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人教)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三年级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省阜中、滨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人:赵前红审核人:周立军2006.11.10
(考试时间:150分分值:150分)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编纂.杜撰.百啭.千声抱头鼠窜.
B.箴.言缜.密爱憎.分明蒸.蒸日上
C.树阴.荫.庇应.有尽有莺.歌燕舞
D.体憩.修葺.歧.路亡羊诘.屈聱牙
2、下面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温馨义气用事平心而论小不忍则乱大谋
B、谄媚坐享其成因咽废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C、龟裂急流勇退针砭时弊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D、竣工戮力同心一塌湖涂树倒猢狲散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 )
A. 发展经济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了子孙后代,绝不能做涸泽而渔
....的事情了。

B.因为缺乏位置感,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在他们看来,平民意识犹如一块
一文不名
....的破布。

C.新中国的航天事业是白手起家
....干起来的,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

D.老师,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
....,因为我有自知之明,我做一名普通学生尚可,班长一职实难胜任。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7月1日的发射不仅关系到国际空间站的未来,而且将影响美国航天计划的正常实施。

B.专家表示,南京的城市绿化应该在保持既有特色的同时,走出用单一树种建设林阴大道的思路。

C.由于新加坡是双语教学,为初去他国的学生做好了语言方面的准备,让学生在异国他乡不会有那么强烈的陌生感。

D.世界杯期间电视台往往会播出一些老片应付观众,一来避开世界杯的风头,二来也降
低这段“足球月”的播出成本。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5-7题
文学的意义与价值要真正得到实现,端赖读者的参与和确认。

建议大家多看一些经典,少看那种过把瘾就完的注水文学,并不再满足于“浅阅读”带来的轻松体验。

年轻人追逐流
行虽可理解,但我不能不说,任何对流行的追逐都是缺乏主见和定力的表现。

它的意义在传
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但终将被时间遗忘。

这种遗忘,大家一定经历过。

人生处处是选择,
选择文学比选择职业要容易得多,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困难得多。

虽然,现在文学正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但我要说的是,这种活跃的进入并不能说明文学的意义与价值已被人充分地认知。

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
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这自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关注重心和欣赏趣
味的改变有关,但也与创作和阅读双方对文学意义与价值的认知缺乏分不开。

我们都知道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这只是就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而言的。

如果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这样的定义显然太过单薄,尤其缺少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
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

而一旦基于这样的系统把握来看文学,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
它是语言艺术,不如说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更准确些。

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现代化。

现代化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世俗化的过程,一个以物质来衡量和平准一切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人受制于物的现象悄然
滋生,善恶不分、见利忘义的“道德迷失”,重当下轻未来、跟着感觉走的“存在迷失”,还
有……国人眼睁睁地看着欲望在生活中横行,变得日渐紧张和焦虑,有着身心不得回旋的疲
累与窘迫。

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们为什么会对文学感兴趣,会自己掏钱买小说,或试着写小说
呢?不正是为了求得精神的拯救与摆脱吗?不正是感到在文学中,自己可以释放浪漫,获得
心的平静和自由吗?
文学既可以表现生活的种种伪美与假善,一切的复杂世相,并适度地予以容忍,还其世俗的合理性,从而让读者感到它有切近人生的真实与可信,更重要的是,它还批评它们,让
人看到其如何的不合理,从而至少在那个时刻,把自己交给了神圣的真理与正义,进而培植
起理想,涵养出道德,抚平心底的创痛,获得前行的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站在生
活的反面的,通过批评,它使社会保持了健全的理想,同时也因与生活的反差,成就了自己
的价值。

必须强调,说文学是生活的反面,不是说文学不能赞美生活,或者无视生活的发展和潮流的变化,而是说它在任何时候都对生活保持着一份警惕和冷峻,尤其拒绝与世俗同流,更
不向愚昧和丑恶低头。

—1—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实现文学的意义和价值方面,读者的参与和确认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

B.追逐流行虽然不值得肯定,但是它在文学的传播中却意义重大
C.优秀的文学既要适度地顺应生活,而又需始终站在生活的反面,与生活保持必要的反差。

D.就文学的实际存在方式而言,它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

6、下面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文学以异常活跃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恰恰说明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B.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欣赏趣味的改变,影响着人们对文学的认知和选择。

C.“文学的价值和意义”依赖于文学并不一味地容忍生活中的伪美与假善,而是始终站在
生活的反面。

D.作者和读者对文学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明确的认知,真正有意义的文学方有可能进入到人
们的生活。

7、下列根据原文所作的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A.文学有反映生活的功能,但更有批评、干预和引领生活的作用。

B.现代化进程中要求实行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C.作家应该是生活的冷峻的观察者和睿智的批评者。

D.生活并不总是一个合理的展开过程,有时它还可能催生罪恶。

三、(9分,每小题3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一lO题。

张昭,字潜夫。

自言汉常山王耳之后,世居濮州范县。

祖楚平,寿张令。

楚平生直,即昭父也。

初,楚平赴调长安,值巢寇乱,不知所终。

直幼避地河朔,既寇,以父失所在,时盗贼蜂起,道路榛梗,乃自秦抵蜀,徒行丐食,求父所在,积十年不能得。

乃发哀行服,躬耕海滨。

青州王师范开学馆,延臵儒士,再以书币招直,署宾职。

师范降梁,直脱难北归,以《周易》、《春秋》教授,学者自远而至,时号逍遥先生。

昭始十岁,能诵古乐府、咏史诗百余篇;未冠,遍读《九经》,尽通其义。

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后至赞皇,遇程生者,专史学,以为专究经旨,不通今古,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若极谈王霸,经纬治乱,非史不可。

因出班、范《汉书》十余义商榷,乃授昭《荀纪》、《国志》等,后又尽得十三史,五七年间,能驰骋上下数千百年事。

又注《十代兴亡论》。

处乱世,躬耕负米以养亲。

后唐庄宗入魏,河朔游士,多自效军门,昭因至魏,携文数十轴谒兴唐尹张宪。

宪家富文籍,每与昭燕语,讲论经史要事,恨相见之晚,即署府推官。

同光初,奏授真秩,加监察御史里行。

宪为北京留守,昭亦从至晋阳。

庄宗及难,闻邺中兵士推戴明宗,宪部将符彦超
合戍将应之。

昭谓宪日:“得无奉表劝进为自安之计乎?”宪日:“我本书生,见知主上,位至
保厘,乃布衣之极。

苟靦颜求生,何面目见主于地下?”昭曰:“此古人之志也,公能行之,
死且不朽矣。

”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时有害昭者,昭曰:“明诚所至,期不再生,主辱臣亡,死而无悔。

”众执以送彦超,彦超曰:“推官正人,无得害之。

”……
长兴二年,丁内艰,赙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

昭性至孝,明宗闻其居丧哀毁,复赐以钱币。

服除,改职方员外郎、知制诰,充史馆修撰。

上言乞复本朝故主,臵观察使察民疾
苦,御史弹事,谏官月给谏纸。

并从之。

又奏请劝农耕及臵常平仓等数事。

……
宋初,拜吏部尚书。

乾德元年郊祀,昭为卤簿使,奏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之制。

礼毕,进封郑国公,与翰林承旨陶谷同掌选。

谷尝诬奏事,引昭为证,昭免冠抗论。

太祖不
说,遂三拜章告老,以本官致仕,改封陈国公。

开宝五年,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二》)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率多拘滞,繁而寡要.要:要领
B.多自效.军门效:献,尽力
C.又奏请劝.农耕及置常平仓等数事劝:勉励
D.以本官致仕
..致仕:登上仕途
9、文中“此古人之志也”中的“之”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B.窃怜爱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C.夫晋,何厌之.有?
D.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昭的父亲在动乱的年代,共计十年,千里寻父,历尽艰辛,终究没有能够找到父亲,于是为父亲办丧事。

王师范邀请儒生,连续几次用书籍和钱财来请张昭的父亲,
他才去了。

B.张昭年少时就才华横溢,鹤立鸡群。

后来更遇名师,得到程生的指点,于是学问得到极大的提高。

C.张宪也是一位饱学之士,对张昭有知遇之恩。

后来张宪部下联合戍将准备兵变,张昭试探张宪的打算,他对张宪能成古人之义表示赞同。

D.宋朝初年,张昭官拜吏部尚书,又进封郑国公。

因为同僚陶谷胡乱奏事,并且强拉着他作证,他坚持原则,结果太宗很不高兴。

—2—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20分)
四、(23分)
11.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处侪类中,缓步阔视,以为马、郑不己若也。

译:
(2)相泣而去,宪遂死之,时论重昭能成宪之节。

译:
(3)上言乞复本朝故事,置观察使察民疾苦,御史弹事
译:
1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答:
(2)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
答:
13.按要求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曹操《短歌行》抒发了广招贤才,一统天下的博大胸怀,诗的最后四句是:
“,,周公吐哺,天天归心。


(2)《雨霖铃》(寒蝉凄切)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名作,词中写道:“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
堪冷落清秋节!?。


(3)《劝学》中,荀子认为一个人在求学过程中只有摆正“学”与“思”的关系才能提高
学习效率的句子是:,。

五、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14~17题(22分)
庐山
玄武
诸事椎心,即便身在庐山。

当1514年,中年的唐寅自朱宸豪府中佯狂逃出,来到庐山,想必心境便那般复杂。

他曾在此留下一幅画作,迷茫和阴冷的气息在画卷上弥漫开来。

有谁在画卷中感触到了这些?
于我,庐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已远离,变得恍惚和不可信。

也许我该留下一点印记,一点在庐山的气息。

庐山并不会因一个人的书写而减石增雾,它只是随着书写的展开,从我的
心里一点一点消失。

那是一次半公差式的游玩。

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

随行的人颇多,有肥胖老太,逼仄的山路上她的身躯堵在眼前东挪西挪;有妇人或者
少女,不辞辛劳带着衣服、每到一处景点就兴高采烈地更换。

这些令人厌倦,而混迹人群之
中,却也自有些污浊的快乐。

夜间乘车上山,腾腾的浓雾罩着山路,车灯只能照见前方二三十米的距离,此外一切不见。

车窗上很快积了白茫茫的水雾,用手擦开一块探头看,黑漆漆一片——那黑的体积和压
力时轻时重逼着眼睛,让人心惊和下意识地躲——水雾继而又漫上窗。

车进山门停下购票时我跳下来,抽了半支烟。

好凉,这是九月。

风大,雾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那雾有阴杀之气,让人觉得不祥。

这是对庐山最初的印象,和内心情感一般茫然。

夜里下榻牯岭镇一宾馆,心中烦闷,出来走
动,黑暗步步紧逼,人很快便一点一点退回房间。

被褥潮湿,入睡时我想到多年以来我不断
失落的一些事物,它们永不回归;想到一些具体的人,已经很久不曾记起他们了。

此时他们
像那些雾一般,无声无息地、迅疾地扑上来、扑上来。

对庐山最初的认识来自李白的诗句,与水有关的句子自少时起便令我欣喜莫名。

然后是宋美龄的别墅,庐山会议,庐山遂名震天下。

此外有朱熹在这里待过,一个令我厌恶的人。

我其实并未读过他的理学论著,而仅凭直觉便将此人斥于千里之外。

他与我无关,对我而言
并不存在。

找到庐山更为久远的人的气息,是在第二天。

我到了庐山花径。

花径之名源于白诗,白居易曾在此地流连忘返。

这个自称是太原白公的人让我觉得亲切。

他在春末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句子,在秋夜、
在山下不远处的九江书写江上的明月。

我今日所在的庐山正是秋高时节,这时节白公不在,
他在九江。

这时节另一个高贵而寂寞的人是常处山间的,他种豆,采菊,修补八九间草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那时候的庐山何其清爽,如今已宛若闹市了。

这个人是陶渊明,庐山原来竟是他的家乡。

这个渴求淡泊的人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庐山变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

陶渊明令我略感到一些安慰,但庐山几乎没有关于他的任何纪念场所。

也好,他原本便是个寂寞的人。

庐山流水要看一看的,首先是著名的庐山瀑布。

但导游说离此尚远,不在游程之内,如今也风范不再,只好作罢。

看了两处瀑布,分别是大口瀑布和三叠泉,并无甚可观。

水量颇
—3—
小,像三叠泉落差虽大,却只有细细一般流水,算不得瀑布,所以叫泉了。

下了那么深的山
谷去看,心觉不值。

这些已是庐山遥远的、日趋淡薄的气息。

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有改动) 14.作者写庐山,为什么要从唐寅在庐山留下的一幅画作写起?(4分)
15.怎样理解文中“现代人的‘旅游’同古人的比起来,总觉得带了若干轻浮的意味”这句话?(5分)
16.文中两次提到“扑上来、扑上来”,试比较它们的不同。

(6分)
17.针对文最后一自然段“人皆知宋美龄的庐山、彭德怀的庐山,谁曾见有人提过是陶渊明的庐山?那是庐山渐渐丧失的事物”,说一说作者对庐山的认识。

(7分)
六(15分)
18.(5分,任选一小题)
①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获得成功,你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写一副对联表达你的心情。

②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获得成功,你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写出一副对联表达你的喜悦之情。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旨。

(不超过20字,4分)
梦想与理想是全然不同的两种境界。

梦想再美,仅仅从属于个人,它是满足自我的一己追求,精致细小地囿于狭窄的内心天地里。

理想却是一种责任,一种事业,一种以献身精神为动力的人类的共同追求。

尽管在理
想的追求中也要遭到困扰和阻挠,我却喜欢它壮阔的气势,集体的荣誉感,强有力的有血有
肉的硬碰硬的奋争。

无论它成功或失败,都富有同样的人生价值。

成年人未必没有梦想,但
只有把梦想转化为理想,才能获得人生意义上的升华。

20.阅读下面的语段,依照画线句的句式和内容仿造两个句子,组成一组排比句。

(6分)真诚的爱意味着爱所有的人,爱世界,爱生活。

爱意味着无须山盟海誓的承诺,意味着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于人。

爱是一种感受,即使痛苦也会觉得幸福;
,;,。

七、(60分)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人认为,人生在世,有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应环境。

他们认为,人不可能要求环境来适应你,而只能是你去适应环境。

这是自然规律,
也是社会规律。

也有人认为,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自我,随波逐流容易,洁身自好、保持独立
完善人格难。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请以“环境与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

③题目自拟。

④不得抄袭。

⑤不少于800字。

—4—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省阜中、滨中高三联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A项读音分别为zuǎn、zhuàn、zhuàn、cuàn;B项读音分别为zhēn、zhěn、zēng、zhēng;C
项读音分别为yīn、yìn、yīng、yīng;D项读音分别为qì、qì、qí、jié。

)
2、D(A项中“义”应为“意”,B项中“咽”应为“噎”,C项中“缪”应为“谬”)
3.B(一文不名的意思是一个钱也没有。


4.D(A.语序不当,“不仅……而且……”两个分句的语序应调整;B.“走出……思路”搭配不当;
C.介词“由于”赘余,使全句主语缺失)
5.C(A文章首句只能说明“读者”的“参与和确认”重要,而不能说明它比“作者的创作努力更加重要”,否则下文的“建议”便没有必要了。

B不是说“追逐流行”在文学传播中的意义重大,而是说“追逐流行”的意义在传播中或许“会被无限放大”。

D说“文学是一种精神性的生存活动”,应是基于“对由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整个文学活动的系统把握”)
6.A(前后句胡乱嫁接,违背了它们在原文中的意义联系。

原文中是这样的:“有时情况恰恰是这样的,当人们在说文学的时候,真正有意义的文学其实并不在场。

”D见2段尾句)
7.B(“亦有其不合理的一面”错,原文明确肯定是合理的――“在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等合理诉求的掩盖下”。

D倒数第2段开头)
8.D(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9.B(结构助词,的)
10.A(原文“再以书币……”是“两次用书信和礼物……”的意思。

)
11.(1)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己。

(3分。

扣完为止。

侪,同辈,1分。

以为,认为,1分。

不己若,比不上自己,1分。

大致意思正确一定要给1分。

)
(2)张昭对他哭着离开,张宪于是为节义而死(或者是“为此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张昭能促成张宪的节操。

(大致意思对一定给1分。

“相”,动作所指的一方。

“死”,为……而死。

“重”,敬重。

各1分。

扣完为止。

)
(3)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检举官员所犯的错误。

(意思大致对一定给1分。

“故事”,惯例。

“置”,设置。

“弹”弹劾或检举。

各1分,扣完为止。

)
12.(1)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2)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

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

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

(答对两点给满分)
13.(1)山不厌高,水不厌深(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14.(1)唐寅的画作画出了庐山迷茫和阴冷的气息,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2)用唐寅作画时的复杂心境,比况自己的感受:诸事椎心。

(每点2分)
15.(1)这句话是说,在现代旅游中,人们更多地注重外在的、表面的、有些污浊的快乐。

(2)很少从内心深处体悟自然本身的闲逸情趣。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
16.第一处实写雾的浓重,渲染了阴杀的气氛。

第二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脑海中不断涌出“失落的一些事物”、“一些具体的人”,表现心情的茫然、烦闷。

(每点3分)
17.作者认为庐山的本质是人的气息,壮丽,秀美,清爽,渴求淡泊(2分),但这些渐渐消失了
(1分),庐山现在成了一处与阴暗争斗密切相关的场所(2分),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伤痛(2分)。

18.①申奥成功世纪盛事,捷报飞来举国欢腾。

②新世纪里,大显龙马精神;世博会上,一展中
华英姿。

(只要围绕“申奥成功”“申办世博会成功”,运用对偶等修辞手法即可)
19.将梦想转化为理想,人生才有意义。

20.参考答案:“爱是一种体会,即使心碎也会觉得甜蜜;爱是一种经历,即使破碎也会觉得美丽。


(一句符合要求得3分,全符合要求得6分)21.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文言文翻译:
张昭,字潜夫。

自己说是汉朝常山王张耳的后代,世代居住在濮州范县。

祖父张楚平,是寿张县令。

张楚平生下张直,就是张昭的父亲。

起初,张楚平赴任长安,正值黄巢发动叛乱,结果
张楚平不知去向,从此杳无音信。

张直年幼的时候避难移居到河朔,天下大乱之后,因为不知道
父亲的去向而去寻找,而当时盗贼横行,荆棘满路,他竟然从秦地走到蜀地,一路上徒步而行,
靠乞讨为生,寻找父亲可能会待的地方,一共找了十年没有能找到。

于是为父亲办丧事穿上孝服,
在海滨从事耕作。

青州王师范开学馆,邀请儒士,两次用书信和礼物来邀请张直,让他担任宾职。

王师范归降梁,张直从灾难中逃脱回到北方,用《周易》《春秋》来教授弟子,求学的人从远方
而来,当时人称逍遥先生。

张昭刚满十岁,就能够背诵古乐府、咏史诗一百多篇;尚未成年,就通读了《九经》,融会贯通它的要义。

处身同辈人中,和缓地迈步、高远地顾看,认为像马、郑这样的人才也比不上自
己。

后来到了赞皇,碰到了一个叫程生的,他专门研究史学,认为专门研究儒家的经典要义,而
不能够贯通古今,这样的人大多拘泥不化,冗繁而抓不住要领;如果想要极力主张推行王霸之道,
治平天下,不通晓历史是不可以的。

于是提出班固、范晔《汉书》中十余条要义和他讨论,传授
了张昭《荀纪》《国志》等,后来张昭有全部学习了十三史,五七年之间,能够通晓上下几千百
年的事。

又为《十代兴亡论》作了注。

身处乱世,亲自耕作背米来奉养双亲。

后唐庄宗到魏地,河朔的将士,大多自己投身军门,张昭于是到魏,携带着几十卷轴的文章拜谒兴唐尹张宪。

张宪家中多书籍,他常常和张昭闲谈,讲论经史要事,遗憾两人相见太晚,就
任命他为府中的推官。

同光初,张宪上奏授予张昭朝廷命官的品级,加封监察御史里行。

张宪担
任北京留守,张昭也跟随到了晋阳。

庄宗遭遇内乱,张昭听说邺中兵士拥戴明宗,张宪的部将符
彦超联合边关将领响应它,张昭对张宪说:“该不会献上奏表劝(明宗)即帝位来作使自己平安的
打算吧?”张宪说:“我本来是一介书生,承蒙主上看重,位至保厘,是出生百姓的官员的极致了。

如果厚着脸皮求得活命,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主上呢?”张昭说:“这是古人的心意啊,您能够
做到这样,死了也将不朽啊!”张昭对着他哭着离开了,张宪于是为这件事而死,当时的舆论敬重
张昭能够促成张宪的节操。

当时有人要害张昭,张昭说:“我知道确实到了这样的地步,运数也不可能会有重生的可能,主上受辱臣子理应为之而死,我死了也没有什么后悔的。

”众人押着他送到符彦超的面前,符彦
超说:“推官是正直之人,不要害他性命。

”……
长兴二年,遭遇母亲的丧事,明宗送给他绢布五十匹,米麦五十石办丧事。

张昭性格极为孝顺,明宗听说他服丧期间因哀痛而憔悴,又赐给他钱物。

守孝期满,改任方员外郎、负责拟制制、
诰,担任史馆修撰。

上书建议请求恢复本朝的惯例,设置观察使考察民生疾苦,设置御史弹劾、
检举官员所犯的错误,谏官每个月提供给他们上谏的纸张。

全部听从了他的建议。

又奏请要督促
勉励百姓从事农耕以及设常平仓等几件事宜。

……
宋朝初年,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乾德元年举行郊祀,张昭担任卤簿使,上奏恢复宫阙、庙门、郊坛夜警晨严的制度。

郊祀之礼结束,进封为郑国公,和翰林承旨陶谷一同掌管选拔。

陶谷曾经
说假话来奏事,还要拉着张昭作证人,张昭摘下官帽和他争论。

太祖不高兴,于是张昭多次上书
告老,最后在原本的官职退任,改封为陈国公。

开宝五年,张昭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