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合集下载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导语: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

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

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

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目录【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三】、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四】、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五】、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六】、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七】、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八】、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 【九】、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十】、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十一】、中国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十二】、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

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

》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摘要]天祝方言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

由于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呈现出混合的特点。

在天祝亲属称谓中还体现出“舅权至上”的特点。

[关键词]天祝;汉语方言;亲属称谓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生活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

由于天祝独特的人文语言环境,受语言接触影响的程度较深,因此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天祝方言主要包括汉语方言和藏语方言。

在汉族聚居区,人们交流往往用汉语(即天祝话);在藏族人口多的地方交流仍用藏语;在交流、贸易过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双语,能用双语交流,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交流中仍用藏语进行交流。

在此过程中,汉语和藏语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方言词汇,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

本文从天祝方言亲属称谓的实际出发,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以汉族方言为重点,附带藏族方言,主要探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在天祝方言中,亲属的称谓有两种,即藏语系统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系统的亲属称谓。

而藏族的汉语亲属系统的称谓是藏语的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一个中介,虽然名称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汉藏通婚的家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难以分出是属于哪个系统的称谓,是一种混合且混乱的称谓,但能清楚地把亲属关系表达出来。

藏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分血统的,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总体特点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及文化渊源,天祝亲属称谓词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总体而言,其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汉、藏语亲属称谓融为一体,混合使用。

如:在一汉族家庭有孩子称父亲为“阿爸”,称母亲为“妈妈”。

在这两个称谓中,前一称谓是藏语中称父亲的称谓,而后一句则是汉语中对母亲的称谓;在一些汉藏通婚家庭中,亲属称谓呈现出汉藏亲属称谓共用的特点。

亲属关系之间怎么称呼详解

亲属关系之间怎么称呼详解

亲属关系之间怎么称呼详解快到春节了,亲戚之间的来往也比较多了,大人都希望小孩子叫你或者怎么称呼别人。

做家长的不知道小孩称呼对方什么,是个很尴尬的事情啊。

如果是瞎称呼一通,但是不是很有礼貌。

快过大年了,特地整理了下,给各位家长们做个参考,不要叫错人哦!家庭关系称呼总汇爷爷:爸爸的爸爸。

奶奶:爸爸的妈妈。

姥爷:妈妈的爸爸。

(有的地方称:外公)姥姥:妈妈的妈妈。

(有的地方称:外婆)太太:爷爷的妈妈,奶奶的妈妈。

太爷:爷爷的爸爸,奶奶的爸爸。

太姥姥:姥姥的妈妈,姥爷的妈妈。

太姥爷:姥姥的爸爸,姥爷的爸爸。

姑奶奶:爷爷的姐妹。

姑爷:姑奶奶的丈夫。

(“爷”字重读,与表示女婿的“姑爷”不同。

)爷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爷(“爷”字重读,与表示伯伯的“大爷”不同。

)三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奶奶、三奶奶等。

姨奶奶:奶奶的姐妹。

姨爷:奶奶的姐妹的丈夫。

舅爷:奶奶的兄弟。

舅奶奶:奶奶的兄弟的妻子。

姑姥姥:姥爷的姐妹。

姑姥爷:姥爷的姐妹的丈夫。

姨姥姥:姥姥的姐妹。

姨姥爷:姥姥的姐妹的丈夫。

舅姥爷:姥姥的兄弟。

舅姥姥:姥姥的兄弟的妻子。

姥爷的兄弟分别根据他的排名称呼,比如:大姥爷,二姥爷。

他们的妻子称呼为:大姥姥、二姥姥等。

伯伯(有地方称呼为“大爷”):爸爸的哥哥。

伯母:爸爸的哥哥的妻子。

叔叔:爸爸的弟弟。

婶婶:爸爸的弟弟的妻子。

姑姑:爸爸的姐妹。

姑父:爸爸的姐妹的丈夫。

舅舅:妈妈的兄弟。

舅妈:妈妈的兄弟的妻子。

姨:妈妈的姐妹。

姨父:妈妈的姐妹的丈夫。

堂兄、堂弟:叔叔、伯伯的儿子。

堂姐、堂妹:叔叔、伯伯的女儿。

表哥、表弟:姑姑、舅舅、姨的儿子。

表姐、表妹:姑姑、舅舅、姨的女儿。

(也有地方把姨的儿子、女儿单分为一类,称呼为:姨哥、姨姐、姨弟、姨妹)嫂子:哥哥的妻子。

(表嫂:表哥的妻子。

)弟妹:弟弟的妻子。

(表弟妹:表弟的妻子。

)姐夫:姐姐的丈夫。

(表姐夫:表姐的丈夫。

)妹夫:妹妹的丈夫。

(表妹夫:表妹的丈夫。

天祝古浪方言代词

天祝古浪方言代词

指示代词一般分为远指代词和近指代词。远指代词
言 以干城 乡大滩村 口音为准( 下文均以天祝方言 、 古浪方 又分为一般远指和更远指 ,近指代词则分为更近指和一 言代称 ) 。天祝话跟古浪话都有三个单字调类 , 阴平上都 般近指 。 一些代词 的具体形式在两种方言里 的分歧较大 ,
是半 高平调 4 4 ,阳平都是高降调 5 3 ,去声都是 低升调 如下 表 :

致 个 啪 - 一

鬈 t W 致 t Ⅱ 目 n u 些 1 a 子 e J 致 致 面 些 奄 虮 t J J m 酾 j 越 1 1 t 4 r n a  ̄ j j i a 粤 4 m o j r  ̄ 1 4 mu h g i e J t s l
无视
单教
第 三人 称 复数 l
奈 个 奈乎 子n c J x u 1 奈 目些 奈 些q c J F i e n 奈 目个 远 指 n £ J k Y , n e J k Y J 务乎些n £ J x u J de 奈扎 些 n e 4 mu  ̄ k x J 奈目 挠 个n ' ,  ̄k x z 务 目乎I  ̄ E J F f l U l X U J 奈 目些 子 n £ J 喀 a 1 qe J 奈 目价 挠乎予 n 0 1 x u 如1 F I B J mu 1 e l e X S l 奈d b n e J 喀 a 1 n C I 兀 1 u 1 l a 1 挠 些n c j e J 奈 目n & l mu 1 这 a 致 t J 致乎虮 I x 致 目些 致 它垮 1 a t ' a n

第一人称代词单数都是“ 我” , 复数是“ 我们 ” ; 第二人 称代词单数都是 “ 你” , 复数是“ 你们” 。 第三人称代词单复

甘肃庆阳方言

甘肃庆阳方言

甘肃庆阳方言表称谓:称姑姑为“娘娘”称岳父为“姨父”,岳母为“姨娘”。

称妻兄为“室兄哥”,妻弟为“小舅子”。

称妯娌为“先后”。

称外公为“外(音wei)爷”,称外婆为“外(音wei)奶”。

称伯母为“大妈”。

称叔父为“大大”。

称最小的叔父、叔母为“岁大”、“岁妈”。

称祖父之父母为“太爷”、“太太”。

称祖先为“先人”。

称丈夫的哥哥为“阿伯子”。

称祖父母的娘家为“老外家”。

称母亲的娘家为“小外家”。

称干爹为“干大”。

称最后生的儿(女)为“老生儿(女)。

称母亲和孩子们为“娘母子”。

称连襟为“挑担”。

称妻子为“婆娘”,称丈夫为“掌柜的”。

称老头为“老汉”,称老太婆为“老婆子”。

称别人为“人年”、“人家”。

表时间:称现在为“壬庚”。

称刚才为“绛才“那(音nai)会”。

称昨天为“夜来”。

称后天为“后日(音er)”。

称今天为“今日(音er)”。

称前天为“前日(音er)”。

称每天为“见天”称早晨为“早起”。

称上午为“前晌”。

称下午为“后晌”。

称晚上为“黑了”。

称去年为“年时”。

表人、物及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称打架为“打锤”。

称小孩生病为“变狗”。

称感冒为“凉了”。

称舒服、顺当、合适为“窝叶”。

称舒服、美气为“受应”、“受活”、“欠活”。

称陈述、叙说为“向学”。

称致谢为“道答”。

称礼谢为“谢承”。

称私人之间赔情、认错为“下话”。

称估量、预计、打算为“括谋(mu)”、“吃谋(mu)”、“吃算”。

称帮忙为“搭帮”。

称垮台、破产、散伙为“倒灶”。

称追赶、驱逐为“断”。

称不理睬为“不理势”。

称呻吟为“声唤”。

称说谎为“编谎”。

称惹乱子为“趸乱子”。

称抚养为“抓养”、“拉扯”。

称宽容、原谅为“担待”。

称磨蹭、拖延为“磨拖”。

称自卑为“短精神”。

称刁难为“勒肯”。

称闪开为“趔开”。

称摆架势为“列瓜”。

称用动作和神色给人使性子为“抢的”。

称挑剔为“弹拔”、“弹嫌”。

称扭打、挣扎为“顽缠”。

称摆弄为“玩弄”。

称何地为“阿达”、“怎(音za)达”。

浅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范文

浅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范文

浅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范文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生活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

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由于天祝独特的人文语言环境,受语言接触影响的程度较深,因此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天祝方言主要包括汉语方言和藏语方言。

在汉族聚居区,人们交流往往用汉语(即天祝话);在藏族人口多的地方交流仍用藏语;在交流、贸易过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双语,能用双语交流,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交流中仍用藏语进行交流。

在此过程中,汉语和藏语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方言词汇,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

本文从天祝方言亲属称谓的实际出发,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以汉族方言为重点,附带藏族方言,主要探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在天祝方言中,亲属的称谓有两种,即藏语系统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系统的亲属称谓。

而藏族的汉语亲属系统的称谓是藏语的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一个中介,虽然名称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汉藏通婚的家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难以分出是属于哪个系统的称谓,是一种混合且混乱的称谓,但能清楚地把亲属关系表达出来。

藏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分血统的,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

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及文化渊源,天祝亲属称谓词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总体而言,其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汉、藏语亲属称谓融为一体,混合使用。

如:在一汉族家庭有孩子称父亲为“阿爸”,称母亲为“妈妈”。

在这两个称谓中,前一称谓是藏语中称父亲的称谓,而后一句则是汉语中对母亲的称谓;在一些汉藏通婚家庭中,亲属称谓呈现出汉藏亲属称谓共用的特点。

另一方面,总体上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但也有特殊情况:其一,长幼称谓不对称。

在亲属称谓中,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配偶时,都会把比自己大的称之为“排行+哥/姐”,而称比自己小的则直呼其名。

其二,与父母关系不对称。

在当下,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关系亲近,而和父亲一方的关系相对疏远。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祖(王父、祖父)父之父。

祖母、王母、父之母。

(曾祖父、母)祖之父、母。

(高祖父、母)曾祖之父、母。

(上五世即从本位起,上及父、祖、曾祖、高祖)。

曾孙孙之子。

玄孙曾孙之子。

来孙玄孙之子。

(下五世指从本位起,下主立孙)世父(伯父)父之兄。

叔父父之弟。

世母(伯母) 世父之妻。

叔母(婶) 叔父之妻。

姑(姑母) 父之姊妹。

姑父姑之夫。

从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 父之伯叔。

从祖祖母(伯祖母、叔祖母) 父之伯母、叔母。

从祖父(堂伯、堂叔) 父之从兄弟。

从祖母(堂伯母、堂叔母) 从祖父之妻。

族曾祖父(族曾王父)祖父的伯叔。

族曾王母祖父的伯叔之妻子。

族祖父(族祖王父)族曾祖父之子。

族父族祖父之子。

族兄弟族父之子。

嫂兄之妻。

弟妇弟之妇。

从子(侄)兄弟之子。

从女(侄女)兄弟之女。

从孙兄弟之孙。

甥(外甥)姊妹之子。

私姊妹之夫。

女婿(子婿、婿)女之夫。

中表(姑表)父之姊妹之子女。

外祖父(外王父)母之父。

外祖母(外王母)母之母。

外曾王父外祖父之父。

外曾王母外祖父之母。

舅(舅父)母之兄弟。

舅母(妗子)舅之妻。

从母(姨母、姨)母之姊妹。

姨父姨母之夫。

中表(姨表)姨之子女。

从母兄弟、从母姊妹(姑表兄弟姊妹、姨表兄弟姊妹)母之兄弟姊妹的子女。

外舅(岳父、岳丈、丈人、泰山、岳翁) 妻之父。

外姑(岳母、丈母、泰水)妻之母。

姨(姨子)妻之姊妹。

妻侄妻之兄弟之子。

舅(嫜、公)夫之父。

姑(婆)夫之母。

姑嫜、舅姑即夫之父母(俗称公婆)。

伯叔(大伯、大叔子) 夫之兄弟。

小姑子夫之妹。

娣妇夫之弟妇。

姒姆夫之嫂。

娣姒、妯娌古之弟妇与嫂的简称。

娅、连襟(襟兄、襟弟)、两乔两婿互称。

古今亲属称谓杂谈如何称呼自己的亲属,在称呼自家的亲属时,我们常会听到或见到“家、舍、亡、先、犬、小”这几个字。

家是用来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活着的亲人,含有谦恭平常之意。

如称己父为家父、家严,称母为家母、家慈,称丈人为家岳,祖父为家祖,以及家兄、家嫂等等。

中国亲戚称呼大全

中国亲戚称呼大全

中国亲戚称呼大全(根据网络资料收集整理)家族: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亲戚:亲戚是指与自己有血亲和姻亲的人。

中国古代唐朝学者孔颖达对亲戚的注解为:亲指族内,戚言族外。

一、直系血亲(直系)父系:曾曾祖父(老太爷)——曾祖父(太爷)-—祖父(爷爷)--父亲(爸爸)曾曾祖母(老太太)—-曾祖母(太太)-—祖母(奶奶)——父亲(爸爸)母系:曾曾外祖父(老太爷)—-曾外祖父(太爷)-—外祖父(姥爷)——母亲(妈妈)曾曾外祖母(老太太)--曾外祖母(太太)——外祖母(姥姥)--母亲(妈妈)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二、旁系血亲(旁系)父系: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大妈:大爷的妻子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婶:叔叔的妻子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姑夫:姑姑的丈夫父亲的兄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等(叔叔侄、侄女)伯父叔父的妻子: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叔父的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亲的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弟的妻子: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丈夫兄弟的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女婿、儿媳的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为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三、母系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舅妈:舅舅的妻子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姨夫:姨的丈夫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母亲的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亲的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的子女:舅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亲的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子的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子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姐夫、妹夫妻子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子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四、姻亲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祖父的哥哥:伯祖父(伯公)祖父的嫂嫂:伯祖母(姆婆)祖父的弟弟:叔祖父(叔公)祖父的弟妇:叔祖母(婶婆)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祖父的姐姐、妹妹:姑祖母(姑婆)祖母的哥哥、弟弟:舅祖父(舅公)祖母的嫂嫂、弟妇:舅祖母(妗婆)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祖母的姐姐、妹妹:姨祖母(姨婆)附:一、家族长辈称谓(前为称谓:后为自称)下同曾祖父、母:曾孙、孙女太公翁(丈夫的曾祖父):曾孙媳太奶亲(丈夫的曾祖母):曾孙媳曾伯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哥哥、嫂嫂):曾侄孙、曾侄孙女太伯翁、太姆婆(丈夫的曾伯父、母):曾侄孙媳曾叔祖父、母(父亲的祖父的弟弟、弟媳):曾侄孙、曾侄孙媳太叔翁、太婶婆(丈夫的曾叔祖父、母):曾侄孙媳祖父、祖母(父亲的父母):孙、孙女祖翁、婆(丈夫的祖父、祖母):孙媳妇伯祖父、母(父亲的伯父、母):侄孙、侄孙女伯祖翁、婆(丈夫的伯祖父、母):曾孙媳叔祖父、母(父亲的叔父、母):侄孙、侄孙女叔祖翁(丈夫的叔祖父):侄孙媳婶婆(丈夫的叔祖母):侄孙媳翁亲、姑亲(丈夫的父亲、母亲):儿媳伯父、母(父亲的哥哥、嫂嫂):侄儿、侄女伯翁、母(丈夫的伯父、母):侄媳叔父、母(父亲的弟弟、弟媳):侄、侄女堂伯、叔(同族与父同辈者):堂侄、堂侄女宗伯、叔(同姓与父同辈者):宗侄、宗侄女叔翁、婶亲(丈夫的叔父、叔母):侄媳二、亲戚长辈称谓曾祖姑丈(曾祖父的姐妹父)—-内曾侄孙、内曾侄孙女曾祖姑母(曾祖父的姐妹)-—曾侄孙、曾侄孙女祖姑丈(祖父的姐妹父)-—内侄孙、内侄孙女祖姑母(祖父的姐妹)——侄孙、侄孙女舅祖父(祖母的兄弟)——外甥孙、外甥孙女舅祖母(祖母的兄弟的妻子)—-外甥孙、外甥孙女祖姨夫(祖母的姐妹父)——姨甥孙、姨甥孙女祖姨母(祖母的姐妹)—-姨外甥、姨外甥女姑丈(父亲的姐妹父)——内侄、内侄女姑母(父亲的姐妹)-—侄、侄女表伯、姆(父亲的表兄、嫂)-—表侄、表侄女太外祖父、母(母亲的祖父、母)—-外曾孙、外曾孙女外祖父、母(母亲的父母)——外孙、外孙女外伯祖、外姆婆(母亲的伯父、母)-—外侄孙、外侄孙女外叔祖、外婶婆(母亲的叔父、叔母)——外侄孙、外侄孙女舅父(母亲的兄弟)--外甥、外甥女舅母(母亲的兄嫂、弟媳)—-外甥、外甥女姨丈(母亲的姐妹父)-—姨甥、姨甥女姨母(母亲的姐妹)—-襟侄、襟侄女太岳父、母(妻的祖父、母)-—孙婿、孙女婿太伯岳、母(妻的伯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太叔岳、母(妻的叔祖父、母)——侄孙婿、侄孙女婿岳父、母(妻的父母)—-女婿伯岳、母(妻的伯父、母)—-侄女婿叔岳、母(妻的叔父、母)——侄女婿姻伯丈、姆(妻的从伯父、母)-—姻家侄婿姻叔丈、姻婶(妻的从叔父、母)-—姻家侄婿姻伯、姆(妻的堂伯父、母)-—姻家侄姻叔、姻婶(妻的堂叔父、母)-—姻家侄三、家族平辈称谓胞哥(本人的哥哥)—-弟、妹兄嫂(哥哥的爱人)——夫弟、夫妹弟妇(胞弟的爱人)——夫兄、夫姐胞姐、妹(本人的姐、妹)-—弟、妹、兄、姐夫兄(丈夫的哥哥)——弟妇兄嫂(丈夫的嫂嫂)——弟妇夫弟(丈夫的弟弟)——嫂弟妇(丈夫的弟媳)-—嫂爱妻(本人的妻子)—-夫良人、夫君(本人的丈夫)—-拙荆、妻夫姐(丈夫的胞姐)——弟媳夫妹(丈夫的胞妹)—-兄嫂从兄、姐(伯、叔的女儿)——从弟、妹从弟、妹(伯、叔的女儿)-—从兄、姐夫从兄(丈夫的从兄)——从弟妇从兄嫂(丈夫的从嫂)—-从弟妇从弟(丈夫的从弟)—-从兄嫂从弟妇(丈夫的从弟媳)——从兄嫂堂兄(丈夫的堂兄)——堂弟妇堂嫂(丈夫的堂嫂)——堂弟妇堂弟(丈夫的堂弟)-—堂兄嫂堂小弟(丈夫的堂弟媳)-—堂兄嫂堂兄、堂姐、堂弟、堂妹(同族平辈者)——堂弟、堂妹、堂兄、堂姐宗兄、宗姐、宗弟、宗妹(同姓平辈者)——宗弟、宗妹、宗兄、宗姐姐丈(本人的胞姐夫)——内弟、内弟妇妹丈(本人的胞妹夫)-—内兄、内兄嫂表兄、表姐(姑、姨、妗的子、女)—-表弟、表妹表弟、表妹(姑、姨、妗的子、女)—-表兄、表姐表姐丈(姑母的女婿)——表内弟、表妹内兄、嫂(妻子的哥、嫂)-—内兄、嫂内弟、媳(妻子的弟、媳)--姐夫襟兄(妻的姐、妹夫)-—襟弟姻兄、弟(妻的从兄、弟)——姻兄、弟姻家兄、弟(妻的堂兄、弟)-—姻家兄、弟四、亲戚互称老太姻翁、姆(亲家的祖父、母)-—姻再侄、姻再侄妇太姻翁(亲家的父亲)——姻侄、姻侄妇太姻姆(亲家的母亲)——姻侄、姻侄妇姻伯翁、叔翁(亲家的伯、叔父)——姻家侄、姻家侄室姻伯姆、叔母(亲家的伯、叔母)—-夫姻家侄姻翁(亲家)——姻弟姻姆(亲家姆)-—姻室姻兄(亲家的兄弟)—-姻家弟姻仁兄(亲家姆的兄弟)——姻家室姻家兄(亲家的从、堂兄弟)——姻家弟姻侄(亲家的堂、侄儿)——姻家伯、姻愚叔姻伯祖(兄弟妻的祖父)——姻家再侄1。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文演示]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文演示]

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文演示]中国人亲戚关系的称谓[图文演示]中国人的亲戚关系称谓,不是一般的复杂,在当前推行“一对夫妻一个孩”的现实社会里,除直系亲属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外,再就没有其他亲属了,称谓很是简单。

可是在过去多子女的时代,称谓就复杂多了。

?所谓称谓—就是对你自己以及和你有关联的家族、亲属、师友及其他一些人的称呼。

目前流行的称谓,都是汉族的称谓,为了讲解方便,这里均以“自己”为“轴心”论述的。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

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

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

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

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令叔”“令伯母”“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涨知识!四川人亲戚叫法大全

涨知识!四川人亲戚叫法大全

涨知识!四川人亲戚叫法大全人生中最尴尬的事情之一莫过于见到各种亲戚想打招呼但不知怎么称呼你有没有想过你家亲戚些用方言到底该咋个喊?可能很多人都不晓得了今天小新就来给大家普及哈~收藏好,需要的时候拿出来看哈分分钟拯救尴尬现场~四川话亲戚叫法大全01祖辈篇曾祖父:祖祖曾祖母:祖祖祖父:爷爷外祖父:外爷外祖母:外婆/家家曾祖父:太公曾祖母:太婆祖父:公/噶(gā)公祖母:婆/噶婆外祖父:家公外祖母:家婆/家家曾祖父:祖祖曾祖母:祖祖祖父:爹爹祖母:婆婆外祖父:外公/家公外祖母:家家曾祖母:祖祖祖父:爷爷/阿公祖母:娘娘/阿婆外祖父:家公/外公外祖母:家婆/外婆曾祖父:老祖曾祖母:老祖祖父:姨父/老爷祖母:老奶外祖父:家公外祖母:家婆02父辈篇注:下文中“X”为排行父亲:爸爸/老汉儿母亲:妈伯父:伯伯/X伯/X爸伯母:伯母叔父:叔叔姑父:姑爷姑姑:X嬢(嬢)舅舅:舅爷/保保舅母:舅母儿姨夫:X姨爹姨妈:X嬢(嬢)公公:当面随丈夫喊或叫公公背后随儿称或叫公公婆婆:当面随丈夫喊或叫婆婆背后随儿称或叫婆婆岳父: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老丈人岳母: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老丈母父亲:老汉儿母亲:妈伯父:X爷/X爸伯母:X娘叔父:X爷/爸姑父:X姑爷姑姑:X嬢(嬢)舅舅:X舅儿舅母:X舅娘姨夫:X姨爹姨妈:X姨嬢公公: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公公老汉儿婆婆: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婆婆娘岳父: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老丈人岳母: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丈母娘父亲:老汉儿/爸母亲:妈伯父:X爹伯母:X妈叔父:X爸/幺幺姑父:姑爹姑姑:X老子/嬢嬢舅舅:舅舅舅母:舅母儿姨夫:姨夫儿姨妈:X嬢嬢公公: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老人公婆婆: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老人婆岳父:当面称干爹背后称老亲爷/干爹岳母:当面称干娘背后称老亲娘/干娘父亲:老把子/老汉儿母亲:妈伯父:伯伯/X爸伯母:X妈叔父:叔叔姑父:姑爷姑姑:X老子舅舅:X舅(舅)舅母:X舅妈姨夫:X姨爹姨妈:X姨妈公公: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老人公婆婆: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婆婆妈岳父: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老把子岳母: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老丈母父亲:老汉儿/爹/爸爸母亲:妈伯父:X爷伯母:X妈叔父:X爸爸姑父:X姑爷姑姑:X嬢舅舅:X舅(舅)舅母:X舅妈/娘姨夫:X姨爹姨妈:X姨嬢公公: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公公婆婆:当面随丈夫喊背后称婆婆妈岳父: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老丈人岳母:当面随妻子喊背后称丈母娘03同辈篇注:下文中“X”为排行丈夫:男人/老几/老公妻子:婆孃/老婆/老娘哥哥:哥哥/哥子姐姐:姐姐/X姐姐夫:姐夫弟弟:弟娃儿弟媳:兄弟媳妇儿妹妹:妹妹/妹儿妹夫:妹夫哥表哥:老表丈夫:男客/男人妻子:婆孃/屋头哥哥:哥哥姐姐:X姐姐夫:姐哥弟弟:弟娃儿弟媳:弟媳妇儿妹妹:妹儿/妹崽妹夫:弟儿表哥:老表丈夫:男人/老公/男家妻子:婆孃/屋里头/堂客哥哥:哥姐姐:X姐姐夫:姐哥弟弟:兄儿弟媳:兄弟媳妇儿妹妹:妹儿妹夫:妹弟表哥:老表丈夫:男人/老公妻子:婆孃(娘)哥哥:哥老倌姐姐:姐姐/X姐姐夫:姐夫弟弟:弟弟弟媳:弟媳妇儿妹妹:妹儿妹夫:妹弟表哥:老表儿丈夫:男人/老公妻子:婆孃/老婆哥哥:哥哥姐姐:姐姐/X姐姐夫:姐哥弟弟:弟娃儿弟媳:兄弟媳妇儿妹妹:妹儿妹夫:妹夫表哥:老表04晚辈篇儿子:男娃娃/男娃子/崽崽儿媳妇:儿媳妇儿/媳妇儿女儿:女儿女婿:半边儿/半子/半个儿/门客/显客孙子:孙儿/家孙儿孙女:孙女儿外孙:外孙儿外孙女:外孙女儿儿子:儿娃子/幺儿儿媳妇:媳妇儿女儿:女娃子/娃儿女婿:门客孙子:孙儿孙女:孙女儿外孙:外孙儿外孙女:外孙女儿儿子:幺儿儿媳妇:媳妇儿女儿:姑娘女婿:干儿子孙子:孙头儿孙女:孙女儿外孙:外孙儿外孙女:外孙女儿儿子:儿子儿媳妇:媳妇儿女儿:女儿女婿:女婿孙子:孙儿孙女:孙女儿外孙:外孙儿外孙女:外孙女儿儿子:幺儿儿媳妇:儿媳妇女儿:女儿/娃儿女婿:门客孙子:孙儿孙女:孙女儿外孙:外孙儿外孙女:外孙女儿四川人的亲属称谓为啥会有这么多变化?据专家表示这还蛮难考证的~四川人口流动性很大,曾多次出现较大的移民潮,其中影响特别深的就是“湖广填四川”。

浅谈彝族亲属称谓

浅谈彝族亲属称谓

浅谈彝族亲属称谓作者:马巫呷来源:《科学与财富》2020年第33期摘要:亲属称谓是对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从亲属称谓中可以看出亲属间的相互关系,彝族人向来都非常重视称谓礼数,亲属称谓对他们来讲是种非常神圣的用语。

彝族有句谚语叫“pat ap bbop sse,mop ap bbop hni,sot ddur mgox zhyrx w。

”是指那些对人不礼貌、不分长幼辈分的乱称呼他人的行为进行批评,说他们就像没爸妈的孩子,没教养。

所以准确、规范、礼貌称呼亲属是彝族人民良好的个人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亲属称谓在各种语言中各具特色,就像在英语中,不分姐姐和妹妹都为sister,uncle兼指叔、伯、姨夫、姑夫,cousin用于堂、表兄弟姐妹之間,而彝语对各类亲属关系分的非常详细。

关键词:凉山;白乌镇;彝族;亲属称谓一、父系亲属称谓父系亲属在彝语中是以家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家支是以父子连名制的谱系作为纽带结合起来的父系血缘的一个庞大群体。

彝谚曰:“ap nbop ap da su nyi yo,ap zze ap da su lat che,ap nge ap hxit su vyt nyi”。

大意为“彝族人离不开牛羊、粮食、家支这三样东西”。

从这句古老的彝谚中可以看出家支在彝族人的一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某种层面上来说,亲人在彝民族的心目中比自己的朋友甚至亲密爱人都更加的无可取代。

不论是父系亲属、近亲、远亲,从我上推四辈的人“自己”都统称ax vo(曾祖父),三辈的人“自己”都统称ax pu(爷爷),两辈的人“自己”都统称pat vu(父辈),平辈的人都统一用小名称呼;与“自己”晚一辈的称sse(子辈),晚两辈的称 lyr yi(孙辈)、晚三辈的称hlie(曾孙)、晚四辈的称vo(重孙)。

平辈男性对叔伯家的儿子统称为“pat vu vut vu ix yi(葩伍乌五依引)”具体称法同兄弟间互称一样,父亲的排行大的为兄。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生活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

由于天祝独特的人文语言环境,受语言接触影响的程度较深,因此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天祝方言主要包括汉语方言和藏语方言。

在汉族聚居区,人们交流往往用汉语(即天祝话);在藏族人口多的地方交流仍用藏语;在交流、贸易过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双语,能用双语交流,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交流中仍用藏语进行交流。

在此过程中,汉语和藏语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方言词汇,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

本文从天祝方言亲属称谓的实际出发,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以汉族方言为重点,附带藏族方言,主要探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在天祝方言中,亲属的称谓有两种,即藏语系统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系统的亲属称谓。

而藏族的汉语亲属系统的称谓是藏语的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一个中介,虽然名称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汉藏通婚的家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难以分出是属于哪个系统的称谓,是一种混合且混乱的称谓,但能清楚地把亲属关系表达出来。

藏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分血统的,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总体特点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及文化渊源,天祝亲属称谓词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总体而言,其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汉、藏语亲属称谓融为一体,混合使用。

如:在一汉族家庭有孩子称父亲为“阿爸”,称母亲为“妈妈”。

在这两个称谓中,前一称谓是藏语中称父亲的称谓,而后一句则是汉语中对母亲的称谓;在一些汉藏通婚家庭中,亲属称谓呈现出汉藏亲属称谓共用的特点。

另一方面,总体上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但也有特殊情况:其一,长幼称谓不对称。

在亲属称谓中,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配偶时,都会把比自己大的称之为“排行+哥/姐”,而称比自己小的则直呼其名。

其二,与父母关系不对称。

在当下,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关系亲近,而和父亲一方的关系相对疏远。

传统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及亲属称谓

传统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及亲属称谓

传统祖宗十八代的称呼及亲属称谓随着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政策的延续执行,每个家庭的亲戚成分越来越少,由于不经常使用,有些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消失。

现在网上发现此家族称呼大全,故整理后与网友们一起鉴赏。

所谓祖宗十八代是指自己上下九代的宗族成员。

上按次序称谓:生己者为父母,父之父为祖,祖父之父为曾祖,曾祖之父为高祖,高祖之父为天祖,天祖之父为烈祖,烈祖之父为太祖,太祖之父为远祖,远祖之父为鼻祖。

即:父、祖、曾、高、天、烈、太、远、鼻。

书中说:因人怀胎,鼻先受形,故鼻祖为始祖。

下按次序称谓:父之子为子,子之子为孙,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玄孙之子为来孙,来孙之子为晜(读kūn)孙,晜孙之子为仍孙,仍孙之子为云孙,云孙之子为耳孙。

即:子、孙、曾、玄、来、晜、仍、云、耳。

书中说:耳孙者,谓祖甚远,仅耳目闻之也。

家族称呼大全家族是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的几辈人。

血统关系\ 称谓俗称 \当面称呼\ 自称直系生父\ 父亲\爸爸、爹、爹爹阿爹\儿、女生母\ 母亲妈妈、娘妈妈、姆嬷\儿、女后父\继父\晚爹阿伯、阿爹\儿、女后母\继母\晚娘嗯娘、姆妈\儿、女父之父父之母\祖父祖母\公公婆婆爷爷、阿爷娘娘、阿娘\孙、孙女父之祖父父之祖母\曾祖父曾祖母\太公太婆太爷爷、太公、太太太娘娘、太婆、阿太\曾孙、曾孙女兄弟姐妹\兄弟姐妹\哥、弟姐、妹长者称哥、姐、小者一般直呼其名\弟、哥、妹、姐夫\丈夫\老倌某人(女儿名)爹、唉、老太公,也有直称其名者\妻妻\夫人\老人(读如宁)某人(女儿名)娘、唉、老太婆、也有直称其名者\夫夫之父\公\阿公旧时随子女称爷爷、娘娘,现随夫称爸、爹、妈、姆妈\媳妇夫之母\婆\阿婆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旁系父之兄父之弟\伯父叔父\叔伯大伯、大爹、伯伯、二爹、三爹、小叔、小爹、叔叔\侄、侄女伯父之妻叔父之妻\伯母叔母\大妈婶娘大姆妈、大嬷、婶娘、婶婶、现呼二妈、三妈等\侄、侄女伯父之子女叔父之子女\堂兄弟堂姐妹\称呼与自己兄弟姐妹相同,对人介绍冠“堂”字\弟、哥、妹、姐父之姐父之妹\姑母\姑娘姑妈、大妈、嗯娘、阿伯、阿姑、现呼大阿妈、二阿妈、阿伯等\侄、侄女兄之妻弟之妻\嫂弟媳\嫂嫂、阿嫂、大姐、二姐等,今直呼其名\旧称叔伯、今称弟、兄夫之兄弟\伯叔\叔伯旧时随子女称大伯、阿叔、今日随夫称哥,对弟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夫之兄弟配偶\妯娌\旧时随子女称,现以姐妹相称,或直呼其名\弟媳、嫂、妹、姐婿、媳之父母\亲家\亲家公(姆)以兄弟、嫂相称,今呼婿、媳之爹、娘(××之父母)\弟媳、嫂、妹、姐姑之丈夫\姑父\姑丈姑夫旧呼大爹、二爹、大伯,现呼大爸爸、二爸爸\内侄、内侄女姑之子女\姑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冠“表”字\表弟、哥、妹、姐血统关系\称谓\俗称\当面称呼\自称母系母之父母\外祖父外祖母\外公外婆外公、外婆\外孙、外孙女母之兄弟及其配偶\舅父舅母\娘舅舅姆\舅父、舅舅、舅姆、舅妈今呼阿舅、舅姆妈\外甥、外甥女舅父之子女\舅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母之姐妹及其配偶\姨父姨母\姨丈姨娘\旧呼大爹、大妈、大伯、阿伯,现呼大爸爸、大妈妈、阿姨\外甥、外甥女姨之子女\姨表\表兄弟表姐妹\以兄、弟、姐、妹相称或加冠“表”字表弟、哥、姐、妹妻系\妻之父母\岳父岳母\丈人丈母\面称随妻阿爹、姆妈\女婿妻之兄弟及其配偶\内兄弟内兄嫂内弟媳\阿舅舅嫂\面称随妻阿哥、大姐或呼其名\姐夫、妹夫妻之姐妹\内姐内妹\姨娘\面称随妻\姐、妹妻之姐妹的丈夫\连襟\连襟\以哥、弟相称或呼其名\哥、弟直系父系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母系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与反思*刘志刚 杜 敏陕西师范大学提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土族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

土族语是土族文化和土族精神传承的载体,是主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做好土族语的传承和发展,是传承土族优秀文化和土族精神的关键所在,是构架语言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多样性的必然要求。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研究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蓬勃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新阶段。

但在当下或者未来的土族语研究中,在土族语本体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加强对土族语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还要正确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和土族语保护的关系。

关键词:土族语;土族文化;土族精神引言土族主要分布于甘青河湟地区(见图1),人口较少,约为30万,操阿尔泰蒙古语族土族语。

新中国成立后,土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和自主权力得到充分的保障,这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土族人民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当家作主的愿望。

建国70年来,勤劳、智慧的土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卫生等事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1 甘青河湟地区土族分布图语言是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不能单独存在。

土族语是土族文化和土族精神的主要载体,是土族人民交流的主要工具之一,也是土族的主要民族特征,更是土族历史的活化石。

对于土族人民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关于土族语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建国后,这得益于建国后我国宽松自由的语言政策和新中国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保证。

学术界也不乏对土族语的研究综述,如祁进玉(2005,2013)对国内外土族族源、历史、文化、文学、语言、社会经济研究做了总结;鄂崇荣(2002,2007)对土族社会各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研究;钟进文(2007)概括总结了日本学者关于土族语的研究。

本文拟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土族语研究的成果,并对其未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进行展望。

* 本文受到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7TS082)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重大项目培育“一带一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状况调查研究的资助,《中国语言战略》审稿专家为本文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一并致谢。

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亲属关系及称谓⼤全主要亲属关系⽰意图亲属称谓⼤全1、祖辈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祖开始。

⾼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祖(⿐,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义是指所有⽗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

(2)祖⽗:⼜称为“王⽗”、“⼤⽗”、“祖君”。

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来称呼祖⽗;如今对祖⽗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可以称为“⼤母”、“王母”、“重慈”。

⼜因古⼈有妻有妾,所以祖母⼜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

祖母之称古今通⽤。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较晚。

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以称母亲,⼜作为对以婚妇⼥的较⼴义的称呼。

(6)堂祖⽗、从祖⽗、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兄弟妻⼦的称谓。

2、曾祖辈(1)曾祖:即祖⽗之⽗。

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王⽗”、“王⼤⽗”、“太公”、“曾太公”等称呼,⽐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祖辈(1)⾼祖:即曾祖之⽗,古今多称为⾼祖⽗,也有称为“⾼祖王⽗”、“⾼门”。

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2)⾼祖母:指⾼祖之妻,或称“⾼王祖母”。

4、⽗母(1)⽗母:⽗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母”、“双亲”、“⼆⽼”、“爹娘”等古今通⽤的合称外还有“⾼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笔下的“所⽣”、“椿萱”等对⽗母的代称。

(2)⽗、⽗亲:是对⽗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亲为“公”、“翁”、“尊”、“⼤⼈”、“严君”、“爷”、“爹”、“爸”、“⽼⼦”等。

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

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

浅谈对外汉语川方言称谓语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5-24 14:19:01 点击:1一档从韩国引进的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以亲子互动真人秀的节目形式引发了大众对于家庭教育的思考,其间那些天真无邪的萌娃萌语,更是掀起了一番番的追捧热潮。

就爸爸这一称谓而言,用韩语称为,英语国家称作daddy 等,而五组星爸萌娃中,小女孩常以娇嗔的语气叫粑粑,男子汉们则习惯于爽快地喊声老爸或老爹,来自宝岛台湾的小宝贝则唤爸比。

由此可见,仅“爸爸”这一个称谓都并不简单,不仅反映了男女之间的角度差异,也横跨了地域文化差异,还区别着不同年龄层的处世差异。

称谓词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别具地域特色的方言称谓词汇也别有一番风味。

外国友人生活在四川,品尝着四川地区麻辣鲜香的川菜,欣赏闻名天下的蜀锦蜀绣,围观变脸喷火的川剧,坐在到处能见的茶馆,听着那有腔有调的四川话,处处都为浓烈的四川地方味道所影响。

了解承载地域文化的语言载体,既有助于在川国际友人更好生活,也有助于其接触到方言中蕴含的地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文化。

虽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并不提倡方言教学,但了解简单的方言称谓也是培养入乡随俗的生活技能和增强语言学习的兴趣和乐趣的必要手段。

一、川方言称谓词汇的分类1.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按使用范围中的交际对象是否具有血缘宗亲的关系来说,大致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这是称谓词汇最主要的分类方法,本文多以“”。

( 1) 亲属称谓亲属称谓就是那些存在亲属关系的对象间对于指称对方的称呼方式。

根据这类称谓所涵盖的不同亲属关系,分类的方式众多,这里仅简略说说四川方言里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称呼,这包括祖孙之间的称谓有奶奶naǐnai [lai53 lai]、孙女婿sūnnǚxù[sun55 ly53 i213]等,父母与儿女之间的称谓有老丈人lǎozhàngrãn [lɑu53 tsɑ 213 z n21 ]、幺女yāonǚ[iɑu55ny53]等,父系亲属间叔伯姑父辈与侄儿侄女辈相互之间的称谓有幺伯yāobó[iɑu55 per21 ]、幺妹yāomâi [i ɑu55 meir213]等,于母系亲属的大姨爹dàyídiē[ta213 i21 tiε55]等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嫂嫂s ǎosao [sɑu53 sɑu]、三妹子sānmâizi [s 55mei213 ts ]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作者:闫承祥,张晶晶来源:《丝绸之路》 2015年第16期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本文的研究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2013年“甘肃方言亲属称谓词调查研究”项目的资助。

本文的写作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雒鹏、黄海英老师的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闫承祥张晶晶(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天祝方言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

由于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呈现出混合的特点。

在天祝亲属称谓中还体现出“舅权至上”的特点。

[关键词]天祝;汉语方言;亲属称谓天祝藏族自治县方言(以下简称天祝)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人们在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

由于天祝独特的人文语言环境,受语言接触影响的程度较深,因此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天祝方言主要包括汉语方言和藏语方言。

在汉族聚居区,人们交流往往用汉语(即天祝话);在藏族人口多的地方交流仍用藏语;在交流、贸易过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双语,能用双语交流,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交流中仍用藏语进行交流。

在此过程中汉语和藏语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方言词汇,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天祝方言亲属称谓的实际出发,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以汉族方言为重点,附带藏族方言,主要探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在天祝方言中,亲属的称谓有两种,即藏语系统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系统的亲属称谓。

而藏族的汉语亲属系统的称谓是藏语的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一个中介,虽然名称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汉藏通婚的家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难以分出是属于哪个系统的称谓,是一种混合且混乱的称谓,但能清楚地把亲属关系表达出来。

藏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分血统的,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总体特点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及文化渊源,天祝亲属称谓词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

总体而言,其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汉、藏语亲属称谓融为一体,混合使用。

如:在一汉族家庭有孩子称父亲为“阿爸”,称母亲为“妈妈”。

在这两个称谓中,前一称谓是藏语中称父亲的称谓,而后一句则是汉语中对母亲的称谓;在一些汉藏通婚家庭中,亲属称谓呈现出汉藏亲属称谓共用的特点。

另一方面总体上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但也有特殊情况:其一,长幼称谓不对称。

在亲属称谓中,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配偶时,都会把比自己大的称之为“排行+哥/姐”,而称比自己小的则直呼其名。

其二,父母方关系不对称。

在当下,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中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关系亲近,而和父亲一方的关系相对疏远。

(二)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具体分析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传承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是其一脉。

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姻亲两大类。

血亲下又分两类:宗亲(直系和旁系)和外亲。

下面对天祝方言中一些亲属称谓词作一比较:称谓词天祝汉语方言天祝藏语(音译)祖父及其配偶爷、奶奶阿咪、阿妈爷父亲及其配偶爸、妈阿爸、阿妈父亲的姐妹及其配偶大娘、姑父阿奶、阿卡木华自己的兄弟及其配偶哥/尕兄弟、嫂子/呼名阿偶、阿谢父亲的姨妈及其配偶姨奶奶、姨爷阿妈爷、阿咪外祖父及其配偶外爷、外奶奶阿妈爷、阿咪妈妈的兄弟及其配偶阿舅、舅母阿阳、阿奶妈妈的姐妹及其配偶姨夫、姨娘阿奶、阿卡木华妻子的父母外父、外母阿爸、阿妈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中,一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完全一致,有些是独立出来的,藏语称谓词则单独存在。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词汇也在演变过程中积淀,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亲属称谓。

以下将从表中所反映出的内容作一分析,从中找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1、音节差异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词相比,天祝亲属称谓词在音节数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首先,在对直系亲属的称呼中,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是单音节,而与之对应的普通话则是双音节词。

例如:对“祖父”一词,天祝话称之为“爷”,普通话称之为“爷爷”;对“父亲”一词,天祝话称之为“爸”,普通话称之为“爸爸”;对“姐姐”一词,天祝话称之为“姐”,普通话称之为“姐姐”。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妈”、“哥”等。

其次,在对旁系或外亲亲属的称呼中,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是双音节,而与之对应的普通话则是多音节词。

例如:对“姑爷爷”一词,天祝话称之为“姑爷”,普通话称之为“姑爷爷”;就“舅爷爷”一词,天祝话称之为“舅爷”,普通话称之为“舅爷爷”。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姨爷爷”等。

最后,一些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和与之对应的普通话都是双音节,但二者叫法不同。

例如:对“姑妈”一词,天祝话称之为“大娘”,普通话称之为“姑妈”;就“岳父”一词,天祝话称之为“外父”,普通话称之为“岳父”。

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岳母”等。

2.构词语素差异与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词相比,天祝亲属称谓词在构词语素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以“妻子的姐妹的配偶”这一亲属称谓词为例,天祝话中称其为“挑担”,而在普通话中则称之为“连襟”。

有人做过形象比喻,“挑担”就是挑着的担子的左右两头,彼此联系。

3.词缀的差异词缀,顾名思义就是在某个词的词前或词尾添加一个字或两个字,用来描述这个词。

它本身不能单独成词。

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有不少加词缀的。

1.前缀“阿”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有不少词在前面加词缀“阿”。

例如:“阿舅”、“阿代(姐姐)、阿偶(哥哥)、阿奶(姨娘)”等,都是用“阿”作为前缀。

在所展示出的天祝藏语亲属称谓中,基本上都有“阿”作为前缀。

“阿”字做亲属称谓词前缀,在此可视为天祝方言特色。

2.前缀“尕”“尕”字在汉语字典中解释为“方言用法,意为小的意思”。

顾名思义,把它放在亲属称谓词前,就是为了说明最小的意思。

例如“尕阿舅”、“尕兄弟”、“尕阿偶(小哥哥)”。

在天祝方言中,“尕”字还有心疼、可爱的意思,用它来当词缀,既能表现出长幼之分,同时还能说明你对此人的评价。

(三)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中的“舅权至上”在天祝方言中,称呼舅舅基本有两种叫法,即“阿舅”和“阿阳”。

体现出一种“舅权至上”思想。

舅权虽然是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平稳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但它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有过显赫的地位。

在天祝这个藏族聚居地方,舅权在人们生活中都有体现。

它作为一种社会历史产物,以其自身的优势体现在当下天祝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舅权是家庭制度的一种体现。

舅权是舅舅对外甥的特殊权利。

舅权所体现的是一种权威,这不是社会所规定的,也不是每个民族或种族都有的。

舅权是亲属称谓制度的一种表达,是一种现象:在子女结婚、出嫁时,都会请舅舅出面,由舅舅来主持;在家庭中,丈夫早逝后,女方家的大事会与舅舅商量,由舅舅定夺;孩子升学等事宜,舅舅都要送礼等;孩子结婚的时候敬茶除了要敬父母,还要敬舅舅、舅妈;舅舅的子女也比母方子女权力大。

虽互称姑舅,但把舅方的子女称为“上姑舅”,以显示舅权。

作为一种习俗,甥舅之间还保留着部分权利和义务,婚丧大事都由舅舅做主。

二、普通话对天祝亲属称谓词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村的联系日益频繁,人们的交往日益密切。

在此过程中,县城最先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学生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农村原有的亲属称谓词也受到影响,发生变化。

普通话作为共同语,在广播、电视、电影、书刊等传播媒体中普遍使用。

在这种情况下,普通话的使用率越来越高,适用范围越来越广,天祝方言势必会受到影响,方言的使用受到一定限制,使用范围将日渐缩小,而与之联系紧密的亲属称谓词也会受此影响。

就天祝一地为例,在天祝柏林牧场,原先当地民众主要使用语言为天祝方言、安多藏语。

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电视广播、普通话普及的影响,使用这两种语言的比重越来越小,且这些语言使用者多数为老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使用这些语言的人越来越少。

随着普通话的进一步推广,天祝方言及其亲属称谓词在今后的作用和使用范围必然会受到一些限制,但不会被消灭,因为一种方言的消失,就意味着一种文化的消失,这种损失是巨大的,难以衡量的。

[参考文献][1]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雒鹏.悠扬的乡韵——甘肃方言民俗[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3]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4]乌丙安.民俗学丛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5]天祝县志编委会.天祝县志[M].兰州:民族出版社,2007[6]杨扬.天祝方言词汇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3.[7]雒鹏等.甘肃方言和甘肃文化[J].丝绸之路,2013,(22).[8]杨才让塔.论舅权在天祝藏族婚俗中的遗存[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