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城市与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思考

合集下载

《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导读

《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导读

《规划世界城市:全球化与城市政治》导读作者:暂无来源:《上海城市规划》 2016年第1期[英] 彼得?纽曼安迪?索恩利著刘晔汪洋俊杜晓馨译唐露园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何丹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副教授1980代以来,世界主要城市都经历了转型。

普遍的观点是,全球化为人们所热情接受并对所有的世界城市都产生了普遍的、不可避免的影响。

《规划世界城市》立足于这一观点、从城市政治的角度出发进行辩论探究,从而驳斥这一观点,认为世界不同城市对全球化具有拥护、质疑、抵制、导引等多种反应。

该书是一本国际案例比较研究文献,作者彼得?纽曼和安迪?索恩利选取了传统意义上的“世界城市”和其他20多个与全球经济紧密相联的城市作为主要讨论对象,构建了北美、欧洲、亚太3个主体研究区域。

该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对现有关于全球化、世界城市、治理3个基础因素的解释、观点和相关论辩进行了分析讨论,并以此构建了后续部分的概念框架、总体思维和方法论。

其中,第二章作者总结了3种目前各领域对于全球化本质和影响力的观点:“超全球化”、超全球化的批评理论及学术界诞生的第3种对于全球化的观点。

作者更加支持第3种,认为全球化并非是一个单一的整体的过程,而是一种具有不同维度的复杂系统。

作者讨论了世界城市假说理论面临的一大挑战,即如何“准确辨认一个世界城市应该是怎样的”。

第三章中,作者指出,国家权力在全球化中并未被削弱,而是在自主选择性整合的同时塑造全球化,民族国家在应对全球化中重构了全球治理关系。

接着作者将视角从国家转向城市层面,以比较的维度概述了不同政治机构、不同的经济政治社会互动方式对世界城市规划的回应。

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概括了世界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如规划将以何种形式和程度干预市场等。

该书的第四章到第十二章按照亚全球区域3个一组的办法,从北美、欧洲、亚太3个部分详细探讨了该区域的发展趋势、面临问题和政策与规划回应,并列举了不同的城市,深入研究。

界定世界城市的形成——以上海为例

界定世界城市的形成——以上海为例

拳文最初提 交 于 2 0 年 3月 l -3日在 美 国洛 02 92
1 已有 的界定世界城 市的方法
已有 一 些 学 者 尝 试 在 一 般 的 定 性 描 述 的 基 础 上 得 出对 世 界城 市 的 定 量 界 定
关 键 词 :世 界 城 市 形 成 ;测 度 ;上 海
Ke ywords l :W ord Ciy For a i l t m ton; M ea u em e ;Sha sr nt ngh ai
项 国 际 研 究 计 划 “ 向 2 世纪 的 上 海 ” 面 1 ,
研 究中建议把城市 的战略 目标 定为未来
的 世 界 城 市 ( 究 组 ,19 ) 为 我 们 研 9 8 。这 的 研 究 提 供 了 动 力 和 依据 ,我 们 将 首 先 系统 地 得 出 一 种 界 定 世 界城 市 形 成 的 方 法 ,然 后 把 达 种 方 法 运 用 到 上 海 的 实 例 分 析 中 ,以 检 验 其 在 力 图 发 展 成 为 世 界 城 市 的 过 程 中所 处 的 位 置 。
方 法 。 这 种 趋 势 在 近 些 年 表 现 得 日益 明
显 ,一 方 面 是 因为 人 们 认 识 到 研 究 世 界
城 市 对 规 划 的 重 要 性 ,另 一 方 面 则得 益 于这 个 领 域 内不 同研 究 背 景 的 学 者 增 多 了 。然 而 ,大 部 分 已 有 的 界 定 方 法 都 是
维普资讯
冒 辨 城 市 规 期
萎霉 豢 §
W- 定 世 W- 城 市 f r o形 成
以 上 海 为 例
一~一一 一一一 ~ 一~ ~一
蔡建明 薛 凤 旋 【 要 】 设 定一 种 系统 界 定 世 界 城 市 形 摘

上海参与世界城市竞争的思考:外资、产业结构与劳动分工

上海参与世界城市竞争的思考:外资、产业结构与劳动分工
新 兴 工 业 化 国 家和 地 区 迅 速 崛 起 ,

体系, 形成了以工序 、区段、 环节为
对象的全球产品内分工体 系。 随着价值链 、 微笑曲线 、 全球价 值链 、全球商 品链以及生产 网络等 内容研究的逐步深入 , 全球生产网
络“ 这一 新的研 究框 架孕 育而 生 , 表
生产工序上的分工 ,认为在研究国
际 劳动 分 工 时 ,除 了产 业 层 面 的 考
虑外 , 还要深入到产业内部 , 从产品
产 业链 角 度考 虑 全球 的 劳动 分 工_ 3 ]
工的国际表现形式 ,与殖民主义 时
代 建 立 的 旧国 际 劳动 分 工 不 同 ,新
在比较优势机制引导下 ,产品生产 过程中包含的不同工序和 区段 ,在


逐渐 纳入 了世界 生产分 工体 系中 ,
然 而依 然 处 于依 附地 位 。
现 代

市 研

6 【 市竟争 】 城
维普资讯
述为以一定正式的规则 ( 契约) ,通 过网络参与者等各级层次 的平行整 合进程来组织跨企业及跨界价值链
宁 越敏 (9 1 提 出从 新 国际劳 19 )
” 地方化 ”发展的全球和 区域影响。 不同城 市或 区域如何作为不同等次 的节点融入全球生产网络成为当前 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上研究忽略 了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
_ .

彼得 ・ 泰勒和 比沃 斯托克 等人
(9 9 在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静态 19 )
作者简介: 胥建华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 F r in n e t n , Id s r tu t r n Diiin o a o 男 o eg Iv sme t n u ty S rc ue a d v so f L b r 研 究 中 心硕 士研 究 生 何丹. 男 华 东师 范大 学 中国现 代 城市 研 究 中心 副 教授 . 士。 博

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路径研究

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路径研究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促进国家极地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城市。

未来,“极地元素”的深度融入将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是上海城市发展实现创新和突破的新方向。

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有着有利条件:上海是中国极地科学研究的重镇;上海是中国发起极地国际组织的最主要城市;上海在极地医学、破冰船设计建造和负责任极地旅行等方面走在全国甚至全球前列;上海建有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

澳大利亚霍巴特和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打造南极门户城市的实践也为上海带来了启示。

上海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首先是将其融入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进程中;其次是加强极地协调,并建立“上海极地网络”;最后是制定和实施《上海的全球极地门户战略》。

关键词:上海;极地;门户城市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3.01.010一、引言上海是中国进出南北极的门户城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一直是促进国家极地事业发展的最主要城市。

如今上海处在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征途上,强化“四大功能”和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可谓正当其时,“极地元素”的深度融入将为上海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极地语境下的门户城市有三类:南极门户城市、北极门户城市和其他新兴极地门户城市。

其中国际公认的是南极门户城市——阿根廷乌斯怀亚(U s h u a i a)、澳大利亚霍巴特(H o b a r t)、智利彭塔阿雷纳斯(P u n t a A r e n a s)、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C h r i s t c h u r c h)和南非开普敦(C a p e T o w n)。

南极门户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与人类在南极的探险和旅游等活动相关,深深打上了“地理决定论”的烙印。

然而,上海和德国不莱梅哈芬(Bremerhaven)等城市在参与极地事务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优势,成为突破“地理决定论”打造全球极地门户城市的潜在对象。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从长三角城市群看上海全球城市建设
主要指标来 界定 世界城市在全球经 济体系中的地位 _; 3 萨森 用大量
的实证分析 了纽约 、 伦敦 、 东京 这 3 目前最 顶级 的全球 城 市, 个 并主 要通过城市中主要生产者服务业公司的分 析来诠释全球城市l4; 3 卡 , 斯特( C s l) M. s e 等人从全球流动空问的角度 . tl s 把全球城市描述为世 界范围内“ 最有直接影响力” 的节点以及 中心L 。 5 J
顾 朝 林 ,陈 璐2
(. 1清华大学建筑学 院城 市规 划系 , 北京 108 ; . 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地 理系 ) 004 2美 摘要 : 概观 当代城 市发展 的趋势 , 全球化促进 了全球城 市发展 , 区域化 正在彤成 巨 型城市 区域 , 方化使城 市集 地 群各具特 色。长江三 角洲城镇群在我 国具有特 另重要 的地位 与作用 , 4 也是 中国融入 全球 化进 程的首要 全球 区。该
高层次集聚使得某几个城市 成为全球经济 的区域或全 成立到改革开放 前的 3 年 间, 0 长江三角洲 的城市化进
球的节点城市 , 并越来越控制和主宰着全球的经济命 程几乎处在停滞状态, 城市群格局没有大的变化。自 脉 _, l 这类 城市被称 为“ J 全球城市 ① (l ac y 。长江 17 年改革 开放 后 , 别 是 19 上海 浦东 开发 开 ”g bl i ) o t 98 特 90年 三角洲城镇群 在我 国具有 特别 重要 的地位 与 作用 , 也 放 ,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 乃 至整个 长江 流域 的 中心城 市 是中国融人 全球 化进 程 的首 要全 球 区[ 1 。长 江三 地位重新得到确 立 , 60 - J 国际性城 市功 能也 得 以恢 复 。上
出要在经济总量 、 合竞 争力 、 综 服务 功能 、 新能 力等 创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

我国国际化大都市的现状及发展研究刘博(延边大学 2013级人文地理)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内容标准,按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水平和现状,根据各方面的特点分析了几大城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展望了我国未来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国际化,大都市,城市,发展。

1.引言国际化大都市,就是指那些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并且和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第一流都市。

本文就根据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的多极化大都市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国际化大都市的相关介绍2.1 国际化大都市的概念及特征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

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国际上有代表性的解释定义有两种:(1)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将这一概念解释为,对全世界或大多数国家发生全球性经济、政治、文化影响的国际第一流大都市。

他认为世界城市应具备以下特征:①通常是主要的政治权力中心;②国家的贸易中心;③主要银行的所在地和国家金融中心;④各类人才聚集的中心;⑤信息汇集和传播的地方;⑥不仅是大的人口中心,而且集中了相当比例的富裕阶层人口;⑦随着制造业贸易向更广阔的市场扩展,娱乐业成为世界城市的另一种主要产业部门。

(2)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了七项衡量世界城市的标准:①主要的金融中心;②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③国际性机构的集中地;④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⑤主要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⑥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与国际航空港);⑦城市人口达到一定标准。

国内代表性的观点有二种: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

另一种观点将“国际化大都市”分解后认为,国际化指的是大都市的性质、功能和地位、作用。

2_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2_1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典题演练]典例1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三个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是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力量,是推动三省经济的“发动机”和“中部崛起”的增长极。下图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经济增长极的分布特点。(2)说出形成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优势条件。
(3)分析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城镇化水平的意义。
知识归纳
答案 (1)沿江、沿湖、沿铁路线分布。(2)交通便捷,水运连接东西,陆运贯通南北;水、矿产、生物等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以长江流域为经济腹地;国家政策支持。(任答四点)(3)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可大幅度提高区域工业化水平,能加速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加速人)航道深、泊位宽;位于我国海岸线中点,长江黄金水道入海口,交通便捷;经济发达,腹地广阔;以上海为依托。(2)①产业基础雄厚;②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协作);③市场广阔;④水陆交通便捷;⑤F1赛事对汽车产业的带动作用(材料);⑥劳动力丰富而且素质较高。(说明:上海基本无资源)(3)外高桥、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港。 原因:外高桥集聚了大量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出口加工产业,国际贸易发达(货物量);浦东国际机场和洋山港交通便捷,对外联系密切(交通)。
考点精解:港口区位分析
1、水域条件:①避风 ②航道深浅、泊位宽窄 ③结冰 ④陆地淡水
2、陆域条件:①地形是否平坦; ②铁路、公路、水路交通便利;
自然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1、经济腹地:范围、经济情况等
2、港口城市:是否发达
[指点迷津]1.城市集聚的优缺点(1)优点:①产生较好的生产协作条件;②有利于城镇间多种职能相互补充,减轻大城市的负担;③促进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技术和生活条件的提高。(2)缺点:①可能出现盲目发展和生态恶化现象;②缺乏统一的行政管理;③基础设施建设费用大等。

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科)-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科)-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本科)-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题目: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目录摘要(详见正文)1 绪论1.1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1.2 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目的及意义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2.1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3 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3.1 上海市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趋势3.2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3.3 发展低碳城市的必要性3.4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3.5 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4 上海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5 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6 结论参考文献以下是论文正文摘要:城市可持续发展不仅对城市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生态环境问题。

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明发达的标志,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因此,人们有必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现有上海市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浅析,提出城市的合理空间布局、环境保护、低碳城市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实现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1 绪论1.1 可持续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从18世纪开始的工业,人类摄取自然资源的能力以及高度膨胀的消费望,极大地刺激着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而来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地从局部扩展到全球,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地球的自然环境,也越来越明显地威胁着人类的未来。

人类面临着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五大危机。

面对人类历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威胁,人们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only one earth)的呼吁。

由前挪威首相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在其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能力的发展模式。

世界城市转型的一般规律与上海的创新战略

世界城市转型的一般规律与上海的创新战略

总 结 : 是 在 此 基 础 上 , 需 要 高 度 关 注 转 型 的 一 般 规 律 对 四 于上海城市发展转型 的经验和借鉴 。
2、城 市 转 型 的 分 析 视 角
在 城市转 型 内涵上 ,城 市转型 不仅 包括城 市竞 争力 、
型 内涵 : 二是世界主要 城市发展转型 的案例 比 创 新 能 力 以及 服 务 功 能 的 增 长 ,还 应 包 括 发 展 动 力 、经 济 .
Gener Di c pln t ans or aton al s i i es of Ciy Tr f m i ar ound he W ord and t l I o a i e St a e e n Sh gh nn v tv r t gi s i an ai
3 、集 聚 模 式 的 功 能 转 型 6 、借 鉴 世 博 的 战 略 转 型
利 用世 博后 效 应推 动城 市 进~ 步转 型 ,
空 间 交 易 成 本 的 下 降 使 得 城 市 功 能 的 转 型 越 来 越 从 这 应 当 成 为 今 后 一 段 时 期 内 上 海 调 整 经 济 结
性 。本 次 金 融 危 机 是 全 球 性 的 金 融 危 机 ,它 的 影 响 深 度 和 广 度 都 是 前 所 未 有 的 ,在 这 种 复 杂 的 国 际 经 济 环 境 下 ,上 海 不 可 能 独 善 其 身 。虽 然 目前 的 经 济 形 势 已 经 实 现 企 稳 ,
整体 经 济从 失衡 走 向再 平衡 可 能是 长期 的过 ( ) 上 海 转 型 的 内 需 主 导 前 景 二
构调 整 的城 市 收入 分配 结构 调 整 、城 乡二元 环 节 ,并 从 这 些 中 心 出 发覆 盖 整 个 全 球 区 域 。

世界城市建设的比较与反思——基于北京与上海的创新能力的分析

世界城市建设的比较与反思——基于北京与上海的创新能力的分析

的过程 中, 北京与上海应该如何发挥 自身的发展 条 件
分析 , 以有 助 于两 市 取 长补 短 、 位 发展 , 错 形成 健 康 良性 竞争 的态 势 。
二、 世界 城 市建设 的文 献 回溯
前, 纽约、 伦敦 、 东京是公认 的世界城市 , 它们是国 际高端人才集聚中心 , 也是重要 的国际社会交往
多层 次 的世 界 城 市 网络 体 系 的形 成 , 涌 现 出若 并 干在 空 间权 力 上 超越 国家 范 围 、 全 球 经 济 中发 在 挥 指挥 和控 制 作用 的世 界城 市 。在城 市经 济 的研
究 中, 对于这类在全球经济中发挥作用 的城市有
着 不 同 的表 述 , 如超 级 城 市 ( ru e,94 、 息 Badl18 ) 信 城 市 ( atl,9 9 、 要 城 市 ( r aeCts 、 C s l 18 ) 首 es Pi t ie) m i
全 球城 市 ( lb l ie ) G oa Ct s 和世 界 城 市 (o n Fi — i Jh r d e
man 18 ) 。 n ,96 等
在全球化的今天 , 全球城市体系正主宰着世 界的经济活动 , 而站在这个体系最上面的 , 就是世
界 城市 。世 界城 市是 现代 化城 市 的最高 层级 。 目
明确 提 出 了要 在 全 球竞 争 中掌 握 主 动权 , 造 属 打 于我们 自己的世 界 城 市 。在 8 、0年 代 , 界城 09 世 市是作 为 北京 、 海 等 国家 重 要 的 中心 城 市 的一 上 种 规划 愿 景提 出来 的 。 北 京 与上 海在 2 0世 纪 8 、0年代 进 行 暗 中 09 较量 , 2 到 1世 纪 两 城 市公 开 申明 “ 界 城 市 ” 世 的 定 位 和 目标 , 始 了打擂 竞争 。当然 , 市之 间的 开 城 竞 争无 疑会 促进 城 市 的发 展 , 在 世 界 城 市 建设 但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正文:----------------------------------------------------------------------------------------------------------------------------------------------------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评审结果的通知各有关单位:《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课题自4月1日向社会公开招标,截止到4月20日共收到有效申请281份。

经组织专家会议和面试比选两轮评审,确定68个课题组中标。

现通知如下:一、战略环境系列研究(6项)1、世界经济增长趋势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动及对中国和上海崛起的影响研究2014-A-21-A复旦大学袁志刚2014-A-21-B上海财经大学靳玉英2、全球治理结构与投资贸易规则变动及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影响研究2014-A-22-A上海社会科学院王中美2014-A-22-B复旦大学袁志刚3、世界新技术革命与中国科技创新趋势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4-A-23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孟海华4、世界能源格局变化与中国能源战略调整及对上海发展影响的研究2014-A-24-A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龚晓峰2014-A-24-B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唐忆文5、未来30年世界城市体系及全球城市发展趋势与上海的地位与作用2014-A-25-A上海财经大学金钟范2014-A-25-B上海社会科学院苏宁2014-A-25-C华东师范大学宁越敏6、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态势、周期和动力机制及对上海发展的影响研究2014-A-26-A复旦大学张军2014-A-26-B上海大学钱颖二、战略性资源系列研究(10项)1、上海人力资源潜力及人口成本与人口红利的变化趋势研究2014-A-27-A华东政法大学郭秀云2014-A-27-B复旦大学彭希哲2、上海城市土地空间资源潜力、再开发及城市更新研究2014-A-28-A上海大学吴冠岑2014-A-28-B同济大学杨帆3、上海城市网络资源拓展及功能性机构集聚趋势研究2014-A-29上海财经大学陈信康4、上海科技创新资源发展趋势及开发利用研究2014-A-30同济大学陈强5、上海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发展潜力与高质量开发研究2014-A-31-A上海财经大学何骏2014-A-31-B复旦大学刘宝6、上海全球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研究2014-A-32-A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2014-A-32-B同济大学周俭7、上海信息资源发展趋势与开发前景研究2014-A-3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吴忠8、上海能源发展趋势、发展战略与节能城市建设研究2014-A-34-A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唐忆文2014-A-34-B上海社会科学院梁朝晖9、上海生态环境容量、发展趋势与生态城市建设研究2014-A-35-B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耀国2014-A-35-C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王敏10、上海全球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承载能力与开发研究2014-A-36-A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朱洪2014-A-36-B上海交通大学孙健2014-A-36-C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赵一新三、战略驱动力系列研究(7项)1、全面深化改革与上海发展动力再造和发展模式转换研究2014-A-37上海社会科学院石良平2、上海在我国全面融入全球化和中国崛起中的开放红利研究2014-A-38-A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丁国杰2014-A-38-B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刘凌3、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经济格局变化与上海城市功能提升研究2014-A-39上海财经大学豆建民4、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研究2014-A-40-A上海财经大学张学良2014-A-40-B同济大学彭震伟5、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促进上海提高城市生产效率研究2014-A-41-A浙江大学肖文2014-A-41-B华东师范大学程贵孙6、互联网发展促进上海城市能级提升与建设智慧城市研究2014-A-42-A上海大学熊励2014-A-42-B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胡斌7、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变化驱动上海城市创新发展研究2014-A-43-A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曾瑞明2014-A-43-B同济大学王莉四、发展趋势及愿景分析系列研究(2项)1、上海城市发展远景展望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2014-A-44-A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颖2014-A-44-B上海市统计科学应用研究所严军2、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愿景目标、功能特征、发展范式、发展路径和障碍风险研究2014-A-45-A上海社会科学院屠启宇2014-A-45-B上海工程技术大学XXX明2014-A-45-C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有限公司王德培五、发展思路系列研究(14项)1、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研究流标2、上海城市发展内涵和理念优化调整与城市能级的阶段性提升研究流标3、上海全球城市网络节点枢纽功能、主要战略通道和平台经济体系建设研究2014-A-48上海大学吕康娟4、上海全球城市商务生态环境研究2014-A-49上海商学院朱国宏5、上海综合性全球城市新型产业体系与产业布局研究2014-A-50-A上海社会科学院李伟2014-A-50-B复旦大学芮明杰6、上海全球城市形态、空间结构及与大都市圈建设研究2014-A-51东南大学杨俊宴7、上海全球城市创新系统与创业生态环境研究2014-A-52-A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张聪慧2014-A-52-B上海交通大学郭俊华8、上海全球城市文化发展与都会城市建设研究2014-A-53-A上海社会科学院荣跃明2014-A-53-B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邱羚9、上海全球城市社会架构、文化融合与社会和谐研究2014-A-54-A上海大学张文宏2014-A-54-B华东理工大学何雪松10、上海全球城市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宜居城市建设研究2014-A-55-A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白杨2014-A-55-B华东师范大学韩骥11、上海全球城市的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流动研究2014-A-56-A复旦大学姚凯2014-A-56-B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汪怿12、上海提升全球城市品牌形象与增强城市吸引力研究2014-A-57-A上海师范大学陆建非2014-A-57-B香港城市规划院孙纪平13、上海全球城市管理与城市安全防护研究2014-A-58-A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孟勇2014-A-58-B复旦大学李瑞昌14、上海全球城市治理模式与民主法治研究2014-A-59-A复旦大学郑长忠2014-A-59-B上海市行政法制研究所刘平希望课题组负责人按照《课题指南》的要求,认真组织,深入调研,保证质量,按时完成研究任务。

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区域城际关系

上海建设世界城市的区域城际关系

Jn 06 u .2 0
上 海建 设 世界 城 市 的 区域城 际关 系
黄雪芬 葛幼松 吴 丽 , ,
( .南京大学 城市与 资源学系 , 1 江苏 南京 2 0 9 ;2 10 3 .湖北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湖北 武汉 406 ) 30 2

要 : 海的 目标定位逐渐 由国家级经济 中心 向亚洲 区域性世界城市转变 , 上 在转变 的过 程中 , 海将面临 3 上
C i a, n h u i u o e ii n wih t ep e e to o e t l rd cte i.I h sp p r t e h n a d t ef ro sc mp tt t h r s n rp t n i o a wo l iis i Asa n t i a e , h n a o e t r e s a i l r b e sa e a a y e n o r s o d n o n e m e s r s p tf r r . b v h e p c a o lm r n l z d a d c r e p n i g c u t r a u e u o wa d p
中图分类号 : U9 4 1 T 8. l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5 6 (0 6 0 —6 10 10 —0 0 2 0 )60 7 —5
Re e r h o h e i na nt r r a e a i ns p o s a c n t e r g o li e u b n r l to hi f S ng ib i g c n t u t d i t r d c t ha ha e n o s r c e n o a wo l iy
U nv r i i e st y,W uh n 4 0 6 a 3 0 2,Chi a n)

在全球城市框架下理解我们的时代和城市

在全球城市框架下理解我们的时代和城市

如何在“全球城市”框架下理解我们的时代和城市徐建澎湃新闻 2018-03-19在《城市的胜利》一书作者格莱泽看来,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21世纪也被普遍认为是城市的世纪。

城市已经成为理解人类当下和未来文明的关键所在,相应地,城市研究正日渐显现蔚然大观的蓬勃景象。

随着《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的正式获批和公布,“卓越的全球城市”这一城市愿景逐渐广为人知,成为舆论和研究的高频热词。

但与之不协调的是,对“全球城市”本身的研究还略显薄弱,热度有余、深度不足,直接导致很多场景下,“卓越的全球城市”被误读为“卓越城市”或“全球卓越城市”。

在这一背景下,由格致出版社出版的周振华研究员最新著作——《全球城市——演化原理与上海2050》,就显得尤为必要。

如果说作者于2008年推出的《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一书,是国内全面引入和系统研究全球城市的开创之作的话,那么,时隔近十年之后的这部著作,则是作者敏锐意识到国内外全球城市动态演化方面的研究尚不成熟后的独创性探索,阐明了全球城市演化的基本原理,将全球城市的研究从静态比较层次提升到演化分析的高度,从而为全球城市战略研究构建了动态演化框架。

这是中国学者和国外全球城市研究前沿的直接对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一、理解全球城市:一种特殊的城市形态什么是全球城市?对任何一个概念,不同学者和流派往往都有不同界定,背后则是各异的视角和维度。

全球城市概念的界定,直接影响着后续对全球城市演化理论框架的构建。

(一)城市在现代全球化进程中的兴起对于全球城市这一概念,作者并不急于先入为主的抛出、开宗明义的界定,而是紧扣该领域所有研究者的最大公约数——“全球化”,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由跨国公司驱动的现代全球化进程,也即全球价值链革命引发的新全球化。

与延续数百年的早期全球化相比,现代全球化并不是由国家直接组织,在新的跨国界的全球化进程中,城市的重要性逐渐凸显,成为非政治的跨国流动连接的主要载体。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学习心得体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学习心得体会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学习心得体会近日,上海市委九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对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了全面部署。

作为上海的一员,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并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四史”学习教育有机结合,立足实际,深入贯彻,认真落实到位。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

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确立之地,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上海红色资源优势,深入推进“四史”学习教育,引导每位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从我做起,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按照“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结合上海实际,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紧贴人民需求,聚焦老百姓的急难愁问题,努力把老百姓所需、所盼、所急的事情解决好,切实担负起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责任,在努力提升全市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让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

上海的城市建设也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传。

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理性思考

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理性思考
从 3 8位 上 升 到 第 1 7位 ” ②。
表 1 20 0 8年 北 京 与 世 界城 市 GD P总 量 和
人 均 GDP总 量 对 比 分 析
决策 , 照这 个部 署 , 京将 最 终进 入 世 界城 市 的 按 北 行列 。然 而在迈 向世界城 市 的过程 中 , 们 必须 清 我 楚 认识到北京 建设 世界城 市所存 在 的突 出 问题 , 即 与真正 的世界 城 市相 比, 京还 有较 大 差距 , 在 北 存 许 多制 约 因素 , 只有解 决 好 这些 问题 , 才能 把北 京
Au g.2 0 01 V0 . . m . 9 1 8 NO 3 Su No 2
第 8卷 第 3期 总 2 9期
对 北 京 建 设 世 界 城 市 的理 性 思 考
叶盛 东
( 京联 合 大 学 应 用文 理 学 院 , 京 1 0 9 ) 北 北 0 1 1
[ 摘 要 ] 建设 世界 城 市是 北京 市提 出的一 个新 的重 大决 策 , 照这 个 设 想北京 将最 终进入 世 按
[ 键词 ] 北京 ; 关 世界 城 市 ; 差距 ; 约 因素 ; 性 思考 制 理 [ 中图分类号 ] T 8 . 1 u 94 2 [ 献标志码 ] A 文 [ 文章编号 ] 17 - 1 (0 0 0 — 1-6 624 7 2 1 )30 6 9 0 0
世界 城 市 是 城 市 发 展 的 最 高 端 , 在 全 球 政 是 治、 经济 、 化 、 会 等 方 面 具 有 最 高 影 响 力 的 城 文 社
数 据 来 源 : l a i D a k g20 G o l t G P R n i 0 8~2 2 , r e b cy n 0 5 Pi c

关于城市“国际化”的探讨(网)

关于城市“国际化”的探讨(网)

“国”、“际”、“化”——关于城市“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的探讨近年来,在中国城市建设中,出现了一种追求“国际化”的热潮,据统计,中国目前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提出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口号,有655个城市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走向世界”。

2010年8月,《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获国务院批复,未来10年深圳定位,除了成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还将是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城市。

应该看到,这种一哄而上追求“国际化”的风潮本身,是一个不太国际化的现象。

事实上,世界上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香港等,很少把“国际化”本身当做城市发展目标,通常他们都是由于各种原因,经过多年自然发展,“客观上”发展成为国际都市,而“国际化”的头衔,也大多是事后外人概括总结出来,只是一种事实的描述,而不是一种事前的愿景目标,也不是一种必然的赞美或者炫耀。

中国对于“国际化”的这种关注和追求,可以视为一种特定的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心理偏好,在最近一个关于国际城市的沙龙上,一位澳大利亚专家说,“我很奇怪的是,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在强调‘本土化’的时候,这里却突然如此高调地提出‘国际化’的目标,很值得关注……”这就首先引出一个问题:中国的这种国际化偏好究竟是怎么来的?关于“国”(… national …)1、为什么推崇国际化?探究国人近年来的“国际化”热,恐怕还是要追溯到我们这个“国”自身的特殊性——包括中国近现代的历史遭遇、几种现代化努力中特定的历史记忆、曾经面临的特定的国际处境,以及我们自身特定国体、政体下形成的特定的社会心理等等……应该说,我们把“国际化”当做口号,应该是对过去某些特定国家取向和走向的一种纠偏,具体而言:1)摆脱战败衰落历史国人所谓的“国际化”,隐含着重新加入强国俱乐部,重返世界中心的意味。

因为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国势堕入谷底的时代,国人感受中,“国际”就是“列强”的代名词,直到今天“国际”二字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主要是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而不是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或穷国。

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几点思考

关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几点思考
肖迪:关于北京建设 “ 世界城市” 的几点思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理 论 研 讨
关 于 北 京 建 设 “ 界 城 市 " 的 世 几 点 思 考
肖 迪
( 交通银行
[ 摘
北京市分行 ,北京
102 ) 0 0 9
要 ]本 文分析 了北京城 市竞争 力的现 状及 其与世 界城 市的差距 ,利 用城 市 竞争 力有 关理论 和 指标 将 北京 与 主
接近世 界 城市 标 准 的 底 线 。美 国 《 富》 杂 志 公 布 , 0 财 3
家世 界 5 0强企业 在北 京设 立全 球 总部 ,超 过 四成 在北 京 0 设立 地 区 总 部 ,北 京 成 为 “ 二 大 世 界 50 强 总 部 之 第 0 都” 。北 京 国际航 空港 年旅 客吞 吐量超 过 6 0 5 0万 人次 ,成
25 0 0年成 为 世 界 城 市 。近 年 来 ,伴 随 经 济 全 球 化 、金 融 全球 化及 世界 经济 的重 心转移 ,综 合实 力 日渐提 升 、文化 底蕴 深厚 的北 京 ,正在 加速迈 向世 界城 市 的步伐 。
21 0 0年 ,北 京 第 i 产 业 比 重 达 7 % ,居 全 国首 位 , 5
的进一 步发 展 。
会 的举 办 提 升 了北 京 的 国际 化 、现代 化 水 平 和 综 合 竞 争 力 ;二 是应 对全 球经 济危 机 ,使 我们 国家站在 了讨 论和 处
理 国际问题 的前 沿 ,北京 在世 界城 市体 系 中的地位 日益 增 强 。但 是 ,北京 与世 界城 市 的差距 还很 明显 。 目前 ,北 京 人均 G P为 1万美元 ,与世界 城市 公认 的标 准 ( . D 15万 ~ 2 5万美 元 )相 比还 差 得 比较 远 。与 国 际 先进 城 市 相 比 , . 北 京具 有独 立知 识产 权 的科技 研发 能力 较弱 。尤其 是北 京 环 境污 染较 严重 ,人 口、资源 的压力 都很 大 ,提升 环境 质

建设东方世界城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建设东方世界城与上海郊区城市化
收 稿 日期 :2 0 . l2 0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0
1 ・ 5
维普资讯
上 海 社会科 学 院学 术 季刊
20 0 2年 第 2期
( ) 态城 市 的 形 成 。城 市 应 该 是 人 类 最 佳 的 居 住 空 间 , 市 建 设 应 该 “ 人 为 本 ” “ 自 2生 城 以 ,与 然 和 谐 相 处 ” 但 是 当 代 的人 类 吃 够 了 酸 雨 、 灰 、 挤 和 喧 哗 等 所 谓 “ 代 文 明 ” 来 的 苦果 。 。 尘 拥 现 带 于是 上 世 纪 7 0年 代 后 , 欧美 等 发达 国 家 中 , 泛 兴 起 了 “ 态 城 市 ” 运 动 。 主 张 人 类 应 该 在 广 生 的 与大 自然 尽 量 接 近 , 市 应 该 与 自然 生 态 , 类 生 活 应 该 与 环 境 和 谐 、 调 起 来 , 使 之 成 为 未 城 人 协 并 来 生 态 城 市 的最 高 理 念 。 由 于城 市 群 内 的众 多 城 市 呈 现 网 络 化 布 局 , 此 先 前 的 “ 园 城 市 ” 为 田 、
的变 化 。 其 中 以 下 几 方 面 的 发 展 , 很值 得 我 们重 视 。
( ) 市 群 的 形成 。城 市 群 ( 称 城 市 带 或 都 市 圈 ) 出 现 在 上 世 纪 。 现 在 世 界 上 已形 成 1城 又 的 以伦 敦 为 中心 的英 国城 市 群 、 巴 黎 为 中 心 的 法 国 城 市 群 、 纽 约 为 中 心 的 美 国 东 海 岸 城 市 以 以 群、 以芝 加 哥 为 中 心 的 美 国 中部 城 市群 , 以及 以 东京 为 中 心 的 日本 城 市 群 等 5大 城 市 群 。 国外 学 者 认 为 城 市 群 除 具 有 一 般 城 市 的 特 征外 , 有 特 别 强 大 的 经 济 实 力 、 分 广 阔 的 腹 地 . 常 还 十 通 处 于 沿 江 沿 海 地 区 , 是 重 要 的 交 通枢 纽 , 且 能 冠 以 世 界 的 经 济 、 易 、 融 、 运 中 心 。 以 又 而 贸 金 航 下 所 说 的 生 态 城 市 和 世 界 城 市 充分 反 映 了 当代 城 市群 的 重 要 特 征 , 且 充 分 体 现 了 上 世 纪 中 而 叶后世界城 市 群的重要发 展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第3期外国经济与管理Vol125No13 2003年3月Foreign Economies&Management Mar12003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50(2003)0320002ν05关于世界城市与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思考谢守红,李健(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上海200062)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城市的基本涵义及发展演变过程;然后全面分析了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条件,并认为从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来看,上海将是我国最有可能率先发展成世界城市的城市;最后从城市空间结构、中心区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以及区域合作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世界城市;城市发展;上海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我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东部地区要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鼓励经济特区和浦东新区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

这为我国东部地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建设世界城市指明了方向。

在东部沿海地区,以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活力,国际影响和国际竞争力日益扩大。

其中,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无疑是最具竞争力的一个区域,上海将是我国最有可能率先实现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的城市。

本文拟对世界城市的涵义以及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条件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世界城市的涵义及发展演变 “世界城市”(world city)一词最早由英国城市和区域规划大师格迪斯(Patrick G eddes)提出。

1966年英国地理学家、规划师彼得・霍尔(Petter Hall)对世界城市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

1980年以后,对世界城市的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城市学界的热点问题。

世界城市,亦称全球城市(global city),它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世界性城市。

目前学术界对世界城市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界定标准,基本上都是从各自的角度对世界城市的特征、职能和形成演变过程进行描述。

但从判别口径和内涵来看,学者们收稿日期:2003-01-20作者简介:谢守红(1966—),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衡阳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系副教授。

李 健(1978-),男,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2也有着基本共识,即世界城市首先应该具有全球性或区域性经济中心的功能,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体系中发挥指挥和协调作用。

它是全球或区域性贸易中心;是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的集聚地;是全球主要银行、保险业等集聚的金融中心;是全球或区域性专业服务中心;是全球重要的生产和消费中心。

其次,世界城市还应该是重要的国际政治和文化中心,是所在国、所在地区各类政府机构或国际性组织机构的集中地,信息发达、文化设施齐全,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开发能力。

世界城市按照其经济能级和影响范围的大小,可分为全球性世界城市和区域性世界城市,一般认为全球性世界城市包括纽约、伦敦和东京三个城市,而对区域性世界城市则分歧较大,其数量多达20个以上。

世界城市格局是长期形成并处于不断发展与演变之中。

世界城市的发展与所在国家或地区经济高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有着内在的联系。

每次新技术革命到来和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必然会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迅速出现一大批颇具实力的城市,并连绵成城市群。

巨大的经济能量所产生的积聚和辐射作用,使得城市群中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中心城市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城市。

第一次科技革命使得伦敦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世界城市,第二次科技革命造就了巴黎、布鲁塞尔等一批世界城市,第三次科技革命则造就了纽约、洛杉矶等一批世界城市。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世界经济重心开始向亚太地区转移,东亚城市的地位不断上升,东京、香港、新加坡、汉城等相继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正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尽管全球化的未来前景尚未定论,但对大城市来说,这无疑是新的生存和发展机会,全球范围内的大城市将被重新挑选排队,它们将在正在形成的世界城市体系中确定自己的位置。

在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的极化作用将加剧,少数大城市将代表各自的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分工和竞争。

现有的世界城市已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开发活动,力图维持和巩固自己的中心地位,而一些发展中国家也纷纷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作为其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取得全球竞争能力的重大战略来实施。

二、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的条件分析 11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化,资本和产业的转移越来越畅通,数量越来越多,速度也越来越快。

但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后,由于发展中国家整体投资环境的恶化,世界资本的流向更加严重偏向于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势头趋缓。

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此期间流入我国的资本却大幅增加。

资本转移的实质是世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产业的大转移,我国凭借日益繁荣的经济和更为开放的恣态正逐步成为大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2001年我国成功入世,掀起了新一轮吸引外资的热潮,这将进一步刺激我国经济的发展。

入世一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平稳,扩大开放成效显著。

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0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利用外资最多的国家。

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然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为把上海建设成世界城市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备受中央政府的重视。

1990年以开发浦东为契机,上海开始了迈向国际大都市的征程。

此后,中央对上海采取了一系列倾斜政策,包括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和国债期货交易中心,又将保险市场对外开放的试点工作和外资金融机构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试点均首先放在上海。

2001年5月,上海市政府提交的《上海市城市发展规划》正式获得国务院批・・3准,即要把上海建成国际大都市及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这为上海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依据。

21综合经济实力分析 世界城市要发挥对世界经济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必须以强大的经济实力来实现其功能。

从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等世界城市的发展来看,它们一般都是国内或区域最大的经济中心或经济调整发展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相当大的比重,特别是人均G DP明显高于所在国家的平均水平和一般城市的水平,在产业结构上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并且是全球或区域性贸易中心和国际资本的重要集聚地。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上海经济一直保持着快速持续的增长。

1992~1998年间上海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216%,1999年增长率略有下降,但也保持在10%,而2000年又重新增至1218%。

2001年上海G DP总量达59719亿美元,居全国各大城市之首,人均G DP为451417美元,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从产业结构来看,上海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初见成效,第三产业占G DP的比重从1992年的3611%,增加到了1996年的43%再到2001年的5017%。

其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占G DP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为1512%;房地产业发展迅速,占G DP的比重增至61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大增强了上海的综合服务功能。

在工业结构调整方面,上海重点发展了汽车、电子、钢铁和石化等行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取得了先发制人的效果。

2000年上海信息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近年来,上海开始进行产业组织的重组,有可能形成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大公司,并进一步向跨国公司发展。

31经济国际化程度分析 近20年来,上海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2001年,上海完成外贸总额609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13%,外贸依存度(外贸总额占G DP的比重)为10119%。

口岸贸易的辐射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上海口岸进出口总额120418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12%,占全国外贸总额的2316%。

在吸引外资方面,2001年上海共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2458项,比上年增长3515%;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7亿美元,增长1514%;实际到位金额4319亿美元,增长39%,资本依存度(外资占G DP的比重)为713%。

良好的发展态势为上海发展国际经济贸易中心提供了较好基础。

在国际金融方面,到2000年末,上海经营性外资金融机构已达69家,其中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有24家,还有19家在沪外资银行被其总行确定为中国境内业务的主报告行,外资银行总资产达17413亿美元,存款3016亿美元,贷款11311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5410%、5419%和5414%,其中外汇贷款已超过中资金融机构。

在外汇交易量方面,由于我国特殊的外汇管理体制,上海较国际同类城市大大落后。

但从整体状况来看,上海金融业运作比较规范,稳步发展,已经确立了银行、保险和证券业的分业经营体系,金融业中介服务体系也已经初步形成,为今后把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打下了良好基础。

城市对世界经济的参与、渗透与辐射能力还反映在跨国企业投资进驻状况。

据统计,截至2001年底,《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已经有256家在上海投资,有10家(据文汇报最新消息则为16家)在上海设立了中国地区总部或亚太地区总部,这些都大大提高了上海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跨国公司的集聚可以引导诸多相关生产性专业服务机构进驻上海,这类机构的集聚正是世界城市形成的主要因素。

41经济发展腹地条件 美国著名城市地理学家弗里德曼(Friedmann,1995)认为,世界城・・4市所处的等级与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和高水平服务部门的数量有一定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它所连接的区域的总体实力,区域经济实力越强,则吸引投资的能力越大,城市所处的等级就越高。

就上海而言,它具有国内其他城市所没有的独特腹地优势,上海城市腹地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长江三角洲,由上海和苏南、浙北的14个城市组成,全区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2000年人口达8000万,超过英国、法国的人口规模,接近德国的总人口;G DP总量达15000多亿元,约占全国的1/6。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最快的地区,全国经济百强县有一半集中在该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