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四旅游资源分析
学习任务1 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介绍
1.1 旅游资源的基本内涵
1.1.1 资源的含义
是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人类劳动为社会经济生活创造财富或资产的各种要素。
1.1.2 旅游资源的基本概念
针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界定的不一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于2003年在原有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基础上,又共同起草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国家标准,对旅游资源的概念重新加以确定。
旅游资源的标准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1.2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
1.2.1 美学观赏性
突出特征,具备审美价值,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体验。
1.2.2 地域分异性
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载体。
旅游资源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呈现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
1.2.3 内容广泛性
旅游资源品种多样,类型复杂。
构成不同旅游资源的景观要素是复杂多变的。
1.2.4 时间节律性
旅游资源往往在时间上呈现出节律性变化的基本特征。
1.2.5 空间固定性
旅游资源总是和区域环境融为一体,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任何一种旅游资源都分布在与之相适应的特定地理环境中,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和区域特征。
不能移动。
1.2.6 脆弱易损性
旅游资源本身的脆弱性和旅游资源环境载体的易损性,不管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极难恢复原貌。
1.2.7 变化发展性
在不同时代,人们关于旅游资源的认识和价值判断存在着极大差异,对旅游资源的理解也不短变化。
1.3 研究旅游资源的重要意义
1.3.1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前提条件
没有旅游资源的存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便不可能发生。
1.3.2 旅游资源是刺激旅游需求的外在动因
对于任何一个旅游目的地来说,品质优良的旅游资源总是刺激旅游需求的有效手段。
1.3.3 旅游资源是设计旅游产品的重要因素
旅游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加工而成的景区景点,在旅游产品设计中的作用十分显著。
1.3.4 旅游资源是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基础
任何一个地区想要发展旅游业,就必须具备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要素条件,而旅游资源作为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性条件,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学习任务2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2.1 旅游资源分类
2.1.1 旅游资源分类的含义
就是根据旅游资源的共同特点和存在的差异进行归并,划分出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不同等级类别的工作过程。
2.1.2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
国家标准GB/T 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国家旅游局合作研究制定,旨在通过这一分类系统的标准化,使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分为“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
8个主类: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气象气候自然景观、遗址、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37个亚类。
198个基本类型。
2.1.3建立旅游资源国家标准分类体系的作用
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划分较为详细,为调查者提供了一个可以遵循的客观依据,增强了对旅游资源实际调查工作的指导性。
注重了旅游资源的观赏属性,强调了现存状况、形态、特征等因素在资源类型划分中的作用。
使得旅游资源单体区分更符合实际情况。
2.2 旅游资源调查
2.2.1旅游资源调查的含义
旅游资源调查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前期基础工作,其基本任务在于清点资源、了解其开发和使用的现状。
2.2.2旅游资源调查的内容
(1)区域概况。
包括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和历史沿革情况等。
(2)旅游资源状况。
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数量、规模、级别,还包括旅游资源的密度、地域组合、季节性等方面。
(3)环境状况。
包括地质、水文、气象气候、生物、土壤、地方病、多发病、流行病情况、放射性污染及电磁波辐射等。
(4)旅游开发利用条件。
包括交通条件、旅游接待设施条件、水电供应条件、通讯和医疗卫生条件、物资供应条件、游览路线条件及其他相应的条件。
(5)客源市场调查。
分析该区域可能的客源市场和邻近旅游资源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6)调查当地居民和政府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意见,分析现有及潜在的发展趋势。
2.2.3旅游资源调查的方法
现有资料统计分析法
现代科技手段分析法
田野勘测调查分析法
访谈询问调查分析法
2.3 旅游资源评价
2.3.1 旅游资源评价的含义
旅游资源评价就是从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及取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某种方法,对一定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及其外部开发条件等进行综合评判和鉴定的过程。
2.3.2 旅游资源评价原则:
(1)实事求是的客观原则:对调查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形成、属性、特征、价值等做出客
观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不能任意夸大。
(2)全面系统的原则: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不仅取决于其本身的数量、品位、规模等因素,还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客源市场需求、投资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
(3)动态观察的原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的外部条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所以运用动态的发展观点看待旅游资源,才能客观预测发展趋势,从而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
(4)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定性和定量这两种评价形式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将定性和定量紧密结合起来使用,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2.3.3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
旅游资源评价包括对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评价和对旅游资源开发外部条件的评价。
2.3.4 旅游资源评价的方法
2.3.4.1 定性评价方法
是通过人们的感性认识,选取几个评价标准,对旅游资源做出定性的评价。
(1)黄辉实的“六字七标准”评价法。
旅游资源的六字标准:美、古、名、特、奇、用。
旅游环境的七项标准:季节性、环境污染状况、与其他旅游资源之间的联系性、可进入性、基础结构、社会经济环境、客源市场。
(2)卢云亭的“三三六”评价法。
即“三大价值”、“三大效益”、“六大开发条件”的评价体系。
“三大价值”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考察价值;“三大效益”指旅游资源开发之后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六大开发条件”指旅游资源所在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景象地域组合条件、旅游环境容量、旅游客源市场、投资能力、施工难易程度。
2.3.4.2 定量评价方法
是通过统计、分析、计算,用具体的数量来表示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等级的方法。
(1)技术单因子评价。
评价者在进行评价时,针对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集中考虑某些起决定作用的关键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宜性评价或优劣评判。
一般适用于自然资源的评价。
(2)综合性的多因子评价。
综合性评价是对旅游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开发效益等三方面、多因素进行的全方位的评价。
其综合性体现在:既对旅游地旅游资源的整体价值进行评估,又对旅游地的开发价值进行评估;既包含主观性评价方法,又有包括客观
性评价方法;既有定性分析,又有定量计算。
评价系统中的各级评价因子,大部带有合适的权重。
评估的结果多是数量化的指数值。
学习任务3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3.1 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旅游业,从而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质就是将特色旅游资源加工成景区景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组织性、计划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充分验证才能成功。
3.2 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则
(一)突出独特性原则
1.尽可能保持自然和历史形成的原始风貌
2.尽量挖掘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
3.努力反映当地的文化特点
(二)讲求经济的原则
(1)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服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
(2)根据自身的实力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发某些项目。
(3)尽可能利用当地的原材料,使用当地的人工和技术力量。
(三)注重保护与合理开发的原则
在开发工作中,应将对旅游资源的保护放在首位。
特别是对于遗产类的有形旅游资源,尤其应当注意在保护和维持其原有风貌的前提之下进行合理开发:开发规模不得超过该地的旅游承载力,并且有关建设项目的性质、布局、规模、高度、造型、色彩以及建筑材料的使用等,都应与周围的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3.3 旅游资源开发的具体内容
1.景区景点的开发与建设
2.解决和提高旅游资源所在地的可进入性
3.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
(1)旅游基础设施
(2)旅游上层设施
4.培训能够胜任专业水平服务工作的人员
3.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3.4.1 旅游资源遭受破坏的原因分析
(一)自然因素的作用
(1)地质灾害。
地震、滑坡、崩塌、沉降、泥石流、火山喷发等都属于地质灾害。
其中地震、火山喷发的影响范围较大,山地旅游区发生地质灾害的概率较大。
(2)自然风化。
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作用下,旅游资源的形态和性质会缓慢改变,这就是自然风化。
自然风化主要有机械风化和化学风化两种形式,会对旅游资源产生破坏作用。
(3)大气污染。
大气中含有严重的煤尘和降雨中酸性物质过量,会使旅游资源遭受严重的污染和侵蚀。
(4)气象灾害。
台风、暴雨、冰雹、大雾、洪涝、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都会对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造成破坏。
(5)生物危害。
一些动、植物也会对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如白蚁危害房屋、文物、堤坝及人类的安全。
(二)人为因素的作用
(1)战争破坏。
战争对文物古迹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我国北京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历经清雍正、乾隆、嘉庆三朝100多年建成。
它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可惜在1860年国内珍宝被洗劫一空后,它被一把火烧尽,如今只留几处残垣断壁。
(2)经济与城市建设的破坏。
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建造了许多与文物古迹不协调的建筑物,破坏了旅游景观与氛围,甚至是直接拆毁破坏旅游资源。
城市建设中的“三无”(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破坏更为严重。
(3)旅游开发与规划不当造成的破坏。
旅游开发的经济活动中,规划不当也会破坏生态平衡,影响旅游景观,失去旅游资源特色。
有的风景名山已经明显地出现了“城市化”倾向,如庐山建筑已遍地覆盖,俨然一座“山城”。
有的溶洞内被设置大量的人工景观,破坏了自然氛围。
(4)旅游活动本身的破坏。
由于大量游客的到来,特别在旅游旺季,他们带进的尘土、呼出的气体及脚踩、手摸、照相机闪光灯等都会对旅游资源造成危害。
如敦煌莫高窟内的壁画颜色逐渐变淡,甚至剥落,有的壁画已模糊不清。
(5)旅游管理不善带来的破坏。
在风景区修建房屋、道路、敷设草坪时都会使自然景观受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物群落减少,形成简单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
旅游景区由于管理
不严,保护不善,造成文物古迹的人为破坏。
(6)旅游目的地在人文、社会环境方面受到消极影响。
旅游活动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旅游者与当地居民之间在言行举止、穿着打扮、宗教信仰、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两者间的相互影响,有积极的,有消极的。
大量游客涌入会破坏当地居民宁静的社会生活环境,造成交通拥挤、物价上涨、日常生活规律被打乱,加之旅游者的优越感会引起当地居民的不满和对旅游业的厌恶。
由于旅游者带来的文化渗透,还会改变当地的民俗风情,甚至被外来文化所同化,吸引旅游者涉足的神秘感也逐渐消失。
生活习惯被改变,淳朴的民风变成了浓郁的商业气息,民族文化艺术逐渐失去特点。
3.4.2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
相辅相成、有机联系的矛盾统一体。
3.4.3 实施旅游资源保护的具体措施
旅游资源的技术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的行政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的法律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的教育保护措施
旅游资源的规划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