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_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_刘明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年度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10301-01404001)经费支持。

刘明新1马莲2

(1.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本文是在对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家谱保存状况、持有者对北城家谱的口述情况以及近年来满族家谱新修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北城历史发展、社区人文环境来分析散杂居满族家谱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满族家谱如何提供一个开放的结构,借由持有者的不断回忆,叙述家谱祖先的故事,参照其他文献资料,构建一种“集体记忆”,并通过这种“集体记忆”不断维持、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散杂居;满族;家谱;北城;青州

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15)02-0078-07

2015年2期

满族研究№2,2015(总第119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 (Gereral №.119)

在总数为1.05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散杂居人口约占1/3,人数在3千万以上,这些人口散居于各地,拥有各自历史,和周边环境进行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适应。因此,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的强弱趋势、维持民族自身认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视角等不尽相同。尤其是80年代以来,政治环境更加包容,社会分层现象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寻求从历史的、传统的角度来重新给自己定位,与之相伴的就是民族情感在此时代背景下的增强。

尽管满族编修家谱的行为是效仿汉族,但经过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已经渗入到满族文化核心,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康熙时代起,满族人就自发地兴修家谱,乾隆时期最为昌盛。乾隆帝为了动员满族人修家谱,还特意颁布《八旗氏族通谱》,以此为范本令官员百姓效仿,此后满族家家户户都有家谱。清王朝覆灭后,满族在经历中国近代动荡的历史之后,大部分家谱遗失或销毁,很多满族氏族也在家谱遗失的过程中逐渐解体。据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介绍“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些氏族因为失去了家谱,也就丧失了他们自己的神,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减弱,一些氏族就注定衰落”。

[1]青州的家谱大部分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销毁,北城满族的传统文化也由此被压抑下来。

“文革”结束后,学者们开始造访北城,不断挖掘了解北城满族的文化,青州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彰显地方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北城仅剩的几份“家谱”又被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家谱”的命运深深反映着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北城满族的文化变迁,因此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今社会背景下满族家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民族认同发挥作用的方式意义深远。

一、青州旗城概况

青州旗城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与一般驻防八旗城的布局思路不同,青州旗城并没有建立在旧城城内,而是建立在旧城之外,奏折上写到“青州建满营事属创始,其衙署营房规式并无旧例可循”。[2]青州驻防兵也独立于内城的绿营兵,主要是“预备援剿,有事调遣而设”。[3]旗城于雍正十年(1732)建成,按八旗成矩形布局,每旗分前后两座,旗城人会称呼自己属于“正白前”、“镶蓝后”等。旗城四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4]这种布局至今仍被保留。旗城建好后,大批满族军队携眷定居,兵民总计一万多人。由于旗城远离青州旧城(也被北城人称为南城),旗人在清代又过着与汉族隔离的生活,所以旗城社区生活相对封闭,直至现在进入青州北城,满族人在日常用语和词汇中,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腔调、语言。

辛亥革命后的1912至1925年,北城及旗兵团归北洋政府管辖,八旗军仍按原先的编制保留,由前副都统吴延年管辖。这一时期,八旗军的生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提供军饷。根据“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中“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5]但地方政府却不能按照中华民国的优待条件拨发粮饷,八旗军生计由此在这一期间出现严重问题。1929年,吴延年出走,旗兵团在各路军阀混战中解体,“北城人口外流3500余户,约8500人,留下1000余户约2300人。”[6]外流人员主要去往青岛,男人因为身体健壮,一般在警察局、消防队和铁路局工作,女人多在青岛工厂做纺纱工人。近代以来,旗城建筑遭到拆毁,人员不断外流,至1948年,海晏、宁齐、泰安、拱辰四座城楼相继被拆除变卖,旗城除城内少量古建筑外,大部废圯。

新中国成立后,北城隶属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管辖,北城人民的生活基本安定。但到“文革”时期,北城的传统习俗文化遭受重大打击,满族风俗被当成“四旧”,北城家家户户的祖宗板、家谱相继焚毁,青州北城的满族开始中止祭祖、续谱的活动。

二、北城现存满族族谱情况

笔者自2010年至2014年先后对青州北城满族家谱进行搜集和口述访谈,共搜集到8份清代保留至今的家谱(以下为方便,简称“旧谱”),分别是:汪氏族谱、伊氏族谱、寇氏族谱、那氏族谱、唐氏族谱、席氏族谱、关氏族谱、佟氏族谱。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北城满族人原先的族谱虽然毁于文革中,但是仍凭借记忆将家族内近几代人资料整理成谱,近两年我们收集到3份这样的新家谱,分别是:《唐·他塔拉氏族谱》、石氏家谱和《汪氏(瑞善)近六代家谱》。

(一)旧谱

除以黑色墨水书写文字、红色线条分割世系以外,北城满族书写谱单所用语言文字、格式、背景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满族的家谱一般“秘不示人”,各家修谱并无定例。

从书写家谱的格式上看,伊氏族谱、唐氏族谱为红色线条连接黑色字体名字的宝塔式谱单。伊氏族谱以红线分割好表格的行列,一代人自左向右以满文书写在一行,用固定句式:……de banji-hangge……(汉译为:……生子……)来表示成员的血缘出处。此两份家谱的人名旁边一般会标注个别祖先的官职情况,以及家族成员迁徙情况。而寇氏族谱是一副祖宗宗祠的图画,顶端有山、水、碑、亭等彩绘,中间是谱系名讳,以数字表明代际关系,谱系呈金字塔形。

所搜集到的北城家谱书写的语言各异,有的是纯满文书写(如汪氏族谱),有的是纯汉文书写(如寇氏家谱、唐氏族谱),有的是满汉两种文字记录族员姓名(如伊氏族谱),但是每份家谱所用的语言、格式自初代祖先至较近几代都保持统一,这表明各个家族来青州前,甚至更早时期,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已有较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