2OC .Na 2SiO 3溶液 与醋酸混合:23SiO -+2H += H 2SiO 3↓D .0.2 mol/LI KAl(SO 4)2与0.3mol/L 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2A13+ +324SO -+ 3Ba 2++ 6OH -= 2Al(OH)3↓+ 3BaSO 4↓8.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A .向NaHSO 4溶液中滴入Ba(OH)2:H ++OH -=H 2OB .碳酸钙溶于醋酸:CaCO 3+2H +=Ca 2++H 2O+CO 2↑C .向少量的溴化亚铁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2Fe 2++4Br -+3Cl 2=2Fe 3++2Br 2+6Cl -D .碳酸氢钠溶液与少量澄清石灰水混合出现白色沉淀:-3HCO +Ca 2++OH -=CaCO 3↓+H 2O9.某学生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液体的导电能力进行实验探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闭合开关K 后,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乙醇溶液是非电解质B .闭合开关K ,往溶液中通入SO 2,随着气体的通入灵敏电流计示数增大,说明SO 2是电解质C .用0.1mol •L -1蔗糖溶液替换乙醇溶液,灵敏电流计指针也不发生偏转,说明蔗糖是非电解质D .闭合开关K ,向烧杯中加NaCl 固体,固体溶解,由于不发生反应,故灵敏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10.下列各组括号内除杂的方法或试剂错误的是A .Cu 粉中混有Fe 粉(用磁铁吸引)B .Cu 粉中混有CuO(稀硫酸)C .CO 中混有CO 2(氢氧化钙溶液)D .CO 2中混有CO(点燃)二、填空题11.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变化。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

第一章第1节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区别:。

联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但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不发生化学变化。

2、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观察和实验。

3、物质变化的证据:颜色、气味或味道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沉淀生成、气体产生等。

4、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变色,检验的存在。

检验Fe3+的存在可用溶液,观察到溶液呈色。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1、电离:一些物质在水溶液或融化状态下电离成的过程。

2、酸: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HCl== H2SO4 == HNO3==3、常见的酸:盐酸 HCl 硫酸H2SO4硝酸HNO3碳酸H2CO3磷酸H3PO4醋酸CH3COOH4、检验物质酸碱性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1)检验物质酸碱性:(2)测定溶液的酸碱度(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5、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碱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

6、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之间。

PH ,溶液呈中性; PH越,酸性越强;PH越,碱性性越强。

7、PH试纸使用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取被测试的溶液,在PH试纸上,将显示的颜色与对照,从而确定被测溶液的。

第3节常见的酸(一)酸的个性1、盐酸HCl:盐酸是气体的水溶液,具有性,挥发出的气体在瓶口遇形成而出现。

浓盐酸敞口放置会使质量,浓度。

工业盐酸因常含Fe3+而显黄色。

2、硫酸H2SO4: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皮肤不慎沾上浓硫酸后,应立即用去,再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后用溶液冲洗。

浓硫酸的性:使纸上字迹变黑。

浓硫酸还具有性,可用作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的稀释:将沿着烧杯内壁慢慢倒入中,并不断用玻璃棒,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散失。

极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二)酸的通性1、酸使指示剂变色:能使紫色石蕊变,无色酚酞色;2、酸 + 碱 ===== 盐 + 水硫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的现象:化学反应方程式:3、酸 + 某些盐 ===== 新盐 + 新酸2HCl + CaCO3==== (实验室制取CO2)HCl + AgNO3 ==== (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盐酸)现象:H2SO4 + BaCl2 ==== (用BaCI2溶液和稀硝酸检验硫酸)现象:4、酸 + 金属氧化物 ==== 盐 + 水HCl+ Fe2O3==== (用稀盐酸清除铁锈,铁锈溶解,形成色溶液)H2SO4+ CuO ==== (现象:)5、酸 + 某些金属 ==== 盐 + 氢气Fe + 2HCl ==== Zn + H2SO4====现象:第4节常见的碱1、碱:一些物质电离时,生成的的化合物。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人教版化学高一必修一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①基本定义:化学物质那可多了去了,像元素组成的单质、化合物都是化学物质。

化学物质发生的变化呢,分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就是那些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比如水结冰,冰还是水那种感觉。

化学变化呢就是产生新物质了,像铁生锈,铁锈就不是铁了。

②重要程度:这部分是化学学习的基石。

要是这都搞不明白,后面那些反应、方程式什么的都没法学。

就好像盖房子,这是打地基的部分。

③前置知识:得有一定的初中化学基础,像元素符号、简单的化学反应之类的。

④应用价值:在生活中用处老大了。

比如说知道铁生锈是化学变化,就可以找到方法防锈,像刷漆这种。

在工业上也一样,知道物质的变化有助于开发新的材料啥的。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这部分在高一化学里处于开篇内容,是整个必修一内容的入门。

②关联知识:和后面要学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紧密相连,学元素化合物得知道物质怎么变的啊。

还有化学方程式,化学变化是化学方程式存在的基础。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物质变化的判断有一点难度。

很多时候乍一看觉得是化学变化,其实是物理变化,容易搞混。

- 关键点:记住化学变化有新物质产生这个关键,要能从微观的原子、分子角度去理解。

④考点分析:- 在考试中的重要性:超级重要,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

- 考查方式:一般就是判断给定的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或者出个实验让你判断其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之类的。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物理变化:物质的状态或者外形变了,但是分子、原子啥的不变。

比如说把纸撕碎,纸还只是纸,没有变成别的东西。

- 化学变化:分子拆开重组了,产生了新物质。

就像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水和氢气、氧气可不一样。

②特征分析:- 物理变化:往往是形状、状态、位置这些方面的改变。

像把盐溶解在水里,盐还在,只是分散开了。

- 化学变化:通常伴随着一些现象,像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或者沉淀等。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点1 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A――→组成⎩⎪⎨⎪⎧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1)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2)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5.混合物和纯净物(1)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2)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6.同素异形体(1)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 ,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但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7.元素、微粒及物质间的关系图二、物质的分类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如图为氧化物的分类)2.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考点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一、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二、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的转化关系1.理解物质转化关系图2.形成转化关系一条线:(氢化物→)单质→氧化物→酸或碱→盐。

三、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学反应⎩⎪⎪⎪⎨⎪⎪⎪⎧按反应物、生成物种类及数目多少分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离子参与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按反应中有无电子转移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按反应进行的程度和方向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按反应的能量变化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四、物质变化中的“三馏”“四色”“五解”和“十八化”归类考点3分散系与胶体一、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剂)中所得到的体系。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单选题1、下列物质属于酮的是A.B.C.D.答案:CA.为甲醛,故A不符合题意;B.为甲酸,故B不符合题意;C.中含有羰基,属于酮类物质,故C符合题意;D.中含有醚键,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C。

2、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A.盐酸滴在铜片上:Cu+2H+=Cu2++H2↑B.醋酸滴在大理石上:2H++CaCO3=Ca2++CO2↑+H2O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OH-+CO2=HCO3−溶液混合:SO42−+Ba2+=BaSO4↓D.CuSO4溶液和Ba(OH)2答案:CA.Cu与盐酸不反应,A项错误;B.在书写离子方程式时,醋酸(CH3COOH)应写成化学式,即CaCO3+2CH3COOH=Ca2++CO2↑+H2O+ 2CH3COO−,B项错误;C.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过量CO2反应生成Ca(HCO3)2,离子方程式为OH−+CO2=HCO3−,C项正确;D .CuSO 4溶液和Ba(OH)2溶液混合反应生成BaSO 4和Cu(OH)2两种沉淀,D 项错误; 故答案选C 。

小提示:本题考查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在掌握“六看法”判断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基础上,还应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熟记应写成化学式形式的常见难溶、难电离的物质;遇到有限定条件的离子方程式,如试剂少量或过量,则需要注意对产物的影响;遇到使某离子恰好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先配平相关离子的化学计量数,再综合分析。

3、A 2O82-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 2+离子氧化,若反应后A 2O82-离子变为AO42-离子,又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系数之比为2︰1,Mn 2+离子被氧化后Mn 元素的化合价为 A .+4B .+5C .+6D .+7 答案:C A 2O82-离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把Mn 2+离子氧化,反应后A 2O82-离子变为AO42-离子,A元素化合价从+7价降低到+6价,又知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系数之比为2︰1,则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反应中Mn 元素失去电子的个数为2×(7-6)×2=4,所以Mn 2+离子被氧化后Mn 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第一课时 物质的分类知识点一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可形成不同单质,这些单质互称为这种元素的同素异形体。

(1)产生同素异形体的原因①组成分子的原子数目和成键方式不同,如氧气(O 2)和臭氧(O 3)。

②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研究对象①同素异形体是指单质,不是指化合物。

②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不同单质是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构成它们的原子的核电荷数相同。

(3)同素异形体的“同”“异”的含义①“同”——指元素相同;②“异”——指形成单质不同,结构不同,性质有差异。

(4)同素异形体的“结构决定性质”①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不同,性质存在差异。

【典例1】 清晨,松树林中的空气特别清新,是因为有极少量的氧气变成了臭氧,反应的方程式为3O 2 放电2O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 .由氧元素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C.产生的臭氧与氧气是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D.这个反应属于物理变化[思路启迪] 解答该题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关键点:(1)同素异形体的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有的相似,有的相差较大,同素异形体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

(2)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纯净物中的单质,也可能是同素异形体组成的混合物。

[解析] 氧气与臭氧的转化只有一种反应物,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A项错误;由氧元素可形成O2、O3两种单质,当O2与O3混合时不属于纯净物,B项错误;O2、O3均为氧元素的同素异形体,C项正确;O2与O3属于不同物质,所以该过程为化学变化,D项错误。

[答案] C规律总结对同素异形体概念的理解(1)组成元素:只含有一种元素。

(2)物质类别: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只能是单质。

(3)性质关系: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似。

(4)相互转化: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5)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既有单质参加,又有单质生成,但没有涉及化合价的变化。

必修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必修一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2+ + 3+ +
2+ 3+ 2+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表示;多元弱酸分步电离,且以第一步为主。酸:化学上是指在溶液中电离时阳离子
(2)单线桥法:用箭头表示反应物之间不同(或相同)元素间的电子转移,从还原剂指向氧化剂,箭头上面标出电子总数。 氧化性:是指物质得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能降低)的能力。常见的氧化剂有:(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 X2(卤素)、O2、O3、 S 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 Cu² ,Fe 等或 H (3)高价或较高价含氧化合物如 MnO2、KMnO4、、K2Cr2O7、HNO3、H2SO4(浓)、 KClO3、HClO 等(4)过氧化物如 Na2O2、H2O2 等。还原性:是指物质失电子(所含元素化合价能升高)的能力。(1)金属单质 K、Na、、Mg 等;(2) 非金属单质 H2、C、Si 等等;(3)低价态的化合物 CO、H2S、HI、Fe 、NH3 等。 规律(1)金属活动顺序表是溶液中金属还原性(失去电子)的由强到弱的顺序,它们的离子的氧化性(得电子)的顺序则刚好相 反。(2)同一个反应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3)氧化剂的氧化性与它们的还原产物 的还原性顺序刚好相反;还原剂的还原与它们的氧化产物的氧化性顺序刚好相反。 氧化性还原性与化合价: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关系:氧化剂(含降价元素)+还原剂(含升价元素) = 氧化产物(含升价元素)+ 还原产物(含降价元素)
化学(必修 1)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 C、置换反应(A+BC=AC+B) D、复分解反应(AB+CD=AD+CB) 氧化物常用分类: (1)酸性氧化物:能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多数为非金属氧化物。如 SO2、SO3、CO2。 (2)碱性氧化物: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叫做碱性氧化物。多数为金属氧化物。 (3)两性氧化物:既能强酸强又能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4)不成盐氧化物:不能跟酸起反应生成盐和水,又不能跟碱起反应而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NO、CO 盐的分类:正盐:既不含能电离的氢离子,又不含氢氧根离子的盐。酸式盐: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除金属离子(或 NH4 )外还有氢离 子,阴离子为酸根离子的盐。。碱式盐:酸跟碱反应时,弱碱中的氢氧根离子部分被中和,生成的盐。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 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直径小于 1/nm ;均匀、透明、稳定; 能通过滤纸; 没有丁达尔效应。如:NaCl、蔗糖溶液 胶体:直径在 1~100 nm 之间;均匀、较稳定;能通过滤纸;有丁达尔效应。如:Fe(OH)3 胶体 制法:把适量溶液滴入沸水中。 浊液: 直径大于 100nm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 不能通过滤纸; 没有丁达尔效应。如:泥水 丁达尔效应 ,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电泳(胶体粒子因为吸附了离子而带有电荷) ,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定向移动的现象。Fe(OH)3 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向阴极移动。胶体聚沉:向胶体中加入电解质、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溶胶,或者将胶体加热均可使胶体发生凝聚的过程。胶体化学 是制备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 第二节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都是电解质。在上述条件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说 明:a 电解质应为(化合物)纯净物;b 导电的条件为水溶液中或者熔融时满足一项即可;c 电解质主要包括;酸、碱、盐和金属氧 化物;d 只有离子化合物才能在熔融时电离(离子化合物包括:盐、强碱和金属氧化物);e 水溶液的导电性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 动离子浓度;f 在溶液中电离的应该是电解质自身,而不是与水反应生成的物质。 强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强酸(盐酸、硫酸、硝酸) 、强碱(氢氧化{钠、钾、钡、钙(澄清)})和大 部分盐类都是强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部分电离的电解质。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水与少数盐。电离方程式:强电 解质,用“=”表示;弱电解质用“ 完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 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书 写方法:写: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拆:把易溶于水、全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强酸、强碱、可溶性盐); 删: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查: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离子共存问题 :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共存。 反应的方式有 A.生成难溶物 B.生成气体 C.生成弱电解质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及其他反应。注意:题干中的条件:如无色溶液应排 除有色离子:Fe 、Fe 、Cu 、MnO4 等离子,酸性(或碱性)等。 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a.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b.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 c.看化学用语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 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d.看离子配比 e.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f.看量的关系。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生成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 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降。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间关系: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生成还原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表示方法:(1)双线桥:得失电子分开注明,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的同一种元素。 MnO2 +4HCl(浓) MnCl2 +Cl2↑+2H2O (用双线桥) MnO2 +4HCl(浓) MnCl2 +Cl2↑+2H2O(用单线桥)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使用分类的方法不但能使相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能够通过度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实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能够协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补充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理解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实行理解,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实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实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物质及其变化)学习化学要学会整合知识点。

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1、掌握两种常见的分类方法: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1)分散系组成:分散剂和分散质,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分散系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

(2)当分散剂为液体时,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可以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浊液。

(1)常见胶体:Fe(OH)3胶体、Al(OH)3胶体、血液、豆浆、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有色玻璃、墨水等。

(2)胶体的特性:能产生丁达尔效应。

区别胶体与其他分散系常用方法丁达尔效应。

胶体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大小。

(3)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将饱和FeCl3溶液滴入沸水中,继续加热至体系呈红褐色,停止加热,得Fe(OH)3胶体。

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

1、化合物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如:酒精[乙醇]、蔗糖、SO2、SO3、NH3、CO2等是非电解质。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酸、碱、盐和水都是电解质(特殊:盐酸(混合物)电解质溶液)。

(3)能导电的物质不一定是电解质。

能导电的物质:电解质溶液、熔融的碱和盐、金属单质和石墨。

电解质需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固态电解质(如:NaCl晶体)不导电,液态酸(如:液态HCl)不导电。

2、溶液能够导电的原因: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要注意配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如:Al2(SO4)3=2Al3++3SO42-二、离子反应:1、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水。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知识点二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的关系
1.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所以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都属于化学变化,如3O2 2O3。
2.从化学键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仅有旧化学键的断裂,没有新化学键的形成不是化学变化,如NaCl固体熔化是物理变化。
烟水晶、有色玻璃
按分散质
粒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很多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如Fe(OH)3胶体
分子胶体
分散质粒子是高分子化合物,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
(2)胶体的性质及应用
丁达尔
效应
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会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的现象(应用:鉴别溶液和胶体)
聚沉
胶体粒子聚集成较大颗粒,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的过程。使胶体聚沉的方法:①加入电解质;②加入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胶体;③加热(应用:三角洲的形成;明矾、铁盐溶液净水;盐卤制豆腐)
如硫酸铝溶液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3HCO ===Al(OH)3↓+3CO2↑
2.离子方程式
(1)概念及意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离子方程式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如强酸、强碱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通常可用H++OH-===H2O表示。
(3)原理:反应方程式为FeCl3+3H2O Fe(OH)3(胶体)+3HCl。
[提醒]①不能用自来水制备Fe(OH)3胶体,因为自来水中有电解质会使胶体发生聚沉,应用蒸馏水。
②不能过度加热,否则Fe(OH)3胶体聚沉生成Fe(OH)3沉淀。

化学必修一每章总结

化学必修一每章总结

化学必修一每章总结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分类以及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又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混合物又可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没有发生化学反应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密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主要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不改变其组成和化学性质的情况下发生的变化,如熔化、冻结等。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产生新物质的过程,如燃烧、腐蚀等。

第二章:分子构造与化学键第二章介绍了分子构造与化学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有电子对形成的一个电中性的结构。

分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参与单位,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分子式和分子量:分子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一个分子中各种原子的种类和数量的组合式。

分子量是一个分子中所有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用于表示分子的质量大小。

•化学键的形成:化学键是两个或多个原子之间的一种力的作用,在化学反应中,原子通过共用或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种类包括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第三章:化学方程式与化学计量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学习这一章节时,需要掌握以下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和物质的变化。

化学方程式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要素。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方程式中各种原子的数量必须相等,即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定律。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可以通过调整系数来实现。

•化学计量的计算:化学计量是指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化学式以及其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计算物质的质量和摩尔数。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带答案)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归纳单选题1、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能发生离子反应的是A.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硝酸钙溶液中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C.醋酸钡溶液与稀硫酸溶液混合D.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答案:A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是弱酸,硝酸是强酸,弱酸一般不能制取强酸,A中的反应不能发生,故A 可选;B.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离子反应是:CO32-+2H+=CO2↑+H2O,故B 不选;C.醋酸为弱酸,保留分子形式,离子反应是:2CH3COO-+Ba2++2H++SO42-=2CH3COOH+BaSO4↓,故C 不选;D.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和水,离子反应是:OH-+H+=H2O,故D不选;故选A。

2、如图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I中物质都由分子构成B.图II中的化学反应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同一反应D.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答案:BA.图I中物质是H2O、H2O2.O2都由分子构成,正确;B.图Ⅱ中的化学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反应,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不能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错误;C.反应①和②可能是CO2 +Ca(OH)2 =CaCO3↓+ H2O,正确;D.酸是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

图中涉及物质的类别不包含酸,正确。

故选B。

3、下列方程式中电子转移数目正确的是()A.3NO2+H2O=2HNO3+NO,转移3e-B.2KMnO4+10FeSO4+8H2SO4=K2SO4+5Fe2(SO4)3+2MnSO4+8H2O,转移5e-C.KClO3+6HCl=KCl+3Cl2↑+3H2O,转移6e-D.I2+SO2+2H2O=H2SO4+2HI,转移2e-答案:DA中两个NO2生成HNO3失去2e-,一个NO2得到2e-生成NO,转移电子数为2e-;B中每个+7价锰得5e-生成+2价锰,共转移10个电子,10个+2价铁失去10e-生成10个+3价铁,共转移了10e-;C中6个HCl中共有5个失去电子,共转移了5e-。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1)定义: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2)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是胶体区别于溶液、浊液的本质特征。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能否通过半透膜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nm 均匀、透明、稳定能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nm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不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nm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不能没有泥水2、、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水和部分金属氧化物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才能导电。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是化学科学的基础。

化学物质是指物质的种类和性质都相同的物质,它由原子或分子组成。

化学物质的变化是指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原有物质消失,新的物质生成的过程。

下面是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点总结:1.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组成,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一种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纯物质,如金属、非金属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组成的纯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等。

2.化学变化的标志化学变化的标志主要有颜色变化、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和放热或吸热等。

颜色变化是指反应前后物质的颜色发生改变,如铁锈的生成。

气体的产生是指反应前后产生气体,如烧木头产生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气体。

沉淀的生成是指溶液中其中一种物质的沉淀,如酸和碱中和生成沉淀。

放热或吸热是指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热量,如火焰燃烧产生热量。

3.化学反应的条件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

常见的化学反应条件有温度、压力和浓度等。

温度的变化可以加速或减缓反应速度,一般情况下温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

压力的变化主要对气体反应有影响,增加压力可以加速气体反应的进行。

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反应物的有效碰撞概率,从而影响反应速度。

4.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法。

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可以用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化学方程式由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组成。

反应物位于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位于方程式的右边,反应条件位于箭头上方。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化学反应只改变物质的位置,不改变物质的骨架结构。

5.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化学反应通常是可逆的,即可以向前反应和向后反应。

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不同时,称为不平衡的化学方程式。

为了使化学方程式平衡,必须调整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使左右两边的摩尔数相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高一化学知识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一、物质的分类金属:Na、Mg、Al单质非金属:S、O、N酸性氧化物:SO3、SO2、P2O5等氧化物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氧化物:Al2O3等纯盐氧化物:CO、NO等净含氧酸:HNO3、H2SO4等物按酸根分无氧酸:HCl强酸:HNO3、H2SO4 、HCl酸按强弱分弱酸:H2CO3、HClO、CH3COOH化一元酸:HCl、HNO3合按电离出的H+数分二元酸:H2SO4、H2SO3物多元酸:H3PO4强碱:NaOH、Ba(OH)2物按强弱分质弱碱:NH3·H2O、Fe(OH)3碱一元碱:NaOH、按电离出的HO-数分二元碱:Ba(OH)2多元碱:Fe(OH)3正盐:Na2CO3盐酸式盐:NaHCO3碱式盐:Cu2(OH)2CO3溶液:NaCl溶液、稀H2SO4等混悬浊液:泥水混合物等合乳浊液:油水混合物物胶体:Fe(OH)3胶体、淀粉溶液、烟、雾、有色玻璃等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分散系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的直径<1nm(粒子直径小于10-9m)1nm-100nm(粒子直径在10-9 ~ 10-7m)>100nm(粒子直径大于10-7m)分散质粒子单个小分子或离子许多小分子集合体或高分子巨大数目的分子集合体实例溶液酒精、氯化钠等淀粉胶体、氢氧化铁胶体等石灰乳、油水等性质外观均一、透明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较稳定不稳定能否透过滤纸能能不能能否透过半透膜能不能不能鉴别无丁达尔效应有丁达尔效应静置分层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四、离子反应1、电离 ( ionization )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解离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高一化学每节知识点详解

高一化学每节知识点详解

高一化学每节知识点详解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及转化一、物质的分类1. 交叉分类法:对同一物质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碳酸钠(Na₂CO₃)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

2. 树状分类法: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

(1)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如空气、溶液等。

(2)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金属单质:如铁(Fe)、铜(Cu)等。

非金属单质:如氢气(H₂)、氧气(O₂)等。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CuO)、氧化铁(Fe₂O₃)等。

非金属氧化物:如二氧化碳(CO₂)、二氧化硫(SO₂)等。

二、物质的转化1. 单质到化合物的转化例如:氧气(O₂)和氢气(H₂)反应水(H₂O)。

2. 化合物之间的转化(1)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盐和水例如:氧化铜(CuO)与盐酸(HCl)反应氯化铜(CuCl₂)和水。

(2)非金属氧化物与碱反应盐和水例如:二氧化碳(CO₂)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碳酸钠(Na₂CO₃)和水。

第二节离子反应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1.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2.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例如:蔗糖、酒精等。

二、电离1. 定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2. 表示方法——电离方程式例如:氯化氢(HCl):HCl = H⁺ + Cl⁻氢氧化钠(NaOH):NaOH = Na⁺ + OH⁻三、离子反应1.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有离子的反应。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1)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2)拆: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仍用化学式表示。

(3)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4)查:检查方程式两边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和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第1节物质的分类1、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前者称为分散质,后者称为分散剂。

9种分散系335、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孔隙,而浊液的分散质则不能6、丁达尔效应——区分胶体与溶液的一种常用物理方法:当一束光线透过胶体,从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观察到胶体里出现的一条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放电影时、光线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射入密林时都可以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7、溶液也可以发生丁达尔效应,但是极其微弱,无法观察到。

8、胶体粒子带电:(1)电泳: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里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Fe(OH)3胶体的电泳:在电极两端加上直流电压后,带有正电荷的Fe(OH)3胶体粒子向阴极移动,阴极附近颜色逐渐加深,阳极附近颜色逐渐变浅。

(2)聚沉:向胶体中加入少量电解质溶液后,加入的阳离子(或阴离子)中和了胶体粒子所带的电荷,使胶体粒子聚集成为较大的颗粒,从而形成沉淀从分散剂里析出,这个过程叫做聚沉。

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相混合时,也会发生聚沉。

★聚沉后的胶体若仍包含着大量分散剂,就成为半固态的凝胶态,如豆腐、肉冻、果冻。

(3)应用:★利用胶体粒子带电的性质,除去胶体体系中的有害物质,如工厂中的静电除尘装置。

★存在于污水中的胶体物质,常用投加明矾、硫酸铁等电解质的方法进行处理。

(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又称白矾,KAl(SO4)2·12H2O,明矾溶于水后电离产生了Al3+,Al3+与水电离产生的OHˉ结合生成了氢氧化铝,氢氧化铝胶体粒子带有正电荷,与带负电的泥沙胶粒相遇,彼此电荷被中和。

失去了电荷的胶粒,很快就会聚结在一起,粒子越结越大,终于沉入水底。

这样,水就变得清澈干净了。

)★胶体化学应用于制备纳米材料。

第2节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里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

-3、电离方程式:电离的过程可以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以NaCl为例:NaCl == Na+ + Cl。

★为简便起见,水合离子仍用离子符号表示。

4、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HCl == H+ + Cl-H2SO4 == 2 H+ + SO42-HNO3 == H+ + NO35、离子反应: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

(离子反应一般在溶液或熔融状态下反应)6、氢离子是“裸露”的质子,易和水分子结合成为水合氢离子,通常用H3O+表示,为了简便,也常写作H+。

7、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8、离子方程式书写步骤:(以硫酸钠与氯化钡为例)(1)写化学方程式——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_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2)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成离子形式,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仍用化学式表示——2Na+ + SO42 + Ba2+ + 2Cl == 2Na+ + 2Cl + BaSO4↓-(3)删去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Ba2+ + SO42 == BaSO4↓(4)检查方程式两边原子个数、电荷总数是否相等。

9、离子方程式与一般化学方程式不同,它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还可以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如中和反应可以表示为:H+ + OH == H2O。

10、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上就是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的反应。

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只要具备一条就能发生。

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1、氧化还原反应1:物质得、失氧的反应。

(1)得氧:氧化反应;(2)失氧: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2:有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

(1)升高:氧化反应;(2)降低:还原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3:有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离)的反应。

(1)失去电子或电子偏离:氧化反应;(2)获得电子或电子偏向:还原反应。

★复分解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Na + Cl22NaCl;电子的得失。

----★H2 + Cl2 == 2HCl(光照或点燃);共用电子对;电子的偏移。

4、氧化剂与还原剂:(1)氧化剂:得到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本身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2)还原剂: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本身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5、常用的:(1)氧化剂:O2、Cl2、浓硫酸、HNO3、KMnO4、FeCl3等;(2)还原剂:活泼的金属单质(如Al、Zn、Fe等)、C、H2、CO等。

★氧化剂、还原剂的氧化性、还原性顺序。

6、氧化还原反应的广泛存在:金属的冶炼、电镀、燃料的燃烧、易燃物的自燃、食品的腐败、钢铁的锈蚀等。

总结:1、化学反应的分类:化合反应(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分解反应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非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3、离子反应: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_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溶液分散质??粒子胶体:分子胶体分散系??胶体??分散剂?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悬浊液浊液??乳浊液??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_高一化学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2、胶体的分类: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Fe(OH)3胶体胶粒是由许多Fe(OH)3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100nm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Fe(OH)3溶胶、Al(OH)3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3、胶体的制备A. 物理方法①机械法:利用机械磨碎法将固体颗粒直接磨成胶粒的大小②溶解法:利用高分子化合物分散在合适的溶剂中形成胶体,如蛋白质溶于水,淀粉溶于水、聚乙烯熔于某有机溶剂等。

B. 化学方法①水解促进法:FeCl3+3H2O(沸)= Fe(OH)3(胶体)+3HCl②复分解反应法:KI+AgNO3=AgI(胶体)+KNO3Na2SiO3+2HCl=H2SiO3(胶体)+2NaCl 思考:若上述两种反应物的量均为大量,则可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何表达对应的两个反应方程式?提示:KI+AgNO3=AgI↓+KNO3(黄色↓) Na2SiO3+2HCl=H2SiO3↓+2NaCl(白色↓)4、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是粒子对光散射作用的结果,是一种物理现象。

丁达尔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胶体微粒直径大小恰当,当光照射胶粒上时,胶粒将光从各个方面全部反射,胶粒即成一小光源(这一现象叫光的散射),故可明显地看到由无数小光源形成的光亮“通路”。

当光照在比较大或小的颗粒或微粒上则无此现象,只发生反射或将光全部吸收的现象,而以溶液和浊液无丁达尔现象,所以丁达尔效应常用于鉴别胶体和其他分散系。

②布朗运动——在胶体中,由于胶粒在各个方向所受的力不能相互平衡而产生的无规则的运动,称为布朗运动。

是胶体稳定的原因之一。

③电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的微粒在分散剂里向阴极(或阳极)作定向移动的现象。

胶体具有稳定性的重要原因是同一种胶粒带有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另外,胶粒在分散力作用下作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使其受重力的影响有较大减弱,两者都使其不易聚集,从而使胶体较稳定。

说明:A、电泳现象表明胶粒带电荷,但胶体都是电中性的。

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

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

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

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

B、在此要熟悉常见胶体的胶粒所带电性,便于判断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

带正电的胶粒胶体:金属氢氧化物如Al(OH)3、Fe(OH)3胶体、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的胶粒胶体:非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As2S3胶体、硅酸胶体、土壤胶体特殊:AgI胶粒随着AgNO3和KI相对量不同,而可带正电或负电。

若KI过量,则AgI胶粒吸附较多I而带负电;若AgNO3过量,则因吸附较多Ag+而带正电。

当然,胶体中胶粒-带电的电荷种类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

C、同种胶体的胶粒带相同的电荷。

D、固溶胶不发生电泳现象。

凡是胶粒带电荷的液溶胶,通常都可发生电泳现象。

气溶胶在高压电的条件也能发生电泳现象。

胶体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可分为粒子胶体(如Fe(OH)3胶体,AgI 胶体等)和分子胶体[如淀粉溶液,蛋白质溶液(习惯仍称其溶液,其实分散质微粒直径已达胶体范围),只有粒子胶体的胶粒带电荷,故可产生电泳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