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徒制及其演变

合集下载

现代学徒制制度2024

现代学徒制制度2024

引言:现代学徒制制度是一种培训和教育体系,旨在通过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经验,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

这种制度已经在许多国家得到广泛应用,并被证明是一种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

本文将探讨现代学徒制制度的定义、历史背景、重要性以及其在不同国家中的实施情况。

概述:现代学徒制制度是一种结合职业培训和工作实践的教育体系,通过学徒和导师之间的合作和指导,帮助学徒们在特定领域获得实际经验和技能。

这种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学徒制度,但现代学徒制在许多国家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正文内容:一、定义和原理1.1学徒制的定义1.2学徒和导师的角色和职责1.3学徒制的工作原理和指导原则1.4学徒制度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二、历史背景2.1学徒制的起源和发展2.2学徒制度的影响和作用2.3学徒制度的演变和改革2.4学徒制度在不同国家中的历史发展情况三、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3.1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3.2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3.3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4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3.5建立和维护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四、国际实施情况4.1德国的学徒制度4.2美国的学徒制度及其变革4.3英国的学徒制度4.4中国的学徒制度发展现状4.5其他国家的学徒制度实践与借鉴五、现代学徒制的挑战和未来发展5.1学徒制度在教育体系中的定位问题5.2学徒制度的培训质量和标准问题5.3学徒制度与工会关系的协调问题5.4学徒制度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和创新5.5学徒制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总结:现代学徒制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

它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途径,培养了高素质的技能型劳动者,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学徒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定位问题、培训质量和标准问题等。

未来,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学徒制度需要不断转型和创新,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教育需求。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

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学徒制度在美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殖民地时期,就有学徒制度的存在。

学徒制度是一种通过在工作中学习和获得实践经验来培养技能的教育体系,对于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和就业机会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革,学徒制度也发生了很多变化,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和多样化。

本文将对美国注册学徒制的发展背景、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一、发展背景1.1 历史渊源早在17世纪,美国就开始实行学徒制度。

当时,学徒通过在大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能,逐渐成长为合格的工匠。

这种传统的学徒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但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学徒制度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20世纪末,由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传统的学徒制度逐渐式微,但随着21世纪学徒制度的再次兴起,注册学徒制成为了一种新的教育发展模式。

1.3 教育改革美国的教育改革一直是一个持续的主题,从基础教育到职业教育,都在不断进行制度和内容的改革。

学徒制度的兴起正是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合作,提供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现状分析2.1 注册学徒制度的兴起注册学徒制是指由政府或行业机构认可的学徒计划,学徒在完成培训后可以得到正规的职业证书。

当前,美国的注册学徒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推广,覆盖了建筑、制造、医疗、信息技术等多个行业。

政府通过鼓励企业提供学徒岗位、制定相关的培训标准和课程、为学徒提供资助和补贴等方式,促进了注册学徒制度的发展。

2.2 学徒制度的多样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徒制度也出现了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传统的制造业学徒制度依然存在,但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新的形式,比如金融、咨询、医疗、餐饮等行业也开始尝试注册学徒制度,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就业选择和发展空间。

2.3 政府政策的倾斜为了推动注册学徒制度的发展,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和措施。

比如制定了学徒计划的标准和规范、提供了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企业和教育机构开展学徒培训项目。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关晶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第1期撰文指出,以历史为脉络,以学徒制的制度形态变化为主要依据,可以将西方学徒制的历史划分为前学徒制、中世纪的行会学徒制、16-18世纪的国家立法学徒制、工业革命后的集体商议学徒制、二战后的现代学徒制五个阶段。

原始社会中,父母教自己的孩子以模仿等方式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这被认为是学徒制最原始的起源。

从青铜时代开始,手工业的快速发展使职业教育开始走出家庭,将技艺传承给家庭以外的成员。

但这一时期并未形成完整的制度,学习效率不高,以养父子关系为基础,整个学徒制形态具有浓厚的私人性质,因此可以将其称之为“前学徒制”。

中世纪家庭手工业发达,资本尚未形成,行会力量强大,制度化的学徒制也开始起源,学徒制被纳入了行会的管理范围。

行会对学徒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控制与管理,不仅制定一般性的管理规范,而且规定了教学指导的内容并进行监督与考核,这一时期学徒制开始具有了公共制度性质。

16-18世纪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等方方面面的不断震荡给学徒制带来了新的考验。

从16世纪中叶开始,对学徒制的控制权逐渐由行会转移到国家手中,国家开始通过立法对学徒制的实施进行各种干预。

这一时期学徒制的制度性进一步加强,师徒间的父子关系也彻底转化成了雇佣关系。

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给行会学徒制和国家立法学徒制带来了几乎致命的打击,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职业教育的兴起。

不过,学徒制在一些传统的手工业行业中仍然存在,但没有了约束各方的法律文书。

合同更加自由,政府退出对学徒制的法制化管理,工会开始介入学徒制的管理。

因此,可以把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这一段缺少强制性规定,而主要通过雇主、行会、工会、学徒等共同商议,来决定其形式的学徒制称为“集体商议学徒制”。

二战后直到今天,学校职业教育一直占据了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舞台。

然而,学校职业教育与工作世界的脱离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学问化”等一些根本性问题没有解决,学校职业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了人们的质疑。

学徒制及其演变71页PPT

学徒制及其演变71页PPT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46、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 留。

47、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8、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Hale Waihona Puke 49、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 有所长 。

50、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箪瓢 屡空, 晏如也 。
学徒制及其演变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学徒制是中国古代对传统技艺的一种培养方式,一直以来都在中国的手工艺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进行研究。

一、学徒制的起源和发展学徒制在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传承的一种方式。

在古代,手工艺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来实现的。

学徒在艺人门下学习技艺,成为师傅的助手,通过实践和师傅的指导逐渐掌握技艺的精髓。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徒制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在明清时期,学徒制在中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规范和制度。

师徒之间需要签订义务合同,明确学徒的学习期限和任务等。

学徒制还在不同行业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规范和习俗。

二、学徒制的特点和作用1. 传承技艺:学徒制是中国古代手工艺传承的一种方式,通过学徒制可以实现对技艺的有效传承。

师傅将自己的经验和技巧传授给学徒,使得技艺可以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和壮大。

2. 培养人才:学徒制是培养手工艺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

学徒通过在实践中学习,可以快速提高技能,成为合格的手工艺人。

学徒制还可以培养学徒的品德和信念,使他们成为优秀的手工艺人。

3. 促进社会发展:学徒制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手工艺是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而学徒制的存在可以保护并继承这一文化遗产,促进手工艺的传统发展和创新。

三、学徒制的衰落和重回尽管学徒制在中国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生产的兴起,传统手工艺逐渐受到冲击,学徒制也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现代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标准化使得手工艺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许多手工艺人也不再愿意传授自己的技艺。

近年来,中国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使得学徒制逐渐回归。

许多手工艺人开始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培养新一代的手工艺人。

一些手工艺协会和机构还设立了学徒制的培训班,以传统技艺为主题,吸引年轻人参与学习。

四、学徒制的现代价值学徒制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学徒制可以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中国手工艺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导师帮带制度 历史

导师帮带制度 历史

导师帮带制度历史一、古代学徒制在古代,学徒制是一种常见的教育形式,通常是在手工艺或商业领域中实行。

学徒需要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技能和知识,这种制度注重实践和应用,为当时的年轻人提供了从学校到职场的过渡机会。

在学徒期间,学生不仅学习技能,还学习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为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导师制度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现代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导师制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局限于手工艺和商业领域。

现代导师制度强调专业知识和学术技能的培养,导师的职责也转变为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制度下,学生可以与导师建立个人关系,通过互动和学习,实现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

三、导师帮带制度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导师帮带制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方式。

它不仅在高等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还扩展到其他领域,如医疗、咨询等。

导师帮带制度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和职业发展建议。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四、导师帮带制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学术领域:在学术领域中,导师帮带制度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提高学术水平。

此外,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帮助他们进入学术界或工业界。

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导师帮带制度被用于培养新的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专业人员。

通过与资深医生的合作,学生可以学习临床技能和实践经验,提高医疗水平。

此外,导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医疗行业的工作环境。

企业领域:在企业领域中,导师帮带制度可以帮助新员工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与资深员工的合作,新员工可以学习企业文化、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更快地融入企业团队。

此外,导师还可以为新员工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帮助他们实现个人职业发展目标。

社会工作领域: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导师帮带制度可以帮助新的社会工作者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提高工作效率。

学徒制到练习生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

学徒制到练习生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

学徒制到练习生制: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一、学徒制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学徒制度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中国,许多手工业和手艺都是通过师傅传授给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的。

学徒们通常年幼时就会被送到师傅家中学习,跟随师傅学习技艺,并帮助师傅完成工作。

这样的学徒制度不仅仅是一种职业培训方式,更是一种师徒传承的文化传统,它承载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传统的学徒制度也开始面临着一些挑战。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手工业逐渐被现代化生产方式所取代,导致传统手艺的传承难度加大。

学徒制度在培养技术人才方面存在着不足,受制于师傅个人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导致学徒们的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传统的学徒制度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无法适应多样化、复杂化的职业培训需求。

二、练习生制的兴起和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职业培训需求,练习生制度应运而生。

练习生制度源自于韩国和日本的艺人培养模式,后来逐渐在中国流行起来。

练习生制度通过专业的培训机构或公司对年轻人进行全方位的职业培训,不仅注重技术的传授,更着重于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练习生在培训期间不仅能学习专业技能,还可接受其他方面的培训,包括表演、形体、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培训。

与传统的学徒制度相比,练习生制度的优势在于培训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培训内容更加全面,同时也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职业需求。

练习生制度注重培养年轻人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更有利于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和就业。

练习生制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社会的认可和关注。

三、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化转型尽管练习生制度有着许多优势和潜力,但在中国传统学徒制度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还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的学徒制度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想推行练习生制度,需要突破历史和文化的藩篱,将现代培训体系与传统文化价值相结合。

受制于资源和经济水平的限制,中国的练习生制度发展不够均衡,一些地区和行业的练习生培训资源有限,导致培训质量参差不齐。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

摘要:学徒制作为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职业训练制度,经历了早期的师徒代际相传和现场模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企业行业为主体的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再到现代社会的以职业院校为主体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职业院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中还存在政府推进法规和制度不完善、学校自身能力不足、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等困境,使得学徒制的推进缺乏保障,实施的质量不高,工学结合缺乏紧密性。

创新现代学徒制应在继承我国学徒制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国家宏观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在中观层面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在微观操作层面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的改革创新。

关键词:学徒制;历史演变;实然困境;应然追求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3-0030-04*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课题《高职院校促进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研究——以广州高校与企业合作促进会为例》(编号:GDGZ15Y096)。

作者简介:郑荣奕(1976-),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17-03-07我国学徒制的历史演变与改革方向*郑荣奕(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广州511442)学徒制也称师徒制、艺徒制、工徒制,是指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指导和影响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方式,它所采取的主要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1]。

在正式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学徒制是当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普遍的习得技能的一种方式,也是职业教育的最初形式。

至今,学徒制也广泛的存在我们的教与学中。

作为一种从古代延续至今的职业训练制度,学徒制经了早期的师徒代际相传和现场模仿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工半读技能人才培养,再到现代社会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学徒制显示着它独特的优势,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学徒制(三):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三):英国的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三):英国的现代学徒制暖心提醒:阅读全文需要5分钟英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探索现代学徒制,90年代初期实施崭新的学徒制改革计划,到21世纪初又对现代学徒制进行革新,其现代学徒制逐步健全和完善,已覆盖广泛的培训领域,拥有层次分明的基本结构,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紧密结合,并由培训机构和企业合作实施,成为盎格鲁—撒克逊学徒制的典型代表。

一、英国现代学徒制发展沿革(一)探索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英国的经济明显滞后于其它国家,工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仅为2.5%,为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英国开始探索学徒制。

1964年3月,英国颁布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业培训法(Industrial Training Act)》,标志着政府开始对学徒制培训进行直接干预。

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进入长期衰退期,失业率(尤其是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

为此,人力服务委员会推行了一系列培训计划,如青年机会计划(Youth Opportunity Program)、青年培训计划(Youth Training Scheme)等,为18岁以下未就业的青年提供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

英国培训计划的本质是实施现代学徒制。

(二)改革阶段为解决英国日益严重的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学徒制教育进入改革期。

1993年11月,英国政府开启了崭新的学徒制计划——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简称MA)。

1994年9月,英国政府首次在14个行业部门开展“现代学徒制”计划的试运行,主要培训对象为16~17岁的中学毕业生。

1995年,该计划被推广到54个行业,并实施了面向18~19岁青年的高级现代学徒制(Advanced Modern Apprenticeship,简称AMA)。

1996年4月,现代学徒制与高级现代学徒制合并,仍称“现代学徒制”。

1997年9月,英国政府将原来的国家受训生制更名为“基础现代学徒制(Foundation Modern Apprenticeship,FMA)”,主要培训对象是16~18岁的青年。

什么是学徒制度呢

什么是学徒制度呢

引言概述:学徒制度是一种传统培训方式,旨在通过传授知识和技能,帮助新手在特定领域内成长为专业人士。

这种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而今天,学徒制度仍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本文将进一步深入探讨学徒制度的定义、历史背景以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正文:1.学徒制度的定义和起源1.1学徒制度的定义学徒制度是一种通过实践和传授知识的方式,帮助新手获得在特定领域内成长所需的技能和经验的培训模式。

这种制度通常涉及到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即导师或师傅,与一位渴望学习的学徒之间的互动关系。

1.2学徒制度的起源学徒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学徒制度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工艺品制作等领域。

这些行业的专业人士通过向新手传授其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不断提升并成为高级工匠。

在中世纪欧洲,学徒制度在各个行业得到进一步发展,并成为了传统的教育模式。

2.学徒制度在现代的应用2.1工匠和制造业学徒制度在工匠和制造业中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制造企业仍然通过学徒制度向新员工传授技术和技能。

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帮助新人熟悉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并且在工匠技能传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2.2艺术和创意领域学徒制度在艺术和创意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许多著名画家、雕塑家、音乐家等都曾经是学徒。

通过与经验丰富的艺术家一起工作,学徒可以学习他们的技巧和创作方法,并实践自己的艺术灵感。

2.3运动和体育领域学徒制度在运动和体育领域也被广泛采用。

许多年轻运动员通过学徒制度加入专业俱乐部或队伍,他们会获得由经验丰富的教练指导的机会,以提升他们的技能和竞争水平。

2.4技术行业学徒制度在技术行业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等领域通常招收学徒。

这些学徒可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学习并获得实践经验,以便将来在相关领域取得成功。

2.5职业教育学徒制度在职业教育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职业学校和技术学院提供学徒培训计划,以确保学生在获得学术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实际操作的训练。

学徒制及其演变

学徒制及其演变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资关系,使学徒制失去了 原本的师徒社会关系基础 •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资本家 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 • 18、19世纪,无论是商人还是手工业师傅都疯狂地圈入 了积累资本的战斗中,他们对资本积累的兴趣,远超过了对 培养学徒、技艺传承、或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普遍地,雇 主倾向于将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实际上并不授予他们技能 ;或者就宁愿招收价格更加低廉则可以随时解雇的妇女和童 工从事简单生产。 •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负责技能传授的‚师傅‛实际 上不存在了。一般的高技能员工有时承担起原先‚师傅‛的 责任,教学徒技能,但这并不是他们与雇主的合同中所规定 的义务,而恰恰相反,如果他们教会了学徒,学徒很有可能 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因此,他们往往并不乐意向学徒传授技 能。





(一)技术的变革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技能要求越 来越高 16—18世纪,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但仍然无法满足不 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彻底将人类社会推进了‚ 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使人类跨进了‚电气时代‛。这两次工业 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机器取代了 人力,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工场生产。 工厂的流水线和分工生产,使生产对一般员工的技能要 求更加简单。工厂中除少数岗位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外,其它 大多岗位需要的只是半熟练或非熟练的劳动者。劳动者需要 学习的往往只是单一工种的单一技能,而不再是整个工艺。 这样,传统的学徒制逐渐瓦解。 大工业生产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能够大量且快速培 养具有简单技能的职业教育形态。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学徒制培养 。公元前 20 10年汉姆拉 比王的《 巴比伦法典》 以及考古发现的公元前 1 年到三 8 世 纪期 间 的一 些有 关 学徒 制 的合 同均有 记载 。这些 资 料 显现 当时 学徒 制 的基本 情 况 是 : 没 还 有学徒制这个词 ; 学习纺织的学徒期限为 l 5年, 一 学徒成为一个独立的熟练工需要 1 2 — 年的 预备期 ; 学徒一般在 自己家里吃住 , 但师傅要向学徒 的父 亲或监护人支付衣食费用 ; 学徒开始 的年龄一般约为 l 岁 , 3 满徒年龄不清 ; 师傅可以同时招收若干学徒④ 。 由于这一时期并未出现 “ 学徒制”或相 当于 “ 学徒制” 的词 汇,并且整个学徒制形态 具有 浓厚 的私 人性 质 ,本文 把它 称为 以养父 子关 系为 基础 的 “ 学 徒 制 ” 前 。概 言 之 ,前学 徒 制的基本特征包括 : ( )未形成完整 的制度。没有 明确 的学徒时问、资格 、方法等规定 , 1 也没有外在监督 ,还不 能称其为一种真正的 “ 制度” ,故一些学者将其 称为一种 “ 私人习
傅招收学徒 ,学徒期一般为五到七年。学徒完成学徒 ̄u ,由师傅 向行会提 出申请 ,行会审 J t  ̄ 查合格后学徒就可转为工 匠称谓 ,直到工匠完成一件可称为 “ 杰作” 的作品 ,才能获得师
傅 的称 谓 。
行 会对 学徒制 进行 了较 为全面 的控 制与 管理 , 括 : 1 制 定 一般 性 的管 理 规 范 : 供 学 包 () 提
的 。它 的形 成与发 展 ,是与 中世纪行 会 的建 立与 强大 紧密 相联 的。中世 纪行 会 是一 个享有
封建 特权 的封闭性 组织 ,对外拥 有 就业垄 断权 ,对 内实行 超 经济 的强 制性 管理 和监 督④。学 徒制 被纳入 了行 会的管理 范 围 ,使 得 “ 学徒 制从私人 性质 的制度 向公共 性质 的制度 过渡 ” 。 在 中世 纪 的行 会组织 中 ,从业人 员按不 同 的身 份分三 等 ,依 次为 学徒 、工 匠 、师傅 。师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及思考
中国的学徒制学校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但是在近代学徒制却被西
方所接受。

经历了两次大规模变革(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初),西方
的学徒制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这一过程中,学徒的个人能力得到了提升,课程神经学也发生了变化。

18世纪初,一些私立学校招收了学徒,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也注重修习哲学和伦理学等“礼貌”课程。

此外,学徒还接受过武术、
马术、骑术、文绘等艺术课程的训练,这样他们就有了综合的专业的
古典培养。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学徒日常的课程和实践经验也发生
了变化。

工业自动化进程的加快,也促使学校开设了像机械,化学,
物理,医学等技术学科和科技学校课程,以及计算机,数学,语言,
公共行政等类似人文学科课程,给学徒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培训内容。

而在20世纪初,学校又有了新的发展趋势,形成了以实践为主,向职
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学校开始提供科技,社会工作,商业和管理等专
业课程。

这也使得学校课程又发生了变化:学徒既接受工业课程,也
接受专业管理类课程,不仅仅是考虑技术,还要考虑文绘,英语,管理,口语,实践等多方面的知识。

这也更清楚地显示出了学校的变化,以及学徒们受到的不同的培训影响。

总的来说,西方的学徒制学校的历史上和中国的学校有一定的差别,
但是这两种学校都包含了礼貌,技能,科学,技术等多种元素,都在
不断地向着实用教育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职业能力,准备学生。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

*以亲子或养子的家庭关系为基础。师徒关系 融洽,一方面保护了技艺秘诀不外泄,另一 方面对技术的流传造成了一定的局限。
*生产过程与学习过程完全融合。一边生产一 边学习,是完全的工作本位职业教育方式。 *教学方式以模仿和试误为主,学习效率不高。 *技术培训与道德教育并行。
(二)手工业行会学徒制(约11-15世纪)
私人关系转化成了有利益冲突的雇佣关系;另一方
面,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功能被弱化了。
(2)“圈地运动”引起的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矛
盾,给行会学徒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3)行会及行会制度的腐败也使传统行会学徒制日
(三)国家干预行会学徒制(约16-18世纪)
在上述的社会背景下,从16世纪中叶开始,对学徒制的
国家职业教育舞台;现在后工业化社会的种种
挑战又在引领学徒制的新变革。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
前学徒制(约史前至11世纪)
手工业行会学徒制(约11-15世纪) 国家干预行会学徒制 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
西方学徒制的历史演变历程
(一)前学徒制(约史前至11世纪)
(1)人类文明之初,“劳动教育”被认为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各国的具体表现与操作各不相同,但
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大制度性共同特征和三大教学性共
同特征。 (一)制度性共同特征 1、学徒制重新回归国家法制管理范畴 (1)法律保障:许多国家出台了相关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法规。 (2)制度规范:建立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如德国的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奥地利的联邦学徒制顾问委员会
着,此时的形态已发生变化:不再有约束师傅或工匠对待学徒的
法律文书或指导;没有对学徒期限的规定;学徒制只是师傅与学 徒、父母或其它代表之间的自由合同或协议。政府退出了对学徒 制的法制管理,政府对工作本位的劳动力培训,倾向于采取自由 放任的态度。为了保护工人和学徒的利益,这时,学徒制中产生 了新的博弈力量工会。因此,把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这一段缺少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课件

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课件

增强学徒制项目个性化的另一个方式是 将学徒制“模块化”
英国当前进行的“资格与学分框架(QCF)”改革,就 将包括学徒制在内的所有学习以学习单元的形式记入学 生的学分系统,不同项目中的相同学习单元可以互认。
在丹麦,提供学徒制项目的职业学院允许学生在规定的 最短和最长学习时间之内灵活地完成学徒制。学院的课 程按基础课、领域课、专业课以及选修课来安排课程, 专业课是按地方企业的需要设置的,有利于满足企业需 要,而选修课则有利于满足学徒个人的兴趣。
另外,传统学徒制的主要对象是男性,而 在现代学徒制中,女性所占比例也越来越 大。
如从1996-2001年,澳大利亚的学徒人数从 16.33万人增加到了32.96万人,增长了 101.8%,而其中女性的增长率为239.9%, 女性已经约占学徒总数的1/3。
换言之,西方国家的现代学徒制几乎是面 向完成义务教育后的所有人。
apprenticeship) 又名“新学徒制”(new apprenticeship)
(二)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现状
目前,大多欧盟国家以及澳大利亚、加拿 大等国家都建立了或正在探索建立适合新 时期的国家现代学徒制。
学徒制在当前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 与培训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诸 如英国、法国、爱尔兰和加拿大这样的国 家,也是学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有力补充。
德国在2005年重新修订的《联邦职业教育法》中明确提 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模块化改革。2007年德国联邦教 育部的《教育与职业培训模块化及组合式培训系统辩论 会提要总结报告》又提出,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将与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合作,在其后的三年里,为双元制 内部的模块化改革提供便利。
4. 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的整合
1. 北欧系统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摘要】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方式,其通过师傅传授技艺和知识,培养学徒成为技艺精湛的专业人才。

本文首先介绍了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探讨了学徒制在不同行业的应用,并分析了学徒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然后对学徒制的优缺点进行了评述,同时展望了学徒制的未来发展方向。

最后总结了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持续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展望。

通过对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传承,为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起源、发展、不同行业、应用、现代社会、影响、优缺点、未来发展、持续影响、建议、展望1. 引言1.1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的重要性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教育模式,对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揭示传统学徒制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传统学徒制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借鉴和启示,探讨如何将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相结合,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

研究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更体现在对当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启示和促进上。

1.2 研究背景通过对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系统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全面了解学徒制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和作用。

分析学徒制的优缺点和现代社会对学徒制的认识和需求,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学徒制在当今社会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进一步探讨学徒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对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进行深入研究是非常有必要和迫切的。

2. 正文2.1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社会。

在古代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学徒制度,例如在农业领域,农民会将自己的技艺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授给后人;在手工业领域,工匠们会选择有天赋和意愿学习技艺的年轻人作为学徒,传授技艺并帮助其成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演变、问题与调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演变、问题与调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徒制政策的演变、问题与调适随着新中国成立,我国学徒制政策也经历了多次的演变与调适。

学徒制是中国传统手工业的一种传承方式,是指由师傅亲自传授技术和知识,使学徒能够逐步掌握技艺,最终成为技术高超的工匠。

但是,在现代工业化的背景下,学徒制逐渐面临着新的挑战。

195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发展,学徒制作为一种传承技术的方式开始逐渐普及。

在此时期,学徒制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成立了学徒暑期集训班,以及技术大学、工业学校等教育机构,为工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术人才。

然而,在实践中,学徒制也面临着不少问题。

首先,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技术要求日益严格,学徒制的传统方式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复杂的技术发展需要。

其次,由于学徒制的传承方式是由师傅口口相传,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师傅之间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导致学徒的技能水平产生巨大的不一致性。

此外,学徒制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劳动密集型、成本高等问题,现行的实行方式难以适应现代工业的需要。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策调适。

最早是在上世纪80年代,国家启动了职业教育的推广工作,力图将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

然而,由于教育资源的不足等问题,学徒制与现代职业教育并未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职业教育逐渐朝着市场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而学徒制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得到了新的发展。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学徒制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学徒制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指导意见提出将学徒制作为培养工匠型人才的一种分层次分阶段培养方式,鼓励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学徒制”,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

目前,我国学徒制的应用领域逐渐扩大,涵盖了机械制造、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多个行业。

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加强对学徒制的支持,如鼓励企业发展“岗位学徒制”、推广“职业导师”制度等。

教育部 中国 式 学徒制

教育部 中国 式 学徒制

教育部中国式学徒制中国式学徒制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手工业生产和技艺传承方式。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学徒制在不同的时代都扮演了关键角色,并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技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与历史时代:奴隶制时期世袭制:早期的技艺传承往往与家族或部落的血缘关系紧密相连,手艺和技术通过父子相传或者家族内部传授的方式得以延续。

封建时期艺徒制:随着社会分工细化和手工业的繁荣,从春秋战国至唐宋明清各朝代,出现了更为成熟的学徒制度。

师傅通常会收养徒弟(有时甚至是卖身为奴的学徒),徒弟不仅要学习技艺,还须承担起部分家务劳动和辅助工作,同时接受职业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教育。

明清匠籍制度下的学徒制:明清两朝,官方对匠人实行严格的匠籍管理,匠人必须在官府指定的手工业作坊内从事生产活动,这种情况下学徒制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成为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机制。

当时的意义与影响:技能传承:学徒制是传统手工技艺、农业知识、医药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渠道,确保了宝贵经验和技术不至于失传。

社会稳定:学徒制通过师徒间的长期纽带维系了社会秩序,有助于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业社群和职业认同感。

经济发展:促进手工业的繁荣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劳动者,进而推动了古代中国经济的发展。

文化传承:除了技艺之外,学徒制还承载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传递,如尊师重道、敬业精神、诚信经营等儒家伦理观念。

身份认同:通过学徒制,个人可以逐渐融入特定的社会阶层,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变和社会地位的确立。

中国式学徒制是中国传统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它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而且深刻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职业结构和文化生态。

在现代社会,尽管学徒制的形式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但其核心理念——以实践为导向、结合理论与现场教学的模式,在现代学徒制中仍然得到继承和发展。

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

• •
(三)引入基础职业培训年 为了使双元制培养出来的职业技术人才能灵活地适应不断 变化的经济和职业技能要求,1970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建议在 其“结构性的教育计划”中引进“基础职业培训年”。1978年 ,各州教育与文化事务部部长联席会议又达成了基础职业培训 年的框架协议。 • 基础职业培训年的任务是传授普遍的(跨职业领域的)以及 具有某职业领域宽度的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的学习内容,使其 成为职业基础教育。 • 在实践中,从1972年开始就有一些州实施了基础职业培训 年。这种学校举办的基础职业培训年是全日制的,它取代了第 一年的企业培训。 • 工会对这种基础职业培训年表示支持,但雇主却从一开始 就反对基础职业培训年。他们批评基础职业培训年太过于理论 化,于是又建立一种“合作形式”的基础职业培训年,来抵制 学校里开展的基础职业培训年。在校企合作形式的基础职业培 训年中,学生有培训合同,在企业里接受实践职业培训,在学 校里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理论和普通学科。在学校的学习为每周 两天或两天半。

1953年,德国颁布了《手工业条例》,再一次确 定了企业界对学徒制的职权。 • 1964年,德国教育委员会在《对历史和现今的职 业培训和职业学校教育的鉴定》中首次使用了“双元 制”一词,正式将这种企业与职业学校合作培养职业 技术人才的形式用语言确定下来。 • 1969年8月14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则是德国 职业教育史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之前,有关学徒制和 职业教育的法律规定都是分散在各种经济法案中的。 它的颁布标志着双元制作为一个完整的培训体系完成 了其制度化的过程。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建立跨企业培训中心 为了满足没有条件单独承担培训任务 的中小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德国的行业协 会建立了许多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补充 。 • 从1973年起,联邦政府向跨企业培训 中心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跨企业培训中心 逐渐成为企业与职业学校以外的第三个学 习场所。 • 根据德国1995年度的职业培训报告, 在老联邦州有616个跨企业职业培训中心, 提供了78,456个培训岗位。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研究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学徒制是通过师傅和学徒之间的互动和传承,实现技艺传承和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起源、演变和特点。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起源于古代社会。

在古代,人们往往通过师傅传授知识和技艺,来教育后代。

师徒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师傅有责任和义务传授技艺给学徒,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他们关心和照顾。

学徒则需要尊重师傅,并努力学习,为师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通过这种方式,学徒可以逐渐掌握技艺,并在未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师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学徒制在中国演变出不同的形式。

在农村地区,农民常常通过学徒制来培养继承人,传承农耕技术和农业知识。

而在城市里,工匠和艺术家则更多地使用学徒制来训练学生,传承各种手艺和技能,如木工、铁匠、陶匠、绘画、音乐等。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践和经验的传授。

学徒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亲身实践和体验。

师傅会亲自示范,让学徒进行模仿和尝试。

通过实践,学徒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技艺。

师傅还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教训传授给学徒,帮助他们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另一个特点是传统学徒制着重培养学徒的品格和人格。

师傅在教授技艺的也会培养学徒的品德和道德观念。

师傅通常是崇高的人物,他们具有悉心教导学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而学徒则在师傅的照顾和引导下,不仅学到了技艺,还受到了人生的指引和教诲。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正逐渐式微。

现代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和学术成就,而忽视了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传统的师徒关系和价值观也在面临挑战和改变。

保护和传承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的知识和经验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民间传统学徒制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教育形式。

通过师傅和学徒之间的互动和传承,技艺得以传承并人才得以培养。

它注重实践和经验的传授,培养学徒的品格和人格,并为他们的人生提供指引和教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中产和无产阶级要求民主、享受正规教育 的呼声日益高涨 • 由于乡村人口大量移入城市以及自由主义的兴 起,扩大了人民的民主主张。教育,尤其是学校教 育,是使人们获得更好职业发展并获得更高经济与 社会地位的主要渠道。这就使得中产和无产阶级要 求享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 • 18世纪发起于英国、盛行于法国、袭卷了整个 欧洲的启蒙运动,就强调‚天赋人权‛,它在政治 上支持资产阶级政权,在文化上则反对愚昧,提倡 普及教育。在这种声浪中,政府不得不考虑让普通 家庭的子女也能享受学校教育。这样,将学校教育 的功能从原先纯粹的学术教育扩展到职业教育,似 乎成为了当时的政府既满足人们受学校教育的要求 、又有效利用学校资源的有效途径。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劳资关系,使学徒制失去了 原本的师徒社会关系基础 • 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劳动力变成了商品,资本家 占有生产资料,通过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 价值。 • 18、19世纪,无论是商人还是手工业师傅都疯狂地圈入 了积累资本的战斗中,他们对资本积累的兴趣,远超过了对 培养学徒、技艺传承、或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普遍地,雇 主倾向于将学徒当作廉价劳动力,实际上并不授予他们技能 ;或者就宁愿招收价格更加低廉则可以随时解雇的妇女和童 工从事简单生产。 •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负责技能传授的‚师傅‛实际 上不存在了。一般的高技能员工有时承担起原先‚师傅‛的 责任,教学徒技能,但这并不是他们与雇主的合同中所规定 的义务,而恰恰相反,如果他们教会了学徒,学徒很有可能 会取代他们的位置,因此,他们往往并不乐意向学徒传授技 能。
• •
学徒制的有关规定: 学徒制的最低年限(英国一般为7年,欧洲 大陆略短4年左右,但其工匠服务期则略长) ;禁止师傅超额招收学徒(一般为1一3名),除 非雇用工匠助教;禁止师傅引诱其它师傅的学 徒。

学徒制在13、14世纪达到顶盛,它的成功至少有三个 原因。 • 首先,家庭小作坊的生产方式是行会学徒制能获得成 功的最根本原因。作坊内有限的劳动力,使得生产分工有 限,师傅与学徒都要参与和操作全部工艺流程。 • 其次,在这种生产和教学关系中,师徒的利益是基本 一致。学徒劳动所赚取的钱都归师傅所有,师傅希望学徒 技术娴熟,这样就可以帮他干更多活而且干得更好,他们 的产品在市场上就更有竞争力;而学徒的目标是成为师傅 ,他希望能够学到终身受益的本领,因此他们积极而勤奋 地学习。 • 第三个原因在于行会的监督管理。行会对学徒制的方 方面面给予了详细的规定与实际监督。并且最重要的是, 一般市民想要从业,就必须得到它的认可,它具有相当的 权威性。它的直接监督和管理,控制了可能出现的一些滥 用学徒制的现象,保证了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也保证了 生产产品的质量。
• •
3.行会及行会制度的腐败使传统行会学徒制日益瓦解 行会最初建立学徒制的目的之一是将其作为控制产品及 服务质量和数量的手段。它倾向于限制从业者的数量,使产 品和服务的数量较少,从而使产品和服务的价格较高。 • 但后来,随着城镇的兴起,对产品和劳动力的需求都在不 断增加,为了应对竞争,师傅们就开始违反行会所制定的学 徒制管理规定,招收更多的学徒或工匠,并把他们当作廉价 劳动力。另外,随着行会中既得利益者对行会权力的控制, 行会越来越成为少数人实施特权的机构。他们严格控制行会 成员的数量,这使得工匠要取得师傅的称号越来越难。有的 工匠甚至终身都无法取得师傅称号。 • 这样,原先具有技艺传承功能的学徒制,己经渐渐变成 行会阻止他人经营、保持垄断的排它性特权制度,它的名声 渐渐变坏,需要有新的、更高的力量对其加以规范和调整。 (学徒制的异变)
(二)国家干预行洲从封建社会向资 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经济、政治 和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震荡,学徒制也在 不断地适应和演变着。

1.从家庭作坊到手工工场的生产方式的渐变,对学徒制 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 手工工场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它大体上可以 分为两种形式,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分散的 手工工场是由商人将原材料提供给众多的小手工业者进行加 工,分散生产,不过这些手工业者仍然拥有生产工具,保持 着形式上的经济独立地位;而集中的手工工场则是由商人将 劳动者集中在大型作坊中,进行简单的分工生产。 • 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给学徒制带来的影响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师徒间原本亲密的私人关系转化成了有利益冲突的 雇佣关系。越来越多的师傅在招收学徒时,只是把他们当成 了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学徒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功能被 弱化了。因为师傅常常并不参与生产的全过程,且内部生产 也进行了简单分工,这使得学徒观察师傅或得到全面而细致 的技术指导的机会减少了。

(四)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为学校开展职业教育提 供了条件 • 16一19世纪,学校开始变革教学,从原来纯粹的人文 主义向现实主义方向转变。学校所授内容不再仅限于经典 文献和语言,而是加入了一些手工课程,更加平民化和生 活化。培根、夸美纽斯、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福禄贝尔等都是这一系列教育改革的倡导者。 • 虽然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与实验针对的是改革普通教育 ,而非为了培养技能型的劳动者,但这些教育改革理念与 实验为职业教育进入正规学校系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 外,一些专门针对技能人才培养的教育实践也有了长足的 发展。如德国弗朗凯创办的实科学校、发起于英国而后在 整个欧洲和北美掀起一阵高潮的技工讲习所运动、法国利 昂库尔公爵创办的工艺学校、美国富兰克林创办的文实学 校等,都是试图通过学校进行职业教育的著名实践。
16—18世纪英德学徒制相关的法案及其具体规定
(三)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约19—20世纪中叶)

18、19世纪的两次工业革命对行会学徒 制造成的打击几乎是致命的,在资本主义 工业化浪潮中,原先己经制度化的学徒制 几乎崩溃了,取而代之的是学校职业教育 的兴起和集体商议学徒制的残喘生存。 • 当时的历史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学徒制被认为是职业教育的最早形态。 早在原始社会,学徒制就初露了它的原始形 态;到中世纪,学徒制以行会控制下的制度化 形态固定下来;后来监督权又转至国家;但工 业革命后学徒制几乎崩溃;正当人们以为学徒 制己经千古作朽时,二战以后德国双元制的 成功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学徒制以现代 学徒制的新形态重生于各西方发达国家职业 教育舞台;而如今,后工业化社会的种种挑战 又在引领学徒制的新变革……这段漫长而曲 折的发展历程,让我们不禁感慨学徒制令人 匪夷所思的生命力。有学者就说,‚也许学 徒制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生生不息‛ 。
职业教育基础
李 兴 洲
北 京 师 范 大 学
免我千一 撩自枝节 蜂不攒复 与开万一 蝶花叶节 。,。,
竹 清 鄭 板 橋
第一讲
学徒制及其演变

回看人类职业教育的历史,无论在东方 还是在西方,最早的职业教育形式都并非 来自学校教育,而是来自某种形式的现场 学习。 • 其中被作为制度流传下来的,就是‚学 徒制‛。一直到近代以前,在西方社会, 学徒制都是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主要形式。 尤其在中世纪,西方各国的行会学徒制一 度非常兴盛。





(一)技术的变革及生产方式的转变对职业技能要求越 来越高 16—18世纪,工场手工业蓬勃发展,但仍然无法满足不 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发明标志着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 开始,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则彻底将人类社会推进了‚ 蒸汽时代‛。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使人类跨进了‚电气时代‛。这两次工业 革命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机器取代了 人力,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工场生产。 工厂的流水线和分工生产,使生产对一般员工的技能要 求更加简单。工厂中除少数岗位需要高技能劳动者外,其它 大多岗位需要的只是半熟练或非熟练的劳动者。劳动者需要 学习的往往只是单一工种的单一技能,而不再是整个工艺。 这样,传统的学徒制逐渐瓦解。 大工业生产时代需要的是一种新的、能够大量且快速培 养具有简单技能的职业教育形态。

2.“圈地运动‛引起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 矛盾变化,给行会学徒制带来了巨大挑战 • 15世纪末、16世纪初,欧洲直通印度新航线的 开通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使得欧洲对外贸易迅速 增长,刺激了羊毛出口业和毛织业的发展。由此, 在以英国为典型的欧洲地区,引发了后来被莫尔称 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 ‚圈地运动‛导致大量破产农民涌入城镇或郊 区,使得城镇快速发展,对手工业产品的需求大增 ,而猛增的生产需求又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不 仅行会成员内部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破产农民也加 入了竞争队伍,他们或者在商人的组织下从事生产 ,或者在不受行会控制的郊区私自生产,这些都大 大冲击了行会控制下的城市手工业生产秩序。 • 原先的学徒制正越来越被师傅们当成雇佣廉价 劳动力的途径,而学徒们对行会学徒制的兴趣也在 降低。

约11世纪,行会(guild)及行会制度产生了。先是商人建 立了商业行会来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接着,手工艺人们也组 织了手工业行会来控制生产的质量和数量,以减少竞争,并向 行会所接受的学徒提供全面的培训;再后来,行业内的一些行 会又相互联合,发展成为行业公会的形态。 • 在中世纪的行会组织中,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从业人员按 不同的身份分三等,依次为学徒、工匠、师傅。 • • 师傅招收学徒,并教授技能和公民道德,还要提供他们 衣食住,在学徒完成学徒制时还会提供给学徒一套工具。学 徒学艺前一般要向师傅支付学费,他们必须跟师傅生活在一 起,勤劳地工作,听从命令,不能结婚,不能从事不道德的 活动,没有得到师傅的请假许可必须始终都在。在完成学徒 制时,由师傅向行会提出申请,行会审查合格后就可转为工 匠称谓,但要继续以很低的薪水为师傅服务若干年,直到工 匠完成一件可称为‚杰作‛的作品而获得师傅的称谓。如果 工匠完成的杰作令其师傅和行会委员会满意,工匠就会被授 予师傅的称谓。师傅是独立的手工业者和行会成员,具有公 民权,可单独从事经营,并可以开始招收他自己的学徒和工 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