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_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_刘明新
论满族家谱序言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论满族家谱序言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孙明
【期刊名称】《满族研究》
【年(卷),期】2014(0)4
【摘要】满族谱牒是研究清史、满族史、东北地方史的重要档案资料,其编纂的合规律性,决定了它承载史料的动态性特征.其本体结构的演变,使谱牒各部分形成统一的整体,序、世系则是构成满族谱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史料形式存在的满族谱牒序言部分,它的生成则是研究者应该率先探讨的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满族谱牒序的内容,进而揭示其与谱牒史料价值之间的关系.
【总页数】5页(P127-131)
【作者】孙明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0.9
【相关文献】
1.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
2.中原家谱的主要内容及其史料价值管窥--以新乡家谱为中心的考察
3.清代满族家谱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4.从满族家谱看满族家训内容
5.从家谱中探讨满族文化的发展——满族家谱研究之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析谱师在传统宗族出版活动中的角色与权利
第16卷 第6期2019年 6月中国发明与专利China Invention & PatentV ol.16 No.6Jun. 2019试析谱师在传统宗族出版活动中的角色与权利车兴明(中国知识产权报社,北京100088)摘 要:宗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一种象征,编修族谱是明确人们血脉遗传的宗族出版活动,族谱的历代编修过程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编码和传递过程,谱师在宗族出版活动中起到关键角色,不仅是仪式主持人,还是技艺传承者,更是宗族谱系见证人,谱师制度存活下来了,宗族文化也就存活下来了。
本文对谱师在宗族出版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做了梳理,并对其应当拥有并获得正当保护的知识财产权利做了初步分析,以期对谱师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基本主体提供权威、公正和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手段,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族谱谱师宗族出版知识产权中图分类号:D923.41 文献标识码:A0前言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坚定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宗族家谱,这是距离我们现代生活越来越远,却又越来越凝重的词。
冰心曾说:族谱是承上启下的家庭历史,对家史的注重和关怀,是爱祖国、爱人民的起点。
族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目前通行的谱牒体例是北宋时延续下来,以欧阳修和苏洵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唐代官修谱局的体例进行了创新,使谱牒的质量大大提高,形式也有创新,宋以后多仿欧、苏二谱的体例分为欧式和苏式,大同而小异。
一般由序例、谱系、恩荣、祠宇、家墓、家传、艺文等方面组成。
明清两代的谱牒编修达到了新的高峰,记事范围几乎涉及到家族、宗族事务的各个方面。
除要排列家族世系外,又增加了谱序、传记、著述、祠堂、家规、家训、恩荣录、世系图、世系谱、凡例、家法族规、字辈、谱论、科举、祠堂、祠产、墓图、墓志、五服图、家礼、寿文、贺文、祭文、名绩录、契约、艺文、遗像、赞词、仕宦、传记、行状、志录、年表、余庆录、领谱等20多项,并增加了女子、婚嫁、岳家等人物记述,还对入谱人物进行了限制性规定,行文重视修辞和文采。
试析满族习俗文化在满族社会中的功用
2009年1期满族研究№1,2009 (总第94期) MANCHU MINORITY RESEARCH (Gereral№.94)试析满族习俗文化在满族社会中的功用刘明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满族习俗作为满族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传承流变的过程中体现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功用,主要表现在宣泄和平衡、娱乐和审美、教化和标示、规范和维系以及文艺和体育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满族;习俗;功能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65X(2009)01-0091-05满族习俗文化指的是满族及其先民在民族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产生活文化,是满族及其先世与周边各民族文化反复浸润、覆盖和融合的结果,其中既有对传统的先世习俗文化的扬弃,又有对其他民族习俗文化的吸收,还有在特定环境下习俗文化的独创(如八旗组织),源流汇一,构成满族习俗文化体系。
作为满族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习俗从产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满族的社会生活土壤,并在传承流变的过程中体现着自身独特的价值和功用,概而言之,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宣泄和平衡功能满族习俗中的某些文化事象是人们身心的一种宣泄,其结果有益于参加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的欢悦平衡。
我们知道,社会生活总是先于个人而存在,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其行为举止必然要受到社会和文化的制约。
虽然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已经高度社会化了,但就个体而言,某些深掩其中的生物性的本能却没有完全文明化。
如此,当个体的某些本能需求和情感遭到社会规范的控制和群体习惯的压抑时,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和调节,就会形成紊乱的心理能量,不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
满族的某些习俗事象便应此种需要而产生。
如女真人以正月十六为“纵偷日”,是日,“妻女、宝货、车马为人所窃,皆不加刑,……亦有先与室女私约,至期而窃去者。
”于是,日常生活中的种种习惯约束甚至法律规范这时全被打破,人们随心所欲,纵偷为欢。
青州满族方言中的特殊语言现象
青州满族方言中的特殊语言现象王镇;徐美红;王丽丽;王琴书【摘要】语言是一种艺术,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别样的美。
在实地调查青州满族所使用的语言的时候,笔者发现了一些当地方言中的特殊现象。
这些现象主要集中在常用语气词和叹词上,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字词有演化为单字词并进一步虚化的趋势,如"这样"〉"张","那样"〉"娘","做啥"〉"咋"等。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方言孤岛内部语言独立进化;二是受周围方言的影响而产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无论哪种可能性,都会有力地说明方言接触与方言同化的很多问题。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2(000)009【总页数】2页(P113-114)【关键词】方言接触;语言现象;满族;青州;使用频率;内部语言;语言接触;可能性【作者】王镇;徐美红;王丽丽;王琴书【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大学文学院;山东省青州市经济开发区学校;山东省青州市辛庄小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7语言是一种艺术,它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着别样的美。
在实地调查青州满族所使用的语言的时候,笔者发现了一些当地方言中的特殊现象。
这些现象主要集中在常用语气词和叹词上,一些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字词有演化为单字词并进一步虚化的趋势,如“这样”>“张”,“那样”>“娘”,“做啥”>“咋”等。
这种现象的存在有两种可能性:一是方言孤岛内部语言独立进化;二是受周围方言的影响而产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无论哪种可能性,都会有力地说明方言接触与方言同化的很多问题。
一、前言山东青州(亦称益都)城北的北城社区有一个满族村,目前有3000余口人。
这里的满族人在习俗上与当地毫无差异,但他们说的方言却不同,人们一听就知其满族身份。
北城人和当地汉族习惯上将这种话称为“北城话”、“北城腔”、“满族腔”,我们暂称之为“北城话”。
青州当地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胶辽官话。
“北城话”就像一座孤岛处于胶辽官话包围之中,形成一个满族居民的汉语官话方言岛。
散杂居回族葬俗变迁研究——以河南郑州、山东青州几个回族社区为例
报丧 习俗作为 回族传 统丧 葬文 化的重 要组成 部分 , 其 具 体的表现形式 因地域不 同而 呈现 出差异 。但 回族传 统的 报丧 习俗都必须 是亲 人奔 走相 告亡 人 “ 真” 归 的消 息。回 族传统 的报丧 习俗不 仅仅 是报告 亡人 “ 归真 ” 息的一 种 消 丧 葬礼节或仪式 , 还含有显性的社会功能 , 即接到报丧讯 息 的回族群众 自发 的集合 起来 , 助处理 丧葬 事务。在散 杂 帮 居地 区, 回族穆斯林 与其 他民族的杂居条件 , 以及现代生活 中愈发频繁 的人 口流 动 , 给上 门报丧带 来不便 。因此对 于 相距较远的 回族穆斯林 而言 门报 丧远 没有 电话 报丧方 上
( ) - 厚葬传统复兴与 回族薄葬
・ 收稿 日期 :0 00 -0 2 1- 2 4
郑州所 见的各式各样 的高大墓碑 , 尤其是一些豪华 的坟茔 , 显然已经突破 了回族传统 葬俗 中薄葬 、 简葬 的限度 。
( ) 三 现代化 的报丧习俗
这种情景并未显示依照 穆斯林 葬礼 中禁 止哭 嚎的传 统 , 而 颇有汉家“ 客” 谢 仪式的影子。 中华 民族发展受儒家思 想 的影 响 已有 千年 的历史 , 而
不相同 , 坟头 、 土各 具形 制。据笔 者 了解 , 封 不同材质 的墓 碑及周边设 计所 需花费由 50 0 0~2O O元不 等。在弓马庄 OO
墓 区, 笔者也发现 了一处无论形制 、 规模均与刁沟的汉 白玉
石葬相仿的坟茔。虽 然 , 穆斯林 葬礼 的主要 仪式 由清 真寺 主持 , 在这个过程 中不太 容 易 出现“ 失控 ” 与伊斯 兰教 的、 旨相悖 的风俗 , 但是坟 茔的修建 大致都 由穆斯 林家庭 白行 承担。坟地 通常意义上 讲算作 私地 , 为集体 意志触 角的 作 习俗及 充满 压力 的环境监 督在此 处有所 弱化 , 因此坟 茔的 具体情 况更 能反 映普通穆斯林 最真实的丧葬观念。笔者在
浅析满族萨满教信仰的式微
Analysis to the Declination of Shamanism Belief among Manchu Ethnic Group 作者: 刘明新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北京
出版物刊名: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主题词: 满族;萨满教;封建化
摘要: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是满族先民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的'万物有灵'观念的载体。
满族自其先世肃慎以来,皆有信奉萨满教的风俗。
但随着后来满族社会封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萨满教与封建文化、封建集权统治的不可调和性也日益突出,从而注定了其无法改变的衰落命运。
此后,随着满族入关和中原文化的进一步渗透,满族的传统信仰逐步走上与封建礼教结合的道路。
中华传统文化视野下满族家谱的文学元素
Journal of North Minzu University中华传统文化视野下满族家谱的文学元素阎丽杰(沈阳大学文法学院,辽宁沈阳110044)摘要:满族是一个不怕牺牲、勤劳智慧、开放虚怀、善于学习的民族。
满族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融汇创新,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从骑马射箭的渔猎文化到躬耕陇上的农业文化,满族文化发生了巨大的飞跃。
在文化转型期,满族积极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汉语,并进行文学创作。
满族家谱中出现了诗歌、词、散文、传记、民间故事等文学元素,彰显了满族较高的文化修养。
满族家谱正是满族学习、继承、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表征。
关键词:满族;家谱;文学元素中图分类号:G03;I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627(2020)06-0144-06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个善于学习、善于包容的民族。
满族主动学习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汉语汉文,可以自如地用汉文进行写作。
满族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尊祖敬老,极其重视家谱的写作传承。
满族学习汉族家谱的写作方式,也非常重视家谱的撰写。
满族从学习汉字到熟悉汉文化,再到把汉文化融入满族家谱中,可以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对满族撰写家谱的重要影响。
满族家谱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学术界往往侧重从历史、社会组织、祭祀、祖籍的姓氏等角度研究满族家谱。
满族家谱是满族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缩影,而社会生活是文学的源泉。
人们往往看到了满族家谱明世系、别支派、定长幼、正人伦的作用,而忽视了满族家谱中的文学元素。
从中华传统文化视野下研究满族家谱的文学元素,这是以往研究尚未涉猎的问题。
满族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汉族撰写家谱。
在满族家谱中,与家族有关的事一般都可写入家谱,因而满族家谱中,一些族人的文学作品也在其中。
有情感的地方就会有文学的存在,因为文学是审美情感的表现形式之一。
满族家谱中有大量用汉文写的家谱,怎么写满族家谱,这其中有情感灌注、技巧、歌颂赞美等文学元素,因而形成了文史互映的景观。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
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满族家谱有什么文化特征?谱牒是满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修谱是为了尊祖敬宗,昭穆不乱,使后代子孙知其本源。
家谱分有两种,一种为编纂成帙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本支世系的为谱单。
谱单多为纸、布制成。
还有一种称为“绫条”的谱单,俗日“发荣条子”。
此外,还有谱折。
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而谱单仅排列世系,只有少数的记几笔原籍、迁徙、“范”字、立谱时间等。
还有一种谱单跟春节供祭的祖宗谱一样,谱头绘有几位神像。
谱书、谱单都是关于一个家族的世系表册。
满族进关后,分驻全国地,加之受汉族文化的强烈影响和朝廷的倡导,满族人开始积极修编谱书。
辽沈地区的满族多为入关后回迁的庄丁、台丁、打牲丁以及守陵、守墓和驻防的满洲八旗和汉军八旗人。
这些满族人为了避免“数典忘祖”以及职官承袭等原因,绝大多数人家都修有本氏族的谱书,各宗支也至少修有本支的谱单。
一、满族家谱的源起满族谱书始于“结绳记事”以及后金时期的《满文老档》。
满族各氏都有“子孙绳”,珍藏于“子孙袋”中,平时挂在西墙“祖宗板”右边的斜余子上。
“子孙绳”是用五彩线拧在一起的长有数丈的线绳。
生一男孩,即在绳上拴一竹批子制成的小弓箭,生一女孩即在绳上拴一彩色布条或是一个嘎啦哈。
出嫁的女儿再将自己的那个布条祭祀后解下带到男方家去,即“起走户口”。
子孙绳上,一个弓与布条嘟噜即为一支人。
这种“记事”的“索绳”(即子孙绳)就是这个家族的谱,后来演变发展成谱书。
清代八旗制度确立以后,原来的哈拉穆昆(氏族)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的八旗组织所代替,审丁编族,人丁户口的登记,皆在其所属衙门的旗档之中。
而最早记录满族家庭成员活动的谱,就是登录清太祖努尔哈赤家庭活动的档子《满文老档》。
清太宗皇太极时开始授予世袭佐领与公中佐领敕书,由于某些八旗官职可以世袭,因此,有人在请求世袭时,就必须以敕书说明缘由。
17世纪以后,承袭官职还需呈家谱以证明其家世,敕书和家谱就成为承袭世职的重要凭证。
晚明华北宗族与族谱的再造——以山东青州《重修邢氏宗谱》为例
Reconstruction of the clan and genealogy in North China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taking the Revised Xing Genealogy of Qingzhou as example 作者: 常建华[1]
作者机构: [1]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安徽史学
页码: 94-10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晚明;华北;宗族;族谱;青州;邢氏
摘要:山东青州邢氏原是务农的家族,在邢阶科举成功为官之后,转型为官宦之家,成为地方望族。
从万历时的邢瑜开始,到崇祯时的邢彤庭,邢氏从事宗族建设,制定并实践各种宗族制度,宗族乡约化、组织化。
邢氏受到宋代程颐、程灏的宗会思想很大影响,通过“宗会”复兴“宗法”。
这是宋以后宗族组织化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往的宗族研究重视不够。
邢氏也编修了族谱,有家庙或者家堂,将御赐的祭田作为族田,还设置了宗学、义仓,族长实际上就是宗正。
邢阶受到苏洵苏氏谱法以及睦族主张的影响较大,邢氏族谱着眼于睦族,收录大量宗族制度的文献,内容非常丰富,面貌大为改观,成为重要的民间文献。
晓明不仅再造宗族,也再造了族谱,完成了中国近世宗族与族谱的基本形式。
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
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薛虹《北方民族》1992年第1期我是从事明清史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而且对满族先史,清前史有较多的探讨兴趣。
但对满族萨满教和它的宗教仪注、跳神活动以及祭祀祷祝神辞(或日神谕、神歌),向来看作是宗教学、文化人类学(即民族学)、俗文学和民间艺术的研究领域,因此从来未曾问津。
这次石光伟、刘厚生二位先生编著的《满族萨满跳神研究》一书稿成,责我为序,缘此就读书稿,才涉足这一文化遗产的领域。
作为史学工作者的我,过眼后觉得满族萨满教的宗教仪注、跳神活动及其神辞,对于满族先史,清前史研究来说是一个极待拓展的新的史料领域,它展示了满族的丰富多彩的先史画卷,提供了珍贵的口碑传承史料。
我想从这一视角,来谈谈满族萨满教的史料价值。
从事中国古史研究的工作者,均有少数民族先史史料缺乏之憾。
许多在历史舞台上曾经扮演过威武史剧的少数民族,都没有留下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先史史料。
只有当他们在即将影响中国历史过程时,引起中原汉族史家的关注,才在汉文文献中留下来一些简略传闻先史史料。
当然,就满族来说,其先史史料的传世是要好一些,但仍是比较少难足征信的状况。
满族先世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的史料,在《明实录》中仅仅记载其某年月日来朝贡或抄掠。
到万历时努尔哈赤崛起,引起明廷朝野的忧虑,才出现若干种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的私记。
满族先史史料领域的拓展,首推孟森、吴晗两先生,他们摘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女真史料、研究清代前史为发端,许多中外学者才跟踪而来,在清史研究上重视朝鲜史料。
这在清前史史料学的发展上,可视之为一展疆理。
其后是《满文老档》、《旧满洲档》的先后公于世,使满族先史和清前史的史料领域再展疆理。
但是,现今传世的满文档案所记最早年代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的史事,其中记述前此时限的事情甚少。
近年来满族宗谱的发掘,显示了满族先史史料范围又扩展了一个新的领域。
近六百八十个满族姓氏中,现已发掘出来并且披露于史学界的满族牒谱虽然为数甚微,但运用于史学研究上已现成效。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研究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研究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研究
清王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也是最后一个由少量民族统治的王朝。
在统治中国的 200 余年间,作为统治阶层的满族人口不停增添。
为了对满族八旗人口做一次统计,乾隆帝下旨纂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或许宗族记录本族人物世袭关系和事迹的册籍。
它能够为后代供给这一家族或宗族的流变、迁移、发展等,能够说是这个家族的“历史册”。
本文所议论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正是有关整个满洲氏族的“历史册”。
过去学术界对满洲姓氏、氏族或是谱书的研究虽多,而就《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文本自己来研究的论著还不是好多,故而,仍旧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经过
对这部谱书的整理,再联合有关史料,我们能够认识满清建国早期的人口状况、
氏族组成、民族散布及迁移状况、主要人物事迹等。
对我们研究满洲早期人物、
清前史、甚至整个清史都拥有极大的协助参照作用。
本篇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的是本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是对《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文本的概括,包含
作者、成书及流传等;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内容,包含满洲正宗姓氏和满洲其余姓氏,此中侧重阐述了满洲正宗姓氏中的
部分主要姓氏;第四部分则阐述了《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的价值。
1 / 1。
浅谈青州北城满族的婚礼民俗
浅谈青州北城满族的婚礼民俗内容摘要:婚姻是维系人类自身繁衍和社会延续的最基本的制度和活动,本文主要介绍了山东古城青州的满族婚礼民俗及满族婚俗体现的诸多的功能。
关键词:青州满族婚礼民俗功能山东省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形成了山东民俗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特点。
清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帝亲自提议在青州设驻防城,因此青州八旗驻防城———青州北城应运而生,青州满族在当地生活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十分重视保留自己的民族传统,因此满族文化得以充分的保留,形成了独具特色、弥足珍贵的满族民俗文化,如婚礼文化、葬俗文化、禁忌民俗、祭祀文化、饮食文化、旗人礼俗等.多种民俗文化,在这其中又以婚俗文化最具特色。
陶思炎先生在其《应用民俗学》一书中提到,婚嫁礼俗作为一个特定的民俗活动表现了人们对人生的关注和追求,同时体现了四种文化功能,即’、获取社会的认可,!、加强血缘联系,+、增进社会往来,#、渲染喜庆的气氛。
满族虽是骑射民族,生性豪放,但在此等人生大事上也是十分注重的,入关以来又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颇具特点的满族婚嫁民俗。
清朝统治者为了保持民族旧俗曾采取许多措施,但满汉文化交融是历史的潮流,在汉族纳亲、问名、纳吉、纳微、请期、亲迎等婚娶六礼的影响下,满族形成了一套新婚俗,大致可分合婚(换帖、放定、追捷、坐福);迎娶;拜北斗、回门等程序。
(一)合婚从前满汉是不通婚的,八旗内部都可以通婚,但是就是不可以和旗外民人结亲。
因为当时青州北城满族男女嫁娶都在本城,多数为亲上加亲。
“所以就有了‘骨肉不还家’与‘同姓不嫁’的说法。
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看,满汉不通婚的禁忌在清代有满族比汉族优越的地位与待遇上的干扰,在清以后有汉族歧视满族的状况,都成为满汉通婚在习惯上的障碍。
直到清光绪二十八年,清廷才允许满汉通婚,但当时只是少数汉族妇女嫁入北城为妾,而满族妇女并不外嫁,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情况才逐渐有所转变。
青州北城满族男女结亲,也要有人做媒结亲,与汉族婚俗中的“纳采”、“问名”大致相同。
青州市井塘古村民族成分分析
青州市井塘古村民族成分分析井塘古村位于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王府街道办事处。
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风雨,依旧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
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景泰七年(1456年)。
据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考证,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便由此而来。
此泉也是青州母亲河“南阳河”的源头。
青州,在古代是《禹贡》“九州”之一,大体指泰山以东至渤海的一片区域。
青州在远古时为东夷之地,传说大禹治水后,按照山川河流的走向,把全国划分为青、徐、扬、荆、豫、冀、兖、雍、梁九州,青州是其中之一。
中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中称“海岱惟青州”。
海即渤海,岱即泰山。
据《周礼》记载“正东曰青州”,并注释说:“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
”现代则指中国山东省的一座县级市——青州市。
市境西南还有一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亦名青州风景名胜区。
隶属于山东潍坊市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现辖9个镇、3个街道,总面积1569平方公里,人口90万。
有汉、回、满等3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2.6万人。
青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
地处山东半岛中部,胶济铁路和羊临铁路、济青高速公路和东红高速公路在境内交叉贯通,309国道、07028省道和羊临路穿境而过,被列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青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是中国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记载“海岱惟青州”。
自两汉时期到明朝初年,青州一直是山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贸易中心,十六国时期曾是南燕国国都。
青州历史名人荟萃。
寇准、范仲淹、欧阳修、郑道昭、郦道元、黄庭坚、李清照等历史名流,都在青州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依托衡王府院落,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西部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山东省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古村落。
整个村落被古村防御墙所包围,城墙用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具有自卫防御功能。
山东青州北城村满族信仰调查
作者: 刘明新;关欣;袁正
作者机构: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满族研究
页码: 53-58页
主题词: 北城;满族;信仰
摘要:青州市北城村是山东省惟一的满族聚居区,居民多为清朝八旗驻防兵的后裔。
从东北到北京,再到青州,随着生活地域的变更和时代的变迁,这部分满族群体的信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北城满族人民的信仰现状及历史变迁,总结了北城满族人民的信仰特点,并就民间信仰与和谐社会构建的关系提出了点滴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杂居满族家谱功能探析———以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社区为例**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4年度学科建设项目(项目号:10301-01404001)经费支持。
刘明新1马莲2(1.2.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摘要:本文是在对山东省青州市北城满族家谱保存状况、持有者对北城家谱的口述情况以及近年来满族家谱新修情况的调查基础上,结合北城历史发展、社区人文环境来分析散杂居满族家谱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满族家谱如何提供一个开放的结构,借由持有者的不断回忆,叙述家谱祖先的故事,参照其他文献资料,构建一种“集体记忆”,并通过这种“集体记忆”不断维持、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
关键词:散杂居;满族;家谱;北城;青州中图分类号:K82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65X (2015)02-0078-072015年2期满族研究№2,2015(总第119期)MANZU MINORITY RESEARCH (Gereral №.119)在总数为1.05亿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中,散杂居人口约占1/3,人数在3千万以上,这些人口散居于各地,拥有各自历史,和周边环境进行着不同的社会文化适应。
因此,在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下,他们所表现出的民族意识的强弱趋势、维持民族自身认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身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视角等不尽相同。
尤其是80年代以来,政治环境更加包容,社会分层现象日趋明显,人们越来越寻求从历史的、传统的角度来重新给自己定位,与之相伴的就是民族情感在此时代背景下的增强。
尽管满族编修家谱的行为是效仿汉族,但经过不断“本土化”的过程,已经渗入到满族文化核心,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康熙时代起,满族人就自发地兴修家谱,乾隆时期最为昌盛。
乾隆帝为了动员满族人修家谱,还特意颁布《八旗氏族通谱》,以此为范本令官员百姓效仿,此后满族家家户户都有家谱。
清王朝覆灭后,满族在经历中国近代动荡的历史之后,大部分家谱遗失或销毁,很多满族氏族也在家谱遗失的过程中逐渐解体。
据史禄国在《满族的社会组织》一书中介绍“在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些氏族因为失去了家谱,也就丧失了他们自己的神,成员之间关系亲密程度减弱,一些氏族就注定衰落”。
[1]青州的家谱大部分在“文革”中被当做“四旧”销毁,北城满族的传统文化也由此被压抑下来。
“文革”结束后,学者们开始造访北城,不断挖掘了解北城满族的文化,青州政府也越来越注意彰显地方的历史特色和民族特色,北城仅剩的几份“家谱”又被作为珍贵的“文化资源”得到保护,“家谱”的命运深深反映着不同历史时代背景下北城满族的文化变迁,因此我们进一步探讨现今社会背景下满族家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民族认同发挥作用的方式意义深远。
一、青州旗城概况青州旗城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
与一般驻防八旗城的布局思路不同,青州旗城并没有建立在旧城城内,而是建立在旧城之外,奏折上写到“青州建满营事属创始,其衙署营房规式并无旧例可循”。
[2]青州驻防兵也独立于内城的绿营兵,主要是“预备援剿,有事调遣而设”。
[3]旗城于雍正十年(1732)建成,按八旗成矩形布局,每旗分前后两座,旗城人会称呼自己属于“正白前”、“镶蓝后”等。
旗城四门:南曰“宁齐”,北曰:“拱辰”,东曰“海晏”,西曰:“泰安”,[4]这种布局至今仍被保留。
旗城建好后,大批满族军队携眷定居,兵民总计一万多人。
由于旗城远离青州旧城(也被北城人称为南城),旗人在清代又过着与汉族隔离的生活,所以旗城社区生活相对封闭,直至现在进入青州北城,满族人在日常用语和词汇中,仍保留着自己独特的腔调、语言。
辛亥革命后的1912至1925年,北城及旗兵团归北洋政府管辖,八旗军仍按原先的编制保留,由前副都统吴延年管辖。
这一时期,八旗军的生计主要依靠地方财政提供军饷。
根据“满蒙回藏各族待遇条件”中“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5]但地方政府却不能按照中华民国的优待条件拨发粮饷,八旗军生计由此在这一期间出现严重问题。
1929年,吴延年出走,旗兵团在各路军阀混战中解体,“北城人口外流3500余户,约8500人,留下1000余户约2300人。
”[6]外流人员主要去往青岛,男人因为身体健壮,一般在警察局、消防队和铁路局工作,女人多在青岛工厂做纺纱工人。
近代以来,旗城建筑遭到拆毁,人员不断外流,至1948年,海晏、宁齐、泰安、拱辰四座城楼相继被拆除变卖,旗城除城内少量古建筑外,大部废圯。
新中国成立后,北城隶属青州市益都街道办事处管辖,北城人民的生活基本安定。
但到“文革”时期,北城的传统习俗文化遭受重大打击,满族风俗被当成“四旧”,北城家家户户的祖宗板、家谱相继焚毁,青州北城的满族开始中止祭祖、续谱的活动。
二、北城现存满族族谱情况笔者自2010年至2014年先后对青州北城满族家谱进行搜集和口述访谈,共搜集到8份清代保留至今的家谱(以下为方便,简称“旧谱”),分别是:汪氏族谱、伊氏族谱、寇氏族谱、那氏族谱、唐氏族谱、席氏族谱、关氏族谱、佟氏族谱。
同时我们发现,一些北城满族人原先的族谱虽然毁于文革中,但是仍凭借记忆将家族内近几代人资料整理成谱,近两年我们收集到3份这样的新家谱,分别是:《唐·他塔拉氏族谱》、石氏家谱和《汪氏(瑞善)近六代家谱》。
(一)旧谱除以黑色墨水书写文字、红色线条分割世系以外,北城满族书写谱单所用语言文字、格式、背景也各有不同,这是因为满族的家谱一般“秘不示人”,各家修谱并无定例。
从书写家谱的格式上看,伊氏族谱、唐氏族谱为红色线条连接黑色字体名字的宝塔式谱单。
伊氏族谱以红线分割好表格的行列,一代人自左向右以满文书写在一行,用固定句式:……de banji-hangge……(汉译为:……生子……)来表示成员的血缘出处。
此两份家谱的人名旁边一般会标注个别祖先的官职情况,以及家族成员迁徙情况。
而寇氏族谱是一副祖宗宗祠的图画,顶端有山、水、碑、亭等彩绘,中间是谱系名讳,以数字表明代际关系,谱系呈金字塔形。
所搜集到的北城家谱书写的语言各异,有的是纯满文书写(如汪氏族谱),有的是纯汉文书写(如寇氏家谱、唐氏族谱),有的是满汉两种文字记录族员姓名(如伊氏族谱),但是每份家谱所用的语言、格式自初代祖先至较近几代都保持统一,这表明各个家族来青州前,甚至更早时期,受汉文化影响的程度已有较大差异。
这些旧谱中,只有伊氏族谱除谱单外,还有一份谱书,记录了入关初期几代祖先骁勇善战、获得朝廷封赐的情况,特别是二代祖先丹岱在松锦决战时候的军事贡献,后来在攻打洪承畴时阵亡。
其后代屡屡被朝廷封赐,甚至谱单上第四代西尔登出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官职最高。
谱书上记载,由京来青州的伊善是丹岱之元孙富喀达的后人,如果从一代祖先达哈那算起,丹岱这一枝至今传了十四代,约三百七十余年。
前期对于无功名者也没有写入其中,但后期将所有人都写入族谱,女性一直没有入谱。
总之,这份谱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新谱满族曾出现几次修谱高潮:第一次修谱高峰是康乾盛世,第二次修谱高峰是嘉庆年间,第三次修谱高峰是光绪年间,第四次修谱高峰是抗日战争时期。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民族文化的不断复兴,探究族源的寻根热纷纷出现,第五次修谱高潮由此产生,而近几年青州北城满族再兴修谱高潮。
2012年至今,随着北城满族与外界交流的不断深入,青州满族新修家谱风气渐起,先是北城人舒立威去美国拜访舅父汪和宗时,受托将舅父整理的家谱底稿结合族人石景成的回忆完成以汪如玉(汪氏长女)为主线的《汪氏(瑞善)近六代家谱》。
汪和宗先生将这份族谱的影印本赠送给侄子石川先生,并鼓励石川先生着手编写石氏家谱。
《唐·他塔拉氏族谱》是青州所有唐姓满族的族谱汇编,这本族谱既有重新誊抄整理的唐德顺先生家的旧谱,也有其他唐氏所新修的家谱,是青州8家唐氏的合集。
虽然从文献或是记忆上都没有他们源于同一支系的任何证据,但是“唐”作为满语“他塔拉”哈拉的音译令青州满族人相信,他们是出自一个祖先。
新修的族谱采用宝塔式家谱形制,用汉文书写族名。
由于旧谱散佚,新谱只能根据族人的回忆整理出4-6代族人的资料,并将女性记录其中(包括男子妻室),这对于研究近代北城满族的通婚范围、社会网络关系、经济联系等均具有一定意义。
(三)北城家谱相关记忆家谱持有者对距离自己世系较远的祖先的记忆比较模糊,他们认定自己是皇亲国戚,对祖先在朝廷任职情况的认知,仅仅是依靠家谱旁边注释。
唐氏族谱的第一代祖先是倭和讷,谱单在他名字的右侧标明“原文官”。
这位祖先的官职可以承接,谱单上标明承接他官职的子孙分别是第二代尼雅瀚(初次接袭)、尼雅瀚之子色尔启(二次接袭)、色尔启之子色亲(三次接袭)、色亲之子乌特图(四次承袭)。
这四次承袭是从谱单上的初代一直到第五代承接下来的。
来青州之后自庄林之下五辈皆善诗文,唐家由此被誉为“诗人之家”。
伊氏族谱持有者伊庆华特别强调他祖上自丹岱之后,其后世子孙身居朝廷要职的事情,特别是丹岱之孙达哈塔历任理藩院侍郎,达哈塔之子西尔登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青州北城的驻防兵与京旗不同,一直骁勇善战。
北城人印象最深、最引以为傲的是他们的祖辈在近代鸦片战斗中的镇江战役和甲午战争中所做的贡献。
1842年7月,青州兵在镇江奋力抵抗英军进攻,重挫英军,但同时自己也伤亡惨重。
报道人汪辉明高祖父连善参加镇江战役阵亡,连善有三个兄弟,一个兄弟连喜是守卫南苑一线的武卫军中的一员,另外两个连贵和连恒参加甲午战争。
访谈对象伊庆华先生也可以回忆出自己“景”辈的一位先祖参加甲午战争的情形。
家谱不仅是记录家族成员姓名、官职、子嗣、迁徙情况的重要“文本”,它还是神圣之物,是满族祭祖仪式的重要崇拜对象。
青州满族对家谱的祭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族中发生重大事件如移居、许愿、还原、迁坟等,需要举行“杀猪仪式”供奉祖先,以求得祖先宽容、保佑;另一种比较简单且举办也比较常规,即每年“大年三十”的普通祭祀,这种祭祀仪式不需要举行杀猪仪式。
青州寇氏以往每年三十会祭祖、上香,农历腊月二十九或大年三十当天取出族谱,悬挂起来,摆好白纸挂签,做好菜,族中辈分最大的领头跪下,男女按照辈分排列,三拜九叩。
姑娘需回避祭祖仪式。
三、北城家谱功能的变迁家谱又称族谱、宗谱、谱牒、世谱、家乘等,是记录家族世系繁衍的历史文献,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家族历史、家族渊源与发展的记录‘档案’,但是这种文献“档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功能。
(一)作为“户籍制度”的家谱康熙年间,满族修谱逐渐增多,到乾隆达修谱极盛时期。
此时,满族修谱不仅是一种自发行为,为了“明世系,别支派,定尊卑,正人伦”,政府号召满族人修纂家谱。
到清朝中后期,家谱已然成为一种严密的“户籍制度”。
[7]满族家谱对个人、家族、宗族、国家都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