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 — 中国教育史: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中外教育发展史思维导图

设置战区教育部指导委员会 第一个以法制形式集中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的构想
壬子·癸丑学制
从横向看,学制分为三个系统(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
教育制度改革
纵向看年龄,横向看类别
壬戌学制
北洋政府时期
复古主义教育
袁世凯,尊孔读经 教育宗旨: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
陈独秀,李大钊
兴办太学重视选举,选贤举能察举制是科举制的萌芽学校教育
汉代
鸿都门学(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经学教育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 (官学改革)
九品中正制 《颜氏家训》
背景:士族集团内部分配政治权利 局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颜之推,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经典家教名著
隋唐时期
庶-富-教(个体作用) 性相近,习相远(社会作用) 先天决定论-局限
对象-有教无类
目的-学而优则仕(平民,科举制)
孔子
内容-文、行、忠、信
科目:六艺 教材: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成套教材
因材施教(谈话法,观察法)
先秦时期
教育
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
苏格拉底-产婆术 (西方三哲-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意大利
弗吉里奥
通才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 (世俗,人)
维多里诺
创办了快乐之家贵族宫廷学校
继承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对人性回归的重视, 注重关心世俗人的政治生活和信仰自由。宗教,道德,政治性。
北欧
伊拉斯谟,主张人文主义与宗教结合 《愚人颂》《关于正确的教育方法》《论儿童的文雅教育》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社会,国家,民族化

2018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2018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文档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 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人类由古猿演化而来。

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2、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170 万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生活年代:距今约70 万至 20 万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过程: 1921—1929--- 此后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地位及意义: P5四、山顶洞人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文档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第 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10000 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3、生产生活:?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种植农作物:粟?畜牧业:猪、狗等?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3、生产生活情况:?建筑: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主要农作物:水稻?农业工具:骨耜?畜牧业:猪、狗、水牛等?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过程:?时间:稻距今约 10000 年、粟距今约 9000~7000?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示意图

中国教育史-官学发展之⽰意图中国教育史——官学的发展进程【机构⽰意图】⼀、秦汉时期秦朝: ? 政府机关设置“学室”,由吏对⼦弟进⾏教训。

(以吏为师) ?汉朝:⼆、魏晋南北朝官学(时兴时废)1、三国时期魏(官学设置,基本继承汉制)蜀国的学校教育中央官学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地⽅官学郡国--学县道⾢--校乡--庠聚--序太学地⽅官学律学(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太学刘备吴国的学校教育:⽴国学,按古制置学官,设五经博⼠(蜀吴简略) 2、两晋时期西晋两晋的地⽅官学两晋时期地⽅官学的兴衰主要依赖地⽅长官。

朝廷虽然偶或颁发诏令,要求地⽅兴学,但在中央官学都奄奄⼀息的年代,地⽅兴学更是形同空⽂。

⼗六国的学校教育(⼤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多⼤独特性)3、南朝的学校教育宋朝的学校教育州学太学(魏的基础上加以整顿和重建)国⼦学(最⼤特点就是创办了旨在培养⾼级贵族⼦弟的国⼦学)中央官学设“四馆”兴复国⼦学⽞学馆史学馆⽂学馆儒学馆齐朝的学校教育:国学即国⼦学的发展与衰退梁朝的学校教育地⽅官学:梁武帝时期曾派遣博⼠祭酒分赴州郡⽴学,如荆州办起州学陈朝的学校教育:国⼦学(建制上多因袭梁超)梁、陈的专科教育主要是律学,陈沿梁朝设置胄⼦律博⼠,属廷尉。

4、北朝的学校教育北魏⽴“总明观”(东观)中央官学五馆(儒、道、⽞、⼠、阴阳)集雅馆国⼦学⼠林馆律学中央官学道武帝初:⽴太学天兴⼆年:增国⼦太学⽣次年:撰成《众⽂经》,为太学教材明元帝:改国⼦学为中书学(北魏的特创)太武帝:另起太学于城东孝⽂帝太和九年,⽂明太后:建皇宗学(北魏⾸创)太和⼗年,改中书学为国⼦学北齐北齐实际上只设国⼦⼀学,学⽣数⼗⼈,⽽且学官徒有虚名。

北周北朝的中央官学与南朝⼀样设有专门学校,如都设置律学博⼠;北魏、北周还没有书学,以教授书⽣;北周设⽴算学,学⽣称算法⽣。

北朝地⽅官学远较南朝发达,主要表现在统治者对地⽅设学的重视和学制的完备。

北魏太和⼆⼗年,⽴国⼦、太学、四门⼩学孝明帝:修缮国学国⼦学国⼦寺(学制上的贡献,隋唐因袭)太学四门学中央官学中央官学太学明帝宇⽂毓:麟趾学(⽂学教育)武帝天和⼆年:露门学(虎门学,⼩学性质)献⽂帝:州郡⽴学地⽅官学⼤郡次郡中郡下郡孝⽂帝:设有乡党之学通道观北魏的州郡学制虽然完备,但在总的教学实效很可疑北齐北周,地⽅官学曾设置,州县有学⽣,各县视其⼤⼩都设有相当品秩的县学博⼠。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一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学)一 ——2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思维导图)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我国的教育思想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提出“庶富教”,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重视“仁”和“礼”“仁”是核心和最高道德准则,即爱人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三等教学过程:学—思—行教学思想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最早提出启发教学因材施教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人性论:人性素丝说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说知:依靠推理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教育内容的最大特色:科学技术(小孔成像)教育观点:量力性原则(最早提倡)孟子教育目的:“明人伦”最早将“教”和“育”连在一起用(《孟子•尽心上》)人性论:性善论(“良知良能”)理想人格:“大丈夫”教育方法:深造自得、盈科后进、教亦多术、专心致志荀子最早将“道”和“德”连在一起用道家思想主要人物:老子、庄子观点文化堕落论人性“复归”论“绝圣弃智”论《礼记》《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记》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学问题的论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作者:东正克原文观点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杂施而不孙,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预、时、孙、摩”原则“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藏息相辅朱熹教育思想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讲究教育方法朱子读书法子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照进用力、居敬持志王阳明教育思想核心:“致良知”教育观点:量力性(随人分限所及)王充著作《论衡》观点:“问难”与“距师”颜之推《颜氏家训》我国最早的家庭教科书显学外国教育思想萌芽时期苏格拉底(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道德。

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

学习科目:几何、天文、算术教学方法:“产婆术”地位:西方最早提出的启发式教学步骤:讥讽—助产术—归纳—定义柏拉图(社会本位论)代表作《理想国》教育最高目标:培养“哲学王”“寓学习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学习科目: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理论学习即回忆(理念回忆说) 亚里士多德(社会本位论)地位: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教育最高目的:“理性说”,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教育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进行分段教育最早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和谐发展教育的核心:音乐教育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主张自由教育条件闲暇时间自由学科昆体良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地位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欧洲古代教育理论发展最高成就”学习过程:模仿—理论—练习班级授课制萌芽反对体罚创立时期培根地位科学归纳法第一人被马克思成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著作《新工具》首次提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夸美纽斯地位:教育学之父著作《大教学论》教育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欧洲第一部儿童看图识字课本教育目的:宗教目的—永生教育理论的核心:泛智主义和普及教育。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

⾼中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每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图⾼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个知识点框架图来对整体的思路进⾏梳理,⼀个好的思维导图对于历史的学习也是⾮常帮助的。

历史必修三思维导图整理⾼中必修三历史必考知识点专题⼀:中国古代的思想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和发展历程)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荀⼦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后三教合⼀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孔⼦与⽼⼦(⼀)孔⼦1、⽣平著述:春秋鲁国⼈,“三家⼀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 B、“礼”(“克⼰复礼”) 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神⽽远之”③教育思想: “有教⽆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知新”;“学⽽不思则罔,思⽽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发扬光⼤,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整理孔⼦⾔⾏为《论语》,尊孔⼦为圣⼈,历世景仰。

(⼆)⽼⼦:1、⽣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盾对⽴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为⽽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化产⽣了深远的影响。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产⼒发展和社会⼤变⾰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时代,造成思想和⾔论的空前⾃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批⼈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招揽⼈才(⼆)儒家:孟⼦和荀⼦1、孟⼦A仁政学说 B性善说 C义利观:养浩然之⽓;先义后利、舍⽣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成为四书之⼀ B他被称为“亚圣”2、荀⼦①荀⼦的思想:A“天⾏有常”、“制天命⽽⽤之” B、性恶论 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墨家学派的创始⼈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攻③尚贤、尚同尚⼒、节⽤、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业者的利益②战国⼀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与道家2、庄⼦的思想: “齐物” “逍遥” 天与⼈“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与《韩⾮⼦》2、韩⾮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2018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1、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例如:云南、北京、重庆……2、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170万年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生活生产: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地位: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的发现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发现过程:1921—1929---此后发现化石意义:为复原特征和生活状况提供重要证据。

三、北京人的特征体质特征: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工具、组织、用火1、能够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

2、北京人过群居生活。

3、使用天然火,能保存火种。

★(怎样得到火?获得用途?火的意义?)地位及意义:P5四、山顶洞人生活年代:距今约三万年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体质特征:具有现代人类的特征生产生活:已掌握钻孔和磨制技术;具有审美观念•三二二二一:三个远古人类、两个地点、两个大河流域、两个社会阶段—群居和氏族、一个时期第2 课原始的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六千年2、地点: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3、生产生活:•房屋: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生产工具:磨制石器、骨器、角器等•种植农作物:粟•畜牧业:猪、狗等•手工业:彩陶和装饰品、乐器陶埙、纺织、制衣(生活物资来源:打猎、采集、种植、渔业、畜牧等)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生活年代:距今约七千年2、地点: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3、生产生活情况:•建筑:A 干栏式房屋、 B 木构水井•主要农作物:水稻•农业工具:骨耜•畜牧业:猪、狗、水牛等•手工业:陶器、玉器、乐器;雕刻技术;天然漆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兴起过程:•时间:稻距今约10000年、粟距今约9000~7000 •地区: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发展变化:刀耕火种到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种。

2、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3、兴起和发展的意义第3课远古的传说一、炎帝联盟•时间: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地点:黄河流域•背景:部落间攻伐---合并---联盟(首领)•经过: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双方、过程、结果)•影响:炎黄部落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中国教育史思维导图

新文化运动教 育运动思潮
平民教育思潮 工读主义教育运动 职业教育思潮 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勤工俭学运动 科学教育思潮 国家主义教育思潮
学校教学方法 改革与试验
1.设计教学法 2.道尔顿制 3.文森卡特制
1922新学制
产生过程:壬子癸丑学制缺陷丛生 七项标准:进化个性留余地,平民生活易普及,国民经济与实力 特点:划分阶段,缩短年限,改革中等,缩短高等,增强职业,师范教育 课程标准:选修,必修,分科 评价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标:实德实才之士 内容:实学、六斋 方法:习行
颜元的教育思想
兴太学以养士 实行察举
文教政策
任贤使能 经学教育
汉代教育制度
太学 鸿都门学
封建学制建立
地方官学:郡国学
《对贤良策》与三大文教政策
儒学独尊与 读书做官教育模式
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董仲舒教育思想 三纲五常:核心
德育作用:立政之本 ①重义轻利
性质:殖民性
学校:英华书院、马礼逊学堂
教会学校的发展
学校与教科书委员会和中华教育会
教会学校课程
目的:各方面的专门人才
内容:西学为主
兴办学堂 类型:外语、军事、实业
特点:新特点,新旧杂合
学校:京师同文馆、福建船政学堂
留学教育
留美 留欧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中体西用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张之洞 劝学篇
局限性:引进、冲击、维护
科举演变:宋-元-明-清
学校沦为科举附庸 文教政策:兴文教、抑武事
苏湖教法:胡瑗,分斋教学法
范仲淹庆历兴学 王安石熙宁兴学 三次兴学
蔡京咸宁兴学 三舍法:王安石,按成绩依次升舍 积分法:元代国子学,积累计算全年成绩升学 六等黜陟法:地方官学考试奖惩制度

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秦汉时期(思维导图)

秦汉时期政治秦首都咸阳,今陕西西安中央集权权力高度集中制度皇帝制度秦王嬴政改称“皇帝”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总览于一人之身三公九卿三公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集决策,司法和行政大权于一身),由皇帝直接控制御史大夫监察百官,与丞相相互牵制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形同虚设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卫尉掌管宫门警卫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延尉掌管司法审判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及官府手工业郡县制在地方分郡和县两级郡守和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达到中央集权的目的统一措施颁布秦律对商鞅变法的继承和发展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文字(小篆,后有隶书),车轨修驰道,开灵渠,筑长城大规模移民专制主义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指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中央集权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受制于中央政府暴政严刑酷法焚书坑懦,钳制思想,璀璨文化修阿房宫,骊山陵墓,长城阶级矛盾激化,爆发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灭亡积极影响促进秦朝国力增强,初步奠定祖国疆域,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中华民族的形成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汉朝首都西汉-长安东汉-洛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中朝,削弱相权建制皇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御史大夫丞相太尉九卿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问题为七国之乱奠定基础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诸侯王国逐渐被削弱,诸侯王特权被夺,王国地位降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欢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王国约分越小力量削弱选官察举制孝廉成为做官的主要途径(自下而上举荐)征辟制征(皇帝特征某人为官),辟(长官自行征用士人)自上而下选官经济秦承认土地私有,按亩纳税,移民垦荒巩固封建土地所有制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有利于密切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统一车轨,修驰道促进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汉农业重农抑商兴修大型水利漕渠,六辅渠,白渠推行铁犁牛耕确定二十四节气,根据节气安排生产手工业纺织业冶铸业西汉煤成为冶铁燃料,发明淬火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青铜器使用鎏金,鎏银,镶嵌等装饰工艺制漆业制瓷业东汉出现青瓷造船业技术成熟,发明橹,舵和帆,使用锚煮盐业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山东海燕,山西盐卤,四川井盐商业重农抑商以法律困辱,苛以重税货币继承秦制黄金和铜钱为主丝绸之路西汉开通陆抛和海上两条外贸道路,与东亚,南亚,中亚和西亚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赋税制度编户齐民田租,人口税,更税,田亩附加税徭役,兵役,各种杂役文化秦思想法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文字统一文字小篆为基础,统一标准字体,出现秦隶书法三大石刻艺术雕塑秦始皇陵兵马俑绘画颁秦律汉西汉初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积极:适应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促进生产的恢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消极土地兼并,商贾膨胀,中央软弱无力边疆不宁,导致和亲放任和姑息王国问题,出现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期儒家成为正统董仲舒新儒学糅合道,法,阴阳五行家,形成新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加强君权三纲五常,稳定统治秩序东汉唯物主义思想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反对天人感应,反对有鬼论,人为精神依附于形体,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客观的物质科技天文立法《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张衡地动仪浑天说,地球是圆的,最早解释月食医学西汉《黄帝内经》东汉《神农本草经》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望闻问切,医圣东汉华佗庥沸散,五禽戏数学西汉《周髀算经》勾三股四玄五东汉《九章算术》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宗教西汉末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东汉明帝建白马寺道教形成,《太平经》史学司马迁《史记》西汉班固《汉书》文学汉赋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美人赋》汉字书法东汉隶书标准,草书,隶书,行书兴起音乐楚歌,楚舞绘画墓室壁画,画像石等历史事件(情况)文景之治历史背景长期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受极大破坏,经济困难秦灭亡,吸取教训措施重农抑商鼓励生产,改革律法王莽篡汉东汉建立背景王莽改制失败,农民起义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措施优待武将,重用文臣,扩大内朝权利,加强监管制度解决奴婢问题,恢复农业生产总结秦朝完成统一,建立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的一些列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和措施,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继承和改进万里长城暴政,灭亡汉汲取秦灭亡教训,休养生息汉初轻徭薄赋慎刑,重农抑商汉末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腐化,到时阶级矛盾激化分裂军阀割据,黄巾起义名存实亡,三国两晋南北朝。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制度
步 酝酿 入 近 代 制度
确立
资本 主义 时代 曙光
早期 资产 阶级 革命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
经济动力: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
工 业
生产力大 大提高
美国

法国

社会面貌
发生变化
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 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共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
趋进
) 时 期
巩固 边疆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 将军
衰一 弱步
巩 固
中外 交往
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青铜工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古代数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解放
战争
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
(爆发)
转战 陕北 (防御)
挺进大 别山 (进攻)
三大
渡江
战役
战役
(决战) (胜利)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文化


近代经济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活变化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333中国教育史重点(思维导图)

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 历史联系的
1936
⺠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
1946
定义 特质
定义和特质
陶行知
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 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生活即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
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 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社会即学校
三大基石
在劳力上劳心
行是知之始 有教先学、有学有教
重视医学教育
教育、研究、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科举制
考试程序、科目与方法
科举制度的建立
科举制与学校的关系
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优点
使选士和育士紧密结合
科举制的影响
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 国家只重科举,忽略学校教育
缺点
科举制有极大的欺骗性
《颜氏家训》
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
整个士族阶层应该注重教育
第九章 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创办京师大学堂
书院改办学堂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改革科举制度
“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
第八章 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启动中国近代教育改革步伐,打破传统教育格局 思想层面启发,实践层面推动
冲击传统教育价值观,为新式教育推广扫清障碍 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传统,忠君尊孔 粗糙,没克服内在矛盾,引起排异 抑制维新思想,不利于思想启蒙
三舍法
监生历事
五教之目
为学之序
《白鹿洞书院揭示》与书院教育宗旨
修身之要 处世之要
书院培养目标
接物之要
书院功能
书院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特点
书院教学(4) 书院的规章制度

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史思维导图

• 官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刑罚与法律的规定
宋朝的社会结构
• 阶级与等级制度
•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
• 家庭与家族的关系

⌛️
辽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与民族融合
辽金元时期的历史背景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
辽金元时期的社會结构
• 宋朝的衰落与辽金元的崛起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 阶级与等级制度
• 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
• 家庭与家族的关系
汉朝: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扩张
汉朝的历史背景
汉朝的经济与文化
• 秦朝的衰落与汉朝的建立
• 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
• 文景之治与汉武帝的扩张
• 商业与贸易的兴起
• 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 文化与教育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
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 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
• 家庭与家族的关系
西周时期:分封制与宗法制度的确立
西周的政治制度
• 分封制的实施与影响
•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
• 官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西周的社会结构
• 阶级与等级制度
•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
• 家庭与家族的关系
• 宗法制度的确立与影响
03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争霸
与思想争鸣
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崛起与争霸
• 官僚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
• 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 刑罚与法律的规定
• 家庭与家族的关系
• 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08
明清时期:帝国的最后辉煌与
衰落
明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与对外扩张

【七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读记提纲思维导图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12课)

【七上历史期中期末复习】读记提纲思维导图03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12课)

必背知识点与思维导图03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9-12课)【时空观念】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核心知识】【知识建构】第9课 秦统一中国【2022课标】通过了解秦朝统一,知道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知识点一、秦灭六国1. 秦灭六国背景:①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战国以来长年的战争,人民渴望统一。

长平之战之后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

②统一顺序:韩赵 魏 楚 燕 齐2.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意义:秦灭六国完成统一的意义是什么?(学说话,尤其注意第三点)①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统一的趋势成为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③顺应了历史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有利于当时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知识点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立三公制度:中央政治机构,由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监察事务)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君主专制、独裁)。

2.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再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这就是君主专制,这就形成了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
《中国教育史(第四版)》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目录
01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 育
02 第二章 夏、商、西周 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03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 育
04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 育
05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教育
06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 育
目录
07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 的教育
08 第八章 明朝的教育
09
第九章 清初至鸦片战 争前的教育
010
第十章 中国教育的近 代转折
011
第十一章 维新运动到 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
012
第十二章 民国成立初 期的教育
目录
013 第十三章 新文化运动 时期和20世纪20年 代的教育
第十五章 中国共产党
015 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 教育
014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 期的教育
第一节 “五四” 新文化运 动对封建 教育的批 判与变革
0 2
第二节 新文化运 动影响下 的教育思 潮
0 3
第三节 学校教学 方法的改 革与实验
0 4
第四节 1922年 “新学制”
0 5
第五节 收回教育 权运动与 教会教育 的变革
0 6
第六节 新民主主 义教育的 发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 育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最 新


0 1
第一节 国民政府 时期的教 育政策
0 2
第二节 国民政府 的教育制 度和管理 措施
0 3
第三节 国民政府 各级教育 的发展
0 4
第四节 杨贤江的 教育思想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

科技篇中,作者对秦汉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阐述。其中,对秦朝的建筑技术、武器制造以及汉朝的天文历法、医药学等科技 领域的成就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还对这一时期的科技交流与影响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
《中国断代史系列:秦汉史》的目录分析展示了这一时期历史的多个方面。 从政治到经济,从文化到社会,从民族到宗教,从科技到思想,作者都进行了全 面而深入的阐述。这本书不仅为我们了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也 为我们思考和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对于秦始皇的政治措施,钱穆认为其内废公族,外灭人国,造成封建制的崩 坏,县制的推行,奠定了秦的一统之局。同时,他还详细论述了秦始皇的文化政 策,包括焚书坑儒、著述的成就以及文化上的冲突等。对于秦的覆亡,钱穆认为 在于未一视战败国而休养之,以奴隶视之,故秦前后仅十五年而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秦汉时期的历史,也对我自己的人生 有了新的启示。我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独特 的背景和特点。我理解到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我 从书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启示是: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 面对,并且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现在和未来。
同时,对秦汉时期的科技思想和创新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揭示了秦汉时期科技的演变和发展。
本书的制度篇对秦汉时期的官制、法制、教育、选举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详 细地介绍了秦朝的官制等级制度和法律体系,以及汉朝的教育制度和选举制度。同时,对秦汉时 期的制度思想和制度建设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析。
本书的军事篇对秦汉时期的战争、国防、军事制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详细 地介绍了秦朝的军事组织和战争策略,以及汉朝的国防建设和军事改革。同时,对秦汉时期的著 名战役和军事思想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解析。

秦汉魏晋史探微

秦汉魏晋史探微

内容摘要
本书还对秦汉魏晋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和 融合、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等方面的探讨,本书揭示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演变和特点。同时, 本书还对民族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民族关 系的视角。
本书还对秦汉魏晋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描述。通过对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科技 等方面的研究,本书揭示了这一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本书还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 了详细的描述,为读者提供了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视角。
阅读感受
同时,田先生在书中展现出的史学想象力也令我叹为观止。他通过对历史碎 片的拼凑和联想,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 和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情感。这种想象力和洞察力在历史研究中是非常 可贵的,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从而得出更加客观和 全面的结论。
目录分析
田余庆先生在目录中展示了他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他注重从不 同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挖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例如,在“孙吴建国的道路”这 一篇中,田先生不仅分析了孙权建立吴国的政治、军事条件,还探讨了当时的社 会经济背景和民众心理,为我们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更全面的视角。
目录分析
田余庆先生在目录中还体现了他在历史研究中的创新精神。他不满足于已有 的研究成果,勇于提出新的观点和解释。例如,在“昌平君的异说种种”这一篇 中,田先生对昌平君的身份和作用提出了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看法,为秦汉史的研 究开辟了新的思路。
精彩摘录
《秦汉魏晋史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讨中国秦汉魏晋时期历史的著作,书中包 含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摘录,以下是一些精彩的摘录:
精彩摘录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他统一了六国,结 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1

高考历史思维导图一轮复习(纲要上)1

第2讲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秦汉时期【自主复习】考点一、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知识清单】【名师点拨】1.秦朝中央官制2.秦代的郡县官僚体制3.秦朝中央集权制度4.早期政治制度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5.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两个概念,两者不能完全对等。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自掌握国家大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都具有独断性。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集权”则是从地方和中央的关系来看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区别于地方自治的一种国家体制,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地方分权相对应,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

6.从封邦建国到中央集权的过程【认知深化】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官僚政治秦朝中央集权制度抛弃了宗法分封制之下的血缘宗亲关系,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而不能世袭。

主要官吏没有封土,只食俸禄皇权独在整个官僚体系中,只有皇位的传承方式是在一家一姓中世袭的,“家国同治”;皇权至高无上;皇帝的称号和使用的任何物品都具有专一性【经典例题】(2021浙江卷·2)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

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答案】D【解析】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真实地刻画秦军的风采,形象地展示秦朝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的情况,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秦军的磅礴气势,是我国雕塑艺术史上的一支奇葩,故选D项;长城的修建采取因地制宜原则,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取得了协调一致的效果,排除A项;紫禁城许多建筑构件集实用性与装饰性于一体,如太和殿两侧及乾清门前的鎏金大铜缸,外表富丽精致,除了消防灭火的作用以外,还是一种很好的装饰品,排除B项;民本意识就是广大人民的根本的认知,是广大人民对事物判断的一致认知,材料不涉及,排除C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述而不作”、“六经皆史”,学术上重视文字训话、名物考据
章句:实际上是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
经学的特点
章句、师 法、家法
师法:指汉初立为博士或著名经学大师(如董仲舒)的经说 家法:大师的弟子对师说有所发展,能够形成一家之言
“先有师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师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行其流也”
汉宣帝:石果阁会议;汉章帝:白虎观会议(《白虎通义》)

经学会议与石经

为了统一经学教材,东汉熹平四年(175年),在蔡邕等人的倡议下镌刻石经


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机构
太学
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土
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以经学教育 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鸿都门学
世界上最早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以社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容,是一种办学新形势
王充
以鲜明的批判精神为特征,尤其是他“不避上圣”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学术民主精神
论人性和教育的作用
教育与人性的改良
正性、随性、遭性
论教育对改造社会的作用
最容易忽视知识的力量
五级:文吏、儒生、通人、文人、鸿儒
培养“文人”、“鸿儒”的教育目标
文人 鸿儒
行政之才 知识分子中最高级的一层,理论学术人才
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鸿儒也
开设太学,宣告中央太学的正式建立 完善汉初的察举办法,使其成为制度
孝廉是考察德行的科目,贤良方正是考察能力 “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经述之才
秦朝的教育政策及措施
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家思想
统一文字
李斯:小篆
严禁私学
严禁讲学、焚书、坑儒
吏师制度
以官吏为教师,以法律为教学内容 法律之外无学,官吏之外无师,重新回到夏商周时代“官师合一”的局面
论道德教育
道德的根源:天赋,认为道德源于上天,人性与生俱来 道德教育内容:“三纲五常”、“正谊明道”“仁、义、礼、智、信”
分类
今文经学多为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通,用当隶书记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
《六经》为孔子创作,依据政治的需要来解释经学
古文经学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或通过其他途径保 存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
董仲舒、王充、郑玄
《仓颉篇》《凡将篇》、《急就篇》
汉朝的文化教育政策
汉初:各家并存,推重道家“清静 无为”“黄老之学”
重视知识分子在政治中的作用,推荐贤良文学之士 允许开办私学
废除了秦朝制定的“挟书律”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独尊儒术核心
董仲舒建议
兴太学以养士
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汉武帝
独立儒家五经博士
汉武帝采取
汉朝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历史地位
宫邸学
政府专为皇室及贵族子弟创办的贵胄学校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地方官学
郡国学校
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
官学:文翁兴学
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庠序盈门
私学
书馆 经馆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识字教育,也传授一些数学常识
第二阶段,继续进行读写训练
精舍或精庐,较高一级
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
学知与闻见
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
学习论
思考与求是
“问难”与“距师”
任耳目:感性认识
关于教学过程
开心意:理性认识
引度
《对贤良策》和三大文教政策
兴教化,正万民
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统治思想
“圣人之性”
论人性和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中民之性”
性三品
“斗筲之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