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

合集下载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趋势探讨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趋势探讨

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趋势探讨从世界各国来看,加工贸易随生产成本变化而在国家之间或国内不同发展区域之间梯度转移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目前我国东南沿海加工贸易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国家产业转移政策的出台以及西部地区逐步成熟的条件,使加工贸易向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关键词:西部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从国际经验来看,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是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其内在动因主要是由于资源供给条件发生变化,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应对生产成本上升而做出的市场选择,也是当地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则表现为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升级,某些劳动密集或者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加工贸易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同时,作为外在动因的国家政策、法规调整也影响着加工贸易的发展。

生产成本上升迫使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一)企业用工成本大幅提高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重组,东部沿海地区工资水平普遍上涨导致成本上升,正逐渐丧失了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的传统优势,发达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趋势已经显现,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已成必然。

按照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于各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要调整一次的要求,以及应对物价上涨压力和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和转型,近年来东部地区最低工资标准在不断提高。

对于长期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而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无疑是一个增加生产成本的利空因素。

以广东东莞为例,据当地调查显示,仅因工资提高100元,当地就有数百家工厂关闭。

同时,随着劳动保护制度的完善,一些地区已规定企业必须为工人交五金(即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确实,这部分支出对维护工人权益是应当的,但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并进一步削减了出口企业的利润。

(二)企业资金周转压力增大商务部及海关总署2007年发布的第44号公告中公布新的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被列入限制类商品的加工贸易业务,在东部将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必须缴纳台账保证金,这样必然加大资金成本。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

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是指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在地域上的迁移和转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也逐渐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在这个过程中,地域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矛盾、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都在推动着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地域转移。

本文将浅谈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的现状和趋势,并探讨相关问题。

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东部地区经济逐渐减弱,西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随着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发展,东部地区成为了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近年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成本的不断上升,东部地区的发展优势逐渐减弱,而西部地区则成为了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新热点。

许多外商投资和国内企业纷纷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西部地区,从而推动了西部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

2.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速中部地区作为连接东部和西部地区的纽带,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而且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成为了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新兴中心。

许多制造业企业通过地域转移,将生产基地设立在中部地区,这不仅提高了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为企业带来了较高的利润。

3.国际贸易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随着中国国际贸易产业的发展,一些沿海地区的城市成本不断上升,资源环境矛盾日益凸显,而内陆城市则成为了国际贸易产业的新选择。

许多外资企业和国内企业开始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多的发展机遇。

1.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随着东部地区成本的不断上升,外商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

中西部地区具有劳动力成本低、资源丰富、政策支持等优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将生产基地设立在这里。

2.内资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随着政策的扶持和内陆地区市场的开发,许多内资企业也开始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3.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更加明显中国国际贸易产业地域转移的趋势将使各个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分工更加明显。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概述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面临着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

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将通过分析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梯度转移存在的问题以及探讨相关的对策。

问题1.生产力不足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往往生产力不足。

其主要表现为在供应链的某一环节,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供应链的要求,导致生产效率低下。

因此,若要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必须提升企业的生产力,增加企业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2.环保标准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中,仍存在一些企业未能严格遵守环保规定,导致其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不仅将对环境造成影响,还将阻碍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发展。

3.缺乏自主创新随着全球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如果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无法在市场上立足。

虽然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产品具有价格竞争力,但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将导致其产品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自主品牌缺失我国加工贸易产业中,许多企业都缺乏自主品牌,产品的品牌效应差,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难以向产业链高端升级的原因之一。

对策1.加大技术投入企业需要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增强生产力。

为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2.加强环保措施政府应该对加工贸易企业实行严格的环保标准,纳入有关法律法规的监管范围,并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力度。

3.培育自主品牌政府应该扶持加工贸易企业,培育自主品牌,鼓励企业将自主品牌打造成“中国制造”的代表之一,这将有助于促进产品升级和企业转型。

4.推进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产业转移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以实现产业梯度转移。

结论我国加工贸易产业面临着产业梯度转移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况,企业需要提高生产力,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大力度支持企业,推进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共同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发展,以适应市场竞争和国际贸易发展的新形势。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吴海文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17期[摘要]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但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还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

对此,提出如下对策:中西部要转变思想观念、政府部门要精简机构,提高办事效率、要惜才留人,从而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顺利发展。

[关键词]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及对策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加工贸易转移升级”,目的是提高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水平,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引导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加快形成布局合理、比较优势明显、区域特点鲜明的加工贸易发展格局。

全国各地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结合本地区特点紧锣密鼓地开展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部署,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但要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工作进一步深入下去,还需要正视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有的问题还表现得很突出,如中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落后,行政办事效率不高,人才难进,进来了却留不住。

这些问题与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扎根不太适应,中西部地区如何承接产业转移又怎样让沿海地区的产业在中西部地区扎根、开花、结果,必须要解决如下几个关键问题:一、中西部地区要转变思想观念承接产业转移本来是使沿海地区的加工贸易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逐步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是,一种产业在东部地区能得到较快发展而在中西部地区却遭拒绝或停滞、萎缩,主要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区人们思想观念落后。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观念落后就导致内心有抵触情绪,行动迟缓。

本来是一种利国利民的好事却不想作为、不愿作为,不抢抓机遇而推诿扯皮。

中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一是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严重,不给地方政府带来直接利益就不关注,坐井观天,东部沿海地区好的经验不愿接受。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与发展加工贸易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与发展加工贸易的关系研究-开题报告
江西财经Βιβλιοθήκη 学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及任务书
论文(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1.选题目的和意义: 专业
中部地区经济崛起与发展加工贸易的关系研究 ——以江西为例所进行的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 年 4 月 15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 《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 , (中发[2006]10 号) , 其中有一条就是积极引导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部梯度转移。 随着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等资源价格的上扬,加工贸易综合成本大幅提高, 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将成必然。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中部地区是 否承接加工贸易存在一定分岐,一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看法 不一。面对这一形势,本文就中部地区应经济崛起与发展加工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分析。
3.主要研究内容:
简述我国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部地区梯度转移的形势,提出论点。 简述加工贸易的成因、特征,世界发展加工贸易的现状及趋势,加工贸易对世界 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说明加工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 以江西为例,简述江西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加工贸易的比较 优势。 浙江发展加工贸易的经济借鉴及对本省经济崛起的促进作用。 简述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中部地区崛起的促进作用及相互关系,即就目前的经济状 况和比较优势,只有选择发展加工贸易才能促进中部地区快速崛起,也只有中部地区 快速崛起才能更好地发展加工贸易,二者是互为促进的关系;并以江西为例,进行分 析,结合江西的比较优势,提出江西发展加工贸易的八大有效策略。
4.完成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包括实验设计、调研计划、资料收集、参考文献等内 容。 完成条件: 1. 对国家政策和加工贸易大形势的分析和把握 2. 收集江西现有加工贸易行业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3. 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应用。 完成方法: 1. 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全面收集江西加工贸易发展优势。 2. 确定理论参考文献,深度研究加工贸易将会对江西经济带来的巨大影响。 完成措施: 2006 年 9 月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并对先行政策进行研究。 2006 年 10 月通过数据收集系统,进行相关信息的阅读与提炼。 2006 年 12 月完成论文初稿。 2007 年 5 月论文初稿的修改与验证。 2007 年 6 月完成论文终稿。 参考文献: [1] 储佩成: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林 大图书馆书号 G642.477/12.8) [2] 刘建林 任江华:促进中部崛起:江西争取更大作为——江西省近期经济社会发展 述评 《人民日报》( 2006-04-17 第 01 版 ) [3] 刘志忠 , 王耀中: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 [J]. 财经理论与实 践,2003,(6). [4] 乔世震:财经毕业论文通,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5] 俞正声: 构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湖北日报 2006-04-20 第 01 版 [6] 邹文杰:用循环经济理念统领外经贸发展.《国际贸易论坛》.2005 年第 1 期 [7] [美]Dominick Salvatore 著,朱保宪等译, 《国际经济学》 5.指导教师意见及建议: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研究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近年来一直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对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原因、影响和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提供有力支持。

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已经面临着资源环境短缺、成本上升等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中部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新引擎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承接来自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

这不仅有助于缓解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压力,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

二、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1. 优势资源条件: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中西部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这些优势条件使得企业在选择迁往或新建厂址时更倾向于中部地区。

2. 相关部门支持:中部地区相关部门积极出台产业转移相关,提供土地、税收、用电等方面的优惠,吸引了大量企业前来投资。

3.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中部地区的物流效率,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

4. 人口红利:相对于东部沿海城市而言,中西部城市人口红利尚未完全释放。

大量劳动力的流入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用工资源。

三、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1. 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移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新投资项目和新建厂房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税收收入增加,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2. 人口流动加速: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劳动力从东部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流动。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并对当地社会经济结构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出了新的挑战。

3. 区域发展不平衡:尽管中部地区承接了大量产业转移,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这种不平衡发展可能导致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过于依赖外来投资,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四、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未来发展方向1. 加强创新能力:中部地区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科技研发水平,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加工贸易中西部梯度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工贸易中西部梯度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加工贸易中西部梯度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加工贸易政策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到2009年的9093亿美元,增长了363倍。

同期,加工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从5.7%提高到42%,己成为我沙仁高娃国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

几十年来加工贸易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出口商品结构、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就业、提升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历程中,东部地区占据了绝对优势的地位。

据统计,从1998年以来的12年中,东部地区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的比重都超过97%,而广大中西部地区不到3%。

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加工贸易已经开始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

一、中西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融资的对策与建议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制约着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银行或金融机构以及中小企业的多方努力。

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改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以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一)我国应尽快完善国际贸易融资担保机剞中小企业贷款的特点是时间紧、频率高、数量少、管理成本高、风险相对较高,为有效防范国有商业银行和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制,把最终防范信贷风险的重点放在对第二还款来源的控制上。

积极筹建信贷担保体系可以从制度上为银行规避金融风险,也为中小企业取得融资刨连必要的条件。

(二)我国应大力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我国2001年成立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但保险基金仅有1亿美元。

出口信用保险基金不足,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信用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持作用。

因此,当前应加大承保力度,并且尽量降低中小企业的投保费用,简化投保手续,提高正查!查竺兰丝!旦:曼效率。

(国际贸易)中部城市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接受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

(国际贸易)中部城市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接受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

(国际贸易)中部城市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接受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中部城市发展加工贸易有利于接受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常务副市长王林建于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讨会上的发言主持人先生:国家各关联部委和各省、市的领导和同事们:国际跨国公司和国内各省、市企业界的朋友们:我谨代表安徽省合肥市政府向出席首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及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研讨会的各位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合肥市政府希望于本次研讨会上介绍我市政府于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政府引导和企业主体的作用,于有效吸收国内外产业转移,坚持提高国际贸易水平,优化关联产业结构,加强中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行政管理和服务环境,努力改善发展加工贸易必需的条件,实施鼓励政策等方面的情况进行发言,且借此机会向全力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商务部、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外管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已经于合肥市和将要来合肥市投资的企业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高度关注中部崛起的各方面专家和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欢迎你们到合肥访问、考察、商谈投资贸易。

壹、中部省会城市发展加工贸易是产业转移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我们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坚持扩大开放,中部地区交通运输条件和进出口环境的明显改善,关联的要素发生新的变化,加工贸易随着新壹轮产业布局调整而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已经成为趋势,。

合肥市是最接近东部沿海地区和长三角主要城市的中部省会城市,具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邮电通讯、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具有人才、人力资源的优势,距离上海的陆上距离只有408km,发展国内外现代物流的潜力很大,先进制造业及配套产业链等具有明显优势,国际贸易总量于中部省会城市中居于前列,加工贸易总量及增幅明显,已经引起国内外企业和关联方面的关注,引起包括珠三角、华北、西南地区大、中、小企业的关注。

合肥市的汽车、轮胎、家电、工程机械、轻工食品、化工建材、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和其他较多产品的设计、制造、出口能力于国内占据不同程度的领先位置,较多国际跨国公司和东南沿海地区企业于进行产业整合和转移过程中已经以合肥市为主要的选择城市之壹,壹批著名的国际跨国公司于合肥市的扩大投资和扩大进出口贸易取得成功,有力地推动其进壹步调整国际市场战略和产业布局,合肥市近年来实际使用外资的总额增长较快,外资进入的领域进壹步扩大,被评选为2006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价值和投资潜力的国内城市之壹。

关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

关于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问题的思考作者:刘蕲冈卢才瑜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08年第16期近年来,中部地区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但在一些地方承接产业转移中,仍存在机遇意识不强、承接原则把握不准、承接方式创新不够、承接重点不明等问题,迫切需要提高认识,理清思路,强化措施。

一、承接态度:要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是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地承接产业转移,直接关系到承接产业转移的成果大小。

因此,在这方面有必要加强四个方面的认识:一是要认识到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具有地域的多向选择性。

如,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在当地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向本省欠发达地区和山区转移。

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省都出台了政策和措施。

沿海地区产业在资源、优惠政策和低劳动力成本的吸引下,向周边国家特别是东南亚国家转移。

我国中西部地区仅是沿海产业转移的选择地之一。

二是要认识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的竞争态势。

既有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周边国家的竞争,也有中部地区之间的竞争。

据了解,中部地区都把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作为发展的机遇,比环境、抢客商、争项目,承接产业转移态势逼人。

三是要认识到承接产业转移机遇稍纵即逝。

据有关专家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大规模产业转移估计5年左右完成,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000亿元左右。

四是要认识到我省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面临着许多挑战。

如产业链条不完整,配套能力不强,市场体系不健全;人才资源不足,技能性人才、管理人才和外经人才较缺乏;承接机制不健全,承接转移的领导机制、责任考核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奖惩机制等还需健全等。

二、承接原则: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承接产业转移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沿海产业在转移过程中,不排除有一部分产业是当地受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而内迁,这些产业虽然可以带动承接地经济的发展,但也会因为转移落后产业、落后生产力而造成承接地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

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产业经济】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何龙斌(陕西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陕西汉中723003)内容提要: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成本大幅提高推动国内加工贸易必须向中西部转移.然而,由于存在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差,通关效率低,竞争对手多等制约因素,中西部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同时争取国家的加工贸易政策倾斜.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1)04—0008—04加工贸易是一国利用本国生产能力和技术,进口料件加工成成品后再出口的一种国际贸易方式,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对外经济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取得了“爆炸式”的增长.加工贸易进出15总额从1980年的l6.66亿美元增加到了2009年的1.1万亿美元,30年增长了约660倍. 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从1980年的4. 4%提高到2009年的50%以上,占据外贸半壁江山.加工贸易对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弓l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解决人口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显然,积极发展加工贸易是我国当前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然而,我国加工贸易的地区分布却极不均衡,90%左右的加工贸易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等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分布极少.但是,当前东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已经遇到土地,劳动力价格,能源价格等一系列制约,加之金融危机后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已经启动,东部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基于此,在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中西部地区顺利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必然性(一)成本大幅提高推动东部}m.Y-贸易转移东部沿海地区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与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使多数加工贸易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生存发展的压力目益增大.比如劳动力成本,2010年广东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030元/月,在广州就算开出2000元/月的工资有时也很难招到工人,但在西安,2010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为760 月,1000元以上工资即可招到工人;土地费用方面,在西部一亩工业用地只要几万元左右,而在沿海地区的温州却高达150 .一200万元,花在土地上的钱在中西部可以连土地,厂房,设备都买齐.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发达地区传统产业的过度发展,使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逐年减弱.在经济上行期,甚至会出现”电荒”,”水荒”,影响了企业正常生产.而且,随着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东部加工贸易企业还被要求进行污染治理,生产成本中又增加一项环保治理成本.综上可见,加工贸易在东部地区已经进入高成本时代.而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以高端制造业和服务外包为主体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东部加工贸易企业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中取得有利地位,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向低成本的中西部地区转移就是一条很好的出路.(二)中西部地区已具备接纳加工贸易的条件首先,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一方面,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以及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大学毕业生,因此拥有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另一方面,由于中西部的城市化水平较低,而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据资料表明,我国目前农村有4亿多劳动力,除务农者外,乡镇企业吸收了1亿多人,剩余劳动力有近2亿人.而这近2亿人中,3/4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中西部还拥有大量的成本相对较低的简单劳动力后备军.发展加工贸易,大量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就业,既可以避免大量劳动力跨省区流动而引起的诸多不利影响,还可以由此大幅度降低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其次,中西部地区有丰富廉价的能源.据统计,按照可开发资源数量计算,全国人均246吨标煤,西北达695吨,华北682吨,西南367吨,而东部地区人均在80吨以下.一般工业用电,2008年东部发达地区约为每度0.8元左右,而西部地区仅为0.50元左右, 东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后,中西部地区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西部地区本身就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而发展到今天,即使相对于东部地区,一些装备制造,能源化工,冶金采矿,航空航天等产业也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四川的电子工业,重庆的摩托车,汽车工业,陕西的机械工业,河南的食品加工业等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利用这些相对优势,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差异化的加工贸易. (三)国家政策支持东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考虑到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结合东西部产业发展条件,近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多次通过调整加工贸易有关管理制度,实现对加工贸易的宏观调控, 促使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2007年7月23号,海关总署和商务部联合下发了44号文件,对东部涉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共1853个品种列入限制类商品,实行银行保证金台账实转管理,此举增加了很多原来在东部投资的港,台,外资企业的成本, 它们为降低成本,也正积极寻求与中西部地区的合作机会.与此同时,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2007年联合发布了《关于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工作的意见》,旨在金融支持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推行加工贸易有序向西部梯度转移,2009年1月,海关总署下发了《关于明确加工贸易企业搬迁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不同情况的企业搬迁采取不同的便捷方式,缩短了办理海关手续的作业时间,降低了企业搬迁成本.目前,为引导加工贸易产业有序转移,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海关总署等部门已经起草了《关于促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设发展的意见》(征求意见稿), 将通过市场引导和必要的政策扶持,在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培育若干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综上所述,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也是一种政策行为,更是一种历史趋势,是转移方基于自身利益的市场化选择,也是承接地积极创造条件的结果.通过实施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既能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又能促进东部地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二,中西部地区承接~jn-r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一)物流成本高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是加工贸易的一大特点.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第一个关键瓶颈就是物流,由于中西部远离出海口,这直接导致运输成本高,交货周期长.2000多公里的口岸距离,无论采取哪种运输方式,国内物流成本都是十分高昂且难以承受的.表1为西部地区三大代表性城市到沿海两个代表性港口深圳,上海的集装箱平均铁路运价和水运运价(仅重庆一上海).表1陕川渝省会到深圳,上海集装箱平均运价(单位:元)深圳上海深沪综合起止地20尺箱4O尺箱20尺箱4O尺箱2O尺箱40尺箱西安3207.486523.942057.954175.195265.43lO699.13成都5176.O81O498.53496.547O98.168672.6217596.66重庆4560.689241.871908.753871.296469.4313ll3.16数据来源:根据铁道部运费标准等计算整理.表中显示,以20尺集装箱计,西部最具承接加工贸易优势的三个城市最低到出海口岸运费也接近2000元,最高5000多元,而这仅是一个单趟,如果考虑到加工贸易两头在外需来回运输,运费还要翻倍.可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仅国内物流成本就占据了总成本的一大部分,这还没考虑国内运输对交货时间的影响.调研表明,一个集装箱的彩电从四川绵阳经上海运抵美国西海岸需要运费1200美元以上,而同样的货物从青岛运至美国西海岸,运费仅需500多美元.同时,后者在途时间比前者要短15天左右.因此,中西部地区要承接加工贸易,必须在物流环节上有所突破,必须让国内物流成本在总物流成本中的比例明显降下来.(二)产业配套差产业配套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指标,对加工贸易尤为重要.因为较高的产业配套能力不仅可以降低加工贸易物流进项成本,而且可以降低生产,研发成本,进一步降低总成本.目前,沿海发达地区关联产业的本地配套率已达到95%以上,但中西部地区这一指标还达不到30%.有学者研究,2005年,全国产业集群748个,东部地区为563个,占全国总量的75.26%,而中部只有109,西部只有76个,仅占全国总量的24.74%.如果以美国经济学家哈盖特(P./-laggett)提出的区位商分析法来衡量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可以得出产业集中度低,配套能力差的结论.本文选取了豫,陕,川,粤四地l1个加工贸易相关行业进行比较分析,利用2009年统计数据,得出了三地加工贸易产业区位商分布表,表2.表2豫,陕,JlI~jn-r贸易产业区位商分布与广东的比较加工贸易相关行业河南陕西四川广东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0.440.1lO.28O.8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230.030.052.29通用设备制造业0.98O.581.270.35专用设备制造业1.251.141.170.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O.38O.660.591.88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060.24O.663.8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690.940.462.27家具制造业0.97O.11.4l1.3塑料及橡胶制品业O.760.280.840.93金属制品业O.630.29O870.8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1.38O.19O.271.62以上行业综合0.570.470.791.97数据来源:根据三地2010统计年鉴数据,按区位两计算公式计算得出. 从表2可以看出,豫,陕,JiI三地加工贸易综合区位商都小于1,远低于广东的1.97.说明三地加工贸易相关产业专业化程度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还比较低,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加工贸易进口导向型经济.(三)通关效率低加工贸易产品具有市场变化迅速,产品更新率高,交货周期短,客户需求紧的特点,因此对通关效率要求较高.中西部地区由于距沿海上千公里,海关查验与边防检查脱节,势必造成在内陆和沿海的重复查验,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另外,由于加工贸易起步晚,通关专业人才缺乏,加上政府部门服务意识差,思想观念落后,缺乏通关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使得中西部地区通关效率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大大影响了加工贸易的发展.据世界银行与中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联合发布的《中国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这项对12400家中国企业进行的面对面调查发现, 东南沿海的东莞,惠州,汕头,江门,深圳,青岛,绍兴和珠海,企业进出口通关时间最短,为3—4天,但是排在最后24位的城市例如东北和西北的城市,平均通关时间在20天左右.报告分析说,像长沙,太原,运城,本溪等中西部城市如果能把通关时间缩短到5天,外资企业数量将可以提高17%[2j.(四)竞争对手多中西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不仅面临与东部欠发达地区的竞争,还面I临与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的竞争,而这些竞争对手又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首先,东南亚国家具有较低的物流成本优势.与我国中西部地区相比,东南亚国家的海港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可以通过海洋运输大大降低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其次,东南亚国家具有优厚的政策优势.如泰国对有些区域的企业可以免缴机械进口税,免缴所得税8年,生产出口产品的企业进口原材料可免缴进口税5年.再如世界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印度,该国明确规定用于生产出口产品的进口产品,以及向完全出口型企业提供的产品,可以免除全部关税和附加税,并采取了自由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制度安排;最后,东南亚国家还具有较强的人力成本优势.2006年,中国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是1.07美元,其中东部地区是1.31美元,中西部地区是0.91美元,而印度平均工资水平每小时是0.8美元,越南是0.4美元.加上人民币可以预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不断的升值压力,以及工资收入水平提高的趋势,我国中西部人力资源成本的优势还在减少.三,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JjD’r贸易产业转移的对策(一)必须多途径,多方式突破物流瓶颈中西部发展加工贸易的物流瓶颈主要表现为效率低,费用高,因此,中西部地区除了继续加大投资改善物流网络与设施外,一方面,要通过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运作效率,效益.一是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第三方物流企业落户,由它们对加工贸易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缩短交货周期,使制造商和国外分销商实现零库存,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物流效益.二是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公路运输信息系统,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和仓储公共信息系统,加快整合商务,金融,海关,检验检疫,交通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资源,实现公共信息网络与企业物流网络的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要根据中西部自身条件积极打通出海大通道,降低出项物流成本.一是发展航空物流.就航空物流而言,内陆和沿海成本差距不大.中西部地区可以发展类似电子信息产品等运输量不大,适于利用航空运输的加工贸易.二是开通铁海联运.如重庆市在铁道部支持下,开通了重庆至深圳盐田港的集装箱”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定价”的“五定班列”,运时缩短一半,运抵欧洲比到”长三角”还快两天,而运费相当J.三是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欧亚大陆桥是中西部,特别是西部地区商品出境的最佳方式,因此,要通过与铁道部和海关总署协商,充分利用欧亚大陆桥运输,积极与沿线国家签订货物互通便利协议,实现了互利共赢.(二)必须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是加工贸易企业能否在转移后“扎根”的土壤.为了能引来并留住东部加工贸易,中西部地区必须重视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条件.首先,要加强现有加工贸易相关产业集群建设.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因地制宜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带动相同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激发产业集群的发展活力;要依托重大项目和新上项目,围绕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形成大中小项目配套,大中小企业聚集发展的格局,加快产业群,产业链和产业基地建设的步伐.其次,要依靠各类专业市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与地方产业发展有着内在的共生关系,国内许多地区产业集群都得益于各类专业市场的有效发展.广东和浙江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它们将专业市场的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培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实现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良性互动;最后,要积极围绕加工贸易引进配套产业链.建立整机加零部件生产的全流程产业链,推动加工贸易由水平分工变为垂直整合,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内,一头在外”,使加工的进项物流成本大大降低甚至归零,达到与沿海地区进项物流成本相当甚至更低的效果. (三)必须大力提高加工贸易的通关效率加工贸易对海关监管和通关效率有很高的要求,很多产品的通关时间以小时计算,有”订单电子化,通关快速化,物流即时化”的特点.中西部地区要想顺利承接东部加工贸易,必须对加工贸易管理进一步创新和简化.一是创新管理模式.在管理对象上,要尽快从以合同为单元的管理转变为向以企业为单元的管理;在管理重点上,要尽快从以纸质手册管理为重点转变为以电子账册管理为重点.推进加工贸易手册电子化,使加工贸易企业通过数据交换平台或其他方式,向海关报送能满足海关监管要求的备案,进出口,核销及物流等数据和相关单证,海关对电子数据及单证进行核对,核算,并结合实物进行核查;二是创新通关模式.要争取开通与沿海口岸公路运输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收”的通关模式,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切实提高出口企业通关效率,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要推行内地海关关区内”属地申报,快速验放”通关模式.整合并共享监管资源,在关区内推行”属地申报,快速验放”新型通关模式,实现货物在关区内任何现场申报和货物放行的便利化.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如通过简化手续,提前报关,网上支付,上门核查,担保验放,一站式服务等措施,使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得以提高.(四)必须争取国家加工贸易的政策倾斜数据显示,自2008年开始,加工贸易利用外资已连续数年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的一半.可见外资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控制程度.如果国家不给予优于东部或国外的政策倾斜,这些源于国外订单的加工贸易将会流向东南亚国家.为此,国家要专门针对中西部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出口加工区制订倾斜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吸引东部加工贸易增量的转移.一是建立与东部有差别的加工贸易准入门槛.对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和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实行东西部地区差别管理.即在东部属于限制的,在西部不在限制之列;二是鼓励国内采购与销售. 要积极鼓励与引导西部加工贸易企业加大国内采购力度,降低进项成本,对进料加工贸易和来料加工贸易的国内采购均实行“足额退税”.区内企业产品内销时,按照原材料,零部件入区时的原始状态及退税税率,补缴未缴或已退的增值税和成品应缴增值税,而不是按制成品征税;三是国家要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来保证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对发展加工贸易的铁路运输,可以与铁路部门协商降低其运费,对发展加工贸易的公路运输,可给与免收普通路桥费,减半收取高速公路通行费等;四是国家要积极支持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具有保税物流功能和加工功能的园区,在中西部加工贸易的集中区配套相关的措施,避免货物的无效搬运,就地实现物流成本的降低.基金项目:本文获陕西省社科规划办基金项目(项目号09E047)和陕西省教育厅科技计划研究基金项目(项目号09JK055)资助.参考文献:[1]李鹏,王红.物流成本加贸转移绕不过去的坎[N].国际商报,2009一O5—01.[2]章苒.120个城市投资环境报告出炉中西部地区全面落后[EB/OL]. [2006—11—13], ://news.hsw.en/system/2006/11/13/004881869. shtm1.[3]曲建.促进加工贸易向中西部转移的思考[J].国际贸易,2006(10):9 —11.[4]黄奇帆.加工贸易在内陆地区发展的模式探索[N].经济日报,2010 —10—20.[5]杨志芳,闫奕荣.对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探讨[J].国际经济合作,2008(02):13—17.『6]艾民.我国加工贸易的区位选择[J].北方经济,2008(02):60—61. [作者简介]何龙斌(197O一),男,陕西安康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物流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产业经济. [收稿日期32011—07—21责编:启方;校对:正融。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和优势摘要:推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向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从而实现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由于中部地区拥有的地理和基础设施等优势因素,决定了中部地区可以再这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中扮演重要角色,积极承接中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促进中部经济的崛起。

关键词:产业转移;中部;优势一、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必要性(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

改革开放之初,东部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基础设施以及国家的政策支持等,积极引进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成为中国经济的火车头,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但是随着劳动力和能源原材料指向型产业不断向东部地区拥挤,东部出现了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短缺问题,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逐步凸显,从国际经济发展经验看,经济的发展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过程,产业梯度有低向高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目前在国际经济分工位置中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面对激烈竞争的全球市场,为获得竞争优势、在世界经济中占有有利的位置,利用东部地区已有的基础,推进高技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不二选择。

因此,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将决定其劳动力、能源原材料指向型工业向外转移。

(二)东部地区成本上升制造业竞争力下降。

廉价的劳动力、相对丰富的资源以及政策优惠等优势,是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的关键。

但随着要素的不断集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部地区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不断消失,低端制造加工产业面临着来自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发展中激烈的竞争。

如果继续维持现有产业结构,那么将无法维持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增长,因此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能源资源消耗为主的产业转移出去,为高科技和新兴产业提供充足的要素供给。

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

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

我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特征与趋势范海洲;邵春燕【摘要】Panel data of the transference of 27 industries from 2003 to 2012 are analyzed in this paper. It reveals that the number of industries undertaken by central regions has been increasing, which is represented by resource-inten-sive and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Meanwhile, most of the industries undertaken by central regions show absolute advan-tage of scales while the coupling degree is not so significant. Due to factors such as industrial policie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population density and differences in resources, 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the industries undertaken by six province in central China. Because there are many games from the “stakeholders”, we need to deal with the difficulties in system design, so as to guard against various economic risks.%采用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东中部27个工业产业转移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部地区承接产业的数量总体上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且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转型升级问题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推进,东部地区的制造业迁移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在这一趋势下,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将面临着许多转型升级的问题。

如何使中部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更加顺利,成为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背景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东部地区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人才,使得其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激烈,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面临了诸多挑战和压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东部地区开始寻求产业转移的出路。

而中部地区,由于其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条件和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成为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首选目的地。

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将面临着诸多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

在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进程中,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技术水平滞后。

相比于东部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中部地区的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这使得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时面临着技术更新、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挑战。

2.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中部地区的企业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普遍面临着管理经验不足、市场营销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资源环境压力加大。

随着产业转移的进行,中部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也将会不断增加。

大量的排放、消耗将会给中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重大的负面影响。

4.人才短缺。

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将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

而目前中部地区的人才储备相对不足,这将会成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一个重大阻碍。

1.加大技术投入。

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还要加强对企业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水平。

龙岩、南平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探讨

龙岩、南平加快承接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探讨
区域 发展
龙 、 平 快 接 三 地区 岩 南 加 承 珠 角 加 贸 梯度 移的 讨 工 易 转 探
● 福建省 发 改委经济研 究室
[ 内容提要] 福建省龙岩、 南平两市有比较好的区 位交 通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 在投资平台 建设、 要素保
障、 策环境和政 府服 务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 政 因此 , 应加快推进 两市承接珠三 角地 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力 度。 同时本文还从 影响两市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对策提出了 建议。
在用电、 用地、 用工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用电方面, 两市均 属于电量富余地区, 可保证工业用电。 用地方面, 利用缓坡 地发展工业项 目, 尚有较多土地供应。 用工方面, 以本地劳
在承接加工贸易转移的过程中, 相对提高产业准入门槛, 按
照节能低排 、 集约节约、 绿色环保 的要求开展招商选资活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别是 “ 特 十一五”以来的建 设, 福建省山区地市的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有相对
优 势。
( 区位交通便利。 一) 近年来, 福建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强, 初步形成以航空、 铁路、 高速公路和等级公路为
主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实现与珠三角、 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 交通主干线的全面对接, 提升了在人流、 物流、 资金流、 信息
县 县通高速公 路。 ( ) 二 产业 发展 基 础较好。 岩形 成了 “0 3 产 业 发展 龙 1+ ”
外地区发展的意向。 福建省山区地市在这一波转移中机遇 如何, 应采取哪些措施, 好哪些准备工作? 做 带着这样的
问题, 近期我们走访了龙岩、 南平等地, 形成了以下调研报
告。

意等产业。
( 投资平台相对完善。 三) 龙岩建设有市经济开发区、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SWOT分析摘要: 承接产业转移是当前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为了使中部六省更加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我利用SWOT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中部六省目前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以及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

项目概况:中部六省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地处中国版图的中心地带,中部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之后的国家宏观区域经济战略布局的一部分。

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大体经历了一个从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再转向平衡发展的战略转变过程。

当前,在中部崛起的战略背景下,中部地区产业承接进入了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影响产业承接的障碍因素。

伴随20 世纪90 年代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第四次国际产业转移浪潮汹涌澎湃,我国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转移进程加快,尤其是受2007年底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要素成本的上升和外部需求的减弱,产业加速转移的态势更加明显,使得中部地区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难得的历史新机遇。

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Strength)一是区位优势: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承南启北,交通运输便捷,对出口导向型和现代物流等产业转移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南部与福建、广东、广西等省接壤,珠三角、闽南三角和港澳地区产业转移给中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市场和机遇,同时在西部与贵州、重庆、陕西等省接壤,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形势下,中部六省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是全国区域经济板块中的核心。

二是市场优势:中部地区人口密集,消费市场巨大,2006 年,中部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速度加快1.1个百分点。

金融危机后,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实施,中部地区的内需比重较高,同时3.6 亿中部地区人口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都在不断更新。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_问题和对策_任静

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_问题和对策_任静

第23卷 第3期2010年6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3 No.3J une 2010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3任 静(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收稿日期:2010203205作者简介:任 静(1985-),女,山西省河津市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3基金项目:武汉市企业横向项目(105-28031)摘要:研究了中部地区承接国外产业转移和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了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外商直接投资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3/j.issn.167126477.2010.03.007一、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一)中部地区承接国外产业转移的现状1.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

见表1。

表1 1989-2008年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122]年份全国/亿美元中部六省/亿美元中部六省占比/%198933.920.92 2.71199034.870.70 2.01199143.66 1.40 3.211992110.08 5.97 5.421993275.1518.35 6.671994337.6719.83 5.871995375.2124.47 6.521996417.2628.96 6.941997452.5735.777.901998454.6333.947.471999403.1930.637.602000407.1529.367.212001468.7833.247.092002527.4345.998.722003535.0558.3010.902004606.3070.4811.622005603.2588.7214.712006630.21115.5918.342007747.68165.3922.122008923.95193.9720.99总计8388.011001.9811.95 1989-2008年我国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33.92亿美元增加到923.95亿美元,增加了26倍,中部六省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从0.92亿美元增加到193.97亿美元,增加了209倍,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5篇范例]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5篇范例]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5篇范例]第一篇: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论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摘要: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如何解决我国加工贸易目前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状况,结合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因素对策一、加工贸易的概念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以下简称料件),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

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境外企业提供,经营企业不需要付汇进口,按照境外企业的要求进行加工或者装配,只收取加工费,制成品由境外企业销售的经营活动。

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一)我国加工贸易所取得的成绩近年来,加工贸易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在不断的发展中已经有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

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O世纪8O年代港澳台到9O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

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但近年随着我国产业格局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加工贸易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1.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企业结构不合理(1)我国对外贸易增长过快。

我国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区 的加 工 贸 易 。
料 、劳动力、 资本 ) 向这两 个地 区流动 , 而地 区3 却缺 乏发 展的 各种 资源 ,显而易 见 ,地 区3 与前 两个地 区的 发展差 距逐 渐拉 开 。
【 关键 词】
加 工 贸 易 ; 经 济 分析


加工贸 易政策 区域效应 的经济分

我 国加工 贸易 向
中西部地 区转移的可行性分析
昝金淼 李 辉 江 西财经职 业学院 3 O O 2 0 3
【 文章摘要】 如 今 ,加 工 贸 易 已成 为世 界各 国参 与 国际 分 工 的重 要 贸 易方 式 。我 国的加 工 贸 易是 伴 随着 改革 开 放 的不 断深 化 而 发展 的 ,从 无到 有 ,从 小 到 大 ,在 我 国 对 外 贸 易 中的地 位 E益 显 著 。加 工 贸 易 l 已经 占据 了我 国对 外 贸 易 的 半 壁 江 山 。 在 中国日益成为 世界 工厂 ” 大背景下 , 必 须从 实证 的 角度 来 思 考我 国 中西部 地
及 出 口制成 品的运 输 费 用 N 却 因地 理 位置 二 、加工贸易产业 向中西部转 移的可 行性 分析 的 不 同而不 同 ,这 样 的假设 是 合理 的 。 ( )加工 贸易产 业 向 中西部地 区转 移 一 我 们所 说 的地 区 l 用下 列 的关 系式 , 适 顺应 了我国非 均衡发 展战略 向均衡 发展 战略 P E>P l s・ e二X ・ + A+ +Nl () E T+ 加 +C 3 的转 变 。我 国 目前 大致 可划分 为 东 、中 、西 继 续 整理 得 梯度 M l N > E ・ s X) T A— () 三大 梯 度地 带 ,这 己是 不争 的事 实 。“ + l ( — C P 4 均衡布 局”的 我们 可 以 看 到 由于 该 地 区企 业 的运 输 推移理 论 ”打破 了片面 强调 “ 强调 集 中资金 和 资源实行 重 成 本( 包括 国外 采购 中 间投入 品的运 费 和 出 传统 布 局模 式 , 口制成 品 的运 费 ) 低 , 即便是 对 加工 贸易 点 发展 。它 对 我 国经 济 发 展 的作 用 是 巨大 很 梯度 转 的国外 中间投 入 品征 收关税 和 增值 税 , 地 的 ,但 随着 我 国市 场经 济 的确立 ,“ 该 区的企 业仍 然有 利可 图 。 旦对 加工 贸 易采 移理 论 ”遭 受严 重 的挑 战 。 一 ( ) 贸易 产业 向 中西部地 区转移 是 二 加工 取 优惠 政策 , 国外 中间 投入 品免 征 关税 和 对 我 国产业结 构调整 和 国民经济持 续发展 的必 增 值税 ,即 T、A 为零 ,则 () 为 4式变 内地市 M1 Nl + <E・ s x) ( — 一C P () 然 选择 。随着 中国 内地 经 济的 发展 , 5 场 规模 逐步 扩大 , 多从 事加 工贸 易的企 业 许 显 然该 地 区企 业 的利 润 空 间进 一 步 增 开 大 , 激 了加工 贸易 产 品的生 产和 出 口。随 越 来越 关注 国内市 场 , 始实 施国 内与 国外 刺 市 场 并重 的发展 策 略。 然国 内市场 主要在 虽 着 加工 贸易产 品生 产和 出 口的扩 大 , 该产 品 的机 会成 本 C 会不 断上 升( 资上 升 、 也 如工 租 东部 ,但 中西部 市场 的 规模 也不容 小觑 。 ( 中西 部 比较优 势 比较研究 。我 国国 三) 金上 涨) ,一直 到 加工 贸易 的利润 空 间为零 。 从宏 观分 我们再看地区 2 ,地区 2 适用下列关系 民经 济按地 域 经济 发展 水平 差异 , 成东 、中、西三 大经 济地 带 ,这三 大地 带各 式 见表) 。 X ・ +T+A+ Z E M +NZ +C>P E s・ (1 6 自有许多优势( 东 、中 、西部 主要 地 区的 区位 优势 X・ + E MZ十 NZ C<P ・ + sE () 7 6、 ) 整理 得 )( 式 7 (S X ・ - P — )E C> M2 N2 P - )E + >(S X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探讨
摘要: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形成地区协调梯级发展的态势,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加工贸易;梯度转移;中部地区
加工贸易在我国已经走过20 多年的发展历程。

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区域经济繁荣,推动了外资的利用,增加了出口创汇,而且在社会就业的创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但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顺应国内、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使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形成有利于地区协调的梯级发展态势,是目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必要性
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加工贸易得到了“爆炸式”的增长。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166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 75051亿美元,增长了约34517倍。

相应于此,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
也从1980年的44%提高到2006年的472%,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并成为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我国的加工贸易基本集中在沿海区域,2005年加工贸易出口排名前十位的省市多位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地区,这些区域的加工贸易量占全国加工贸易总量的978%,其中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的加工贸易出口均超过500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的比重分别为42%、197%、125%。

由此可见,我国的加工贸易在地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特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得对外开放之先,抓住了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和跨国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依靠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一些特殊措施,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都与东部存在较大差距。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国际市场交往便利,既是我国内陆地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部,又是我国的商品、资金、技术、信息等与世界市场双向流动的通道。

因此,我国东部沿海沿边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具有广大中、西部地区无法比拟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头阵地、加工贸易发展的先行地区,东部沿海沿边地区也已经积累了人才、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

然而,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兴起和发展主要是基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际比较优势。

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也逐步提高,这意味着东部沿海地区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失去。

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不仅在加工贸易上,而且在经济总
体上存在很大的梯度差。

结合区域经济学中梯度推移理论,东部地区加工贸易存在升级和转移的双重压力。

东部地区加工贸易转移的最好途径是循经济梯度推移,先将加工贸易转移到中部地区,并培育该区域的产业增长极,扩大转移产业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效应,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转到西部地区。

这样,加工贸易步步深入,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间形成了一个循环上升的产业转移浪潮,既延长了产业寿命,又加快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

二、中部地区开展加工贸易比较优势
中部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再加之地理位置的局限,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因此,在加工贸易发展的规模和水平上,中部地区较之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不小的差距。

尽管如此,人们也必须看到,伴随着东、中部地区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化,中部地区发展加工贸易也存在许多比较优势,这无疑为中部地区承接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一)经济区位优势
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中原城市群为核心的黄河中游经济圈和以武汉城市群为核心的长江中游经济圈,二者分别位于国家一级重点开发轴线(长江)和二级重点开发轴线(京广线、黄河)处,是我国经济地理的核心地带。

位处中部地区核心的长江经济区和黄河中游经济区北
傍京津环渤海地区,南临以深、港、穗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东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连以成、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日益成为实现资源要素西进、东出、北上、南下的理想通道和枢纽。

由此可见,中部地区处于东南沿海资金、技术优势和西北内地资源优势两个反向梯度的交汇处,东、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异质性和经济落差需要中部地区的梯度性过渡和对接,经济区位优势非常突出。

(二)交通条件优势
中部地区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部地区公路星罗棋布,京深、连霍及几十条省际高速公路,与10纵14横的24条国道,以及成千上万条省县乡公路组成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铁路纵横交错,京广、京九铁路纵穿南北,陇海铁路横贯东西,几十条干线和几百条支线铁路与主干线融会贯通;水运以内河航道为主,长江、黄河两大主航道横贯东西,上百条河流与之紧密相连;民航以武汉、郑州、长沙、太原、南昌、合肥为中心的民用机场开通国内上百条航线,可直达全国主要城市及港、澳、台地区,部分机场还开通新加坡、韩国等国际航线。

中部地区辐射全国的密集立体交通网络,为承接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
中部六省总人口361亿,占全国的281%,在绝对数量上说来,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人们仔细分析三个地区的劳动力结构,可以发
现中部人口密度大、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2005年,中部农业耕地面积为30 5665千公顷,只占全国的2351%,低于西部1461个百分点;中部农业劳动力为9 6221万人,约占全国2833%,占中部人口的5047%;剩余劳动力达4 500万人。

目前,中部地区投资密度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而劳动力数量巨大,形成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也使中部地区面临了更大的就业压力。

因此,发展一些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对中部地区来说,不仅有利于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廉价的劳动力,减轻中部地区的就业压力。

(四)文化、科教基础优势
中部地区作为中华民族最早开发的腹地,文化厚重,历史悠久;中部地处文化交汇地带,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是我国主要的科教中心和智力密集区。

中部六省科教人才方面在全国的份额是:高校数占247%,学生数占252%;中专学校数占244%,学生数占30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数占229%,专业技术人数占231%;拥有448个硕士学位授予点、35个博士学位授予点、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6家中央及省级科研院所。

中游地区,仅武汉就拥有35所普通高校、736家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科技人才,拥有发展加工贸易不可或缺的知识基础和技术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