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概要(这里是详细讲稿,突出重点,内容精当,有完整练习和全部答案,后有模拟题)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学习本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综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开始至1949年9月30日止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状况,对三个时期现代文学的流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描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对现代文学发展概况有基本的了解。

对每个阶段重要的文学现象、文学论争、文学流派及思潮状况要重点掌握。

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文学革命开始于1917年。

它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晚清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梁启超、黄遵宪等人发起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裘廷梁等的白话文运动。

文学革命的发生历背景及其过程。

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

《新青年》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思想启蒙运动如火如茶展开。

1917年1月,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发表,文学革命由此兴起。

钱玄同、刘半农纷起响应,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确立文学革命的方向,鲁迅《狂人日记》发表,震惊文坛。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了“八事”主张,以进化论的眼光断定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拟古主义和摹仿主义创作风气。

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为建设新文学的宗旨。

胡适的《尝试集》是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他的《终身大事》是最早的白话戏剧。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

他的态度比胡适更为坚决。

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中,他表明了鲜明的政治及文学立场。

周作人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他的《平民文学》则强调了新文学应以表现普通人的真挚的思想情感为主,标志着人生派文学的发端。

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以现实主义为主潮,浪漫主义也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郭沫若,现代主义掺杂其中。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知识点总结
1.戊戌变法与维新思潮:戊戌变法标志着中国新式教育、科学技术以
及现代文化的鼻祖。

在这个时期,一批新知识分子开始倡导西方思想和科学,并提倡变法兴学。

二、五四运动与思潮:
1.爱国主义与进化思潮:五四运动是反对列强侵略,提倡民主与科学
的爱国主义运动。

思想家如陈独秀、胡适等,推崇进步的西方思想与文化,提倡"废黜旧文化,建设新文化"。

三、抗战时期的文学创作:
1.抗战文学的特点:由于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抗战文学强调抗战和
民族精神,对日军的残暴行为进行揭露。

同时也关注人民生活以及艰苦奋
斗的精神。

2.抗战文学的代表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萧红的《生
死场》等作品,都揭示了人民在抗战中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四、社会主义文学与思潮:
1.现实主义文学:1950年代之后,以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现实主义文
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代表作家有老舍、沈从文、巴金等,他们通过描绘
工农群众的生活,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2.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文化大革命期间,文学创作受到限制,
更多的是宣传工具,文学创作倾向于政治和革命。

五、开放以来的文学变革
1.思潮的复苏与文学的多样性: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促使着文学思潮的复苏与多样性。

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各
种文学形式开始并存。

2.冲突与思辨的手法:近现代中国文学开始探索自我与社会、个体与
集体之间的关系。

作家以及作品如余华的《活着》、莫言的《红高粱家族》都展示了中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汇总【文学背景】1.鸦片战争与近代化进程: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步接受西方近代文化与思想,促使文学呈现出新的面貌。

2.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推翻了封建文化的束缚,呼唤新的思想与艺术表达方式,为现代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对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新文学的追求,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代表作品】1.《狂人日记》:鲁迅的代表作之一,以自由、解放和反抗为主题,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自身矛盾,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2.《红楼梦》:曹雪芹的巨著,描绘了一个封建家族的衰落与复兴,以及人性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3.《家》:巴金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一个普通家庭的命运,探讨了家庭关系、社会矛盾和个体的价值观念,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

【思潮与创作手法】1.反封建思潮:现代文学在思想上与封建主义进行了彻底的决裂,开始关注社会问题、人权平等与个体解放的思想。

2.真实主义与自由主义:现代文学强调真实与自由,在揭示社会现实的同时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注重塑造鲜明的现实人物形象。

3.民族复兴思潮:作家们对于中国的民族感情表达愈加浓烈,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文学成就】1.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白话小说的兴起是一大突破,取消了文言文的束缚,更贴近人民群众,使小说能够在更广泛的读者中传播。

2.现代性意识的觉醒:中国现代文学通过剖析社会现实,塑造真实的人物形象,使文学作品具有现代性的审美观念和感受方式,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3.新的艺术实验和形式创新:现代文学关注形式的创新,大胆尝试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可能性。

以上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和具体作品值得深入研究。

通过学习中国现代文学史,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和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资料汇总

虑到国内中文强势院校近几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越来越多不提供参考书目的现实状况,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及道听途说所得,大海捞针般列举出这些资料,重点书目并附扼要说明文字,希望能为与我有同一考研目标却苦无门路的同学带来稍许宽慰……1、现代文学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合著,虽有缺点,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部现代文学史能超过它,何况该书代表了中国当下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文学的官方阐述。

该书配套有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这是一个分量很重的补充读本。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李宪瑜、贺桂梅、姜涛等合著,提供了这个学科的研究概况,非常精炼,也很全面。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下册),在原《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基础上增订而成,叙述更完整而富于特色,比如不再坚持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分章叙述,台港文学也不再作为整体附后而是采取了分期编入的方式,文学各个阶段分期还附有详尽的文学大事年表,是最适合本科生全面了解现当代文学演进概况的一个本子,所以目前全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广泛选用这部教材。

程光炜、刘勇、吴晓东、孔庆东、郜元宝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至2011年10月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最新的第三版,现正行销海外。

该书为二十多年来“重写文学史”显著成果之一,各专题章节均由大陆相关研究的知名学者编著,建立了与读者“平等对话”的叙述姿态,观点新颖、语言平实且脉络清晰,部分章节显示出编写者尝试突破体制内主流话语霸权的可贵努力,是一部有着相当独立价值的现代文学史。

王晓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原分四卷,最新修订本分上下两卷),收集了80年代至今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要论文,其中的很多论文在不少专家的集子里出现过。

看了这个以后再看他们的专集,就能把握住他们的研究方向。

刘俊等人编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导引》,从文学史的观照、作家作品解析、思潮流派透视等角度收编学科内专家学者最经典的探索成果,建议作为案头必备书,以便随时翻阅。

(完整版)现代中国文学史

(完整版)现代中国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 ;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目录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 (1)1 双簧戏: (10)2 文学研究会: (10)3 创造社: (10)4 新月社: (10)5 语丝社: (11)6 简述文学革命的成就和意义: (11)7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8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1)9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12)10 左联: (12)11 中国诗歌会: (12)12 京派 (12)13 论语派: (13)14 文协: (13)15 孤岛文学 (13)16 七月诗派: (13)17 九叶诗派: (14)18 战国策派: (14)第二章鲁迅 (15)1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15)2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15)3 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16)4 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 175 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18)6 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19)7 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20)8 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21)9 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23)10 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23)11 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24)12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25)13 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26)14 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26)15 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27)16 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28)17 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8)18 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29)第三章郭沫若 (30)1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30)2 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31)3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31)4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 325 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33)6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33)7 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34)8 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34)9 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35)第四章1917年-1927年的文学创作 (36)1 分析评价《尝试集》的思想和艺术形式及其地位与不足 (36)2 分析评价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37)3 分析评价《倪焕之》的思想和艺术 (37)4 分析叶圣陶现实主义小说的特色和风格 (38)5 简析许地山早期短篇小说的特点 (39)6 简析许地山后期小说《春桃》等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色 (40)7 简析许地山的散文集《空山灵雨》的思想和艺术 (41)8 简析王统照的长篇小说《山雨》的思想 (41)9 简析王统照小说创作的风格 (42)10 简析冰心的“问题小说”的发展 (42)11 简析诗集《繁星》《春水》的思想和形式 (43)12 简析《寄小读者》的思想和形式 (43)13 简析朱自清以事传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4 简析朱自清借景抒情类散文的思想艺术特点 (45)15 简析朱自清对现代散文的贡献 (45)16 分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46)17 简析《海滨故人》的思想和风格 (47)18 简析庐隐小说题材和思想特点 (47)19 简析《沉沦》的思想 (48)20 分析评价郁达夫小说的思想 (48)21 分析郁达夫小说的艺术风格 (49)22 分析郁达夫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0)23 分析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内容 (50)24 简述闻一多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51)25 分析评价闻一多诗歌“三美”的新格律诗理论主张及其创作实践 (51)26 分析评价徐志摩的前期诗集的思想 (52)27 简述徐志摩后期诗集的思想 (53)28 分析徐志摩诗的艺术特点 (54)29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思想特色 (55)30 简述冯文炳小说的艺术特色 (55)31 简述冯至的《作日之歌》的思想艺术特色 (56)32 简述冯至的《十四行集》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56)第五章茅盾 (57)1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57)2 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58)3 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59)4 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59)5 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60)6 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61)7 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61)8 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62)9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6310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64)第六章老舍 (66)1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66)2 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67)3 分析祥子的形象 (68)4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70)5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70)6 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71)7 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72)8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72)9 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73)10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74)11 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75)12 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76)13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76)14 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77)第七章巴金 (79)1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79)2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79)3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80)4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80)5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填空题:1.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2.凌吉士是由作家丁玲创立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的人物形象。

华威先生是张天翼《华威先生》的人物形象。

(2人均为左联作家)戴望舒《雨巷》(成名作),《望舒草》(作品集)。

3.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闻学社团是1921年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等12人。

4.创造社于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最初的成员郭沫若、张资本、郁达夫和成仿吾等人。

5.左联于1930年在上海成立,事先,冯乃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与鲁迅商谈,共同开过以“清算过去和确立目前文学运动底任务”统一了思想,后来,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

6.鲁迅思想:个性主义“图强”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受尼采思想影响);后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7.“乡土文学派”是在鲁迅的影响下成立的一个小说流派。

8..1921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沉沦》(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版的第一步短篇小说集。

9.现代白话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一九一八年五月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狂人日记》,此后,《呐喊》和《彷徨》两个小说集的出版现实了现代短篇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10.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垦新诗处女地的是胡适,1920年他出版了新诗集《尝试集》但真意义上的第一本新诗集要算是郭沫若于1921年出版的《女神》。

11.(茅盾)沈雁冰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蚀》,原稿笔名为矛盾,后由叶圣陶改为茅盾,该著作包括三个系列中篇,分别是幻灭、动摇、追求。

12.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是《蚀》,其是有三个系列中篇幻灭、动摇、追求所构成的,他最著名的两个短篇散文是《风景谈》《白杨礼赞》。

{链接: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巴金;激流三部曲是《家》,《春》,《秋》巴金}13.80年代寻根小说代表人物有韩少功《爸爸爸》,贾平凹,王安忆《小鲍庄》,阿城《棋王》等人。

14.七月诗派: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一个现实主义抒情诗派,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

15.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描绘了的潘先生是一个带有浓厚小市民气味的卑锁形象,他苟且侥幸,表里不一。

16. 30年代戏剧曹禺《雷雨》,《日出》均为现实主义。

40年代钱钟书《围城》现代杰出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张爱玲主要作品有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作品《金锁记》(可以称之为“女性情欲的研究”)和小说《传奇》与散文《流言》,有着现代都市小说特征。

17.红色经典:写解放战争的《红日》,《红岩》;写农民(中国农民历史命运和生活道路的长篇小说)的《红旗谱》,《创业史》(梁三老汉,梁生宝)柳青;写(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

简称“三红”一创一歌。

17.建国后,对《武训传》,《红楼梦》,胡风有批判。

18.莫言的抗日故事《红高粱》主人公人物形象自尊自信坚韧不拔与表现中华民族血性性格。

名词解释:“学衡”与“甲寅”:五四时期著名的复古主义文化流派。

它们分别得名于《学衡》杂志和《甲寅》杂志。

《学衡》1921年1月创刊于南京,其代表人物是留学欧美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甲寅》由章士钊主编,1914年创刊于日本东京,不久即停刊。

1925年由月刊改为周刊在北京复刊。

章士钊是北洋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其复古活动带有官方性质。

共同点是:他们的主要人物都是留学生,是穿着西装的复古派,在社会上有很大的迷惑作用;他们在反对新文化运动的同时也反对马克思主义。

不同点:学衡以昌明国粹为宗旨,主要从事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复古活动,西洋派。

甲寅带有官方性质,主要攻击文学革命和白话文,是所谓东方文化派的组成部分。

湖畔诗社”(五四):“五四”时期著名的诗歌社团。

1922年成立于杭州,由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共同发起。

他们出版有四人诗合集《湖畔》。

应修人、潘漠华和冯雪峰还出版有三人诗合集《春的歌集》。

四人中以汪静之的诗歌成就最为突出。

他于1922年出版的《蕙的风》以直率地表达男女爱情而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蕙的风》是汪静之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第一部以爱情诗为主体的诗集。

“新月诗派”(20年代):二十年代著名的诗歌流派,反对感伤主义主张理性主义和主观情绪的客观化。

得名于1924年夏成立的新月社。

他们以提倡新格律诗而独树一帜,故又称“格律诗派”。

其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和徐志摩(“三美”音乐美,艺术美,建筑美)。

该诗派的形成以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的创办为标志。

这时期的主要诗人还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于庚虞、刘梦苇等。

该诗派的结束以1931年陈梦家编选的《新月诗选》的出版为标志,这时期又出现了方玮德、林徽音、方令孺等新诗人。

该诗派在诗歌艺术方面的追求,对推动中国新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问题小说”(五四以后的几年间):所谓“问题小说”是指五四以后的几年间(1919-1925)年形成的一种小说类型或题材热,是指那些反映政治、道德、教育、婚姻、恋爱等人生问题的小说。

问题小说在1919年上半年《新潮》作家的创作中已露端倪,1919年下半年冰心的《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小说的发表后,开始形成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推向高潮。

问题小说形成潮流有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现实人生有问题而人们开始思考人生问题。

五四以后的中国并不是一个充满青春气象的中国,而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

而新文化运动又启蒙了中华民族,人们开始思考怎样是健全的社会,理想的人生等问题。

这些问题又迫使小说家去探索去回答。

二是外国文学的影响,尤其是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

大量的欧洲、俄国的表现社会与人生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

其思想令中国青年耳目一新,导致中国式的问题剧的风行,也直接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

“新感觉派”小说(30年代现代主义):三十年代著名的小说流派。

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所以其小说又称“现代派小说”。

其代表人物有施蛰存、穆时英(《上海狐步舞》、《白金的女体塑像》、《夜总会的五个人》)、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等。

他们主要受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和意识流等方法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冲突,以快速、跳跃的节奏来表现半殖民地都市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该派最有成就和影响的作家是施蛰存。

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等。

“冰心体”:冰心散文独具特点的一种清丽、典雅的语言风格。

古文学语言与现代文学语言相交汇,在行文中时不时出现某些文言词语;既凝练明快又清新婉丽;或色彩鲜明,或素缟淡雅,美感丰富,抒情性强;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语言的音乐性强;形容词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意味深长。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一般是指从新文化运动以来,随着中国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涨和无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而成长起来的革命文学创作和组织活动。

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创造社主要人物有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等太阳社的成员主要有蒋光慈、钱杏邨等。

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一批青年作家改变文学视角,立足于构建中国当代小说的“民族品格”。

他们超越社会政治层面,强调地域,突入历史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的思考创造,形成了一股潮流。

寻根小说的特点: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探寻中华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法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有现代派的象征,抽象等手法。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朦胧诗(80年代):指以舒婷,顾城,江河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

“新写实小说”(80年代现实主义):指(1)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2)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注重对现实“原生态”的还原);(3)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4)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与无奈;(5)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采取“冷漠叙述”。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等。

“文学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必然产物。

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倡导文学革命,标志着文学革命的开始。

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俄国的“十月革命”对文学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改变了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推动了文学革命的发展进程,而且还决定了新文学的发展方向。

文学革命的开始,宣告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终结,同时也宣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分析题:1、没有晚清,何来五四?“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

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现代性”即“晚清现代性”的文学史价值,在启蒙文学史和左翼文学史之外,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提供了另一种书写方式;(通过辩证否定,强调晚清文学的历史地位);其二,将其理解为一个“知识考古学”意义上的解构命题,该命题的意义不在于挑战有关中国现代性的五四起源论,而在于挑战“起源论”本身;(五四文学一部分来于对晚清文学的继承)。

这两种涵义不仅在于揭示该命题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更在于凸显我们自身的问题意识。

先于五四,却总是存在于五四的阴影之中。

和五四相比,晚清同样是个大变局的时代。

如雨后春笋一般的出版社和报纸为文学提供了发表的新天地,因之彻底改变中国文学的面貌,只是,它没有表现为五四似的狂飙突进青春无敌而已。

2、结合作品分析阿Q的艺术形象?①阿Q首先是一个被剥夺得一无所有的贫困农民。

他没有土地没有家,住在土谷祠;没有固定职业,靠打短工为生;在“恋爱悲剧’之后,唯一的财物也被赵老爷等人敲诈走了。

②阿Q又是一个深受封建观念侵蚀和毒害,带有小生产者狭隘保守特点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

他受了屈辱,不敢正视,反而用自我安慰的方法,说自己是“胜利者”。

同时又妄自尊大,进了几回城就瞧不起未庄人,又因城里人有不符合未庄人生活习惯的地方而鄙夷城里人;他身上又有恃强凌弱的卑怯和势利,在受了强者如王胡等的凌辱之后转而欺侮更小的弱者如小D等。

③阿Q的不觉悟更突出地表现在他对“革命”的认知上。

阿Q本来痛恨革命。

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时,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

但阿Q革命的目的只是想“跟别人一样,拿点什么东西”,于革命意义,丝毫没有了解。

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