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备考资料(DOC)

合集下载

古代文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什么是神话简言之,神话即神的故事。

它诞生的心理基础是“万物有灵”的观念,通常是为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的作出解释,或者表达征服、改造的愿望。

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人们产生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神话的主人公通常是自然的神灵或者神化了的英雄人物,他们具有超常的力量和神通,被人们所敬畏。

四、中国上古神话的类型1、我国上古神话十分丰富,但是未能完整保存下来。

现有文献中,《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最大。

其余的零星片段则散见于各种载籍。

2、上古神话分类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补天”、“女娲造人”的故事。

《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娶涂山氏”等禹的故事)战争神话“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英雄及发明创造神话“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后羿射日”的故事第二章《诗经》二、《诗经》的体制和功用1、今本《诗经》按照音乐类型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有乐曲的意思,《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风》诗共有160篇。

雅,有正的意思,《雅》即意为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大雅、小雅的不同,也是根据音乐类型作出的区分。

《雅》诗共105篇,大多是宫廷宴享的乐歌,大部分是西周时的作品。

颂,本指祭祀仪式上舞蹈的样子,引申则专指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颂》诗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

2、《诗经》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实施教化的重要工具。

它在周代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广泛应用在祭祀、朝聘、外交、宴会等场合,同时也是贵族教育通行的教本。

汉代诗学经学化之后形成的诗教传统和说诗体系,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形成影响至深。

孔子广招弟子传道授业,曾以“诗”教授学生,并对学“诗”的重要性和社会功用有独到的见解:《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儒:《论语》、《孟子》、《荀子》墨:《墨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讲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张“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孟子:“亚圣”,他主张“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

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

主张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但是他重视人民,却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说,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明,感情强烈,气势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3.气势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势4.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

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

共有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

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个部分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4.汉初传授的《诗经》的共有4家,也就是4个学派:齐(齐之辕固生)、鲁(鲁之申培)、韩(燕之韩婴)。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大全(完整版)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一部分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

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

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

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

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吐血整理)复习应考资料(完整版)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①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②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③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一、考试内容及具体耍求1、重点掌握中插土代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内容与艺术成就,如屈原、曹植、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李清照、辛弃疾、关汉卿等人。

2、重点掌握经典作品和文学名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如《诗经》、《史记》、《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西厢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

3、掌握文学史基础知识。

4、理解一些文学流派、文学体裁的产生、演变过程及其影响。

三、分值分配填空题20分、词语解释题30分、简析题40分、论述题(含作品鉴赏)60分。

一、《诗经》1、名词解释:是我国笫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名为《诗》或《诗三百》,汉代之后才尊为“经”。

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约一五百年的诗歌共3()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诗经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抒情与写实的统一。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重章叠沓的结构,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天然和谐的音乐美感,均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2、“采诗”、“献诗”、“删诗”之说。

3、风雅颂a风一音乐曲调一15国风一各地区的乐调一160篇b雅一“正”一朝廷正乐一大雅31,西周;小雅74,少数东周c颂一宗庙祭祀之乐一周、鲁、商4、内容a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b农事诗:直接描写农业生产活动和相关政治、宗教活动。

《七刀》c燕飨诗:反映上层社会欢乐。

《小雅.鹿四》d怨刺史: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

《齐风.南山》e战争徭役:厌战思乡+激愤昂扬,《唐风.鸨羽》;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小雅. 采薇》f婚姻爱情。

《周南.关雎》5^艺术成就a现实主义手法b赋比兴表现手法广泛运用,加强作品形象性c以四言旬式为主,句式整齐且富有变化d语言朴素日然,多用双声叠韵和语气词,绘声传神e大都押韵,极富音乐美f国风大都重章叠句,反复咏叹,加强抒情效果6、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2010)a奠定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b抒情诗成为名族文学特色,且成为我国诗歌主要形式c “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d比兴的艺术手法,形成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7、赋比兴a均为《诗经》的表现手法,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木手法b赋一铺陈直叙,诗人将思想感情极其有关事情平铺直叙表达出来c比一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将情感借个事物来比喻d兴一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情感,引起诗人歌唱,大多在诗的发端二、屈原与楚辞1、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a多种文化的交融b战国晚期楚国的政治形势2、屈原的生平和作品a屈原的生平。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先秦文学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分风、雅、颂三章。

产生于黄河流域,加工于春秋中叶,以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为主。

具有鲜明的形象特征,为现实主义风格,被后世尊为“诗三百”。

内容上分风(土风歌谣)、雅(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三部分,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三《国风》,是周朝南方各地的歌谣;《雅》包括大雅和小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从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上看,“颂”不如“国风”,“国风”中又以“二南”(周南和召南)为最高。

2、《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作者不详,司马迁以其为《禹本纪》所取材,故疑其所出亦当较早。

今存十八卷,包括《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两部分。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山经》以山为纲,按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记述山川水木之怪异的分布情况;《海经》以海外异物为主,记述分布于国内外的珍禽异兽以及奇异的名山大川等。

《山海经》为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3、《楚辞》《楚辞》为屈原所作,宋玉等人也有作品传世。

它是我国古代继《诗经》之后出现的又一诗歌高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的新发展。

《楚辞》打破了《诗经》以国风和小雅为主的四言诗体,吸收了楚歌和先秦散文的精华,创造了一种句式灵活的新诗体(即骚体)。

它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抒情个性。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用浪漫的想象和鲜艳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美妙世界,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一首具有深刻现实感的爱国主义诗篇。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古代文学史(考试重点)儒:《论语》、《孟子》、《荀子》墨:《墨子》道:《老子》《庄子》法:《韩非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把奴隶主阶级垄断的古代文化普及于平民,开创了私家著述和私人说学的风气。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义》《春秋》《论语》:20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由孔子及孔门后学辑录而成,成书在春秋之际,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汉代有《古论语》《齐论语》《鲁论语》。

其所记载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礼乐,把“仁”作为最高道德标准,孔子重视文学的政治和教化作用,主张“言之无文,行而别远”孟子:“亚圣”,他主张“王道”“仁政”统一天下,使人民安居乐业,反对“杀人盈野”的兼并战争。

提出“民贵君轻”、“性善论”。

主张诛灭残民以逞的暴君,对君主绝对权威表示否定。

“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然而他重视人民,却藐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

《孟子》:七篇记载孟子的言行和学讲,是孟子及其门徒共同完成的,在体制上仍属于语录体。

其散文具有如下特点:1.长于辩论,其文观点鲜亮,感情强烈,气魄磅礴,辞锋犀利,富于战斗性、鼓动性,有纵横家和雄辩家的气概,《孟子》中巧妙灵便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办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蜿蜒地把对方引入自个儿预设的结论中2.在论辩中常用巧妙的比喻和幽默的小故事阐明事理3.气魄浩然,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加强文章的气魄4.语言理解晓畅、平实浅近。

它形成了一种精炼简约、深入浅出的语言风格《诗经》:1.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汉代始称《诗经》。

共有诗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公元前6世纪中叶编订成书。

2.《诗经》按音乐性质的别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即为音乐曲调,包括十五国风。

来自十五个地区采集的歌谣;雅即正,指朝廷正乐,是周王朝直截了当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31篇,西周)、小雅(74篇,东周),大多是宫廷宴飨的乐歌;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分为周颂(31)、鲁颂(4)、商颂(5)三个部分3.《诗经》包括了公卿列士所献之诗,采集于各地的民间之诗,以及周王朝乐官保存下来的宗教和宴飨中的乐歌等4.汉初传授的《诗经》的共有4家,也算是4个学派:齐(齐之辕固生)、鲁(鲁之申培)、韩(燕之韩婴)。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唐代诗歌的发展轨迹1、初唐时期:走向鼎盛的准备阶段(618—712)唐太宗—唐玄宗代表作家:1)上官体:宫廷诗人2)“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林、骆宾元3)“文章四文”:苏道味、李峤、崔融、杜审言4)沈宗5)陈子昂2、盛唐时期:从开元元年到永泰元年(713——765)唐玄宗——唐代宗1)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2)李白3)杜甫3、中唐时期:大历元年——文宗太和九年(766——835)流派林立1)韦应物、刘长卿的山水诗2)元结、顾况3)钱起、卢纶“大历十才子”4)李益边塞诗5)新乐府运动6)韩孟诗派7)李贺8)刘孟锡、柳宗元4、从唐文宗元年——唐灭亡(836——927?)1)李商隐、杜牧2)陆龟蒙、阳休3)温庭筠、杜荀鹤、韦庄二、李白: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2、李白思想:儒:积极入世、理想入逅道:超然尘外、顺其自然侠:游侠、重承诺、豪纵?3、诗歌的思想内容:1)揭露污浊现实,批评黑暗政治。

《古风》其三、其二十四2)关怀祖国命运,渴望建功立业。

《染哺吟》、《古风》第十首、《古风》第十九首3)反抗礼教束缚,追求自由生活。

《行路难》、《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4)描绘壮丽的祖国山河表达表达了自己的赞美与热爱。

《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5)反映了人民生活,同情人民疾苦。

《丁都护歌》、《长于行》4、诗歌艺术成就:1)李白诗歌风格以雄奇飘逸,率真自然为主,但也有多维度的呈现2)感情充沛、率真豪放,具体鲜明的个性特征3)善于运用丰富而奇诡的想象,创造出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4)李白能驾驭多种诗体,尤擅长乐府诗歌和五、七言古诗。

三、杜甫:1、生平经历1)35岁以前,读书与壮游时期:《望岳》、《洗兵马》2)固守长安十年(35——44):《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3)陷赋与为官时期(45——48):《哀江头》、《春望》、《北征》4)飘泊西南时期(49——5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北游》、《登高》2、诗歌思想内容:1)反映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兵车行》“三更”、“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文史复习资料.doc

古文史复习资料.doc

1、童心说——李贽2、明代刘基的诗歌风格——沉郁3、明代竟陵派的文学主张——文学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4、明代作家归有光属于一一唐宋派5、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属于一一后七子6、明代传奇《浣纱记》描写的是——范蠡、西施悲欢离合的爱情7、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文学口号的是一一公安派袁宏道8、代表李玉戏剧最高成就的作品是——《清忠谱》9、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梦阳属于——前,七子10、明代诗人李东阳属于——茶陵派11、具有“征田虎,王庆情节”的《水浒传》的版本是一一袁无涯刊本12、以下诗人是遗民诗人代表的是一一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吴嘉纪、屈大均13、清初著名词人朱彝尊——字锡匙,号竹博,晚号小长芦钓鱼师,乂号金风亭长《词综》14、代表清代骈文最高成就的是一一汪中15、”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作者是一-赵翼16、主张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的常州词派代表人物是——周济17、庸愚子评价(《三国演义》)在语言艺术上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深”的特点18、三灯丛话:崔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麓《觅灯因话》。

三部文言短篇小说集的合称。

19、四声猿:杂剧《四声猿》,四木短剧:《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

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侦世嫉俗的精神。

20、竟陵派:以其首领钟惺和谭元春都是湖广竟陵人而得名。

竟陵派继承了公安派关于抒发“性灵”的文学主张,但他们认为“性灵”的来源不是诗人自己的“胸臆”,二是古人的篇什。

他们主张“张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一种孤僻的情怀。

由于这种孤僻情怀不是诗人自己的冲动,而是古人的牙慧,所以显得十分枯涩。

在艺术上,他们不满于公安派浅易的风格,认为这是“俚俗”,而大力提倡所谓“幽深孤峭”的风格。

古代文学史备考资料(DOC)

古代文学史备考资料(DOC)

古代文学史备考资料(DOC)古代文学史备考资料一、选择题(10分,每空1分)五言:上官仪、王绩、王勃、杨炯、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五言古诗居多)、孟浩然(多五言)、王维、刘长卿、贾岛(五律)七言:卢照邻、骆宾王、杜甫、王昌龄李白(七绝)、岑参、高适、李益(七绝)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三人工七律七绝)唐传奇见课件诗人的称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狂--贺知章;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诗囚--孟郊;诗奴--贾岛;诗豪--刘禹锡;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杜紫薇--杜牧;温八叉--温庭筠;郑鹧鸪--郑谷;崔鸳鸯--崔珏;诗神--苏轼诗歌典故: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春晓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wá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追忆二十年前蒲城恋爱之诗,即《莺莺传》中所述幽会之事:“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

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

……自是复客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wá儿:小黄狗。

王昌龄《出塞》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曾一箭射死一只猛虎,以虎头骨为枕。

也曾将巨石误作虎,以箭射之,箭羽没入石棱,足见其射艺和勇力。

李广一生都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作战四十余年。

因智谋超群,骁勇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交战。

李广一生未得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

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战败自杀。

唐诗中常用“飞将军”、“李将军”代称李广。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备考资料一、选择题(10分,每空1分)五言:上官仪、王绩、王勃、杨炯、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五言古诗居多)、孟浩然(多五言)、王维、刘长卿、贾岛(五律)七言:卢照邻、骆宾王、杜甫、王昌龄李白(七绝)、岑参、高适、李益(七绝)刘禹锡、杜牧、李商隐(三人工七律七绝)唐传奇见课件诗人的称号: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佛--王维;诗骨--陈子昂; 诗杰--王勃; 诗狂--;诗家天子--;诗囚--;诗奴--;诗豪--刘禹锡;--白居易;--;杜紫薇--杜牧;温八叉--;郑--郑谷;崔鸳鸯--;诗神--苏轼诗歌典故:元稹《离思(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

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春晓半欲天明半未明,醉闻花气睡闻莺。

猧wá儿撼起钟声动,二十年前晓寺情。

追忆二十年前蒲城恋爱之诗,即《莺莺传》中所述幽会之事:“有顷,寺钟鸣,天将晓,红娘促去。

崔氏娇啼宛转,红娘又捧之而去。

……自是复客之,朝隐而出,暮隐而入"。

wá儿:小黄狗。

王昌龄《出塞》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曾一箭射死一只猛虎,以虎头骨为枕。

也曾将巨石误作虎,以箭射之,箭羽没入石棱,足见其射艺和勇力。

李广一生都在边关戍敌,与匈奴作战四十余年。

因智谋超群,骁勇善战,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交战。

李广一生未得封侯,故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之说。

公元119年,李广随卫青出征匈奴,战败自杀。

唐诗中常用“飞将军”、“李将军”代称李广。

《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庄生梦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juju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大意是说庄子一天梦到自己变成蝴蝶,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自己是庄周。

梦醒之后发现自己仍是庄子,于是不知自己究竟是梦到庄子的蝴蝶呢,还是梦到蝴蝶的庄子。

“庄周梦蝶”的典故被后世广为引用,诗人们借此表达人生如梦的感叹,或者对故国亲友的思念,以及恬淡闲适的心态。

杜鹃啼血--典出《十三州志》。

“其后有王名杜宇,称帝,号望帝。

……有一死者名鳖令,其尸亡至汶山却是更生,以为蜀相。

时巫山壅江,蜀地洪水,望帝使鳖令凿巫山治水,有功。

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于鳖令,号曰开明。

遂自亡去,化为子规。

故蜀人闻鸣云:‘我望帝也。

”鲛人泣泪鲛人,中国神话传说中鱼尾人身的生物。

鲛人神秘而美丽,他们生产的鲛绡,入水不湿,他们哭泣的时候,眼泪会化为珍珠。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二:“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暖玉生烟极品玉,温度异于常玉,有冷暖之分,但不管冷暖玉表面都会形成一层氲!这氲在光下会有流动的感觉,象烟云流动,古人又称之"良玉成烟"!中唐人戴叔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见司空图《与极浦书》):“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典出《三国演义》……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青鸟“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传记:《李娃传》梗概:《》描写的是公子郑生到长安应试,在平安里与与名妓一见倾心,后来资财耗尽,被老鸨设计逐出。

辗转入(协办丧事的殡仪铺),靠唱挽歌自给。

在天安门街的挽歌比赛中,郑生以声情并茂的动人表演为其所在的东肆打败了西肆,却被他进京入计的父亲认出。

其父以他玷辱门庭,“去其衣服,以马鞭鞭之数百”与他断绝父子关系,弃之而去。

经凶肆同辈搭救,郑生保住了性命,却沦为乞丐。

在一个大雪之夜,郑生行乞到安邑东门,被李娃认出。

经李娃调护,郑生恢复了健康,并且科举连中,登第为官,与李娃结为夫妇。

李娃被封为汧国夫人,郑生也与其父和好如初。

《霍小玉传》梗概:系霍王府庶出,沦为艺妓,与名门出身的新进士相爱。

小玉担心自己身份低微,不能与李益长相厮守,李益以缣素书永不相负之盟约,“引谕山河,指诚日月”。

霍小玉遂和李益两年日夜相从,之后李益授郑县主簿,离别之时,小玉向李益请求八年相爱之期,李益再申皎日之誓,并答应八月来娶。

李益归家觐亲,其母已为他订下甲族卢氏之女,李益惮与母亲严威,知必负小玉之盟,遂与小玉断绝书信及往来,并自秘行踪,断绝小玉想望。

小玉日夜悬想,多方赂遗亲知,打探李益消息,资财用尽,变卖妆奁。

“怀忧抱恨,终岁有余,羸弱空闺,遂成沉疾。

”终有一黄衫豪客携李益至小玉家,小玉历数自己的不幸和对方的负心,长恸数声而绝。

后李益因小玉冤魂作祟,三娶皆不谐,终生不得安宁。

《柳毅传》梗概:本篇是写一个爱情的神话故事。

在唐代仪凤年间,有个落第书生柳毅,在回乡途中路过泾阳,遇见龙女在荒野牧羊。

龙女向他诉说了受丈夫泾川君次子和公婆虐待的情形,托柳毅带信给她父亲洞庭君。

柳毅激于义愤,替她投书。

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大怒,飞向泾阳,把侄婿杀掉并吞下,救回了龙女。

钱塘君深感柳毅为人高义,就要把龙女嫁给他,但因言语傲慢,遭到柳毅的。

其后柳毅续娶,实际是龙女化身。

他俩终于成了幸福夫妇。

本篇故事富于想象,情节曲折,而结构谨严,的正直磊落,的一往情深,钱塘君的刚直暴烈,性格刻画颇为鲜明。

对龙女和柳毅的心理描写,尤细致真切。

其文体在之中夹有骈偶文句和韵语。

文辞亦颇华艳。

《柳毅传》在晚唐已流传颇广。

唐末所作《》中《萧旷》一篇,已言“近日人世或传柳毅之事”,唐末传奇《》亦言及钱塘君与之战,宋代苏州又有﹑柳毅桥的附会(《吴郡志》卷六“古迹”﹑卷一七“桥梁”)。

后世据以演成戏曲者,有元代《》﹑明代《龙绡记》﹑《橘浦记》﹑清代《蜃中楼》等。

《莺莺传》梗概:《莺莺传》写张生与崔莺莺恋爱,后来又将她遗弃的故事。

起始旅居蒲州时发生兵乱,出力救护了同寓寺中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

在郑氏的答谢宴上,对表妹莺莺一见倾心,婢女传书,几经反复,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后来赴京应试未中,滞留京师,与莺莺情书来往,互赠信物以表深情。

但终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之“尤物”,认为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只好割爱。

一年多后,莺莺另嫁,也另娶。

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要求以“外兄”相见,遭莺莺拒绝。

当时人们还称赞“”的行为是“善于补过”小说显然是站在张生的立场,美化张生,为他的薄幸行为辩护。

《枕中记》梗概:《枕中记》的故事大意是:唐七年(公元719年),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衣进京赶考,结果功名不就,。

一天,旅途中经过,在客店里遇见了得神仙术的吕翁(创作的《》,将吕翁改为之一的),自叹贫困,道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

倚枕而卧,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的,中了,升为陕州牧、,最后荣升为兼、,封为。

他的5个孩子也,嫁娶高门。

,享尽。

80岁时,生病久治不愈,终于死亡。

断气时,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一切如故,吕翁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粱饭()还没熟哩!即()的由来也是来于此了。

《枕中记》收入《》、《文苑英华》833卷,鲁迅校辑《》也收入此篇。

《枕中记》和沈既济另一篇《》是中唐传奇中创作年代较早的名篇,标志创作进入全盛时期,对后世文学影响。

《南柯太守传》梗概:《南柯太守传》约作于德宗贞元末。

传中述游侠之士,家住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东,宅南有大一株,常与朋辈豪饮槐下。

一日大醉,由二友人扶归家中,昏然入睡。

忽见二紫衣使者,称奉槐安国王之命相邀。

遂出门登车,向穴而去。

及驰入洞中,见山川道路,别有天地。

入大槐安国,拜见国王,招为驸马,又拜为南柯郡太守。

守郡二十载,甚有政绩,大受宠任。

后有檀萝国军来侵,遣将,大败。

不久公主病死,棼遂护丧归至国都。

因广为交游,威福日盛,国王颇为疑忌,夺其侍卫,禁其交游。

棼郁郁不乐,王即命紫衣使者将他送归故里。

还入家门,乃矍然梦觉,见二友人尚在,斜阳犹未西落。

遂与二友寻槐下洞穴,但见群蚁隐聚其中,积土为城郭台殿之状——与梦中所见相符,于是感人生之虚幻,遂栖心道门,弃绝酒色。

本篇意在讽刺窃据高位者,言其贵宠荣盛,乃是,不可恃以傲物凌人,同时也宣扬了的思想。

它的构思立意与沈既济《》相类,而描摹尤为尽致,文辞亦较华丽。

篇末“假实证幻,余韵悠然”,为《》所不及(《中国小说史略》)。

《南柯太守传》流传甚广,李肇曾为之作赞,唐人诗文中也用为典实。

后世甚至附会扬州有南柯太守之墓(《舆地纪胜》卷三十七引《广陵行录》)。

明代《南柯记》,即取材于本篇。

二、填空题(20分,每空2分)《进学解》中的名句:1、业精于勤,荒于嬉。

行成于思,毁于随。

2、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3、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4、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5、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6、跋前蹇后,动辄荐咎。

7.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对古代典籍的概括:1、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

*2、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咏洞庭的名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李白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代表盛唐文化的诗歌形式: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三、默写(20分,每空2分)四、简述题(20分,每题10分)送别诗:1、《》唐·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4、《》*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