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一章专题二核心突破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练习(附答案)

专题二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0课标全国Ⅱ,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9分)把实物当作原物的倾向,在美术史领域根深蒂固。

事实上,实物并不等于原物,我们需要对美术史中“原物”的概念进行反思,对美术馆藏品的直觉上的完整性提出疑问。

这种反思和疑问并不是要否定这些藏品,恰恰相反,它们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藏品作为历史材料的潜在意义。

一旦美术史家取消“实物”和“原物”之间的等号,他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和重构二者间的历史关系。

这会引导他们发现很多以前不曾想到的问题,其核心就是美术的“历史物质性”。

有研究者追溯郭熙《早春图》的渊源,提出这幅卷轴画原是北宋宫殿一套建筑画中的一幅。

邓椿《画继》记载,他祖上被赐予一个宅子,他父亲被任命为提举官时,朝廷派遣一个中官监修这所宅第。

一天,邓椿的父亲看到裱工用“旧绢山水”擦拭桌子,他拿过来一看,发现竟是郭熙的作品。

那位中官说:“昔神宗好熙笔,一殿专背(即‘裱’)熙作,上(徽宗)继位后,易以古画,退入库中者不止此尔。

”邓父请求徽宗赏赐这些“退画”。

徽宗答应了,并派人把废弃的郭熙壁障整车拉到邓宅。

这个记载透露了宋神宗时期皇宫中“一殿专背熙作”的状态,这应该是郭熙创作《早春图》这类大幅山水时的状态。

因此,任何讨论这幅画的构图、功能以及观看方式的文章都必须首先重构这种原始状态。

这也就是说,目前人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看到的《早春图》只是这幅画的“实物”而非“原物”。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研究者的关注点是郭熙的笔墨技法的话,这种研究则似不需要。

但是笔墨离不开观看,而观看必然和绘画的形式和空间有关。

邓椿的记载还引导我们思考另外一个问题,即郭熙绘画的“历史物质性”甚至在徽宗时期就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形式上说,这些画作从建筑绘画转变为卷轴画;从空间上说,它们从皇宫内的殿堂进入了私人宅第;从观赏方式上说,它们从要求“远观”的宏大构图转变为鼓励“近视”的独幅作品。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历史物质性”的转换并不是少数作品的特例。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一章 专题二 核心突破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含答案

语文高考总复习第一章 专题二 核心突破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含答案

核心突破二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准确辨别,合理推断一、什么是信息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包括: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文中的随感、启示、结论、发现、见解、背景材料等;文中的概念、术语、引语、注释、标题等;文中的原理、假说、猜想、工艺、数据、设备、流程等。

二、如何辨别信息一是梳理文脉,即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层次,分析内在逻辑关系;二是剖析论证层次,按并列、对照、总分、层进式切分文章,并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三是体察主要语句作用,审视语句标志,前者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后者如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四是辨析信息的阶段或时序,前者如假想、验证、事实等,后者如过去、现在、将来,或然、已然、将然等。

三、如何准确辨别信息的正误1.找全找足信息源根据选项信息词语提示,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文字。

因为有些选项信息出现在文中多处,所以在寻找原文信息时,要找全文中所有与选项表述相关的信息。

很多时候,相关信息分散在文中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间相距甚远,更要留意。

2.精读原文信息文字对确定好的原文信息文字,一定要精读。

所谓精读,指逐词逐句细致地阅读文章,主要包括把握关键词语、句意和句间关系。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精确把握句意及其侧重点;对于语意有紧密联系的句子,要准确把握句子间的语意关系。

请看下例:原文信息句:(2017·全国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第1题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原文信息句是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承接复句,前两个分句是第一层,也是一个表承接关系的分句,“非政府组织承袭精神”,选项第一个分句表述与它完全一致;“开始……审视”,在选项中变成了目的状语,很显然“伦理审视”不等同于选项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原句第三个分句是“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但在选项中却表述成了“提出了气候正义”,两者显然不是一码事。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含解析)

2022届高考语文大一轮总复习(语文版) 现代文阅读 第一章 专题二(含解析)

专题二 考题突破——整体把握,细心比对一、读文:勾画圈点,整体把握论述类文章阅读是一种信息型阅读,以提取整合文中重要信息为目的。

虽说读起来有肯定难度,但是,假如能辅以勾画圈点,把文本中的重点内容画出来,力求读通、读透、记住(从记忆的角度理解就是提取重要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的编码,使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进入到长时记忆),那么,有利于整体把握文本,正确、快速地把握阅读材料。

1.要做好阅读前的预备。

要给自己明确的心理示意,要张弛有度,克服紧急心理,集中留意力。

2.边读边勾画圈点出下面的内容。

(1)圈点出文中重要的句子。

这些重要的句子是指:①统摄全篇,或揭示文章中心、主旨、观点、情感的句子,即文眼句、中心句、总结句等。

②使用了修辞、内涵丰富的句子。

③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

(2)圈点出文中重要的词语。

这些重要的词语是指:①反复消灭的词语,它往往是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愿思。

②陈述对象转换的词,它们的变化往往体现了行文的思路,抓住这一点有利于理清文章及其段落的思路。

③论点与论据。

论点是论据的统帅,论据为论点服务。

在提问中,对论点发问则答题的要点是论据,反之亦然。

④限定性的词语、定语与状语,如年月时间(多次消灭时间)、数据(多个数据)及其概语(如多数、少量、凡是、全部、都、全、几乎等),又如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最、格外等程度词,迄今为止、假如、可能、肯定等已然、未然、或然词语)。

3.提取圈点内容,整体把握文意和思路。

圈点的目的是把握文章的整体及理清文章的思路。

在前面勾画圈点的基础上看看文章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基本观点包含的是什么内容,全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阅读示例: 中国历代正史皆必▲ ▲记“礼乐”史。

有心争辩中国音乐史▲ ▲ ▲的人须▲进入正史的音乐史▲ ▲ ▲中寻宝。

不娴熟古汉语,不养成阅读四库音乐文献习惯的人,则不能治中国音乐史。

画线句子点明白正史的音乐史在争辩中国音乐史中的作用。

“音乐史”消灭两次,表明论述对象。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

考查热点2 概括文本主旨概括内容主旨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又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客观表达效果,涉及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材料,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分技法一、概括文本主旨6方法1.标题提示法从文章标题上直接获取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类方法适用于概括议论性、抒情性散文的主旨。

2.首尾归纳法从文章的首尾段落中归纳出文章的中心主旨。

好文章大都是蕴含着作者的精心构思,许多散文往往是在开头、结尾,尤其是结尾部分表明中心主旨,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把握了首尾阅读法,就会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

3.关键词句归纳法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概括中心主旨。

许多抒情和状物的散文中,常有一些词句表明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观点或态度,这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词句。

.串联层意法先归纳每段或每层的意思,再将每段(层)的中心联系起来,在整体上找出它们表达陈述的集中点,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主旨。

5.因文而异法借助不同的文体特点,概括文章主旨。

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哲理散文,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表明了什么观点等。

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时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内容与时代背景的关系,了解文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写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概括文本主旨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目,明确概括方向有的题目直接要求概括主题,有的则从概括作者情感的角度设问。

审准题目的设问角度,是准确答题的前提。

第二步:定向读文,寻找答案依据如果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则要重点浏览每一段,尤其是开头段和结尾段中的抒情议论部分;如果是对散文主旨的概括,则要关注散文的题目、内容、写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第三步:规范表述,表明答案要点无论是对散文情感的概括还是主旨的概括,都尽量用“表达了”“抒发了”“揭示了”“表明了”等规范术语作答,还要注意分条表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题02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专题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筛选概括讲目标1.了解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基此题型及命题规律。

2.掌握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筛选概括类试题答题技巧。

讲考点考点一: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真题导航]1.[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表达。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那么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表达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表达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二+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doc

高考一轮复习备考资料之语文(江苏专用)讲义:第一章+语言文字的运用+专题二+核心突破二+Word版含答案.doc

核心突破二掌握关键的辨析能力——内析成分定类型,外察标志快诊断一、识别语序不当语序不当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顺序不合理,或句子的顺序不合逻辑、语法及习惯。

常见的语序不当的现象有多项定语语序不当、多项(层)状语语序不当、状语或定语位置不当、关联词位置不当、递进或递减关系语序不当、并列词语(动词、名词)或分句排列顺序不当、句子内部的对应错位等几种类型。

(一)识别四种语序不当类型1.多项定语语序不当下面句子都存在多项定语语序不当的问题,请作具体说明。

(1)(2016·全国Ⅲ)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应将“历时三年”放到“开展的”之后,同时在“历时三年”之后加“的”。

(2)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为宝贵的”应放在“精神财富”的前面。

多项定语语序不当是语序不当的类型之一。

正常的多项定语排列次序(按照距中心词由远及近):属(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短语),数(称代或数量短语),动(动词或动词短语),形(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名(名词或名词短语)。

可以记一个典型例句:她是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

2.多项(层)状语语序不当下面句子都存在多项(层)状语语序不当的问题,请作具体说明。

(1)(2017·全国Ⅰ)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状语“三个月内”不应修饰动词“要求”,而应修饰动词“完成”。

202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202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考点二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解答筛选信息题,要强化两种意识。一是整体意识,因为这种信息筛选题 多是放眼全文的,所以必须把握全文内容主旨。二是细节意识,这种题目的选 项错误点设计极细小,稍一粗心就放过去了。特别需要细读选项,一个字都不 放过。解答这类题有以下两个步骤:
◆对点演练 (2018课标全国Ⅱ,1+原创,6分)(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所谓“被遗忘权”,即数据主体有权要求数据控制者永久删除有关数据主 体的个人数据,有权被互联网遗忘,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在大数据时 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作为数字化记忆发展的 四大驱动力,改变了记忆的经济学,使得海量的数字化记忆不仅唾手可得,甚 至比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更低。记忆和遗忘的平衡反转,往事正像刺青 一样刻在我们的数字肌肤上;遗忘变得困难,而记忆却成了常态。“被遗忘 权”的出现,意在改变数据主体难以“被遗忘”的格局,赋予数据主体对信息
孔子力主依赖“德”来进行政治统治,并提出“为政以德”(《论语·为政 》)的主张。孔子认为,在政治治理中,有基于德性的“德礼之治”与基于暴力 的“政刑之治”的分别,“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王霸”之分,但其 崇尚德礼之教的政治思想则影响了儒家在政治权力运行方式上的基本立场。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提出的王霸之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孟子将王、霸对举, 并将其中所蕴含的治理或者统治方式上的对峙明确地呈现出来。孟子说: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 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 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解析 A项,缩小范围,“被遗忘权”概念表述不全面,“有权要求被互联 网遗忘”是有条件的,原文有“除非数据的保留有合法的理由”;B项,曲解文 意,“主动先确定自己活动的范围”错误,原文说“主体能动地控制个人信 息,并界定个人隐私的边界”,目的是能动地控制个人信息,不是“先”来到 某个地方之意;D项,偷换概念,“数据选择和建构”错误,原文说主导者是 “数据控制者”。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节 分析综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1章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2节 分析综合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确定各选项所 对应的阅读区间,再将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进行对照,最后判断是否符合文意。A 项,对应原文第③段,是对前三句的概括整合,符合文意。B项,对应原文第③段, 是对文中“否定”内容的高度整合,符合文意。C项,对应原文第④段前两句,原文 为“接受者作为主体……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没有因果关系,而选项为“由 于……,所以……“,属强加因果。D项,对应原文第⑤段,是对本段内容的高度整 合,符合文意。
(摘编自陈望衡一项是(3分)( ) A.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 明写,需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 是通过接受者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前理解”是接受者在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由于接受者对文本的 接受不是被动的,所以这种结构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D.作品被艺术家创作出来以后就成为历史,作品是通过接受者的理解而存活于 现实,并发挥作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品的生命力存在于理解之中。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分析文章结构是指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包括:分析段内的结构层 次;分析全篇的结构层次;在把握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 把握文章思路是指把握文章内容,发现各层意思之间的联系,包括:理清结 构,即把握文章的框架,弄清文章的来龙去脉;理清行文脉络,即分析语句间的意 义关系,把握语句顺序的安排,可依靠线索、过渡、照应、关联词语等分析辨识。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归纳内容要点一般是对一段或几段文字进行分析概括,常涉及三个方面:具体 的内容概括正确;抽象的内容阐发正确;含蓄的内容解说正确。 概括中心意思是对整篇文章分析概括,是把文章内容、主旨进行具体化的阐发 或概括。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复习板块1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__文学类文本阅读第2节散

考点练透4 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散文的内容要点,是指散文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是散文内容的精要之处,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局部的。

整体概括大多是要概括全文主旨,而局部概括则包括概括特点、概括词意句意段意等。

考查热点1 概括特定信息概括特定信息是指围绕文中人、事、物和景四个主体关涉的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定向概括。

这类特定信息概括题是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题型。

高分技法一、如何筛选整合文中信息1.准确定位——对内容信息的筛选,要根据题目确定的范围来进行。

这个范围有时大有时小;有时以严谨的层次呈现,有时以散落在文中各个地方的形式呈现。

要想正确、完整地筛选信息,首先要把范围确定好。

2.全面提取——在重点阅读区域里,注意进行信息比对,提取出承载重要信息的词句。

3.整合转化——通过联想、推断,调动知识能力的积累,将重要信息转化为答题要点。

4.顺畅连缀——用归纳转述、概括分析的语句,连缀要点,力求连贯。

二、概括特定信息的3种方法1.直接摘录法。

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

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词句,确定题目的答案在文中的具体位置,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原句或从文中摘取重要词语的组合。

2.拼接改写法。

提取文章中的一些词句,通过拼接并改写的方式重新组合来作答。

作答时一般根据题干要求,从文中筛选信息要点,但不能直接摘录,其答案一般是文中的词句意思的组合变换。

3.意义综合法。

有些文段(章),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段),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的句意或几个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公因式”,概括出内容要点。

三、概括特定信息3步骤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指向通过仔细阅读题干,明确概括对象是什么以及指向对象的哪一方面信息(原因、结果、作用、意义、影响、方式、特点、情感等)。

第二步:理清文路,锁定区间不论是概括哪类指向信息,都必须理清全文结构思路,这样才能明确所要概括的信息在哪里。

第三步:提取信息,整合答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取材”。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一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二信息筛选整合

(全国版)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选提分专练第一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二考点突破考点二信息筛选整合

考点二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语言是有声的思维,文字是有形的思维。

二者都是思维的外化。

像语言一样,文字也是思维能力的反映,蕴含着思维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古文字是对思维进行考古的工具。

古人类主要运用形象进行思维。

这种特点反映在古诗歌中,人们喜欢用比兴来说明某种道理;反映在原始神话中,人们通过具体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抽象的道理是没用的。

形象思维曾是人类最得心应手的思维方式。

抽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从文字的创造特点看,绘画文字是最早的文字。

这种文字的主要特点是象形。

不仅中国的古文字用形象来表示,古巴比伦人、古雅玛人、古埃及人等无一不是从象形开始来创造古文字的。

创造文字的时代,人们抽象思维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人们进行抽象思维,还很难脱离具体形象来进行,往往要依赖于对形象的类比、比较、联想来进行。

表现在文字的创造上,形与义密切结合在一起,人们是从形象来了解符号的意义的。

文字的产生一方面是以人类抽象思维的能力达到一定水平为基础的。

但另一方面,象形文字又标志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发达,这种低下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可能创造太抽象的符号。

抽象思维能力的低下还主要表现在古文字上的词类上,表现为形容词的极端贫乏。

从甲骨文看,形容词数量相当少,只有白、厚、明、光、赤、美、丽等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事物的性质包含在事物之中,与事物不可分离,只能通过人的思维才能把事物的性质从事物本身分开。

在近代一些少数民族那里,要说热,只能说“像火一样”。

早期文字中的“鱼”字是各种各样的鱼类象形,后来逐渐概括出一种共同的鱼的特征的象形文字,作为各种各样鱼的代表。

早期文字中,几乎每个文字都经历了一定的概括过程。

没有概括过程,就不可能产生一般意义上的文字。

这种概括能力使人们能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性质,撇开了同类事物之间的差别性、个性和偶然性,产生了最初的种、类概念。

在概括能力发展的同时,形象思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着。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部编版

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现代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部编版

任务突破练一内容理解与信息筛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材料一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现代化”的内容呢?每个中国人生来就属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这种国家归属感和民族归属感渗透到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

大概许多人没有意识到,我们中国人视为理所当然的这种国家和民族意识非常具有现代性。

现代的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无论是国内层面还是国际层面,无不是建立在国家制度之上的,没有国家制度简直不可想象。

在思想领域,民族主义是现代社会较之一切政治意识或宗教观念都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

在多数情况下,民族利益高于阶级利益、教派利益。

中国人民历来把“国”与“家”相连,把“国”视为“家”的扩大,“国家”成为我们中华儿女最为稳定而深厚的人生依附和精神家园。

除了外患所迫,中国鲜有企图从内部分疆裂土的。

即使内忧外患最为深重的时候,中国也少有无政府状态。

民族意识则往往更加强烈。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

但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光明愿景。

不能不说,人民强烈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并保持社会稳定的强大推动力量。

在人类实现大同社会之前,或者在人类实现无阶级、无国家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前,这种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始终是一种现代的和先进的制度。

儒学之所以充满了现代性,乃是因为它是一种世俗的社会知识体系和行为规范体系。

它用世俗的、建立在实用理性基础上的观点和原则,解决了西方人需要借助神才能解决的信仰问题;同时,它又通过诉诸人的内在道德规范,解决了西方文化中必须通过外力强制立法才能解决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问题(即所谓法治和德治之分)。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儒家文化以较低的成本实现了中国社会的延续、稳定与治理。

儒家推崇仁、孝、义、礼、智、信、勇,讲究“人禽之辨”“义利之辨”。

“仁”的含义之一是指“仁政”,类似于现代的“善治”,这是孔子针对当时的天下乱局和人民苦难而提出的政治理想。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第1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根据论述类文本专业性强、难读懂等特点,结合考生在做题时耗时长、正答率低的情况,本部分准备从以下方面突破:首先,明确高考怎么考;其次,再了解选项“6大命题手段、8大设题陷阱”情况,把握高考方向与命题规律;然后,根据高考命制选项特点,运用“微课堂”来教会考生运用“三步法”读文本,特别是第二步“微观勾画”法,“勾画”出高考命题点,节省做题时间;最后,掌握“三比”解题法,又快又准地选出答案。

之所以这样设想,是因为前两步属于高考命题解读过程,是后两步的基础;后两步属于高考题的解答过程。

(2016·高考全国卷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但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人讲述亲身经历或道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把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

在传媒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水手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正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

《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堂吉诃德》中的故事是堂吉诃德的行侠奇遇和所见所闻,17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为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类和史传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故事之间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不一定是作者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离群索居的时候。

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

但是,一名水手也许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漂泊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和趣事,当他晚年坐在火炉边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 知识梳理与练习题汇编(Word版,含答案)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与练习题汇编【新课标全国卷】第1节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一、论述类文本“三要素”定义说明论点指议论中的确定意见以及论证这一意见的理由。

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

论据指立论的根据,一般指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具体事例、概括的事实、亲身经历等,选择事实论据注意要有针对性、典型性、确切性、新颖性。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权威性言论、原理、定律、公认的道理等。

论证指引用论据来证明论题的真实性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题时所使用的推理形式。

论证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运用一定的推理形式,确定另一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

任何论证都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的。

论证时用到的方法就是论证方法。

二、论述类文本四种常见文体及特点类型定义特点政论文政论文是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文。

主题鲜明,结构简明,行文流畅。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是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个问题或成果的学理性文章。

具有科学性、创新性、专业性、规范性和应用性。

时评时评是对当前发生的新闻及新闻中的事实发表见解的文章。

具有时效性、针对性、说理性、准确性和思想性。

书评书评是评论或介绍书籍,探求书籍创作的思想性、学术性、知识性、艺术性的文章。

具有评价的科学性、见解的独创性、语言的生动性。

三、论述类文本四种常见结构及特点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

其常见结构有并列式、对比式、层进式总分式等。

1.并列式并列式指的是展开的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主次之分。

或是分论点之间关系的并列表述,或是围绕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论证同一观点。

其实,通篇使用并列式结构的论述类文本不多,一般是在主体论述部分,分几个角度对观点加以阐述,这样便与总分式重合了。

2.对比式对比式指的是把两种观点加以对比,突出论证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pptx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分点突破2理解分析与比对文本信息pptx课件

考向(二) 推断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要分析推断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就要分析假设推断、条件推断、 因果推断等逻辑关系是否合理。选项一般以假设、条件、因果等复句形 式呈现。 1.假设推断 选项用假设复句的形式表述文本内容,前一个分句以假设存在或出 现了某种情况作为前提,后一个分句以假设情况一旦实现所产生的结果 作为结论。常见的关联词:如果……就……,要……就……。有时关联 词会省略,但整个句意是假设推断的。
再看其他人推出的七律压卷,无论是《登高》也好,《秋兴》八首也 罢,尽管篇名不同,题材不一,但基本上都是以雄浑壮阔、刚健有力的 七律为主,都在气势浩大、骨力遒劲的风格范围之内。绝不会把“几处 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些小巧妙思的七律选为压卷。至于沈 佺期的《独不见》有此荣幸,恐怕与其独特的位置有关。姚鼐以为此律 “高振唐音,远包古韵,此是神到之作,当取冠一朝矣”,正说出了其 中的地位与玄机。窃以为:《黄鹤楼》以健气为胜,《独不见》以圆润 为胜,二者各得其妙,而后者可视为初唐七律第一。
4.注意一些关键语言提供的信息 语言的提示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如“已经成为”“今后必将”“往 往 是 ”“ 也 许 是 ”“ 有 可 能 实 现 ”“ 将 有 重 大 意 义 ”“ 因 此 ”“ 必 须……否则……”“可见”等。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有可能找到 了打开思路的钥匙。
二、了解推断文本观点的设误方式 考向(一) 推断前提有无依据 推断前提是否有依据,就是分析前提是否合乎文本内容,也就是作 为推断的依据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要判断于文无据错误项,就要在解题时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是 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典例2 阅读原文信息,分析选项推断是否有问题。 (1)原文信息:目前,应用和知识方面的鸿沟正在缩小,价值鸿沟变

2025高考语文 重难点1 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2025高考语文 重难点1 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版)

重难点1 文本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信息类文本阅读)(解析版)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2024年新高考I卷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3.下列选项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的一项是()(3分)筛选、分析、整合信息2024年新高考II卷1.下列对材料一中画横线语句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4.《<月背征途>推荐序》对读者了解这本书有哪些帮助?请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

(4分)筛选、整合、分析运用2023年新高考I卷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4. 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4分)概括内容要点2023年新高考II卷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筛选并辨析信息和概括内容要点2022年新高考I卷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筛选并辨析信息2022年新高考Ⅱ卷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4分)5. 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6分)概括内容要点2025年考向预测: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新高考卷最重要的考点,可以采用选择题形式,也可以采用简答题形式。

“信息”是此类文本的任务核心,“筛选与整合”是此类文本的能力核心,概括的区间不只限于某一则材料,一般是随文命题,考点稳定,设题灵活。

所以在平时练习中,注意学生的概括能力的练习,能够根据文本准确筛选与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突破二信息筛选、整合与推断——准确辨别,合理推断一、什么是信息论述类文本中的信息包括:中心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文中的随感、启示、结论、发现、见解、背景材料等;文中的概念、术语、引语、注释、标题等;文中的原理、假说、猜想、工艺、数据、设备、流程等。

二、如何辨别信息一是梳理文脉,即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层次,分析内在逻辑关系;二是剖析论证层次,按并列、对照、总分、层进式切分文章,并梳理段落间的逻辑关系;三是体察主要语句作用,审视语句标志,前者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收束句等,后者如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四是辨析信息的阶段或时序,前者如假想、验证、事实等,后者如过去、现在、将来,或然、已然、将然等。

三、如何准确辨别信息的正误1.找全找足信息源根据选项信息词语提示,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信息文字。

因为有些选项信息出现在文中多处,所以在寻找原文信息时,要找全文中所有与选项表述相关的信息。

很多时候,相关信息分散在文中不同的地方,甚至彼此间相距甚远,更要留意。

2.精读原文信息文字对确定好的原文信息文字,一定要精读。

所谓精读,指逐词逐句细致地阅读文章,主要包括把握关键词语、句意和句间关系。

对于结构复杂的句子,要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精确把握句意及其侧重点;对于语意有紧密联系的句子,要准确把握句子间的语意关系。

请看下例:原文信息句:(2017·全国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第1题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原文信息句是一个由三个分句组成的承接复句,前两个分句是第一层,也是一个表承接关系的分句,“非政府组织承袭精神”,选项第一个分句表述与它完全一致;“开始……审视”,在选项中变成了目的状语,很显然“伦理审视”不等同于选项信息“应对气候变化”;原句第三个分句是“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但在选项中却表述成了“提出了气候正义”,两者显然不是一码事。

如果像这样精读原文信息文字,并与选项稍作比对,那么,信息的正误就一目了然了。

3.仔细比对原文信息与选项内容,识破设误陷阱选项内容都是命题者对原文信息作了“变形”处理,在“变形”过程中命题者故意设置了一些陷阱迷惑考生。

如果掌握了命题者“设误”的手段和特点,那么会大大提高辨别信息的正确率。

(1)识破“偷换概念”陷阱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

如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识破时应注意看选项与原文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现象,尤其看选项的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

边练边悟1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存在“偷换概念”陷阱。

原文: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选项: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通过“能近取譬”,成为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偷换概念。

原文说“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是“由亲情……一切道德情感”,而选项中却换成“亲情”。

(2)识破“曲解文意”陷阱命题人不结合文段的前后语境,对某些词句的含意故意加以曲解,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分析和概括。

识破时应从整体上把握材料,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边练边悟2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存在“曲解文意”陷阱。

原文:而《多能鄙事》《便民图纂》等日用类书则以丰富的实例介绍了香药在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如何应用的过程,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的例子比比皆是。

从记载内容及书写特点来看,香药在日常生活中的消费重点在明初发生了重要转变,从疗疾保健转向了美食调味。

元代的营养学专著《饮膳正要》中,关于胡椒应用于饮食的记录多达三十余条,然而在介绍这些食谱之前几乎都先强调其食疗保健功效,而明代的记录则多略去对其治病保健功效的介绍,更强调香药的调味及腌制功能。

选项:日用类书记载荤素菜肴、茶酒汤水、肉脯果干中加入香药,说明人们已经将香药应用于饮食、保健等日常生活领域而已忽略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曲解文意。

原文对香药的治病保健功效说“明代的记录”是“多略去”,而选项曲解为“已忽略”。

(3)识破“无中生有”陷阱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中根本找不到根据,或原文中并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某种意思,纯属命题者故意提出来迷惑考生的。

识破时应仔细检查选项内容能否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能否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边练边悟3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存在“无中生有”陷阱。

原文: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必然会在建筑及城市规划上有所反映。

从对位于西安的唐大明宫遗址的发掘和对史料的研究来看,大明宫主要建筑把“以肥为美”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丹凤门、玄武门相对,世界上最宽的御道贯穿中轴,从中轴向两边对称延展,中国传统的“择中对称,无为而治”古代哲学思想,在对称美学中得以体现。

整个大明宫的面积是现存明清故宫的4倍,如此庞大的唐朝王宫的建筑群规模是后世不可匹敌的,这与当时发达的封建社会经济,以及“以势壮美”的美学倾向是不可分离的。

选项:西安的唐大明宫主要建筑把“以肥为美”的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唐代美学思想最主要的体现。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无中生有。

“这是唐代美学思想最主要的体现”错,原文只是说“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必然会在建筑及城市规划上有所反映”,后文还提及了“对称美”“以势壮美”等,故大明宫“以肥为美”只是唐代美学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之一,“最主要的体现”这一说法无中生有。

(4)识破“因果混乱”陷阱因果混乱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指选项在因果(或条件)关系上,故意把原材料中的“因”(或条件)变成“果”,或把“果”变成“因”(或条件)等;二是一果多因,转述时故意漏掉一个原因;三是强加因果关系,即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物硬说成有因果关系。

识破时须关注原文与选项中表因果关系的词语,看因果关系是否混乱。

边练边悟4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存在“因果混乱”陷阱。

①原文:从外部条件来看,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也是“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与西方的交流,略带“野性”与“粗犷”的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

有学者认为,唐代诗人李白,很有可能就出生于碎叶城,碎叶城即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或许正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激发出诗人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与大胆的想象力。

而唐朝皇帝多有“胡人”血统,“胡人”,即我国西北少数民族旧时的统称。

选项:唐代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和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以及唐代皇帝带有“胡人”血统,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果混乱。

“西方文化被源源不断地注入东土”“唐代皇帝带有‘胡人’血统”不是唐代“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而“自信开放的治世之道”只是“以肥为美”观念形成的原因之一。

②原文: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立的,因而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选项:儒法二家的思想具有不相容性,所以两家思想无论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基础上,还是在人生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上都是对立的。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果倒置。

原文是说因为“儒法二家的思想无论从世界观、人生观基础,还是从人生的理想和达到的方法途径看都是对立的”,所以“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5)识破“以偏概全”陷阱命题者设计选项时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表示程度轻重的词语来干扰考生,主要包括以部分代整体(或以整体代部分)、以个别代一般(或以一般代个别)、以特殊代普遍等,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识破时需注意原文重要词语前面的表程度、范围、数量、频率等起修饰与限制作用的关键词。

如少数、部分,全、都,特别、十分、稍微,通常、偶尔等。

边练边悟5请仔细比对原文与选项,看是否存在“以偏概全”陷阱。

①原文:原始佛教最根本的教义,如无常、无我、苦,以及十二因缘等等,都属于知的方面。

八正道、四圣谛等,则介于知行之间,其中既有知的因素,也有行的成分。

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传到中国以后,它那种无父无君的主张,与中国的三纲六纪等等,完全是对立的东西。

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

早期佛典中有些地方特别强调“孝”字,就是歪曲原文含义以适应中国具有浓厚纲纪色彩文化的要求。

选项: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孝”是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的东西,佛教中讲“孝”是适应中国文化的结果。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偏概全。

“原始佛教是完全没有伦理色彩的”错,原文只是说“与知密切联系的行,比如修行、膜拜,以及涅槃、跳出轮回,则完全没有伦理的色彩”。

②原文:古人认为,山中居住着主宰一切的神灵,是乾坤互通的“天梯”。

孔子曰:“山川之灵,足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我国的神山崇拜以泰山为典型代表。

选项:神山文化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山。

比对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以偏概全。

选项漏掉了原文“几乎所有的古老民族”中的“古老”二字,扩大了范围。

(6)识破“张冠李戴”陷阱命题者设置选项时,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将事物的此方面表述成彼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