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概论 第二章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课件

•41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42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43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44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45
•33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34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35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36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37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38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39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40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9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0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1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2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3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医学基础理论
•15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6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7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8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19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0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1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2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3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4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5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6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27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基础理论
康复医学概论3-运动学基础

肌肉萎缩 健康人石膏固定肘关节4周后,前臂周径减 少5%。长时间的绝对卧床,2个月后肌容积将 减少一半,6星期后电镜见肌纤维变性,脂肪 和纤维组织增加,残存肌纤维的横截面积减少 42%,主要是Ⅰ型肌纤维萎缩
肌力下降 健康人在绝对卧床1星期后,肌力将减少 20%。如某人的握力为50kg,制动1星期后 降至40kg,2星期后为32kg 也有人研究肌力下降没有如此迅速,大 约每星期仅减少10%-15%,每日减少1%3%,3-5星期后方降至50%
肺的功能在于进行气体交换、调节血容量 和分泌部分激素 运动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02的吸入和C02 的排出 主动运动可改善肺组织的弹性和顺应性 吸气时膈肌的运动对肺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正确的膈肌训练有利于肺容量的增加,肺容 量增加后,摄氧量也随之增加
(三)运动对肌肉和关节的影响
人类骨骼肌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肌纤维 I 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 型肌纤维 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 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
二、长期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长期制动 可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征,主要见于急性病或 外伤而长期卧床者或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 对于严重疾病和损伤患者,卧床是保证度过 伤病危重期的必要措施 但是,近来逐渐认识到,长期卧床或制动可 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 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 统的功能
卧位时腹压减小,不利于膀胱排空 腹肌无力和膈肌活动受限、盆底肌松弛、 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支配异常而导致括约 肌与逼尿肌活动不协调,都是促成尿潴留 的因素 瘫痪患者导尿次数多,尿路感染的几率 增加 结石的形成降低了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尿排出的钙磷增加、尿潴留、尿路感染 是尿石症形成的三大因素 高钙尿症和高磷尿症为结石形成提供了 物质基础
康复医学科实习大纲

康复医学科实习大纲目的要求通过毕业实习,要求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使学生基本掌握能运用康复医学的基本技能,对康复医学科的常见病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正确的康复评定,并提出正确的治疗计划,写出完整的康复病历。
实习时间2周实习内容及病种(一)掌握实习病种的内容脑卒中1、目的要求掌握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及康复治疗,熟悉脑卒中恢复的分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能独立、准确的评定及治疗病人。
2、实习内容:1)脑卒中的康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言语功能的评定,ADL评定。
2)脑卒中急性期的康复治疗:良肢位的摆放,预防并发症,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治疗:床上训练,坐起训练,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步行训练,上肢及手功能训练,作业治疗训练.脊髓损伤1、目的要求掌握脊髓损伤后期的康复治疗,熟悉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达到能够独立治疗病人。
2、实习内容:1)脊髓损伤康复评定:损伤水平的确定,损伤类型的分类,残存功能的评估,运动功能的评定,感觉功能评定,ADL评定。
2)脊髓损伤早期的康复治疗:预防和治疗并发症。
脊髓损伤后期的康复治疗:肌力训练,ROM训练,轮椅训练,步行训练.周围神经损伤1、目的要求掌握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熟悉周围神经损伤的评定,了解周围神经损伤的病因和病理.2、实习内容:1)周围神经损伤的的病因和病理.2)周围神经损伤的评定:运动功能的评定,感觉功能评定,电诊断对病变程度和预后的评定。
3)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防止挛缩变形、被动活动和推拿防止肌萎缩.4)常见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尺神经、桡神经、坐骨神经、胫神经、腓神经等损伤.(二)了解实习病种的内容小儿脑性瘫痪1、目的要求:熟悉小儿脑瘫的治疗方法,了解小儿脑瘫的评定方法.2、实习内容:1)小儿脑瘫的评定:运动功能的评定,感觉功能评定,语言功能评定.2)小儿脑瘫的康复治疗:运动疗法(头部控制功能训练,上下肢功能训练,站立行走训练)、语言训练、作业治疗、推拿疗法。
康复医学概论教案

康复医学概论教案一、第一章:康复医学基本概念1. 教学目标:(1)了解康复医学的定义、特点和任务。
(2)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和治疗方法。
(3)了解康复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1)康复医学的定义和特点(2)康复医学的任务和基本原则(3)康复医学的治疗方法(4)康复医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特点、任务和治疗方法。
(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康复医学的应用。
二、第二章:康复医学评定1. 教学目标:(1)了解康复评定的目的和重要性。
(2)掌握康复评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了解康复评定中常用的评定工具和指标。
2. 教学内容:(1)康复评定的目的和重要性(2)康复评定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康复评定中常用的评定工具和指标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康复评定的目的、重要性和基本方法。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康复评定实践,掌握评定步骤和工具使用。
三、第三章:康复治疗技术1. 教学目标:(1)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分类。
(2)掌握常见康复治疗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3)了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
2. 教学内容:(1)康复治疗技术的分类(2)常见康复治疗技术的方法和应用(3)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趋势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康复治疗技术的分类和常见方法。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掌握应用技巧。
四、第四章:康复护理1. 教学目标:(1)了解康复护理的定义和任务。
(2)掌握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了解康复护理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
2. 教学内容:(1)康复护理的定义和任务(2)康复护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3)康复护理在康复过程中的作用3.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康复护理的定义、任务和基本原则。
(2)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康复护理实践,掌握护理方法。
五、第五章:康复医学伦理和法律1. 教学目标:(1)了解康复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和规范。
康复医学PPT课件-康复医学概论

应付巨大自然灾害和战争
5.12汶川大地震小伤员 接受康复医学专家治疗
科技进步:人们被“弯曲的社会” 绑架
人们被
“好”姿势已成为回忆
现代弯曲的社会:“坏”姿势已成为习惯
可以预见“未来”
习惯性的重复单侧运动
过度、滥用、失衡
凯特·温丝莱特
英皇妃 戴安娜
各种异常姿势体态是造成多数疼痛的根源
正常
食欲不佳、营养不良、单一姿势
褥 疮
神经系统可塑性
大脑
脑可塑性
脑组织在结构和功能上有自身修改适应环境
变化的能力,称为“脑可塑性”。
临床观察——病人自己可以恢复。
成人脑损伤后可塑性表现
结构的可塑性
轴突、树突发芽
突触数量增多,信息处理能力明显提高。 功能的可塑性
相邻组织代偿实现 脑功能重组 潜伏神经通路/突触的启用 神经联系的增强。
并可维持一定时间。
神经系统可塑性
大脑的可塑性 突触的可塑性 脊髓的可塑性
成人损伤后的脑可塑性
1917年Ogden R,Franz sz在实验 性偏瘫猴中证明,功能恢复训练可使 猴的运动功能恢复。
1990年Jenkin等证实,反复刷拂指 尖的皮肤数月,可使脑皮质中代表该 区的范围明显扩大。
影响神经可塑性的因素
目前国内外定义有一定差别。 国内:康复治疗师:专科、本科。 国外:博士
PT (physical therapist) OT(occupational therapist) ST( speech therapist)
常用的康复技术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Rood技术,
神经系统可塑性
康复医学基础理论(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必修课)
最新康复医学概论2-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康复医学和临床医学:康复医学不是临床医学 的延续,而是和临床医学同时并进。
康复服务方式(WHO)
康复机构 (institution-based-rehabilitation,IBR) 上门康复服务 (out-reaching rehabilitation service,ORS) 社区服务 (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CBR)
重要性:康复医学是卫生保健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பைடு நூலகம்少康复意味着卫生保健模式的缺陷
康复治疗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具体统计学数字上,比如 脑卒中的患者
[对象、范围] 损伤、急/慢性疾病和老龄带来的
功能障碍和先天发育障碍者。 临床医学以疾病为主导:生物医学模
式 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为主导: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五、自我康复意识
任何伤残疾病的康复成效,都取决于他们的自 我康复意识。
康复医学人员可以起重要的的和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康复的最终成果,却决定于康复患者本身。
不仅仅是社基康复人员,实际上每一个康复人 员都是一个监督员,在整个康复过程中唤起强 化康复对象的自我康复意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 任务。
第四节 康复医学的地位
物理治疗师(PT) 作业治疗师(ot) 言语治疗师(st) 心理治疗师 矫形师
康复流程
疾病痊愈并不代表立刻恢复工作。 康复工作从伤病的早期进行
四、康复结局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 EBM)这是为了更好的评估治疗效果和结 局,实际上是为了减少资源消耗,得到 更好的治疗效果而出现的一种医学。
第二章康复医学基础PPT课件

本章目的与要求
掌握脑可塑性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残疾的定义及残疾的三个水平 熟悉残疾人的三个特点 掌握ICIDH及ICF的概念 掌握中国的五类残疾的定义及分级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 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
(一)、自发恢复阶段机制:
自发恢复指发病后不论治疗与 否均自发地发生一定程度的恢复, 常仅在发病后数月内出现,一般 不超过半年。
1960s,Luria等人进一步完善 了功能重组的理论,提出脑损伤 后的残留部分,通过功能上的重 组,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 能,并认为功能重组分为系统内 和系统间两类。
①系统内重组:是在同一系统内相同水平 上出现的代偿,如由病灶周围组织的代 偿或由病灶以上或以下结构来代偿;
②系统间重组:是由一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来代偿,如由皮肤触觉来代替视觉等。
2、 ICF的基本特点
该分类标准是由专家和残疾人士共同
制定的,反映了功能与残疾性的基本特 征。表现在以下7个方面:
(1) 广泛性本分类系统可以应用于所 有的处于不同健康状态的人,而不同于 以往将残疾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加以分 离的分类法。
(2) 平等性为促进残疾人充分参 与社会生活,不同健康状态(身体和 心理)的个体均无活动或者参与的限 制。
这些健康状态可以用ICD-10(国际疾病 分类第十版)进行分类,而健康状态的结 果可以用ICF进行分类。
因此,ICD 和ICF 是相互补充的,如有 必要,可以同时使用这两种由WHO提出的 国际性的分类方法。
ICD和ICF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交叉的 性质。
ICF和ICD均是从人体系统出发。残损涉 及人体结构和功能,这些结构与功能常常 是疾病过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它们使用 ICD分类系统。
该分类系统所依据的是在身体、个体和
康复医学概论中医康复学的理论基础

“治未病”思想,主要体现在 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未病先防
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采取某些预防措 施避免其发生 如“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 经等健身方法,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提 高抗病能力
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康...

4
2009-8-27
自理活动
盥洗-个人卫生 :(1)开关水龙头。(2)洗 漱:包括洗脸、洗手、洗头和刷牙(3)洗澡、 淋浴或盆浴。4)对大、小便的处理,包括对尿 壶、便盆及厕所的使用。 修饰 个人仪表 :(1)梳头。(2)刮脸(3) 对化妆品的使用。(4)修剪指甲 穿衣 进食 阅读和书写 行走
心肺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呼吸功能评估
床上活动
1.体位变换: (1)躺卧←→坐起。(2) 向左、右翻身。3)仰卧←→俯卧 2.身体移动: (1)向上、下移动。(2) 向左、右移动。 3.坐姿平衡:(1)躯干向前、后、左、右 各方向活动及转身时的平衡-保持坐稳。 (2)手臂伸向任何一方时的坐姿平衡-保持 坐稳。
轮椅活动
1.轮椅←→床 2.轮椅←→厕所 3.轮椅←→浴室(包括淋浴和盆浴) 对轮椅的掌握
负氮平衡,负钙平衡,负硫、负磷平衡 甲状旁腺激素生成增加,雄激素、精子生成减少
康复医疗机构
机构康复IBR(Institution-BasedRehabilitation):以院所为基地的康复,由专 业人应用机构内拥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康复,如 综合医院或独立为基础的康复,但要以IBR为依 托,这种机构占70%,优点使广大残疾人普遍得 到康复的训练、经济节省,患者在真实的环境中 康复有利于回归社会。
职业疗法
劳动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残疾人作 为人类社会的成员也同样具有劳动就业的权利。 但残疾人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劳动就业受到了 极大的约束,打破这个约束,让残疾人和健全人 平等参加社会劳动就需要社会给予特殊的帮助, 加上残疾人自身的努力,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 康复
职业能力测定
职业咨询
就职前训练
康复治疗
1.物理疗法(PT):包括物理治疗、体育疗法、运动疗法。
康复医学概论6-运动的神经控制和运动与能量代谢基础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 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和基底神经节都是同躯体运动协调 有关的脑的较高级部位 由大脑皮质下行控制躯体运动的锥体外 系包括两大途径: 一是经小脑下行 一是经基底神经节下行 这两条途径最后都通过脑干某些核团而 作用于脊髓运动神经元
1.小脑在运动控制中的作用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控制调节中枢,其本 身不引发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调作用, 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衡, 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小脑损伤常见的症状为随意运动出现障 碍,表现所谓共济失调性震颤症状
γ运动神经元 其纤维也行经前根和脊神经,其轴突止于 肌梭内肌,支配肌梭内的梭内肌纤维,参与 肌张力的维持 动态型神经元(γ1传出纤维) 支配肌梭内核袋肌纤维,其感受器对快牵 张较为敏感 静态型神经元(γ2传出纤维) 支配肌梭内核链肌纤维,其感受器对慢牵 张较为敏感
7、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是指一个α 运动神经元和它全 部神经末梢所支配的梭外肌纤维,这些肌 纤维都有相同的生化和生理特征,完成相 同的功能活动,作为神经肌肉活动的基本 功能单位
3.锥体外系的功能
锥体外系的特点是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 直接迅速抵达下运动神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 意收缩,只是影响运动的协调性、准确性 锥体外系主要参与调节肌肉紧张度,协调肌肉 的联合活动以维持身体的姿势,进行节律动作等 锥体外系是在锥体束的管理下活动的,并支持 锥体束的随意运动 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肉保持适宜的紧张度和协 调的情况下,锥体束才能完成肌肉的精细活动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 控制命令是经由锥体系和 锥体外系两条途径把信息 传递到脊髓,再由脊髓中 的运动神经元这一最后公 路引起肌肉运动的 在锥体系是直捷通路, 而锥体外系则沿途与基底 神经节、小脑、脑于进行 联系换元,同时,基底神 经节与丘脑之间,小脑与 丘脑、脑干之间也相互有 神经联系,而组成一个复 杂的控制整合系统
(完整版)康复医学笔记

康复医学笔记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一、康复概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使残疾者从反社会。
内涵:①医疗康复②教育康复③社会康复④职业康复服务方式:①康复机构②上门康复服务③社区康复、二、康复医学概念: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方法。
对象、范围:(疾病损伤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①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②各类残疾者③各种慢性病患者④年老体弱者康复医学的主要病种:截肢,关节炎,手外伤,颈、肩、腰腿痛,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科、神经科疾病。
康复医学的组成:㈠康复医学理论基础:解剖、运动、生理、病理、生物力学㈡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础,始于评定,止于评定㈢康复治疗技术:①物理疗法(PT)②作业疗法(DT)③言语疗法(ST)④心理疗法⑤文体疗法(RT)⑥中国传统疗法⑦康复工程(RE)⑧康复护理(RN)⑨社会服务(SW)㈣临床康复三、康复医学的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四、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特点——→团队协作。
五.康复流程:①急性康复期(1~2周)②慢性阶段康复治疗(数周至数月)③回归家庭或社会六、残疾问题概念: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是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导致障碍的原因:①疾病②营养不良③遗传因素④意外事故⑤物理、化学因素⑥社会心理因素残疾分类:(ICIDH):病损、残疾、残障。
①病损是指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②残疾是指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活动受限)③残障是社会水平上的残疾。
(参与受限)(ICF)功能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残疾标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残疾康复目标: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在某种意义上像正常人一样过着积极、生产性的生活。
2024年康复医学基础课件

康复医学基础课件一、引言康复医学是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康复医学基础课件旨在为广大康复医学从业者、学者和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二、康复医学基本概念1.功能障碍: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参与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或缺失,导致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困难。
2.康复: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措施,使病、伤、残者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3.康复医学: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医学专科。
三、康复医学基本内容1.康复评定:康复评定是对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性质、程度、范围、发展趋势和预后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为制定康复治疗计划提供依据。
2.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针对病、伤、残者的功能障碍,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以改善病、伤、残者的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康复护理:康复护理是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对病、伤、残者进行生活照顾、康复护理技术操作、心理支持等方面的护理工作,以提高康复治疗效果。
4.康复工程:康复工程是应用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为病、伤、残者设计和制作辅助器具,改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5.社区康复:社区康复是将康复医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社区,为病、伤、残者提供康复服务,实现病、伤、残者回归社会。
四、康复医学在我国的发展1.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我国康复医学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康复医学已经成为我国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2.康复医学的政策支持: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康复医学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康复医学的科研、教育和医疗服务。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人民卫生出版社第6版

康复医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使用)前言康复医学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独特治疗技术的医学学科,是应用各种措施促进伤、病、残者功能恢复的医学。
本学科研究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处理(治疗、训练)等问题,促进病、伤、残者康复。
通过学习使医学生树立现代康复理念,了解现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有关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康复治疗,掌握临床常见病损的康复治疗方法及原则,能采用恰当的方法行床旁早期康复,选择适当的疾病、恰当的时机送诊康复,积极开展二级预防和选用矫形器等。
本课程需要医用物理学、组织学与胚胎学、人体解剖学、医学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人体发育学、运动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病学、中医学基础相关知识作基础。
本大纲根据南登崑教授主编的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五版编写。
参考卓大宏主编《中国康复医学》第二版。
课堂讲授、实验、自学、讨论、计算机多媒体及临床示教相结合。
本大纲供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必修课使用,预防医学、护理学、检验医学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参照使用,内容分掌握(必须深刻理解、记忆和融会贯通)、熟悉(理解概念和意义)、了解三部分,学生要按上述要求学习掌握。
本课程课堂教学51学时,临床示教3学时。
参考学时分配内容理论学时数实验学时数康复医学概论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康复医学评定康复治疗技术神经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骨关节病损的康复内脏疾病的康复其他常见疾病康复临床常见问题的康复处理33969936312合计51 3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目的要求掌握康复及康复医学定义。
熟悉康复医学的组成及工作方式。
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地位、残疾问题。
教学内容1、康复:综合地应用医学的、教育的、社会的、职业的措施,对伤病后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功能障碍进行以功能训练为主的干预,尽可能改善患者的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回归社会。
2、康复医学是一个运用多种手段促进残疾人及患者康复的医学学科。
康复医学概论3-运动学基础(定)

3.血压反应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多和血管阻力因素 可以引起相应的血压增高
4.维持和增强心血管的功能
运动可通过自主神经和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 舒缓因子的双重调节,使冠状动脉扩张,又由 于心脏舒张期的延长使冠状动脉得到更充分的 灌注,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
脂代谢受多种因素调控,其代谢紊乱将增加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研究表明,坚持长跑运动的老年人血浆胆固 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非运动 组,并且锻炼改善脂代谢的程度还与锻炼年限 呈正相关
任何强度的持续运动,从马拉松、越野、滑 雪甚至休闲性慢跑都有降血脂效应
二、长期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多次重复训练是条件反射的综合,随着运动 复杂性的增加,大脑皮层将建立暂时性的联系 和条件反射,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 应性都得以提高
运动可调节人的精神和情绪,锻炼人的意 志,增强自信心
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 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功能性磁共振 可以观察到大脑可塑性的连续变化,说明 运动对大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起着重要的 作用
一般认为,机械应力对骨组织是有效的 刺激
3.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响
雌激素是稳定骨钙的重要因素,女性在 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丢 失速度加快
运动使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轻度增加, 从而增加骨钙含量
研究表明,全身运动加局部专项锻炼6个 月后,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升高、骨强度 增强和骨质疏松率下降
(六)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康复医学笔记

康复医学笔记第一章:康复医学概论一、康复概念:采取一切有效措施,预防残疾的发生和减轻残疾的影响,以使残疾者从反社会。
内涵:①医疗康复②教育康复③社会康复④职业康复服务方式:①康复机构②上门康复服务③社区康复、二、康复医学概念:是具有基础理论、评定方法及治疗技术的独特医学学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促进病伤残者康复的方法。
对象、范围:(疾病损伤导致各种功能障碍的患者)①急性伤病后及手术后的患者②各类残疾者③各种慢性病患者④年老体弱者康复医学的主要病种:截肢,关节炎,手外伤,颈、肩、腰腿痛,脑卒中,颅脑损伤,脊髓损伤,骨科、神经科疾病。
康复医学的组成:(㈠康复医学理论基础:解剖、运动、生理、病理、生物力学(二)康复评定:康复治疗的基础,始于评定,止于评定㈢康复治疗技术:①物理疗法(PT)②作业疗法(DT)③言语疗法(ST)④心理疗法⑤文体疗法(RT)⑥中国传统疗法⑦康复工程(RE)⑧康复护理(RN)⑨社会服务(SW)㈣临床康复三、康复医学的原则:功能训练、整体康复、重返社会。
四、康复医学的工作方式:特点——>团队协作。
五.康复流程:①急性康复期(1〜2周)②慢性阶段康复治疗(数周至数月)③回归家庭或社会六、残疾问题概念:残疾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身心功能障碍,以致不同程度地丧失正常生活、工作或学习能力的一种状态。
广义的残疾包括病损、残障,是人体身心功能障碍的总称。
导致障碍的原因:①疾病②营养不良③遗传因素④意外事故⑤物理、化学因素⑥ 社会心理因素残疾分类:(ICIDH):病损、残疾、残障。
①病损是指生物器官系统水平上的残疾。
②残疾是指个体水平上的残疾。
(活动受限)③残障是社会水平上的残疾。
(参与受限)(ICF)功能损伤、活动受限、参与受限。
残疾标准: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残疾。
残疾康复目标:改善身心、社会、职业功能,使残疾人能在某种意义上像正常人一样过着积极、生产性的生活。
康复医学课件康复医学概论

康复医学概论一、引言康复医学是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病、伤、残者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专科。
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保健医学、临床医学并称为“四大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件旨在介绍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康复医学在我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二、康复医学的基本概念1.功能障碍:指个体在生理、心理、社会参与方面的能力受到限制或缺失,可以是暂时的或永久的。
2.康复:通过综合、协调的应用医学、社会、教育和职业措施,对病、伤、残者进行躯体和精神功能训练,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使其重返家庭、社会和工作岗位。
3.康复医学:运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技术,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医学领域。
三、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1.萌芽阶段(20世纪初):康复医学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为了治疗大量伤员,康复医学开始得到关注。
2.形成阶段(20世纪40-6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康复医学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领域,康复机构、康复专业人员培训和康复技术得到发展。
3.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康复医学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康复理论和技术不断创新,康复医学逐渐成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康复医学的理论基础1.生物医学模式: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生物学因素的作用,以疾病为中心。
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强调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患者为中心。
3.康复医学模式:以功能障碍为核心,强调康复团队协作,注重患者主动参与,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
五、康复医学的主要内容1.康复评定: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系统的检查、测试和评定,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康复治疗:根据康复评定结果,制定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计划,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相对低强度下的反复收缩,可增加线粒体 的量和质,能量释放酶(三羧酸循环酶和长链脂 肪酸氧化酶)和电子传送能力提高,肌纤维稍有 增粗,以红肌纤维改变为主,肌肉的耐力增加 力量运动时,每一肌纤维横断面积范围内增 加力的负荷即募集增多和频率增加,肌纤维横 截面积增大,以白肌纤维为主,蛋白合成能力 增强,分解降低,线粒体数量相对减少,无氧 代谢能力增强,肌肉单位时间内的爆发力增大
康复医学概论
主讲:李文迅
第二章 康复医学 基础理论
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
运动学定义
运动学是研究活动时机体各系统生理效 应变化的科学,以生物力学和神经发育学 为基础,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为治疗因子, 以改善身、心功能障碍为主要目标
一、运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循环调节
二、长期制动的不良生理效应
制动的形式有固定、卧床和瘫痪,长期制动 可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征,主要见于急性病或 外伤而长期卧床者或因瘫痪而不能离床者 对于严重疾病和损伤患者,卧床是保证度过 伤病危重期的必要措施 但是,近来逐渐认识到,长期卧床或制动可 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有时其后果较 原发病和外伤的影响更加严重,甚至累及多系 统的功能
3.血压反应
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多和血管阻力因素 可以引起相应的血压增高
4.维持和增强心血管的功能
运动可通过自主神经和血管内皮细胞衍生的 舒缓因子的双重调节,使冠状动脉扩张,又由 于心脏舒张期的延长使冠状动脉得到更充分的 灌注,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 运动能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降低血小板的 粘滞性,防止血栓的形成
脑的可塑性是指大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有 修改自身以适应改变了的环境的能力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通过功能性磁共振 可以观察到大脑可塑性的连续变化,说明 运动对大脑的功能重组和代偿起着重要的 作用
(五)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1.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响
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 的力,运动可增加力,对骨形成有明显 影响,骨受力增加可刺激其生长、骨量 增加 反之,骨受力降低可抑制其生长,骨 量减少 体力劳动者骨密度高于脑力劳动者
等张运动 主要表现为心率加快、回心血量增多、外周 阻力下降、收缩压增高、舒张压不变和心肌 摄氧量增加 等长抗阻运动 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肌摄氧量增加、心率加 快、心输出量中度增加、每搏量和外周阻力 变化不大
2.心率反应
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第一个可测的反应是心率 增加 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量,心率因素占60%~ 70%,前负荷和后负荷的改变占30%~40%, 因此心率增加是心排血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运动时心脏做功负荷、心率与氧摄入量呈线 性增加关系,在低强度运动和恒定的做功负荷 中,心率将在数分钟内达到一个稳定的平台状 态,而在高负荷状态下,心率需较长时间才能 达到一个更高的平台
3.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响
雌激素是稳定骨钙的重要因素,女性在 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的下降,骨量丢 失速度加快 运动使绝经后妇女雌激素水平轻度增加, 从而增加骨钙含量 研究表明,全身运动加局部专项锻炼6个 月后,老年女性跟骨骨密度升高、骨强度 增强和骨质疏松率下降
(六)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脂代谢受多种因素调控,其代谢紊乱将增加 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性 研究表明,坚持长跑运动的老年人血浆胆固 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显著低于非运动 组,并且锻炼改善脂代谢的程度还与锻炼年限 呈正相关 任何强度的持续运动,从马拉松、越野、滑 雪甚至休闲性慢跑都有降血脂效应
2.应力与骨重建
骨骼的力学特性是由其物质组成、骨量和几 何结构决定的,当面临机械性应力刺激时,常 常出现适应性的变化,否则,将会发生骨折 负重对维持骨小梁的连续性、提高交叉区面 积起重要作用,施加于骨组织上的机械应力可 引起骨骼的变形,这种变形导致成骨细胞活性 增加,破骨细胞活性抑制
骨组织对机械性的骨重建表现出两种应 力范围,机械性的骨重建需要很高强度的 水平应力刺激,当应力高于某一值时,才 可引起皮质骨钙的沉积,使骨量增加 相反,水平应力过低或过高,则抑制骨 重建 一般认为,机械应力对骨组织是有效的 刺激
运动时,心脏心肌收缩力增强是心搏出 量增加的重要代偿机制 长期运动的人,安静时心率较慢,而心 搏出量则因左心室收缩期末容量缩小而增 加,故心脏的每分输出量并不减少。这就 为心脏提供了较多的功能储备,使其在亚 极量负荷下仍以较低的心率来完成工作, 极量负荷下用提高心率来满足机体的需要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关节骨的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活动时的加压 和牵伸,站立位的重力使关节骨受压,肌腱的 作用在于牵伸,以上两力直接影响关节骨的形 态和密度 关节附近的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应及时正 确地应用运动疗法,以刺激软骨细胞,增加胶 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和血管翳 形成,从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关节功能 运动提供的应力使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 律的排列,促进了关节骨折的愈合
(四)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运动是中枢神经最有效的刺激形式,所有的 运动都可向中枢神经提供感觉、运动和反射性 传入 多次重复训练是条件反射的综合,随着运动 复杂性的增加,大脑皮层将建立暂时性的联系 和条件反射,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 应性都得以提高 运动可调节人的精神和情绪,锻炼人的意 志,增强自信心
肺的功能在于进行气体交换、调节血容量 和分泌部分激素 运动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02的吸入和C02 的排出 主动运动可改善肺组织的弹性和顺应性 吸气时膈肌的运动对肺容量有较大的影响, 正确的膈肌训练有利于肺容量的增加,肺容 量增加后,摄氧量也随之增加
(三)运动维 I 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 型肌纤维 Ⅱa型和Ⅱ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 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
(一)心血管系统
严格卧床者,基础心率加快,舒张期缩 短,将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所以,长 期卧床者,即使从事轻微的体力活动也可 能导致心动过速 卧床后最大摄氧量(V02max)下降,肌肉 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