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1PPT课件

合集下载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石油生成运移PPT课件
第15页/共108页
第16页/共108页
第17页/共108页
第18页/共108页
第19页/共108页
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 2001年 原油10653万吨 大庆5000万吨 2002年 原油11761万吨 2002年 销售收入:3498亿;利税总额:533亿;税金:640亿
2004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100亿 2005年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利润超过1600亿 2003年全国生产原油1.69亿吨 2004年全国生产原油1.75亿吨,进口原油1. 1亿吨 2005年全国生产原油1.82亿吨,进口原油1.26亿吨 2008年全国生产原油1.93亿吨,进口原油1.79亿吨,进口比上年增长9.6% 。原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8%。考虑到成品油大量进口的因素,2009年中 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接近52%。 年报显示,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石油08年净利1144.31亿,同比下降 22%。石油08年营业额高达10711亿元,同比增长28.1%,主要是由于原油、 天然气及成品油等主要产品价格上升和销售量变化。 03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500万吨。(P1) 05年海外原油生产量达到2789万吨。
第20页/共108页
主要油田企业为:①大庆油田5000万t;②胜利油田;③辽河油田;④新疆油田过 1000万t;⑤长庆油田成为我国陆上第五大油田1000万t (p3); 6、柴达木建设千万吨 级大型气田;7、新疆塔里木油田1000万t。(看ppt)
《财富》首推中国上市百强(2001年)中石化、中石油、中国移动位居前三位。 2002年第一位。2003年第二位,电力第一位。
第4页/共108页
2006年油价走势
周线图
第5页/共108页
长期走势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油藏地质学PPT 1-圈闭与油气藏

1.地壳运动
①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失去有效性 盖层遭受剥蚀,圈闭有效性变差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4、必要的保存条件
② 开启断层导致油气沿断层大量流失,原有油气藏被破坏
③ 圈闭溢出点抬高,原有油 气藏被部分破坏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2)岩浆活动对油气藏保存条件的影响
① 岩浆活动伴随强 烈构造运动,使圈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标志 生、储油层的接触关系


生、储油层间的连通情况和输导能力大小
总厚度和生油层的单层厚度

剖面中砂岩百分率或砂岩分布区与油源区关系
■第一节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生储盖组合的评价
评价 最好 较好 较差
组合形式
互层式 指状交叉式 不整合型 总厚度大 单层厚度30-50米左右 分布在油源区 内或紧靠油源 区
Injection Wells
Producing Wells

油 水
■ 油气运移概述
四、油气运移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
有机质 沉积物 埋藏 烃源岩 干酪根 (原生油) 储集层 次生油气藏 油气运移 油气藏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生储盖组合:剖面上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同时存在并紧 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套地层称一个生储盖组合。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生油层中生成的油气能及时运移到 储集层中并保存下来的生储盖组合。
要求: 1.生油层与储集层接触面积、接触关系 接触面积大→有利于油气及时排出 接触关系: 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互层状(大庆)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不整合面—通道,封隔遮挡) 2.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好 3. 盖层的排驱压力大(封隔性好)
主要取决于:V = F * H *

第一章 油气藏概述 西南石油油藏工程课件

第一章 油气藏概述 西南石油油藏工程课件

越大,储量越集中,油井数少,开发效益好
4. 单储系数 单位岩石体积中的储量
SNF N Vb
(1sw)cos/Boi
越大,原油饱和度或孔隙度大,驱替效率高
57
5. 气藏储量
•地下体积
Vb=Agh
Vp=Vb =Agh
•地面体积
Vgi= Vpsgi =Aghsgi
Vgs=Vgi/Bgi
=Aghsgi/Bgi
46
•地质参数A0和h:
地震资料确定的构造图、测井、钻井、 取心、测试等联合确定
h Ao
47
•岩心分析参数 swc
swc pc
kr
48
•PVT实验参数
os, Boi, Rsi
Bo Rs
o
pb
pi
49
2 、油藏储量级别
•远景资源量:
Vs
NVsc1c2c3c4
油 Vs:探区源岩(生油岩石)体积
Vt:圈闭岩石体积,m3
Vti
未经证实,储量级别低, 初步估计或预测值
51
•预测地质储量:
圈闭钻井证实含油:
圈闭大小、含油边界不确定
油 N=Aoh(1-swc)os/Boi


概 述
预测地质储量级别高于潜 在资源量和远景资源量
52
•控制地质储量:
N=Aoh(1-swc)os/Boi

进一步钻探评价井
•油环气藏
~
•底油气藏
37
•层状油藏
油层厚度小于含 油高度:ho>h
•块状油藏
油层厚度大于含油 高度:ho<h
38
6. 油藏命名原则
孔隙 + 岩性 + 圈闭 + 接触关系 + 流体 顺序

油气藏流体 PPT课件

油气藏流体 PPT课件

Bos=1.0
psc
pb
pi
Bt Bo ( Rsi Rs ) Bg
•收缩性
原油体积变小的性质
体积系数越大,原油的收缩 性越强。
•低收缩原油<1.5
•高收缩原油>1.5 Bo=1.0~2.0
•收缩率:原油开采到地面后其体积的收缩百
分数
Boi 1 s Boi
反映地层原油收缩性质的强弱
psc
p
pb
•饱和原油
•未饱和原油
•泡点压力 原油开始脱出气体时的压力

Vgs Vos

Vg
Vo
p pb
Vob pi
Voi
psc
•地面脱气原油
•地层原油
四、溶解气油比
•定义 •原始 •泡点
•地面
Rs Vgs Vos
f ( p)
Rsi
<500m3/m3

Vgs Vos
Rsb
Rss =0
psc
第一节天然气性质一组成组分xi组分xic18822c6015c2508c7013c3248n2004c4145co2204c5041总计1000气相色谱仪n2?天然气烃类天然气烃类主ch4主非烃类c2c6c7微co2h2s????天然气的色味来自于非烃物质?烃类为主含少量非烃物质的气体轻质中间重质烃类为主含少量非烃物质的气体轻质中间重质?特征组分?xc185?xc17585?xc15575?xc155甲烷干气凝析气轻质油黑油干气凝析气轻质油黑油oilsamplegassample?地面取样wellseparator二偏差因子?理想气体?真实气体z偏差因子?真实气体偏离理想气体的程度pvnrtpvznrtz可定义为相同热力学pt条件下真实气体的体积与理想气体体积的比值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油气成因和烃源岩课件
CONTENTS
• 油气成因 • 烃源岩 • 油气勘探 • 油气开发 • 油气储运
01
油气成因
油气形成的过程
有机物质形成阶段
在沉积环境中,有机物质(如 动植物遗体)通过沉积和埋藏
过程逐渐形成。
生物降解和热解阶段
随着埋深的增加,有机物质在 缺氧的环境下经过生物降解和 热解作用转化为油、气和干酪 根等。
05
油气储运
油气的储存方式
地下储存
利用地下岩层孔隙和洞穴 储存油气,优点是安全性 高、容量大,缺点是开采 成本高。
地面储存
利用储罐、储气库等地面 设施储存油气,优点是便 于管理和监控,缺点是容 量相对较小。
海上储存
利用海上平台或浮式储油 装置储存油气,优点是容 量大、灵活性高,缺点是 技术难度大、风险较高。
腐殖型等)和丰度对油气的生成
具有决定性作用。
温度和压力
温度和压力是影响有机质热解和 油气形成的动力学因素。 03
时间
04 油气形成需要足够的时间,使有 机质经过充分的转化和油气生成 。
油气形成的机理
生物降解作用
在缺氧环境下,微生物通过降解有机 质释放出甲烷等气体。
热解作用
随着温度升高,有机质中不稳定的组 分热解形成轻质油和气体。
0 开发与生产 4在证实油气藏存在后,进行开
发方案设计和生产工作。
油气勘探的实践
案例分析
介绍国内外成功的油气勘探案例,分析其 成功的原因和技术手段。
实践操作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自动 手进行油气勘探实践操作。
经验总结
总结油气勘探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学 生对油气勘探的认识和理解。

第5章油气的生成 ppt课件

第5章油气的生成 ppt课件

3.干酪根的类型
(1)化学分类
根据390个干酪根 样品,按H/C和O/C原 子比表示在范氏图上, 可将干酪根分为三种 主要类型(Ⅰ、Ⅱ、 Ⅲ型)。
2020/12/27
15
三种类型干酪根的特征对比表
干酪根类型 原始H 含量 原始O 含量 25-1.75 0.026-0.12
莺-琼E216
简单低分子,再聚合成结构复杂的高分子物质。
2020/12/27
8
有机质是沉积物中的常见成分,但它的含量变化很大, 90%以上的沉积有机质呈分散状态存在于沉积物之中,一般含 量<10%,在暗色泥岩中为0.8~2%。
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与生物物质的产量、原始有机质的 保存条件、堆积速度以及沉积物的粒度等因素有关。
H-6.3%,O-11.1%,S-3.65%,N-2.02%。 干酪根在结构上是一种复杂的三维大分子,
它有很多结构单元(核),多个核通过桥键相联结, 在桥和核上都可能具有官能团。
2020/12/27
12
2020/12/27
13
2.干酪根的数量 干酪根约占总有机质的80~90%,是沉积有
机质的主体。
生油剖面的详细研究表明,只有当含有丰富有机质
的沉积物(称为母岩/源岩)被埋藏到一定温度和深
度时,有机质才会显著地产生大量石油烃。
Abelson(1963)提出,石油是沉积物(岩)中的不溶
有机质(称为干酪根Kerogon)在成岩作用晚期,经
过热解生成的。
这一理论目前已经成为石油生成的主流学说。
2020/12/27
难点:a. 世界上发现的原生油气藏几乎都在上新世 (N2)以前;b. 现代沉积中的烃类性质与真正的石油 不同:以甲烷为主,缺乏C2-8重烃;正烷烃分布曲线 上具奇数碳优势,而石油中奇偶碳几乎相等。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
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条件示意图说明:
绝大部分石油存在于沉积盆地中,所以先要从全球构造中寻找沉积盆地。

原始的沉积盆地经过漫长时间的构造变形,会转变成不同的地层结构和沉积相。

地层结构有陆相和海相等,沉积相可分为陆相,海相,以及海陆过渡相。

在水文,地层,构造和沉积相等各种不同的地质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会使原始生物及其化学组分等分散的有机质在泥质条件下转变为生油母岩------烃源岩。

在经过恰当的储层和盖层的结合,以及闭圈形成和油气运移等过程,加上时空的合理配置,最终会形成油气藏。

而多个油气藏汇集起来便会形成油气藏集聚带。

最后就可以探索出油气藏的分布规律。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第七章油气藏类型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岩与圈闭之间的良好通道,也可与储层、不整合面一起
成为油气的长距离运移的通道。油气藏形成后,开启的
断层可使油气沿断层向上运移,在上部地层形成次生油 气藏或直接运移至地表造成散失破坏。
(2)通道和破坏作用
•断层活动期:
——开启,可作运移通道,也可破坏原生油气藏 ——封闭 •间歇期: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分布:快速沉积的三角洲,盆倾断层,背斜高点顺断层有迁移 分布
形成机理
沉积过程中,由于张性断层的块断活动及重力滑 动,边沉积边断裂,堆积在同生断层下降盘上的砂泥
主要分布在断陷盆地靠近边界断裂一侧, 岩地层沿断层面下滑,使地层产生逆牵引(与正牵引
沿断层走向,呈串珠状分布。我国渤海湾盆 比较),形成了这种特殊的“滚动背斜”圈闭。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
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与基底活动有关) 稳定地台区,盆 地内部基底活动, 差异升降,使沉积 盖层发生变形,形 成宽缓背斜。 ☆特点:两翼缓、倾角小,H闭较小,S闭较大, 特点 多分布在裂谷型含油气盆地中,常成组、成带分 布,组成长垣或隆起带。背斜的形成具有继承性。

逆 断层 断 块油 气 藏
A A
构 造裂 缝 油 气藏
A A
岩 体 刺 穿 油 气 藏
盐 体刺 穿 油气 藏
A A
泥 火山 刺 穿油 气 藏
A A
岩 浆 挡 油气 藏
潜 伏剥 蚀 突起 油 气藏
A A
潜 伏剥 蚀 构造 油 气藏
A A
地 层超 覆 油 气藏
3.断层油气藏形成条件
1)断层在纵横向是封闭的;
2)断层位于储层的上倾方向;

油气的生成课件

油气的生成课件

未成熟阶段:Ro<0.5%
成 熟 阶段:Ro=0.5%~1.2%
高成熟阶段:Ro=1.2% ~ 2.0%
过成熟阶段:Ro>2.0% 油气的生成
无结构镜质体
23
本章要点
油气生成的基本物质:干酪根的定义、成分、结构和类型; 不同类型干酪根的特征
油气生成的机理:温度和时间在油气生成中的作用,生油门 限的概念
15 0
1 1.3 7
大 量生 油 成 熟 点
2
C
3 A
温度所在的深度称为成熟点
0.01 0.0 2 0.0 3 0.0 4
饱 和 烃 /总 有 机 碳
A- 深 度 -温 度 关 系 曲 线 ;
油气的生成 C- 石 油 生成 百 分 率 - 深 度关 系 曲 线
14
第二节 油气生成的条件及过程
1.温度和时间的作用
浮 游 动 物
油气的生成
太 湖 蓝 藻
厦 门 赤 潮
4
第一节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二、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 ——从原始有机质到干酪根
➢ 原始有机质在埋藏以后,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和物理的变 化,演变为一种称为“干酪根”的有机物质,保存在岩 石中。
油气的生成
5
第一节 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
1. 干酪根的定义
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 于非氧化的酸、碱和非 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
H/C原 子 比
1. 0
以脂肪族直链结构为主,
多环芳香结构及含氧官能 团 很少 主要来自藻类
生油潜力大
Ⅲ 型 演化 轨 迹 0. 5
Ⅰ型 Ⅱ型 Ⅲ型
0
0. 1
0. 2
0. 3
0. 4
O/C原 子 比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PPT课件

油气聚集与油气藏的形成PPT课件

545 万
J3~N1,以 K3、N1; 泥岩为主、部分为碳酸
为主
盐岩 1000~2000 米
马拉开波 8.5 万 中、新生代
最厚 10000 米
395.7 万 K~N,以始新世为 K 为石灰岩、粘土岩,
(K~N)
平均 4600 米

厚 150~200 米;E 泥岩
2000 米
伏尔加
65 万
以上古生代 一般小于 2000 米,在 218.2 万 中泥盆世~早二叠 以泥岩为主;
生油岩体积的总和。
CHENLI
10
据克莱米(H.D.Klemme,1997)的统计,世界 上共有334个大油气田(最终可采储量达68×106t以 上的大油田222个,最终可采储量为1011m3的大气田 112个),分布于60多个油气盆地中。其中有16个盆 地含有5个以上的大油气田,这16个盆地的大油气田总 数为249个,占所有大油气田总数的71.5%;储量则 可达90%以上。其中部分油气盆地的面积、体积沉积 速率和大油气田数的分布,如表 所示。
三角洲
最大 12000 米
美国西内部 60.2 万 古生代、中生代
9000 米
85 万
∈、C、P 泥岩为主,200~400 米
松 辽 22.6 万
K~N
最厚 6000 米
77.5 万
K
泥岩 500~1000 米
平均 3000 米
华北
25 万 震旦~中生代 新生代最厚可达 6000 125 万
E 为主
CHENLI
7
松辽盆地下白垩统 生油中心与油气富
集关系图
1—生烃强度等值线, 2—地温梯度等值线, 3—油田,4—凹陷边界

油气成因模式PPT课件

油气成因模式PPT课件
第22页/共50页
湿气指数随温度变化的模拟试验(据等,1986) 第23页/共50页
(四)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1.深度>6000-7000m;温度>250℃ ;高温高压
❖2.变生作用阶段(半无烟煤-无烟煤的高度碳化阶段)
❖3.作用因素:热变质
❖4.作用特点及主要产物:已形成的液态烃和重质气态
烃强烈裂解,变成热力学上最稳定的甲烷;干酪根进一 步缩聚,H/C原子比降到很低,生烃潜力逐渐枯竭。最 终干酪根将形成碳沥青或石墨。
烃类的形成与生油岩埋藏深度的关系的一般图解
第4页/共50页
★ 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
0
A、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原始沉积有机质含量百分数
78 6
100
A
B、热催化生油气阶段
5
B
C、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 2
3
D、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C
4
1
埋深
D
1、CO2+H2O+ ; 2、石油; 3、湿气; 4、甲烷;5、胶 质+沥青质; 6、干酪根; 7、溶于碱的物质;8、溶于酸的 物质(5、6、7、8之间虚线表示这些成第分5页可/共能5重0页叠)
成岩 阶段
煤阶
饱粉 干酪根
蒂索
黄第藩
Ro 碳化
颜色
张厚福 普西 威尔特 傅家谟 等, 潘钟祥,
% 程度 K.Peters 1981 1973 1984
1975 1991 1986
﹤ 1.5 10-60
成岩 泥炭

作用 阶段
色 0.5
褐煤
1.5-4.0 60-180
4.0-7.0
长焰煤



气煤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 ppt课件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族组分的相对含量,反映了母质类型和演化程度。一般在 成熟度不高的情况下
腐泥型—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较高,饱和烃丰富;
腐殖型—富含芳香烃及胶质、沥青质
因此,根据三大族组分(饱、芳、非+沥)相对含量及饱 和烃特征,即可进行类型划分。表8-1-4是根据我国中新生 代烃源岩的氯仿沥青“A”族组成研究得出的。
王红军2011,有效源储组合
付锁堂2013,成藏组合 ①源内包裹组合; ②源上广覆组合; ③源下依伏组合; ④源侧披覆组合8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 混合作用力驱动型动力场和非浮力驱动型动力场中形成非常规油气藏, 非浮力聚集是非常规油气的标志。
-
9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成藏动力学机制
常规油气藏储集体发育毫米级或微米级孔喉 介质,毛细管阻力较小符合达西渗流规律。油 气从烃源岩排出后经浮力驱动,发生二次运移 通过一系列输导体系在相对独立的常规圈闭, 在相对低势区聚集成藏。浮力作用下油气渗流 或管流成藏是常规油气的根本特征。
非常规油气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非浮力聚 集,油气持续充注,不受水动力效应的明显 影响,无统一油气水界面与压力系统。聚集 动力以烃源岩排烃压力为主,受生烃增压、 欠压实和构造应力等控制,聚集阻力主要为 毛- 细管压力,二者耦合控制含油气边界 1。0
一、国内外进展
6.非常规油气分布特征 源内、近源成藏;甜点富集,连续成藏
的控制,对油气分布及富集有重要的控 制作用,但这些组合样式的有效性不一, 某一种或几种可能是该地区最主要的源 储组合类型。
王红军2011,有效源储组合
付锁堂2013,成藏组合
①源内包裹组合; ②源上广覆组合;
-
③源下依伏组合; ④源侧披覆组合6
一、国内外进展
4.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类型
页岩 气
好的烃源岩一般为0.1%,
较好的不低于0.05%,
低于0.01%的为非烃源岩。
-
17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总有机质
有机质丰度 岩石热解
可溶有机质
干酪根
氯仿沥青“A” 可降解生烃部分
残余碳


有效碳
无效碳

P2
S1——300℃以前的产物为 岩石中可溶有机质或吸附 物;
S2——300~550℃为干酪 根热解产物;
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K
K为转换系数。
从有机碳计算有机质丰度的转换系数(K)
演化阶段
干酪根类型




成岩阶段
1.25
1.34
1.48
1.57
深成阶段未期 1.20
1.19
1.18
1.12
-
15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泥质烃源有机质丰度标准
评价 非

较好 好
最好
TOC(%) <0.4
一、国内外进展
2.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要素
非常规油气具有与常规 油气不同的成藏要素, 它着力研究“储集层是 否含油气”,核心评价 “烃源性、岩性、物性、 脆性、含油气性与应力 各向异性”六特性及其 匹配关系。
-
5 Williams(2013)
一、国内外进展
3.非常规油气藏源储组合 源储组合主要受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有良好的油气保存条件。
-
13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烃源岩评价方法 地球化学方法:丰度、类型、成熟度(取样分析) 沉积学方法-暗色泥岩厚度分布预测(勘探程度低 的地区) 测井评价方法(地球化学为基础,多井地区)
-
14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有机碳含量
有机碳含量是指岩石中所有有机质含有的碳元素的总和 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比。
0.4~0.6 0.6~1.0 1.0~2.0 >2.0
碳酸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标准(成油门限处)
评价 非

较好 好
最好
TOC(%) <0.1
0.1~0.3 0.3~0.7 0.7~1.7 >1.7
Hunt(1967)认为:0.3%为碳酸盐岩生油岩丰度下限
-
16
二、成藏条件研究
有机质丰度
1、烃源岩
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
二次 运移
二次 运移
下生 上储 或上 生下 储或 源储 移 运移
7
一、国内外进展
5.非常规油气生成与运移过程
Williams(2013)
页岩油不仅是成熟度比页岩气 低,原油可能还需要短距离运移
部分页岩气和所有的页岩油储 层都可能是经典页岩油气和其它 常规/致密油气系统的复合体
二、成藏条件研究
1、烃源岩
有机质丰度 指标的应用
❖潜在生油量=S1+ S2 (mg/g岩石)
丰 度
❖有效碳(%):CP=( S1+ S2 )×0.083(生烃潜量的单 参

P1

P3
S3——为整个热解过程中放
出的CO2。
理 示
S1
S2 S3
意 图
样品中烃
干酪根热
捕集释出
其中干酪根热解的S2 峰最大值时的温度Tmax称
类的挥发
解生烃
的CO2
为最高热解峰温, 它
300℃ Tmax 程序升温过程
550℃
-
降温过程
与有机质成熟度成正比。
但是若S2太小时, Tmax
无意义。
18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溶于氯仿的有机质的总称,
约占岩石中有机质的2%~15%。
氯仿沥青“A”是一种混合物,根据它们对不同溶剂有选 择性溶解的特点,可以用柱色层法等将其分离成饱和烃、 芳香烃、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等族组分,其中饱和烃和芳香 烃在岩石中的含量和称为总烃含量。
总烃含量=饱和烃+芳香烃
我国中、新生代烃源岩总烃含量统计表明,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无运 移或 烃源 层内 短距 离初 次运 移
源储 直接 接触 或近 邻
一次 运移 或短 距离 二次 运移
源储 直接 接触 或近 邻
一次 运移 或短 距离 二次 运移
自生 自储 或下 生上 储或 源储 近邻
短距 离二 次运 移
-
下生 上储 或上 生下 储
上生 下储, 源储 近邻
煤层 气
页岩 油
致密 油
致密 气
碳酸 盐岩 缝洞 油气
火山 岩缝 洞油 气
变质 岩裂 缝油 气
油页 岩
油砂
重油 沥青
水合 物
源储 关系
运移 方式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无运 移或 烃源 层内 短距 离初 次运 移
生储 盖三 位一 体, 自生 自储
无运 移或 烃源 层内 短距 离初 次运 移
油气成藏条件与过程评价-1
刘成林
1 -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
2
一、国内外进展
1.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分类
-
3
一、国内外进展
2.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要素
常规油气着力研究“圈闭是否成藏”,核心评价“生、储、盖、圈、 运、保”6要素及其匹配关系。
-
4
Williams(2013)
致密砂岩气聚集模式(皮申斯盆地)
斜坡区含气量和渗透率优势叠合带富集模式 -
页岩油滞留聚集模式 11
提纲
国内外进展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成藏机制 实例分析
-
12
二、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应包括:
充足的油气源;
足够的油气运移动力;
良好的运移通道;
有效的储集层;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