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历史文学之史观

合集下载

当代文学史观与“当代文学史”建构——以三种著作为例

当代文学史观与“当代文学史”建构——以三种著作为例

当代文学史观与“当代文学史”建构——以三种著作为例梅向东
【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19)006
【摘要】当代文学史观是建构当代文学史的价值和逻辑依据,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从‘一体化’到‘多元化’”、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的“从‘共名状态’到‘无名状态’”、董健等《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稿》的“从现代性的‘消解’到‘复归’”,是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文学史观.它们是在同一文化语境中,对于同一对象的三种文学史意义阐释方式,也是对当代文学重新“历史化”和整体化的三种方式.三种文学史虽卓有建树,但它们的“各自为阵”便足以表明,当代文学史问题的解决并非易事.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啻是对它们的莫大反讽.这证明了唐弢“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警告绝非多余.
【总页数】8页(P83-90)
【作者】梅向东
【作者单位】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9
【相关文献】
1.多民族文学史观与多民族当代文学史建构 [J], 王炜
2.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反思与学科意识的建构 [J], 陈宁
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构的多向探索——兼评部分现当代文学史观念、体例与构架[J], 艾翔
4.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探讨与实践——以多民族文学史观建构、路遥文学史回归和“新世纪文学”命名的分析为案例 [J], 张春
5.当代文学史观与“当代文学史”建构——以三种著作为例 [J], 梅向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在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对历史观的概念进行了解释,然后追溯了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重点分析了历史观视角中的文本与语境,以及历史观方法中的文本考证与文化解读。

最后讨论了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与实践。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性,并提出展望与建议。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为今后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视角、方法、文本、语境、考证、解读、应用、实践、重要性、展望、建议。

1. 引言1.1 文章背景在中国文学批评领域,历史观的研究与探讨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学者们通过对历史观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讨,不仅可以拓展研究的视野,还可以为中国文学批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重要视角与方法,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促进中国文学批评的繁荣与进步。

1.2 研究意义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往往受到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历史观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些影响,从而更全面地认识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特点。

历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

通过对历史观的研究,我们可以探讨不同时期文学批评的特点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把握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为文学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2. 正文2.1 历史观的概念历史观是文学批评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通过历史的角度来解读文学作品,揭示作品背后的时代特征、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

历史观认为文学作品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的。

历史观的形成源于对文学作品与时代关系的深刻思考,认为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创作,更是受到时代和社会影响的产物。

历史观的提出使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而是将作品置于特定历史语境中来理解和解释。

多种历史观

多种历史观

多种史观一革命史观: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为基本原理;研究全部历史;也可以说是要研究整体的历史..又被称为唯物史观或者阶级斗争史观..二整体史观:也称全球史观;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三近现代史观:强调人类历史是一部近现代的历史;一般指在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性;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①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②经济的工业化和市场化③思想文化的科学化和理性化 ..四文明史观:①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②:文明史观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尊重各文明单位的价值取向并不断交流融合..它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基本涵盖了近现代史观和全球化史观 ..五社会史观: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分析研究社会问题;主要指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社会史观是社会学与历史学结合的产物..它引导人们“眼光向下”..从社会空间角度去理解历史..也可以理解为非英雄史观..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例题1: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英国的殖民扩张;持续了400 多年;是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推动因素..对殖民扩张的评价;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历史观进行评价:第一、文明史观:可以看作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是资本主义先进文明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是落后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的外部促进因素..在这里可以举中国为例..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大地上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第二、全球史观: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伴随着工业革命;殖民扩张更加扩大了范围和规模;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被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政治联系日益紧密..第三、现代化史观:可以看成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发展..在这里;体现出来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出来的是资本的扩张性..相对而言伴随着殖民扩张而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比各国的封建生产方式要先进得多;也更能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才会在世界各地得到推广和普及..:例题2:用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1、从革命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整意义上的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孙中山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的先行者..2、从现代化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代化..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3、从整体史观看;辛亥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世界首先是亚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已紧密地相联..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放眼看世界的伟大智者..4、从文明史观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中表现尤为突出..它结束了帝制;建立了共和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制度创新;是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习惯发生巨大变化;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它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5、从社会史观看;以剪发辫、废除跪拜礼和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面貌为之一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一起步阶段1840-1895 总理衙门的设立前期“求强”:三局一所军事工业后期“求富”:三局一厂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工业化起步创建近代海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特征: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经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私营的发展过程..仅仅停留在表层;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 三局一所:1、一所:1861年曾国藩创立的安庆内军械所; 2、三局:曾国藩、李鸿章主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局.. 三局一厂:1、三局: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张之洞创办的湖北织布局.. 2、一厂: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矿..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经济现代化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主张君主立宪资产阶级革命派将西方思想发展为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了戊戌变法清政府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政治体制现代化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中共开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新式学堂兴办、科举制废除和教育部的设立文学:文学革命等史学:史学革命思想现代化文化领域现代化特征:从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到变革社会制度、思想文化领域等全方位变化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有所发展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改订新约运动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并发展官僚资本的阻碍严重阻碍国民政府的专制独裁影响了民主制度的正常发展日、美等帝国主义的侵略特征:在阶级斗争、民族斗争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艰难进行.. 四腾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社会形态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立政治上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和法制建设成就突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上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特征:中国现代化突飞猛进.. 世界历史现代化进程一准备和启动15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经济:各国农业文明逐渐瓦解;商业资本和大西洋贸易兴起;工业革命的开展政治:近代民族国家兴起及随之而来的重商主义和中央集权加强;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国际:列国争雄、优胜劣汰思考2:中国现代化是否经历这一阶段它给中国现代化带来什么影响二第一次浪潮:现代化的成熟与发展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英经济工业化法美英法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完善政治民主化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和发展 1848年欧洲革命三第二次浪潮:现代化的全球扩张19世纪晚期-20世纪中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英法美等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德意俄日等国也步入现代化进程.. 四第三次浪潮:新的转型时期20世纪下半叶这是一次真正全球性浪潮;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同步进行..信息化和知识经济非西方国家正在为现代化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出现超出现代化的新动向.. 近代影响中国现代化的不利因素一先天的不利条件:资金准备不足;技术准备不足;人才准备不足;思想准备不足.. 二面临三大政治障碍:外国列强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束缚.. 三缺乏正确的道路、科学的决策和安定的环境..。

“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中心

“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中心

“当代文学”的文学史意义--以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张一帆【摘要】Som e new concepts o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have been increasingly popular since 1980s, such as"C 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20th C entury"and so on. T hese concepts show the academ ic am bition to conceive the historical course of C hinese literature during the last century.H ow ever, H ong Z icheng m arched an inspiring and in-depth analysis of an old concept-"contem porary literature".Focusing on the literary transition around 1949,he review ed the w hole form ative and practicalprocess ofthis concept, w hile com pared it w ith another concept"m odern literature", w hich m ade a different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discourse possible. H is w ork provides us a brand new perspective to rethink the popular concepts as"m odern literature" even "literature" itself, and furtherm ore, the com plex relation betw 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等新的文学史概念逐渐流行,学者多试图从整体上把握百年来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与方法【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的重要视角与方法。

首先介绍了传统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叙事与观念表达。

其次阐述了历史文献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启示和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观分析。

最后讨论了文学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与解构,强调历史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展望未来,可结合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深入挖掘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作用,丰富对文学作品与历史关系的理解。

历史观不仅为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视角,也为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对于深入探讨中国文学的发展与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历史观,中国文学批评,传统历史观,历史叙事,观念表达,历史文献,跨学科视角,再现,解构,重要性,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和方法之一就是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和理解,影响着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价。

在中国文学批评中,历史观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历史观的分析和应用,可以揭示文学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叙事和观念表达,揭示历史文献对文学研究的启示,探讨跨学科视角下的历史观分析,以及探讨文学作品中对历史的再现与解构。

本文将结合传统历史观和跨学科视角,探讨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应用,以及历史观对中国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也将展望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历史观在中国文学批评中的潜在发展空间和挑战。

通过对历史观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内涵,并为中国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1.2 研究意义研究中国文学批评中的历史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对于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和揭示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观能够帮助我们解读传统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蕴涵,揭示作品背后所蕴含的历史观念和价值取向。

历史观可以促进对文学作品所描绘历史时空的准确把握,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中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关于文学史观念的几个问题

关于文学史观念的几个问题

关于文学史观念的几个问题
1、文学史观是当代学术界对文学史的理论体系性思考,它以历史
为载体,从语言,结构,审美,文化等方面对文学创作及其产生的文
学现象展开系统性的探讨,你对其有什么看法?
2、文学史观的发展需要涉及很多不同的文化层面,如何来统一不
同的文学史观?
3、文学史观中有不同的角度,比如从文学史论,文学批评史论,
文学理论叙事等方面来理解文学史,你认为哪种是更有效的理解方式?
4、文学史观如何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结合起来?该如何处理文
学史和文学批评之间的矛盾?
5、在文学史观中,诗歌、小说与戏剧有着不同的分析范式,你认
为这种分析范式的确立和应用的重要性是什么?
6、不同的文学时代总是有不同的文学观念,文学史观在不同的文
学时期能够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新见解?
7、文学史观是否可以和人文主义思想或者新观念结合起来?
8、在文学史观中,传统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之间有何差异,
又有什么共性?。

正确的文学史观

正确的文学史观

文学史是整个文字构成的历史体系。

他有共时性和历时性,也就是横切和纵切。

随着时间的流动,文学他就必然有不断变化和改变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文学史可以展开新的需要、新的写作,有需求就必须有新的作品问世,新的作品添加、新的成员进来以后又构成了新的变化,所以文学史是文学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新的整体的文学体系。

2018年10月23日,写于天水
现在我们大家写作,到底会写什么东西。

文学史观很重要,现在大部分的作家思考细密,但我执我见深,主要来源于这两个方面。

一是文学史观,又分3个部分:(1)世界各国女性文学史观空白。

(2)五四后文学史观的滞后,以胡适为代表的"文学进化史观"遭到了颠覆。

(3)劳动史观缺乏研究。

二是当今世界是金钱世界,而我国作家往往都是仕优则仕的文化人,很难深入商业个体的活动之中,对商业活动缺乏足够了解。

因为中国封建传统重农抑商的社会,思想也是如此,对商业很不重视。

所以才会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一仿再仿,一模再模出现批判商业与经商私有者的文章,也引起了相关方面的很多问题,这些现象都值得探讨。

一提到商业,作者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种惯性思维。

都会提到一些极端的、或偏颇的案例来加以分析,没有从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也更谈不上从经济学的大视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积极的心态方面来考虑这些问题,而是把
商业中的私有者看成一种低级别的,只为自私自利个体而存在于这个社会上的一种商业动物,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龌龊的、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引导思想。

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在“文学”与“历史”之间——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的思考
生 的) 文学感 受 与分 析能 力 的培养 放 到重 要位 置 ” 。 在教 学 中 ,要 从 以前 过分 注重 不 同思潮 、流派 之 间


后设 的立场
在 谈 到文 学史 观 的时候 ,黄 修 己先生 将历 史 区
分为 “ 事实上 的历史 ”与 “ 写出来 的历史” 。在他
的矛盾 、斗争 的一面转移到对作家作品的分析与解 看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教材即是 “ 写 出来 的历 读t ” 。用一位学者 的话说就是要培养学生 “ 纯正的 史”[ 3 1 2 2 。洪子诚先生也将 “ 文学史”一分为二 :历
从 “ 文学”和 “ 历 史”的缠绕 中跳脱开来 ,使 “ 文 学教 育”从单纯的传授 知识 变为 高级读识能力的养成。 关键 词:中国现 当代文 学;文 学教育 ;后设立场 ;文学 史视野 ;高级读识 中图分类号 :G 6 4 2 . 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0 0 9 2( 2 0 1 4 )0 1 —0 1 2 1 —0 3
切历史化” 。在解读具体 的作家作 品时,不应将
其抽离 具体 的历 史语 境 ,无 限地 夸大 其 意义 或贬 低 其价值 。这- _ 一 点 尤其 反映在 对 张爱玲 的解 读 上 。 因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感受 与分析能力的同时 ,可能会
造成 历史 主 义 的治学态 度 的缺 失 。
展开中国现 当代文学 的教学 ,可能会掉进另一个陷 阱。讲授者所坚持或者理解的 “ 文学性”除了与作
因此 ,笔者认为 ,在教学实践 中,一方面应当
品有着密切关联之外 ,可能还是讲授者 自己的文学
关联较为紧密的文学作 品将被漠视 ,乃至打人文学
史 的 冷宫 ? 如果 按 照 “ 文学 性 ” 的标 准 进行 教 学 ,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

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

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

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

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

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

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史观,是近代中国的一种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的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最先由毛泽东所提出的,他大胆地将中国近代历史看成是一部革命运动史,从而形成了一种革命史观,即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6、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一代有一代文学

一代有一代文学

真正把小说纳入文体代嬗轨道加以讨论的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他在《童心说》中说:“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焚书》卷三)尽管李贽没有明确以通俗小说为明代代表性文体,但从他所描述的文学演进过程来看,通俗小说是足以作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性文体的。
公安派是明代比较强调新变的一个文学流派,公安派作家大都具有文学发展的眼光和文体代嬗的意识。公安派旗手袁宏道便认为:“……且夫天下之物,孤行则必不可无,必不可无,虽欲废焉而不能。雷同则可以不有,可以不有,则虽欲存焉而不能。故吾谓今之诗文不传矣。其万一传者,或今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袁中郎全集·序小修诗》)袁宏道的观点虽是针对前后七子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文学复古主张有感而发,并无意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然而,他强调文学需要独创(“孤行”),肯定明代民歌的价值,指出“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所以可贵”,无疑是符合文学发展实际的,也可说为文学文体代嬗观提供了思想武器。卓人月所谓“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陈宏绪《寒夜录》卷上引),明显受袁宏道思想影响。公安派作家江盈科认为:“要之代各有文,文各有至,可互存,不可偏废。”(《雪涛阁集·重刻唐文粹引》)公安派另一作家陶望龄提出“文也者,至变者也。古之为文者,各极其才而尽其变,故人有一家之业,代有一代之制”(《歇庵集·刻徐文长三集序》)的观点则更接近文体代嬗的发展观,惜未能细加说明。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
王齐洲
内容提要 “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史观,这一文学史观受到元明以来“一代之兴必有一代之绝艺”和“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文体代嬗论的启发,同时超越传统的文体代嬗论而具有了鲜明的现代意义。其现代意义主要表现在:以西方现代文学观念作为观察中国文学发展的新视点,实现了文学观念的现代转换;将中国文学史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进化论的基础之上,为认识中国文学发展规律提供了全新思路;提出了符合现代价值标准的文学评价尺度。当然也应该看到,这一文学史观也存在自身的理论缺陷,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以便建立起更加符合中国文学发展实际的真正体现现代思想观念的文学史观。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内容提要历史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建构历史文学形态理论是文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学是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真实和发展趋势,使人们认识历史并因之获得某种启悟,其描绘对象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不能采取主观随意态度;历史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是形象的固有逻辑和作家合目的的理性意识相统一的过程,理性意识愈深广,形象逻辑愈遵循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而展开,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愈有可能对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地反映,强调历史性,并不排斥历史文学的文学性,也不会妨碍历史文学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由于“当代性”与社会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以及与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刻联系而成为我们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是历史文学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哲学上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作者简介雍文华,193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在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产生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着持续和热烈的反响,《李自成》(第二部)、《少年天子》、《金瓯缺》荣获“茅盾文学奖”,显示了八十年代历史文学的繁荣和达到的水准。

进入九十年代,历史文学更显出璀璨的光芒,大批优秀之作涌现出来,形成异军突起的态势,《曾国藩》、《雍正皇帝》、《汴京风骚》、《林则徐》、《白门柳·秋露危城》、《孔子》、《孙武》、《戊戌喋血记》(修订本)等等,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好评。

历史文学的写作禁区继续被突破,其所表现的历史生活内容,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丰厚性,以往人们鲜见的历史生活场景色彩斑斓地再现,多向度的审美取向已成为历史文学的自觉追求;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愈来愈采取宏观文化和历史哲学的视角,既写出历史的崇高、壮烈,也写出历史的冷峻、沉重与苍凉;以当代意识观照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生活进行重新认识、阐释和评价,试图以此来表达当代人因历史而引发的现实感慨、渴望、企求和行动。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解析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解析

《中国当代文学史论》解析伴随着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已经走过了 60 余年的历程,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讲,这个学科已经不再年轻,而种种迹象也表明了一个事实:这个学科正在走向成熟。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这个学科开始学会了反思,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文学史重建的构想和实践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文学史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轨迹。

这条轨迹背后所蕴含的,是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认识的深化,在看似清晰的文学史叙述表层的褶皱中,寻找细节的意义,并通过这些细节,将研究的触手深入文学史内部的肌理,还原各种史料当中作为文学创作和接受主体的人的意义和价值。

特别是在进入新世纪前后,随着李杨、程光炜等提出重返八十年代的理论构想和洪子诚、陈思和所著风格迥异的两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指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及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的出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重新建立文学与时代关系的可能性。

同时,这一系列关于文学史重构的积极探索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指导并激励着后来的研究者们在有关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领域走得更远。

李宗刚教授新近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4 年出版)就是一次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构的积极实践。

李宗刚的治学方向,主要是中国现代文学,对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好像是一个客串者,但中国现当代文学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两个板块,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以治现代文学的思路来研究当代文学,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学术领地的豁然展开。

相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史料、重考据的学风来说,中国当代文学更注重对文本内部价值的再发现,而李宗刚在充分注重史料的基础上,对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些重要作品和现象进行的解读、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都是独到和深刻的。

李宗刚师从著名学者朱德发先生,继承了朱先生以人的文学来建构文学史核心理念的学术特点,在细致考察文学作品和现象的时候,始终注意凸显出文学史脉络中人的主体性形象;同时,也积极地拓展中国当代文学的边界,给予新时期以来作为文学性文本新的呈现方式的电影、电视剧等以充分的关注,努力开掘文学在当下与社会的互动方式及其意义。

高中历史几种史观简介

高中历史几种史观简介

例证说明 工业革命——自由竞争——第二次工业 革命——垄断组织——垄断组织间的自 由竞争加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罗斯福新政。 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新航路开 辟——经济发展——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政治变革——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市民阶层壮 大——市民文学、工商皆本、经世致用思想 出现。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三)文明史观
【理论阐释】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
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
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
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
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东 方 农业文 小农经济 中央集权 明
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
西 方
海洋文 明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 重建》一文中认为: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候都是 文明的历史而不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历史意义 比国家的意义更大。他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 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时期,1500— 19世纪末称之为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 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1)概括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主要历 史事件。它对人类文明的交流有何重要影响?
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
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
(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
(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16世纪前的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观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观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观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活教材,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了解人类的奋斗、痛苦和进步。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常常以其独特的历史观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观。

一、历史的再现与真实性历史小说、历史剧等文学作品常常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虚构或修饰来描绘历史人物和情节。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忽略了真实性。

相反,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深入挖掘和准确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和行动。

例如,古龙的武侠小说在构建情节时常常融入历史事件,如《楚留香传奇》中的秦始皇嬴政之死。

古龙以其独特的筆法將歷史事件嵌入故事中,將讀者引入一個看似尋常,實則離奇的文學世界。

雖然這些事件中的很多情節是虛構的,但是通過小說的描述,讀者更容易接近古代歷史,感受到那種悠久的文化积淀。

正史与野史是另一种展现历史的途径。

正史代表了官方的历史记载,通常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形象而编写的。

而野史则是民间非官方的历史记载,往往更加真实、具有批判性。

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观可以通过重新审视和揭示野史中的片段来与正史产生对话。

岳飞被视为忠臣的形象在明清小说中是如何被阐释和塑造的,可以成为一个例子。

二、历史的渗透与积淀历史是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背景之一。

作家常常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的渗透,以及对历史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深入刻画,展示出历史的浩瀚和复杂。

这种历史渗透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可读性,吸引读者的兴趣。

例如,钱钟书的《围城》通过对民国时期社会风貌的描绘,展现了大时代背景下人性的扭曲与矛盾。

小说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渗透和对人物的深入描写,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那个特殊时期的社会氛围,同时让人们在阅读中对人性的善恶、爱与被爱、自由和束缚等问题进行思考。

同时,历史的积淀也让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言行举止的反映、人物对话等都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红楼梦》中对宁府的描写让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生活细节有了更加直观的了解。

论近现代历史小说中历史观的流变

论近现代历史小说中历史观的流变

论近现代历史小说中历史观的流变摘要:在文学的发展中,历史小说一直都在文坛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不同的阶段,历史小说也反映了作家对社会现状和历史的不同看法,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并饱含了深刻的精神内涵。

中国现代作家则是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采用多重性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他们对时代的反思以及对国家命途的关注。

本文立足于近现代历史小说,着重分析了文学作家在近现代历史小说中表达的历史观,以及不同时期的作家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所反映的不同历史观。

关键词:近现代历史小说历史观文明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历史小说把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价值观和思想观融合在一起,并给予后人一种心灵的启迪,它着重展现出人们的生活现状,并进一步揭露人性的美善和丑恶,表现出社会的变化发展,国家的宠辱,让人真正地读懂历史,从而以全新的态度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

在中国的近现代史上,历史小说也一直颇受文人的青睐,当时正值民族和国家命运的转折时期,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中华民族与外来列强等形成了一对激烈的矛盾,而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中孕育而出的,虽然当时的作家在创作过程中怀抱不同的态度、目的和历史观,但是在民族精神和时代命运的召唤下,近现代小说具有鲜明而又浓厚的时代气息,投射出现实的影子,表达了文人作家忧家思国的历史观。

一人性历史观近现代是以鸦片战争作为标志,自此以后,新的思想和文化不断地涌入这个古老的国家,但是人们仍然沿用传统的思想观念,这就说明了新的文化不可能立刻就侵袭人们的头脑而展现出全新的形态。

历史小说就如同历史观念一样,需要在长期的变革和发展中才能真正的突破。

在中国的旧史学上,几乎两千多年都没有在政治、思想等领域发生过变革,当时所记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如朝代的变迁、社会的制度、国家的现状等,这些内容与政治经济都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历史学家的视觉焦点并没有放置在宏观历史上,而中国古代的历史小说则是通过文学的形式来展现历史,小说家的创作思想往往会与历史学家的思想观念保持一致,所以中国近现代历史小说的早期阶段同样也是以展现朝代的变换、国家等。

中国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观【原创版】目录1.中国文化史观的概念与意义2.中国文化史观的发展历程3.中国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4.中国文化史观的现实意义正文【中国文化史观的概念与意义】中国文化史观,是指对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系统性观察和研究。

它涉及到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旨在揭示中国文化的演变轨迹、内在逻辑和基本特征。

研究中国文化史观,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文化史观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史观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1.古代:自先秦诸子百家开始,就有关于文化史的零星论述。

如孔子关注礼乐文化的传承,老子关注道家文化的发展等。

2.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学者开始运用西方史学方法研究中国文化史,如梁启超、章太炎等人。

3.现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化史研究进入新的阶段。

学界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开始关注文化史的内在逻辑。

4.当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史观研究更加注重学术创新和现实意义,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史观。

【中国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包括:1.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自远古时期至今,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2.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其他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使中国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3.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和思维方式。

4.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史观强调文化创新,推动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

【中国文化史观的现实意义】研究中国文化史观,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观、文学史观与学术史观之合一——兼论钱基博之文学史观

文学观、文学史观与学术史观之合一——兼论钱基博之文学史观

文学观、文学史观与学术史观之合一——兼论钱基博之文学
史观
胡鹏林
【期刊名称】《天府新论》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钱基博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史家,他坚持学术化的文学观,并在学术史观的视野下以文学观为基础建构其文学史观,从而达到文学观、文学史观和学术史观的统一.与之相比,文学通史观、图志文学史观、文学发展史观、人性论文学史观、朝代文学史观和三古七段双视角文学史观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仍然在三者的统一问题上存在缺憾.
【总页数】5页(P143-147)
【作者】胡鹏林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艺术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战时复杂生态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成熟——现代大文学史观之一 [J], 李怡
2.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J], 康鑫
3.中国古代趋新派文变观中的时间之维--兼与现代进化论文学史观之比较 [J], 詹冬华;占淑荣
4.钱基博的文学史观与新文学观——以《现代中国文学史》的文化解读为中心 [J], 李向阳
5.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历史事实的历史——樊骏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观之
二 [J], 王富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当代历史文学之史观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史从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文学历史化,这与民族国家的时代演进息息相关。

本文就当代文学史“历史化”现象,探讨“十七年历史文学”与进化史观、多元形态的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学创作,以及多元共生的20世纪90年代历史文学,从而展现当代历史文学创作的现代性思考。

关键词:历史文学多元形态文学创作“历史化”现象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中国意识的觉醒过程自从近现代开始就是一个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

它经历了接连不断的政治经济动荡、思想文化冲突,呈现出对西方工业文明逐步成熟的认识进程,造就了文化思潮日趋多元的格局。

直至1919年前后的新文化启蒙运动,使人们慢慢意识到进步、不可逆的时间观,这种现代启蒙思想成形后,给当代人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

一被称为“十七年文学”的历史文学与进化史观1 革命合法性寻求的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我们把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叫做“十七年文学”。

它承载了现代文学传统,又开启了当代文学新貌。

而首当其冲的应属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创作,从数量、篇幅长度和艺术质量方面展示出中国文学现代化后特别繁荣的面貌。

而关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概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在进行着修正,诸如《红旗谱》、《青春之歌》,其范围也将描写辛亥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六十年的变迁》计入在内。

就其本质来说,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离不开我们的民族话语,通过革命的艰辛与苦难和它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果实,来诠释革命建立的新秩序中的主体意识,形成一道奇异壮观的文学现象。

在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历史文学”大都突出为标举革命和进步的书写,像这一时期大规模的历史题材创作,选择重大历史题材或者革命历史题材,与主流意识形态存在着依存关系,可称之为一种强烈的“叙史冲动”,与当代要求表现工农兵、先进人物和英雄不谋而合,很多作家将文学创作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表现“历史本质”、展现生活“客观规律”,以现代革命历史为线索,表现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主义,通过写实性手法追求外部真实的再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反映进步与落后、革命与反动等观念模式,突出宣传历史进化的必然性,从而强烈“革命”的核心历史观念就是进化史观。

历史题材创作是“十七年文学”重要创作现象,标志着革命的成功,革命成为光荣历史。

最受关注的是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每每需要设计人物关系、情节安排,用艺术的形式来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通过情节安排设置等文本叙述层面上的规范,从而将历史叙述与现实密切关联互动。

2 进化史观与“十七年历史文学”书写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对历史文学“题材”划分,基本上第一种划分是1921年到1949年之间都着力表现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关键历史事件,一般是以长篇小说艺术体裁创作为主,数量多而且艺术品质极好。

至今还脍炙人口的作品《红旗谱》、《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红岩》、《苦菜花》等,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明显地反映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书写者都以“亲历者”的角色向读者叙述了从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极其深刻地回顾了光荣的革命历史,并以严谨的态度对革命历史的本质进行规范化书写,证明了新社会的真理性,通过高度凝缩了的形象,为当代人提供了革命历史的依据。

第二种分类是通过传说和传统历史题材用个人话语进行历史书写,如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则天》以及吴晗的《海瑞罢官》等,这些文学内容以传统历史题材为背景,却都写自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期,正值当时的“反右”运动,还有当时的文艺界对“现实主义深化论”所进行的批判,使得真正的知识分子在无奈的情况下通过寻求其它话语途径来引申其意,换句话说,他们不得不借历史题材婉转地来述说“个人话语”。

第三种分类是“杂语”叙述。

以这种方式进行叙述的历史题材作品几乎不单独立存在,一般都与“主流话语”进行结合来表现。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老舍的《茶馆》,以其为代表的这类历史题材作品充分显露了民间趣味和民间意识,并突出通俗文学的审美观念,而又符合老百姓家长里短的都市文化或市民意识的认同,但却与“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了一定的“距离”。

历史文学中的题材关系到对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度,它本身的性质要求作家们一定要有在农村、战争和革命运动中的真实体验,以“亲历者”身份进行书写才能具备革命历史叙述的资格。

这其实与其历史时代性有着极其紧密的关系,即与当代要求反映工农兵生活、树立先进人物和英雄形象一致,正如十七年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是通过对历史的再叙述,表现对革命历史斗争题材以及劳动生产题材等的热情创作,来体验时间和认识历史。

如具有代表性的《青春之歌》、《红旗谱》、《红岩》等,通过宏大叙事达到建构宏观主体来确认其合法性,分别体现着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不同范式,表现“小我”不断融入“大我”的必然性,堪称十七年革命历史文学创作的典范,成为叙事的方向和规约力量。

仍以梁斌的《红旗谱》为例子,其“史诗性”的长篇巨制农民革命斗争为历史题材,对历史事件的组织处理是歌颂在共产党领导下农民夺取政权的斗争,表现为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叙述模式,其中就主人公朱老忠的艺术形象,就是成长、融入、反抗、斗争,兼有民族性、时代性和革命性英雄形象,其中的激进话语构成了宏大叙事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然,不同的作家对于当代文学的写作风格会各有特色,但最大共同点就是对正面成长的肯定。

如杨沫的《青春之歌》表现为主人公林道静这个知识分子思想经历的自我斗争历程,放在进化史观的线性时间观念中看,成长的另一层意思就是进步,在社会和时代洪流中接受教育,将成长与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叙述结合,把主人公推至革命斗争的前沿,经受锻炼和考验成为坚强的革命者。

突出将个人的成长道路与历史的风云变幻相融,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叙事的基础之上,从这一点上来说,十七年革命历史文学创作中主人公形象代表了革命者的“象征”而存在。

二 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学创作的多元形态中国新时期的开始意味着社会步入了重要历史转型时期,它使得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生活都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体现在20世纪80年代历史题材文学的创作中,社会重大变革对文学存在着极大影响,最突出的是关于“伤痕”、“反思”小说作品的涌现。

产生了将反思深入于事物本原的意义,通过诸多对个体独特经历的历史叙述,旨在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并通过个人记忆和经历的不断挖掘和重新审察,这就是80年代兴起的“文学寻根”潮。

与此同时,主流意识形态与新启蒙主义思潮的冲突所形成的“先锋文学”掩映了新时期知识分子一种创新的文学规范,这时,称之为的“新历史小说”受先锋小说影响又把创作的时空延伸到历史之中,使80年代历史文学创作具有了多元化的形态。

1 20世纪80年代历史文学中的进化史观新时期的开始,大量出现的“伤痕”、“反思”文学涌现出来,如《剪辑错了的故事》、《永远的春天》等通过对历史的叙述实现自我革命身份的认同,在当代文坛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这是因为他们大都切中时弊,反映了老百姓的心声与时代的呼唤,作品的价值观念表现着对人道主义张扬,创作者以真实严肃现实主义批判态度和爱憎,运用“个性”的或者“个人主义”的话语来描绘极“左”带来的政治梦魔,表现有突出鲜明的“民间情调”,同时也揭露了“四人帮”和现代迷信对人性的扭曲。

对于个体自我命运的关注,使伤痕、反思为主体的文学成为基本共识。

在80年代的文学寻根中,是对民族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阐释,进而导致题材和主题的变化,以现代人感受世界方式寻找激发生命的源泉,汪曾祺的《受戒》,用散文、诗一样的文体,基于进化史观的新变,把故乡作为乌托邦一样来描写,将人物形象置于广阔深远的文化历史中,使人物生长的环境精神化,生存与人性成为作品的叙述题旨中心,巧妙地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结合,表现为对传统、对乡村、对民间的膜拜,旨在传达一种生命的形态,为90年代历史文学叙事奠定了基础。

2 “新历史小说”创作和相应的历史观在80年代中后期,之前文学艺术赖以生存的意识形态根基走入弱化,这在“先锋小说”文学创作中尤其明显,“先锋”小说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虚构”。

先锋作家在历史文学创作中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以及创作理念方面,都打上了鲜明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印记,历史有它自己的谱系,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不同的艺术特征。

传统的历史观在其作品中消失了,代表性的作品有《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呼唤与细雨》等,对传统知识体系可靠性有着浓重的怀疑,它热衷于对个体的历史叙述和表现。

历史成为先锋派虚构的梦游和想象空间,是针对“历史化”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作为新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姿态,“先锋派”创作通过抽取时间的连续性,实现与现存的文化的对抗和反叛。

“新历史小说”也产生在80年代中后期,其宗旨在于讲述现实生活本身,并接受新的文学观、历史观和外来思潮的内容,力图通过还原生活本相、展现纯态事实,通过过去的历史背景叙述现在的人生,以近似冷漠的叙述掩藏作者的主观倾向性,彰显作家对历史个人性的认识和理解,以清除观念形态对现实生活的遮蔽,由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的转变,消解强加在生活现象上的所谓本质。

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就是莫言的《红高粱》和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等。

从而使“进步”作为进化史观的核心观念,将历史碎片化、时间空间化,以个人生存史观取代。

三 20世纪90年代历史文学的多元共生“现代化”作为具体的社会组织形式成为90年代中国大陆的最主要现象,它使得文化思想也有了区别于80年代的变化,它继承80年代以来反思历史的文学传统,又表现为文化立场的分化,以“正史”为背景书写个人或家族命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余华的《活着》、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加上了对于“现代化”的思考。

在90年代历史文学中,还有作家特别关注生存的精神性,并在创作中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关注精神及现实批判的主题。

典型的有《曾国藩》、《雍正皇帝》,通过艺术构思的宏伟气魄来讲述杰出人物铸造历史辉煌过程,表现了历史和文化体察的丰厚精微,彰显了作家们生存意义与价值的关注以及对于时代的一种责任感。

另外,在这个时期“晚生代”作家对历史的叙述,注重精神资源的追寻与挖掘,于叙述中制造幻觉性现实,从而显示出时代生存思想及个人乌托邦想象的交融,如毕飞宇的《叙事》。

在90年代,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倾向于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等美学规范重新回归历史传统,不断涌现出多部长篇历史文学作品。

在90年代这样一个全新语境中,把历史文学创作导向更广阔的人类文化空间。

例如,陈忠实的《白鹿原》就记录了从清末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段时间,故事中所表现的内容是多种力量、多种因素交错的民族历史,以期理解历史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表达了关于历史真实的独特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