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上课用)资料讲解
记叙文知识讲解及阅读训练
记叙文知识讲解及阅读练习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讲解及练习;【文体知识】;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1把握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2理清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很多文章都是综;(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4)补叙(补充叙述,根据记叙文阅读理解知识讲解及练习【文体知识】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1 把握记叙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 理清记叙顺序(顺序、倒叙、插叙,很多文章都是综合运用这三种记叙顺序)(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有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做铺垫;补充交代故事的起因、背景等(4)补叙(补充叙述,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做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作用是:使内容更加丰富和完整,深化中心。
与插叙的区别:文字少,无情节,去掉此补叙的内容后,前后内容仍然可以衔接起来3 找出记叙文的线索线索的形式有如下几个方面:1、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3、以人物为线索4、以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想感情的发展变化为线索5、以时间为线索6、以地点变换为线索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4 理解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文学作品阅读鳝孔曾庆升①久旱不雨,村子像个火炉。
②田二闷闷地吃罢晚饭,静静地吸完一袋旱烟,又往肚里灌过半壶水,并严严地给两个儿子一番嘱咐,自己才扛上锄头去田边转悠。
③夜幕拉下,田二的两个儿子奉命拿了棍棒,在自家院子矮墙边潜下身来。
④这园子是田二和谢芳家的菜地。
早先没有矮栅,两家菜地间是一条窄窄的土沟。
苗儿不分界地长,常有田家整地不小心损了谢家的苗,谢家占了田家的沟。
于是几次脸红争执,两家积下怨来。
再后来,便垒起这矮墙。
现在田家园里种着冬瓜,谢家园里种着南瓜,瓜藤仍不分界地长。
南瓜爬到冬瓜园,冬瓜爬向南瓜园。
开始,两家都细心捡摆自家的瓜藤,不让爬过矮墙,可后来园田里工夫紧,便失去了那份细心。
瓜藤长势旺,便越过墙来,在田家园里结了两个脚盆大的鲜红的南瓜。
田二昨天上自家园子摘冬瓜时,有了这意外发现,便特地扒开杂草,让南瓜露着,他料定谢家发现后,会爬过来摘瓜,好趁机給谢家一个难堪。
今晨,田二发现谢芳上园子时瞅见了这瓜,估计谢家晚上会有“行动”,特派两个儿子看守,好痛痛快快地抓次“偷瓜贼”。
⑤再说田二出了家门,便在村中樟树下的石板上呆坐着。
旱烟抽了一锅又一锅,他手里的旱烟“喇叭”,连着田里卷筒的禾叶,以及揪得疼痛的心都在一同冒烟。
⑥田二与谢芳家的稻田也紧挨着,只是田家的稻田挨着南面的山,谢家的稻田靠着北面的河。
昔日两家稻田都用山塘水灌溉,可今年大旱,山塘干涸,渠道枯竭,得各自找水。
谢家稻田靠河,得天独厚,可从河里抽水;田家精田挨山,只能靠老天。
田二抬头望望夜空,没一丝下雨的迹象。
谢芳田边抽水机“突突突”地响,白花花的河水提上岸来,滋润着谢家的禾苗,田二心里难受极了。
要救活田家禾苗,必须通过谢家稻田引河水灌溉,否则将白费一年辛劳,颗粒无收!田二去找谢芳说情吧,说不定谢芳也会给他难堪。
田二性子耿,宁愿饿一年肚皮也不受那个屈。
他坐在樟树下的石头上抽闷烟,心里抱怨说:老天爷可是要存心惩处我呀!……直到后半夜,空气爽润了许多,田二才站起身,向着自家干裂的稻田走去。
初中语文讲练本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 专题二 记叙文阅读 文体知识梳理
特征:①贯穿全文;②有 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复 出现 作用:①将文中的人物和 事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②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 清晰
类型
举例
特征与作用
以人物的思 想感情为线 索(多为暗 线)
以时间推 移、地点转 换为线索
《阿长与<山海经>》中“我”对阿 特征:①贯穿全文;②
长的情感变化;《紫藤萝瀑布》以赏 有明显的文字标志;③反
借景抒 情
(寓情 于景)
作用 举例
通过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了作者……情感,情景交 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紫藤萝瀑布》中紫藤萝的命运,从花儿稀落到毁掉,到如今 繁花似锦,正是十几年来整个国家命运的写照和象征。作者回 顾花和人的命运,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
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侧面描写 境或场面,渲染气氛,为主要人物的出场和故事的展开作
铺垫
表达方式 抒情 议论 说明
作用 ①抒发情感,揭示主题;②表达观点,引发共鸣;③渲染气 氛,增强感染力 ①揭示主旨;②画龙点睛,深化主题 详细、准确地介绍事物以突出事物的特征
7.常见表现手法
①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一般是“细 特点 节”,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应笔”之前,貌似“闲笔”;
倒叙
①先写眼前,再回想以往;②把当 前情况与过去情况相比较;③先写 结尾,再记缘由。如《背影》开头 引发回忆,结尾又回归现实
①开篇点题;②制造悬念,激 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对故 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 印象;③引出下文;④使结 构更加紧凑
记叙顺序
特点
作用
插叙
①补充交代了……的内容(概括内容);② 解释了……的原因;③推动情节发展,为下 叙事时,插入相关的 文作铺垫或埋伏笔;④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 另一件事。如《故 托作用,或与……形成对比;⑤突出人物性 乡》中对少年闰土和 格(或形象);⑥突显文章主题;⑦丰富文 杨二嫂的回忆 章内容,使文章情节完整;⑧使文章结构富 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初中语文知识点-记叙文阅读精讲课件(共24讲)
【答题格式】
一、基本答题格式: 交代了××故事背景,(渲染了××氛围),为下文
××做铺垫 例:鲁迅《孔乙己》中结尾段的描写:
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 我整天的靠着火,也许穿上棉袄了。
小试牛刀
阅读《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我”参加完毕 业典礼回到家后的一段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 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 呀? ”
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 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 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 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 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一、以实物为线索
有些文章往往是以一个具体的实物贯穿全文,将 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例如】如《故乡》一文,用“故乡”作为贯穿全文的 线索,内容可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等几部分。
牛汉的《我的第一本书》以“第一本书”为线索, 表现生活的艰辛和人间温情。
二、以人物为线索
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这 是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赛岛旅行时的自然 环境描写。见到落魄的于勒后,返回途中, 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一片紫色的阴影从 海里钻出来。”
从明丽到阴郁,正烘托了主人公菲利普夫 妇在见到于勒之前轻松、欢快的心情,见到落 魄的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 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20套(带答案)含解析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锁链清晨的鸟市上,总有几个起得比鸡还早的爱鸟人,拎了各自的笼儿和架子,到茶馆里来聚头遛鸟。
这天,鸟贩子林红嘴来了,他从三轮摩托上取下一个口袋,撑开罩子,里面是一个方笼。
林红嘴打开方笼,拎出一个架子,上面兀自立着一只鹦鹉。
那鹦鹉绿色的羽毛,侧光之处显出蓝青之色,红红的嘴唇,宛如衔了一枚玛瑙做成的哨,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
通常,这个时候是该打招呼了。
那明星范儿的鹦鹉显然是知道套路的,清脆地喊出一句:“哈罗,古得摸铃!”众人顿时哄笑了起来,说话的鸟见过不少,张嘴就来英语的,稀罕。
于是大家来了兴致,搜肠刮肚地把记忆中剩得不多的英语单词翻出来,用来逗鹦鹉。
有的甚至把从电视里学的“八格牙路”都用上了,那鹦鹉居然能接口来句“米西米西”,看来这家伙也是看了不少抗日神剧。
林红嘴笑道:“别说你来日语,就是法语、意大利语、泰语、葡萄牙语,它都会几句。
人家可是轮船、火车、飞机都坐遍了才来的!”众人又惊叹了一番。
不出两分钟,又有人品咂出鹦鹉的奇异之处:“你看你看,这玩意儿居然没有拴链子!”大伙儿一看,果然见那鹦鹉裸着双脚,自在地站在架子上。
看着它健硕的翅膀,大伙儿开始质疑林红嘴,说:“你不会是养了一只母鹦鹉在家里,然后拿这只漂亮鸟儿四处卖钱,卖完它,又让它自己飞回去吧?”林红嘴大呼冤枉,说:“这鸟儿的最大卖点,就是不拴链子,打死不飞!不信可以打赌!”一听打赌,众人都来了兴致。
赌局说定,三小时之内,众人只要不碰鸟儿和架子,无论用什么办法,让鹦鹉飞离站架,即为赢,反之则输。
赌资1000元,交由中间人保管,谁赢归谁。
双方的1000元很快凑齐。
众人又觉三小时太短,改为五小时,并取尽鹦鹉架上的食物和水。
对于这些刁钻要求,林红嘴只撇嘴一笑,通通都答应下来。
鹦鹉挂上树枝,人们开始想招。
先是击掌、敲锣、放炮仗之类的武攻,后是扔花生、玉米、瓜子在地上的文逗,还有人学猫叫,或干脆主张去找一只胖猫来实施心理战术,甚至还有人主张去找一只漂亮的母鹦鹉过来演美人计……但那只鹦鹉却都不理会,依旧只是自顾自稳稳地站在支架上,或单脚或双脚,死死扣住那根木棍不放。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一讲解学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一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记叙文阅读专题汇编一一、考纲要求:1、理清思路,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下的意义和作用。
2、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二、考点透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记叙文的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3、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4、记叙的线索及作用:线索:(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 (3)核心事件(4)时间(5)地点(6)作者的情感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5、记叙的顺序及作用:(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6、修辞方法及作用:附: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1)比喻:形象生动写出了什么(文章内容),化抽象为具体,使人易于理解。
(2)拟人:使物人格化,使之更形象,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增强语势,长于抒情,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7、句子的作用分析:(1)、开头: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总领全文,点明题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也有的是开启或引起下文,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2)、中间句子的作用结构上:文章中间的句段连接着上下文,所以有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或承接上文或引起下文的作用,并为故事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概述《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快速梳理和概括故事情节》教学对象:初中语文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结构,能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基本结构,分析故事情节的梳理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故事情节。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4. 练习法: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记叙文的基本结构(1)导入:介绍记叙文的定义及特点。
(2)讲解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结构。
2. 故事情节的梳理方法(1)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线索,如时间、空间、人物、情感等。
(2)学会通过划分层次、归纳总结等方法,快速梳理故事情节。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情节梳理的方法。
第二课时:3. 概括故事情节的能力培养(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概括文章主题。
(2)培养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中的重要细节,如人物性格、情节转折等。
(3)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概括给定故事的情节。
4. 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1)讲解细节描写的作用,如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等。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病例,让学生掌握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1. 课后练习:检查学生对记叙文阅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分析能力等。
四、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语文教材相关章节。
2. 案例分析材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故事,用于分析和练习。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分析材料,提高课堂效果。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人称选用(讲解)
2025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讲与练第04讲:人称选用一、考点说明人称,在现代汉语中叫人称代词。
记叙文中的人称是指文章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或描写一个景点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不同人称的使用,在文章中有不同的作用。
二、常考题型1、文章使用了什么人称?作用是什么?2、文章多次使用第×人称,有何表达效果?3、文章先用第三人称,最后改用第二人称,简要分析原因。
4、文章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5、文中能把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一人称)改成其他人称吗?为什么?6、本文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但到XX处却换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从某段起,对XX的指代由“它”变成了“她”(由“你”变成了“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三、技巧点拨一、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单数“我”,复数“我们”。
全文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行文,使文章读起来真实、感人。
小说,虽然不是真事,但是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人感觉更具有真实感。
第一人称的作用有:1.便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2.使文章更具真实性;3.叙述亲切自然,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人有亲切感;4.直抒胸臆,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思想情感。
5、我是全文的线索性人物,通过我的见闻感受表现或烘托人物形象,在“我”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希望。
“我”(“我们”)是见证人或是穿针引线式的人物。
举例:《溜索》中有一个题:“本文以第一人称叙事,有什么作用?”【解答】二、第二人称第二人称单数“你”,复数“你们”,比较少见。
以第二人称写的文章,读起来让人感觉作者在与读者诉说衷肠,一下子拉近了距离。
很多的作文题目都会要求我们以第二人称的方式写,比如《因为有你》《最懂我的你》等。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a.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的交流,增加亲切感;b.便于抒情,便于对话,直接对“你”来抒发感情,有呼告效果;c.使读者迅速融入角色;d、拉近与读者的心理距离,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八年级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二. 记叙文文体知识及阅读指导(一)记叙文有关知识1. 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它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
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人、事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记叙文的分类根据描述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的,叙事的,写景的和状物的记叙文。
它们都具有记叙文的共性,但在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上往往又有相应的各自特点。
写人类记叙文:通过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语言、心理,通过特定的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现文章的主题。
叙事类记叙文:通过叙述事件,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经过和结果来表现主题。
写景类记叙文:通过描绘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状物类记叙文:通过写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 记叙文的六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掌握记叙的要素,可以较好地掌握全文,分析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好地把握其结构层次。
4. 记叙文的顺序阅读记叙文,要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就要明了写作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也就是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是一致的。
(2)倒叙:先写结局,然后再追述事情的发生,发展;或者先写后来的情况,再追述产生这种情况的经过。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有时需要插入在时间地点上不一致的情节,然后再按原来的事情接叙,这插入的有关部分就叫插叙。
5. 记叙文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
由于题材的多样性和作者思路的差异,致使文章线索呈现出多种形式。
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物活动、时间、发展,景物变化为线索;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的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联结起来。
有的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
6. 记叙的人称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以当事人的口吻和身份叙述,写起来亲切自然。
初中语文知识点(记叙文阅读)精讲课件-表现手法大全(共10讲)
15.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 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示例: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 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喜旺心情 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 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 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概念理解
表现手法之 衬托手法
正衬与反衬 课例分析
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情景导入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两 只 黄 鹂 鸣 翠 柳
概念理解
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 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 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 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动静结合的艺术酒店,这段描
写,具有冷酷无情、悲凉之意。作者通过众人的“笑”把当时 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 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这 一重大主题。
五、天女散花式 1.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2.所选择的人物要有代表性; 3. 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
分析: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 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 生临下 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 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
爱 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四、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式 ……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 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 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 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 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 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 答道,“这 ……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 一样,笑着对他说 …… 此时已经聚集 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叙事篇:《栖在粽叶上的母爱》阅读考点讲解-初中记叙文阅读32篇实战讲解(全国通用)
赏析句子:
(3)粽叶采摘的最佳时间,是在农历的七八月份。时候一到, 母亲便每日都要顶着似火的骄阳,去粽叶林中采摘粽叶。 粽 叶林又高又密,高得转眼间就将母亲淹没;密得连风都钻不进 去,酷热难耐。可母亲每每进林,总要在里面待上大半天,双 手不停地翻飞劳作,直到背后的竹筐被盛得满满的。
记叙文32篇阅读专训
本专辑教学目标
1、熟知记叙文考查点 2、掌握解题基本方法 3、培养主动思维意识
叙事篇记叙文阅读 需要具备的常见思维点:
1,写的事件?概括事件 2,有事必有人,分析人物形象 3,文章写作手法;词句段鉴赏 4,文章主旨把握(抒情还是讲理)
叙事篇记叙文阅读
第八篇《栖在粽叶上的母爱》
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语言等方面给文 章加上评语。请自选角度,给本段作批注。 (7)母亲是包粽子的行家,煮好的粽叶经她双手一叠,便有了漂亮的 尖角漏斗,舀入早早拌上花脸豆、红豆、枣子的糯米,压紧捏实,再 取一根细麻线,一端用牙齿牢牢牵着,一端在粽身“打个滚”,一个 棱角分明、修长、漂亮的粽子便利落地“结”在了麻线上,接下来, 会结出第二个,第三个……成了一串。 示例一:运用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包粽 子的过程,表现出母亲包粽子时动作的娴熟和技艺的高超,表达对母亲 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粽子以人的色彩,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母亲包的粽子精致漂亮,表现出母亲包粽子时动作的娴熟和技艺的高超, 表达对母亲的赞美之情。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专题辅导(教师版)
七年级记叙文阅读专题辅导一、记叙文的文体知识(一)记叙文的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空间(游踪);中心事件。
(在哪找线索?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二)记叙文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四)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五)记叙文的人物描写1、人物描写的方法(1)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②动作描写;③心理描写;④神态描写;⑤肖像描写;⑥细节描写。
(2)侧面描写2、人物描写的作用①体现人物性格特征;②表达作者对人物的……之情;③表达作品主题。
(六)记叙文的景物描写①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心情;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人物的品质;⑤表现文章主题。
(七)记叙文句段的作用1、起始句段(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或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内容: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叙述作铺垫。
2、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束句段总结全文;呼应上文(开头);揭示中心;升华主旨。
(八)记叙文的题目①概括内容;②揭示主题;③提示线索。
(九)容易弄错的术语(1)表达技巧 =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3)表现手法 =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4)修辞手法 =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5)语言特点 = 优美、生动、鲜明/ 意蕴丰富/充满感情色彩。
二、记叙文阅读要领与答题技巧(一)阅读要领1、快速浏览①答题前应快速浏览文章,弄清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结果。
(可适当做标记。
)②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找出中心句、主旨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专题7记叙文阅读(解析版)
专题07 记叙文阅读★知识划重点★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记叙文常见考点及对策如下: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
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结果怎样”或者“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语言。
要准确、清楚、简洁,不要把概括内容变成了原文复述。
尤其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事件+结果。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1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
6.记叙文人物描写方法: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居多)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上课用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雷超然(一)别骂香蕉○1有天下班回到家,儿子把我拉到玻璃餐桌旁,桌上摆着两只香蕉,颜色、个头都相差无几,像孪生兄弟。
我猜测儿子的意思就是,让我把香蕉吃掉;但她说的话却吓了我一跳,她说:“爸爸,您挑一个香蕉骂一顿!”○2为什么要骂香蕉?试想一个刚下班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来到家手还未来得及洗一把,就冲着一只香蕉开骂,这事传出去准会被人当作神经不正常。
所以,我觉得儿子出的这个主意也够馊的,但接下来她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3儿子的确就是想拿我做一个实验,据她说,两只香蕉摆在一起,如果您挑一只冲它大骂30分钟的话,它会比另外一只没挨骂的率先皮肤黑掉,扒开吃它的话,味道也会不如另外没挨骂的那只。
骂它什么呢?总不至于将“无耻、混蛋”之类的词汇加注于它身上吧,想想一只香蕉也不容易,想想人家自热带不远千里而来,而且要被人类剥皮果腹,命运就够多舛的了,临死之前再挨顿臭骂,就算就是香蕉,也会“死不瞑目”的。
○4骂一只香蕉,无非说它样子难瞧、身材不挺拔、皮肤没光泽之类……可就是,可就是,这些与香蕉有啥关系?但据说,有人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被骂的那只香蕉果然率先“衰老”下去,而且口感发涩。
我不相信这样的试验有科学依据,如果非要做一次实验的话,我宁愿夸奖一只香蕉,对它说一番赞美的言词,然后检验一下被赞美的那只香蕉,就是否会更饱满与可口一些。
○5后来读了一本书,一个日本人写的,名字叫《水知道答案》。
据说这就是一本与《时间简史》一样,就是本神奇的科普读物。
我读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很多国家畅销数年了。
这本书的内容,初瞧上去与骂香蕉一样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更离谱。
它写的就是,作者通过拍摄水结晶,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
○6这太神奇了!而作者通过实验室拍摄的水结晶图片,似乎也在证实这个实验的真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雷超然(一)别骂香蕉○1有天下班回到家,儿子把我拉到玻璃餐桌旁,桌上摆着两只香蕉,颜色、个头都相差无几,像孪生兄弟。
我猜测儿子的意思是,让我把香蕉吃掉;但他说的话却吓了我一跳,他说:“爸爸,你挑一个香蕉骂一顿!”○2为什么要骂香蕉?试想一个刚下班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来到家手还未来得及洗一把,就冲着一只香蕉开骂,这事传出去准会被人当作神经不正常。
所以,我觉得儿子出的这个主意也够馊的,但接下来他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3儿子的确是想拿我做一个实验,据他说,两只香蕉摆在一起,如果你挑一只冲它大骂30分钟的话,它会比另外一只没挨骂的率先皮肤黑掉,扒开吃它的话,味道也会不如另外没挨骂的那只。
骂它什么呢?总不至于将“无耻、混蛋”之类的词汇加注于它身上吧,想想一只香蕉也不容易,想想人家自热带不远千里而来,而且要被人类剥皮果腹,命运就够多舛的了,临死之前再挨顿臭骂,就算是香蕉,也会“死不瞑目”的。
○4骂一只香蕉,无非说它样子难看、身材不挺拔、皮肤没光泽之类……可是,可是,这些和香蕉有啥关系?但据说,有人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被骂的那只香蕉果然率先“衰老”下去,而且口感发涩。
我不相信这样的试验有科学依据,如果非要做一次实验的话,我宁愿夸奖一只香蕉,对它说一番赞美的言词,然后检验一下被赞美的那只香蕉,是否会更饱满和可口一些。
○5后来读了一本书,一个日本人写的,名字叫《水知道答案》。
据说这是一本和《时间简史》一样,是本神奇的科普读物。
我读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很多国家畅销数年了。
这本书的内容,初看上去和骂香蕉一样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更离谱。
它写的是,作者通过拍摄水结晶,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
○6这太神奇了!而作者通过实验室拍摄的水结晶图片,似乎也在证实这个实验的真实性。
我着重看了那张几乎不能结晶的水的图片,好像隐约可以感到水内心的不安和颤抖。
我觉得我上当了,被作者带进了某种心理暗示里,但马上我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
这个世界原本是多么纯洁啊,就是有了人类种种猜测、怀疑和不信任,才变得如此复杂起来。
我们又不是水,怎么会了解水世界的奥妙呢?○7同样道理,我们也不是香蕉,亦不会了解一只香蕉的童年、青春与成长。
我们虽然不会开口骂一只香蕉,但却会抱怨它的味道不好,吃了一口便将它扔到垃圾筒里,谁能保证不是我们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8睡前去儿子的房间和他说晚安时,我站在床头对他说了一句,“我不会骂香蕉的”。
不知道他听没听懂我语音里的歉意。
以前在生活里,因为一些小事我骂过儿子,现在我想起来他挨骂时那种无所适从和茫然的样子,那会儿,他内心的水晶肯定也无法组合成美丽的形状……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3分)儿子让我做责骂香蕉的试验,我认识到:责骂会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2.②段的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3分)这是个疑问句,写出“我”内心的疑惑、不解,(1分)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分)。
3.⑤加点词语“这样”指代什么内容?(3分)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
4.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心理描写(1分),细致表现出了“我”内心认识由疑惑到深思、有所感悟的过程(2分)。
5.⑧段中“我不会责骂香蕉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表面上是承接文章开头的实验表达自己的观点(1分),实际上,这里的“香蕉”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儿子(1分),表达父亲对以前责骂的歉意及以后在教育过程中不会责骂儿子的愿望(1分)。
6.“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3分)善于思考、能反省、知错就改、爱儿子、善于与儿子沟通。
(答出一点给1分)(二)听到幸福○1去年冬天,我到北方的某个山村采访,本以为几天就可以完成任务,却因某种原因在村里老乡家住了半个多月,每天心浮气躁又无所事事的我只能在小村里溜达,去得最多的地方是村口那个小火车站。
○2火车站很小,甚至没有一个正式的名字,但每天仍有几趟车鸣着汽笛在我身边缓缓停下,然后再鸣笛加速离开,那汽笛声,远听雄浑沉厚,近听尖锐刺耳。
○3我发现,每天下午都会有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在入神地听着,并随着火车的远近而摆动着他的脑袋,火车走远了,他脸上露出惬意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样子,似乎在回味着什么美好的事情,我叫了他几次,他都未回头。
○4一次,火车晚点到天色将黑才来,孩子就一直在那儿等着,直到他妈妈来领他回家。
○5我和那个朴实的乡村妇女聊了起来,他妈妈说,男孩子在两岁时,一场大病使他听力严重受损,只能听到分贝很高的声音,而这个小山村里他能经常听到的就是火车的汽笛声了。
所以,每天下午他都来听,回去后用很大的自己听不到的声音美滋滋地告诉周围的人,他又听到了汽笛声。
○6母亲在讲这些的时候,旁边的孩子安静地站在那里,好像在出神地想着什么。
○7我被小男孩的满足震撼了,当他听到那激荡耳膜的汽笛声时,他肯定又听到了他曾经听到过的蜂嗡莺啼、虫啾雀语,还有那爆竹炸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翅膀划过天空的声音、水从泉眼里汩汩流出来的声音……所有剧烈的声音和细微的气息都在一颗幼小的心间反复地回荡,那一刻,他一定惬意地拥有了一个完整的世界。
也是从那个夜晚起,我不再用力关窗以隔绝忽然来临的火车汽笛声,而是沉淀了浮躁,用平静的心去聆听这并不是人人都能听到的声音:树林中透出的雀鸣,细雨轻叩窗棂的淅沥,雪压梅枝折断的声音……所有这一切悄然入耳,都是串串美妙的音符,在心中激起层层涟漪,让人不知不觉间陶醉其中。
那时,我仿佛也触摸到了小男孩听到汽笛时心底泛起的幸福。
○8透过虚浮,剥去层层炫目虚假的光环,铅华落尽,幸福就露出了它朴实的真谛:拥有健康的身体,一份喜欢的工作,朋友一句真诚的祝福,回家能够看到父母……幸福就是如此简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3分)“我”在采访中看到:失聪儿童因为能听到火车汽笛声而感到幸福和满足,意识到要懂得珍惜,才会懂得幸福的含义,享受到幸福。
2.第○4段体现出男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2分)执着、坚持要听到火车的汽笛声(答出一点给1分)。
3.○5段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3分)插叙(1分),交代男孩子听汽笛声的原因(1分),解释上文的悬念(1分)。
4.汽笛声“远听雄浑沉厚,近听尖锐刺耳”,可是男孩子听到后为什么是喜滋滋的?(2分)他听到了汽笛声之后感到欣喜、满足(答出一点给1分)。
5.第○7段中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试举一例赏析。
(3分)排比(1分)。
如“他肯定又听到了他曾经听到过的蜂嗡莺啼、虫啾雀语,还有那爆竹炸开的声音、花开的声音、翅膀划过天空的声音、水从泉眼里汩汩流出来的声音……”(1分)生地形象写出了各种声音的美妙,让读者体会到能听到声音是一种幸福,要珍惜(1分)。
6.我感受不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2分)?内心浮躁、心浮气躁、无所事事(答出一点给1分)7. 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
请把你认为最幸福的场景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字数在100—150之间。
(3分)作为一名教师,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名女学生与家长发生矛盾,并且影响到了学习。
在和她谈心的过程中,引导她一点点走出误区,认识到自己做法的错误与荒唐可笑,并且体谅到了家长的用心良苦,很愿意主动与家长沟通,保持快乐心情,并且投入到学习中。
(三)在爱的站台上送别○1它不能改变日子的快慢进程,却把岁月凝聚成影集;它似乎只是一种礼仪,却让生活流淌着淡淡的温情。
当我们在爱的站台上送别的时候。
○2人生的各个路口,感情负载得重重时,也许就是亲友离别的一刻了。
时间和空间在那一瞬,那一站里显示出跳跃前的热烈和沉郁。
○3我常想,倘若那站台,机坪,码头有知有觉,能承负起那么多的离绪别恨,远思长情吗?母与子,夫与妻,兄与妹,朋友同事,知己同学,恋人情侣,目光拥抱着---当秋雨缠绵时,当暮雪飘洒时,当晨风微佛时,当星云游移时,汽笛响了。
○4许多人一别再难相逢,这里便成为一个灰蒙蒙的背景,衬托起班驳记忆;许多人又会久别重逢,于是这里便凝聚起双倍的柔情。
○5每当我看到那些含泪又微笑,挥手再跟跑的人们,总觉得心头被什么搅起。
苍茫人世,因为这别离,有了某些缺憾;也因为这别离,缺憾成美。
○6我不能忘记这些场景:○7送新兵的站台上,一位母亲微笑着压住泪水,还未佩带徽章的儿子以不熟练的动作向她行第一个军礼。
列车和岁月就此行驶在进行曲中;一位乡下老人送读大学的孙女远赴,俩人为互让一张10元钱挣来扯去。
我知道了爱有多种形式,钱能表达,却不能丈量;一对去支边的恋人绞着手话别,他们不能相吻便用目光拥抱;两位好似兄弟的青年难舍难分。
我问送行的青年,“是老朋友吧?”“不,相识才几天。
”他望着列车消失的前方又补充了一句,“患难之交。
”我突然想起两句诗“天涯何处无芳草”,“相逢何必曾相识”,人世有这两番境界,也算得上高远旷达了;而最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是在镇安一个烟雨迷蒙的矿区小站上,一群矿区初中的孩子为几个实习归去的师专学生送行。
一个女孩率先哭了,顿时,站台被一片离情濡湿。
竟有几个男孩子爬上火车,要再送一站。
素来原则和心肠都挺硬的列车员默然允诺。
在车上,我问几个未来的老师,他们一时难以成句,索性打开一大叠赠送的本子。
有一本只题有一句:老师,你不会走出我的心。
○8以后,铁轨就给了我这样一个意象:血管。
再怎样延伸,也是循环,终归走向亲友心里,社会心里,祖国心里。
○9站台,是一个细腻多情的女子,又是一个粗犷豪放的汉子,他身上淌着南方河的气息,他肩上托着北方山的情志,他怀着对往日的追忆,他举着对明日的期冀。
○10毕竟,时代的站台,已缩短了远方与远方的距离,心与心的距离,已走出了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冷艳,已走出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怆。
○11我向往远方,还因为在驶向远方的路上有许多站,站上有许多故事,故事里有许多相识或不相识的朋友,朋友们以他们各自不同的送行方式表达着爱意。
○12人生是流动的,生活是流动的,爱却永久的站着,与坚固的站台一起挥手相送。
1.○3○4段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2分)佛改为拂班改为斑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着重写的几个离别场景(5分)新入伍的儿子为送别的母亲敬军礼;老人送上大学的孙女二人互让十元钱;恋人话别;初识的患难之交别离;学生送别实习老师。
(答出一点给1分)3.在离别的站台有什么情感?(3分)祝福、不舍、依恋、牵挂、担心、期待(答出一点给1分)4.○8段中为什么说“铁轨像血管”?(3分)?铁轨与血管很相像,有起点亦有终点,都起到运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