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榆中县我国农村贫富差距的现状与对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榆中县农村地区贫富差距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市榆中县农村地区贫富差距问题的现状,揭示了市榆中县夏官营农村贫富差距扩大的诱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即深化农村改革,加大扶贫力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实现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

关键词:榆中县;农村;农民收入;贫富差距;对策
在2006年底,榆中县县共有98997户,424021人,其中农村户93756户,计384718人,在这种农村地区随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场景:马路一边是得高档区域里居住的是拥有一套或多套房产的有钱人,而仅一墙之隔或一路之隔却有太多的穷人。

市榆中县的主要现状:一是贫困面大,市3个贫困带,榆中县就占2个,南北两山贫困带尚有绝对贫困人口和相对贫困人口10.11万人,占榆中县农村人口的26.2%.二是经济总量小,位列全市8县区之后.三是农村基础条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四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五是传统产业弱化,新的经济增长点缺乏.六是财源建设滞后,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七是投融资渠道不宽,各项事业发展受资金制约较大.八是县域经济发展要求与产业结构现状不相适应.九是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创新意识不强.
但同时市榆中县兴隆山有许多的住处,住在那里的都是市主要的白领阶层,私营业主和高级企业主管。

该区因坐落于4A级旅游胜地而没有每平方米低于1万元,最便宜的房子总价也要 80 多万元,被称为市或榆中县的富人居住区,但与相邻的高墩营相比,记者(实地考察)了解到,这里有2200多户人家,多人没有工作有一部分的人是靠“低保”过日子。

在榆中县夏官营开盘的小区,校园周边楼价每平方米3500元,它卖到5000元,总共167套房,一天之卖出60%,总销售额超过上百万,业人士称这种情况在榆中县夏官营房地产市场开阔。

另一方面,居住在棚户区和老旧社区的人们,却是连棚屋和老旧房的产权都没有的无房一族,收入得不到保证,仅凭低保过日子。

在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三四户人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甚至没有洗手间,居住条件非常简陋,农民普遍。

大叔说:对我来说,买房就别提了,我们即使卖血,也买不起5000块钱一平方米的房
子!”
农村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显著:从 2004 年开始,以税费改革为突破口的各项涉农改革进一步深化,中央连续下发 3个一号文件,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切实减减轻农民负担,采取一系列扶植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措施,农民增收一改之前的低迷状态,出现重大的转机,2007 年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83元,增速创新高,直至08年(2392元)、09年(2579元)年增加的势头不减分别比上一年增加14.8%、12.5%,由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的原因,农村地区的贫富差距将日渐的扩大。

10年榆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686元,而年人均收入较低的困难农民却有10.11万人。

立足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着眼未来发展趋势,将榆中县经济发展定位为:从传统农业大县向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和工业强县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全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按照"调优粮经,提升林果,发展蔬菜,扩大畜牧,培育特色,提高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到2010年,粮经饲比例由5.5 :3.4 :1.1调整到4.5 :4 :1.5.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亩,总产量稳定在1.3亿公斤;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66605万公斤;洋芋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总产量达到7812万公斤;花卉栽培面积达到1万亩;奶牛存栏由4800头增加到1万头;舍饲养羊由7万只增加到20万只;肉役兼用型牲畜养殖逐步发展.全县种养业总产值预计达到16亿元,年均增长12%.
培育农业特色经济.以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基地。

“十一五”期间,建成蔬菜,百合,马铃薯,中药饮片,农产品综合加工5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建成百合母籽繁育,马铃薯母籽繁育,蔬菜制种,绿色蔬菜生产,食用菌生产5大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及肉用种羊,优良奶牛繁育2大种畜繁育基地.川区以扩大蔬菜,果品,花卉等经济作物为主,打好"时间差"和"特色牌",培育壮大"高原夏菜"品牌,建立完善"公司+农户+科技"的奶牛养殖基地;北山要在不断扩大
洋芋,百合,药材种植的基础上,结合生态环境建设,扩大饲草种植面积,发展以舍饲养羊和肉役兼用牲畜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南部山区要扩大药材,百合和冷凉型蔬菜种植面积,着力培育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蔬菜精品名牌,到2010年,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要达到43万亩,培育省级以上知名品牌5个.通过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露地蔬菜和冷凉型蔬菜种植,建成西北最大的蔬菜产业基地.以蒋家营和瑞泰蔬菜保鲜库为龙头,整合现有蔬菜保鲜库的资源优势,建成集包装,运输,仓储,加工,配送服务为一体的定远蔬菜物流中心,打造西部最大的蔬菜周转站和集散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积极探索依托科技发展旱作农业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在全县17个乡镇以玉米,洋芋,豆类等农作物种植为重点,大力推广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2010年达到22万亩,彻底改变连年抗旱成效不高的被动局面,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从政策,资金,管理等方面给予倾斜,着力扶持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中的主导作用.
市各地县农村人均纯收入
(2008)单位:元/人
一、农村居民不安全因素的由来
1、用水用电安全
2、农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只有20%的卫生资源在农村。

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都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和呼声最高的问题之一。

市榆中县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均匀,家中农村的看病成本。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小康小康,一场大病全泡汤”……出自农民口中的顺口溜真实地表达出他们对医疗保障的
渴望。

对于农村来说即使是人均收入四千元的小康家庭,每年每人每月可支出消费也不到300元,在这样的消费水平下,如果一旦生病,面对高额的医疗费仍然难以承受,看一次病花掉的有可能是一个农村家庭一年甚至几年的收入总和,这就导致我省一些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普遍存在着小病托成大病,大病无钱医治的现象,这些农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3、农村教育问题
近年来,农村教育状况虽然有了明显改善,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总的看来,榆中县农村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低,与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差别。

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经费短缺
投入少,经费短缺是农村教育发展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由于经费短缺,现有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只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基本需要,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师工资待遇不能保障,学校的教学设施简陋,教学基本仪器不足等也是不争的事实。

这些现实问题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

b、农村教育结构不合理,教育脱离农村社会的实际
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思想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教育形成了单一的全日制普通学校教育结构,忽视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而农村教育的容和学科设置脱离农村实际。

接受教育的毕业生回去后缺乏实际的生产能力,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农村人才呈现出“三少”的特点:中高级人才少,专业技术人才少,直接为“三农”服务的人才少。

没有形成健全有效的农村教育和科技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方式、容和规模比较薄弱,缺少培养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基地。

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社会的不协调性,严重限制着农村教育本身的长远发展。

c、农民收入水平偏低,教育负担过重
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城市居民收入是乡村居民的2.90倍。

农村居民收入低下,加上孩子多相比城市居民在教育经费上负担较重,农村的支付能力较弱,加之过重的教育负担,降低了农村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使农村教育处在较低的水平。

d、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队伍不稳定,农村教师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普遍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障,加上他们缺乏进修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农村教师也加入了人才流动的大潮。

这使本来就虚弱不堪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

其次,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低。

由于农村教育工作环境差,教师待遇低,业务培训少,许多中青年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再次,农村中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前的实际,农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大都是过去的老教师,他们由于年龄偏大、学历偏低、身体偏差、真正有益的业务培训少,这样的教师队伍构成严重制约农村教育的发展。

e、教育观念落后
农村普遍认为教育投入是消费性的,而缺乏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念;认为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而缺乏教育担负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创新的任务观念。

这些落后和旧的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4、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逐年增长,但1997年以后,增长速度明显趋缓。

1997年至2003年的7年中,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增加695.5元,增长速度没有一年超过5%,年均增幅不到4%,2001年甚至只有2.1%。

农民增收缓慢,主要表现在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农民收入增幅已连续多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一些纯农户的收入持续徘徊甚至下降,不仅影响种粮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惩挫伤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影响粮食和农产品供给。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导致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
5、农村基础设施问题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全国仍有9 亿多亩耕地没有灌溉条件。

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水平不高。

动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不健全。

二是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落后。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全国还有超过1.5 亿农村人口饮水未达到安全标准。

部分地区的农村道路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农民生活燃料结构不合理。

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比重还非常低。

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还比较薄弱。

三是农村社会事业欠账较多。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差、卫生基础设施落后、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能力滞后、公共文化设施不足的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6、环境问题
随着中国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污染向农村的转移,弱小的农民已经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不仅数亿人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千百万人的生存遭遇威胁。

大量的宏观资料和典型个案说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三农问题”的重要涵,是比“农民负担”更为沉重的负担。

这种黑色暴力正在逐步地、以隐蔽或公开的方式对一个个中国的乡村进行着系统的破坏和颠覆,环境污染这一越来越沉重的“变量”将使“三农问题”变成越来越难解的“中国节”。

从农村污染的种类看,它有①小城镇建设中的工业污染,由于规划和配套设施的落后,小城镇建设导致的大量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染因为基础设施和管理的缺失而直接排入周遍环境,形成农村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②蓬勃发展的农村养殖业排放大量的蓄禽粪便造成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群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③迅速崛起的农村乡镇企业,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向农村梯度转移的高污染、高能耗企业排放的大量工业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乃至江河污染的重要渊源,同时造成大面积农田污染,土壤重金属超标,地表和地下水重金属污染。

④农村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难题是农药、化肥、杀虫剂的过量使用形成的非点源污染。

⑤农村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生态破坏问题,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大面积滥砍滥伐造成的山林消失,大规模采集珍稀野花野草造成草原山林破坏;大面积采矿造成山林植被被毁;非科学地引进外来物种和植树造林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引起生态问题。

从区域关系来看,农村环境问题分为外来环境问题和自身环境问题,前者是指虽然造成了环境污染,但该污染问题不是来源于农村,而是来源于城市或其他
大气环境污染,城市固体废物在农村的储存、堆放地区,如流域环境污染,SO
2
而造成的污染等,后者是指污染源本身处于农村的环境污染,如农村农药、化肥等面源污染,乡镇企业、个私企业的废水排放等。

这种环境污染源于农村自身的发展,其解决也有待于农村区域的环境保护的加强,有待于农村环保体制的改进,农村环保投入的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也是新农村建设中的环境问题的重点。

7、农村法制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维护农村社会政治稳定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化解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着力解决农村各类不和谐、不稳定问题,保障广大农民群众心平气顺、安居乐业。

稳定的社会秩序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石。

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并不是一个没有矛盾、问题的社会,而一个能够及时化解纠纷、缓解矛盾、疏导情绪、理顺心气,确保矛盾不积累、不膨胀、不激化的社会。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一步加快的特殊时期,农村滋生矛盾的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

对农村常见的矛盾纠纷,政法综治部门要注意研究其规律、特点,切实增强预见性、前瞻性,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对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用改革的思路和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努力把握好维护群众利益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结合点,做到既有效地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又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切实维护好农村社会治安、严密防、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集中整治突出治安问题,不断增强广大群众的安全感。

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是一个和谐稳定社会的基本构成要件。

从当前农村治安状况看,农村的违法犯罪问题既有与城市违法犯罪问题的共同特征,又有农村自身的特点。

影响农民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入室盗窃、抢劫、抢夺、地方流氓恶势力、制假贩假等侵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政法综治部门对这些群众深恶痛绝的违法犯罪问题,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予以严厉打击、集中整治,切实把农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高发的势头压下来,确保刑事犯罪案件发案不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和震荡,始终保持农村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有机结合起来,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农村社会的创造活力。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法制意识和民主诉求不断增强,对政法工作最集中、最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倾向于要求政法机关公平地对待各类主体,公正、高效、文明地裁判和执行,在司法活动中体现社会主义法律的人文关怀。

这就要求政法机关要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进一步强化对公民和社会的保护与服务意识,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政法工作的职能。

不但要通过打击犯罪、加强治安管理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受理群众求助、提高司法效率、及时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等方面充分发挥政法工作的保护与服务职能。

树立起“执法为民”、“以人为本”、“执法平等”和“执法最佳效益”
的理念,努力做到依法打击与依法保护并重、办案数量与办案质量并重、严格执法与文明执法并重、坚持实体法与程序法并重、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

自觉地把政法综治工作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中去思考,纳入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推进。

8、农村基层治理问题:
包括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镇村两级公共负债高企(据财政部有关部门研究显示乡镇及村两级公共负债已经高达六千亿到一万个亿)、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来源困境等经济问题;农村党员发展难、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后、农村管理松散、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村换届选举难、农村基层治理难等涉及农村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政治问题;农村环境保护、农民信仰危机、小农思想、历史遗留问题和利益矛盾突出等社会问题。

9、农业产业发展问题
包括农产品价低卖难、耕地保护、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下、农业融资难等问题,体现了农业虽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作为国民经济行业中一个最不赚钱的产业发展困难重重,弱势地位突显
10、土地产权问题
土地问题显然是当前农村中的一个大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农民上访中,为土地上访的比例很高,接近占到农民上访总数的50%[1]。

因此,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该给农民更加明确的土地产权,甚至提出要将土地私有化。

不过,农民为土地上访的案例,大多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郊农村。

广大的中西部农村,农民为土地上访的案例较少,且中西部为土地上访的案例中,上访农民所针对的对象,往往不是国家,甚至不是乡村干部,而是村庄大多数村民的意愿。

具体地说,在土地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的农民对土地抱有三种不同的期待。

在沿海发达地区和城郊农村,因为工商业的发展,土地的非农开发,土地附加价值大大增加,土地可以带来极大的利益。

为争夺土地非农开发的利益,地方政府、村社集体和个体农户等等各方有激烈的博弈。

从农民的角度来看,农民越多的土地产权,就意谓着分享土地附加收益上越强的谈判能力。

土地非农化的巨大利益,
使沿海地区和城郊农村的农民要求更加明确的土地产权。

土地私有化当然就更好了。

在土地缺少非农使用空间的广大地农村,经营农业的土地收益不会太多,农民种地仅可以保持“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的生活水平。

取消农业税前,因为农民负担较重,粮价较低,农民种田不划算,甚至有农民发出“我不要地还不行吗”的抗议。

取消农业税后,国家给农民种粮补贴,粮价也一直保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种田有了收益,这个时候,地农村土地的承包权重新变得重要起来。

有一些已经放弃承包土地的农户再次回到村里要回自己的承包地,然后以比如每年每亩200元的租金转包给真正种田的农户耕种。

也就是说,在当前种田有收益的地农村,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农民,一种是并不真正种田,但可以将土地转包给种田农户以收取租金的农民。

明确的土地承包权(一定30年不变)使那些已经脱离土地的农民可以继续从土地中获取租金,真正种田的农村的农户向不再种田的已经进入城市的农户(务工经商户)交租,农村为城市提供资源。

显然,越是明确的土地产权,就越是使那些已经脱离农业的农民可以从土地中获益。

而在土地产权比较模糊的情况下,真正种田的农户本来可能借土地集体所有,通过几年一调整的办法来免费获取耕种土地的权利。

这样,真正种田的农户(当然也是更难非农就业的农户)就不得不在比较收益较低的情况下,再另外交上一笔租金给那些有机会非农就业的已经进城的农户。

这样,在地经营农业土地上的两类农户中,那些已经非农就业的农户,的确可以从更多土地产权中获益,而那些更难非农就业因此不得不继续种田的农户,就事实上会在更加明确的土地产权中受到损害。

如此一来,农村土地更为明确的产权,是沿海和城郊农村农民所欢迎的,也是已经非农就业的农户所欢迎的,却不大为那些真正种田的农户所欢迎。

而当前我们讲到农村中农民的弱势群体,或我们一般所指的农民,恰恰就是那些仍在种田的农民,这样的农民不仅占中国农民的绝大多数,而且是中国农民中处境最差、最需要得到政策好处的农民,也是那些声称给农民更多土地产权以道德力量的让人同情的农民(而非珠三角地区已经变成土地食利者阶层的农民)。

土地产权更加明确的政策所损害的农民利益,恰恰正是这部分农民的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