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中国烹饪不仅仅是技术,同时也是一种艺术,是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国古代人饮食文化① 重视饮食。
中国古人说“民以食为天”。
孔孟食道所提倡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使中国古代更加注重追求饮食的品质与卫生,为我国饮食烹调技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② 风味多样。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习惯)&③ 饮食以五谷为主。
中国古代农业发达,农耕文明不断发展成熟,这就决定了我国以五谷为主食的饮食结构。
五谷指的是稻、麦、黍、稷、菽这五种粮食作物。
④ 四季有别。
古代的中国人还特别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
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含有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
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习惯) ⑤ 讲究美感。
拼盘,雕刻。
⑥ 食医结合。
还有鸡汤可用于虚劳,当归羊肉汤可用于产后血虚,牛乳饮用于病愈后调理等等。
⑦ 将哲学思想融入饮食意趣。
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的思想和志趣融入到饮食中,中国古代食物讲究相生相克即是阴阳五行相生相克思想在饮食方面的体现。
⑧ 美食往往与节庆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食饼饵,饮菊花酒,中秋节食月饼庆团圆,元宵节吃汤圆等这都是我们熟悉的例子。
⑨ 使用筷子。
筷子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有着悠久的历史,材质多样,具有轻巧、灵活的特点,一直使用到今天。
(习惯) ⑩ 饮食与政治联系,赋予特殊的政治寓意。
故将统治者称为“肉食者”。
而老百姓一年只有重大节日或祭祖祀神的时候才;能够吃肉,所以平民为“蔬食者”。
中国古代人饮食礼仪的认识积极之处: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礼节往来。
通过一系列的细节规定,体现了对客人与主人的相互尊重,表现了对长者的关心。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是人们满足生理需要的方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体现。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技巧以及饮食礼仪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选择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均衡和协调,追求五味调和的食物搭配。
首先,中国人重视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
例如,古代的贵族阶层喜欢食用珍稀的美味食材,如鸟巢、燕窝、龙虾等;而平民百姓则更多地依靠谷物、蔬菜和豆制品等常见食材来满足生活需求。
其次,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时令,崇尚“天时地利人和”。
人们普遍认为食物与四季的变化密切相关,所以在选择食材时注重根据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食材。
夏季多食用清凉解暑的食材,如西瓜、黄瓜等;冬季则偏爱具有温暖效果的食物,如姜、蒜等。
二、烹饪技巧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烹调技巧的独特性和艺术性。
其中,炒、煮、蒸、炸、炖、烤等烹调方式被广泛应用。
这些烹调方式不仅保留了食物的原汁原味,同时又使得食物更容易消化和吸收。
中国古代的烹饪技巧还体现在调味品的运用上。
例如,酱油、醋、盐、糖等调味品根据不同菜肴的需要被合理调配。
这种精细的调味处理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丰富多样。
三、饮食礼仪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十分注重饮食礼仪,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典雅和讲究。
首先,吃饭需要注意座次的安排。
传统的席位分为主位、贵宾位等,座次的安排取决于来宾身份的尊卑。
其次,古代的饮食文化强调用餐时的仪态和行为规范。
例如,在用餐过程中要注意食用工具的使用方法,避免吵闹和大声喧哗等不雅行为。
另外,人们还需尊重老者、敬爱师长,遵守吃饭前要进行礼节性问候等。
四、饮食与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涵养。
饮食文化与诗歌、文学、书画等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古代文人雅士们经常以品饭、饮酒为切入点来寄托情感,表达独特的文化情怀。
此外,饮食文化还承载着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寓意。
比如,农历春节时人们必吃“年夜饭”,象征着团圆和吉祥。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有哪些特色知识点: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特色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风格。
以下是其主要特色:1.饮食结构:中国古代饮食以谷物为主,辅以蔬菜、豆类、禽畜肉类等。
主食主要有米饭、面食、粟、黍等,其中米饭和面食最为常见。
2.烹饪方法:中国古代烹饪方法多样,包括蒸、煮、炖、炒、炸、烤等。
烹饪技术不断提高,使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3.饮食礼仪:中国古代饮食讲究礼仪,座位安排、餐具使用、上菜顺序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如尊卑长幼有序,长辈先动筷等。
4.饮食与节日:中国古代饮食与节日密切相关,如春节的饺子、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这些节日食品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生活。
5.茶文化:中国古代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叶种类繁多,茶道、茶艺等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茶在中国古代社交场合中具有重要地位。
6.酒文化:中国古代酒文化历史悠久,品种丰富,酒在中国古代社交、祭祀等活动中具有重要地位。
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以及婚礼、丧葬等场合都会饮酒。
7.饮食器具:中国古代饮食器具种类繁多,如碗、碟、盘、筷子、勺子等。
器具的制作材料有陶瓷、金属、玉石等,工艺精湛。
8.饮食与医药:中国古代饮食与医药相结合,注重食物的营养价值,认为食物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如《神农本草经》记载了许多食物的药用价值。
9.饮食文化地域差异: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受地域影响较大,如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米饭为主。
各地方菜系特点鲜明,如川菜、粤菜、鲁菜等。
10.饮食与宗教:中国古代饮食与宗教信仰有关,如道教主张素食,佛教徒禁肉食等。
宗教饮食对古代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11.饮食与文学: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与文学紧密相连,许多诗词、小说、散文作品中都有对饮食的描绘,展现了古代饮食文化的魅力。
12.饮食与政治:中国古代饮食与政治密切相关,如宫廷宴席、科举宴等政治场合的饮食具有浓厚的官方色彩。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特色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中国饮食文化史 饮食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史饮食文化1、最早的是有巢氏(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不懂人工取火和熟食。
饮食状况是茹毛饮血,不属于饮食文化。
2、燧人氏:钻木取火,从此熟食,进入石烹时代。
主要烹调方法:①炮,即钻火使果肉而燔之;②煲:用泥裹后烧;③用石臼盛水、食,用烧红的石子烫熟食物;④焙炒:把石片烧热,再把植物种子放在上面炒。
3、伏羲氏:在饮食上,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4、神农氏:"耕而陶",是中国农业的开创者,尝白草,开创古医药学,发明耒耜,教民稼穑。
陶具使人们第一次拥有了炊具和容器,为制作发酵性食品提供了可能,如酒、醢、醯(醋)、酪、酢、醴等。
鼎是最早的炊具之一,有爪儿因为当时没灶,还有鬲,其爪是空心的,鬶用来煮酒的。
5、黄帝:中华民族的饮食状况又有了改善,皇帝作灶,始为灶神,集中火力节省燃料,使食物速熟,而广泛使用在秦汉时期,当时是釜,高脚灶具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蒸谷为饮,烹谷为粥"首次因烹调方法区别食品,蒸锅发明了,叫甑。
蒸盐业是黄帝臣子宿沙氏发明,从此不仅懂得了烹还懂得调,有益人的健康。
6、周秦时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较珍贵。
菰米,是一种水生植物茭白的种子,黑色,叫雕胡饭,特别香滑,和碎瓷片一起放在皮袋里揉来脱粒。
7、汉代: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时期,归功于汉代中西(西域)饮食文化的交流,引进石榴、芝麻、葡萄、胡桃(即核桃)、西瓜、甜瓜、黄瓜、菠菜、胡萝卜、茴香、芹菜、胡豆、扁豆、苜蓿(主要用于马粮),莴笋、大葱、大蒜,还传入一些烹调方法,如炸油饼,胡饼即芝麻烧饼也叫炉桡。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广阔而丰富多样的领域,它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国人民对美食的热爱和智慧。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饮食文化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食物品味、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
本文将从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以及与饮食相关的文化习俗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食材选择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以及食物的药膳功能。
古代人们追求食材的鲜美和营养,崇尚“五谷为养”、“物以类聚”的理念。
五谷是古代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来源,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等。
此外,古代人们还喜爱其他种类的食材,如豆类、瓜果蔬菜、草本植物等,多样化的食材为古代饮食文化增添了色彩和丰富性。
二、烹饪方法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独具特色,以其精细巧妙、注重火候和调味而闻名。
烹饪方法包括炒、煎、炸、烧、蒸、炖、煮、烤等多种方式。
这些烹饪方法能充分发挥食材的原始味道,使得食物更加美味可口。
另外,古代人们还重视烹饪过程中的色、香、味、形等方面,追求菜肴的色泽鲜艳、香气扑鼻、味道独特,以及造型美观。
三、餐桌礼仪中国古代的餐桌礼仪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人们注重在饮食过程中的仪式感和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
首先,餐桌上需要摆放整齐美观的菜品,以及精致的餐具。
其次,古代人们维护餐桌秩序,尊重长幼尊卑的原则,遵循社会礼仪规范。
比如,在宴会上,主客分座,食物按照一定的顺序上菜,以示尊重和行为秩序。
四、文化习俗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与丰富的文化习俗相互交织,互为补充。
其中,春节的年夜饭、清明节的踏青郊游、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祈福等都与特定的食物和饮品相伴。
古代人们通过吃特定的食物和参与特定的饮食活动,来表达对节日的敬意,增进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食材选择、烹饪方法、餐桌礼仪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尊重。
这些传统的饮食文化在当今仍然承载着中国人们的情感和文化认同,对于维系民族特色和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习惯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变革,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饮食的起源、烹饪技艺、饮食习惯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起源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原始社会。
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祖先就开始摄取食物,满足肉食和素食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饮食文化体系。
饮食的起源与气候、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北方人主要以小麦为主食,南方人则以稻米为主食。
这种地域性的饮食习惯,使中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地域多样性的特点。
二、烹饪技艺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非常讲究,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国四大菜系——川菜、粤菜、湘菜和鲁菜,都具有各自独特的烹饪风格和口味特点。
其中,川菜擅长辣味,粤菜注重原汁原味,湘菜以麻辣而闻名,鲁菜则以糖醋口味为主。
这些菜系的发展,离不开古代厨师们对烹饪技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
比如,中国古代的烹饪技艺以炒、煮、炸、烧等方式为主,烹饪温度、火力的掌握精准,让食材的味道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出来。
另外,中国古代还有腌制、熏制、蒸制等独特的烹饪技艺,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三、饮食习惯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饮食习惯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在古代,饮食是社交的重要方式,宴席上的饭菜种类繁多,五味俱全,寓意着吉祥和福气。
古代的皇宫宴会更是十分讲究,每道菜品都讲究色、香、味、形的搭配和协调。
而在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中,主要以主食和配菜为主。
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配菜以肉类、蔬菜、豆腐为主,营养搭配合理。
另外,古代的饮食习惯还受到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的影响。
比如,佛教对饮食有特殊要求,讲究素食和清真饮食,追求清静和清洁。
道教则强调草木为本,注重饮食与自然的和谐。
这些宗教信仰上的要求,促使中国人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饮食习惯。
四、饮食文化的价值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更承载着丰富的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是生存所需要的,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吧。
一、饮食禁忌在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人们有着严格的饮食禁忌。
比如在道教文化中,素食主义信仰被广泛接受。
在佛教中,五辛杂食,包括葱、蒜、姜、花椒和辣椒都是被禁忌的食品。
在儒家文化中,肉食也受到了限制,有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说法,主张少吃肉、多吃粮。
小点内容:1. 禁忌的原因和由来:涉及到文化信仰和医学理论。
2. 对禁忌的遵守:从道德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禁忌的遵守度也有所不同。
3. 禁忌在现代的体现:比如今天素食和忌辛的概念已经逐渐普及。
二、饮食习惯在古代中国,人们的饮食习惯也与现代有着不同之处。
例如,早期的中国人很少食用糖,在他们的饮食中,盐和酱油是最重要的调味品。
此外,茶文化的传承也成为了古代中国饮食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点内容:1. 习惯的历史演变:由于地域、社会和宗教因素等的不同,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有所区别。
2. 习惯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在古代,饮食习惯与身体的健康、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3. 现代人对于古代饮食习惯的理解和接受度:比如餐桌文化、茶文化,古代饮食习惯对现代人的影响等。
三、饮食文化和节日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饮食文化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中秋节必不可少的是月饼、春节有除夕饭,元宵节有汤圆等等。
节日所带来的美食不仅具有口感和营养上的满足,更传递着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小点内容:1. 节日美食的由来:在传统节日中,美食有其自身的历史渊源和象征意义等。
2. 美食和节日庆祝的意义:美食不仅仅是填饱肚子,更是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庆祝节日的方式。
3. 现代时代和饮食文化的改变:比如民俗文化的淡化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影响等。
总结: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深厚、千年历史的积淀。
它不仅反映了各个地域、民族和文化所特有的个性,也是中国尊重生命、追求健康和珍视生活的体现。
古代的饮食文化
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话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每个文化都倾向于有着自己独特的饮食偏好和传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一些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了解其特点和重要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商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饮食是由皇族掌控的,而普通百姓则吃得相对简单。
不过,从周朝开始,这种差异逐渐消失,皇室和百姓的饮食方式和品味都趋于普遍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非常讲究营养与平衡。
食物以五味搭配为主,即酸、甜、苦、辣、咸。
同时,中国古代还非常注重食物的颜色和形状,认为色彩和形式对食欲的刺激很重要。
在中国,还有一些特别的食物被认为有药性,如人参、燕窝、海参等,因此被用作补品。
2. 希腊古代的饮食文化希腊的饮食文化也相当精致。
在古代希腊,饮食的重点是有机食品和餐桌礼仪。
最常见的食品包括面包、葡萄酒、橄榄油、芝士和蔬菜。
同时,水果和肉类也被广泛使用,但是作为一种贵重品,肉类通常只在特别的场合下享用。
另外,希腊的餐桌礼仪也非常精细。
用餐需使用特别的餐具和饮用相关酒具。
小酒杯被用于享用葡萄酒,而其他品种的酒则有自己独特的器皿。
3. 古罗马的饮食文化罗马帝国对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罗马时代,有机会享受美食的只有富人和高阶官员。
在饮食方面,古罗马非常擅长尝试新口味,并试图改良现有的食材。
罗马时期,调味品非常丰富,例如蜂蜜、醋、葱和鱼露。
罗马人也是温带水果的狂热爱好者,如枣、菠萝和草莓。
4. 印度古代的饮食文化古代印度的饮食文化被认为是与宗教和文化意义特别相关的。
素食是古代印度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
印度教徒将素食视为洁净和一个关注普罗大众福祉的体现。
印度人非常擅长使用各种不同的香料和调味品给食物添加味道。
这种调味品的大量使用是因为印度食物通常都是由原始食材制作,例如米饭和豆类,而这些食材对于制作出具有美味口感的菜肴来说非常难以达到。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而丰富多样。
从古至今,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品味与养生之道,在饮食方面积累了许多独特的知识和智慧。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1. 食材的选择与搭配中国古代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讲究“天人合一”的理念。
根据不同季节、地域和个人健康状况,选择适宜的食材。
比如,北方人喜欢食用麦面制品,南方人则更多地以米饭为主食。
在烹饪过程中,还会注意不同食材之间的搭配,以达到味道的协调和营养的均衡。
2. 烹饪方法的多样性中国古代的烹饪方法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炒、炸、蒸、煮、炖、烤等。
每种烹饪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应场合。
比如,炒菜可以保留食材的原汁原味,烤肉则可以锁住肉质的鲜嫩和香味。
不同的烹饪方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食材加工和调味的不同需求。
3. 节令饮食的重要性中国古代人们非常注重节令饮食,即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日来选择相应的食材和菜肴。
比如,春季注重滋补清肝明目,夏季则重视清热解暑,秋季追求润燥养肺,冬季则注重温补保暖。
同时,节日也是古代人们享用美食的时刻,比如春节时吃饺子和年糕,端午节时吃粽子等。
4. 美食与礼仪的结合中国古代人们将美食和礼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
在宴会和重要场合,人们会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进行就餐,注重用餐的仪态和礼貌。
同时,在宴席上,菜肴的摆设、颜色的搭配和餐桌的布置也讲究一定的礼仪规范,以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待客之道。
5. 养生与药膳的传统智慧中国古代人们注重饮食与养生的结合,探索出许多药膳和保健食品。
根据《黄帝内经》等经典著作的记载,古代医家总结了许多食材和食谱,以满足不同体质和疾病的需求。
比如,人参、灵芝等被广泛应用于药膳中,认为它们具有补气血、健脾养胃等功效。
总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传统。
通过对食材选择与搭配、烹饪方法的多样性、节令饮食的重要性、美食与礼仪的结合以及养生与药膳的传统智慧等饮食文化知识点的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传承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饮食传统。
这些传统不仅仅体现在食物的选择和烹饪方式上,还融入了宗教信仰、社会礼仪和文化思想等方面。
在本文中,将逐一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不同方面。
一、食物选择中国古代人民的食物选择受到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以及历史演变等因素的影响。
在北方地区,主食以面食为主,如饺子、面条和馒头等;而南方地区则以米饭为主食,如粽子和年糕等。
此外,水果、蔬菜、肉类和鱼类也是古代人民的常见食物。
二、烹饪方式中国古代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并流传至今。
烹饪方法可以分为炒、煮、蒸、炸、烤、煎等多种方式。
古代人民善于利用各种调味品和烹饪技巧,以提升食物的口感和味道。
例如,著名的烹饪技巧酱爆、红烧、清蒸等都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瑰宝。
三、宗教信仰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强调养生之道,认为饮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方面,因此研究食物的性质和搭配成为一门学问。
佛教讲究素食,提倡慈悲为怀、不伤生命,因此素菜成为佛教寺庙的主食。
这些宗教信仰不仅影响了人们的饮食习惯,还对烹饪技巧和菜品的制作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社会礼仪与饮食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饮食与社会礼仪密不可分。
根据不同场合的不同要求,人们会选择不同的食物和烹饪方式。
在宴会、婚礼和节日等重要场合,人们通常会准备丰盛的菜肴,以表达对宾客的尊重和好意。
同时,餐桌上的礼仪也非常重要,例如,食物的摆放顺序、进餐的顺序和使用的餐具等都需要严格遵循。
五、文化思想与饮食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儒家思想提倡“和谐”,认为饮食应该符合节制的原则,不过度饮食,以保持身心的平衡。
此外,道家思想主张“自然”,饮食应该遵循天地自然的规律,注重食材的纯净和自然的口味。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是一个多元、丰富的体系,融入了地域特点、宗教信仰、社会礼仪和文化思想等多个方面。
中国传统饮食中国传统文化ppt课件
▲耒耜
3 一、中国传统饮食的发展
(二)夏、商、周时期的饮食文化
到了周代,石磨的出现,促成了谷物加工方法上一次质的飞跃。 在烹饪方法上,夏商两代的烹饪方法都很稀少。到了周代,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烹 饪方法才逐渐多样化,出现了煮、蒸、炒、烤、炙、炸等多种方法。 周代已对饭(主食)、菜(副食)和汤饮进行了明显的区分,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烹饪方 法的初步定型。
18 一、茶的起源和品种
义
狭义 文化
传文 统化
3.明清时期 明代,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兴叶茶。此 后贡茶由团饼茶改为芽茶,这就促进了炒青散茶的发 展。明人罗廪所著的《茶解》对茶树栽培及绿茶炒制技艺 进行了详细的描述。1610年开始将茶叶销往欧洲各国,清 代,销往荷兰和英国。1903年以前,中国茶叶在世界茶叶 市场仍占据重要地位,此后则江河日下。
6 一、中国传统饮食的发展
(五)元、明、清时期的饮食文化
元代,涮羊肉、烤全羊、月饼、烤鸭
明代,马铃薯、甘薯、肉食以人工蓄养的畜禽为主要来源。
清朝,浙、闽、湘、徽等地方菜进一步发展,并自成派系,加上传统的“四大菜系”,逐渐
形成“八大菜系”之说。后来,又增加京、沪等地方菜,形成了“十大菜系”。
传文
现代满汉全席
明清时期,酒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 品,每逢佳节,人们多会设宴饮酒。不同的节日所 饮的酒也有所不同。
明清时期,饮酒特别讲究“陈”,所谓“陈年 佳酿”就是指上了年份的好酒。
▲清代酒令
27 二、中国的酒文化
(一)酒与经济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因此国家的一切政 治、经济活动都是以农业发展为根本立足点的。而我国的酒,绝大部分都是用粮食酿 造的,因而酒的生产也依赖于粮食生产,成为了农业经济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丰歉 往往直接影响着酒业的兴衰。
中国美食文化介绍经典课件
中国传统饮食基本类型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 习俗是以植物性食
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 是蔬菜,外加少量
肉类作物
《黄帝内经》 五谷 为养,五果为助,五 畜为益,五菜为充
五谷五果五畜五菜
“五谷”
是指稻、麦、黍、稷、菽五种粮食 作物。黍指玉米,也包括黄米,稷 指粟(高粱),菽指豆类。我们可 把这类食物统称为五谷杂粮。
中国美食文化介绍
前言导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历史渊源、 人文地理环境,形成了东西迥异、南北殊同的 饮食文化现象。
目录
伍 肆 叁 贰壹
中 国 饮 食 礼 仪
中 国 饮 食 习 俗 特 点
食 物 相 克 与 相 宜
中
中 国 地 方 菜 系
国 饮 食 起 源 及 特
色
第壹章
中国饮食起源及特色
“寄名酒”
• 旧时孩子出生后,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庙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户人家则要举行隆重 的寄名仪式,拜见法师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办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请亲朋好友。
“寿酒”
• 中国人有给老人祝寿的习俗,一般在50、60、70岁等生日,称为大寿,一般由儿女或者孙 子,孙女出面举办,邀请亲朋好友参加酒宴。
与牛奶相克相宜的食物
牛奶与巧克力同 食可造成头发干 枯,腹泻,出现 缺钙和生长发育 缓慢的问题。 牛奶与果汁等酸 性饮料同食均会 降低牛奶的ph值, 不利于消化吸收。
牛奶+蜂蜜 • 清凉消火、生津润喉。
牛奶+草莓 • 清凉解渴,增加营养、养心安神。
牛奶+苹果 • 清热解渴,生津除热,抗癌防癌。
牛奶+红茶 • 俗称奶茶。对酒精和麻醉药物中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 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 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 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 位的左侧上。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常识一、中国古代的饮食结构(一)、主食1、主食品种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
“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黍、稷、麦、菽、稻;另一种指黍、稷、麦、菽、麻。
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
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谷”原来是指有壳的粮食;象稻、稷(jì计,即谷子)、黍(亦称黄米)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做谷。
谷字的音,就是从壳的音来的。
五谷原是中国古代所称的五种谷物,后泛指粮食类作物。
国外输入的五谷杂粮:豌豆(西汉-希腊)、胡豆(南北朝-西亚)、绿豆(北宋-印度)、玉米(明-美洲)、番薯(明-美洲)、高粱(非洲)▪2、主食食俗(南人食米、北人食面)▪糗(qiǔ):干粮,炒熟的米或面等;饭或面食粘连成块状或糊状。
糗一筐。
——《国语·楚语》舜之饭糗茹草也。
——《孟子·尽心下》▪饼:麦粉所制▪飺zí:米粉所制糗饵粉飺。
——《周礼·籩人》▪饵:米粉所制的饼状物饵,粉饼也。
——《说文》▪粥:▪饡zàn:以羹浇饭,与今天的“盖浇饭”相似▪(二)肉食▪1、肉食品种▪牛羊猪(三牲):▪狗:▪鱼:鲤、鲢、草、青四大家鱼▪2、肉食的制作▪炙:烤肉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诗·小雅·瓠叶》饮醇酒,炙肥牛。
——《乐府诗集·西门行》▪脍:细切的肉生肉为脍。
——《汉书·东方朔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论语·乡党》▪醢hǎi :用肉、鱼等制成的酱▪羹:用蒸煮等方法做成的糊状、冻状食物▪脯fǔ:肉干,亦称“脩”▪(三)蔬菜▪1、五菜▪葵、藿、薤、葱、韭▪2、其他蔬菜▪蔓菁(又称葑feng,俗称大头菜,)、萝卜、蒜、菰(茭白)、菘(白菜)、竹笋、苋菜、藤藤菜、大葱、花椒▪3、国外引进的蔬菜品种▪莴苣(西汉-地中海沿岸和西亚一带)、苜蓿(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和土库曼高地)、扁豆(汉、晋-印度)、大蒜(西汉-地中海)、香菜(西汉-地中海)、茄子(南北朝-印度)、菠菜(唐-波斯)、芹菜(中国古代称为“胡芹”,唐代经丝绸之路由西域时传入)、冬寒菜(唐-非洲)、胡萝卜(元-英)、丝瓜(元-印度)、苦瓜(明-印尼)、花生(明-巴西)、番茄(清-秘鲁)、四季豆(清-南美洲)、莲白(清-地中海)、花菜(清-地中海)、土豆(清-南美)、辣椒(清-中南美洲)、洋姜(北美洲)、芦荟(唐时由波斯人传入)▪(四)水果▪1、中原地区原产果类▪樱桃、桃、杏、梨、李、柰、山楂、柿子、枣、板栗、▪2、南方原产果品▪枇杷、荔枝、龙眼、甘蔗、香蕉、柚子、猕猴桃▪3、国外引入果品▪葡萄(西汉-欧洲)、石榴(西汉-伊朗)、核桃、西瓜(五代-非洲)、甜橙、酸橙、柠檬、花生、草莓、向日葵、苹果、椰枣(西汉-西亚)、芒果(明-印度)、菠萝(清-巴西)、腰果(20世纪30年代-美洲)、胡桃(原产于伊朗和阿富汗,后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五)酒和调料▪1、酒的出现▪夷狄造酒、杜康造酒、猴儿造酒▪酒的出现,似可上推到新石器中期以前,《世本》称“仪狄始作酒醒变五味。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演变历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远古时期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多年前,当时的先民主要以狩猎采集为生。
饮食简单,没有固定的饮食模式,食物口味单调,种类有限,主要包括野兽、野菜、海鲜等。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也逐渐发展起来了。
1. 夏代饮食文化在夏代时期,饮食文化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律性。
当时的饮食主要包括五味:酸、甜、苦、辣、咸。
夏代时期还开始使用青铜器具和粗陶制造的白器,饮食软硬适中,蔬菜水果逐渐成为重要的食材。
2. 商代饮食文化商代时期的饮食文化更加丰富多彩,荤素搭配,烹调技艺日臻完善。
同时,商代也开始有了一些著名的餐馆和酒楼,如汾阳酒楼、散佚客酒楼等。
3. 周代饮食文化周代时期,饮食文化又迈上了新的台阶,宴会成为一种社交和展示身份地位的方式。
当时的饮食特点是脂肪油腻,荤菜为主,酱油、醋、味精等调味品充分利用。
4. 秦汉饮食文化秦汉时期的饮食文化被认为在中国饮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当时开始使用蒸炊制作食品,开炉制造饼干,开发了烤肉和灶具等器具,饮食文化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当时还开始流行享乐主义,特别是宴席上的不合理浪费,对食物和物质资源的消耗也变得越来越大。
5. 隋唐饮食文化隋唐时期的饮食文化在上一个时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四川、福建等地的饮食文化在这个时期开始影响和融合整个中国饮食文化。
当时随之出现了更多精致、丰富的荤菜和素菜,也开始出现更多的菜系和风味。
6. 宋元饮食文化在宋代时期,人们对于食物更注重质量和口感,更加崇尚养生和保健。
同时,也开发了更多的食品加工技术,如加工制作豆腐、面食等。
元代时期,饮食文化又有了新的发展,蒙古族和汉族饮食文化的交融,使得饮食文化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7. 明清饮食文化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逐渐稳定下来,开始呈现出更加精细、深厚的特点。
当时的饮食文化也逐渐走向了民间,之前统治者的浪费和奢侈逐渐被制约。
在宗教方面,释道两门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而且在饮食方面也非常重要。
中国的古代饮食与饮食文化
单击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历程
03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特点
04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
05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传承与创新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1
中国古代饮食的发展历程
章节副标题
02
原始社会的饮食状况
食物来源:狩猎、采集、渔猎等
烹饪方式:烧烤、煮食、蒸煮等
重视烹饪技巧和口味
烹饪技巧:注重火候、刀工、调味等技巧
饮食礼化:注重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如《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等
口味追求:追求色、香、味、形、器的完美结合
崇尚节俭和礼仪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礼仪: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注重礼仪,讲究餐桌礼仪
节俭: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注重节俭,反对浪费
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影响
章节副标题
04
对中国现代饮食的影响
传统饮食文化:传承了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如烹饪技艺、食材选择等
地域特色:各地区饮食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美食
健康饮食观念:古代饮食文化注重养生,对现代健康饮食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饮食礼仪: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礼仪规范,对现代餐桌礼仪产生了影响
传统食材:如大米、小麦、大豆、猪肉、鸡肉等
烹饪技巧:如蒸、煮、炒、炖、烤等
创新:结合现代科技和理念,对传统食材和烹饪技巧进行创新和改进
创新和发展新的菜式和口味
古代烹饪技术的发展:如蒸、煮、炒、炸等
饮食文化的传承:如宫廷菜、地方菜、家常菜的传承与发展
饮食文化的融合:如南北方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文化
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食物与饮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通过研究古代中国的食物和饮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习俗、饮食方式以及食物选择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中国的食物与饮食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食物在古代中国,人们所食用的食物和现代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
古代中国食物主要包括五谷杂粮、蔬菜水果、肉类以及海鲜等。
五谷杂粮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大米、小麦、玉米、豆类等构成。
蔬菜水果的种类也非常丰富,包括白菜、豆苗、南瓜、葡萄等。
肉类是古代中国人饮食中的重要来源,主要有猪肉、牛肉、羊肉等。
此外,由于中国地处东亚地区,海鲜也在古代中国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常见的有鱼、虾、蟹等。
二、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1. 饮食禁忌与节令饮食古代中国人对于饮食有着严格的禁忌与节令。
在食物选择上,古代人们遵循着“荤素搭配”原则,认为荤菜与素菜的搭配可以达到均衡饮食的效果。
同时,根据不同的季节和节令,古代中国人也会有相应的饮食规定。
比如,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会有“薄荷不入嘴,吃黄芽才有福”的说法,表示清明时节忌食辣味食物,鼓励食用芽菜和清淡的食物。
2. 饮食仪式与礼仪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还包含了丰富的仪式与礼仪,这体现在饮食的准备和用餐过程中。
在古代,人们会为重要的宴席设立特殊的用餐场所,如“舫”、“亭”等,用餐时有着明确的座次排列,尊卑有序。
此外,人们还会根据场合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器皿和餐具,如瓷器、铜器等,以展示主人的身份和品味。
饮食仪式与礼仪的遵循,凸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和谐与尊重的价值观。
3. 中医食疗与保健观念古代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还融入了中医食疗与保健观念。
中医食疗认为食物与健康之间密切相关,适当的饮食可以达到调节身体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常以食物的温寒性、五味与脏腑相应等理论为基础,通过合理搭配食物来调养身体。
比如,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冬季人们宜多食用补阳的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夏季则宜多食用清凉的食物,如黄瓜、西瓜等。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养颜美容是指通过保养肌肤、改善容颜来达到美容的效果。在中国古代,养颜美容是一种 重要的养生方式之一。
饮食与养颜美容的关系
饮食与养颜美容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进食具有美容功效的食物,可以改善肌肤状态,促 进容颜美丽。同时,合理的饮食结构也可以调节身体机能,提高肌肤的弹性和光泽度。
养颜美容的饮食建议
03
中国古代的食材与烹饪方 法
五谷杂粮:主食的来源
稻米
古代中国的主食,蒸煮后食用,也可 以酿酒、制作米粉、糯米糕等。
麦类
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等,古代中国 以面食为主,如馒头、面条、饺子等 。
豆类
如黄豆、黑豆、红豆等,可以煮粥、 磨豆浆,也可以制作豆豉、豆腐等食 品。
玉米
明代传入中国的外来作物,逐渐成为 重要的主食来源,可以煮粥、磨粉, 也可以制作爆米花等食品。
食疗养生的方法
食疗养生的方法包括进食具有药用功 效的食物、采用药膳疗法、饮食调理 等。其中,进食具有药用功效的食物 是指进食本身具有药用价值的食物, 如红枣、枸杞、当归等;药膳疗法是 指将药物与食物进行搭配烹饪,如炖 汤、煮粥等;饮食调理则是指通过调 整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来达到养生保 健的目的。
养颜美容:饮食与养生
为了达到养颜美容的效果,建议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A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水果 、蔬菜、坚果等;同时也要注意多食用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如猪皮、鱼皮等;此外,还 可以适当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养血润燥的食物,如绿豆、红枣、百合等。
06
中国近现代的饮食文化变 迁
近代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播
酒的发明与酿造技术
发明
中国古代的酿酒技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
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特色和习惯。
这些习惯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美食的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饮食的独特认知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为您介绍古代饮食的特色与习惯,以展现古代中国人对饮食的独特见解。
一、基本特点古代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点是“五味调和”和“色香味形俱佳”。
“五味调和”是指古代中国人追求饮食的五味平衡,即酸、甜、苦、辣、咸五味的相互融合。
古代人们认为,只有五味调和才能使人体得到全面的滋养,保持健康。
“色香味形俱佳”则强调古代饮食文化对食物的全面要求。
色指的是食物的颜色美观;香指食物的香气诱人;味则主张食物的口感鲜美;形强调食物的造型美观。
古代人们追求食物的整体美感,将美食当作一种享受。
二、味道与食材搭配古代中国人擅长将不同味道的食材进行巧妙搭配。
酸甜、苦辣、甘咸等味道相辅相成,旨在增加食物的层次感和口感。
例如,古代烹调法中的醋糖酱醋、酸甜搭配等独特的调味方法,凸显了古代人们对于味道的追求。
此外,古代中国人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他们根据季节、地域和个人健康状况,合理选择食材来搭配菜肴。
比如,在夏天,人们会选择清凉解暑的食材,如绿豆、瓜果等;而在冬天,人们则会选择温补的食材,如肥肉、山药等。
这种合理的食材选择和搭配,既符合人体的需求,也体现了古代人们对食物的认识和把握。
三、餐具与礼仪古代中国人崇尚饮食的仪式感,注重餐桌上的餐具和礼仪。
首先,古代人们使用的餐具非常精致,如青铜器、瓷器等,展现了古代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重视。
其次,古代人们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饭前洗手、用筷子夹食物等。
这些礼仪规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们对饮食的尊重,也传承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
四、节令食品与烹饪方式古代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因此在饮食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节令食品和烹饪方式。
根据不同季节,古代人们选择与之相应的食材,以满足季节性需求。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它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自古以来,中国人注重饮食的品味和养生之道,这些价值观在古代饮食文化中得以体现。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饮食哲学的传承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哲学。
儒家注重天人合一,提倡节制和有节制的饮食。
佛教鼓励素食和清淡的饮食,强调慈悲和非杀生的理念。
道教追求自然、天人合一,提倡食物的绿色有机和自然健康。
这些思想的融合形成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基石。
二、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中国古代人民注重饮食的品尝和环境的营造。
在古代,人们通过烹饪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烹调方法和菜肴。
烹饪技术和菜肴的选择取决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季节变化。
中国古代的餐桌文化也非常重要,人们追求菜肴的色、香、味、形的完美结合,餐具的选择和摆放也被视为一门艺术。
三、饮食与养生健康中国古代人民对于饮食与养生健康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
中草药的应用在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人们相信各种食物和草药有不同的功效,可以调理身体和预防疾病。
例如,人参、枸杞、冬虫夏草等常常被用作滋补品。
同时,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强调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摄取,注重五谷杂粮的搭配和膳食结构的合理安排。
四、饮食与社会交往在中国古代,饮食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
宴席和聚餐是人们交流感情、沟通友谊的重要场所。
古代宴席讲究饭桌上的礼节和规矩,人们通过吃饭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品味和修养。
宴席上的饮食品尝活动也常常伴随着吟诗作赋、演唱戏曲等文化表演,增添了饮食文化的艺术性和娱乐性。
五、饮食与传统节日中国的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密不可分。
在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准备特色的食物和饮品,与家人和亲友共享团圆和欢庆的时刻。
食物和饮品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
介绍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从茶饮到粮食,从宴席到下酒菜,都体现了当时中国人对饮食的热爱和追求。
1. 粮食文化粮食在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当时,吃饭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更是一种仪式感和寓意的体现。
中国人很早就开始种植小麦、稻米、玉米等作为主要的粮食,而其中最为有名的还属稻米。
稻米在古代中国食品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八大菜系中的主角之一,更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
古代中国人对稻米的热爱仍然存在于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之中。
2. 茶文化茶文化也是古代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茶文化非常丰富,无论是在茶叶的品种、泡茶的方式、还是茶道仪式都有所不同。
在唐朝时期,茶文化达到了巅峰,并对日本等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许多诗歌和文学作品都包含了对茶文化的赞美。
3. 餐桌礼仪古代中国餐桌礼仪的规定非常严格。
在宫廷中,每个人在进餐时都需要按照严格的礼仪进行。
在一些正式的场合,宴席的规格非常高,不仅有非常多款菜肴,而且在菜肴的摆放上也有非常严格的要求。
4. 下酒菜文化在古代中国,人们在饮酒时也会搭配下酒菜。
下酒菜通常以酸、辣、咸口味居多,可以帮助消化酒精,促进酒的吸收和分解。
下酒菜的品种也非常的多样化,包括腌制的蔬菜、海鲜、火腿等等。
总之,古代中国的饮食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其中涌动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些饮食文化不仅仅贯穿了整个古代的历史,更是对当今中国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稷(粟)为“五谷之长”。原因有三:
(1)产量高,大约是黍、麦的2倍。(《悯农》) (2)耐储存。 王祯《农书》:‚五谷之中,惟粟可耐陈,可历远年。‛ (3)品种多。 古代黍与稷经常并说。“黍稷”一词,《尚书》凡3见,《 诗经》凡7见。
如《诗经·唐风·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黍稷。父
母何食?悠悠苍天,曷其有极?”
禾,本专指稷,后成为‚稻‛之专称,粮食作物之通称。
《诗经〃七月》:‚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tóng lū),禾 麻菽麦。‛其中第二个‚禾‛字即专指稷,而第一个‚禾‛字 则是泛指,‚禾稼‛二字包括了后两句所列八种作物(重是早 种晚熟的稻,穋是晚种早熟的稻)。
李绅《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其中的
王筠《说文句读》说:‚凡食品,皆以羞统之,是羊为 膳主,故字不从牛、犬等字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羊也。‛
在古人的心目中,羊或许是最美好的肉食。羞、膳、美
【思考】“美”字,本义到底指什么? “羔”字在甲骨文、金文中皆作从羊在火上,其本义当 为烤炙仔羊。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疑羔之本义为羊炙,故从火
。小羊味美,为炙尤宜,因之羊子谓之羔。”
何臞(qú,消瘦)也?’太后曰:‘赖得先王雁鹜之余食,不 宜臞。臞者,忧公子之且为质于齐也。’” 鸡与鸭、鹅都是古代的家禽。“鸡”是由“雉”驯化而来的 。“雉”即野鸡, “鸡”一般指家鸡。
(6)鱼
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出土的彩
陶上绘制的人面鱼纹的花纹,就是远古时代人们吃鱼的写照 ,说明鱼已经进入远古人的生活饮食中,并影响到了他们的 审美。 《说文•鱼部》:‚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二)第二阶段:形成阶段(商至秦朝) 2.商周时期: 在调味方面,发明了酿造酱油、酒、醋,并能生 产出多种调味酱。
3.春秋、战国时期:进入铁器时代
出现了酒楼、厨师、酒保,提出了火候和调味 (五味——辛、甘、酸、苦、咸)
(三)第三阶段:完善和发展阶段(秦以后) 4.秦、汉时期: 烹饪技艺大交流,植物油被利用,豆制品和蔗 糖被发现,腊八粥出现。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第五讲 中国饮食文化
一、中国饮食文化发展史略
• (一) 萌芽阶段 1.原始社会时期至商代时期 1)燧人氏,钻木取火,进入熟食阶段。 2)伏羲氏,“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 ” 3)三个阶段 • 直接在火上烤、烧熟 • 水烹阶段:陶器的发明 • 油烹阶段:铜器发明和动物油脂被利用
“羡”字的小篆写法,下面是一个人在馋得流口水,上
面的“羊”正是其所希望得到的美味食物。“羡”字揭示了
古人对美味羊肉垂涎三尺的饮食感受。后来引申为对他人所 有的优秀事物的羡慕之意。 从古人上述造字时对羊字的使用和偏爱,可知“羊”是 古人非常喜爱的肉食。
(2)牛
牛在上古时期主要用于食用和祭祀。春秋中后期到战国时期
《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
能兴(起不来床)。”这里的“粮”字,也指糗粮。大约自
汉代后期起,“粮”字才泛指粮食。 2. 饼 不是烙成的,而是麦或米(稻、黍)捣成粉状,加水团 起,然后煮成的。《世说新语〃容止》:‚何平叔美姿仪,
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
家。‛ 又‚黄粱一梦‛。相对而言,可能黍味道更好。
3. 稷 稷,今之小米、谷子,古代也称“粟”。在“靠天吃饭” 的古代,谷子能适应风雨不时的干旱气候,因而在相当长的 历史时期里,稷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国家
。社,土神;稷,谷神。
《白虎通〃社稷》:‚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 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 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 ,故立稷而祭之也。‛
豆腐的发明
淮南王刘安
5.魏晋南北朝时期
烹饪技术由“术”到“学”,出现了烹饪方面 的专著:如北齐 谢讽著的《食经》等。 6.隋唐五代时期: 开始重视食品卫生和食疗(药食同源) 7.宋辽金元时期: 出现了很多专著和美食家。
8.明清时期:
引进玉米、红薯、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烟 草等。
“禾”字也是泛指。“禾”又成为稻的专称。黄庭坚《戏咏 江南风土》:‚禾舂玉粒送官仓‛,玉粒即大米,禾即稻。 至今南方仍然保留着这种称呼。
谷(穀),从壳从禾,为所有谷物之统称。
五谷、六谷、九谷、百谷 《周易》离卦彖辞:‚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尚书〃舜典》:‚汝后稷,播时百谷。‛
(二)作为熟食的主食 古人通常食用粮食的办法是煮粥和蒸饭。
此时在民间已很普及。
(5)雁(鹅)、鹜(鸭)与鸡
【执雁】
《尔雅·释鸟》云:“舒雁,鹅。舒凫,骛。”郭璞注曰:
“鹜,鸭也。”邢昺疏引李巡曰:“野曰雁,家曰鹅。” 《说文·鸟部》:“雁,鹅也。” 又:“鹜,野凫也。” 先秦文献中所记载的作为食用的雁与鹜基本上都是指鹅与鸭 而言。
如《战国策·燕策二》载:“(陈翠)遂入见太后,曰:‘
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3. 稀饭 粥。
《谷梁传〃昭公十九年》:‚[太子]止哭泣,歠( chuò)飦(zhān)粥,嗌(yì )不容粒,逾年而死。‛ 粥 相当于现在的稀粥,飦又写作饘,是稠粥。如果水多米少, 便是粥,如果水少米多,则称为饘(zhān)。 前述糗,携带时往往装在竹器里。调和糗来吃的水浆往 往装在瓦壶里,即所谓“箪食壶浆”。《论语〃雍也》:‚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
1. 糗(qiǔ),炒熟的米、麦等谷物。
《尚书〃费誓》:‚峙(chí)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 有大刑。‛(峙,准备) 糗便于携带,所以常作行路之粮;糗既熟,可以省去每餐 举火之费,所以食糗也是生活俭朴的一种表现。《孟子〃尽
心下》:‚舜之饭糗茹(吃)草(指粗劣之食如野菜等),
若将终身焉‛,则是说舜过一般老百姓的日子而已。 在先秦时期单说一个“粮”字,是指糗粮。
在厨房分工上较细致。 在原料细加工和保鲜方法上更加精良。
在烹调技艺上更加讲究色、香、味、形。
在食品卫生、食品保鲜和烹饪专著方面都较以前 大有进步。 出现了满汉全席。
二、主 食
民以食为天。我国自进入农业社会,就以粮食作物为主食。 (一)五谷、六谷 《周礼·天官·疾医》:“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 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 《周礼·夏官·职方氏》:“其谷宜五种。”
古今语‛,‚此以汉时语(豆)释古语(菽)也。‛ 《诗经〃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6. 稻 稻,大米,可以酿酒。
因为稻与粱都是“细粮”,所以二者常常连言以代表精
美的主食。《诗经〃小雅〃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 《诗经〃唐风〃鸨羽》:‚肃肃鸨行,集于苞桑。王事 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尝?悠悠苍天,曷其有常?‛
“羹”作为古代美味膳食,也和羊肉有关,故字从羔, 从美。而“羞”亦与羊肉的美味有关。
《说文解字•丑部》:“羞,进献也。从羊,从丑。”
“羞”字甲骨文作以又(手) 持羊进献之形,其本义当为
所进献的食肉之类的美食。后来“羞”字被假借为羞耻之“ 羞”,遂加食旁作“馐”,表示美味食品之本义。与“羞” 相类似的,还有 “羡”字。
六谷:麻、黍、稷、麦、菽、稻。
《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 兮不能食。‛
1. 麻 麻,又称“苴”,麻之所以列入谷类,是因为麻籽可以充
饥。
《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食我农夫。‛ (叔,拾取。) 2. 黍 黍即现代北方的黍子,又叫黄米,状似小米,色黄而黏。 《论语〃微子》记载,子路遇见隐者,隐者‚止子路宿, 杀鸡为黍而食之‛ 《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
杜甫《壮游》:‚国马竭粟豆,官鸡输稻粱。‛
龚自珍《己亥杂诗》:‚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 梁谋。‛
此外,还有秫、禾、谷(穀)等作物。
秫,俗称高粱,谷物之有粘性者,可以酿酒。
《晋书〃陶潜传》:‚潜为彭泽令,公田悉令种秫。曰:‘ 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稻,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 ,五十亩种稻。‛ 又陶渊明《和郭主簿》:‚春秫作美酒, 酒熟吾自斟。‛
郑玄注:“五种,黍、稷、菽、麦、稻也。”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 而民人育。” 赵歧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大招》:“五谷六仞。” 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 关于“五谷”,上述四条解释可归纳为两种说法:一是麻 、黍、稷、麦、菽(豆),二是稻、黍、稷、麦、菽(豆)。
,随着铁犁、牛耕出现,牛被用作耕畜,其肉食作用下降,故 《礼记•王制》记载:“诸侯无故不杀牛。” 古代举行盛大的祭祀、盟誓或宴享等典礼时必用牛。在这类 典礼中,作为进献给神、鬼享用的牛、羊、豕等祭品称为“牺
牲”。 “牺牲”二字从牛字旁,由此可见牛在祭品中的重要性
。 《说文》:“牺,宗庙之牲也。”“牲,牛完全也。” 古代祭祀和宴享时牛、羊、豕三牲具备叫做“太牢”;有羊 、豕而无牛叫做“少牢”;只有豕或牛叫做“特牲”。
古代祭祀用全牛,祭毕则剖牛分肉。“半”字就是源于
分割牛体。《说文•牛部》载:“半,物中分也。从八,从
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所以“半”的本义就是将牛从 中对分为两半,后引申为把物体从中对分。 祭祀完,分享食用,寓意“分福”。 (3)猪
猪是原始先民最早驯化的动物之一。猪的名称较多,如
彘、豕、豚等。“彘”或“豕”指大猪,“豚”指小猪。 “家”字上部从宀(房子) ,下部从豕(猪) ,即有屋有 豕为“家”。由此可见,猪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4. 麦(麥) 麦,大麦、小麦之分,古代称大麦为麰(móu),《孟子 〃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诗经〃周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