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https://img.taocdn.com/s3/m/ea4ee0d102d276a200292ec8.png)
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当代中国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意识形态领域是由意识形态和领域两个词构成,而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依据这个定义,可以说意识形态就是一种思想观念,但不是一般的思想观念,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这些所有制和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
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不是单数,而是复数。
但是,这是就人类历史长河和世界范围而言的,具体到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来说,尽管也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
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用意识形态的“复数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没有什么理论根据。
各种各样的文化并不是平分秋色的,必然有主有次,必然是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了这个主旋律,才能保证文化的多样化。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发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与社会思潮的多样化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而且根本一致。
这就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
由此可见,处理好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关系,不仅可以防止思想僵化,而且可以防止各种腐朽和错误思潮的泛滥,从而在思想文化领域真正形成一种既有统一意志又生动活泼的和谐局面。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
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6acc03f2fad6195f302ba62c.png)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供您参考,()查看。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这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用这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更好地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新时期伴随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党围绕新的历史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于1978年底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https://img.taocdn.com/s3/m/9415b3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4.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 引言1.1 定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思想武器。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占据着中心地位,是指导和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灵魂和核心。
2. 正文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是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思想武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
在当前世界激烈的思想斗争和文化冲突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显得尤为重要。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可以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方向稳定。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和立场,可以为我们确定前进的方向,避免走向教条和偏差。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确保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至于迷失方向。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可以确保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为人民服务的理论,在意识形态建设中坚持其指导地位,可以激励人民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只有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下,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宏伟目标。
2.2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立足于实践,强调从事实出发,辩证地看待问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遗产,包括关于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人类解放等方面的重要理论。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_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42acb8f83d049649b665840.png)
大 众 文 艺143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第68-72页[3]《中国画学著作考录》 谢巍 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8年7月版[4]《世说新语》刘义庆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5]《艺文类聚》欧阳询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版[6]见《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严可均 编撰 中华书局 1958年12月版.[7]《〈文心雕龙〉讲录二种》 见《刘师培中古文学论集》 陈引驰 编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6月版[8]同[7][9]《文心雕龙注》刘勰 著 范文澜 注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版[10]《文选》萧统 编 中华书局 1977年版[11]《艺文类聚》为“魏陈思王”而《太平御览》则无“魏”字。
分别见《艺文类聚》欧阳询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月新版 及《太平御览》 中华书局 1960年2月版.[12]同[6][13]同[10][14] 《〈古画品录〉点校注译》 载《陈传席文集》第一卷 陈传席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内容的解读,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提出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经典著作之后,才真正知道了一点“什么是共产主义”,真正懂得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及方法。
下面就简单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描绘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美好的共产主义,提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产的”。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到“随着基础即私有制的消灭,随着对生产实行共产主义的调节以及这种调节所带来的人们对于自己产品的异己关系的消灭,供求关系的威力也将消失,人们将使交换、生产及其他们发展相互关系的方式重新受自己的支配” 读到这些美好的描绘,使我们对未来社会充满憧憬和向往,加上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和共产党人的不懈努力探索,坚定了我们追求理想的信心。
论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论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https://img.taocdn.com/s3/m/38318625ed630b1c59eeb5e6.png)
论为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摘要: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想,但同时为了建设更好的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适合中国的现实情况。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不断地深化及更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内涵能为中国走特色社会化主义带来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在去年11月的十八大上,报告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可以看出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话,共产党人直到今天仍为此坚持不懈,同时也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结合,这是为了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这一目标将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其实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比较模糊,只是认为一个思想道路既然要走当然要走出自己的特色来,至于具体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些内容为什么提出,我其实并不了解。
经过资料的搜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简单来说,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尽管看上去绕口,但却是我党多年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精辟结论。
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论新阶段》中指出:“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无可否认的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https://img.taocdn.com/s3/m/48204e9af90f76c660371a5a.png)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首先,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我们仅仅拥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还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人文科学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公式那样普遍地、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时代和国家。
它作为一种产生于l9世纪欧洲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概念和范畴、观点和原理主要体现西方的精神和价值标准,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别,要想在中国发生作用,就必须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经过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化,获得中华民族的认同,并根据自己的实践要求,对其内容进行消化、吸收和取舍,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另一方面,如何在每一个具体的国家实现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如何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
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俄国的实际国情和革命实践创立了列宁主义,领导俄国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但是,中国的实际国情既不同于马克思生活的19世纪的欧洲.也不同于十月革命时期的俄国。
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革命道路,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俄国的模式来进行我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
毛泽东曾说过:“俄国的问题只能由列宁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
”在中国不论是领导革命还是改革开放,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都有着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迥然不同的特点。
要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必须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与时俱进性是其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指它具有科学的研究对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存在着普遍联系,并有自已内在的规律性,即一个生生不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主张从联系的、运动的、事物的生成和灭亡的过程来考察客观世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奋斗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奋斗](https://img.taocdn.com/s3/m/b2c1ed94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bd.png)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得到的宝贵成果,这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努力,奋斗前行。
本文将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进经济发展、加强党的建设、促进民族团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坚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理论基础。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理解。
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发展规律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需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科学指导。
二、推进经济发展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要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我们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重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加强产业调整和升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贫困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加强党的建设党是事业的领导核心,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我们要坚持党的政治建设,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完善党的组织体系,健全党的制度建设。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营造廉洁政治氛围。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培养选拔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四、促进民族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需要保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我们要继续坚持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护和尊重各民族的合法权益。
倡导民族交流和交融,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加强民族工作和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维护民族团结稳定。
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84c9996d011ca300a7c39004.png)
第三,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度的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1。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的分析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实际,做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概括,比较系统的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https://img.taocdn.com/s3/m/57b9352c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b1.png)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1. 引言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为国家繁荣稳定、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要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迫切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关系到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国际社会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大变局的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全球意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既是中国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和支持。
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继续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核心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实践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原理进行了丰富和发展的结果,而马克思主义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前进,实现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内容结束】.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性作用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世界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规律。
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使我们能够准确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规律,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愿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愿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https://img.taocdn.com/s3/m/ff8ca3e2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ce.png)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愿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时刻应该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引领我们前进。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为什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如何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首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是一纸空文,而是需要我们每个党员用行动来践行。
我们作为党员,应当具备正确的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不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才能牢记初心,不忘使命,在实际工作中不迷失方向,不偏离正确的政治轨道。
作为中国共产党员,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实现中国的发展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次,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素质水平。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理论,它能够教会我们正确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和素质水平,成为更好的共产党员。
最后,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为中国的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需要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努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指导思想,只有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我们可以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际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同时,我们也可以在各个领域倡导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理念,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
![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然性](https://img.taocdn.com/s3/m/d665558ccaaedd3382c4d3d7.png)
选择马克思主义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郁鑫座位号: 12中国的近代史 ,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史。
在强者志士不断的想方想法救亡图存,却又不断地失败中,最后,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拯救了危在朝夕的近代中国。
那么,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终归有何必然性呢?其一,近代中国所面对的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双重超越”理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流传确定了思想基础。
近代以来,民族独立、国家兴隆、人民幸福是中国人民念念不忘的理想。
面对落后的本质,变法,无论大变还是小变,成了中国人的主旋律。
当时,中国可参照的模式只有欧美资本主义。
但是,中国的志士仁人们很快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同样面对着好多弊端,因此中国不但要战胜传统中的顽疾,还要超越资本主义。
只有完成“双重超越”,才能追上世界的步伐。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其对资本主义的责备不可谓不深刻、不透彻。
尽管其还没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取成功,但是在理念领域它又描绘了一个“大同世界”。
这个“大同”的理念迎合了中国人的口味儿,也使得它较其他财富阶级式的救国模式更简单为国人所接受。
其二,马克思主义的内在逻辑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模式邻近似。
在中西文化比较领域,这一个命题基本上已被学界认同,即西方文化是主客二分的,而中国文化则是不分彼此的。
随着现代化的到来,西方的“主客二分”思想模式碰到了内在的挑战。
反思的结果就是从“主客二分”到“主客不分”的转变,克尔凯克尔、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思想就是这种转变的产物。
马克思运用科学的归纳方法来观察人类历史,从而发现了历史的规律,沟通了主客之间的鸿沟,真切凸现了人的主体意义,为人的自我实现找到了科学的道路。
这种模式与中国传统中的“知行合一”极其近似,而其现实性(表现为合科学性和规律性)和中国的“重现世”的思想模式则不谋而合。
因此,在极其紧迫的年代里,中国人急不可以待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其三,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供应了契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f548540b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c.png)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在于: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
一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仅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它必须随时随地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同一定历史阶段的历史任务、一定国家和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
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二是使马克思主义同本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取得具体的民族形式。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个民族的具体特点相结合,与其传统文化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在这个国家扎根并真正发挥自己改造世界的功能。
二、中国当时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的急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契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挽救民族危亡,其结果均以失败而告终。
一次次惨痛的失败和教训,使中国人民在付出巨大代价的同时,又追求着救国救民的真理,理论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犹如茫茫大海上的一盏明灯,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
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救得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是作为一种新的具有超前意识和内涵的文化,而被中国先进分子所选择和接受的。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上的契合。
马克思主义作为普遍真理,它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世界性的理论,它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和学理上的相似性,这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获得了文化根据,使得这个域外的理论迅速传入中国,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适应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巨大精神需求,在中国社会进程中发挥出强劲的精神动力、理论旗帜与思想解放作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https://img.taocdn.com/s3/m/af5fc4c2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9a.png)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理论体系,自19世纪中期以来,对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自建党以来,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相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
首先,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相结合。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艰苦卓越奋斗的历史,是反抗外来侵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思想武器。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指导。
其次,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相结合。
中国共产党认识到,革命胜利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任务,坚持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和吸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成果,有效地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再次,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改革相结合。
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时刻关注和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的结果。
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积极探索,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搞一刀切、包治百病的做法,而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实施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最后,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传统相结合。
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624852c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4.png)
论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我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
以下是关于此问题的要点:1.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框架和分析方法,通过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具有独到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确保科学研究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创新: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为了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殊情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了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经验、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思想,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利益,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作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科学、追求社会进步,反对一切形式的剥削和压迫。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能够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价值取向,促进社会公正和人的健康发展。
4. 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相反,应当在不断实践中与时俱进。
中国共产党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开展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进步。
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和解决现实问题,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综上所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一种科学方法和价值追求的选择,有助于保证科学研究的正确性、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也需要积极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以更好地适应时代需求和解决现实问题。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6e2e2f4e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30.png)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翻天覆地伟大胜利的得天独厚思想武器,是党的根本指针。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是我们党最伟大的政治成就。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国家发展的科学理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国正不断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步伐,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保障,必将推动我国在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根本遵循。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导、建设、挑战、启示、理论武装、原则、科学、发展、根本保障、成就、复兴。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一直被视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自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独特的思想武器,帮助中国人民认清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指导中国共产党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宝库,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入人心,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理论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更体现在其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实践效果。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挑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挑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任务和难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老龄化加速等问题。
中国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吗?
![中国有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吗?](https://img.taocdn.com/s3/m/a3fd44ba65ce050876321394.png)
但是,当中不少人却打反思之名否定市场化改革,他们其实是披着“反思”外衣的“保守派”,他们指出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种种问题,目的并非要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而是希望市场化改革胎死腹中,重返以前计划经济的老路。
西方的新闻界、理论界其实对此并不关心,他们只是简单地说,中国实际上已经是资本主义了,只是执政党还叫共产党。对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并无人去关心,觉得只是说说而已。
马克思主义是个什么理论呢?中么定义的:“国际无产阶级领袖和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思想体系,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就这么一句话,一个定义,“无产阶级”这个词出现了3次。这篇文章下面还有,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来从来就这么定义着,没有人去改变过。马克思自己也是反复这么说的。而现在,中国大陆的执政党也没有否定或修改上述定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其生产地的德国、俄国,都已经被抛弃,全世界现在只有中国等4个不发达的国家,还在坚持挂羊头买狗肉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是什么呢?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石仲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最新概括”中,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括为,一是“十个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历史经验的最新概括;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而“十个结合”中的第一个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但是,坚持了哪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哪些马克思主义内容中国化了呢?通篇没提。作者只是说,马克思主义内容非常丰富,需要长时间地研究。也就是说,要费神费力地才能找出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才可以如何“中国化”了哪些“马克思主义”。问题是,改革开放至今已经30年了,中国那么多理论人员也已经为此工作了30年,居然一条也没有理出来,似乎有点说不过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63b5bc0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5d.png)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社科部周艳敏根据学院在全校党员、干部中开展“红色读书月”活动的要求和安排,在社科部(直属)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认真阅读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新中国60年辉煌历程900问》、《马克思主义150年》、《苏共亡党十年祭》等文件和著作,通过学习,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
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态度是科学的。
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
马克思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是科学的。
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
马克思成为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
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
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69da55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e.png)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意义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必然灭亡的命运。
这为我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还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指引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抓住正确的方向,做出正确的决策。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使其成为我们理想信念、行动指南。
只有紧密结合中国国情,深入学习、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理论经验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基础,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理论经验。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探索和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理论优势和实践力量。
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理论经验,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经验教训。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不断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宝贵经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积淀和理论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 正文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指导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动力,指导我们认清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从而避免走弯路,确保社会主义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行。
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和历史经验的总结,通过对历史上各种社会制度的分析和比较,提供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并为我们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还要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第四党支部第一党小组郇鹏)毋庸置疑,当今中国社会存在很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教育问题、住房问题、医疗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都是我们身在其中每天面对的问题,谁要否认这些问题的存在,可能要么是瞎子,要么是傻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有的有所缓解,有的依旧存在,还有的趋于恶化。
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让老百姓感觉社会缺乏民主,缺乏公平正义,缺乏安全感。
于是,社会上各种思潮涌动,有很多富有批判精神的人说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已经过时,列宁的帝国主义学说也已经过时,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只是一种不能实现的空想,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进步的社会,是最适合于人类发展的社会形态,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不会灭亡,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会最终得到胜利,进而得出中国已经不再需要马克思主义,应该起身扑向资本主义怀抱的结论。
应该说,这些认识的产生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也附和了一些现实需要,具有某些合理性的成分,因而受到不少群众甚至党员领导干部的暂停和追捧。
这时如果还只是简单地进行呵斥,“以便把无产阶级及其广大的劳动人民从这种胡说当中解脱出来,以便他们清醒地看到资产阶级的阴暗和社会主义的光明”,就太“小儿科”了。
事实上,对于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决不是某一个人、一个家庭的问题,不是柴米油盐买车买房的具体问题,也不是可以简单设想就能探讨结果的问题,而是一个国家、民族重大的社会现实问题,对于这些认识的回答,应该从历史和现实、正面和反面多角度审视。
一、在生灵涂炭、民族危亡的近代,是马克思主义救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中国2000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百姓深受封建主义奴役,忍辱负重,苟且偷生,毫无自由、幸福可言。
到了近代,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中国又进入了深受外强凌辱的悲惨时期,列强占地赔款,压榨百姓,中国人民更加悲惨,整个中国走到了国败民亡边缘。
这一时期,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无数中国人曾经选择过各种各样的主义,进行过各种各样的斗争,包括农民起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旧式民主革命等,但最终都没有能够解决问题。
如果用马克思唯物历史主义的观点进行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规律。
1、旧式农民起义。
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持续了14年之久,遍及18个省,建立百万农民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是因为他所代表的阶层并不比封建主义先进,甚至还要落后。
运动初始,洪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确实凝聚了被压迫阶层,他们揭竿而起反抗压迫,取得了很大成功。
但他创立的拜上帝教实在是比封建主义还要落后的宗教主义,政体是早已该被历史淘汰行政教合一。
因而在运动刚取得一点胜利后,运动领导层的生活方式就表现得比封建阶级还有腐朽。
正是因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阶级的代表,也就提不出比封建主义更先进的制度和纲领,失败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2、洋务运动。
1860到18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封建阶级先进力量,为追求进步而兴办了近代工业、交通、教育和军事,取得了积极成效。
如果这样的运动发生在1840年甚至以前,是有可能成功的。
但洋务运动来的太晚,帝国列强容不得中国变强,一个甲午海战就把洋务运动的进程终结了。
洋务运动生不逢时。
3、戊戌变法。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上书光绪皇帝要求变法,提出“兴民权”、“开议院”、“军民共和”等政治主张,光绪极力支持,先后颁布100多道法令。
但彼时,封建主义的势力非常强大,资产阶级还没产生,“民权、共和”还只是口号,没有社会基础,于是顽固势力代表“慈禧太后”一个重新垂帘听政,变法就流产了,新政全废,但剩下了一个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
4、辛亥革命。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宣告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历史的终结,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封建军阀,辛亥革命并不彻底,中国不可避免很快地陷入了军阀混战,而帝国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中国还是没有出路。
最后是马克思主义解决了问题,拯救了中国人民。
马列主义在中国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的农民阶级在28年中历经北伐战争、国民战争、抗日战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阶级能够取得胜利?关键在于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引。
还有不容忽视的一点是,中国社会经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尤其是辛亥革命,已经产生了民主的萌芽。
而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使得“德先生”和“赛先生”迈了一只脚进来,这些先进的社会思潮孕育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掌握了进步理论的先进群体。
有了这一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才真正具有了人的载体。
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几经沉浮,牺牲无数,才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开天辟地的胜利,中国人民一举推翻压迫,拿到了进入现代社会的入场券。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我们可能还生活在落后、愚昧、悲惨的世界,根本没有条件坐在这里谈论什么民主与自由,根本没有资格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平起平坐,“东亚病夫”、“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可能还在挂在中国自己的领土上。
那些以批评共产党为乐或为职业的中国人尤其要明白这一点。
二、苏联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表明,必须科学看待马克思主义过去三十多年中,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
变革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保守改革模式”,如古巴,即政治体制完全不动,只对经济体制进行有限的改革。
第二种是“激进改革模式”。
如前苏联和东欧,即对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都进行激烈的变革。
第三种是“稳健改革模式”,即中国模式,其特点是“大规模的经济体制改革与相对较小规模的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改革重点是为经济改革和民生改善铺平道路。
这里着重分析我们曾经的榜样老大哥苏联。
众所周知,上世纪80年代末,苏联主要领导人(以戈尔巴乔夫为首)面对政治僵化、经济危机等压力,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大力推行改革“新思维”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政治改革为主轴,用经济改革来辅助政治改革,结果成了首先要保证政治进程不可逆转,为此什么都可以做,严重违背了经济规律,其后果是国家迅速解体,经济全面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人民多年的储蓄随着发疯似的通货膨胀化为乌有,人均寿命一度降到了60岁以下。
美国经济学家在《俄罗斯改革的悲剧》一书中罗列了一系列数据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GDP减少了24%,美国30年代大萧条期间GDP减少了30%,而俄罗斯自1992年到1998年期间GDP下降了44%,其中工业生产下降了56%。
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的20多年的时间里也一直在反思:“我们当时应该阻止它的发生,而如今,我还一直在责备自己。
人们批评我当时太过优柔寡断,但实际上我们的步子迈得太大了。
一个拥有如此丰富历史的国家应该逐步演变,我曾说改革需要20-30年的时间,但当时激情已经无法控制,开放和改革政策抢在了前头,大形势变成了不断加速前冲。
”说到这里,戈尔巴乔夫一次次用拳头敲击桌面,“只有继续,再继续。
”他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叶利钦政权的失望,尤其是“休克疗法”,使得“不稳定成了头号问题”。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叶利钦实施“休克疗法”过程中恳求西方国家给予援助时,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只是给予了口头上的赞美和支持,却没有一个国家伸出援助之手。
人们不得不反思,如此迅速地将市场经济和民主主义强加给一个在这些方面没什么经验的国家,真的是正确的吗?虽然美国人支持民主也很享受民主所带来的舒适,但俄罗斯的封建独裁长达1000 年,而且从没有采取和美国相同的方式来讨论政治权力划分。
俄罗斯有着漫长的家长制传统,而苏联共产党也过于自信自己扮演的父亲角色。
让俄罗斯缓慢改变,或者选择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会更好一点。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今天,在我们面对自己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时候,疏通各个堰塞湖到底是选择炸药包还是通水渠?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尤其在当下,在我们私下里维护现存的制度比攻击现存的制度更需要勇气的时候;在人们更愿意扮演一个独立思想者,而自豪地抨击“保守派”的时候;在不少人期待着西方免费炸药包的硝烟散尽后,就会有一个更美好的家园从天而降的时候,这个问题则可能更加难以选择。
再看看俄罗斯共产党。
俄罗斯共产党成立于1990年6月,继承了苏联共产党的大部分精神和物质财产。
1991年“8·19”事件后,俄共与苏共一起被当局禁止活动并解散。
1993年2月,俄共决定重建,之后俄共迅速发展壮大。
1993年3月,俄共在司法部重新注册,注册党员人数为50万。
同年12月,俄共在议会选举中成为国家杜马第三大党团。
1995年12月,俄共在议会选举中取得157个议席,占450个杜马议席中的1/3强,上升为第一大党团。
然而,自普京主政以后,俄共势力不断下降,渐渐走下坡路。
1999年12月议会选举后,俄共在国家杜马中失去优势,得票率降至24.29%(获67个席位)。
2001年12月,“统一俄罗斯”党成立后,一跃成为国家杜马中支持政府的第一大党。
在2003年12月进行的第四届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选举中,俄罗斯共产党仅获12.61%的选票,比上届减少近一半,只取得40个议席,成了名副其实的少数派。
与此同时,俄共内部一再发生分裂,先是2000年以舍宁为首的比较激进的“列宁派”退出俄共;接着2002年前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被开除出党,另立门户,组建以社会民主主义为取向的俄罗斯“复兴党”,宣布与俄共划清界限;2003年9月俄共外围组织“人民爱国联盟”领导人格拉济耶夫与俄共分道扬镳。
2004年7月,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生分裂,一部分人支持现任党主席久加诺夫,而另一部分人支持现任伊万诺夫州州长的弗拉基米尔·吉洪诺夫。
双方各自召开了俄共“十大”。
久加诺夫主持下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始后,会议厅突然停电,久加诺夫在手电筒光照下读完了中央工作报告。
从那以后的20多天里,俄共出现了“一党两会”、“一党两主席、两中央”的分裂局面。
何其悲也。
如果说苏联解体,是俄罗斯领导人放弃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那么共产党自身呢?为什么俄罗斯人民不再支持他们曾经热爱的共产党?根本原因在于时代潮流滚滚向前,面对俄罗斯人民新的要求、新的期待,俄罗斯共产党因循守旧,机械、教条地对待和使用马克思主义,必然被人民反对,甚至抛弃。
这也给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既生动又深刻的借鉴。
三、三十年改革开放实践证明,资本主义的某些先进成果,社会主义能实现得更好。
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无可辩驳,无需赘述,我们都是亲历者和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