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两种生产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产资料再生产
(一)生产资料再生产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生产资料再生产指生产资料生产的不断更新过
程。 生产资料亦称生产手段,指物质生产过程所必
需的一切物质条件,是社会生产力中物的要素。 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物质条件分为两大类别,
一为劳动资料,二为劳动对象。
劳动资料亦称劳动手段,指“人们在生产过程 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 条件”。
第三节 人口再生产
人口再生产是一个新、老世代更替的过程。人 口在周而复始的循环中实现再生产,由此世代实现 更新,种族获得延续,人类自身得以发展。 一、宏观人口再生产 (一)宏观人口再生产的概念与属性
1. 宏观人口再生产的概念 宏观人口再生产亦称社会人口再生产。 宏观人口再生产指以社会整体为范围的新一代 人口出生、成长,老一代衰老、死亡的代际人口交 替过程。
在广义上,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除劳动 对象以外的一切物质条件,如建筑物、道路、河流 以及作为劳动过程承载体的土地等。
劳动对象指物质生产过程中人类劳动作用于上 的一切物质。
劳动对象的两大分类:一为自然存在物,二为 人类劳动加工物。劳动对象无论指自然存在物还是 人类劳动加工物,都是随着人类对自然界演化的客 观规律、对物质资料的有用属性的认知系统的扩展 而改变的。
恩格斯指出:“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 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 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 差别的又是劳动。”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 基于有意识的类本质与自然界所发生的关系。
基于“有意识的类本质”,并通过生产劳动而 与自然界发生物质交换关系的人类,既会毫无节制 地损害自己所依赖的自然基础,也可能自觉地维护 自然生态的价值。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 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 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 的制约。”
两种生产的要义:
第一,两种生产理论中的“生产”概念指的是 “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第二,“两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物质基础,两者是在历史过程中起着对应于“意识 形态”的作用关系的物质性因素。
第三,人口自然结构是人类作为种群存在的自 然基础。
因此,人口再生产是以自然限制为基础展开的 ,科学认识并尊崇自然规律是人类实现自身再生产 的必然要求。
第二节 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
一、物质资料生产与再生产的基本概念 物质资料再生产指“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不断
更新”。任何社会的人类存在都需要通过物质资料 再生产来补充和更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消耗, 以新产品替换原有产品,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周期 循环。
2. 宏观人口再生产的属性
人口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方面,是重要 的社会关系,是历史中的决定因素。
获取生活资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最终目的。
作为人类生产与再生产的周期循环而言,满足 人类最终消费品的需求赋予了再生产过程的最终价 值和意义。
因而是“消费决定生产”,由消费的需求引导 出生产的动机。
因此,生活资料的获取方式、生活资料的内容 以及内部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与生产过程的历史阶 段的关联性,就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不断进步的深 刻写照。
现代经济借助于资本和技术的力量,克服了传 统经济下的简单再生产模式,进入现代经济发展的 快车道!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赞叹的: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 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 多。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 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 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 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 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生活资料增长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曾表达其深刻的消费资料发展的思想: “可见,决不是禁欲,而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 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 的资料。消费的能力是消费的条件,因而是消费的 首要手段,而这种能力是一种个人才能的发展,生 产力的发展”。
人类不是以禁欲来限制消费,而是以人的全面 发展和生产力进步为指向来扩大消费,因为,“真 正的经济——节约——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生产工具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标识。有目的地 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是人类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 也是人类独有的劳动特征。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 开始的,生产工具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不仅是社会 利用自然的尺度,也是生产关系发展程度的指示器 。
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 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 活动”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 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穿、住以及 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 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人口再生产是“历史发展过程的第三种关系” :马克思强调说:“一开始就进入历史发展过程的 第三种关系是:每日都在重新生产自己生命的人们 开始生产另外一些人,即繁殖。这就是夫妻之间的 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家庭。”
生活资料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衣 食住行用”等物质需要是人类日常生活不能离开的 生存资料。
与动物界的生存方式具有的本质区别之一是, 生活资料对于人类而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 ,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积极获取越来越丰裕的生存 资料的创造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大自然基于其 自然禀赋对人类的恩赐与馈赠。
第三章 “两种生产”
“两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 济学理论的基石,这一理论揭示了“两
种生产”决定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
第一节 “两种生产”的理论
一、“两种生产”理论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的总体既包括物质
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也包括人类自身的生产与再 生产。两种生产的思想与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 著作中得到了系统的表述。
(二)人口再生产的自然基础
1. 自然属性是人口的基本属性 “自然”和“社会”之二重属性是人口的固有
性质和特点。 人口的自然属性也即人口的生物本性,它是自
然界经过长期演化而成的生物种群,具有与其他生 物种群共同的生命属性,表现为个体生命的出生、 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自然周期,以及通过繁殖而实 现的种群代际更替的自然过程。
的人类”的生产即延续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料生产, “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 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 活本身” 。以社会生产过程实现“生命的延续”是
人口生产区别于动物繁殖的本质所在。对社会生产 方式的考察既要依据实现“生命存在与延续”的人 口生产的方式,更要基于“这些个人的一定的生活 方式”。
物质资料在原有规模上推进的再生产属于简单 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则为扩大再生产。
社会生产部门的分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 为第一部类,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为第二部类,简 单再生产要求两大部类的生产资料得到补偿以及其 消费资料得到保证;扩大再生产要求生产资料的增 长要快于生活资料的增长,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 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 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
自然是人类“自己的本质即自己的生命表现的 对象”,是人类最现实、最自然、最具有生命意义 的基础。
2. 以劳动方式获取物质资料是人类的社会本质
先进的生产工具不仅大幅度替代人力,而且极
其深刻地进入人类脑力劳动领域,越来越普遍地替 代着人类脑力劳动,推动着社会生产力向更高水平 发展。
三、生活资料再生产
(一)生活资料再生产的概念与相关解释 生活资料亦称消费资料或消费品,指为满足人
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而生产出来的社会产品。 生活资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人类行为已经在很多方面逾越了自然的界限, 突破了自然平衡的限度。因而,限制人类无节制的 行为,是当今世界最迫切的共同利益。
人类在物质和技术上获得的“无限发展性”改 变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传统社会中的本质特点,现代 经济变化的实质被扭曲地指向“人对环境的驯服” ,由此导致人类生存发展所依赖的稀缺性自然资源 短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置于严重的失衡状态。
第三,“两种生产”共同构成的社会生产对社 会制度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任何时代的社会制 度都受着“两种生产”不同作用关系的制约。
第四,“两种生产”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的双重关系,社会属性是其本质属性。
三、“两种生产”的自然基础
(一)物质资料生产的自然基础 1. 人类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一
“两种生产”的思想最早在马克思的《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得到明确的阐述:物质资料“首 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 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
“两种生产”的思想最早在马克思的《1844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物质资料“首先作为人 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 、对象和工具”。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自 然存在物作为劳动对象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二)生产工具的作用
生产资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工具的发明、创造,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 广泛程度,特别是生产工具的质量,决定着人类实 现生存与发展目标的满足程度,决定着人类所能获 取的物质资料的数量,决定着人类借用自然力量所 能积累起来的财富丰裕程度。
“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是“ 全部人类历史的 第一个前提”:马恩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 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 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 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以社会生产方式满足“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的需求,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 “有生命
而且,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化过程而形成的人
类,其对自然基础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物条件的依赖具有高度稳定 性,这也是人口数量规模、质量水平、结构特征以 及空间格局变动的自然基础。
2. 自然条件是人口历史演化与现实存在的基础
第一,人口数量增长与规模水平,具有地球自 然环境所提供的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性。
第二,人口质量是同样存在着自然属性与社会 属性的双重约束,且以自然属性为其基本前提,服 从于自然规律对人口质量的规定性。
恩格斯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 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 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 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
二、“两种生产”思想的要义
“两种生产”的关系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 的起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恩格斯说:
3. 人类生产行为与自然的平衡
马克思恩格斯卓有远见地提出了循环经济思想 马克思曾概括地总结人类与自然的循环关系: “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物所产生的排泄物,以及工 业生产和消费的废弃物作为完整的新陈代谢循环的 一部分,需要返还土地。” 他在《资本论》中指出:“科学的进步……发 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 马克思认为,土地肥力的衰竭会危及子孙后代 ,为了“人类世世代代”,需要维持土地的效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社会过程是
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进行的,而且“这些物质条件 同时也是各个个人在他们的生活的再生产过程中所 处的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由此,马克思提
出了作为“有生命的个人”既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 ,又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的人口思想。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 对“两种生产”理论进行了高度归纳性的阐述。
(二)生活资料与生产力发展
生活资料数量增长与种类扩大是人类社会生产 力发展的结果。
生活资料的分配不仅取决于生活资料的数量, 还取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 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 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人类财富的增长并没有促进生活资料的均等享 受,贫富不均仍然是现实社会的普遍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