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解剖结构)_图文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生理学--循环系统全
束细胞(蒲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心的血管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
前室间支 旋支
右缘支 后室间支 左室后支
心的静脉 冠状窦及属支(心大、中、小静脉)
心包 包裹心及出入大血 管的锥形囊,包括 纤维性心包、浆膜 性心包 (一)纤维性心包 (二)浆膜性心包 心包腔:浆膜性心 包脏壁两层之间的 间隙
血管组成: 微动脉、中间微动脉、 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四)血管分布的规律
血 管 吻 合 及 侧 支 循 环
侧支循环
(二)血管分布及其规律 1 全身血管分布
1)动脉系
(1)肺循环的动脉 1.肺动脉干 (与主动脉弓间有动脉韧带,
即闭锁后的动脉导管) 2.左肺动脉 3.右肺动脉 (2)体循环的动脉 主动脉:3段
右缘 下缘 四沟:冠状沟 前室间沟 后室间沟 房间沟
心 尖 : 朝左前下方,由左心室组成. 心 底 : 朝右后上方,大部分由左心房组成,
小部分由右心房组成. 胸 肋 面: 即前面,大部分由右心房和右心室构成;
小部分由左心耳和左心室构成. 膈 面 : 即下面,大部分由左心室,小部分由右心室构成. 冠 状 沟 :为心表面心房和心室的分界线. 前室间沟: 从前面冠状沟开始斜向心尖右侧的心切迹,
心脏的传导系统主要 由起搏细胞、移行细 胞和浦肯野纤维 (Purkinje fiber/束细胞) 构成。其中浦肯野纤 维位于心内膜下层内, 是特化的心肌纤维。 有1~2个核,染色淡, 肌丝居边。闰盘丰富, 能迅速传递电冲动。
蒲肯野纤维
普通心肌纤维
心脏
内皮
❖
心内膜 内皮下层
endocardium 心内膜下层:含心脏传导系分支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酸碱平衡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血液pH值维持在7.35-7.45之间,对维持生 命活动至关重要。
05
循环系统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定义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
神经调节的机制
神经调节主要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种神经的作用来实现。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 放去甲肾上腺素等递质,使心跳加速、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副交感神经兴奋时,会释放 乙酰胆碱等递质,使心跳减慢、血管舒张,血压降低。
心肌收缩机制
心脏的神经调节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通过神经调节来影响心脏的搏动频率 和强度。
心肌细胞通过横桥连接和钙离子触发 的方式实现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
03
血管的结构和功能
血管的分类和解剖结构
血管的分类
根据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可以 将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
血管三种类型。
动脉的解剖结构
体液调节的意义
体液调节对于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生理功能的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失血、休克等情况下, 体液调节机制会迅速启动,通过分泌激素等化学物质来调节循环系统的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 行。
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的定义
自身调节是指循环系统中的器官或组 织通过自身的生理特性来调节其功能 。
自身调节的机制
原微生物的入侵。
维持内环境稳态
通过渗透压、酸碱平衡等机制 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血液凝固与止血
血小板参与血液凝固,在损伤 时止血。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量
正常成年人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
渗透压
指血液中溶质颗粒对水的吸引力,与血浆蛋 白含量有关。
粘滞性
指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阻力,与红细胞数量 和变形能力有关。
第五章 循环系统
可限制心脏舒张,并影响静脉血回流。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 心 中空肌性器官,循环系统的动力装置 二、 血管 三、淋巴系统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血管种类与结构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
大动脉:以弹性纤维为主, 称为弹性血管
动 脉 中等动脉:管壁平滑肌比较丰富,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二) 心的外形
前后略扁圆锥体 心尖向左前下方 心底向右后上方
心的外形和血管(前)
心的外形和血管(后)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三) 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1、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腔大 右心耳:左前方锥体形囊状突起 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横向每小格代表0.04秒的时间 纵向每小格代表0.1mv的电压
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1、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QRS波群:反映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3、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4、P-R间期:反映房室传导时间。 5、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6、ST段: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平台期。
2、心电图导联 引导电极安放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常规心电图包括12个导联即:I、II、III、aVR、aVL、aVF、 V1、V2、V3、V4、V5、V6
★ 心电图检测主要用于帮助诊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
标准肢体导联 I、II、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单极胸导联导联 V1、V2、V3、 V4、V5、V6
等容舒张期 左室舒张,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
此时,室内压虽低>房内压,房室瓣尚未开。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第一节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 心 中空肌性器官,循环系统的动力装置 二、 血管 三、淋巴系统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一)血管种类与结构
血管是运输血液的管道,包括动脉、毛细血管和静脉三类。
大动脉:以弹性纤维为主, 称为弹性血管
动 脉 中等动脉:管壁平滑肌比较丰富,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二) 心的外形
前后略扁圆锥体 心尖向左前下方 心底向右后上方
心的外形和血管(前)
心的外形和血管(后)
循环系统的解剖结构
(三) 各心腔的形态结构
1、右心房
位于心的右上部,壁薄腔大 右心耳:左前方锥体形囊状突起 三个入口:上腔静脉口
下腔静脉口 冠状窦口 一个出口:右房室口,通向右心室
横向每小格代表0.04秒的时间 纵向每小格代表0.1mv的电压
心电图各波和间期的意义
1、P波:反映左右心房的去极化过程。 2、QRS波群:反映两心室去极化过程。 3、T波:反映两心室复极化过程。 4、P-R间期:反映房室传导时间。 5、QT间期:心室开始去极化到完全复极化所经历的时间。 6、ST段:心室各部分均处于平台期。
2、心电图导联 引导电极安放的位置和连接方式。
常规心电图包括12个导联即:I、II、III、aVR、aVL、aVF、 V1、V2、V3、V4、V5、V6
★ 心电图检测主要用于帮助诊断心律失常等心脏疾患。
标准肢体导联 I、II、III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单极胸导联导联 V1、V2、V3、 V4、V5、V6
等容舒张期 左室舒张,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
此时,室内压虽低>房内压,房室瓣尚未开。
循环系统详细讲解共96张PPT-2024鲜版
2024/3/28
16
淋巴管道及淋巴结分布
淋巴管道
淋巴管道包括毛细淋巴管、淋巴管、 淋巴干和淋巴导管,是淋巴液回流的 通道。
淋巴结分布
淋巴结遍布全身,主要分布于颈部、腋 窝、腹股沟等区域,是淋巴系统的重要 组成部分。
2024/3/28
17
淋巴液生成与回流机制
淋巴液生成
淋巴液主要由组织液进入淋巴管后形成,其成分与组织液相似。
2024/3/28
药物治疗(利尿剂、 β受体阻滞剂、 ACEI/ARB等)
27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危险因素
年龄、性别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2024/3/28
28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吸烟、肥胖、缺乏运动等
心理社会因素
预防措施
2024/3/28
29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降压、降脂、控 糖等)
3
2024/3/28
32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024/3/28
01
药物治疗(利尿剂、ACEI/ARB、β 受体阻滞剂等)
02
非药物治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心脏移植等)
33
其他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简介
心律失常
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导 致的心跳不规则,包括 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
性心律失常。
2024/3/28
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器受 到刺激,通过神经反射降低心率和心输出量,从而维持动 脉血压的稳定。
21
体液调节因子及其作用
1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髓质分泌,通过与心肌和血管平滑肌上 的受体结合,增加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
循环系统解剖示意图
平和时间进程。细胞膜上大部分钠、钙通道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是心肌是否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变化
心 肌一次兴奋后,膜兴奋性发生一系列变化:
(1)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0期~复极-55mV对任何刺激不反应。 局部反应期:复极-55mV~复极-60mV,对强刺激可发生
部分去极化,不产生AP。 有效不应期:0期去极化~复极-60mV,对任何刺激不产生AP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细胞 心肌细胞之间——闰盘:电阻低,兴奋传递几乎
同部。 心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一个合胞体——机能合胞体。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心肌
自律性
电生理特征
工作心肌
传导性
收缩性
机械特征
心脏的特殊传导组织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普肯野氏纤维网
心肌细胞的分类
不稳定(自律细胞) ⑦4期去极化速度慢
(Na+慢通道) ⑧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慢反应动作电位
①动作电位波形分3个期: ②电位幅度低 ③0期去极速度慢 ④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⑤只有慢通道
⑥静息电位小
⑦4期去极化速度快 (Ca2+慢通道) ⑧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三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 兴奋性——心肌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2)相对不应期:
从复极-60mV~-80mV,对阈上刺激可产生AP,此期大部分钠 通道已复活,但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
从复极-80mV~-90mV,对阈下刺激产生AP,此期膜电位靠近 阈电位,兴奋性超过正常。
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不发生 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心肌细胞的兴奋性变化
心 肌一次兴奋后,膜兴奋性发生一系列变化:
(1)有效不应期:
绝对不应期:0期~复极-55mV对任何刺激不反应。 局部反应期:复极-55mV~复极-60mV,对强刺激可发生
部分去极化,不产生AP。 有效不应期:0期去极化~复极-60mV,对任何刺激不产生AP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浦肯野细胞 心肌细胞之间——闰盘:电阻低,兴奋传递几乎
同部。 心肌细胞在功能上是一个合胞体——机能合胞体。
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 兴奋性
自律心肌
自律性
电生理特征
工作心肌
传导性
收缩性
机械特征
心脏的特殊传导组织 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普肯野氏纤维网
心肌细胞的分类
不稳定(自律细胞) ⑦4期去极化速度慢
(Na+慢通道) ⑧通道阻断剂:河豚毒
慢反应动作电位
①动作电位波形分3个期: ②电位幅度低 ③0期去极速度慢 ④0期主要与Ca2+内流有关 ⑤只有慢通道
⑥静息电位小
⑦4期去极化速度快 (Ca2+慢通道) ⑧通道阻断剂:Mn2+、异搏定
三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 兴奋性——心肌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兴奋的能力
(2)相对不应期:
从复极-60mV~-80mV,对阈上刺激可产生AP,此期大部分钠 通道已复活,但兴奋性仍低于正常。
(3)超常期:
从复极-80mV~-90mV,对阈下刺激产生AP,此期膜电位靠近 阈电位,兴奋性超过正常。
兴奋性周期性变化与收缩的关系
心肌不发生 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循环系统图示课件
蜂胶的作用
蜂胶与高血压 : 患有高血压的病人连续服用富含黄酮类物质及具 有很强抗氧化能力的蜂胶,不仅可以减少过氧化 脂质对血管的危害,防止血管硬化,而且还能有 效地降低甘油三脂的含量,减少血小板聚集,改 善微循环,可以降低过高的血压,防止意外事情 的发生。因此,中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压、心脏 病、动脉硬化患者,经常服用蜂胶,对健康长寿 颇有裨益。
银杏叶提取物的作用
2、抗氧化作用 银杏叶提取物能在大脑,眼球视网膜和心血
管系统中可发挥抗氧化特性。其在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中 的抗氧化作用可能有助于防止因年龄导致的大脑功能衰落。 银杏叶提取物在大脑中的抗氧化功能特别使人感兴趣。大 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易受自由基攻击。自由基导致大脑 损伤被广泛认为是导致伴随衰老而来的多种疾病的影响因 素,其中甚至包括阿兹海默症。
四、烟酒过度
烟中含有烟碱、焦油、尼古丁等。点燃后还有一氧化碳等有害物 质,一氧化碳可以使血红蛋白带氧功能降低,使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壁 细胞缺血,导致弹性降低。饮酒增加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促进动脉硬化。
五、代谢综合症
三、循环系统的相关疾病
1、血栓
动脉血栓 血管壁增厚,造成血管腔变狭窄,血液流速变快,使内皮 细胞一直被冲刷,血小板粘连部分显露出来,更容易与血 小板结合,堆积凝结。 心血管内皮的损伤,是血栓形成的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 内皮细胞的损伤,暴露了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激活血小板 和凝血因子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系统。血小板还可与纤 维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粘附,促使血小板彼此粘集成堆, 称为血小板粘集堆。
内弹性膜
内皮细胞
内膜
中膜
外膜
血管的一般结构
内皮细胞 内弹性膜
内膜 中膜
外弹性膜
外膜
循环系统解剖示意图
1 2
0
3
4
4期自动 去极化
2.窦房结细胞的AP(慢反应自律细胞)
0期去极化: Ca2+通道激活开放(阈电位- 40mv) 3期: K+外流 4期自动去极化:k+外流逐渐减少, Ca2+内流逐渐增强。
快、慢反应心肌细胞AP的特征比较
快反应动作电位
①动作电位波形分5个期: ②电位幅度高 ③0期去极速度快 ④0期主要与Na+内流有关 ⑤具有快、慢通道 (以快通道为主) ⑥静息电位大
复极化过程
1期(快速复极初期)10ms K+快速短暂外流(一过性外向电流Ito通道激活)
2期(平台期 plateau)100~150ms Ca2+缓慢、Na+少量内流,K+外流。 0期去极化达-40mV时慢Ca2+通道已激活,是心室肌AP持
续较长的主要原因,是区别其它细胞AP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100~150ms
自律性高。
3 传导性
心肌细胞具有传导兴奋的能力,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衡量标志:兴奋传播速度 (m/s) 心房、心室相当一个功能性合胞体。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过程
窦房结 房室结
房室束
窦房结 结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心房 (0.4m/s)
0.06s
房室交界
(结区0.02m/s)
0.1s
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4m/s)
1 2
0
3
4
最大舒 张电位
4期自动 去极化
1.浦肯野细胞的AP(快反应自律细胞)
形成:
特点:
0、1、2、3期与心室肌相 似。
4期以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 (If)渐增强,外向K+电流渐 减弱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包括窦房结、房室结、房室束及左右束支及其终支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2)心脏起搏点(pacemaker) -----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
①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对潜 在起搏点的控制。 (两点自律性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的自律兴奋所形成的心脏 节律。 ②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身的自 律性,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③异位起搏点及异位心律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进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四)心脏的血管 1.动脉:右冠状动脉(1/3)、左冠状动脉(2/3)分
前降支和旋支。2.静脉:冠状窦及其属支、心前静脉、心 最小静脉3条途径回右心房。 (五)心包:包裹心脏和大血管根部的锥形囊,是浆膜层(壁层和
脏层)
浆膜 (serosa )浆膜为衬在 体腔壁和转折包于内脏器官表 面的薄膜,贴于体腔壁表面的 部分为浆膜壁层,壁层从腔壁 移行折转覆盖于内脏器官表面 ,称为浆膜脏层。浆膜壁层和 脏层之间的间隙叫做浆膜腔, 腔内有浆膜分泌的少许浆液, 起润滑作用。 浆膜的组成成
(2)心脏起搏点(pacemaker) -----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
①正常起搏点:窦房结. 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实现对潜 在起搏点的控制。 (两点自律性差别愈大,压抑效应愈强) *窦性心律:由窦房结的自律兴奋所形成的心脏 节律。 ②潜在起搏点: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出自身的自 律性,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 ③异位起搏点及异位心律
淋巴结的主要功能是滤过淋巴液,产生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 。
毛细淋巴管汇合成淋巴管
淋巴组织 组织液中的水、从血管溢出的大分子物质 如蛋白质细胞和异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 皮细胞的瓣膜作用,只进不出)。
全身共汇集成9条淋巴干: 头颈部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颈干。 上肢及部分胸壁的淋巴管汇合成左、右锁骨下
3. 胸主动脉 (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壁支:9对肋间动脉 脏支:食管动脉和支气管动脉
4. 腹主动脉(降主动脉,以膈为界) (1)壁支:4对腰动脉 (2)脏支:成对的有肾动脉、肾上腺动脉和精索内动脉;不成 对的有腹腔动脉、肠系膜上、下动脉 (3)髂总动脉 髂内动脉 髂外动脉和下肢动脉:髂外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 前、后动脉
人体解剖学循环系统PPT课件
83
(五)髂总动脉(The common iliac artery)
1、髂内动脉(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为盆部的动脉主干。
• (1)脏支:脐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
•
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84
( 2)壁支:
• 闭孔动脉
• 臀上动脉 • 臀下动脉
髂内动脉及其分支
•
乳头肌。
• 2、漏斗部(动脉圆锥):
• 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半月瓣小结)。
36
右 心 室
心冠状切面
37
(三)左心房(The Left Atrium )
• 左心耳 • 入口:两对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
心冠状切面
38
(四)左心室(The Left Ventricle )
• 以二尖瓣前瓣分为:窦部
内皮: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含蒲肯野氏纤维。 内纵 中环 外斜
24
心肌层
25
26
27
心内膜下层
28
29
30
31
(二)心瓣膜:包括房室瓣和动脉瓣
心冠状切面
32
(三)心间隔:包括房间隔和室间隔
33
四、心的内腔
• (一)右心房(Right atrium ):
•
心的右上部分,厚2mm。
三个缘:前缘、左缘、右缘。 三条沟: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22
二、心的体表投影
• 1、左上点 • 2、右上点 • 3、左下点 • 4、右下点
23
三、心壁、心瓣膜与心间隔
• (一)心壁 • • 心内膜 • • • 心肌层 • • 心外膜
(五)髂总动脉(The common iliac artery)
1、髂内动脉(The internal iliac artery ):为盆部的动脉主干。
• (1)脏支:脐动脉、膀胱下动脉、直肠下动脉、
•
子宫动脉、阴部内动脉
84
( 2)壁支:
• 闭孔动脉
• 臀上动脉 • 臀下动脉
髂内动脉及其分支
•
乳头肌。
• 2、漏斗部(动脉圆锥):
• 出口:肺动脉口:肺动脉瓣(半月瓣小结)。
36
右 心 室
心冠状切面
37
(三)左心房(The Left Atrium )
• 左心耳 • 入口:两对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
心冠状切面
38
(四)左心室(The Left Ventricle )
• 以二尖瓣前瓣分为:窦部
内皮: 内皮下层 心内膜下层:含蒲肯野氏纤维。 内纵 中环 外斜
24
心肌层
25
26
27
心内膜下层
28
29
30
31
(二)心瓣膜:包括房室瓣和动脉瓣
心冠状切面
32
(三)心间隔:包括房间隔和室间隔
33
四、心的内腔
• (一)右心房(Right atrium ):
•
心的右上部分,厚2mm。
三个缘:前缘、左缘、右缘。 三条沟:冠状沟:是心房和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前室间沟、后室间沟: 是左右心室在心表面的分界。
22
二、心的体表投影
• 1、左上点 • 2、右上点 • 3、左下点 • 4、右下点
23
三、心壁、心瓣膜与心间隔
• (一)心壁 • • 心内膜 • • • 心肌层 • • 心外膜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_图文
• 静脉(V) :大V,中V,小V,微V • 毛细血管(Cap.) :
– 连续Cap. – 有孔Cap. – 血窦Cap.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中静脉
小静脉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分类
全身的动脉
略
体表可扪及的动脉(脉搏)
• 颈动脉:喉结两边,手轻按压可 感觉到。常作为急救时判断是否 还有心跳的标志。
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等。淋巴系统协助静脉引
流组织液,及参与免疫反应,具有防御功能。
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淋透性大于毛细血管 故临床癌细胞多见淋巴转移。
2.淋巴管
3.淋巴干:共9条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下肢及盆部淋巴 肠干-收集腹腔器官淋巴
外周淋巴器官
血液 全身各组织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中央淋巴结
右锁骨下干 尖淋巴结
外侧淋巴结 肩胛下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膈上淋巴结
略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 肱动脉:测量血压。 • 桡动脉:摸脉搏最常用的部位。 • 颞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面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股动脉:医疗操作时经常用到。 • 腘动脉: • 胫后动脉: • 足背动脉:下肢血管病人、糖尿
病人应该经常摸摸这个脉搏,一 旦发现强度减弱或是脉搏消失, 说明足部供血严重不足,应及时 去医院就诊。
颈部 腋窝 腹股沟 脊柱前 肠系膜
颈外侧深淋巴结
乳突淋巴结 枕淋巴结 颈内静脉 颈外侧浅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淋巴结是大小不等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直径约2~25mm。
– 连续Cap. – 有孔Cap. – 血窦Cap.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中静脉
小静脉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分类
全身的动脉
略
体表可扪及的动脉(脉搏)
• 颈动脉:喉结两边,手轻按压可 感觉到。常作为急救时判断是否 还有心跳的标志。
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等。淋巴系统协助静脉引
流组织液,及参与免疫反应,具有防御功能。
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淋透性大于毛细血管 故临床癌细胞多见淋巴转移。
2.淋巴管
3.淋巴干:共9条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下肢及盆部淋巴 肠干-收集腹腔器官淋巴
外周淋巴器官
血液 全身各组织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中央淋巴结
右锁骨下干 尖淋巴结
外侧淋巴结 肩胛下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膈上淋巴结
略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 肱动脉:测量血压。 • 桡动脉:摸脉搏最常用的部位。 • 颞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面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股动脉:医疗操作时经常用到。 • 腘动脉: • 胫后动脉: • 足背动脉:下肢血管病人、糖尿
病人应该经常摸摸这个脉搏,一 旦发现强度减弱或是脉搏消失, 说明足部供血严重不足,应及时 去医院就诊。
颈部 腋窝 腹股沟 脊柱前 肠系膜
颈外侧深淋巴结
乳突淋巴结 枕淋巴结 颈内静脉 颈外侧浅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淋巴结是大小不等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直径约2~25mm。
循环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心房与心室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心室负责将血液 泵出。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氧血 ,右心房接收来自身体其他部位的贫 氧血。
心脏的生理功能
泵血作用
心脏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将血液泵 入全身血管,维持血液循环和氧气、 营养物质的输送。
调节血压
心脏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和血管阻力来 调节血压,保持身体各部位得到足够 的血液供应。
血液的调节机制
总结词
血液的调节机制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等方面。
详细描述
神经调节是指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等自主神经 系统的调节作用,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活动。体液调节 是指通过激素、代谢产物等化学物质的调节作用,影 响血液循环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自身调节是指心血 管系统内部的各种反馈机制,如压力感受器反射、化 学感受器反射等,对心血管系统的活动进行精细调节 。这些调节机制共同作用,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状态 。
血液从心脏泵出后,通过动脉系统流向全身各部位,再通过静脉系统返回心脏, 完成血液循环。
03 血管解剖与生理
血管的解剖结构
动脉
负责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 身体各部位,分为大动脉 、中动脉和小动脉。
静脉
负责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 返回心脏,分为深静脉和 浅静脉。
毛细血管
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 与组织液交换物质的主要 场所。
循环系统的综合调节
要点一
多种调节方式的协同作用
在循环系统的调节中,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是 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
要点二
循环系统的整体性
循环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一个部 分的改变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免疫功能
循环系统中的白细胞和抗 体等免疫物质,可以抵御 外来病原体的入侵。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盆部
左右髂内静脉
直肠下静脉
肝 肝静脉 左右髂总静脉
下肢深部 左右月国静脉 左右股静脉 左右髂外静脉
下肢浅部
小肠静脉 大肠静脉
略
门脉高压
肝硬化时,门静脉血经脐静 脉、腹腔静脉回流到上腔静脉。 患者脐周围腹壁静脉高度扩张、 弯曲,形成所谓“海蛇头”现象。
略
• 在手背静脉网注射青霉素治疗右肺大叶性 肺炎时,药物需经过哪些途径到达右肺?
略
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的瓣膜结构 heart valves
瓣膜
二尖瓣 mitral valve 三尖瓣 tricuspid valve 主动脉瓣 aortic valve 肺动脉瓣 pulmonary valve
位置
左房室口 右房室口 主动脉口 肺动脉口
作用
防止血液由左心室返回左心房 防止血液由右心室返回右心房 防止血液由主动脉返回左心室 源自止血液由肺动脉返回右心室略
冠状动脉的分布类型
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
(二)血管结构
• 动脉(A): – 大A:多层弹力纤维,弹性动脉。将心脏间断射血变为持续血流 。 – 中A:多层平滑肌,肌性动脉。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各器官的 血流量。 – 小A:几层平滑肌,肌性动脉。能显著地调节器官和组织的血流 量;维持血压。 – 微A:1-2层平滑肌,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能显著地调节器官 和组织的血流量;维持血压。
•肺循环(小循环):右心室-肺动脉-各级分支-肺毛细血 管-各级静脉属支-肺静脉-左心房
特点:路程短,只经过肺,主要完成气体交换。
本章的主要内容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和生理特性 心脏的泵血功能 血管生理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器官循环
第一节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
主动脉 上腔静脉
略
• 心瓣膜病(valvular vitium of the heart)是指急性风湿性 心脏病后所遗留下来的瓣膜病理性损害。至少两年后,二 尖瓣最易受累,其次是主动脉瓣。分为瓣膜狭窄和关闭不 全。
心脏的传导系统
•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与右心 房交界的心外膜下。起搏点 •结间束: •房室结:传导速度慢。房室延 搁,保证房室先后有序地收缩。 •房室束: 传导速度较快。 •左、右束支: •浦肯野纤维:大部分分布于心 内膜下层,传导速度最快。保证 心室肌同步收缩。
循环系统(解剖结构)_图文.ppt
•血液循环:心脏和血 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 统,血液在其中按一 定的方向周而复始流 动。
•淋巴循环:血液循环 的辅助系统,起始端 为盲端。
一、血液循环的意义
完成物质运输和物质交换 运输热量,实现体温调节 运输激素,实现体液调节 维持内环境稳态 发挥血液防卫功能 心血管系统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心房钠尿肽、肾素、血管
三尖瓣 三尖瓣听诊区
主动脉 肺动脉瓣听诊区 肺动脉干 肺动脉瓣
主动脉瓣 二尖瓣 二尖瓣听诊区
心尖搏动:左侧第五肋间隙锁骨中线内侧1~2cm
心脏的房室结构
• 右心房 right atrium • 右心室 right ventricle • 左心房 left atrium • 左心室 left ventricle
右淋巴导管 颈内静脉
右颈干
锁骨下静脉
右锁骨下干
右支气管纵隔干
左静脉角 胸导管
淋巴输出管
淋巴输入管
淋巴结 小动脉
毛细血管 组织液
小静脉 毛细淋巴管
胸导管收集左上半身和 下半身淋巴(2/3)
右淋巴导管收集右上 半身淋巴(1/3)
淋巴结
淋巴结常成群聚集,有浅、深群之 分。位于淋巴循环途中,与淋巴管 相连,全身淋巴结约800多个。
颈部 腋窝 腹股沟 脊柱前 肠系膜
颈外侧深淋巴结
乳突淋巴结 枕淋巴结 颈内静脉 颈外侧浅淋巴结
锁骨上淋巴结
腮腺浅淋巴结 颏下淋巴结 下颌下淋巴结
颈前淋巴结
淋巴结是大小不等的扁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直径约2~25mm。
输入淋巴管携带淋巴液从凸面入
输出淋巴管从淋巴结门出
淋巴结的功能:
1.滤过淋巴液 2.B细胞、T细胞定居场所 3.参与机体的免疫。免疫活化时 淋巴小结增大增多
全身的静脉:
深静脉与同名的动脉伴行 浅静脉位于皮下,不与动脉伴行
上腔静脉系 下腔静脉系 心静脉系
上腔静脉系
头颈部
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无名静脉
上肢深部 肱静脉 腋静脉
贵要静脉
上肢浅部
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
胸背等部
奇静脉
上腔静脉
右心房
右心房 下腔静脉
下腔静脉系
肠系膜上静脉 脾静脉
门静脉
腰部
左右肾静脉
左右精索内(卵巢)静脉
• 青霉素依次经手背静脉网、头静脉和贵要 静脉、肱静脉、腋静脉和锁骨下静脉、头 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 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 心室、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右支气管动脉到右肺病灶。
(三)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功能
•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组成。淋巴
右心房
肺动脉干 左心房
下腔静脉 右心室 左心室
(一)心脏结构
• 心的外形:一尖、一底、两面、两缘、三沟 • 心脏的构造主要包括心壁、心房、心室、
房室瓣、动脉瓣和传导系统等。
右心房 右缘 冠状沟 右心室
左心房
左心房
胸肋面
前室间沟 左缘 左心室
心尖
左心室 心尖
膈面
右心房
冠状沟 后室间沟 右心室
上腔静脉 主动脉瓣听诊区
• 静脉(V) :大V,中V,小V,微V • 毛细血管(Cap.) :
– 连续Cap. – 有孔Cap. – 血窦Cap.
中动脉
小动脉
微动脉
中静脉
小静脉
毛细血管
毛细血管的分类
全身的动脉
略
体表可扪及的动脉(脉搏)
• 颈动脉:喉结两边,手轻按压可 感觉到。常作为急救时判断是否 还有心跳的标志。
• 肱动脉:测量血压。 • 桡动脉:摸脉搏最常用的部位。 • 颞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面动脉:头面部出血压迫止血点 • 股动脉:医疗操作时经常用到。 • 腘动脉: • 胫后动脉: • 足背动脉:下肢血管病人、糖尿
病人应该经常摸摸这个脉搏,一 旦发现强度减弱或是脉搏消失, 说明足部供血严重不足,应及时 去医院就诊。
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胸腺和扁桃体等。淋巴系统协助静脉引
流组织液,及参与免疫反应,具有防御功能。
淋巴管道 1.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道的起始处,以 膨大的盲端起始。特点是:管壁仅有一 层内皮细胞构成。通透性大于毛细血管 故临床癌细胞多见淋巴转移。
2.淋巴管
3.淋巴干:共9条 左、右颈干-收集头颈部淋巴 左、右锁骨下干-收集上肢淋巴 左、右支气管纵隔干-收集胸部淋巴 左、右腰干-收集下肢及盆部淋巴 肠干-收集腹腔器官淋巴
外周淋巴器官
血液 全身各组织
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中央淋巴结
右锁骨下干 尖淋巴结
外侧淋巴结 肩胛下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膈上淋巴结
略
淋巴管炎 淋巴结炎
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
二、血液循环的组成
心脏──动力器官 血管──输送血液的管道,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瓣膜——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结构
三、体循环与肺循环
•体循环(大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动脉各级分支-毛细 血管-静脉各级属支-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特点:路程长,以动脉血滋养全身各部,又将其代谢产物 经静脉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