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规划中的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是两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城市规划需要兼顾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空间的更新改造,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并提出相关的观点和建议。
一、城市规划中的文化保护城市是文化的承载体,承载着历史、民族、社会的文化内涵。
城市规划应该将文化保护纳入考虑的范围,以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城市的独特文化。
1. 保护历史建筑历史建筑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城市规划应该优先考虑历史建筑的保护,通过修复和维护,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商业化和盲目拆除。
2. 保护传统街区传统街区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生活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城市规划应该注重保护传统街区的完整性和独特性,保留传统建筑风貌和历史记忆,同时提供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便利条件,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 弘扬民族文化城市规划需要体现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尊重和保护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
在城市更新中,应该注重保护和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城市环境。
二、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更新城市规划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城市更新,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改造和更新,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功能,推动城市的发展。
1. 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更新需要注重提升城市的形象,通过建设标志性的建筑和公共空间,打造城市的地标和品牌。
同时,需要重视城市的整体规划和风格,统一建筑风格和色彩,创造出具有辨识度和吸引力的城市形象。
2.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城市规划需要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各个功能区域,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和城市设施。
注重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增加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3. 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更新还需要注重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通过开发和规划城市产业园区和商业中心,吸引投资和创业资源,促进城市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和策略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和策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文化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城市文化不仅是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了城市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而如何在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建立一种平衡的关系,以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成为城市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文化的传承城市文化传承既是一种历史的继承,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城市文化传承主要通过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建筑、文化遗址、文化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
要做好城市文化传承,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保存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传承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保存文化遗产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2. 弘扬文化背景城市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城市文化的背景。
要切实做好城市文化的传承,需要加强对城市文化背景的传承和弘扬,包括城市的传统文化、美食、民俗、文艺等方面。
3. 加强城市文化的研究城市文化的传承主要依靠对其研究的深入,需要加强对城市文化的研究力度,包括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符号、文化遗产、民风民俗等方面的研究,以便更好地传承城市的文化。
二、城市文化的创新城市文化创新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动力之一,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城市文化的创新我们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1. 创新城市文化产业城市文化产业是城市发展中相当重要的部门之一。
城市文化创新首先要从文化产业进行着手。
需要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艺术产业等方面考虑,激发城市文化产业的活力,以此持续推动城市文化的创新。
2. 培育文化创新人才城市文化创新需要有大量的人才去实现。
既需要有熟悉城市文化的人才,又需要有文化创新人才。
在这方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从教育着手,着重培育文化创新方面的人才。
3. 利用新技术和新影响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和新影响力对城市文化的创新起到了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城市规划和设计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关系着城市的发展和未来。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十分关键的方面。
作为一种历史传承和发展的累积,城市的文化传承对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同时城市中的各种文化元素也是城市的重要标志和见证。
城市规划和设计应当有效地保持文化遗产,同时也需要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和发展。
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文化传承是十分重要的。
文化是城市的记忆,与城市内各个建筑、雕塑、艺术、宗教、习俗等紧密相连。
城市规划和设计应当充分考虑文化相关地区的建设、复兴和保护工作,鉴往知来,在保持传统文化血脉的基础上,注重现代化和创新。
同时,城市规划和设计也应当重视文化景区、文化产业、文化艺术中心等地区,在城市空间中营造出具有文化特色和艺术气息的场所。
这不仅是对于城市文化的传承,更是对于城市的崭新打造和城市品质提高的关键。
通过设计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能够将城市重塑的更完美。
它的核心思想是: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更好地将文化传承下去。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创新的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割裂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反的,传统文化和现代化演变是可以相辅相成的。
城市规划和设计创新应当宽容对待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新利用,在保证传承的前提下,更好地展示城市的新面貌和创新文化。
通过城市规划,可以将传统文化丰富地发展出来,让整个城市的文化显得更加生动、有活力、富有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设计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十分关键的。
它们相互依存,建立在对过去和未来的认知上。
在城市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应当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持及其创新利用,这不仅是对于市民便利,更是对于城市空间品质提高。
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能够让人们保持独特的文化身份感,有助于形成文明、和谐、包容的社会空间,更有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
因此,城市规划和设计者应当把文化传承和创新作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扬“既保持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又拥有广泛的开放性和变革性”的新时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精神。
人文地理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
人文地理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一个备受瞩目的领域。
人们开始意识到,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和政治中心,更是一个拥有独特人文地理特征的文化场所。
人文地理对于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三个方面来探讨人文地理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历史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沉淀,这些历史沉淀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以巴黎为例,这座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曾经是欧洲文化的中心。
巴黎的历史建筑、艺术品、文学作品等都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通过对历史的挖掘和利用,巴黎的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因此,城市的历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城市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环境赋予了城市不同的文化特色,这些特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作灵感。
例如,位于意大利的威尼斯,由于其独特的水上城市特点,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和旅游胜地。
威尼斯的独特地理环境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催生了众多的文化创意产业。
因此,城市的地理环境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城市的人文特色也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人文特色,这些特色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价值。
例如,位于美国的纽约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其多元文化成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资源。
纽约的音乐、电影、时尚等各个领域都融合了不同文化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纽约风格。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因此,城市的人文特色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综上所述,人文地理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特色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
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得以蓬勃发展。
中国城市化的社会创造力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与社会创新
中国城市化的社会创造力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与社会创新中国城市化的社会创造力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意与社会创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进行。
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的引擎,更是一个社会变革和创新的源泉。
城市化对于社会创造力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城市文化创意和社会创新的交汇,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首先,城市化进程促进了文化创意的蓬勃发展。
在城市中,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背景的人们相互交流,创造出了丰富多样的文化成果。
城市为文化创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平台,例如艺术展览、音乐会、文化节等。
这些文化活动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也为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
城市中的文化创意不断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为经济活力的催化剂。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创意相结合,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得到了提升,也为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
其次,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创新正不断推动着城市的进步。
城市化使得不同领域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
这种社会环境促进了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涌入城市。
这些人才汇聚在一起,促成了技术创新、商业创新、社会创新等各个领域的突破与发展。
通过城市的社会创新,推动了城市的功能升级和结构改造,提升了城市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此外,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创新也涉及到城市治理的改进。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给城市治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积极探索创新城市管理的方法和模式。
例如,一些城市开展了社区参与式的城市规划和管理,将居民的需求和意见纳入到决策过程中,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果和公众满意度。
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创新也延展到了社会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领域,推动了城市治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
申论范文:传承与创造并举让城市文化永葆青春
申论范文:传承与创造并举让城市文化永葆青春申论范文:传承与创造并举让城市文化永葆青春摘要:城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符号和文化标志,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如何让城市文化可以传承与创造并举,永葆青春,是当前社会必须要面对的文化挑战。
本文从城市文化传承的前提、城市文化创造的方式、城市文化更新的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文化传承与创造并举的有效途径,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城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城市文化、传承、创造、更新、政策建议一、城市文化传承的前提城市文化的传承必须立足于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挖掘城市的人文资源和文化价值,将城市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推进城市文化的“重构”。
在城市文化的传承中,注重保护城市文化的“基因”,挖掘城市文化的内涵,建立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景点,延续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与传承性,促进城市文化的复兴。
二、城市文化创造的方式城市文化创造需要以城市故事、城市记忆为基础,融入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元素,寻找突破口和创新性的思路。
在城市文化的创造中,注重提高城市的创造力,开创一个新的文化生态系统,并将新文化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新场景等方式进行宣传推广,让文化创造成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城市文化更新的机制城市文化更新的机制体现在城市的文化生态和环境方面,包括城市文化景观的更新、文化行业的创新、文化公共服务的升级等方面。
在城市文化更新中,创新文化产业是至关重要的,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的价值链。
同时,注重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城市文化更新成为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支持力量。
政策建议:为推进城市文化传承和创造并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建立完善的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制度,促进传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2. 积极培育城市文化创造新生力量,鼓励提高城市文化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
3. 加强城市文化更新管理,注重合理规划和建设,推进城市文化景观的更新和升级。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创新与传承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创新与传承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设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关乎城市的形象和品质,更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精神追求。
城市环境设计中的文化创新,意味着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和创造。
这并非是对传统文化的摒弃,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式对其进行解读和展现。
比如,一些城市将古老的建筑元素与现代建筑材料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建筑景观。
这样的创新设计,不仅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个性和吸引力。
同时,文化创新也体现在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上。
以往,城市公共空间可能只是简单的广场和公园,功能单一。
而如今,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公共空间可以成为文化交流和创意展示的平台。
例如,有的城市在公园中设置了艺术展览区域,定期展示当地艺术家的作品;还有的城市将街头巷尾打造成充满创意涂鸦的艺术街区,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
文化传承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同样不可或缺。
它是城市的记忆和灵魂,是居民情感归属的重要依托。
许多城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古老的城墙、庙宇、传统民居等。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修复,使其得以延续和传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文化传承并非简单地保留原样,而是要在传承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和意义。
比如,对于古老的街区,可以在保持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商业和文化业态,使其成为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具有经济活力的地方。
这样的传承方式,不仅能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还能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实现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有机结合,需要我们充分了解和尊重当地的文化特色。
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人文风情,这些都是文化创新与传承的源泉。
设计师们应该深入挖掘这些元素,将其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打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城市环境。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是城市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变化,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如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文化,同时又能够进行文化创新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的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等方面来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城市化进程的历史背景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城市化的进程一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支撑。
城市化的进程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
近年来,全球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
由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独特历史, 人文环境和文化传承, 所以城市的文化传承比较复杂。
城市文化传承涉及到城市历史建筑、古迹文物、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多个方面。
当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发展的同时,一些传统习俗、文化历史遗产慢慢消失在城市之中,这对于文化的传承不利。
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了文化的断绝。
所以在城市化的进程中,文化传承必须得到重视,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传统文化。
三、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创新城市化带来了一些机会,在城市创新与文化创新方面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实践和新的思维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文化创新更加突出,注重发掘和挖掘文化创新的内涵和特点。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仅需要传承文化,也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方式来实现文化的创新。
城市文化创新涉及到城市文化的多个方面,比如城市公共空间、城市文化建筑等。
大量文化创新活动都围绕这些方面展开,例如建立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
四、城市化进程中的建议在城市化进程中,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不可分割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有以下建议:1.创造性地发挥城市文化遗产的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2.组织文化公益性活动,让更多市民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3.通过城市规划和建设,加强文化空间建设,创新文化活动;4.加强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保障。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传承与创造并举 让城市文化永葆青春
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传承与创造并举让城市文化永葆青春2024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传承与创造并举让城市文化永葆青春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备受关注。
城市作为文化的传承载体和创新发展的舞台,其文化的生生不息与青春常驻成为了时代呼唤。
而在传承与创造的对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点,聚焦城市文化,让其永葆青春。
首先,传承是城市文化永葆青春的重要保障。
城市文化作为一座城市的记忆和积淀,承载着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的瑰宝,需要我们进行保护和传承。
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量的源泉,它包含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只有通过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自信,从而为社会发展注入正能量。
其次,创造是城市文化永葆青春的动力引擎。
城市作为文化创新的舞台,需要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创作是对传承的延续和发展,是文化的新生力量。
我们需要不断推动文化创新,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为城市注入新的文化活力,使其焕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
传承与创造的平衡点,在于将二者有机地结合。
我们应该以传承为基础,激发创造的活力,通过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而这样的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结合,更是相互补充与促进。
传统文化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根基和参考,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也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在实施传承与创造并举的策略时,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在城市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应加大投入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建立城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机制。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参与,提高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二,加强人才培养和教育。
传承与创造离不开有才能人才的支撑。
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加强相关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合适的培养平台和机会。
第三,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需要与其他城市、其他国家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申论范文赏析: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申论范文赏析: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但在城镇化狂飙突进,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今天,名片上的字迹却变得模糊,城市文化的传承遭受威胁。
在此关键时刻,只有保护和创新城市文化,才能使城市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
保护城市文化是打造特色城市的根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的“根”与“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的一首《忆扬州》,让我们领略了隋唐时称扬一益二的美妙扬州。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大拆大建,随意模仿,使得城市“千城一面”,完全丧失了城市的地方特色,而且城市文化传承和保护更是面临严峻考验,昔日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情画意即将成为回忆。
城市文化饱含了城市的政治氛围、历史风貌和个性,是城市的历史文脉,只有在城市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才能延续城市的记忆,确保城市的发展别具一格。
创新城市文化是文化传承的现实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如果脱胎于生活的文化不能随之变化,那么必将被发展的现实所抛弃。
城市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并非一味的因循守旧,而应在保护中创新,让文化更好地代代相承。
上海豫园旅游区,保留完好的江南园林,通过扩建,形成规模宏伟的仿明清商业建筑群,将历史渊源、民族风格融汇商业文化,通过建筑规划的创新突破,实现了传统文化建筑的传承。
城市文化也是如此,发源于民国时代的海派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基融汇吴越精华,吸纳外国要素,正是这种勇于创新、善于扬弃的做法,形成了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
城市文化的保护是保护文化的历史底蕴,是延续人们的城市记忆;创新是焕发城市的活力,激发城市发展的动力。
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不能因为传统文化的保护而停滞,城市的发展同样不能以割断历史作为代价。
传承需要保护,传承也需要创新,只有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创新,城市文化才不会被割裂,才能得以更好地传承。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
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文化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既有其独特的意义,又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
本文将从城市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城市文化创新的实践以及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互惠关系三个方面阐述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题。
首先,城市文化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承是历史的延续,是城市文化脉络的重要环节。
城市文化传承可以使城市拥有独特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特色,彰显城市的独特个性。
例如,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人们所瞩目的城市。
传承城市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
同时,城市文化传承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传统的城市文化可以为城市注入活力,激发创新的火花,进而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城市文化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源泉。
城市文化的创新不仅能够为城市注入新的血液,更可以使城市焕发出新的活力。
城市文化创新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如举办文化艺术活动、建设创意产业园等。
这些创新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还可以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以杭州为例,作为中国的“数字经济之都”,杭州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还在城市发展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使城市文化在创新中焕发出新的魅力。
最后,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挖掘为城市文化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传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与价值观,将其融入到城市的现代发展之中。
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又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让传统文化焕发出年轻的魅力。
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使得城市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综上所述,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当代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传承能够让城市历史发展的印记延续下去,为城市注入特色与活力;创新则可以让城市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传承与创新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创新之处
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创新之处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保护与传承:在更新过程中,历史文化名城首先强调的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这包括对古建筑、历史街区、文化遗址等的修复和保护,以及对传统技艺、民俗文化等的传承和发扬。
2.功能置换: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因此,许多古建筑和空间被重新规划,转换为博物馆、艺术画廊、文化中心、旅游服务设施等,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
3.基础设施改善:为了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游客的体验,历史文化名城在更新中会着重改善基础设施,如提升交通网络、改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环境保护等。
4.文化创新: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会推动文化创新。
这包括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艺术展览、节庆等,以及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如设计、动漫、数字艺术等。
5.旅游开发:旅游是历史文化名城更新创新的重要方向。
通过开发旅游资源,如打造特色旅游路线、建设旅游服务设施、推广文化旅游产品等,吸引更多游客,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6.社区参与:在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社区参与,可以更好地保护本地文化,促进社区发展,同时提高居民对城市更新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7.科技融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数字化展示等,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展示带来新的可能性,使文化遗产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
8.可持续发展:历史文化名城的更新创新强调可持续发展,即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考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经济效益,确保城市的长期健康发展。
通过这些更新创新措施,历史文化名城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保留和弘扬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城市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
城市中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城市不仅是经济活动的中心,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沃土。
如何在城市中实现文化的保留与创新,已成为各地政府、文化工作者及普通市民共同关注的话题。
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力, 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一环。
一、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城市发展的根基。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逐渐形成,_________(1)代表着这个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性。
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了解和学习本土文化,可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文化传承能够为吸引游客、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许多城市通过保护和重塑历史遗迹、传统工艺,成为了独特的文化名片。
比如,_________(2),这种传统工艺吸引了大量游客,既传承了技艺,又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
二、文化创新的必要性文化创新则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对文化进行更新和再创造的过程。
在快速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可能会逐渐被边缘化。
_________(3),因此,创新成为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来源。
例如,城市中融入现代科技的艺术展览、互动体验等,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提升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城市文化的创新,也应该关注到_________(4),以适应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三、传承与创新的结合传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方面,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
在城市的实际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文化项目通过_________(5)实现了文化的有机结合,激发了城市的活力。
例如,某城市采用数字化手段对传统戏曲进行再创作,制作成了适合年轻观众观看的音乐剧,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元素,又烘托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气氛,令_________(6)。
四、城市文化政策的支持要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各城市必须制定相关政策,以支持和鼓励文化活动的开展。
这包括资金支持、空间提供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
城市的个性塑造
城市的个性塑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各个城市也在竞相打造自己独特的个性,以吸引更多人才和游客,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城市的个性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包括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城市规划、建筑风格等多方面的因素。
城市的历史文化是城市个性塑造的重要基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这些历史文化元素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比如北京的紫禁城、长城,代表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展现了法国浪漫的艺术气息。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城市的象征,彰显着城市的独特性和传统魅力。
城市的自然环境也对城市的个性产生深远影响。
一些城市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如悉尼的海港、里约热内卢的海滩。
这些独特的自然环境成为城市的名片,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居民留连忘返。
同时,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城市规划也是城市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城市通过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绿化规划,打造了宜居环境和独特风景,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风貌。
城市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也是城市个性的表现。
不同的建筑风格和规划理念会赋予城市不同的氛围和风格。
比如上海的现代高楼林立、纽约的摩天大楼、巴塞罗那的高迪建筑等,都展现了城市的独特建筑韵味和风格特点。
城市规划的合理性和创新性也决定着城市的形象和个性特征,一些城市通过新颖的规划理念和城市设计,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和空间体验。
综上所述,城市的个性是由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塑造而成的。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而这种个性正是城市的灵魂和底蕴所在。
通过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底蕴、优化自然环境、发展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可以更好地展现城市的个性魅力,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案例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案例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它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要积极创新,符合时代潮流。
下面是关于城市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十个案例。
1. 古城保护与更新:北京胡同保护与更新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保留胡同的历史建筑风貌,同时引入现代化设施和活动,使胡同成为独特的文化景观和生活空间。
2. 文化节庆活动: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是一个创新的案例。
该活动通过展示国内外的文化产品和交流合作,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3. 艺术中心建设:广州的珠江新城艺术中心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中心通过举办艺术展览、演出和教育活动,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艺术体验和文化交流机会。
4. 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利用:杭州的西湖历史街区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保留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同时引入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服务,提升了街区的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
5. 音乐文化推广:成都的“音乐+”计划是一个创新的案例。
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举办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活动,激发了市民对音乐的兴趣和参与度。
6. 历史建筑保护与改造:南京的夫子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保留夫子庙的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同时引入文创产业和旅游服务,提升了夫子庙的文化吸引力和经济效益。
7. 文化产业发展:深圳的设计之都计划是一个创新的案例。
通过发展设计产业和举办设计活动,提升了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8. 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西安的兵马俑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保护兵马俑的原貌和历史价值,同时开展文化遗产旅游,推动了西安的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
9. 青年文化创新:武汉的青年创意园是一个创新的案例。
通过引入创意企业和文化活动,激发了青年创新创业的热情,促进了城市的文化创新和经济发展。
10. 文化教育推广:重庆的文化教育推广计划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通过推广传统文化教育和举办文化活动,提升了市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心。
这些案例都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通过传承和创新的方式,保护和发展了城市的独特文化。
塑造城市特质 展现人文之美
塑造城市特质展现人文之美城市的特质是指城市所具有的独特的性质和特点,是城市个性的重要体现。
塑造城市特质可通过展现人文之美来完成。
以下是关于如何塑造城市特质并展现人文之美的一些建议:1.建设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外观。
建筑是城市的城市名片,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帮助城市树立自己的形象和特征。
巴塞罗那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上海的国际都市风格和巴黎的哈尔斯风格等。
通过建设独特的建筑风格,可以塑造城市特质,展现人文之美。
2.保护和传承城市历史和文化。
历史和文化是城市的瑰宝,也是城市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可以通过保护和传承历史建筑、遗址和文化传统,展示城市的独特历史和文化特点,增强城市的个性和魅力。
故宫博物院作为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3.培育城市特色产业和品牌。
城市特色产业和品牌是城市的重要支撑和特色,可以帮助城市塑造自己的特质和形象。
深圳的高科技产业、广州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上海的金融中心等。
通过培育城市特色产业和品牌,可以展现城市的人文之美和发展活力。
4.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
文化和艺术是城市人文之美的重要载体,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可以展示城市的多样性和创造力。
音乐会、展览、戏剧表演等。
通过举办文化和艺术活动,可以让居民和游客感受到城市的人文之美,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5.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
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是城市展现人文之美和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平台。
城市可以建设图书馆、博物馆、艺术中心和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和服务,为居民和游客提供文化交流和体验的机会。
上海的文化广场和北京的图书馆。
通过以上措施,城市可以塑造自己独特的特质,展现人文之美。
这将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
文明城市创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
文明城市创建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文明城市的创建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文化传承与创新恰恰是文明城市创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文明城市是文化的承载者和创新者,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才能真正体现城市的魅力和气质。
一、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文明城市创建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一个城市的文化传承深厚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
在文明城市创建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这包括城市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传统习俗等传统文化元素的传承与保护。
同时,也要注重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如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这些传统文化,城市才能拥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树立起城市的文化标识,吸引更多游客来此感受城市的文化魅力。
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必然要求。
传统文化的传承固然重要,然而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创新。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要注重对城市文化的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创新不仅包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包括对当代文化的创新与打造。
通过引进新的文化元素、开展文化交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推动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升城市软实力。
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城市才能与时俱进,走在发展的前列,焕发出新的活力。
三、文明城市创建的实践文明城市创建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在实践中,要注重遵循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原则,保持持续性和稳定性。
要充分利用城市的文化资源,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合,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的文化内涵。
同时,要推动文化创新,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城市文化品牌。
只有不断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文明城市才能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综上所述,文明城市创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保证和推动力。
文明城市要不断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积极推动文化创新,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城市魅力的文化品牌。
传承与创新,共创城市文化新未来
如果一座城市的骨骼是看得见的建筑,那么其灵魂就是文化。
城市的文化,是在城市的发展中积淀而来的,建筑承载着文化,语言也承载着文化。
但当前,在城市化、现代化的浪潮中,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消失、城市建筑风格和样式的“同质化”、城市历史文化传统的遗失,已经成为制约城市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在此关键时刻,只有传承与创新才能共创城市文化的新未来。
对于城市而言,文化展示着城市风貌,体现城市品格,凝聚城市精神,决定城市的长远竞争力。
习总书记更是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相互交叠的历史。
传承是血脉之基,创新是活力之源。
推进新时期城市工作,更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没有传承,城市就是无根之浮萍;没有创新,城市就是无源之死水;两者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使历史文化积淀形成的城市脉络得以传承。
本土文化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方水土人的独特精神创造和历史记录。
而在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大潮中,普遍存在注重物质、经济的一面,忽视城市品格和历史文化方面的挖掘。
长此以往,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没有文脉、历史记忆的“空心城市”。
因此,当务之急是通过地毯式普查摸清文化“家底”,以现有的文化遗存为支撑,处理好城市规划的传承、延续性。
其次,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氛围的保护,尤其是要小心翼翼地呵护老城区、老街道。
再次,文化遗产保护要统一规划,立法监督。
最后,通过各种方法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的意识,使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全体公民的文化自觉。
倡导多元文化的共生与融合,使文化基因融入到城市变革中不断创新。
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只有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的扬弃、改造和更新,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城市文化也当如此。
城市文化要想永葆活力,不应停留在积极保护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整体创造,实现创新。
城市建设必须彰显文化个性
城市建设必须彰显文化个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在城市建设中凸显个性文化与魅力,是每个城市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关注的课题。
一、城市建设凝固着城市的文化个性文化个性就是城市的DNA,展示文化个性是城市建设的不懈追求。
把彰显文化个性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
推进城市建设,必须把保留城市文化特质放在首要位置,把彰显文化个性作为城市建设最核心理念,以此拓展城市张力,形成发展动力。
长沙自上世纪90年代起率先在全国把彰显文化个性镕铸到城市建设过程中,坚持“用强烈的文化意识指导城市建设”理念,提出建设“国际文化名城”的目标,在城市建设中形成了清晰的文化脉络。
文化个性体现城市建设的鲜明特点。
文化个性决定城市发展的本质特征,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个性。
如果不注重个性文化的塑造与彰显,而以所谓“现代化”、“国际化”等名义磨平城市的棱角,简单复制所谓“流行”的风格,就会“千城一面”。
彰显文化个性反映城市建设的时代要求。
城市建设必须把握文化这条主线,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求突破,在个性文化的塑造与弘扬上求突破,保存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精神。
二、彰显文化个性必须把握核心要素空间格局、城市色彩、建筑形制、生态环境是显现城市文化个性的核心要素,体现着城市的风貌和发展水平。
第一,突出城市科学规划。
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
坚持“城市本身就是文化”的理念,用文化统领城市规划,使城市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上升为发展战略、城市命脉;既要注重宏观的把握,也要注重细节的雕琢,为城市未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000年以来,长沙在城市规划体系中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现代文化的注入,按照“文化生态型山水城市”的定位,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环境良好、发展有序的城市空间结构形态。
第二,打造城市色彩名片。
城市色彩是城市品位的重要体现。
一座城市应该有自己的建筑主色调,需要个性鲜明、和谐自然的色彩来装扮;历史文化区域应注重与原有的历史性建筑空间、色彩的配合,形成独特的色彩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个性中文化、历史与环境的承续与创新 ——结合常州谈城市个性的培育李小兰 邵 璐一、城市个性的主要表现特征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就城市整体来看,城市个性的含义是广泛的,可以是人文的、历史的、地理的,也可以是建筑的、城市格局的、民风民俗的,但具体到某一城市的个性,只能是以上某个或几个方面的侧重表现。
本文仅从文化、历史和环境的视角,针对常州实际,浅谈城市个性的培育:1、文化是城市个性的灵魂城市的文化孕育了城市个性,城市个性蕴涵着人及社会的内在素质,每一个城市的个性都表征了一种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的财富。
城市个性要继续、发展和丰富,也需要从城市文化中吸取营养,通过并列、对比、交错、渗透等多种手段进行继承、扬弃和重构,以达到在继承中创造的目的,实现人们日益增长的个性心理期望,给城市中的市民带来乡土感、领域感、归属感、认同感和繁荣感。
2、历史是城市个性的基础城市的个性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积累、积淀和更新的表现,城市的个性与城市的经历密不可分,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缓慢演变发展而形成的。
历史性是城市个性最基本的特征。
鲜明而富有个性、深厚而富有活力、历史继承与时代特色相互交融的城市个性,往往超越一个城市的时空界限,使之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3、环境是城市个性的表征城市个性的外在表现即城市整体环境及城市形象,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历史遗存、城市格局、空间形态、视觉特征、城市景观、建筑风格、生活风貌、风俗风情、乡土语言等方面。
城市个性应是在这几个方面的整合中,相对突出某几项与众不同的个性要素而构成城市个性。
二、常州古今城市个性沿革历史上常州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城市,自开郡之祖、儒学先驱季札开始,常州就以自己特有的文化底蕴,经过交汇、碰撞、涵容,形成了具有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人文精神。
近现代以来,更是涌现出像常州“三杰”——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爱国七君子”中的李公朴、史良,著名革命先烈董亦湘等一批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展现出常州新的时代风采。
近代工业化之路也是独树一帜,由土生土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本地传统手工业、商业的基础上,变商为工,这一民族工业化的历程被称为“常州道路”。
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更是走出了一条自我发展道路,一个个工业奇迹创造出“中小城市学常州”的“苏南模式”。
常州园林历史悠久,数量众多,明清两代盛极一时,有40多处,现保存较好的有近园、约园、意园、未园、陈渡草堂、舣舟亭等。
然而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浪潮,却使常州古城的整体风貌遭到破坏,个性化的城市形象也褪色不少。
从整体上来看,常州市的城市个性还是不够突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主流文化弱化历史上常州文风鼎盛,是常州的荣耀,也是历史留给常州的包袱,受季扎让国和大儒思想的影响,常州人的性格中亦以宁静、内敛、自谦的成分居多,企求安泰、甘于平静。
这种浸润于吴越文化、立足于封建社会农商经济、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的文化性格,让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谦虚得退到了华灯璀璨的历史舞台的后排。
2、历史文脉迷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了“城市更新”的兴起。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常州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热潮,由于没有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以及对历经千年发展形成的老城区的开发保护思路不够明确,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益驱动,导致很大一批历史遗存遭到前所未有 “建设性”的破坏,大量古街巷、古民居、古河道的城市肌理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因为人为的毁坏而大量消失。
历史文化名城的绰约风采只有在青果巷、前后北岸两片历史街区中依稀可辨,常州城市中蕴藏的深厚历史文脉在发展中渐渐迷失。
连一些城市的细节也越来越雷同:公交车站、路灯、路标、垃圾箱等,与许多城市都是同一张脸孔。
3、城市环境趋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密切交流,使我们的城市受到的外部影响越来越大;信息交流的加快,价值观的同化,使越来越多的城市沿着同样的模式发展,正在导致一种趋同的城市特征。
在新世纪快速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常州的城市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缺少对自身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空间景观、绿化、水系、色彩等环境必要的关注,似乎更热衷于开发和引进,从而导致自身特征的逐步丧失。
三、培育常州独具魅力城市个性的随想城市化的发展呼唤城市个性,城市个性促进城市发展。
常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今,常州已成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常州城市化已经取得了老城、新区和辖市内各市镇发展的优秀成就,城市内涵在加深,城市外延在扩大,城市品位在提高,一个沿长江都市带组团式新一体两翼特大型常州的现代大型城市的格局正在形成。
国家和江苏省确定常州以特大型城市为发展定位,在整个苏、锡、常都市圈和长三角的发展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培育、提炼、光大自己的城市个性。
1、主流文化的重生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体现着城市的个性与魅力,一个没有文化底蕴的城市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城市。
世界主要发达城市都是在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推动下成长起来的。
美国的纽约充满着激情和梦想,只要敢于和善于竞争,坚强自持、不懈奋斗,就有实现光荣与梦想的希望。
日本的东京追求“干练、优雅、合作”。
英国的伦敦,在人与自然的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的和谐统一中透出的是坚强、冷静而潇洒的绅士风度。
新加坡奇迹的背后,闪烁着的是新加坡精神:“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这五大价值准则成了新加坡人民凝聚人心,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
中国香港回归十年的发展和繁荣,更是透出顺时应变、能屈能伸、吃苦耐劳、顽强开拓的文化精神。
常州临近的大上海,正在兴起城市文化大讨论,对海纳百川、敢为人先的城市气度所形成的共识,是上海成为长三角的龙头和中心的强大精神动力。
常州从季扎让国开始,数千年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分别在明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八十年代铸造了文化、经济的辉煌,为现代常州城市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世纪面临城市复兴和腾飞的千载难逢历史机遇,应当充分发掘、发扬“常州道路”、“中小城市学常州”以及“苏南模式”的精神内涵,并加以注入新的时代元素和吸收其他先进文化的精华,形成“新常州精神”。
未来的“新常州精神”应在传统吴越文化的尚智、坚韧、柔雅、崇文重教、精益求精、敏锐灵活的特点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开拓创新、独立理性、开放包容、刚柔相济、兼容并蓄的现代文化精髓,为建设一个“强、大、优、美、活”的常州注入文化动力,在高尚大气、意境深远、富有哲理的城市文化统领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这是未来常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原动力所在。
2、历史文脉的传承历史文脉乃城市之魂,也是一个城市的个性所在。
常州作为具有源远流长的吴文化深厚底蕴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应以突出原真性、强化整体性、诠释可读性、发展可持续性为原则,继承和延续吴文化的“文脉”,以吴文化为主线,以江南水乡、古运河为背景,以名人、名居、名迹、名园、名建筑为主要内容,注意继承常州地方的建筑文化,注意对名人故居、历史文化街区等文物古迹的抢救保护,精心做好重点文物保护规划,保护好与城市历史发展密切相关的河湖水系,彰显常州人文底蕴,凸显“古、水、文、秀、活”的城市个性,提高城市文化品位。
整体的保护体系可划分为三个层次:(1)古城空间格局常州古城保护与整治的规划范围为东起航舟亭公园,南临大运河常州市区段,西至锁桥河,北至关河,面积为5.51平方公里。
常州古城风貌应充分体现江南水乡的城市特色,重点保护由市河和运河组成的两圈水系;古城内街道傍水而设,形成环形加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保护“城中有河、河抱古城,城河相依、水路并行”的空间整体格局。
古城内应完善和凸现“两圈、三街区”的空间结构。
“两圈”即市河圈和运河圈;“三街区”即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和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风貌区。
沿古城周边位置留出意象空间,保留西瀛门城墙,注意保留和利用原有街巷的走向和脉络,尽可能恢复和沿用蕴含历史文化内涵的路名、桥名和地名等。
在城市设计、城市用地规划及景观设计道路命名时,应充分考虑古城垣位置、城墙、城门、牌坊、路名、桥名、西郊八景,挖掘古城深厚的人文内涵,提高古城的文化品位。
(2)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用地面积约2公顷,区内有苏东坡终老地遗址——藤花旧馆、管干贞故居、赵翼故居等明清名人故居。
该街区以明清民居、名人故居为整体主结构,突出常州传统文化特色,展示常州地方历史名人和常州五大学派(常州学派、阳湖文派、常州词派、常州画派、孟河医派)。
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用地面积约8公顷,区内有瞿秋白诞生地八桂堂天香楼、唐荆川宅、刘国钧故居、赵元任故居、恽鸿仪故居等明清及近代名人故居建筑。
通过对该街区内重要的名人故居保护,以“六古”(古街、古巷、古桥、古河、古树、古井)为整体主结构,突出民俗文化特色,展现常州传统民居临河而建、院落相叠的独特肌理和粉墙黛瓦、深弄幽巷的建筑风貌。
天宁寺——舣舟亭历史文化风貌区,面积约20公顷,区内有天宁寺、太平兴国石经幢、舣舟亭、乾隆御碑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该历史文化区内重要的文物古迹保护和九华寺庙的恢复,延续城市公共空间和传统民居的形态。
以文笔塔为背景,以天宁寺和舣舟亭为基础,构成以“寺——塔——岛”作为历史文化街区整体的重要节点,延陵东路及古运河作为贯穿该区的轴线,突出宗教特色,形成集宗教文化、人文历史和旅游商业于一体的城市功能。
(3)文物保护单位和地下文物埋藏市区现有文物保护单位156处(国家级4处、省级27处、市级44处、县级58处,市级控保单位23处)。
尚未核定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文物23处,其中地下埋藏文物区3处。
对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应逐个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依法实施保护,对尚需修复的文保单位,依法确定保护方案,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
同时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造全社会人人关心历史文化遗存、个个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浓郁氛围。
除此之外,没有列入文保单位或控制单位的还有大量的历史建筑的遗存,应立即进行调查、鉴别,列出有保存价值的名单,如原大成一厂、三厂刘国钧办公楼、车间、第一人民医院妇产楼等等。
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春秋淹城遗址公园的保护、修缮和利用,整修和设置一批名人纪念馆、故居陈列室、名人塑像等,建设反映常州历史沿革和文化传统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馆。
继承和发扬常州“水文化、龙文化、名人文化、崇学文化、地理文化、传统工艺文化、地方戏曲文化、餐饮文化”等传统文化,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已出版的《常州文化丛书》就是充分发挥全社会各种研究机构和力量的作用,对具有常州特色的吴文化、龙文化进行研究、挖掘和整理,弘扬常州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