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
![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https://img.taocdn.com/s3/m/703d5bf8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3.png)
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繁荣的时期,其中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更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宝库。
故宫博物院收藏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见证了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繁荣,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明朝的故宫博物院文物的宝库。
一、政治宝库明朝的故宫博物院内收藏了众多政治文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明朝的玉玺。
玉玺是明朝皇帝的象征之一,也是皇权的象征。
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明代玉玺有多种,包括明成祖朱棣时期的玉玺和明世宗朱厚照时期的玉玺等。
这些玉玺记录了明朝帝王的权力与威仪,是明朝政治制度的实物证明。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收藏了大量明朝的古代文书和官方记录,这些文书和记录为我们了解明朝政治、制度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故宫博物院中的明朝册封文书便反映了明朝帝王的封爵制度、外交政策等重要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演变。
二、经济宝库明朝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中也反映出了明朝的经济实力和风貌。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明朝的财政文物,如珍贵的宝石、名贵的器物和古代钱币等。
这些文物记录了明朝时期的经济交流、财政政策和商品流通等方面的情况。
在故宫博物院的财政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朝时期独特的官方货币和商业交易工具。
例如,明朝时期广泛流通的“宝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文物,它不仅反映了明朝时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制度,还反映了明朝时期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变迁。
此外,在故宫博物院还可以看到明朝商道的繁荣景象。
明代的商业繁荣带动了许多手工业的兴盛,各种名贵的器物和艺术品如瓷器、玉器、铜器等成为了明代独特的文化符号。
这些文物见证了明朝经济的繁荣,也体现了明朝时期的工艺技巧和审美水平。
三、文化宝库明朝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故宫博物院中的文物也展示了明朝的文化宝库。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明朝的书画文物。
明代书画艺术水平极高,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名家书画作品如文徵明、唐寅、仇英等的作品无疑是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
![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1eff951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18.png)
故宫博物馆里的文物介绍咱先说说那乾隆爷的各种宝贝吧。
就拿他那玉玺来说,那可是皇权的象征呢。
小小的一块石头,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变得超级精致。
上面刻着的字儿,每一笔都像是在诉说着当年乾隆爷的威严。
你想啊,当年乾隆爷拿着这玉玺在各种诏书文件上一盖,那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这玉玺啊,就像个不会说话的小史官,默默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再看看那金瓯永固杯,哇塞,简直是奢华到没朋友。
这杯子浑身金光闪闪的,镶嵌着各种宝石,红的似火,蓝的像海,感觉就像是把整个皇宫的宝贝都集中在这一个杯子上了。
每次看到它,我就想,乾隆爷当年是不是用这个杯子喝小酒的时候,都感觉自己能千秋万代呢?不过啊,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杯子现在就安安静静地呆在故宫里,让我们这些后人欣赏它的美。
还有那些古代的书画作品。
你看那幅《清明上河图》,简直就是一幅北宋时期的生活百态图。
画里的人啊、房子啊、小船啊,都栩栩如生。
感觉就像是穿越到了北宋的大街上,能听到小贩的叫卖声,看到人们忙碌的身影。
那些古人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就能画出这么大的一个世界,真的是太厉害了。
我每次看这幅画,都要找一找画里那些有趣的小细节,比如那个在桥上看风景的人,他在想什么呢?是不是也在感叹这世间的繁华呢?故宫里的文物可不仅仅是些死物哦。
它们就像是一个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小精灵,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这些文物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情感和梦想。
它们在故宫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感受。
就像有一次我在故宫看到一个小瓷瓶,它虽然没有那些大宝贝那么出名,但它那精致的花纹,细腻的质地,就像是一个小家碧玉在角落里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魅力。
我当时就想,这小瓷瓶在几百年前,是不是也是某个小姐的心头爱呢?是不是也陪着她度过了无数个春夏秋冬呢?故宫里的文物啊,就像是一部部活的史书,用它们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让我们对古代的生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也让我们对古人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每次走进故宫,看到这些文物,就像是走进了一个老朋友的家,温馨又亲切,每一件都想好好地去问候一下呢。
唐代 玉玺印章赏析
![唐代 玉玺印章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3ec03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2.png)
唐代玉玺印章赏析摘要:一、唐代玉玺印章的背景与特点二、玉玺印章的制作工艺与鉴赏要点三、唐代玉玺印章的收藏与投资价值四、结论与建议正文:自古以来,印章就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唐代,玉玺印章更是达到了发展的巅峰。
玉玺印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将对唐代玉玺印章进行赏析,探讨其制作工艺、鉴赏要点以及收藏与投资价值。
一、唐代玉玺印章的背景与特点1.背景: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繁盛的时期,玉玺印章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玉玺印章成为皇权象征,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使用玉玺。
2.特点:唐代玉玺印章材质优良,选材严格。
主要以和田玉、蓝田玉等名贵玉石为原料。
造型庄重大气,线条流畅,充满力量感。
印章上的纹饰丰富多彩,有龙、凤、花卉等图案。
二、玉玺印章的制作工艺与鉴赏要点1.制作工艺:唐代玉玺印章的制作工艺高超,采用了浮雕、线刻、透雕等多种技法。
雕刻技艺精湛,线条流畅,形象生动。
2.鉴赏要点:鉴赏唐代玉玺印章时,可以从材质、造型、纹饰、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价。
玉玺印章的材质要求质地纯净,色泽鲜艳;造型要庄重大气,比例协调;纹饰要求富有寓意,布局合理;工艺要精湛,细节处理到位。
三、唐代玉玺印章的收藏与投资价值1.收藏价值:唐代玉玺印章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既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又是艺术品的载体。
尤其是珍贵的唐代玉玺,更是国宝级的文物。
2.投资价值: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唐代玉玺印章的投资价值也逐渐被发掘。
优质的唐代玉玺印章具有较大的升值空间,收藏投资两相宜。
四、结论与建议唐代玉玺印章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投资价值。
在欣赏和收藏唐代玉玺印章时,要注重鉴别真伪,选择品相优良的藏品。
同时,了解玉玺印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地欣赏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总之,唐代玉玺印章不仅是一种艺术品,更是一种历史文化的传承。
古玺印赏析
![古玺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a4c240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45.png)
古玺印赏析
古玺印,又名玺印、玉玺,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政治和宗教意义的金属雕刻器物。
玺印源自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被中国古代的皇帝用来作为官署的凭据,代表官方的意思,用于发布政令、颁发赏赐、签署文书等。
也被用于重要的宗教活动中,比如宣布教令、发许愿、祈祷等。
古玺印在形式上很古老,一般外表形似苹果,中心是一个大孔,周围有彩线装饰,有的甚至还有雕刻文字、图案等。
古玺印一般都是用金属加工而成,常见的有黄铜、银、铁和金等,并以黄铜为主。
一般而言,古玺印都是包覆文,有英文、汉文等文字,这些文字通常都包括了该玺印发放者的名字、发放日期等信息,以及有关玺印的意义和用途。
古玺印不仅具有政治、宗教意义,而且在艺术上也有很高的价值。
古玺印有着极其精美的造型,无论是外观上的装饰,还是精细的雕饰、文字的精炼,都能够体现出古代高超的雕刻工艺。
由于历史的沧桑,古玺印虽然散布在各地,但数量不多,因此古玺印的价值还在不断攀升。
古玺印的收藏可以从历史、文化和艺术等方面进行,从中可以从文字、装饰、结构、形状等方面进行评估和鉴定,以决定其真伪和价值。
而且,古玺印收藏不仅可以欣赏,可以进行一定的投资,值得收藏家去珍藏。
综上所述,古玺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因此许多收藏家都会关注这类古董,而想以其为投资品也是非常值得聊考虑的事
情。
收藏古玺印不仅能够增加知识,还可以通过投资获得一定利润。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https://img.taocdn.com/s3/m/907a546f2f60ddccda38a072.png)
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本文是关于印章欣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玺印展,感谢您的阅读!印章,是中国与西方共有的古老文明,也是现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产物。
领钱,请盖章!签约,请用印!举凡公文书信、日常琐事,不押个印章,总觉得不够正式、不够庄重,就连道士画符,乃至中元普渡的大猪公身上,也免不得盖几个红印子,增加法力、保平安、祈祥福──印章之功效大矣哉!甭说今人,古人也如此,印痕处处可见,且与三千岁的老汉字紧密结合,用各种质材作印身、以各式巧工制印钮、参各体书法写印文;融千古官制地理、姓氏人名、箴言吉语、诗文名句,以及生动图象,成为印面的丰富内容──玺印之乾坤大矣哉!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清朝皇室搜集与制作的历代铜印1650余枚、玉石宝章近250件;有国人捐赠与寄存的近现代篆刻名品、竹木牙石角章610多方,更有原中央博物院早期购藏的两方中国最早的商代铜玺。
时空跨距三千年,琳琅满目,漪欤盛哉!方寸之印,蕴含无限。
每一个泥上鸿爪,往往有感人的故事;边款斑斑,也期待与你心心相印,唤取共鸣。
游走在既传统又现代的印章世界,是否也令你印象深刻呢?印章大观——各种印材与印钮印章是什么?有印身、印面,可复印(重复压抑印文),能征信的,都叫印章。
印章在世界上已有五千年历史,在西方的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均见印章使用,可是唯独在中国,印章不仅历三千年不衰,往上跻登篆刻艺术巅峰、往下普及民间印鉴,更外扩影响日本、韩国。
在优雅的传统读书人的认知里,印章篆刻,早已与古诗、书法、绘画合为文人必备的四大素养。
印章的取材是多元的,除了铜、瓷、琉璃须经镕铸或窑烧外,其余玉、石、牙、骨、竹、木、犀角等,均从大自然中取料整治,然后加工。
印钮是印身的一部分,早期加穿印绶,便于钤抑,后来印身增高,已利持握,更于顶端装饰各式钮形,十分生动。
晚期石章或雕平钮,或刻薄意,浅饰印身,饶富诗意。
1.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金石刻画臣能为——印材中国印章起源于三千多年前,初以生活周遭常见的黏土、硬石刻画,供抑压复制纹样和记号,后扩大取材于各类的玉石、牙角、竹木等。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d8ba34f4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7.png)
故宫博物院藏汉朝玺印赏析汉印书体由秦“摹印篆”约定俗成,成为专⽤化的书体,书风较⼀般使⽤的篆书更为平正端⽅。
秦、汉定制“摹印”为专⽤书体之⼀,以适应印章的特殊形式。
这⼀书体沿⽤⾄魏晋南北朝时期。
但是西晋以后书写渐趋草率,其程度与时代推延⼤致可成正⽐。
银龟纽“琅邪相印章”银龟纽“琅邪相印章”,印⾯2.2×2.6cm,印台厚1.3cm。
印银铸,⽅形,龟纽。
印⽂为汉篆字体,⽩⽂,五字三竖⾏排列,右上起顺读“琅邪相印章”。
印台较厚,龟纽覆圆甲,上施环级,龟⾸前伸,“相”字“⽬”旁上加⼀短竖划,为东汉时印⽂特点。
此印银质龟纽,与史籍所记之汉官印制相合,为东汉时王国官印。
东汉时琅邪国为刘京封国,此印即刘京⼀系琅邪国之物。
铜⿐纽“蠡吾国相”印铜⿐纽“蠡吾国相”印,印⾯2.4×2.4cm,通⾼2.3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两横⾏排列,右上起横读“蠡吾国相”四字。
“相”为汉朝诸王国⾏政长官名。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铜⿐纽“池阳家丞”印铜⿐纽“池阳家丞”印,印⾯2.5×2.5cm,通⾼2.5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右上起顺读“池阳家丞”四字,印⽂⽅正挺拔,充满印⾯。
此为东汉时侯国官印。
铜⿐纽“东郡守丞”印铜⿐纽“东郡守丞”印,印⾯2.4×2.4cm,通⾼2.1cm。
印铜铸,⽅形,⿐纽。
印⽂为汉篆字体,⽩⽂,两竖⾏排列,右上起顺读“东郡守丞”四字。
印⽂字体笔划较粗壮平直,“丞”字末笔作⼀横笔,两端不上翘,为东汉印⽂笔势特点。
此为东汉时郡官印。
铜⿐纽“吴房长印”铜⿐纽“吴房长印”,印⾯2.3×2.3cm,通⾼2.4cm。
印铜铸,⽅形,⿐纽。
印⽂汉篆字体,⽩⽂,两竖⾏排列,右上起顺读“吴房长印”四字。
印⽂中“长”系指县主官。
《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减万户为长,秩五百⽯⾄三百⽯”。
此为东汉时县官印。
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
![故宫博物馆藏玉玺印](https://img.taocdn.com/s3/m/fe49a4ec4028915f804dc2a4.png)
皇后之宝,通高10cm,纽高6cm,印面14×14cm,重1800k。
金质,交龙纽,附系黄色绶带,满汉文篆书。
清朝对皇后之宝有严格的规定,据《大清会典》载:“皇后金宝,清、汉文玉筯篆,交龙纽,平台,方四寸四分,厚一寸二分,用三等赤金五百两。
宝盝高七寸八分,方八寸;宝色池,高二寸,方四寸八分,均金制。
外椟绘凤文。
”制作亦有严格的程序,首先由礼部依据成例奏报皇帝,然后由造办处制成印样,手写宝文,呈皇帝御览。
皇帝钦定后,再由礼部发印样于铸印局,铸印局官会同内务府官于造办处祭炉监造。
铸造完毕后交广储司银库以待镌字。
镌字时,由钦天监选择吉期,礼部奏报批复,届时把宝印送至内阁,在内阁大堂行礼后,按内阁翰林院预先撰发的宝文镌刻,竣工后,收存内阁大库,待行礼时提用。
最后再由工部办理制造宝盝、印池等一应物件。
皇后之宝作为皇后身份的证据,只有在举行了相应的册封礼之后才有效。
经过册封程序后,宝玺便被置于皇后宫中,以证皇后的身份和地位。
清二十五宝为清代乾隆皇帝指定的代表国家政权的二十五方御用国宝的总称。
乾隆以前,御宝一般没有规定确切的数目。
乾隆初年,可称为国家御宝之印玺已达二十九种三十九方之多,且因有关文献的记载失实,用途不明,认识错误甚多,造成混乱状况。
针对这种情况,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对前代皇帝御宝重新考证排次,将其总数定为二十五方,并详细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
这二十五方御宝分别为:大清受命之宝、皇帝奉天之宝、大清嗣天子宝、皇帝之宝二方、天子之宝、皇帝尊亲之宝、皇帝亲亲之宝、皇帝行宝、皇帝信宝、天子行宝、天子信宝、敬天勤民之宝、制诰之宝、敕命之宝、垂训之宝、命德之宝、钦文之玺、表章经史之宝、巡狩天下之宝、讨罪安民之宝、制驭六师之宝、敕正万邦之宝、敕正万民之宝、广运之宝。
重新排定后的二十五宝各有所用,集合在一起,代表了皇帝行使国家最高权力的各个方面。
乾隆十一年厘定之御宝的宝文,除青玉“皇帝之宝”为满文篆书外,其余全部为满文本字和汉文篆书两种文字。
中华鼎级国礼玺印的价值与收藏
![中华鼎级国礼玺印的价值与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8e7431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8.png)
中华⿍级国礼玺印的价值与收藏玺印,《释名》解释为:“玺,徙也,封物使可转徙⽽不可发也。
印,信也。
所以封物为信验也。
亦⾔因也,封物相因付”。
先秦前,玺、印是⼀物。
秦始皇后,只有皇帝印才可称“玺”。
官吏及⼀般⼈称“印”。
印有官印和私印,作为官府书信往来和私⼈交往的凭证。
汉代印⼜称“章”和“印信”。
唐以后⼜将印称“记”或“朱记”,明清⼜称“关防”。
但通称仍称印。
古印有钮,可以系绶。
印钮形式有覆⽃钮、⿐钮、龟钮、蛇钮、虎豹钮等,印⽂有阳⽂和阴⽂。
字体依时代变化。
先秦时代是六国古⽂;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篆字;隋唐以后多⾪书、楷书。
历史沿⾰秦以前,⽆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民只称"印"。
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遂改称为"宝"。
唐⾄清沿旧制⽽"玺""宝"并⽤。
汉将军印称"章"。
之后,印章根据历代⼈民的习惯有:"印章"、"印信"、"记"、"朱记"、"合同"、"关防"、"图章"、"符"、"契"、"押"、"戳⼦"等各种称呼。
中国的雕刻⽂字,最古的有殷的甲⾻⽂,周的钟⿍⽂,秦的刻⽯等,凡在⾦铜⽟⽯等素材上雕刻的⽂字通称"⾦⽯"。
玺印即包括在"⾦⽯"⾥。
玺印的起源或说商代,或说殷代,⾄今尚⽆定论。
根据遗物和历史记载,⾄少在春秋战国时已出现,战国时代已普遍使⽤。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https://img.taocdn.com/s3/m/1e06081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a.png)
北京故宫珍藏乾隆玺印大全,尽显帝王风范!秦以前,玺只是各诸侯、卿大夫、从吏的印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和氏璧为玺,后历代相传,成为帝王“受命于天”的信物。
秦始皇为了维护专制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规定只有皇帝的玺印才可称玺和用玉制作,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后世多把皇帝用玺称为“玉玺”。
汉代张衡在《东京赋》中云:“冠通天、佩玉玺,纡皇组、要干将。
”玉玺和通天冠、皇帝所佩的丝带、宝剑一样,都是皇帝的专用之物。
乾隆皇帝博雅好古,印玺特别多。
据《乾隆印薮》著录,乾隆皇帝用印数量多达1800余枚,清宫收藏的书画或古籍往往盖有其印章。
乾隆帝所用玺印,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首先,材料精美,体量巨大。
印材质地多采用田黄、羊脂白玉、水晶等世间稀罕之物为之,而且形制规整,其他材料主要有铜、石、玛瑙、象牙、文竹、蜜蜡、澄泥等。
其中,玉材所占领比例偏多,包括碧玉、青白玉、青玉、墨玉、汉玉等品种。
不少玺印体量较大,有的大如手掌,因此可以看到他在内府所藏历代书画上钤印,特别是一些手卷、册页之类的小幅作品,仅盖上一枚“乾隆御赏之宝”的印章,就足以毁掉这些娇小的作品。
其次,印文工整、笔画匀停。
印文在分朱布白上对比强烈,朱文印的边框很厚,文字线条也较粗,转折处多取小篆的圆润流转,刀法以切刀为主,用双刀和多刀刻制完成,如拉锯一样反复切出均匀圆润的线条,而非齐白石等人快意劲爽、单刀直入的冲刀技法。
再次,数量众多,重复品多。
据考证,入关以前,太祖努尔哈赤有一方玺印,是明朝皇帝所赐的“满洲建州卫印”,而皇太极有两方满文金印。
其他的皇帝的数目大致是:顺治约20方、康熙约120方、雍正204方、嘉庆400多方、道光不到100方、咸丰30方、同治20多方、光绪70-80方、宣统约50方。
而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实物估计,乾隆一生所用玺印多达1800余方。
而同一内容的印文有时多达几十方,如“古稀天子”和“古稀天子之宝”共刻过42方,“犹日孜孜”24方,“八徵耄念”和“八徵耄念之宝”63方,“自强不息”45方,“十全老人”和“十全老人之宝”13方,“太上皇帝”和“太上皇帝之宝”20方,“乾隆宸翰”22方,“飨用五福”15方,“三希堂”13方,“奉三无私”11方,“惟精惟一”11方。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https://img.taocdn.com/s3/m/0cd11992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a5.png)
最有价值的古玉——历代中华玉印中国玉器,博大精深。
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进程中,玉器不仅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成就,更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真实写照。
在灿若星辰的玉文化历史遗存中,玉印是极富特色的古代玉器之一,同时也是格外珍贵的古代玉器品种。
为什么古代玉印格外珍贵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文化习俗。
在中国古代,伴随着文字的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印章最早出现在商代。
安阳殷墟出土商代甲骨文早期印章多为铜印,最早的玉质印章出现于西周时期。
2016年,陕西省渭南市的文物考古部门,在一座西周早期墓葬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枚龙钮形玉玺。
这是迄今为止,西周早期墓葬首次发现的随葬玺印,也是中国印史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质印章。
陕西渭南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龙钮形玉玺根据先秦玉器珍贵的价值属性,我们不难推测玉玺拥有者的贵族身份,其无疑是当时社会的上层贵族,如果没有相当的权势和财富,根本不可能拥有如此贵重的宝物。
同时,结合现代考古发掘的诸多玉印实物,还可以印证历代史籍关于古代玺印的另一则记载。
按照先秦惯例,带有私人姓氏的印章往往讲究“生佩死殉”,意思是玺印主人生前会随身佩戴玺印,去世之后玺印则会作为逝者的重要印信被随葬。
战国“陈顺”玉印战国“陈顺”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姚歇”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秦代“王猷私印”玉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南越王墓出土西汉早期玉质玺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长乐万岁大利”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汉代“程竈”(鸟虫篆)玉印文路两面玉印,秦代。
天津博物馆藏。
长1.7厘米,宽1厘米,高0.6厘米。
甘肃馆藏精品丨汉“杜宝”玉印汉“杜宝”玉印,汉代,一级文物。
旧藏。
印面长1.3 厘米、宽1.3 厘米、通高1.35 厘米。
和田白玉。
方形,龟钮。
印面以铁线篆镌刻“杜宝” 二字。
玉质洁白莹润,雕刻精细生动,镌刻细劲,书体秀美。
古代印章以玉作印材的,秦汉以前比较少见。
《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引卫宏曰“……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此说虽主要指官印而言,但至汉代若无僭越之风,一般人是不敢用玉印的。
古代玺印的收藏与研究
![古代玺印的收藏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ed2df5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b.png)
古代玺印的收藏与研究古代玺印的收藏与研究摘要:古代玺印是中国古代文物中一类重要的民间艺术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也是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依据。
本论文将就古代玺印的收藏和研究进行探讨,包括收藏品的意义、收藏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古代玺印的研究价值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第一部分:收藏古代玺印的意义古代玺印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艺术品,对于收藏家而言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古代玺印承载了古代人们的智慧和文化传承,通过收藏古代玺印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其次,古代玺印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其中包含了丰富多样的工艺和艺术风格,欣赏古代玺印不仅能欣赏到其独特之美,还可以从中感受到古代文化的底蕴。
再次,古代玺印在现代社会中可以作为文化品进行传承和展示,是具有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
第二部分:收藏古代玺印的方法和技巧收藏古代玺印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以下将介绍几点:1. 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古代玺印的种类、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相关知识,并能根据实物鉴定其真伪和价值。
2. 寻找合适的途径购买古代玺印,如艺术品展览、拍卖会、专业古玺交易市场等,同时也可以通过私人交流和关系网络进行收藏。
3. 确定收藏的范围和目标,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收藏的古代玺印种类和数量。
同时,应注意收藏品的多样性和稀缺性,避免过多追求同一类型或同一时期的古代玺印。
4. 注意保养和保存,古代玺印一般都是由不同材质制成,如石、金、银等,需要合理的保养和保存方式,避免受潮、霉变或金属氧化等损坏。
第三部分:古代玺印的研究价值和方法古代玺印作为一种历史文物,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通过对古代玺印的研究,可以探讨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道德等方面的情况,了解古代王朝的制度和礼仪,以及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追求。
古代玺印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 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如古代史书、编年体史籍等,了解古代玺印相关的记录和记载,从而探讨其历史和文化背景。
历代玉玺简介
![历代玉玺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02977f2fab069dc5022014a.png)
玉玺简介玉玺(宝玺),是皇帝行使权力的信物,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宝玺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为失去了宝玺,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权力。
自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宝玺制度后,这套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历史上对宝玺的记载大多十分简略,语焉不详,且不同时期的记载常有互相矛盾之处。
加上现存宝玺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宝,清以前的宝玺全无踪影,只有一些印拓流传至今,使现代人对历代宝玺知之甚少。
乾隆年间的玉玺“玉玺”是帝王用以署名的印章,皇帝的印章有公章和私章之分。
代表国家发布诏书或其他文告时钤用的可称为公章,是皇权的象征,古人称之为宝玺、御玺、御宝或国宝。
中国人用印信来表示信用,始于周朝。
到了秦朝,才有玺和印之分,皇帝用的印叫玺,臣民所用只能称为印。
又因为此时的玺专以玉质(另一说认为玉字的由来是传说秦始皇以和氏璧制造玉玺),故称为“玉玺”。
春秋战国时,所有印章均称为“玺”,并有官玺和私玺之别。
官玺又称官印,是诸侯王颁发给下属各级官吏的凭证,即《说文解字》所说的“执政所持信也”。
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银铜犀象为方寸玺,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没有严格的规定。
秦始皇即秦王位后,与太后长期私通的文信侯吕不韦怕奸情被已长大成人的秦始皇发觉,派舍人嫪毐诈称宦者混入宫中,得幸于太后,还生了两个儿子,被封为长信侯。
始皇九年,有人告发嫪毐实非宦者,秦始皇下令审查。
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伪造秦王御玺发兵,欲攻蕲年宫作乱。
结果被秦始皇发现其阴谋,他命令相国和昌平君、昌文君发兵包围叛兵,斩首数百,生擒嫪毐。
秦始皇车裂嫪毐及其同党,灭其宗族。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吸取嫪毐伪造玉玺谋反的教训,决定制作一套国玺,并由自己亲自执掌佩带,亲自铃盖,以避免类似事件发生。
他规定天子之印独称“玺”,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称“印”。
又规定以玉作为“玺”的专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为材。
这样,玉玺便成为皇帝的专利。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https://img.taocdn.com/s3/m/c75ee6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f1.png)
【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绝版珍藏】雍正皇帝玺印欣赏雍正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晚期为国家为民族作出了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勇于改革、奋发有为、励精图治的封建君主。
雍正皇帝的宝玺反映了他的思想和心理活动、志趣与情感。
故宫博物院现存雍正皇帝玺印160余方,包括名号印、斋堂印、记事及成语印。
雍正皇帝这批宝玺保留了下来,为我们研究雍正皇帝及当时的篆刻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珍贵资料。
玺印概况雍正宝玺分为两个时期:一、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受赐圆明园,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50余方。
二、雍正在位期间,即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723—1735年),故宫现存这一时期的宝玺计100余方。
胤禛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受封贝勒,府邸位于城东北,即现在的雍和宫。
皇四子胤禛自幼接受正规的皇室教育,过着书斋的生活,在皇家的上书房接受严格的文化和军事教育。
胤禛受封贝勒后,跟随康熙帝巡阅四方,开阔眼界,增长阅历。
康熙四十八年受封和硕雍亲王,确立政治地位,图耕织,修赐园,为继承人的位置不懈努力。
所以,雍正被封和硕雍亲王爵号前,印章所反映的是胤禛把自己打扮成一个清心寡欲、生活恬淡的富贵闲人,与僧人道士谈经论玄,似乎不问荣辱功名。
第一时期的名号玺:有“胤禛之章” “雍亲王宝” “皇四子和硕雍亲王宝”“和硕雍亲王宝”“圆明主人”“破尘居士”等;斋堂玺:有“朗吟阁” “御赐朗吟阁宝” “圆明园”“煮字亭” “五福堂” “竹梅烟合”“学书草堂”“乐山书院”“洗桐山房”“深柳读书村”“芝兰居”“松柏室”“芝兰室”“敬持斋”“花圃”“谦斋”等;有记事及吉言成语玺如:“清可”“禅悦”“溪云”“啸歌”“临池”“进德”“问芳”“得妙”“任运”“适兴”“越力”“娱耕织”“山水趣”“自在禅”“泉石云林”“高山流水”“冰壶秋月”“放情物外”“博闻约礼”“墨池清兴”“若木一枝”;收藏印有“朗吟珍赏”“朗吟阁书画记”“恭临皇父御笔”等。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https://img.taocdn.com/s3/m/b2dec638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08.png)
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镇馆之宝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历史和艺术的宝库,位于千年古都——西安.这座极具文化历史价值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品位高、价值广,上起远古人类初始阶段使用的简单石器,下至1840年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类器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其中的商周青铜器精美绝伦,历代陶俑千姿百态,汉唐金银器独步全国,唐墓壁画举世无双.可谓是古都明珠,华夏宝库.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西历史博物馆十八件精美绝伦的镇馆之宝西周旟鼎西周旟yú鼎,西周早期公元前11世纪—前10世纪中叶文物,1972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杨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周旟鼎通高77厘米,口径56.5厘米,重78.5公斤.旟鼎铸于西周康王时期,承袭商代圆鼎风格,造型敦厚雄伟,厚重庄严,纹饰庄重神奇,华丽精美,是一件杰出的青铜器.五祀卫鼎,西周中期约公元前10世纪中叶-前9世纪中叶文物,1975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董家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五祀卫鼎通高36.5厘米,口径34.3厘米,腹深19.5厘米,重11.5公斤.鼎造型虽纹饰简洁,造型简单,但腹内铭文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被誉为“青铜史书”.多友鼎多友鼎,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中叶-前771年的文物,1980年出土于陕西省长安县斗门镇下泉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多友鼎身高51.5厘米,口径50厘米,体重35千克.虽然长相普通,表面光素无纹,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体型健壮,形制俊伟,是西周晚期圆鼎铸造的代表作.对于这件文物详细信息,中国历史密码一书中有详尽的介绍.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鎏金银竹节铜熏炉,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81年出土于陕西省兴平市茂陵东侧陪葬墓内,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鎏金银竹节铜熏炉通高58厘米,口径9厘米.这件熏炉为青铜质地,由炉体、长柄、底座分铸铆合而成,通体鎏金,局部鎏银,精雕细镂,造型华美,是一件至为罕见的艺术精品.皇后玉玺皇后玉玺,西汉时期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狼家沟村,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玉玺印面为正方形,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玉玺上雕一只匍匐状的螭chī虎做纽.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严谨流畅,笔画粗细均匀,刀法自然娴熟,可见当时的篆刻艺术已达到了高超的水平.皇后之玺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且唯一的一枚帝后玉玺,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皇后印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弥足珍贵.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壶体为白银质地,壶身为扁圆形,上方一端开有竖简状小口,壶盖帽为捶揲成型的覆式莲瓣,顶中心铆有一个银环,环内套接了一条长14厘米的银链与提粱相连,壶肩部焊接着一端有三朵花瓣的弓状提梁.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这种巧妙设计独具匠心,唐代工匠的设计艺术让我们现代人敬佩不已.阙楼仪仗图阙楼仪仗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懿德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阙楼仪仗图共两幅,内容相同,分别绘于唐懿德太子墓墓道东壁和西壁.均高296—420cm,宽976—928cm,揭取时被对应分为多块.画面壮阔,人物众多,以山为背景,绘城墙、阙楼和即将出城的仪仗队.此图为唐代壁画中罕见的完整、大面幅、高等级的阙楼画面,是唐代建筑绘画之佳品,亦是唐代阙楼实物的形象资料,十分珍贵.宫女图宫女图,1960年在陕西省乾县唐永泰公主李仙蕙墓出土,绘于墓前室东壁南侧,高177厘米,宽198厘米.图中描绘九位风姿绰约的宫女,展露了永泰公主生前宫廷生活的一个剪影.画中宫女风姿绰约,神态被描绘得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体现了大唐喜好秀丽丰满、华贵艳媚的女子的风尚,把唐代女性高雅、自信、不凡的气度表现的玲离尽致,真实的展示出唐代皇室贵族奢靡生活的一瞬间.充分展现了唐代画师深厚的绘画功底和造诣,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打马球图打马球图,唐618年—907年文物,1971年出土于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打马球图绘于唐章怀太子墓墓道西壁,因画面巨大,为方便揭取、运输和保存,揭取时将其分割为五块.整幅画面通过在崇山峻岭之间,一众骑士正在进行一场精彩激烈的马球比赛的瞬间场面,反映了唐代宫廷贵族的日常生活.狩猎出行图狩猎出行图1971年在陕西乾县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绘制于墓道东壁,是一幅气象壮观的巨幅精品.,原图高近2米,长近9米,在揭取时被分成四幅,画面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皇亲贵戚的生活场景.构图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是罕见的佳作.礼宾图客使图位于章怀太子墓道中部东壁的,高204厘米,全长275厘米.画面中共有六位人物,前三位是唐朝鸿胪寺是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部门官员,后面有三位使者,使者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鸳鸯莲瓣纹金碗鸳鸯莲瓣纹金碗,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鸳鸯莲瓣纹金碗出土时共两件,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捶揲制作,造型饱满庄重.金碗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鸳鸯莲瓣纹金碗是目前所知唐代金银器中最富丽堂皇、纹饰最精美的器物之一,是西方金银器工艺与东方审美结合的佳作.也是为数不多的非唯一的、而且两件都是国宝级文物的文物珍宝.镶金兽首玛瑙杯镶金兽首玛瑙杯,唐618年—907年文物,1970年出土于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物通高6.5厘米,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用世间罕见的俏色玉材—酱红地缠橙黄夹乳白色缟带的缠丝玛瑙制成,从选材、设计到工艺,都可称为唐代玉雕艺术的精品,是至今所见的唐代唯一一件俏色玉雕,仿佛是一件天生的艺术品,是唐代玉器做工最精湛的一件.镶金兽首玛瑙杯何家村出土的窖藏唐代文物中的最珍贵的一件,海内外孤品,国家首批被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1970年10月西安市何家村唐窖藏出土,罐身皆以纯银制作,通高24.1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4厘米,壁厚0.15厘米,重1879克.该银罐为已经发现的唐代银罐中最大气、最精美的一件,是件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国宝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唐公元前618年-公元907年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西郊中堡村唐墓,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的形象.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骆驼上有8个乐舞俑,7男乐俑和1女舞俑.艺术家大胆运用浪漫夸张的手法,以狭小的驼背作舞台,却承载阵容庞大的乐队来表现当时流行的新舞乐,充满想象,可谓匠心独具.整件作品造型新颖浪漫,制作工艺精湛,釉色鲜明亮丽,协调自然,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形态逼真传神,使人仿佛耳闻悠扬的乐曲,堪称唐三彩中的极品.载乐俑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对我们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以及中外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青釉提梁倒灌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五代907年—960年文物,1968年出土于陕西省彬县,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青釉提梁倒灌壶,高18.3厘米, 腹径14.3 厘米,腹深12cm ,足径7.5厘米,由于该壶无口无盖,只在壶底中央有一梅花形注口,使用时须将壶倒置,酒由壶底梅花孔注入壶腹,故名“倒灌壶”,也叫倒流壶、倒装壶.青釉提梁倒灌壶为五代时期耀州窑所产的精品.黑釉油滴碗这件黝黑发亮的瓷器是黑釉油滴碗,是由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关镇征集而来,碗高8.5 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10.6厘米,是北宋时期的国宝级文物.黑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釉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呈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故称“油滴釉”.这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黑釉碗,保存至今如此完好,实属不易,堪称瓷中珍品.看了这些信息,下次再去博物馆就不用再当历史文盲了.注:文物图片及内容摘自中国历史密码。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08cdb0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8e.png)
国宝级孤品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赏析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今天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中珍藏着一枚国宝级别的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作为迄今为止唯一发现的两汉时期帝后玉玺,这枚汉代玉玺弥足珍贵,它是反映汉代礼仪制度与宫廷文化最高等级的历史遗存,具有难以估量的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
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心琢制而成,玉玺通体洁白晶莹,无任何受沁现象。
这一方面说明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这枚玉玺的埋藏环境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则反映出这枚玉玺玉质的优秀出众,新彊和田玉中的顶级玉料有“好玉不沁”之说,意思是极品的和田玉由于坚硬致密、质地细腻,不容易被环境中的其它元素所沁入。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这枚西汉白玉“皇后之玺”为正方形,印玺背部雕刻有简明活泼的螭虎印钮,螭虎威猛之中又透出柔和优雅的意趣,与皇后的地位极其相称。
螭虎的雕琢工艺采用了汉代常见的高浮雕技法,螭虎形象威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印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螭虎的6颗上齿也以阴线一丝不苟细细雕琢。
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
西汉白玉“皇后之玺”“螭”是龙之九子之一,螭纹最早见于商周青铜器上,是和龙纹非常接近的一种题材,故又有“螭虎龙”之称,因此螭龙纹和螭虎纹实际上是一种纹样。
东汉蔡邕《独断》中有明确记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
”螭虎是战国之后玉器中常见的异兽,战国晚期玉器上就有螭虎纹饰。
两汉时期螭虎形象使用的更为广泛。
汉人非常崇尚螭虎,汉代是螭虎纹是最为鼎盛的时期,在许多玉器上都能见到。
班固《封燕然山铭》有“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的句子。
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风范。
河北满城汉墓出土螭虎纹玉剑具西汉白玉“皇后之玺”的玺台側面呈平齐的长方形,并分别琢有长方形线框,框内雕琢出4个互相颠倒并勾连的卷云纹,每个云纹均以双阴竖线与边框相连。
传国玉玺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么?
![传国玉玺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么?](https://img.taocdn.com/s3/m/30ac7cf3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c8.png)
传国玉玺: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传国玉玺。
这件玉玺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象征,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那么,传国玉玺真的可以当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吗?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传国玉玺的历史与意义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据传说,周武王在战胜商朝后,将玉玺赐给自己的弟弟周公旦,以示对其的信任和尊重。
此后,玉玺在历代王朝中一直被视为传承天命、维护天下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玉玺曾经被多个朝代使用过,包括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等。
玉玺的形状是长方形,上面刻有“传国玉玺”四个字。
玉玺的正面刻有九个龙纹,象征着九州天下;背面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十个字,意为天命所归,永享富贵。
传国玉玺的象征意义非常重大,它代表着天命所归、天下太平的理念,同时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传国玉玺的价值传国玉玺不仅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文物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
玉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历史意义,更在于它的稀有性和珍贵性。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国家文物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
玉玺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玉材质地坚硬,刻画细腻,给人以极高的艺术享受。
玉玺在历史上曾经被多个朝代使用过,其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也是不可估量的。
传国玉玺在故宫博物院的地位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收藏了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在故宫博物院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故宫博物院参观,传国玉玺也成为他们最为关注的文物之一。
传国玉玺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文物之一,也是故宫博物院最为珍贵的藏品之一。
玉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不可估量,同时也是文物收藏家们追逐的珍品。
在故宫博物院中,传国玉玺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是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文物之一。
【历史】令行万里执掌权衡——历代官印小史
![【历史】令行万里执掌权衡——历代官印小史](https://img.taocdn.com/s3/m/a67312c9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f.png)
【历史】令行万里执掌权衡——历代官印小史中国玺印、公章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庆祝新中国70华诞,国家博物馆正在举办“屹立东方——馆藏经典美术作品展”,为配合这次美展,还展出了许多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物,以此引导观众回顾建国征程、聚焦开国大典盛况、重温新中国诞生的重要时刻。
笔者机缘巧合,有幸参观了展览。
展品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格外引人关注,被誉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印”,配合其展出的还有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各部门、驻外使领馆印章。
与现在使用的圆形公章不同,这些印章都是方形、直柄的。
公章是什么时候由方变圆的?印章的发展演变情况是怎么样的?今天来简单说说。
在国博展示的建国初期所用公章印,又称印信,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说“印者,信也”。
印信在古代一般特指官印,帝后之印称为“玺”“宝玺”。
各级官署、官员的印信名称就更多了,有“印”“章”“关防”“记”“朱记”“戳记”等等,有些称谓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
现在,一般统称“公章”。
文中为表述流畅,提到所有印章时根据表述重点统称“印信”或“印章”,帝后印章统称“玺印”或“宝玺”,官署、官员印章统称“官印”。
01印章起源作为一种社会交往的凭证,印章的起源很早,古代各大文明不约而同都各自发展出不同形制、风格的印章。
据考证,距今七千余年前,在古代巴比伦地区,就出现了押捺式印章,用于陶泥封口。
除押捺式印章外,圆柱式滚筒印章也是古代印章的一个重要门类。
西亚地区出土的滚筒印章及刻印出的图案中国印章源于何时,众说不一,但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使用。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鲁襄公还及方城,季武子取卞,使公冶问,玺书追而与之”的记载,鲁襄公二十九年,为公元前544年,时当春秋中叶,由此可知中国印章至少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印信制度见于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周礼》。
《周礼·地官·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王命。
《文物》杂志2011年第10期--顺治皇帝御用玺印_郭福祥
![《文物》杂志2011年第10期--顺治皇帝御用玺印_郭福祥](https://img.taocdn.com/s3/m/f5afcfc889eb172ded63b791.png)
表一所列 的顺治御笔 书画 , 有些现仍 保存 在故宫博物院 。如 :编号 5 的《石渠宝笈》初编著 录的“画 竹轴” , 即《墨 竹图》轴 , 在“ 顺治乙 未仲 冬御笔戏写”款上 钤“ 广运之宝”(图一);编 号 6 的《石渠 宝笈》三编 著录 的“ 画山 水轴” , 即《墨 笔山 水》轴 , 在“ 顺 治乙 未孟 冬御 笔戏 写”款 上 钤“ 广运 之宝”(图 二)。还有 未被 两书 著录 , 但 与编号 8 的《秘殿珠林》初编著录的“画罗汉轴” 钤有 相同玺 印的《画 山水》轴 , 在“ 顺 治乙未 仲 冬朔日写”款上钤“顺 治乙未御笔” , 在“赐 大学 士金之俊”款上钤“顺 治御笔” , 在 上部正中“ 御 笔”款上 钤“ 广运之宝”(图三)。此 外 , 今立 于北 京市 正红 香村 法海 寺内 的顺 治御 赐“敬 佛碑 ” (图 四)上 , 在“ 敬佛” 二 字上 方钤“ 太 和主 人” , 在“ 为 万安 山 法 海 慧枢 和 尚 书”款 前 钤“ 体 元 斋” 。通过这 些作品 , 可 以了解“广 运之宝” 、“ 顺 治乙未御 笔” 、“ 顺治御 笔” 、“ 太和 主人” 、“ 体元
(原大)
图二一 “ 允中” 玺
图二二 “ 允中” 玺印面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6073b10303d8ce2f006623f9.png)
明代朝廷玺印研究张金梁(此文发表在<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第五期)明代是封建社会后期的重要阶段,在各种制度上都有明显特点,那么作为明王朝形象和百官权力象征的官方玺印,自然也就体现着其深厚的朝代特色。
一、明代皇家宝玺、印信印信的使用先秦时已经非常普遍,尊卑印信皆可称之为玺。
古代天子、诸侯以玉圭、璧为信符,秦朝皇帝、皇后之印始称为玺,后代承之,玺之称谓遂为帝、后印信专称,常人不再使用。
唐武后时称玺为宝,寓有《诗经》“锡尔介圭,以做尔宝”之意,之后玺、宝之称并用。
“宝”为珍贵之物,称玺为宝已从原有的物理属性脱出,上升到伦理精神层面,内涵比璧更加丰富,身价更为高贵,所以唐后帝王多喜用之。
明代帝、后、太子、亲王之印皆称为宝,其他皇家眷属及朝廷百官之印信仍称为印,但其皆有严格的形制规定。
1、皇帝宝玺宝玺是皇帝权力的象征,天子形象的缩影,历代皇帝皆非常重视宝玺的制作及使用。
历史的看,各朝皇帝的玺宝之数不一。
《万历野获编》云:“秦天子六玺,唐时有八宝,宋尚循其制,至徽宗而加九,南渡至十一,皆非制也。
本朝初有十七宝,至世宗加制其七,今掌在符台者共二十四,盖金玉兼有之。
”[i]不难看出,明代皇帝宝玺有二十四枚,较前朝数量甚多。
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于洪武元年制成宝玺。
《明史》载:“明初宝玺十七,其大者曰‘皇帝奉天之宝’,曰‘皇帝之宝’(如图一),曰‘皇帝行宝’,曰‘皇帝信宝’,曰‘天子之宝’,曰‘天子行宝’,曰‘天子信宝’,曰‘制诰之宝’,曰‘敕命之宝’,曰‘广运之宝’(如图二),曰‘皇帝尊亲之宝’(如图三),曰‘皇帝亲亲之宝’,曰‘敬天勤民之宝’;又有‘御前之宝’(如图四)、‘表章经史之宝’及‘钦文之玺’(如图五)、‘丹符出验四方’。
”[ii]这些玺宝用金、玉制成,《明史》载:洪武元年朝廷欲制宝玺之初,有贾人胡浮海,将其家传美玉献于朝廷。
其玉出于阗,那么洪武中所制的玉质御宝,必定有以此玉所造者,但不知是哪几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
“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
印文篆体笔画挺拔。
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
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
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
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
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
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
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
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
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
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
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
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
”珍爱之情溢于言表。
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
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
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
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
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淳于蒲苏”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淳于蒲苏”四字。
其青玉材质中有天然黄色细纹绺散布,形如腾空之烟,青黄相混相映,美丽异常。
此印印面之工整端庄,篆刻之精细,几乎无出其右,即使以石质印材篆刻,若达到如此的艺术效果也须有相当的造诣,何况汉代于坚玉之上琢造精妙的篆文。
其篆刻艺术之精湛动人,令人过目难忘。
“应衢”玉印,汉,印面1.4×1.4cm,通高2.0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应衢”二字。
印文满格,位置匀称,笔道不深而精神十足。
印台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盘,线条优美,通体洁白无瑕,神态可爱。
此印玉色纯净,通体一色,光亮莹润,托于掌中,似有丝丝凉意沁入,令人爱不释手。
以牧畜作为印钮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权到西晋十六国时期的官印特征,铜质居多,史籍中记有金印,所见实物则常以铜鎏金者为金印的代用品。
其印钮以驼钮最多,十六国时期有马钮,均为各时期中央政权颁赐给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印。
私印则仅见羊钮玉印,且实物数量极少,此印即其中至为精美的一方。
“异”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左起横读“异”二字。
印文劲秀,印面布局和字体风格与东汉标准的铜铸两字私印风格一致。
印身遍布土沁花纹,如黑绿大理石纹,青玉微露,原色虽被罩而并不伤其美,反而增其雅。
“妾繻”玉印,汉,印面2.0×2.0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繻”二字。
印钮之下及印台立面上棱处各有弦纹一周,做工精致。
玉质青白,光照如镜,润滑如冰。
“妾”为古代女子自我谦礼之称,入印后单缀其名,此为两汉女子佩印印文的通例。
此印笔意具纤柔之美,配以美玉之材,仕女佩之,正得其宜。
“王武”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以黄玉琢造,鼻钮,印面有阴线边栏,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王武”二字。
印身通体青黄,青者淡然若隐,黄者如浸非覆,浑然天成。
早在春秋时期,吴越地区的兵器上即可见到鸟虫书,且多鎏金,别致而精美,彼时尚无此书体名称。
其文字起笔或像鸟首,或形体如蠕动之虫身,后人因其形而定名。
汉代以鸟虫书体入印者多为玉印,此印文字横笔作鱼形,竖笔似蚓,篆势舒展,意态灵动,文字结构与布局之微妙、篆刻之精跃然目前。
“田莞”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6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田莞”二字。
印文舒展,为标准的汉印文字篆法,“田”字笔画较少,占印面位置略窄,“莞”字笔画较多,占印面位置略宽,两字布局充盈印面,视觉效果协调、端庄而平稳,这种印文的布局在西汉中期以后的两字或三字私印中常见。
印身沁斑遍布,玉青色暗,一望而知是岁月久远使然。
此印之风格常见于东汉末至三国时期之印,印面属私印中较大者。
印钮顶较宽,这一局部与其它汉玉印略有区别。
其整体琢造工艺简约,形态古朴。
“赵憙”玉印,汉,印面2.2×2.2cm,通高1.2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赵憙”二字。
印身比其它汉玉印低矮。
其质土沁入绺,注目凝视,层层横纹如山峦远眺,淡者若雾岚起于谷间,似移似驻。
此印印文至为工整,字体和印面布局与东汉铜铸私印中双面印之印面风格极为一致,只是后者两字多是阴阳文并列,而此印“赵憙”两字皆为阴文,其文字之工整端庄更胜一筹,可做摹法汉印的标准印之一。
“绩平”玉印,汉,印面1.2×1.2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龟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绩平”二字。
印文为典型的汉代私印印文。
“绩”字右下两点笔画由窄变宽,撇向两边,底部横平加宽,恰如东汉铜铸私印同样的印文;“平”字上部紧凑,竖笔下行后再横拉,转成较大弧形后再曳向印面一角,这也正是东汉私印中印文末笔的典型处理方式。
龟形印钮背饰环甲,背甲中部棱微凸起,龟身以四足撑起,首微上抬,似欲爬行。
此类形态的龟钮只在新莽时期以后的一段时期内出现,是具时代标志性的造型。
此印白玉通体一色,润泽细腻,光莹而不暴露,材质与制作俱佳,是汉代玉印中的至精至美之物。
“潘燕”玉印,汉,印面1.9×1.9cm,通高1.4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潘燕”二字。
“潘燕”两字等距并列,单字间架与两字布局十分匀称,印文字口较浅,使文字体势在琢造时更易得以流畅的表现,可见汉代制印者之匠心。
青玉材质只在印钮顶部向下处与印面少处尚可见到,通体大部分遭到较强的侵蚀,造成表面大片脱落,令人赏鉴时不禁扼腕。
“张隆私印”玉印,东汉,印面1.6×1.6cm,通高1.5cm。
印白玉质,琢造,瓦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上起顺读“张隆私印”四字,字等距,田字布局。
印钮较高,状如覆瓦。
印材为白玉,质如凝脂,通体无瑕,玉色皎洁,晶莹夺目,堪称玉印精品。
此为东汉私印。
两汉姓名私印,姓名为两字者,直接作为印文的居多,印面为左右布局。
姓名为三字的左右布局亦属常见,三字者如欲使印面呈田字布局,往往加缀“印”字。
“私印”或“之印”二字常用作两字印文的补充文字,但多用于铜铸私印。
此印琢造坚玉不惜工本,使印文达到如此纤细、柔美而精密的程度实为罕见,足以表现汉世琢玉工艺水平的高超。
“赵婴隋”玉印,汉,印面2.1×2.1cm,通高1.5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赵婴隋”三字。
“隋”字上右侧部一撇左出,为汉篆入印的变化。
印文笔画浅细流畅,似笔锋游过。
印材极佳,碧玉微青,通体一色,光润异常。
其色淡绿如新潭之水,清澈悦目。
“杜安居”玉印,印面1.6×1.6cm,通高1.0cm。
此为东汉私印,墨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顺读“杜安居”三字。
印文有如铸造,其篆法布局,一望而知为汉印,尤其类似东汉铜铸单面姓名私印之风格。
“安”、“安居”、“安汉”、“安世”、“安成”、“安国”等是两汉时期男子取名的常用字。
此印玉色黑如墨如炭,光如髹漆,惟质含石性。
“杜元”玉印,东汉,印面2.3×2.3cm,通高1.5cm。
此为东汉私印,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杜元”,两字并列。
“杜”字的“木”字偏旁上横笔直接转折,下横笔转折似圆肩,此印文具有直接书写文字的笔意,“元”字则是小篆的标准字体。
此印玉色黄而闪青,土沁黄斑如枯叶覆地。
“郭徹”玉印,东汉,印面1.9×1.9cm,通高1.3cm。
印白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郭徹”二字。
二字为标准汉印篆法,印面布局极具法度。
此为东汉私印。
汉代玉印与同时代的铜铸印因工艺不同,其印文一般可通过拓本得以辨别,而“郭徹”玉印文字却与铸造印的文字风格相似。
此印玉质总体清透,光泽温润,旧时有人称其“较羊脂白微青”,“白如美人睛”。
印台部分横向裂伤有土沁,并一角、一边有伤缺。
此件玉印旧藏陶北溟处,后归焦振青,再归倪玉书,终入藏于故宫博物院。
“尹让”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尹让”二字,两字并列。
“尹”字上部紧凑,曳笔垂长;“让”字笔画较繁,笔道等距排列,印面布局舒展精神。
此印玉色淡青发白,如春水初漾,清莹可观,部分质地微微闪黄,黄如淡色豌豆泥,又如水浅见底,玉色天成,不可多得。
“妾徼”玉印,东汉,印面2.1×2.1cm,通高1.4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汉篆,白文,右起横读“妾徼”,二字并列,其篆法尚精,而布局稍散。
印台四垂直面各有一组减地凸起的窃曲纹饰,台面向上敛成斜坡状,并微有下凹成弧形,其上布满阴琢的雷纹。
印体土沁,满布斑点,斑色如干叶之黄。
在两汉姓名私印中,女史佩印时有所见,以铜铸印居多,玉琢印少见。
铜铸者多为两面印,一面铸其本人姓名,另一面铸称“妾某”。
玉质女史佩印目前仅见印面琢治“妾某”二字者。
“王尊”玉印,东汉,印面2.4×2.4cm,通高1.9cm。
此为东汉私印,青玉质,琢造,鼻钮。
印文字体为篆书,白文,右起横读“王尊”,两字并列,所占印面不等,明显地考虑到入印文字的具体结构。
印玉色淡青,内含隐现的片片白色,如云布天空,印身两侧有黄色带状相连,浮于本色之上,似凝似行。
汉印文字绝大多数以小篆书体为基础,由于是铸造、凿刻或琢造而成,入印后的字体风格与直接书写有所不同,故又特称之为“汉篆”,这在两汉其它铭刻文字中也多有表现。
此印印文笔道纤细圆转,伸展舒缓,如直接书写一般,笔意表现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